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重点总结(共10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重点总结(共10页).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商代西周的政治思想(不重点看)(1)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各部落由氏族公社向国家形态转变。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家长制家庭与部落征服共同作用的结果。 特点:1.保留了部落的某些特征(国家是松散的联盟,对本部族成员和被征服者实行分治政策) 2.土地公有 3.君主制度(2)西周的重要政治经济制度 1.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2.分封制:同姓子弟和古代帝王后裔。 3.井田制:土地公有。以家庭为单位平均占有土地,农户上缴十分之一的实物地租或九分之一的劳役地租。(3)商代祖先崇拜和王权观念 1.占卜成为重要的事务,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统治者向成名宣示
2、其权力神圣性和合理性) 2.从祖先崇拜到王权至上(4)西周初期“敬天保民”思想 周公“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思想。他提出“天佑有德”“惟命不于常”“明德慎罚”第二章:春秋时期的政治思想一、孔子的政治思想(1)“天下有道“的政治思想。“道”是作为判断社会政治良否的标准。符合道义的社会便是好社会。符合道义的社会特征包括:1.有着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一秩序 。2.道德品行良好。3.社会关系和谐(2)“仁“与修身。”仁“与”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仁“有三要点。爱人为仁、克己复礼为仁、敦朴厚重为仁。仁是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是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前提。孔子认为诗人还要进行修养,包括养成“克己忍让”的美德
3、、恪守“忠恕”之道、安贫乐道、安分守己(3)“礼”的德政教化。恢复礼制是走出社会动乱的根本途径,主张用礼规范社会生活,重建社会政治秩序。礼是适用于社会各面的行为准则。礼是个人的行为规范,也是国家政治事务的规范。君主做到礼的规范便是德政,而做到以德治国应该做到富民均平、举贤才、教化主张。孔子还主张通过教育培养人才。二、老子的“无为而治”政治思想(1)老子的“道”论。道是老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道先于物质世界并且独立于物质世界的存在,道是物质世界的本原,并且决定着具体事物的属性。本质为无的道孕育了世界万物。,道是社会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法则。(2)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老子设想的理想社会有以下几个特征:
4、国家规模小,人口少、生活在原始状体下,人们长期实践形成的知识与技能失去了价值、人们没有知识欲望目的的生活、人们之间没有交往每一个小国相互隔离。(3)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可以使民众保持淳朴善良的品质。无为政治主张主要包括: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慎征伐。老子的无为而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在本质上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无为诗人回到原始蒙昧的状态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一、孟子的“仁政”思想(1)”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性善论),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也是人类社会群体生活所以可能的前提。(2)”王道
