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小说单元教学设计(共1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小说单元教学设计(共14页).doc(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作业表单2:单元学习主题设计及检验提示单】单元学习主题人教版高中语文小说单元教学设计设计意图说明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改新教材中,共设计了两个小说单元。一个是必修三中的第一单元,其中选了林黛玉进贾府、祝福及老人与海,林黛玉进贾府祝福是教读篇目,老人与海是自读篇目。另一个是必修五第一单元,其中选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和边城,其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教读篇目,边城是自读篇目。学习单元的课时框架(用图示的方式说明包括的具体内容及相互关系)必修三与必修五小说单元的勾连打通1.必修三与必修五的选文思路一致:(1)必修三第一单元,学习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中外小说
2、:林黛玉进贾府、祝福及老人与海。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整个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缩影;祝福选自鲁迅作品彷徨,鲁迅的小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老人与海由于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海明威的代表作。(2)必修五的三篇小说依然延续了必修三的选文思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同属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是一部针对黑暗的、混乱的主流社会的反抗史;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文学巨匠契诃夫的代表作,主人公别里科夫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是他
3、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由此可以看出,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教材的编者精心选择了不同时期(古代、现代、当代)最好作品,挑选了中国与外国不同风格的名家名作,让我们与学生一同畅饮最醇厚的文学佳酿,同时,也希望藉此为学生打开文学阅读的大门,一窥堂奥。2.必修三与必修五的教学目标与课后练习一脉相承的(1)必修三中,课堂目标着重于小说本身的特点,学习小说如何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表现矛盾冲突,以及再现生活环境;必修五则在学习小说特征的基础上,着重指向阅读者自身的提高: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2)必修三的小说学习更强调基础知识的传递,如传统小说与现代小说的区别,必修五则更注重
4、细节的探讨和艺术特色的领悟。(3)必修三小说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欣赏人物形象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品味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必修五则结合小说三要素探讨作品主题,细化情节的展开和矛盾的解决线索。(4)在“研讨与练习”中,必修三强调对人物的整体了解及某一元素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必修五则注重人物的变化及原因追溯,学习写作独立完整的读书报告,并能够将小说中的人物与现实生活、与自身相互观照,深刻理解文学的社会意义。二、教学方法教师要按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制定具体的课程目标,实施课堂教学。在教材规定的内容范围内,充分发挥小说的优势
5、,设计出形式各异、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分析小说,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一)合理运用问题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设定一个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对文本的细致阅读,进行深入探究。这种方式虽然从表面上看内容显得单一,但是从学习效果来看却是非常明显的。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发现探究,不仅可以详尽地掌握这一点的知识,同时还可以触类旁通,学习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是事半功倍。(二)变“老师教”为“学生学”,将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把“渔”授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
6、的主体性,让其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去获取“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的曲折与反复、失败与成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教师要根据文本提出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提出一定量的思考题;其次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学习的步骤,给学生提供参考材料或学习方法;然后,要随时观察、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做到心中有数,面对学生的疑难,及时给予全班或者个别辅导;最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性地检查、总结。(三)充分利用分组讨论探讨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分小组座谈的形式提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见解或者学习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探究;
7、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通过筛选归纳,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有时甚至可以是以全班为单位,学生提出一个核心问题后,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由小组推举一人向全班展示,发表本组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进行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必要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另外,用分组讨论式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讨论重点,不可漫天乱谈,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四)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较为直观形象的方法。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在小说教学中,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
