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共7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共72页).doc(7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云南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云南省科学技术厅2016年7月专心-专注-专业目 录 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进云南实现跨越式发展,根据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特制定本规划。一、科技创新成效和创新发展新态势(一)“十二五”科技创新成效“十二五”以来,我省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建成创新型省份奠
2、定了坚实的基础。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云南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全国排名提升1位。全省财政科技投入、全社会R&D经费支出、获国家科技经费支持均实现翻番。科研论文综合指标全国排名第9位,猴基因编辑技术等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均实现翻番;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系数全国排名第10位。技术成果市场化指标全国排名第22位,提升4位;技术市场合同交易总额实现翻两番。高新技术企业918户,数量位列全国第17位,西部第3位;创新型(试点)企业338户;科技型中小企业3288户;有R&D活动的企业占比重全国排名第14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3、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取得重大突破,突破关键技术1000余项,开发新产品1000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7.6%。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综合指标全国排名第17位,提升3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全国排名第7位,提升4位。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增至2个,技工贸总收入、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保持两位数以上持续增长。自主研发的世界首个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氯化法钛白粉量产技术、车用柴油发动机、高端数控机床、大型枢纽机场行李处理系统、大型铁路养护机械、红外技术及产品等全国领先;稀贵金属材料制备技术、电子级多晶硅生产技术、微型OLED显示器
4、、EYE-BOOK穿戴式计算机等全国先进。科技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富氧顶吹炼铅工艺综合能耗、低温低电压铝电解技术吨铝电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国际领先;密闭直流电弧炉高钛渣生产、中低品位胶磷矿浮选、碳钢与不锈钢复合材料制备等技术国际先进;甲醇转化制汽油大型反应器、均四甲苯分离提纯结晶器等生产装置填补国内空白;“两段中和+组合膜分离”、长距离固液两相输送、一步法煤变油、高浓度磷复肥生产、聚甲醛生产、合成氨生产等技术全国领先;高速铁路专用铜合金导线、高强度铝合金圆杆、宽幅铝合金板带、高强度钢筋、石油/天然气用管线钢、有色冶金工业阳极等一批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新产品实现了产业化生产。科技支撑高
5、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累计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量居全国前列;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超级稻新品种“楚粳28号”创百亩连片平均亩产世界纪录;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病虫害控制理论及技术应用全国领先;杂交水稻、杂交玉米、马铃薯、烟草、甘蔗、茶叶、橡胶、核桃、咖啡、澳洲坚果等品种选育及种植技术研发水平保持全国先进;花卉新品种数和种类居全国第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宗鲜切花新品种占全国总数的90%以上;烤烟种子供种占全国75%以上;甘蔗糖分含量、出糖率、蔗糖单线生产规模全国第一;自主培育的“云岭牛”成为我国首个自主培育的三元杂交肉牛品种,累计扩繁云岭牛及其杂交肉牛5.9万头;“滇撒配套系”、“滇陆
6、”猪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增至11个;云南省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建成县、乡、村三级信息示范服务站10971个。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条件平台建设持续加强。截至2015年,培引科技领军人才、高端科技人才121名,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1540名,创新团队149个;全省R&D人员达5.29万人。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含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分别为31个、519个;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科研工作站163个;云南空港国际科技创新园开工建设;云南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络平台建成运
7、营,设备利用与共享水平居全国第19位。科技创新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早孕期一站式产前筛查等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建立了国内领先的自然周期体外授精胚胎移植技术平台,肝移植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于全国数十家大型肝脏移植中心,9种体外诊断试剂填补国内空白,高原损伤性皮肤病研究及综合防治技术取得重大进展;中药、化学药、疫苗申报注册71项,获得临床批件13项,获生产批件9项,三七龙血竭胶囊获新药证书,认定“云药之乡”56个,8个中药材品种的15个基地通过GAP认证;高原湖泊治理、生态保护与修复、城市污泥资源化综合利用等一批关键技术应用示范取得新成效;建设国家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9个;森林火情
8、预警、灾害气候预报、太阳能光伏取水、太阳能公共照明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选派 7814名科技人员服务“三区”、“三农”;科普人员达8.5万人以上,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3.29%。科技创新环境持续改善。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修订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出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30条突破性政策,以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和发展众创空间等重大举措;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和维权力度;改革科技经费配置方式,实施研发投入后补助,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推进科技金融结合,搭建融资服务平台,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与创业投资基金,多