5、“论。孟子倡导王道而拒绝暴政。他所说的王道是符合道义的政治,统治者应该道义在先,不能有任何追逐利益的主观动机,最好的政治只能从改善民生开始。,也表达了孟子期望统一的愿望。(3)君权天授论。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天。孟子一方面强调天是君主权力的来源,另一方面也强调君主权力必须遵守天的意志。(4)施仁政的政治主张。仁政核心是改善民心。仁政是治国的根本原则,能不能行仁政是决定一个国家成败得失的关键。仁对于社会每一个人也是至关重要的。孟子对仁的理解来自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对统治者的道德品质提出较高要求。主张君主与民同乐。实施仁政包括:制民之产、轻徭薄赋、保护工商业。三、荀子以性恶论为前提的礼治思
6、想(1)“性恶”论。荀子全部政治思想的理论出发点是性恶论。人本性变现为某种与生俱来的感官需求。人恶会引起社会动乱,进而导致贫穷。政治活动的任务就是抑制人恶的本性。所以人需要摆努力创造善,就是“化性起伪”。(2)礼治与恢复三代之治。礼的起源: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与社会矛盾发展的结果。礼的作用:礼是约束社会政治生活各个方面的行为规范,在礼的约束下人们有正当的社会生活也是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礼与法的关系:礼比法重要,礼具有政治指导作用的一般原则,法是统治者所运用的工具,但饭以强制性特征对礼具有重要补充作用。恢复三代之治原因:时代近,易于效法、三代的制度完美。最终他支持恢复井田制分封制。(3)尚贤使能
7、与富国富民。赏贤使能是君主第一要务,明君善于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经济上主张富国富民,这是统治阶级重要的责任,措施有:以礼调节人的物欲、重农抑商、薄税敛。四、墨子以兼爱尚贤为核心的政治思想(1)兼爱非攻。社会动乱根本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兼相爱交相利是解决社会纷争最有效途径。墨子反对战争,提倡非攻,理由是战争是亏人自利行为,亏人自利便是不义、战争是人类不义行为、战争影响民众生活妨碍社会发展。墨子理论有一定合理性,但认为所有战争是不义有些片面。(2)尚贤主张。统治者不知尚贤是因为不知他的重要性。应该任人唯贤,墨子不亲疏不论贵贱,比儒家前进了,有利于扩大国家统治基础。(3)尚同主张。社会动荡,人
8、们意见不统一。墨子人任,每个人应该放弃自己观点服从君主意见。这一主张导向必然是极端的君主专制政治。五、庄子以返璞归真为主旨的政治思想(1)至德之世的社会理想。基于自然的理解做出的设想更加原始。他追求返璞归真,人与人之间没有交往,靠能力生活。体现了庄子对自由的追求,却脱离了现实。(2)社会批判精神。他认为他生活的战国时代是糟糕的时代。批判有:圣人名曰治天下,其实是乱天下。现实社会的伦理规范都是道德衰败的结果。(3)君道无为的思想主张。帝王治国在于顺应天道天道的本质就是无为自然。君主无为臣子有为。实施无为做到两点:君主应该心静恬淡、不以智慧技巧治国。这一思想成为汉初黄老学派思想来源。六、商鞅的法治
9、思想(1)人性好利论。人性好利是与生俱来的,礼义法度对人约束有限,但这并不是坏事,君主可以因势导利使民众用于耕战,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2)“利出一孔与奖励耕战。一耕二战是国家最重要的事,耕与战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国家实行奖励耕战的政策,堵塞耕战以外的任何利益渠道。耕可养战,战可促进农业生产。这一主张使得秦国强大起来。(3)法治主张。法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法的作用包括:定分、胜民、富国强兵。关于法的实施,这商鞅主张:刑无等级、明发利民、轻罪重罚。商鞅提出的法已经有了进步性,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他的理论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一味用法约束人民却不用法保护他们的权利,脱离事实具有随意性。七、韩非法术势兼用
