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学知识点整理(共46页).docx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876205 上传时间:2022-05-01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623.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生态学知识点整理(共46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城市生态学知识点整理(共46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生态学知识点整理(共46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生态学知识点整理(共46页).docx(4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1、 什么是海绵城市?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并加以利用。2、 二元水循环水在社会经济系统的运动过程与水在自然界中的运动过程一样,也具有循环性特点。 社会水循环通过取用水、排水与自然水循环相联系,这两个方面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矛盾着的统一体水循环的整体,即二元水循环系统3、 什么是城市的雨岛效应?雨岛效应,城市中大厦密度不断地增加,尤其一到盛夏,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这

2、种效应被称之为“雨岛效应”。4、 城市内涝发生的原因城市化导致不透水面积增加 城市化的水文效应,改变了局部气候和下垫面条件,出现“雨岛效应”现象。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下凹式立交桥等设施增加城市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善5、 什么是LID?LID实现的措施。 美国的低影响开发 (LID):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进行渗透、过滤、蓄存和滞留,防治内涝灾害。保护和修复城市天然河湖:划定河湖蓝线,立法禁止围填河湖及天然湿地。对已渠化的河道进行生态修复修建生物滞留池:一般修建于流域上游,通过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的化学、生物及物理特性储蓄水量并清除污染物,从而达到水量和水质调控目的。湿滞带:是一

3、种狭长的渠道,对来自于停车场、人行道、街道以及其它不透水性表面的径流进行过滤和入渗,与传统渠道区别的是其表面铺设有植被。分为湿滞水池、干滞水池、人造湿地植被覆盖:在不透水性建筑的顶层覆盖一层植被,是由植被层、介质层、过滤层以及排水层等构成一个小型的排水系统。透水性地面:表面由透水结构铺装,让初期雨水入渗,下部填筑多孔结构材料制成的垫层,垫层具有吸附降解功能, 能够消纳初期雨水的污染。6、 核心思想“一片天对一片地”,实现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在基本遵循自然产汇流规律的基础上,城市建成后实现“一片天对一片地”,利用城市空间对降雨“化整为零”进行收集和储存。具体“滞、渗、蓄、净、用、排”立体多

4、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的竖向剖面结构1.生态屋顶 2.绿化建筑立面 3.生态景观 4.生态道路 5.生态水池6.生态广场 7.生态公园 8.强渗透地面 9.天然洼地蓄滞滞: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峰现时间!既降低排水强度,又缓解了灾害风险。“渗”,是利用各种路面、屋面、地面、绿地,从源头收集雨水。蓄: 降低峰值流量,调节时空分布,为雨水利用创造条件净 :是通过一定过滤措施减少雨水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用:利用雨水资源化,缓解水资源短缺 ,提高用水效率。排: 构建安全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避免内涝等灾害确保城市运行安全7、 建设目标 (最根本目标就是:要尽量减少社会水循环对自然水循环的冲击。)缓解洪涝灾害

5、:通过保护、恢复和修复天然河湖水域空间,把城市排水系统从“区域快排、末端集中”转变为“源头分散、慢排缓释”增加雨水利用:针对洪涝雨水的利害两重性,构建“格局合理、蓄泄兼筹、引排得当、环境优美、综合利用”的城市水系统。降低径流污染:城市初期雨水中轮胎细末、生活垃圾污染、大气降尘、铅/镉重金属等污染严重。宜在表面铺装透水结构,让初期雨水入渗,下部填筑多孔结构材料制成的垫层,让垫层具有吸附降解功能, 消纳初期雨水的污染。8、 三大任务(1) 海绵体建设:有效保护现有河湖海绵体:a、划定河湖空间保护范围b、重要区域隔离防护 c、监测监控措施d、确权划界及敏感区保护全面修复受损海绵体:a、重建生态友好型

6、水利工程b、水系恢复c、修复污染严重水体大力构建城市新海绵体:a、点状海绵体扩建:蓄水池b、线状海绵体扩建:河湖水系 C、面状海绵体扩建: 绿地及透水地面(2) 排水设施建设:多尺度排水系统构建 小尺度排水系统:针对常见雨情,源头雨水控制,通过渗、蓄、滞策略排水中尺度排水系统:针对城市洪涝标准内雨情,通过中小河道、雨水管道、泵站提标改造、增设行泄通道、调蓄区、蓄涝区等策略,通过常规的雨水管渠系统收集排放。大尺度排水系统: 针对超常雨情,设计暴雨重现期一般为50-100年一遇,由隧道、绿地、水系、调蓄水池、道路等组成,通过地表排水通道或地下排水深隧,输送极端暴雨径流。(3)科学调度管理调度管理:

7、a、协调水资源配置、防洪排涝、水生态环境建设 B、海绵体调度多部门合作 C、通过海绵体实现河道生态补水的机制监测预警:a、依托现有相关系统 B、完善雨洪涝信息的监测、预警、预报、传输系统 C、编制不同降水情景下的调度预案9、结束语城市快速发展改变了地表自然格局和城市上空的降水规律(雨岛效应),造成水循环过程畸变。传统城市建设重社会经济功能、轻生态涵养功能,在内涝防治上片面强调“外排”,导致内涝和缺水问题交替出现“遇雨即涝、无雨则旱”。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关键是要落实“一片天对一片地”的思想,将内涝水“化整为零、变害为利”,在城市水文单元上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绪论一、城市生态学概念:

8、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应用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调控及演替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优化城市结构与功能的规划建设,实现城市生态系统高效持续发展的一门综合学科二、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专心-专注-专业1、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构成2、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3、城市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4、城市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5、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规划与设计6、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建设与管理三、 城市生态血的意义解决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实 现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方法四、城市生态学研究原则1、联系性原则 (食物链原理 最小因子原理(水桶

9、效应) 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2、生态流原则 (物质循环物质再循环 能量流动 信息传递)3、生态位原则 (1)城市生态位(urban niche):生产生态位、生活生态位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提供的生态位;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集合;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经济活 动、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既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势.生产生态位:资源利用、生产条件经济水平(物质、信息生产及流通高水平)、资源丰盛度(水、能源、原材料、土地、基础设施等)生活生态位:环境质量、生活水平;自然环境(物理环境质量、生物 多样性)、社会环境(物质生活、精

10、神生活、社会服务水平等)整体意义上的生态位、空间各组成部分的生态位(2) 城市生态位的特点自然特性:对资源的消耗满足生存时空、层次性:生存、发展社会性:社会体系,需要协调、合作城市发展中如何改善城市生态位?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城市各层面生态位 不断充实的过程依靠科技水平提高,扩充城市资源的容纳量,扩充人类生态位,实现城市发展依靠科技水平,提高城市环境的容纳量改善各层级的生态位质量,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谋生与发展机会,减轻生态位重叠造成的竞争发掘新型经济增长点中的有效生态位,适应城市的发展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城市各层面生态位不断调控的过程合理有效的控制城市人口以人为本编制城市

11、规划,重塑城市环境生态位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生态位质量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开拓新型生态位4、 动态发展原则 演替5、 生态平衡原则 环境承载力原理环境承载力: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 发展有害 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具有时间性和区域性;资源承载力(土地、水、生物等)、技术承 载力(劳动力素质、文化程度、技术水平等)、污染承载力(自净能力大小等)6、 人与自然统一性原则7、 多样性与稳定性 (diversity & stability)人力资源多样性,保证了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土地使用的多样性,保证了城市各类活动的展开; 城市功能与交

12、通方式的多样性,使城市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与辐射力;行业和产业结构的多样性,使城市经济稳定,整体经济效益提高等生物共生原理:人与自然、理性与感性、传统与科技、历史与未来、开发与保护(异质共存性)城市生态系统概述一、系统的概念指在一定边界范围内,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分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二、系统的特点1、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外边界 - 系统存在所涉及的时间和空间界限(自然/人为)系统内分层现象2、系统功能的整体性:各组分的量比关系、空间关系、互作关系3、系统功能的整合性: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特性4、系统整体的环境适应性:系统+环境=更大的环境三、

13、系统思想和研究方法1、系统思想: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诸事物和完整过程所形成的统一体,而体现这种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的思想。2、系统研究方法:系统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在系统边界确定后,所有跨越边界进入系统的流动就是系统输入;跨越边界离开系统的流动都是系统的输出黑箱理论: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来研究 系统的转化特性和反应特性的系统研究思路。白箱理论: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的了解,揭示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系统输入与输出在内的整体特性。灰箱理论: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只有部分已知,其余部分则是未知的。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灰箱研究思路来认识分析系统