9、渠道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深化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与省人民政府,以及省科技厅与州(市)人民政府等会商机制,形成共同推动创新发展的工作格局。全方位推进科技合作创新取得新进展。推进科技入滇常态化,深化京滇、沪滇、滇港澳台、泛珠三角区域等科技合作,集聚国内优势科技资源,200个科研平台、89户科技型企业、387项科技成果、134个人才和团队入滇落地,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197个,全国111位两院院士及其团队在云南工作。加强与欧、美、澳、俄等发达国家合作,实现一批国外科技成果落地孵化、转化及产业化。启动建设中国东盟创新中心、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规划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
10、中心,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5个,推进与老挝、斯里兰卡等国共建国家联合实验室,在老挝、越南、柬埔寨等国合作建立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实现一批农作物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在周边国家转移转化。科技合作指标居全国第14位。(二)创新发展新态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当前,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带动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突破,重大颠覆性创新不时出现,对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安全、外交等产生深刻影响,甚至改变国家力量对比,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的关键。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日本实施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
11、韩国实施创造经济行动计划,俄罗斯实施2020创新发展战略,欧盟实施地平线2020计划。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已成为世界发展大势,我国既面临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我国正处于传统增长引擎动力减弱与新兴产业力量成长壮大并行,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关键时期,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任务艰巨,以往用拼投资、拼资源、拼环境“三拼”的老办法,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三高”的老路已难以为继。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
12、重大论断,我国确定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建成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发展目标,做出了网络强国、国家大数据、人才优先、互联网+行动计划等重大战略部署,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新引擎。全国各地积极部署,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竞相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云南跨越式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国家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为云南创造了重大发展机遇。特别是新时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科技创新拓展了更大发展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提出,努力将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
13、南亚辐射中心,为云南确定了新坐标,明确了新定位,赋予了新使命。面对创新发展新态势,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推进五网建设、重点发展八大产业、实施八大民生工程等重大部署,科技创新支撑云南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求更加迫切。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面临着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与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和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科技创新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创新创业氛围不浓、环境不优;科技投入总量不足与投入分散并存,州(市)、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人才总量不足与结构不合理并存,领军人才缺乏;创新平台总量不足与使用效率不高并存,高水平
14、平台不多;成果总量不足与转化率低并存,能有效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成果数量不多。综合判断,我省科技创新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创新竞争加剧的巨大挑战。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云南必须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充分发挥“第一动力”的作用,增强创新自信,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造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优势,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
15、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聚焦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以将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为引领,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为主要任务,强化科技支撑五网建设、八大产业和八大民生工程等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着力夯实科技创新基础,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满足生态文明建设、扶贫攻坚和惠及民生的重大科技需求,着力提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科技服务能力,着力打造汇聚国内外科技资源的协同创新共同体
16、,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深入推进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全面构建特色区域创新体系,为云南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1坚持改革创新。破除不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系统完整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加强创新法治保障,加快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转向创新服务,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2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规划重点部署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关键领域。3坚持开放发展。全方位开放创新,深入推进科技入滇,强化“四个落地”,提升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科技创新辐射能力,拓展发展新空间。4