10、的君主专制思想(1)历史观与人性观。他把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当今,他反对儒家以古非今、效法先王的主张。从上古到今发生了几个变化:物质财富供求关系的变化,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物质才读增长速度,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权力本质的变化,天子权势变弱。对于人性观,韩非认为人的任何行为都收好利的本性支配,计划而行是人的行为法则。他认为应该从利的角度解释人的全部社会行为。人的好利本性源于人的生物本能。国家应该利用引导利的本性为君主专制服务。人性论对人间关系实质揭示是深刻的,但是也否定了伦理道德具有片面性,人不单单只有单纯的厉害关系。(2)君主之上的观念。他认为君主的利益高于一切。君主是国家的主任,君主是国家的
11、私有物。民众要无条件服从君主,为君主所用。他还给民众划分了等级。这对于君主专制有一定积极意义。(3)法术势兼用的主张。法的特征包括:法是文字记录的成文法、法的对象是民众、法要公开。权术指的是君之驾驭臣下的手段,术是君主专用的。势是权势,权利与地位的总称,君主用法术的前提。势包括刑和德,是君能够君临臣民的根本条件。法术势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势是君主用法术的前提,法是君主维护权力的地位手段。君主用权术的要领:君主无见其所欲、虚静无事、设法隔断大臣与民众、大臣与大臣之间的联系、去做让民众赞誉的事情、控制重臣的政治经济实力、循名责实,参验群臣。治国必须实行法治具体法治原则有:法一二固、以其所重禁其所轻、
12、法不阿贵。这些理论加强了君主专制。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一、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秦国统一后废除六国旧制,指定颁布法律统一度量衡、钱币和文字,全国推行土地私有制,统一赋税制度。西汉文帝景帝时期实行轻徭薄赋、重农抑商、与民休息的政策。进入东汉农业手工业进步,豪强地主兼并与割据成为社会经济发展阻碍与破坏力量二、秦始皇天下一统的政治思想(1)君权至上的统治思想。他信奉并实践法家的以法治国主张。首先更改帝王名号其次取消谥法充分体现了君权至上的思想。将君主的政治权威强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2)中央集权与”大一统“政治思想。主张强化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官僚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大统一思想包括:天下一统于
13、皇帝,土地臣民无不为皇帝所有、皇帝一统天下具有政治正当性、维系大一统治秩序(3)严刑峻法的法治思想。继承了韩非的文化专制思想并付诸于实践。秦始皇的专制严刑峻法加剧了社会矛盾造成文化浩劫。三、李斯极端专制的政治思想(1)文化专制思想。主张思想统一理由为:统一思想学术有利于国家政策法令实施、有利于强化君主权威天下一统的政治需要。他主张收书烧书、禁绝言论、集发家思想于一(2)督责之术与帝王专权思想。是一种君主统驭群臣的政治权术,手段与做法包括:深罚与独断。他的思想过于极端加剧秦国的灭亡四、陆贾儒道结合的政治思想(1)以仁义为本的治国主张。以仁义文本的治国方针出发,提出要着重处理好三个关系:一德治与刑
14、罚的关系二是义与利的关系三是政策与民心的关系。这些主张对于缓解汉初矛盾消除秦政积弊形成新的治国思想有着积极意义。(2)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陆贾将儒家的德治忠孝礼义教化身份等级思想融合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之中为无为而无不为体现黄老道学派特色。他要求政府减少行政干预减少傜赋,减轻刑罚,忠臣子孝、尊尊亲亲上下有序、老安少怀(3)统物通变的政治调节思想。统物观察天文地理和人事,通变根据时势与世事的发展变化进行适宜的调节不墨守成规。圣人通过观察天地确立人道制定运用社会政治的方法原则。陆贾的政治思想以仁义文本又倡导无为而治对汉初政策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五、贾谊儒法相济的政治思想(1)总结秦朝速王教训。秦统治
15、者的根本错误在没有随政治形势变化调整政治思想。他要求统治者根据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政治指导思想和政策。(2)民本思想与倡四维、兴教化的主张。民本与是仁政:百姓是国家根本统治者的国策是固本具体政策仁爱民众,实施德政其点有二:实行仁政以利民、富民,减轻刑罚,政不扰民倡四维,兴教化:主张以礼治国思维包括礼、义、廉、丑,“张四维”教化天下实现大治。要害在移风易俗使人们遵守身份等级规范,懂得廉耻,循规蹈矩。(3)礼法兼并与强化中央集权。 巩固中央集权,强化君权:具体措施完善官僚制度,强化君主权威,削弱地方封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 礼法兼让,以礼为主:劝善用礼,强化等级秩序,关键是依据礼的原则建立严
