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共10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883682 上传时间:2022-05-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共10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共10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共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共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1.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作用规律的学科。 2.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指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是某一时代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3. 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人类死亡谱的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行为危险因子成为人类重要的死因,人类遭受心理社会因素的挑战增加,心理行为调节具有维持健康的作用,人类对心身舒适的要求不断的提高4. 主要的医学模式: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亚里士多德.朴素唯物主义与辨证法为指导) 生物医学模式(法国巴斯德创立微生物学)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5.

2、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6. 心理学派一、精神分析心理学派(心理动力理论):由奥地利维也纳的精神医生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创立内容:1、潜意识理论(冰山理论):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2、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活动遵循“现实原则”,朝我按“至善原则”行事3、性欲理论:口欲期(出生18个月),肛欲期(18个月3岁),性器官欲期(36岁),潜伏期(612岁),生殖期(12至成人期)4、释梦理论5自我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形式:升华,幽默,压抑,合理化,退行,反向

3、作用二、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美国心理学家毕生来源: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20世纪初发现2行为学习理论:华生3、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和斯金纳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4、社会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创建,也提出了另一种学习形式:观察学习(模仿学习),过程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确立过程三、人本主义心理学派:20世纪中期美国兴起,代表者:马斯洛,罗杰斯1、“人性本善”和“需要层次论”理论2、“自我实现”理论四、认知心理学派:美国心理学家贝克1自动性想法 2功能失调性图示 3非理性信念(1.过分概括化2.非黑即白的绝对化要求3.糟糕透顶的夸大) 第二章 心理过

4、程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1.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sensitivity):各种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敏感程度和感觉能力。感受的特征:感受性,适应性,对比性2. 知 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基本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定势,即心向3. 错觉(illusion)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4. 记忆(memory)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识记、.保持、遗忘.、再认和重现(

5、回忆)的心理过程。德国艾宾浩斯发现了遗忘曲线5.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虽然是由客观事物刺激而产生,但不是任何刺激都能引起,只有那些与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才能引起。 虽然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不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是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6.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情 绪情 感稳定程度情境性和短暂性深刻性和持久性表现形式表现外显性、冲动性表现内隐性、稳定性属性多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多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发生时间人和动物都有,发生较早人所独有,发生较晚情绪和情感的联系:1.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2.情绪的变化

6、往往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常常蕴涵着情感。7. 情绪与情感的功能:(一)社会适应的功能(二)信息传递的功能(三)动机激发的功能(四)活动组织的功能(五)对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影响 8. 情绪和情感的分类、基本的情绪形式 快乐-愿望得以实现 悲哀-失去心爱事物 愤怒-目标行为受挫 恐惧-临危无力应对 、情绪状态的分类1心境(mood)是一种渲染性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2激情(intense emotion) 是一种爆发性的、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3应激(stress) 当人们遇到某种危险或面临某种突然事变时,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为应激状态。 、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moral

7、feeling)是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时产生的情感。2理智感(rational feeling)是在认识和评价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 3美感(aesthetic feeling)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 9. 意志(will)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10. 意志行动的基本过程:、采取决定阶段(初始阶段)确定行动的目标,选择行动的方法,做出行动的决定。、执行决定阶段(完成阶段)1.坚持执行预定的目标和行为程序;2.制止和修改那些不利于达到预定目标的行动。11. 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意志行动

8、具有自觉的目的性(意志活动的前提)、意志行动的基础是随意运动 、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意志活动的核心)。12. 意志品质:1.自觉性 主动地支配行动,使其能达到既定目标。2.果断性 明辨是非,决断迅速合理,实现目的。3.坚韧性 保持精力,不屈不挠实现既定目的。4.自制性 自觉控制情绪动机,约束行动和语言。第三章 人格1.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2. 人格的特征:1独特性与共同性2社会性与生物性3稳定性与可塑性4整体性3. 影响人格形成

9、和发展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因素,自然物理因素。4. 人格倾向性决定人态度行为的基本动力: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人格特征 反映人心理活动的独特性:气质,性格,能力5. 需要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它反映了个体对内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客观要求,它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需要是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本动力。)6. 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存在一定的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就是人的潜能或基本需要,人的需要应该得到满足,潜能应该得到释放。他按需要出现先后和力量强弱顺序,将人类的主要需要划分为一个层次:生理的需要(