17、坚持重点突破。聚焦八大产业重大科技需求,集中资源重点突破和研发关键核心技术及重大新产品,助推重点产业走“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发展道路,构建发展新优势。5坚持人才优先。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创新培养、用好和吸引人才的机制,加大人才培养稳定支持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为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打下坚实基础,力争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全国中等、西部前列,形成特色鲜明的云南区域创新体系,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有力支撑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顺
18、利实现。为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打下坚实基础。建成云南空港国际科技创新园,努力将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成为南亚东南亚与国内创新资源交汇的枢纽、科技创新与经济转型发展的先行者、科技创新有效支撑产业升级的示范区,成为全国科技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区域性重要引擎。支撑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取得新突破。在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生态保护、城乡宜居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突破应用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科技支撑引领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助推云南成为美丽中国的示范区。支撑服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科技创新更加惠及民生,社会公益领域科技水平整体提升,适应民生改善需求的技术和
19、产品得到大力发展;科技扶贫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全省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转移转化和应用推广,科技助农增收致富效果凸显,贫困地区发展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自主创新实力不断增强,科技投入大幅增长,科技人才高度集聚,科技型企业快速壮大,园区和基地集群发展,创新基础条件持续改善,科技创新产出明显提高,在若干重点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若干重点企业和产品进入产业价值链中高端,构建我省经济跨越式发展新优势。经济发展的质量、速度和效益显著提升,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科技创新环境更加优化。激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规更加健全,人才、资本、技术、知识自由流
20、动,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得到充分保护,创新价值得到更大体现,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高,创新人才合理分享创新收益,形成崇尚创新创业、勇于创新创业、激励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为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提供有力保障。表: “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指标与目标值序号指 标2015年指标值2020年目标值1科技进步贡献率(%)44.05602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0.801.5,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0.491.04每万名就业人员的研发人力投入(人年/万人)10.30255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1.613.56被SCI、EI、
21、CPCI-S收录的论文数(篇)394650007技术市场合同交易总额(亿元)52.821208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12.46159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13.753010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户)918150011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3.294.2 三、重大部署未来五年,我省科技创新工作将围绕实施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增添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提高
22、发展质量和效益中的核心支撑引领作用。一是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支撑。围绕路网、航空网、能源保障网、水网、互联网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科技需求,部署重点研发计划,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支撑五网建设。聚焦八大产业,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围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信息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等重点产业部署创新链,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全链条设计,协同攻关,一体化推进创新源头供给、技术研发、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集中力量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持续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产品、大品牌、大企业,培育壮大重点产业。围绕旅游文化产业、现代物流产业、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等
23、领域部署重点研发计划,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一批重大新产品,有力支撑云南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实施脱贫攻坚、公共服务提升、教育提质惠民、创业促进就业、城乡居民增收、社保扩面提标、健康云南和人口均衡发展等八大民生工程科技需求,部署一批专项研究和工作,推进重大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民生福祉、建设幸福云南提供重要支撑。专栏1 五网建设、八大产业和八大民生工程科技支撑重点五网建设:路网。围绕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等,实施重点研发专项。航空网。围绕绿色和数字化机场建设、机场运控、航空安全及应急救援等,实施重点研发专项。能源保障网。围绕水能、太阳能