16、格的君尊臣卑等级秩序。惩恶用法,慎用赏罚约法省刑。六、淮南子中的黄老道政治思想(1)清静无为的政治主张。君主应当以无为作为统治原则,无为是循道而行,为民兴利除害,具体治国策略有二:省事节欲、法宽刑缓,不可累施刑法(2)法与时变,礼与俗话的制度调节主张。历史是向前发展的,那些以一世之度制治天下而固守当今,不思变革的认识与作法是愚蠢的。作者认为礼义法度应当适应时势发展而相应地加以调节。(3)兼容仁义与法术势的治国之道。把仁义德治视为治国之本,法治刑杀作为辅助手段。 明法重势用术:法是君子统治天下的工具,而势可以使君主具有权威,臣民折服。 仁义为本,法度为术:将仁义视为国家根本的治国原则,淮南子作者
17、注重法治,但更加看重儒家的仁义教化思想,他们表明了吸取秦国鄙视仁义、强化法治而骤亡的教训,改变政治指导思想。 国以闲治:贤人是集智慧与德行于一身的政治人才。比较注重儒家德治和仁治的思想强调统治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七、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1)天的权威与人副天数。把人类社会与天地宇宙视为整体,以调节天人关系作为政治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天人思想将天视为某种神秘主义的人格化,是融合自然规律、伦理原则和神秘性权威为一体,成为一种理性与神秘主义的混合物。天人合一论为调节天人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2)君权天授与天谴说。人、君、天,君位于中间,天高于主,人从属于君。君主的权力来自天。强化
18、了汉武帝封建统治强化君主专制。同时,他认为君主治理天下必须遵循天的法则,假如君主滥用权力有背天道,天就会给予责罚(3)阴阳合分论与德治主张。阴阳之道作为天的运行规律,直接规范着人们的社会政治关系和统治者的政策原则。 阴阳合分论与三纲五常:他认为世间任何事情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必有与其对立的方面,形成一系列对应方面。阴阳论将社会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形成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的二方:一方是君、父、夫为天生的主宰另一方是臣、子、妻是天生的从属。同时他又提出了五常之道夫仁、谊、礼、知、信,三纲五常成为统治者用以规范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政治原则,也是社会道德的基本规范 德治主张:君主德治包括:行教化、施
19、仁政。但董仲舒并不排斥刑罚。君主要固其德,以附其民,固执其权,以正其臣。(4)重在调节的政治哲学理念。崇尚道认为道是万世不易的永恒法则,并且提出了经、权、更化,他认为经是事物的根本原则,权是对事物运行发展的应变和调节,经是根本,权是补充。更化是指某种制度形式上的调节。(5)天人合一的历史影响。影响了东汉政治思想的面貌,他的理论触及了封建统治阶级维系政治统治而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得到后来封建统治者的认可。八、王符民德化的政治思想(1)民本德治思想。民为国基的重民思想:国由民产生,国因民而存在。在君、天、民之间王符把民雨天联系在一起,民心就是天心。还主张君主利民,利民的表现是富民。横征暴敛是农民暴
20、动的根源。德化论:德治仁政是治国首务,如何德化包括:当权者要修身正己,为人表率。德化必须与富民结合起来(2)法治主张。整治乱国需用法治,重视势和输的作用,要求君主明操法术,自握权柄。(3)明君论。理想君主具备以下条件:君主要率先做到公正无私、善于用人唯贤、能够兼听(4)选用贤才主张。君主要有求得贤人之佐治的真诚愿望还有得贤之术。需要克服娇臣隐贤、蔽贤,打破以门阀取士的制度。第五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想一、玄学家的政治思想(1)何晏、王弼的贵无派玄学思想。何晏无为、无名的政治思想:何晏的无重在说明万物的自然性,在政治原则上他提出无为、无名、返太素实行无为而治。君主应该默默行事,行无名,去有