14、。四、 生态系统1、 定义: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称生态系统。2、 特点:生态系统中必须有生命存在具有一定的地区特点的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时间变化特征具有新陈代谢特征处于一种复杂的动态平衡中各生态系统中都是不同程度的开放系统3、组分:生物组分与环境组分的相互关系、作用4、结构生物群落的结构:水平、垂直(地上、地下)、时间基本结构: 形态结构 营养结构:食物链结构5、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五、城市生态系统1、定义:是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利用以人为主体的城市生物与城 市非生物环境之间,城市生物种群之间以及城市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 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

15、起来的,并在人为和自然共同支配下进行生 物生产和非生物生产的综合体。2、特点:是人工生态系统,人是该系统的核心和决定因素是消费者占优势的生态系统(倒置、对外部的依赖性)是分解功能不充分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很薄弱的生态系统受社会经济多种因素制约的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第一节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一、城市人群定义:居住在城市规划区域建成区内的一切人口,包括城市生态系统内从事各种工作,享受城市公共设施的城镇居民。(一)城市人口规模1、总=固定人口+流动人口2、城市人口过密化:城市人口密度过大,超过合理密度的状态,是人口在城市过度集中的表现。3、中国城市人口过密化的原因之一:城市发展水平

16、低 下所引起的城市人口增长与城市化地域扩大的脱节。4、城市人口的分布是集群的,但集群间的分布不是随机的(超集群分布格局) 城市人口分布格局深受城市人口迁移、人口城市化、人口城市规划等要素影响5、 人口城市化 :农村人口大批涌进城市 通过社会经济发展就地转化为具有城市生活方式的人口(二) 城市人口构成1、城市人口自然结构:反应人口数量变化的可能性和趋势;如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2、城市人口社会结构:反应城市人口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民族、家庭、文化、宗教、职业、经济收入结构等二、城市生物环境(一)城市植被(人工植被为主、覆盖率低)1、植被类型自然植被 半自然植被 人工植被2、 植被特点植

17、被生境的特化 城市植被处于完全不同于自然植被的特化生境之中植被区系成分的特化 植被格局的园林化城市植被结构单一化 城市植被演替偏途化城市植物的指示作用:根据城市植物区系调查、植物生长状况调查及分布调查,可对城 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分析预测,反映出城市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二)城市动物1、城市野生动物:把与人类共同(常年或季节)在城市环境而不依赖人类喂养,自己觅食的动物称为城市野生动物(含原地区残存下来的野生动物和从外部迁徙进入城市的野生动物, 它们与人类伴生(companion) 护养动物:鸟、猫、狗、供实验用的鼠、猴等2、特性:城市区系成分优势种的改变城市环境的空间、时间异质性对城市野生动物

18、的区系成分优势种的改变相当密切3、种的数量的改变如果排除人类圈养的野生动物(动物园里的动物)的话,城市野生动物种的数量与城市中人造物程度成负相关(即城市中人造物程度越高,野生动物种的数量越少)4、 形成城市野生动物特性的原因开阔空间丢失、作为食物来源与隐蔽条件的植被遭受破坏、人为捕杀、驱赶以及环境污染和交通噪声城市人、社会集团有意识的定向活动或者无意识的盲目活动都会对城市动物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亦可看作城市居民对城市动物的选择结果)现代城市中的动物是在自然、人工淘汰和突发 变异过程中进行组织和功能自我调节的结果(主要表现在城市区系成分优势种的改变、种的数量的改变、 种群数量的改变和分布格局的

19、改变)5、 城市动物与人的关系可作为环境质量的评价依据 动物是疾病的携带者动物对建筑物、观赏植物以及景观的破坏(三)城市微生物三、城市物理环境(一)城市气候定义:是在区域气候的背景上,经城市化之后,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局地气候 对城市规划、建设、城市卫生、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二)城市与郊区气候的差异1、辐射和气温:城市直接辐射和总辐射比郊区少;城市气温比郊区高,形成城市热岛热岛效应:城市气温呈现由中心向外递减、显著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即为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中水面和有植被的地方增温和缓,可以降低热岛强度 水体愈大、愈深,绿地面积愈大,群落层次愈复杂,覆盖度愈高,降温效应愈显著城市