24、、风能、生物质能、高压特高压输变电技术装备、智能电网等,实施重点研发专项。水网。围绕节水、引水、污水处理、供水安全和保障等,实施重点研发专项。互联网。围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信息网络新技术等,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专项。八大产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围绕中药(民族药)、天然药物、生物技术药、化学药等,实施生物医药重大科技专项。围绕优质原料基地、健康产品、中药饮片、提取物、数字化诊疗与服务、医疗器械等,实施重点研发专项。旅游文化产业。围绕文化创意、旅游文化等,实施重点研发专项。信息产业。围绕云计算与大数据、空间技术应用、红外及微光夜视、金融电子等,实施电子信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大科技
25、专项。现代物流产业。围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实施重点研发专项。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围绕特色专用新品种选育、新品种产业化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实施生物种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重大科技专项;围绕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农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信息化等,实施重点研发专项。新材料产业。围绕钛及钛合金新材料、稀贵金属新材料、锡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半导体材料、新型储能电池、大容量动力电池、液态金属等,实施新材料重大科技专项。先进装备制造业。围绕大型精密数控机床、自动化物流系统及装备、铁路大型养护机械、特种机器人、高原智能电工装备、3D打印装备等,实施先进装备制造重大科技专项。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围绕食品
26、生产技术与装备、食品安全监测与检测等,实施重点研发专项。八大民生工程:围绕脱贫攻坚、公共服务提升、教育提质惠民、创业促进就业、城乡居民增收、社保扩面提标、健康云南和人口均衡发展等八大民生工程,完善省市县三级联动科技扶贫机制,科技支撑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强化技术技能培训及科学素质提升,支持面向“三农”的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支持科技人员服务“三区”,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组建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大平台,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网络,强化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全面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围绕细胞与免疫工程,重大传染性、慢性、地方病防控与诊疗,重大疾病入侵防控,产前遗传病诊断、优生优育,数字
27、化诊疗与服务等,实施重点研发专项。二是培育创新主体。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发挥骨干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增强对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公共服务,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升规”,深化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强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原始创新、前沿技术创新、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支撑行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的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加强“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推动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社会组织、创客等创新主体的协同,加快政产学研用创深度融合,鼓励构建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新机制,
28、完善产业创新链。科技支撑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三是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以科技创新专业人才队伍、科技型企业家队伍、科技管理服务人才队伍(简称“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建立市场发现、市场认可、市场评价的人才培引机制,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培养推荐一批国家级科技人才,培养引进选拔一批省级科技领军人才、高端科技人才、高层次创业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人才、科技管理服务人才(含科技特派员)、科技型企业家、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技术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化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科研工作站建设,鼓励一批草根科技创业人才脱颖而
29、出。四是扩大科技对外开放。深入推进科技入滇,集聚国内外各方资源,实现科技型企业、科研平台、科技成果、科技人才和团队落地云南,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为重点,开展区域性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与技术联合攻关,推进沿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促进平台、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海外有序流动,充分发挥中国东盟创新中心和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作用,全面提升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辐射能力。五是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围绕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打造若干区域创新高地,全面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和对外科技创新辐射能力。重点建设云南空港国际科技创新园、国家级高新技