8、时可以让学生更快更直观的感受小说内容。如讲到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穿插播放电视剧中的相关片段,还可以用ppt展示荣宁二府的结构布局和人物关系。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贾府外表的繁华和等级的森严,而且使学生对贾府的布局有了直观的感受,对贾府的人物关系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加深了学生对小说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五)经常运用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写作,使读和写相互促进,通过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小说阅读的能力和写作水平。读写结合有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小说进行续写,也可以缩写故事情节或者重新构思故事情节,还可以为主人公写小传,作评论,为小说拟标题、写提纲、换文
9、体等。例如祝福教学中,我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小说内容编写祥林嫂年表,以此了解小说内容和祥林嫂悲惨遭遇。上完小说后,又让学生以谁是凶手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加深了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这些作业利用课堂里很短的时间进行了选择性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六)在小说教学中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高中语文教材必修模块中有两个小说单元,所节选的大部分是经典名篇。在教学中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教师失去激情,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小说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以新课标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指导我们的小说教学,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比如在进行小说单元教学时,可以将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与研究性学
10、习结合,提前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通过观看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相关片段,与原著进行对比;理顺小说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通过阅读原著和查阅资料等方式分析情节、人物、环境,写出简短的赏析材料;把自己的从研究成果在班上进行展示交流等。这种把研究性学习运用到小说教学之中的做法,从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开发了学生潜能,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寻求知识者,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中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三、解决的主要问题:建构小说文体的知识体系(一)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三个要素。(二)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11、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从描写的角度看,还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或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三)小说的主题思想是由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变化发展来体现的。(四)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还包括序幕和尾声。(五)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主要有: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有时候环境描写还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以上是对小说知识的梳理,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从学过的篇目中进行归纳和总结。四、教学目标:(一)必修三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品评人物性格2、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3、品味小说语言,把握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
12、的不同特点(二)必修五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从而把握主题;2、从人物、情节、环境三方面进行分析把握作品主题;3、分析小说情节设计的技巧;4、体会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必修三要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情节、环境和人物的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2、必修五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以及如何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把握来理解主题。教学难点: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小说阅读知识,绘出自己的小说文体知识体系。六、教学过程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第一课时【活动内容】了解红楼梦全书及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初步感知文本。【活动过程】一、导
13、入世界上没有哪一本书会像红楼梦这样受到无数人的喜爱,世界上也没有哪一门学问会像“红学”这样独一无二,世界上更没有仅仅因一本书、一门学问就产生出天文数字的经济链。清代乾嘉以后就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草珠一串京都竹枝词)的说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简介曹雪芹及红楼梦。(可提前印发资料,也可通过课件展示说明,重点介绍前五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也可指定某一学生介绍,教师补充。)二、指定同学将课文朗读一遍(可指定一排),有读错的,则分别从形、音、义三方面予以订正。重点留意字词(略)。三、预设问题,深入文本学习活动:按照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说说贾府的特