20、热岛对城市环境的影响A、加重城市空气污染 B、夏季城市高温,易产生城市高温灾害C、影响市区植被的物候期、无霜期(延长)城市的逆温A、t=0时,气温不随高度变化,这种气层称为等温气层 t0时,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这种气层称为逆温层。B、逆温的形成: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和近地面的大气层强烈冷却降温,而上层空气降温较慢,因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总结A、人为释放热的增加 b、植被少c、下垫面储热,表面温度高,地面辐射大 d、下垫面复杂,增大了地面反射率e、温室气体等的排放增大大气逆辐射防治城市热岛效应的对策A、消减人为热的释放 B、增加城市的潜热和植物(城市绿化等)C、

21、减少大气污染 D、增大城市反射率(如建筑物颜色为浅色)E、合理规划城市建筑物的高度、密度,增大地面长波射出辐射2、 风和湍流:城市的风速比郊区小,风向不稳;由于热力和动力不稳,城市空气的湍流增多;尤其在城市热岛的作用下,形成城市热岛环流城市化对城市风的影响机制a、摩擦使城市风速减小,但有一临界风速值 b、城市内因受热不均而产生街道风c、城市峡谷效应产生“急流”-飓风效应 d、建筑物的阻碍效应E、城市风分布不均匀,时大时小,阵性大,风向不定F、城市热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是由于城市内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气温,热气温上升, 形成一个低压区,郊区冷空气随之侵入市区构成的空气环流; 很容易促使空气中污染

22、物向市区内集聚)3、蒸散和湿度:城市蒸散量和空气湿度比郊区小 原因(形成城市干岛)A、城市地面不保水,干燥、蒸发量小 B、城市植被覆盖面积少,蒸腾量小 C、热岛效应 D、城市风速小,不利于水分蒸发4、云和雾:城市云,尤其是低云量多;城市雾比郊区多(光化学烟雾)5、降水:比郊区多,尤其是对流性降水6、酸雨:富含硫酸、亚硫酸和硝酸的降水,PH值小于5.6(湿沉降)酸雨效应a、影响植物生长;使水体酸化,危害水生生物 b、地下水酸化,影响供水条件c、淋溶土壤,使土壤贫瘠 d、腐蚀建筑材料、文物古迹、桥梁等7、 城市空气污染大气污染即指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

23、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气体污染物:指氮氧化合物、碳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硫氧化合物等颗粒状污染物:空气中分散的微小的固态或液态物质(二) 城市水文及水资源1、城市水系的基本特征地面水系人工化:河流裁弯取直、开辟人工河道、修建水库及其他水利 设施地下建成排水系统:各种不透水通道、地下下水道排水系统不同时期其功能发生变化2、对水文性质的影响(包括水位、断面、流速、径流 系数、洪峰、历时、水质、水温、泥沙等)流量增加,流速加大(降水量增加,雷暴雨增多,降水下渗量、蒸发量小,地表径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径流系数是指某段时间内径流深与降水量之比,表示降雨量用于形成径流的有效雨量;径流系数大

24、,说明降雨用于蒸发渗漏少)洪峰增高,峰现提前,历时缩短(城市水管铺设齐全,汇流速度加快,使得城市地区洪水流量过程 线变得尖陡,峰值增大峰值历经时间缩短)径流污染负荷增加3、对地下水的影响地下水水位下降,局部水质变差 水量平衡失调生态环境恶化地下水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地基破坏、海水倒灌-洪涝灾害-生态环境恶化(三) 城市土壤及土壤污染1、 自然土壤表土层(A层):腐殖质淋溶层,是熟化土壤的耕作层;在森林覆盖地区有枯枝落叶层心土层(B层):淀积层由承受表土淋溶下来的物质形成的底土层(C层):是土壤中不受耕作影响,保持母质特 点的一层2、城市土壤多样性有的被剥去表皮,心土露在外面土壤的自然剖面结构被

25、翻动,有的仅仅是土壤物质的堆积3、理化性质发生变化由于人类践踏或重物积压,土体紧实,团粒结构被破坏;土壤结构差,透水性不良,渗水性差,土壤湿度小,容易被侵蚀在酸雨的影响下,城市土壤的PH值低;有的地方由于尘埃、垃圾和废水污染导致了富营养化和碱化生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混入土壤,使土壤含有较多的人为侵入体以及重金属四、城市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定义:城市人文环境是指以文化积淀为背景,以物质设施为载体,以人际交往、人际关系为核心的城市社会环境1、 城市人文环境的层次性城市人文环境的物质表层 城市人文环境的形式浅层城市人文环境的体质中层 城市人文环境的观念深层2、城市人文环境的整体性这四个层次不是