10、最基本的,也是最有力量的),安全的需要(指对生活在无威胁、能预测、有秩序的环境中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层次的需要;只有所有的需要相继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一时刻最占优势的需要支配一个人的意识,成为组织行为的核心力量。只有人类中的少数人才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7. 动机(motivation): 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两个条件:内部需要和外部诱因。三个功能:始发功能,指引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8. 在同一时间内人们常常存在着两种或多种非常相似或相互矛盾的动机,这就是

11、动机斗争,也称为动机冲突。四种基本形式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9. 挫折(frustration):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在实现目标中受到阻碍时,可产生以下几种情况:1. 加倍努力,克服障碍,达到目标;2.改变行为,绕过障碍,达到目标;3.如果障碍难以逾越,寻求替代目标;4.如果障碍难以逾越,又无法寻求替代目标,走投无路,不能实现目标。 只有第四种情况时才会产生挫折感。)10. 能力(ability)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11.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能力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12、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技能则是通过练习而巩固了的已经“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能力表现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从掌握的速度和质量中,可评定出一个人能力的高低能力是在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发展的。12. 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因素:1遗传素质2营养状况3教育4社会实践13. 智力(intelligence)属于一般能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 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14. 气质(temperament)是指人生来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是不以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而转移的。气质比性格、能力更具有稳定性,相当于日常所说

13、的性情、脾气、秉性。15. 动力特征影响心理活动的速度,稳定性,强度,指向性。如情绪体验的强弱,情绪的稳定性,思维和动作速度的快慢,灵活或不灵活,思想、情感外露的程度等。16. 巴甫洛夫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认为高等动物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过程。具有三种基本特性:强度,灵活性,平衡性17. 气质类型的特征:感受性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兴奋性外倾性与内倾性。(P70)18. 气质类型的构成: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19. 性格(character)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的心理特征。20. 性格的特征: 1.性格的态度

14、特征 (1)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如爱集体、善交际、有礼貌(2)对工作、学习、生活的态度。如勤劳、认真、创造精神(3)对自己的态度。如自信或自卑,羞怯或大方等。 2.性格的情绪特征 (1)情绪活动的强度(2)情绪的稳定性(3)情绪的持久性(4)主导心境 3.性格的意志特征 表现在意志品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力 4.性格的理智特征 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21. 性格的类型:机能类型: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内、外倾向型独立型和顺从型优越型与自卑型社会文化类型22. 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气质与性格的区别 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而性格则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

15、和习惯化和行为方式。从概念内涵看,性格的好与坏取决于心理活动的方向和内容,但气质不依据心理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转移气质表现的范围狭窄,局限于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等方面,而性格表现范围广泛,几乎概括了人的社会方面的心理特点从形成、发展上看,气质受先天因素的影响较大,取决于个体神经类型的特点,比较稳定;而性格受后天因素的影响较大,是在环境、教育、家庭和自身实践活动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因此,可塑性较大,较之于气质,易改变。气质无好坏之分,与行为内容无关,不能说某种气质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气质类型不能决定个体的社会活动价值和成就大小;而性格主要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因而性格明显地有好坏之分,人们都希

16、望能养成良好的性格。、 气质与性格的联系 气质对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气质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气质可以按照人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特征,从而使人的性格特征具有独特的色彩个体行为中表现出的气质特点,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被当成性格的特点 性格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第四章 心理应激1. 心理应激的理解:1.应激是一种刺激物(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紧张、拥挤、迁居等)。 2.应激是一种反应(是个体对刺激或应激情境所作的应答反应) 3.应激是察觉到的威胁 (对环境的需求及个体处理这些需求的能力的评价)。4.应激是机体对内在和外在环境变化的应对过程。2. 心理应激的理论模型

17、:加拿大病理生理学家塞里提出应激是 “全身性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 警戒期(alarm stage) 抵抗期(resistance stage)衰竭期(exhaustion stage) 应激的生理生化理论。心理应激模型,个体察知的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均衡时所产生的心身紧张状态。个体面临或觉察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过程。心理应激过程模型,姜乾金教授等将心理应激看作是由应激源(生活事件)到应激反应的多因素作用过程,即“应激过程模型”。社会应激理论整体健康模型心理应激系统模型,应激系统模型的基本特征:1.应激是