14、点,并介绍贾府的主要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可分解为以下两个问题来完成:1.未进贾府之前,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文章是怎样通过林黛玉的一双慧眼一层层铺陈开来的?或:这篇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按情节发展,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内容? (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在课本上划分层次,完成后同桌交流。请学生回答。)2.默读第二部分,思考:林黛玉进贾府都见到了哪些人? (学生独立完成)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勾画出林黛玉进贾府中你认为描写人物肖像和语言最准确生动的语段,反复诵读体味,从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物加以评述,看看通过这些语言反映了人物的什么身份和性格。第二课时【
15、活动内容】分析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的性格特点;通过揣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活动过程】一、提出活动要求问题设计:课文描写人物非常巧妙、精彩,写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体,虚实并用。详写了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三个主要人物。请找出集中描写这三个人物的段落,反复阅读,思考一下:他们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作者分别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这三个主要人物?(任选一个人物,可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向全班展示)二、分析人物性格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了解人物性格:1.作者在描写王熙凤时,不惜浓墨重彩,淋漓地铺陈王熙凤的装束衣饰,用意何在?2.对于同一个问题,黛玉回答贾母“只刚念了四
16、书”;回答宝玉“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为什么黛玉要改变口吻呢?3.宝玉听到黛玉无玉时,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摔玉,体会这一细节,分析宝玉的“痴狂病”是什么“病”?4.红楼梦是小说,但在叙事描写中大量穿插诗词。节选部分用西江月二词来写贾宝玉,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经过师生共同探究,可形成如下板书或课件:1.多愁善感林黛玉:(1)众人眼中的黛玉-超尘拔俗的气质,娇弱多病的体质(2)熙凤眼中的黛玉-不同寻常的标致(3)宝玉眼中的黛玉-脱俗飘逸、清爽灵淑2.精明泼辣王熙凤:(1)写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2)绘肖像-浓墨重彩,雍容华贵(3)见黛玉-极尽奉承(4)回王夫人-
17、精明机变3.潇洒多情贾宝玉:(1)出场前的他人介绍-惫懒懵懂、顽劣疯傻(2)宝黛相会时的肖像描写-眉清目秀、英俊潇洒、任性率真(3)西江月词对于宝玉的刻画-独立不羁、张扬个性三、展示对小说中人物语言的述评展示要求:1.要求根据预习,任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物或某句话来述评。讲述时讲的虽是个别例子,但仍要讲得有头有尾,成为完整整体。如:我认为王熙凤“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语言最能表现王熙凤的性格。这段话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表明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是红楼梦中写人物出场极其精彩的一笔。2.可以边述边评,也可以述完了再评,但不可只述不评或只评不述。(吕叔湘先生说过:“语言的使用是一种技
18、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实践才能养成。”该项活动通过提出述评的语言规范方面的要求,既是对小说人物性格的鉴赏,又是一种语言训练)3.学生展示交流所找的例子,要结合文本,教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提供了几个例子,教师可以再提供几个,学生讲不到时教师可预作补充。经过评说之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梳理出一段文字,避免说成一般的答案,可用略带演讲的口气说明。(略)四、布置作业有条件的话,课外读一读红楼梦全书学习用“批注式读书法”对节选部分的两个主要人物林黛玉、王熙凤进行评注,鉴赏曹雪芹运用语言塑造人物的高超技艺,从而获得艺术审美享受。示例: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
19、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从外貌描写方面)点评:气质超凡脱俗,美貌多情,体弱多病,活脱脱一个风流俊逸的美貌仙子。方法提示:要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提高语言的欣赏能力。祝福第一课时【活动内容】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讲述祝福的故事情节,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从鲁四老爷、四婶、柳妈等人的角度叙述“我眼中的祥林嫂”或从祥林嫂的角度进行自述;【活动过程】一、导入:读过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无悔,也读过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忧愤。今天我们将再次随着鲁迅的文字,回到20世纪初阴冷灰暗的鲁镇,
20、去关注一个平常的农家女子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作家介绍”及“字词疏通”略)二、展示预习成果:找一个同学讲述祝福的故事情节。学生讲述后,师生订正、补充,完成以下问题:1.小说主人公祥林嫂一生的经历有哪些?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填写祥林嫂年表。到鲁镇以前在卫家山和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结婚,后来丈夫死去到鲁镇元年二十六七岁,冬初逃到鲁镇做工,很勤劳。祝福时很忙。表格的前两行由教师示范填写,后面的表格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请学生到黑板上板书答案,其余同学分组讨论,互相补充。请同学们口头纠正黑板上同学的答案。在交流中,最后明确答案。祥林嫂年表,我们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填写的。但课文是以倒叙的手法来编排这些事