26、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综合的。表现形式 :城市社会风气:指一定范围内和一定时期中,在物质和精神生 活中表现出来的人们言行方面的某种共同性和一致性,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城市的生命力(城市每时每刻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第二节 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类型人群结构 自然结构 社会结构 经济结构 空间结构 时间结构一、人群结构1、定义:指城市某一方面或某一特征的人群个体数占城市总人群个体数的比例(包括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2、分类:自然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 (反映城市人群数量变化的一般规律和可能趋势) 社会结构:职业结构、知识结构、民族结构、产业结构 (反映城市人

27、群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特征及其作用)二、自然结构1、定义:自然环境结构,是组成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各部分、各要素(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在空间上的配置和联系,是描述城市生态系统自然环境的有序性和基本格局。2、组成城市生态环境各部分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投入产出的生产代谢、物质供需和废物处理等,形成一个内在的整体3、城市自然环境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遵从自然结构的节律性;具有有限的自我调节能力;控制着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人控制着城市的自然环境结构,不断改变着自然环境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靠人的智能、创造力调节和控制(具有人工调节功能)4、城市的自然环境结构维持着固有的物质流、能量流,影响人类的社会经济

28、活动;同时也受控于人,人的活动强烈影响和改变着生态系统的过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制约5、自然的空间结构主廊道:以原生环境为主;连续的山体、河流、林带、城市组团间的 隔离防护带、城市外围近郊的森林、 自然保护区等(以原生环境为主)次廊道:公路、铁路绿化、防护林 带、溪流等构成嵌块:公园、游园、水池、广场等(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综合)6、城市自然结构变异导致环境问题(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自然结构变异,导致环境问题)城市发展,导致城市自然系统的面积减少,城市人均绿化面积低城市自然系统的质量不断下降: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功能削弱,环境承载力、自然缓冲能力降低三、社会结构(一)国外城市社会结构的

29、空间分异1、三个层次(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由这些不同层次的社会地域单位所构建和体现)邻里:城市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以面对面的个人交往为基础形成,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社区:占据一定区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是人们生活的基本空间,有基本的设施等社会区:一种范围更大的社会均质地域单位;一般具有大致相同的生活标准、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2、城市社会结构由城市社会分化所形成,包括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生活方式、消费类型、居住条件等方面分化;具体体现在居住区的地域分异。居住的地域分异格局反映出城市社会结构的空间特征四、经济结构城市经济结构是决定城市经济功能和城市性

30、质的内在因素。(一) 城市经济结构的概念和内涵1、概念:城市经济结构是组成城市经济系统各要素的组织体系2、城市产业结构 城市消费结构城市基础结构 城市管理组织结构城市科技结构,多领域的科学、文化等城市劳动力结构,劳动力的素质、知识水平、技能等城市所有制结构 城市分配结构(二) 城市经济结构的特征1、 整体性与复杂性并存2、 开放性和动态性并存3、 均衡性和非均衡性并存(三)城市经济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1、城市产业结构高度化:重工业、高加工度、知识技术高度密集化(信息过程取代工业化过程)2、技术创新是城市经济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动因、先导和本源:技术集约化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本质3、作为第三产业的

31、服务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商业、贸易、金融、证券、房地产、信息咨询等4、信息产业成为城市经济结构中新兴主导产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无形的智力投入-信息产业,其覆盖性、增殖性,具备独立产业;传统产业信息化,进一步促进工业经济和物质生产;(软件产业、知识产权等成为产品结构的主题)5、城市经济结构“软化”:产品结构软化、硬件产业中产品功用软化、就业结构软化、投资结构软化(一些新型知识型产品涌现)6、城市经济结构综合性与专业性并存:产业结构的演进,使得经济结构 更加专业(工业生产、贸易中心、交通枢纽、信息中心等)(四) 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1、经济结构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经济结构通过