18、多因素的系统;2.各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3.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4.认知因素在平衡和失衡中起关键作用;5.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3. 应激源(stressors):就是引起应激的刺激(应激过程模型),是各种生活事件(应激系统模型)4. 应激反应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行为方面的变化。也称应激的心身反应。5. 应激对健康的影响(应激的心理、生理的反应):、应激的心理反应 、应激的认知反应感知觉功能的降低回忆和提取功能的下降思维迟钝视觉运动反应时间的延长。、应激的情绪反应焦虑(预期将要发生危险和不良后果时的心境);恐惧(面对伤害和威胁时的激情状态);愤怒

19、(有目的的动机行为受阻时的激情状态);抑郁 (伴随丧失感的悲哀、孤独心境)、应激的行为反应逃避与回避 ,退化与依赖 ,敌对与攻击, 无助与自怜,物质滥用,冷漠,病态固执 、应激的生理反应 由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及由这些系统所调节、控制的全部器官和组织共同参与完成,从而使个体每一功能都得到动员,以消除、减弱或适应应激源的影响6. 应对(coping)又称应付,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稳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7. 应激应对的三级预防策略(消除应激的方式):一级预防(目标是从应激障碍发生的源头上做工作):明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生活事件培养健康的人格提高心理活动强度提

20、高心理活动的耐受力增强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广泛地开展心理卫生的宣传教育工作 二级预防(目标是早期发现应激障碍发生者,对他们进行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早期发现实施应激干预 三级预防(目标是对恢复期的应激障碍患者和发生严重精神障碍的患者进行针对性强的康复训练)认知功能康复训练适应技能康复训练生理功能训练和适应第五章 心理危机1. 危机的概念:从心理学的角度, 第一,危机是一种困难的境遇,这种困难的境遇使人无能为力,不能按自己的意愿主宰自己的生活。导致这种困难境遇的刺激是“应激性事件”或“危机性事件”。第二,危机是遭遇困难境遇以后的一种心理“解体状态”,在这种“解体状态”下,个体可能出现认知、情感、行为等

21、多方面的反应。2. 危机的心理学特征:(1)危机的临时性 危机是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法避免的现象。对于绝大多数人危机都是短暂的、临时的和一过性的。对于部分人来讲,某种临时性事件却会导致长期的混乱,形成一种慢性的创伤后应激,甚至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2)个体对危机反应的混乱性 这种混乱的一个最大特征是,危机当事人强烈地感到既往的应对措施失灵了,无法利用曾经拥有的资源来处理所面临的困境。(3)危机后果的不容忽视性 多数情况下,危机常常与失去健康、财产、亲人有关。3. 危机的分类:1. 发展性危机(developmental crisis)是指,在正常的成长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所导致的异常反应,如面临生产

22、、上学或毕业、孩子离家、退休这些正常生活中必然要经历的事件时,不同的个体可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生理反应。2. 境遇性危机(situational crisis)是指突然遭遇危及个体生命、财产安全等事件的危机状态,如各种自然灾害、车祸、被绑架、被强奸等意外事件,突然的疾病或死亡等。 特点:突发性、随机性、强烈性与灾难性。3. 存在性危机(existential crisis) 是一个源于存在主义哲学的概念,它主要涉及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等哲学与心理学问题,如人生的目的、价值、责任、自由与独立。这种存在性的危机可能是许多心理困扰的深层原因,它们有时候会以心理困扰的方式表达出来4. 危机干预的相关理

23、论:(一)人类对应激的物种保护性反应 1.攻击-逃跑反应2. 保守-退缩反应 (二)生理心理学理论 生理学家塞里则对人体适应压力的过程进行了更细致的研究,他将适应的过程分成如下三个阶段:警觉阶段 抗衡阶段 衰竭阶段 (三)丧失的哀伤理论 林德曼认为,人类对丧失的哀伤反应不仅是正常的、暂时的,同时也是必需的。他认为,可以对危机求助者进行危机干预,却反对将求助者的问题当作病态来处理。应激与创伤性事件本身并不构成危机,只有主观上认为应激与创伤威胁到我们的安全、存在、需要的满足时,个体就会进入到应激状态。危机既有短暂的失衡,也蕴藏着成长的契机,危机的解决也会带来某些积极的建设性结果。 (四)精神分析理