21、名。无为无名要求得是简政返朴。王弼“名教出于自然”的政治思想:他主张以无为本,无是一切事物的本原,是王弼政治思想的本体论基础。自然为本,名教为末,自然为母,名教为子,名教本于自然,出于自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政治必须因循自然之道,使得万物自化。无为而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君主无为、愚民政策、反对严刑峻法。(2)嵇康、阮籍对纲常名教的批判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说:名教不同于自然名教即求伦理纲常追追名利的工具,自然是合乎人之自然本性的道德及政治原则。应该超越摆脱名教的束缚,不谋富贵不尚名节,求得自然人性的归复。阮籍抨击礼法的思想:阮籍具有将名教与自然想调和的倾向,以摒弃名教不守礼法闻名于世。阮籍向往无
22、君无臣、不守礼法名教束缚的自然社会。他认为与自然相同的礼制法度才是治理天下的保障。据此他提出了寻道崇德、保教守法以治理天下的主张要点包括:刑教一体,礼乐外内、法与德并施(3)裴頠、郭象的崇有论对名教的维护(1)裴頠的崇有论。有即万有,指万物。万有是相互依存而生的。万有根据他们不同的特征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一切有生之物都是有形象的万有的变化、联系总是会体现在一定的关系之中,因而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就是:理。无和有之间无是末有才是本。(2)郭象的崇有论。无不能生有,有只能自生,世上并不存在一个造物之主,世事万物自生,这种情形叫做独化。郭象把各类事物生成与存在绝对化,否认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
23、。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郭象提出名教即是自然地论断。明教与自然是内在通的。治国方面,郭象选择了无为而治。君道无为而臣道有为。君臣权责分明方能够实现治理。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政治思想一、王通三教可一的政治思想(1)三教可一论。三教是指儒、佛、道。相比儒家,佛道也有一定的政治作用,他们又个子有弊端。王通认为三教应该相互融通、吸收取长补短。以儒为主,兼及佛到。此外网通提出五常一也。仁义为政教之本,徒有仁义而无礼不可行也。(2)王道政治与仁政主张。王道理想政治:重建王道政治。仁政主张:爱民厚生、轻徭薄赋、宽刑狱、。做到法缓、狱简关键在于统治着要能推诚和以心化。王通倡导三教合一有力倡儒学,对于恢复和振兴儒
24、学,延续和传播两汉以来儒家政治思想有重要作用。二、韩愈以道统论为核心的政治思想(1)道统论的政治意义。韩愈鉴于佛道二教思想,系统提出了以排佛倡儒为主旨的道统学说。道统论的中心思想是儒家一向倡导的仁义道德。他进一步指出,儒家与道德一个重大区别在于,儒家之道不仅仅是止于道德自觉的层面,不仅仅是一种内心的境界,还要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2)尊君主张。他肯定君主制度、等级制度的绝对性。韩愈从圣道君想通的角度论证君权独尊的合理性,这就是他的圣人创制说。汉语认可的圣人实际上就是现实政治的君主。三、柳宗元以政体理论为中心的政治思想(1)国家起源与政体思想。君主与国家的出现时人与人之间利益冲突尖锐化的结果。随
25、着国家的产生,有形成了一些列制度与规则,就是封建制,实施封建不是出于圣人的意志,而是势所决定的。柳宗元提出郡县制优于分封制。(2)礼刑论。他重视离得作用,主张儒以礼立仁义,无之则坏。柳宗元强调定罪论刑要以事实为根据,既要合法又要合乎情理。(3)政治革新主张。体现在用人制度、赋税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打击腐朽的宦官割据势力抑制土地兼并减轻百姓负担。维护国家统一。柳宗元主张从两个方面解决问题。一是修改两税法二是约束官吏。革新中他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他还提出宰相应当依法办事。 第七章、宋元时期的政治思想:(1)李觏的政治思想:盱江先生 1.天道观:圣人君子效法天道行事,要讲究变通,善于权变才合乎天道。
26、 2.义利统一与王霸并用:他主张义利统一,重视财利。王道与霸道都是治国手段,两者相辅相成。 3.变通救弊政策:一,君主自治才能治人;二,君主应该广开言路;三,慎选官吏,以发驾驭群臣。 4.均田安民,地尽国用:强调安民,得民。主张采用周礼实行井田制。谷米是百姓生存的基础,租税是国家富强的财源。通过平均土地,发展农业来实现富强。 5.强兵政策:兵农合一,实行军屯、设置乡军。主张选择强兵强将。(2)王安石的变法思想:临川集、周官新义老子注 1.五行说:王安石以变法为政治思想核心,提出了五行论,。他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太极,必须顺应历史趋势而进行改革,进而论述社会的发展变化。 2.变祖宗之法的政治主张:他