32、物流、能流、信息流、价值流、人流的循环运作,相互联系,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经济结构合理与否,是决定城市经济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3、发达国家的共同特征:经济结构按降序三、二、一排列;4、我国的目标:产业结构升级,以信息产业为主导,跨越重工业阶段,向高加工化和高附加值化迈进;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城市化建设五、空间结构(一)概念及分类1、概念:又称地域结构,是城市中各物质要素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移动中的特点;是城市发展程度、阶段与过程的空间反映2、分类:从形态上分:平面结构:同心圆式结构、带状分布结构、镶嵌型分布结构 垂直结构:地上、地下从功能上分: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33、等(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 垂直分异非常弱化城市生态系统的垂直分异主要是人工构筑物的垂直分异,包括地上和地下,主要是人口密集直接促进)(二)城市空间结构特征1、前工业化时代(18世纪中叶以前):消费性;结构简单、演变缓慢、明显的封闭性;城乡共存、混杂;因地制宜建城;2、工业化时代:工业性、生产性(经济中心),出现功能分区;普遍为同心圆模式;工业化后期,城市出现郊区化3、后工业时代:重视自然空间的回归城市空间结构呈分散化,多中心城市格局出现城市空间结构从传统的圈层式走向网络化(工业化、商业化兼用; 办公、居住融合)大都市区化趋势:较大的城市将周围地区纳入,与中心城市融合区域范围上,出现大都市连绵带(

34、三) 演变趋势1、建城空间与自然和谐 2、城市绿色空间结构网络化3、城乡空间关系融合 4、城市空间呈开放和多核心-即呈大都市区化态势,可分为4个圈层:核心首位城市、 城市组群发育带、城市个体分布带、城市群腹地带以核心城市为轴心,横向发展,使市区、郊区不断扩大、城 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四)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1、自然条件:峡谷地带多成带状空间分布、平原地貌多呈现块状空间结构、丘 陵地带多呈现组团空间结构(越来越弱)2、地价:根据供需关系决定地价,支付能力决定空间结构3、交通:交通便利,地租上升;也是城市郊区化的重要原因4、城市规划:一种政府通过控制土地使用的变化来优化城市地域结构的工具 政

35、府集体理性约束土地所有者、私人开发商的个体或集体非理性的方式六、时间结构1、定义:是指城市自然和人工各组分等随时间改变出现的周期性更替和变化2、特点:城市自然环境的季节外貌特征并不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明显城市经济活动具有周期性,节日、会议、运动会等城市社会、环境、经济随城市规划周期发生明显的改变3、典型城市的演替规律大都市的生态演替 演替过程低水平均衡、圈层状组织结构、相对完整的功能体系、网络化空间支撑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演替: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一般遵循:开发-兴盛-萎缩-报废;资源型城市遵循规律:资源耗尽产业效率下降环境问题突出城市后期转型;(转型成功,演变为综合性城市;否则衰落)小城镇的生态演

36、替 “高速发展-有限扩充- 优胜劣汰”第三节 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原理一、食物链结构(一)自然-人工食物链-自然的、直接的食与被食关系不明显:人工饲料、加工食品 初级生产:绿色植物 高级消费者:人群 一级、二级消费者: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次级生产者)(二)完全人工食物链-完全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人是直接生产者、消费者,间接的消费者 借助技术手段,利用环境系统中的食品二、资源利用链结构(一)除了食,还有不同层次的高级消费:穿、住、行、使用消费、文化消费(二)城市食物链结构的变形- 资源利用链结构1、核心是人2、人类通过一定的手段,将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加工、利 用、消费,很少部分废弃物回收,大部分回

37、归自然,难 降解; 3、城市资源利用链是由各产业部门或团体完成能量传递任务,完全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4、越复杂,城市的社会、经济越稳定,城市抗干扰能力越强 5、根据资源利用链原理,在城市区域生态系 统发展建设中,可充分利用系统的物质 和能量,并将各级的废物通过食物链转化利用,提高资源转化率和转化效率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1、 是指系统及其内部各子系统或各组成成分所具有的作用2、 最基本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城市的物质生产、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价值转化和信息传递第一节 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能源在满足城市多种功能过程中在城市生态系统内外的转化、传递、流通和耗散过程一、城市能源结构1、来源 自然能源:太阳