24、论 遭遇同样的危机性事件,结果却不尽相同 ,这除了与个体天生的体质、神经类型等生物学差异有关以外,也与其早年的成长经历及受其影响所形成的亲子关系类型、客体关系、人格特征、潜意识的冲突等因素有关。某个创伤性事件之所以会出现强烈的反应实际上是既往没有解决的创伤激活的结果,也就是现实的事件像一个“扳机点”一样激活过去的创伤性记忆网络。有些个体正是因为内在的心理动力学原因使其无意识地将自己置于某种危险的情境之中,或者因为内在精神结构发展的问题而使其更可能受到创伤性事件的伤害。 (五)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论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对于一个生态系统来讲,所有要素都是相互关联的,且任何相互关联水平上的变化都会导

25、致整个系统的改变。(六)适应理论 这种理论强调自身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对危机的影响。(七)人际关系理论 人际理论强调个体的自尊、自信、自强,以及对他人的信任、开放、真诚在克服个人危机中的作用。如果个体敢于相信自己,就可以获得对自己命运的掌控感,从而有能力采取行动应付危机。5. 对危机事件的评估 (1)危机事件的性质 (2)危机事件持续的时间 (3)危机事件的范围6. 对危机当事人的评估1认知功能2情绪状态 3行为能动性4自杀风险5应对机制与资源6评估工具7. 危机干预技术:1第一阶段 危机干预者要像细心的父母一样去工作 工作的主题 尽量帮助危机者脱离危机现场,尽最大努力保护当事人的生命安全,尽快

26、恢复生活秩序。2第二阶段 危机干预者像耐心的教师一样工作 工作主题对危机当事人进行心理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经历的事件 3第三阶段 危机干预者像心理治疗师一样工作 详细回顾整个创伤性事件的全过程;检查创伤症状,发现“特殊的痛点”;帮助回到正常的生活,应对环境的反应8. 危机康复的标准:对身体反应的良好控制;可以忍受与创伤有关的情绪反应;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思想;能以恰当的情绪状态描述整个创伤事件;自尊的恢复;个人人际关系的恢复;寻找到危机事件的积极意义。9. 危机干预的实施步骤:确定干预目标 ;制定干预计划;干预计划的实施与调整;干预结果的评估第六章 心身疾病1. 广义的心身疾病(psyc

27、hosomatic disorder):心理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的总称,也称作“心身障碍” 2. 心身疾病的成因:(一)心理因素与心身疾病 1情绪反应 其中消极情绪(如愤怒、恐惧、焦虑、悲伤、痛苦等)的产生往往会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导致神经活动的机能失调,对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有害健康。2人格特征 从健康和生活适应的角度来看,心理特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决定着一个人的日常行为、生活方式和习惯;影响人对各种刺激物的认识与评价、情绪与生理反应;影响和决定了一个人对外界挑战的适应和应对方式、能力与效果;影响着一个人同他人的关系,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所能得到

28、和利用的社会性支持的质量。 (二)社会因素与心身疾病 社会环境因素对心身疾病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来实现的。 (三)生物学因素与心身疾病 生理始基的不同,使机体承受心理社会打击的能力有了差别,这种差异使得某些人成为某类疾病特有的高发人群。具有某种生理始基的人不一定都会产生某种心身疾病,它只是某种心身疾病发生的必要条件,在心身疾病发生的过程中还必须有社会心理因素的参与。3.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一、心理动力学途径 心身疾病发病的三个要素:未解决的心理冲突;(心理冲突多出现于童年时代,常常被压抑到潜意识之中。在后来所遇到的许多生活变故或社会因素的激发下,早期压抑的冲突会重新出现。如果复

29、现的心理冲突找不到恰当的出口疏泄,就会通过过度活动的自主神经系统而释放,从而损伤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脆弱器官)身体器官的脆弱易感倾向;自主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性。二、心理生理学途径 途径注重通过心理生理学的实验,探讨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同身体的生理生化变化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心理因素导致心身疾病的心理生理机制。 三、行为途径 行为途径的基础是条件反射学说或行为学习理论。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引发的个体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为情绪紧张、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由于个体素质的差异,或特殊环境因素的强化,或通过条件反射的泛化作用,使得这些习得性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被固定下来,最终演变成为症状或疾病。4. 心身疾病的