27、认为变法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简单模仿古人的制度。他坚持君主专制的基本制度不能动摇。 3.众建贤才:特别重视法度和贤才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人才是变法成败的关键,力主众建贤才,谜底在于革除吏治积弊,客服政治经济危机,挽救宋王朝 4.均平思想和理财主张:“抑豪强、伸贫弱”体现了他调节贫富分化,缓和贫富对立的思想。注重理财,理财必须急农事,必须以“良吏善法”做保障。 5.总结:王安石变法是宋代最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了打击了豪强,抑制了兼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和朋党之争,迫使新发夭折。从本质上说王安石变法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和巩固专制统治的自我调整,并未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
28、制,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因此他不能使北宋摆脱统治危机。(3)二程的政治思想: 1.天理观: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与君主专制相应的伦理纲常是一种永恒的理,人世间的政事都是以天理为标准。重在论证君主统治的合理性。 2.王道思想和仁政主张:王道是救治时弊的根本途径,实现王道的关键在于仁政,在于君主要有仁心,将仁心运用到治国中。要顺应民心,厚民生。 3.任用贤才的人才观:实施仁政的关键在于人才。统治者要善用人才,知人善任,慎重挑选。 4.“仁义未尝不利”思想:义内含着利,义与利不能分开。利是合理的,是以仁义道德为边界。(4)朱熹的政治思想:号晦庵,别称紫阳周易本义 1.天理观:核心范畴是天理,集成了二
29、程的天理理想,理是万物的本原,是封建道德的根本标准。圣人君主推行德治是复合天理的。奉行三纲五常是天理的体现,“仁义为先”的义利思想。 2.为政以德的仁政观:君主要遵守先王之道,推行仁政。推行仁政,君主要修德。君主的意志是天理的体现,具有无上权力。德政的要务是体恤人民,获得民心。 3.仁义为先与理欲:他主张仁义为先。不应该急功近利。“存天理灭人欲”是他政治道德的重要命题,视为最高的道德规范,约束对象是包括君主的天下人。 4.改良积弊的治理观:一,改革军制;二,均田产,防止兼并,丈清土地,合理赋税;三,创建粮仓,存取粮食。 5.总结: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程朱理学以传统儒学为主体,吸收了佛道思
30、想,以德治仁政为核心,为君主专制提供了有利的论证。(5)陈亮、叶适的政治思想:陈亮,龙川先生。叶适,水心先生,永嘉学派。 一、陈亮的功利思想: 1.道行于事物之间,体顺民心,关心百姓日常利益,才有利于国家政治秩序的稳定,强调民利的重要性。 2.正人心、活民命的思想:肯定人正当的物质欲望。因此应当注重民心和人们生活的基本保障。 3.倡导事功的政治主张:反对空谈性命义理,积极倡导事功,学问应该以适用为主。揭露理学末流相互欺骗,误国误民的实质。注重政治思想的社会政治实践,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但也维护君主专制。 4.君臣戮力的君臣观:认为君臣各执职事,正确处理好君臣关系,上下同心合力才能保证政务成功
31、。一“君仁,臣忠”;二,“操要于上,分详于下”重新分配君臣权限;三,重用人才;四,君主应该没有私心。 5.王霸杂用:在公的前提下可以统一王道和霸道。 6.总结,抨击道学,倡导功利,注重实践,体现了进步性,但认为功利是“苟且之政”,体现了局限性。 二、叶适的政治思想: 1.功利和道义并立:圣人要顺应道的规则来治理国家,也需要在具体事物中参验功效。 2.宽民的治国思想:他的民本思想重在宽民,要求缓解百姓负担,减轻苛捐杂税。 3.以利与人的思想:统治者不能空谈,必须有实际体现,要让民众真正受惠。强调义统一于利,离开了利就没有义。没有实际功效的事情是没有用处的,仁义道德只在有利于社会时才有效。并提倡本