38、能、风、地热、潮汐能等矿物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 生物能源:沼气、木材、秸秆等2、 利用方式一次能源:从自然界直接取得而不改变其基本形态的能源(原生能源,太阳能、生物能等)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能源(次生能源,电力、液化气等)3、 能源结构(一个国家(城市)的能源结构是反映该国(该城市)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能源总生产量和总消费量的构成及比例关系能源的生产结构:从总生产量分析能源结构,即各种一次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能)所占的比例能源的消费结构:从消费量分析能源结构,即能源的使用途径二、城市能流途径1、特点能量流动具有明显的单向性在能量使用上,城市

39、生态系统大部分能量在非生物之间交换 和传递,反映在人力制造的各种机械设备的运行过程之中在传递方式上,可通过农业部门、采掘部门、能源生产部门、运输部门等传递;在能量运行机制上以人工为主在能量生产和消费活动过程中,有一部分能量以三废形式排入环境,使城市遭到污染三、城市节能措施(一)我国城市能源现状1、人口占世界22%,人均能源资源世界平均的一半2、能源消费大国 3、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4、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能耗将大幅增加5、但能源利用率低下、无节制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三)城市节能措施1、开展能源审计 2、分布式能源3、汽车节能 4、建筑节能5、可再生能源 6、合同能源管理第二节 城

40、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各项资源、产品、货物、人口、资金等在城市各区域、各个系统、各个部门之间以及城市与外部之间的反复作用过程2、不同规模、性质的城市,其输入、输出的规模、性质、代谢水平不同 工业城市:原料、能源;加工产品风景城市:消费品;废弃物 交通港口城市:中转物质3、输入、输出收支平衡输入稍大于输出:规模及内部积蓄变动较小,相对动 态平衡输入大大超出输出:发展型城市输入比输出小得多:城市整体规模衰落一、城市食物代谢主要通过食物链实现的分类:栽培食物链、野生食物链二、 城市水循环水是城市里流量最大、流速最快的物质1、混悬物质经沉淀排 出-以污泥排出系统溶解在水中的

41、部分 有机物经细菌分解使之无机化,CO2 排出但磷酸盐、含氮化 合物仍旧随水流走2、无下水道- 直接流入江、河、湖、海进入河流中的物质,除了废水,还有直接抛入的垃圾、随大雨一起从地面流进、空气等三、城市氧循环1、城市氧消耗:呼吸作用:人、动物、植物、微生物 燃料燃烧 缓慢氧化2、来源:植物光合四、城市氮循环 1、氮的形态: 有机氮、无机氮、气态氮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固氮作用2、城市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大气污染:NO2(汽车尾气、化石燃料);在太阳照射下,NO2产生的氧与碳氢化合物结合形成原子团,再形成甲醛、乙醛等此生化合物,形成光化学烟雾水体富营养化:过量的硝酸盐+磷 - 水生植

42、物过度生长、藻类大量繁殖 - 藻类死亡后,好氧微生物分解消耗氧气- 鱼类死亡、底栖动物减少五、城市固体废物1、包括工业固体废弃物、矿业固体废物、医疗废物、生活垃圾和废水处理渣等2、主要是指城市生活垃圾,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 中产生的废弃物3、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城市垃圾的数量越来越大,成分越来越复杂,对 城市的空气、水体、土壤等造成污染4、城市生活垃圾的基本特征1、源广、分散 2、 连续性和永恒性3、成分复杂、多样性 4、 产量、组成、性质均不稳定5、城市垃圾的收集与处理焚烧和填埋能达到无害化处理,但浪费土地,会产生二次污染城市垃圾处理的出路-“三化”: 减量化、无害化

43、、资源化六、城市生态系统物质流的特点1、城市生态系统在人为状态下进行(增加产量、种类、满足 物质享受,使物质输入、处理、利用等由人力控制)2、城市生态系统物质既有输入有输出3、城市生态系统所需物质对外界有依赖性4、城市生态系统生产性物质远大于生活性物质5、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流缺乏循环6、城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产生大量废物第三节 城市生态系统的价值转换一、城市生态系统的价值构成(一)人类价值(包含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人力 价值和初级劳动力价值) 价值主体 - 城市人口(二)环境价值:自然价值+人造价值1、自然价值是在没有人类介入的情况下产生的、在经济学上能够作为价值的各种生物或非生物的环境,分为生物价值和生态价值2、人造价值是指那些通过人类的劳动创造的价值,以及一切可以作为价值的人工环境城市生态系统的总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