30、治疗原则:心、身同治原则。1.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2.消除心理学病因3.消除生物学症状 预防原则 :心身同时,从早做起,健全人格,矫正行为,消除刺激,积极疏导第七章 心理健康1.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处于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具体指明心理健康的标准: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2. 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生物学因素 遗传因素 营养与疾病;社会心理因素 家庭因素(家庭结构、家庭氛围、教育态度与方式、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父母的职业)学校因素(学校环境、学校

31、校风、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社会文化因素 个体心理素质(动机系统、自我意识、情绪、认知态度、性格特点)3. 成年早期,又称青年晚期,指1835岁这段时期。成年早期心理健康维护:、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 使青年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这是进行自我评价的前提。学会辩证的思维,对现实用客观的标准去衡量,这是进行自我肯定的必要步骤;帮助青年树立适当的奋斗目标,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心理挫折和失败感的产生,即使发生了挫折,也要学会应用失败去激励自己;使青年了解相互交往的重要性,在封闭自我与开放自我中选择后者。社会应争取帮助青年增加交往的途径,提供更多交往的机会。、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期望值适当增加愉快生

32、活的体验使情绪获得适当表现的机会培养应激能力行动转移法。、正确对待性与爱 珍视性爱的社会性和高尚性树立符合时代与社会要求的男女角色观增进男女正常的交往,建立美满婚姻把好婚前性行为关远离性诱惑的刺激第八章 心理障碍1. 心理障碍:是指个体的心理偏离了常规标准或准则,并伴有个体痛苦体验或心理损害,从而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心理异常状态。2. 心理障碍的判定的三大原则:个体的行为是否符合所处情境对其所提出的要求现实性;个体自身的心理活动是否完整协调统一;个体的个性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3. 心理障碍的成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多因素交互作用。(心理障碍的理论模型,分类,诊断见P1

33、50-155)4. 临床常见心理障碍(一)心境障碍 概念:又称为情感障碍,是以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成因:1.遗传因素; 2.神经生化改变;3.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4.心理社会因素类型:1.抑郁发作;2.躁狂发作;3.其他类型治疗:药物+心理治疗(二)人格障碍概念: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持久的、广泛的内在体验和行为,导致了患者痛苦或社会功能的明显损坏。成因:1.遗传学;2.神经病理学;3.儿童期发育;4.精神动力学理论;5.认知行为理论类型:类别性分类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三)性心理障碍(P163)概念:以两性性行为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

34、这类性偏离作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唯一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成因:1.生物学因素;2.心理社会因素;3.整合模式临床分类及表现:1.性身份障碍;2.性偏好障碍;3.性指向障碍治疗:心理治疗是主要治疗方法(四)物质依赖概念:分为躯体依赖和心理依赖成因:1.神经生物学因素;2.心理因素;3.社会文化因素常见临床类型及表现:1.酒精依赖;2.烟草依赖;3.药物依赖治疗:1.生物治疗(包括使用激动剂治疗和拮抗剂治疗);2.心理治疗;3.联合治疗(五) 网络成瘾概念: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个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受损。理论模型:1.ACE模型;2.认知行为模型;3.阶段模型;4.整合模型(P169)分

35、类:网络性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强迫行为;网络信息超载;计算机成瘾诊断:1.扬的标准;2.陈淑慧的标准治疗:心理治疗(六) 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焦虑障碍:指儿童在无明显客观原因下出现发作性紧张和莫名的恐惧感,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表现。临床表现 (1)焦虑发作性紧张恐惧;(2)行为胆小;(3)躯体症状 。、抑郁:是心境障碍(mooddisorder)的极端表现形式,以持久而显著的情绪高涨或低落为基本症状的病症,多为年长儿童,无明显性别差异,青春期后女性较多。、恐怖症:恐怖症(phobia)是指儿童对某些事物和情景产生过分的、与年龄不符的、无原因的恐惧情绪,并出现回避与退缩的行为,可影响儿