32、末并兴,反对重农抑商。 4.重势分权思想:君主重势,掌握绝对权力,但应该强化地方权力。第八章: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1)王阳明的政治思想: 1.“心即理”和“致良知”:王阳明的思想以“致良知”、“知行合一”为主旨。心是一切的主宰。“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核心命题。良知是天生的,每个人只要自觉扩充心中的良知,就成为万物一体的圣人。重在说明圣人君子爱民如子,以仁心推行仁政,从而为以德治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提供理论基础。 2.“明德亲民”的德治思想: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明德亲民”的德治思想,即发扬内心光明的仁德,亲爱于民,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明德亲民,致其良知,万物一体,天下一家,既是最高的道
33、德境界,也是一种理想的政治目标。 3.地方治理主张: 社学:提倡教育为本,兴办社学,注重“成德为事”。 乡约:一、由民众推选约长、副约长、约正等职,开会博取公意以纠正善恶。 二、劝民为善,以德为主,以刑为辅。 十家牌法:以十家为单位,把每个人的经历、职业、社会关系等一并登记在册,便于官府掌握,加强对人民的有序治理。 4.总结:王阳明的思想强调人人心中具有天理良知,以心的是非为是非,不受任何偶像的束缚。对于个性解放、批判封建权威、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促进作用。但他仍是坚定的君主专制的拥护者,他思想实质就是深化政治化的伦理,着力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2)张居正的政治思想(杂用王霸思想) 1.振纲纪以
34、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君臣统属关系。一,君主总揽法纪刑赏的权力;二,国家大事,君主要独断专行;三,强化君主诏令的绝对权威;四、严明法制,执法公平。 2.重视名声的施政理念:以民本为政治思想的核心,提出了安民之道的施政理念。改革税制,提出一条鞭法,标志封建税制由赋役转向租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徒弟兼并。其民本思想是对儒家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鲜明的务实性,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百姓的实际利益,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坚决镇压百姓反抗。 3.禁私学,实行文化专制:提出“学以致用”,主张禁止私学,积极推行文化专制政策,一,禁止民间私设书院;二,科举考试以宋儒传注为基础;三,禁止书生干政。 (3)李
35、贽的政治思想 1.“童心”说:童心即真心,是一个人纯真无暇的本质体现。批判道学虚伪,否定理学家的权威,以童心为标准,对儒家经典提出批判。 2.对儒学的反省批判: 一、反思传统的是非观:否定以孔子的是非观作为是非标准。否定了汉代以来入学的正统是非观。 二、批判传统等级观念:对太极是万物的本源进行了反思,重申天地为万物本源。提出“道不远人,人即道也”;认为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提出“致一之道”,从圣凡平等推出君民平等。 三、对传统善恶观的反思:真与善是统一的,个人真心的言行就是善,否定了圣人为至善标准,挑战了儒学政治思想的最高权威。 四、对传统义利观的批判:反对传统的义利观,提出了崇尚
36、功利的主张。 3.“至人之治”:顺从民的需要或天性而加以利诱或顺应。使民众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各展其才,实现至人之治。与先秦道家提倡的无为而治基本相同。 总结:对儒家政治思想的批判严重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正统观念,具有强烈的反权威精神。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但未能彻底摆脱旧的正统思想的束缚。 (4)黄宗羲的政治思想: 1.人各自私,人各自利的人性观:肯定个人私利,揭露了君主统治的虚伪性,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合理性。把民众的私欲作合理和不合理的区分。君主不应限制民众的私欲,而而应该想满足自己的私欲来满足人民,这就是仁政。是对传统君主专制理论的颠覆。 2.天下为主 君为客的天下观:
37、将“天下”和“君主”区分开来,跳出君主和国家一题的结构体系,凸显了民众的地位,天下不是一姓王朝私有,质疑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 3.注重民生的民本思想:既注重仁义,也注重功利的合理性,主张将二者统一起来。民本思想是传统儒家政治思想中最具有正面意义的命题之一。黄宗羲在继承传统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义利统一和注重民生。 4.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法度应该是为天下人设定的,应该维护天下人的利益,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在法理上动摇了君主专制制度的根基。 5.变法救世的政治措施:一,恢复宰相制度来制约君权;二、设学校议政,帝王听讲经书,采纳民意。 (5)顾炎武的政治思想: 1.经
38、世致用思想:传统儒家的基本精神是经世致用,其批判宋明理学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弘扬儒家的经世致用精神,以修己治人的实学取代空谈性命的理学。 2.对君主专制的批判:认为君主权力高度集中是造成政治弊端的根源。天下是万民的天下,保国家是朝廷的事,保天下是万民的事,把民众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被梁启超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分权思想:提出分权众治,合理划分君主权力和地方权力。主张中央到地方层层分权,由郡县制分格中央政府权力,由宗族分割郡县权力。一、提高县长地位;二、发挥乡里组织的作用;三、恢复古代宗族。带有浓重的复古色彩。 4.正人心、厚风俗的主张:实行教化,正人心。希望用良好的道
39、德为统治奠定基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但没有看到封建纲常名教也导致社会政治败坏。 (6)王夫之的政治思想: 1.理气、道器说:自然观和道器观成为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认为理是依附于气的,离开了气,理也不存在。动摇了程朱理学的理论基础。其二,他认为人类社会的物质存在是器,道只能依附于器存在,食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存在于具体的客观事物中,否定了程朱理学的道器观。 2.公天下的观点:认为天下为公,君为私,天下国家是广大民众的,而不是君主个人的,对传统君权无限论提出了质疑。他揭露君主专制的实质是以私乱天下公理,破坏君臣关系,最终导致亡国乱天下。但他仍把封建等级制,君臣关系看作天经地义的,没有突破传统政
40、治思维。 3.宽以养民的民本思想:以民本思想为出发点,提出了“均天下”扣好的朴素平等观。并主张“宽以养民,严以治吏”的治国策略,一、轻徭薄赋,二,重教轻刑。他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比较全面的民本思想,最重要的就是“不以天下私一人”的思想,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不能充分相信民众。始终受制于儒家传统的德治思维,将政治康明的希望寄托在君主一个人身上。 (7)唐甄的政治思想:潜书(原名衡书) 1.学即其政,政即其学的主张:源于明阳心学,但根本目的在于“得治天下之道”,提出政学合一的理论,试图使儒学重新成为有益于治国平天下的实学。 2.对专制君主的反思和批判:“治天下者惟君,乱天下者惟君”,一方面承认
41、君权至上,另一方面又对君主专制进行反思和批判。把君主和平民等同起来,从神位拉回人位,丧失了神圣的权威,动摇了君主专制的基础。进一步指出君主本质,认为帝王皆贼。 他认为贤君少的原因是:1.帝王之家很少贤人,明显有否定君权世袭的倾向;2.由于尊君卑臣造成的。 他还提出了为君之道:1.君主要抑尊,建立合理的君臣关系。2.君主要向天下人求教。3.君主应该提倡节俭。4.君主应该知人善任。 3.财用为生民之命的养民思想:他的民本观点受制传统民本思想。他提出,养民是君主为政的根本出发点和治国的根本环节。养民关键在富民,要实行有利于民生的政治经济政策。根本原则是实行均平政策,以到达养民的根本目的。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