30、术产业开发区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若干省级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县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择优布局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有序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带建设,提升基层应用科技成果的能力;推进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动各类园区提升为国家级园区,推动具备条件的现有工业园区转型升级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省级、国家级创新平台升级版,形成若干高水平、有特色优势的产业聚集区。六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加强统筹和协同创新,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全面部署科技体制改革,重点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31、构建新型科技创新服务体制机制、推进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完善科技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提高科技创新整体效能,推动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重点推进省级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对现有科技计划进行优化整合,按照基础研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创新引导与科技型企业培育、科技人才和平台等五个方面构建云南省科技计划体系。四、重点任务(一)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我省重点产业发展战略需求、产业化重大科技问题、重大成果转化应用等目标,举全省之力组织实施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种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六个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协同攻关,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32、,加快高新技术重大产品系列化和产业化进程,强化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完善技术链、产品链和产业链,培育一批大企业、大品牌、大产品,形成大企业带动、小企业集聚的产业发展新态势,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到2020年,部分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批新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涌现一批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化基地,部分高新技术产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生物医药重大科技专项在中药(民族药)、天然药物、生物技术药、化学药等领域,积极支持新产品研发、上市品种二次开发及质量标准提升,开展创新产品的国际化研究,推动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新品种、新业态、新模式,为打造具有云南特色的生物医药和大健
33、康产业提供支撑。专栏2 生物医药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方向及目标中药(民族药)、天然药物。开展三七系列、灯盏花系列、天麻系列、美洲大蠊系列等上市品种二次开发,以及“老药新用”研究;研究开发一批新药和院内制剂;支持三七系列、草乌甲素等在美国FDA申请植物药临床试验和新药上市;开展彝药、傣药、藏药等民族药的药理药效、药物加工、组方配伍、用药方法、药效再评价,质量标准提高等研究。到2020年,力争获得一批质量标准,盘活一批休眠品种,研发一批新药和院内制剂,打造一批品牌产品和知名企业。生物技术药。开展肺炎结合疫苗、宫颈癌(HPV)疫苗、肿瘤治疗性疫苗、多联多价疫苗,以及诺如病毒和疱疹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等新型疫
34、苗,赫赛汀、类克等系列单抗药物,GLP-1降糖、细胞制剂等新型生物疫苗、抗体药物、干细胞制剂、新型生物检测试剂、血液制品及其他蛋白类、多肽类、核酸类药物新产品研发;促进生物疫苗上市品种二次开发及升级换代;研发单克隆抗体构建、大规模单克隆抗体高表达和纯化、新型疫苗生产、新型生物检测试剂等关键核心技术。到2020年,力争一批新药实现产业化,形成5个以上系列品种集群,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建成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疫苗生产供应基地和国内领先的单抗药物产业基地。化学药。开展三七素、苯甲酸钾盐(dl-PHPB)、抗艾滋病注射用DT-835等新药品种和莫吉司坦、扎托布洛芬、盐酸纳美芬、帕瑞昔布钠等仿制药品研发
35、;开展蒿甲醚、天麻素、磷酸萘酚喹等化学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到2020年,力争获得一批仿制药、化学原料药生产批件,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2电子信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大科技专项以支撑实施“云上云”行动计划为目标,加快云计算和大数据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推进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示范应用;军民融合推进卫星遥感、通信、北斗导航技术的综合应用,以及空间技术、其他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提升光电子产品技术水平;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金融电子装备品牌产品,科技创新推动信息制造业和服务业加快发展。专栏3 电子信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方向及目标 云计算与大数据。重点研发基于新型存储器件的并行存储、PB级大数据分布式可
36、扩展存储、大数据挖掘与语义分析、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多元异构数据同化与深度融合及可视化等关键技术;支持若干大数据中心和云计算中心建设,推动重点领域的大数据与云计算服务。到2020年,力争突破一批用于整合、处理、管理和分析大数据的关键技术,建成支撑若干重点领域的大数据中心和云计算中心。空间技术应用。围绕空间信息应用服务基础设施、“一带一路”卫星综合应用、长江经济带卫星综合应用、“互联网+天基信息+”应用领域,搭建北斗位置服务综合平台、遥感卫星应用综合服务网络平台,推进卫星遥感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卫星导航技术的研发与综合应用,以及空间技术与其他信息技术的研发与融合应用。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南方丝
37、绸之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平台”及“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大数据服务中心”,支撑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资源、环境、科技、文化、旅游、物流、交通等领域专题应用,将“南方丝绸之路空间信息走廊”打造成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红外及微光夜视设备。研发超大口径(320-360mm)红外光学锗晶体材料、大口径红外光窗、大焦距红外光学镜头系列产品;研发大尺寸(110mm)红外硫系玻璃材料、精密模压镜片和光学系统系列产品;研发InGaAs固体微光器件、数字化微光像增强器、紫外探测器、光电倍增管等新一代高性能微光器件。到2020年,力争形成5-1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
38、产品。金融电子装备。重点突破金融、财税专用设备整机方案设计、制造技术,手机支付系统、联机交易、中间业务处理、联网智能化自助服务技术,指纹识别及智能卡系统集成技术;开发多应用支付终端系列产品和金融自助服务终端新设备、新型专用打印机、金融电子设备核心功能部件等产品,实现产业化。到2020年,形成3-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3生物种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重大科技专项围绕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需要,加快传统育种技术与生物育种技术的研究及组装集成,选育一批粮经饲作物、油料、畜禽和水产优良品种并实现产业化,打造一批现代种业龙头企业,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