36、童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表现:(1)恐惧反应 (2)回避行为 (3)急性焦虑反应、学校恐怖症:是儿童情绪障碍,特别是焦虑、恐惧和抑郁出现有意回避上学的行为,为恐怖症的一个特殊类型。表现:儿童开始借故头痛、腹痛、食欲不佳、浑身无力等不上学,但在家表现正常。、强迫性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又称强迫症,指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伴有焦虑情绪和适应困难的心理障碍(七) 广泛性发育障碍:孤独症;阿斯佩格综合征(AS)(八) 儿童虐待概念:是指父母、监护人或其他年长者对儿童施以躯体暴力和性暴力,造成儿童躯体和情感的伤害,甚至导致死亡,忽视儿童日常照顾、

37、情感需求、生活监护、医疗和教育。原因:1.儿童原因 2.家庭原因 3.社会原因表现:取决于受虐方式治疗干预:1.社会干预和家庭危机干预 2.治疗儿童 3.治疗父母(九)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概念:以注意力不集中、活泼过度、情绪冲动和学习困难为特征的综合症。成因:1.遗传 2.神经系统 3.神经递质因素 4.家庭、社会因素 5.其他表现:1.过度活动 2.注意力不集中 3.行为冲动 4.学习困难治疗:1.药物治疗 2.行为治疗(十) 学习障碍概念:儿童在阅读、书写、拼字、表达、计算等基本心理过程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特殊障碍。病因:1. 遗传因素 2.神经系统 3.母语和文字特性 4.环境因

38、素表现:1.早期表现 2.学校表现(语言理解困难、语言表达障碍、阅读障碍、视空间障碍)治疗:1.感觉统合疗法 2.行为疗法 3.游戏疗法 4.社会技能训练 5.结构化教育训练第九章 心理测验1. 心理测验(psychological test)是对心理现象的某些特征方面进行系统评估。一般采用标准化、数量化原则。2. 心理测验是依据心理学原理和技术,对人的心理现象或行为做出推断和数量化分析的各种手段或方法。 心理评估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作出的鉴定。3. 心理测验的特性:间接性,相对性,客观性。4. 心理测验的主要作用或应用领域如下:心理咨询,人员甄选,职业指导,教育评估

39、,研究方法5. 常用心理测验的类别及其代表性量表:智力测验(韦式智力量表、中国比奈测验、瑞文测验),人格测验(问卷类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 投射类洛夏测验 ),症状评定量表(90项症状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应激相关量表(生活事件评定量表,应付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神经心理测验(单项神经心理测验,成套神经心理测验),其他量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评定量表,A型行为量表)。6. 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实施、评分与结果解释 :智商90109,分级平常,人口中百分数60.1%;智商7079,分级边界7. 标准化测验是指测验编制、实施、计

40、分和测验分数解释按照一定的程序或标准进行,保证对所有被试的公平,保证测量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8. 标准化心理测验工具的基本要求:代表性样本(对个体测验或评定结果的解释是以其所属群体为标准。以样本代表全体)常模(指某种测验在某种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即可比较的标准。常模形式:平均数,标准分,百分位,划界分)信度(一个测验工具对同一对象几次测量中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即可靠性、一致性)效度(一个测量工具能测量出所要测东西的真实程度。即某种测验是否测查到所要测查的内容,在何种程度上测查了所要测查的内容。有效性、准确性)9. 应用心理测验原则:(一)对心理测验应有正确的态度;(二)测验使用者必须具

41、备一定的资格;(三)注意测验的保密;(四)与受测者建立起良好协调的关系;(五)慎重选择测验;(六)注意影响因素;(七)正确解释测验结果 第十章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1. 什么是心理咨询与治疗?咨询(consultation)即商量、征求意见的磋商,治疗就是一种处理。心理咨询与治疗(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是以一定的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特定的心理学方法,影响或改变来访者的认知、情绪及行为,给来访者以心理上的指导和帮助的过程。2. 心理咨询与治疗具有什么性质? 1.主动性:助人自助,即帮助患者自己改变自己。2.学习