21、情的,体会这样写的用意。三、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从鲁四老爷、四婶、柳妈等人的角度叙述“我眼中的祥林嫂”或从祥林嫂的角度进行自述。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供思考:1、周围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如何?反映了什么问题?2、祥林嫂对待命运的态度如何?3、祥林嫂不死不可吗?4、小说如果以“祥林嫂”来代替“祝福”作为小说的题目,你认为合适吗?为什么?第二课时【活动内容】探讨祥林嫂悲剧原因,对小说进行深度阅读;勾画祝福精彩语段,仔细品味、评点,深入把握小说语言。【活动过程】一、探讨祥林嫂悲剧原因,对小说进行深度阅读1、提出问题:是谁杀死了祥林嫂?(对这一问题可从鲁四老爷、四婶、柳妈、镇上的人们、“
22、我”等方面具体分析,结合小说具体情节、语言及环境描写进行分析。这些人都不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但都对祥林嫂的死负有一定的责任。正如丁玲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地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从而体会鲁迅作品对“改造国民性”的思考。)2、对这一问题也可以换个角度,从几个问题来切入,如:有人认为“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试以课文为依据进行简要说明。(春天是幸福、希望、生机的象征,但祥林嫂的生命中却没有春天,“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 “新年才过”“此后大约十几天”祥林嫂的婆婆来了“她是特地来叫她的儿媳妇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卫老婆子带来的
23、消息,告诉我们祥林嫂被迫再嫁是在“回家后不几天”。由此可以推知,祥林嫂在春天被婆婆卖到了山里,被迫再嫁;“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阿毛被狼衔走了。祥林嫂死在人们年底的祝福之前。祝福一过,春天也就来了。总之,从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她是一个生命中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一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深入细读小说。)对小说的深度阅读,也可以从对几个数字的关注中切入分析:“一个日子”(小说从鲁镇准备祝福写起,到“我”听到祝福的爆竹声结束,都是围绕“祝福”这个特定日子展开情节的,所以用“祝福”为题。而又把祥林嫂的悲剧安排在这样的环境里,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有钱人在祝福中祈求幸福,穷苦人却在
24、祝福中悲惨地死去。从而使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二次微笑”(这是指小说主人公祥林嫂露出的两次笑容。一次是祥林嫂从婆家逃出,在鲁四家做工的时候,“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一种心满意足的笑,透过这“笑影”,我们领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随遇而安的思想。祥林嫂的第二次笑,是在厨房里同柳妈闲聊的时候,柳妈取笑她改嫁反抗后的屈从,祥林嫂在无奈之中“笑了”,这是一种含羞的笑,是以“笑”来掩盖新婚之夜那些难以启齿的行动,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过去短暂而和美生活的甜蜜回忆。在写法上,这是“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的反衬写法。两次笑容突出地表现了祥林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贫困。)“三样
25、眼神”(第一次是在小说34自然段,写她“顺着眼”,突出的是祥林嫂安分守己的性格;第二次是在小说第66自然段,也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是她在又一次遭受夫死子亡打击后痛苦心灵的写照;第三次是小说开头,“我”看到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时的祥林嫂已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只在渴盼死后的安宁,精神已经完全麻木。 “三样眼神”,勾画出祥林嫂一生悲苦命运的轨迹,从而揭示出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四场飞雪”(是指小说中四处看似轻淡点染、实际上却颇具意蕴的飞雪描写。第一处是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
26、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第二处是在祥林嫂死后,表现“我”的雪样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第三处写雪穿插在柳妈同祥林嫂谈话之前和之间,有两句:“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这里一方面将过去短暂生活的甜美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妈的话语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第四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镇。这里借雪讽刺封建势力,同时更为含蓄地
27、展示出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二、从品味语言入手理解小说。要求学生勾画、批注,然后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教材“研讨与练习”二提出了六个句子,可以从分析这六个句子开始对语言的品味。鲁迅小说是语言运用的典范,这个设计是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把握语言背后的思想,养成阅读小说的良好习惯。(学生交流时,可提出语言表达方面典范的表述方式,教师可先作示范,如:我认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一句中的“剩”字用得精彩,剩是余下的意思,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孤寂无聊之感,仿佛被这世界所遗弃,孑然地存在着了。而且连四叔何时离去的,也都未觉察,可见四叔既不以“我”为意,“我”也对
28、四叔并不挽留,确实是不投机的了。四叔似乎已经走了一会了,“我”方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剩在那里。这不是“我”的世界,“我”只有走。可供揣摩的语言较多,教师可提前储存几个,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品味。)三、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截取小说的一个典型片段,将其改写为剧本,并利用周末或节假日编排表演。单元学习主题设计检验提示检验指标实现程度1.主题是否与课标要求相一致?A.B.C.D2.主题是否是一个或多个学科领域中的核心或起着核心作用?能否反映学科本质?(可以利用知识网、概念图、思维导图)A.B.C.D3. 主题能否反映富有挑战性的、能吸引师生兴趣的学习问题或任务? A.B.C.D4.主题是否与生活、生产中的真问题相关?能否让学生理解主题的意义和价值。A.B.C.D5.与主题相关的资源是否丰富?A.B.C.D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