39、、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研究开发一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效益。专栏4 生物种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方向及目标特色专用新品种选育。重点开展传统育种技术与生物育种技术的组装集成与应用,选育水稻、玉米、麦类、马铃薯、果蔬、花卉、油料等主要农经作物新品种,以及猪、牛、羊等畜禽和淡水鱼类新品种。到2020年,力争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农作物新品种30个、畜禽新品种1个以上、淡水鱼类新品种(系)3-5个;实现农作物良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畜禽、淡水鱼类新品种的产业化。新品种产业化。加快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龙头企业,支持
40、企业建立科研育种基地和繁育生产基地,扩大水稻、玉米、麦类、马铃薯、核桃、蔬菜、花卉、畜禽和淡水鱼类等新品种的省内外市场占有率,积极拓展南亚东南亚市场。创新推广模式,加快云南松、思茅松、西南桦、核桃、澳洲坚果、油橄榄、油茶、珍贵用材树种等林木新品种(良种)和优良树种的推广示范。到2020年,力争建成50万亩新品种示范基地,培育10家年销售收入过1亿元、具有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新产品、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研发推广;特色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农产品传统加工技术提升改造。4新材料重大科技专项突破新材料设计、制备加工、高效利用、安全服役、低成本
41、循环再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关键基础材料,提高关键材料供给能力和新产品研发能力,抢占新材料应用技术和高端制造新材料制高点。专栏5 新材料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方向及目标钛及钛合金新材料。研发多应用型和专用型高档钛白粉、高品质超软海绵钛、电子级高纯钛、高品质钛及钛合金轧材和锻材、医用钛合金材、高品质球形钛粉和氢化钛粉、高品质钛及钛合金精密铸造件、钛材深加工制品;研发适应国产钛渣的沸腾氯化生产技术和大型沸腾氯化关键装置,以及真空自耗电弧炉熔炼、真空电子束冷床炉熔炼等钛材生产关键装置和配套工艺技术。到2020年,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新产品10-15个。稀
42、贵金属新材料。研发高性能装联材料、铱及铂制品、银基电接触材料、金基钎焊材料、贵金属靶材等特种功能材料;研发LTCC系列电子浆料、触摸屏及太阳能电池用导电银浆、电子浆料用有机高分子及无机粘结剂材料、喷墨打印用导电油墨、柔性显示用纳米银线材料等信息功能材料;研发新型催化前驱体材料、OLED用高效铱磷光分子材料、精细化工用新型均相催化剂、工业用新型载体催化剂、国V/VI汽油车及国IV/V柴油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等贵金属化学与催化材料;研发高纯粉末、高纯溅射靶材、高纯蒸发材料等高纯材料;研发高纯铟、ITO粉及靶材、铟化合物等铟基新材料。到2020年,力争开发稀贵金属新材料100种以上,申请发明专利100项
43、以上,制定或修订国家及行业技术标准30项以上。锡新材料。研发超细焊锡粉、锡膏、小直径焊锡球、预成型焊片等微电子锡焊料及其高精密成型加工技术;研发助焊剂、电子用漆等焊料化工;研发光伏专用焊料及焊带,以及各种锡阳极材等锡基新材料;研发锡基系列稳定剂、锡基系列电镀材料、锡基系列催化剂、锡基新型阻燃剂等锡化工新材料。到2020年,开发锡系列新材料、新产品20-30个,建设锡基新材料、锡化工新材料产业化示范线。半导体材料。研发PVT法、HVPE法、MVGF法大直径低位错密度光电子、微电子用碳化硅、氮化镓、磷化铟、砷化镓和锗单晶等半导体晶片及电子级多晶硅,加快第二代、第三代半导体晶片产品系列化和产业化进程
44、;研发主动式OLED微型显示器、半导体照明灯具、液晶LED背光显示器,功率型及超高亮度LED外延片和芯片制造、高性能LED封装等关键技术,扩大产品应用领域。新型储能电池和大容量动力电池。开发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基站及风光电站用储能电池、长寿命钛酸锂电池、超低温锂离子电池等系列产品,开展产业化电池制造工艺及制造装备研发;在铝空气电池领域,开发自助式随身电源,基站及边防哨所等用中型应急备用电源,矿山、医院及电梯用大型应急备用电源,电动汽车及轨道交通用动力电源等系列产品。到2020年,力争锂电池系列产品形成10亿AH/年产能,铝空气电池形成随身电源100万台、中型备用电源2.4万台产能。液态金属。开
45、展室温液态金属综合应用研究,加快液态金属导热膏、液态金属导热片、液态金属电子油墨、液态金属电子手写笔、液态金属电子电路印刷技术等液态金属技术的创新应用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到2020年,开发新产品10个以上。化工新材料。重点研发高性能电子导热膜、电池隔膜、特种磷酸盐玻璃和高强度高韧性玻璃纤维及磷系阻燃工程材料;开发氟、氯改性天然橡胶新材料产品;发展合成树脂、合成纤维、特种橡胶及制品、特种涂料等石化新材料,并实现产业化。到2020年,力争开发化工新材料产品5-10个。5先进装备制造重大科技专项强化重大技术集成创新,攻克整机和功能部件制造关键技术,开发大型精密数控机床、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轨道交通和
46、铁路养护设备等先进装备,推进主机与功能部件协同发展;开发机器人和增材制造(3D打印)装备,推进示范应用,支撑“中国制造2025”云南行动计划实施。专栏6 先进装备制造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方向及目标大型精密数控机床。开展多型高性能数控机床及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生产线、数字化车间的整体解决方案研究,多型高性能数控机床及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生产线、数字化车间的多场耦合数字化建模、分析、仿真、优化研究;研发中大重型高精度数控镗铣床及加工中心、高刚高精数控车床及加工中心、精密复合数控机床及加工中心、重型超重型系列精密数控回转工作台、智能制造加工设备及柔性制造系统和机床监控系统;研发与精密数控机床设备配套的高速主
47、轴、五轴联动AC铣头及伺服电机等关键功能部件。到2020年,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新型机床产品5-10个,形成3-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自动化物流系统及装备。开展自动化物流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设计和整体解决方案研究,自动化物流系统的数字化建模、分析、仿真、优化研究;研发智能化、信息化的物流配送成套装备和智能化仓储系统;开发自动导引车、高速堆垛机、高速分拣系统、高速输送系统、智能轨道车及系统、自动货柜、高速行李处理系统等物流配送关键设备及控制调度系统,提升物流配送系统、机场行李处理系统的整体技术水平。到2020年,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新产品5-10个,形成3-
48、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带动一批配套企业发展。铁路大型养护机械。开展各型铁路大型养护机械的多场耦合数字化建模、分析、仿真、优化研究;研发接触网综合维修车、正线道岔捣固稳定车、新型清筛车和地铁铣轨车,以及宽轨、窄轨系列出口产品;构建铁路大型养路机械整机及作业装置试验检测平台,研究高效振动筛、新型捣固、新型稳定等共性关键技术;制定铁路大型养路机械国际标准。到2020年,力争开发新产品5-10个,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5-8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带动一批配套企业发展。高原智能电工装备。以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为基础,发展智能变电站、智能配电系统、智能变压器、组合式变电站、智能型高低压开关柜、新型电线、电缆等先进电力装备,高原型机电产业和工业电器制造、面向高原地区及东南亚的电工标准研制。到2020年,实现一批高原智能电工产品在智慧工厂、智慧家居等领域广泛应用。特种机器人。开展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