42、性:自愿主动,参加治疗的来访者应有强烈的动机 有一个可能提供转变的外环境; 克服学习的内部阻碍。3.有效性:生理、生化、免疫 3.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意义 :缓解矛盾紧张与压力,改善心身疾病的状态 ,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 4.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工作范围(适应证):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可用于各种应激或挫折后的情绪反应如焦虑、抑郁、恐惧等,自身难以解脱、不可控制的思维、意向、行为、动作的诊断与辅助治疗;心身疾病、慢性疾病久治不愈等有关疾病的辅助治疗;有关工作、学习、家庭生活、恋爱、婚姻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与指导;神经症、儿童与成人的行为障碍,包括性心理障碍的治疗;重型精神病的恢

43、复期的辅助治疗;个性及人格障碍问题的治疗等。5.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1问题探索阶段 (1)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良好的、信任的咨访关系是心理咨询与治疗成功的关键。咨询师要满腔热情,同情关心患者,还要有精湛的技术和高尚的医德。(2)收集资料。进一步了解与核实病史,尤其是患者的心理社会背景,查清问题的来龙 去脉,评定症状的严重程度。 2分析认识阶段 确定治疗目标,并制订计划和策略以达到治疗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详尽地利用可靠的材料,经过分析比较,找出关键问题。为了帮助患者分析、认识问题,常用的方法有询问、提出问题要求患者自我解释、对患者的述说进行准确的有重点的复述、提醒患者注意可能

44、有关但被忽略的成分等。3咨询行动阶段 这一阶段是心理咨询中最有影响的环节。在这一阶段,治疗师根据诊断和方向,以一种或数种治疗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解释、指导、训练等方式来影响患者。患者积极参与这一活动,产生出理解、领悟、模仿、学习新的认识方式和行为方式,向目标方向取得积极的改变。 4. 结束巩固阶段 经过活动行动阶段取得的疗效须继续巩固,要确定继续训练的目标,布置适当的任务或家庭作业,鼓励患者将已学得的经验或应对技巧不断付诸实践。如果患者的症状减轻,认知、情绪和行为有了一定的改善,患者和医生都认为咨询可以先告一段落,那么就可以终止咨询。对咨询的效果进行适当的评估,并对患者今后的生活进行适当的指

45、导。总之,我们把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作为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来看待。我们做出的咨询与治疗阶段的划分符合一般的问题解决模式,它包含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等过程要素。6. 心理咨询的主要技巧是什么? (一)倾听与问话的技术 倾听是咨询过程的基础,是一个主动引导、积极思考、澄清问题、建立关系、参与帮助的过程。倾听与问话中总的原则应遵循:倾听求助者的叙述,以使其宣泄情绪;运用鼓励和重复技术引导求助者叙述和思考;采取求助者容易接受的方式交谈。 一般来说,在倾听中:认真地听、有兴趣地听,要用心去听;不带偏见和泛泛地听,不作价值评判地听;设身处地地听,通情达理地听,并适当地表示理解;不仅要听懂

46、求助者表达的意思,还要听出弦外之音、潜台词或隐含的意思;注意对求助者在叙述时的犹豫停顿、语调变化及伴随言语出现的各种表情、姿势、动作做出更完整的判断;有适当的反应,既可以是言语性的,也可以是非言语性的,如点头;帮助求助者进行宣泄,或者是哭泣,或者是指责,或者是情绪激动地讲述,用手砸桌子、墙边,发泄心中强烈的情绪,并作适当的引导或制止。封闭式询问(close-ended question)封闭性询问主要采取“是不是”、“对不对”、“要不要”、“有没有”,封闭式询问用来明确某些事情。要注意的是,不能用得太多,由于来访者被动回答,会压制求助者自我表达的愿望和积极性,使之沉默,有压抑感。开放式询问(o

47、pen-ended question) 开放性询问采用“什么”、“如何”、“为什么”、“何处”等问话方式。开放式询问方式目的是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要注意的是,应在良好的咨访基础上进行。不能轻浮,不能咄咄逼人或指责,不能为了满足咨询员的好奇心或窥探隐私的欲望,而采取太多的开放性询问。(二)情感反应与解释技术 情感反应技术,这是在咨询中最为常用的技术,而且是十分有感染力的技术,主要目的是:对求助者的情绪进行反馈,对于求助者的认知、思维、态度等方面进行观察与引导。它的应用与内容的反应经常是同时的。 例如,“你说你的同事在背后挑拨是非”,这是一句“内容反应”。你似乎对他非常气愤”,是一句“情感反应”。若是“你的同事在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