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共13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860366 上传时间:2022-05-0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共13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共13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共1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共13页).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魏晋南北朝文学什么是建安风骨?简述建安风骨形成的原因。(练习题选)(1)建安是汉献帝年号,建安文学指从建安元年(196)至魏初(241)大约四十五年间文学,其代表为三曹七子。(2)建安诗人用他们的诗篇真实地反映大动乱、大分裂的时代所造成的残酷现实,表现他们同情民生疾苦的情怀,抒发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情调大多慷慨悲凉,激越深沉,语言昭晰明白,风格刚健清新,即后人称誉的“建安风骨”。(3)汉末的动乱现实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4)由于

2、汉末地主政权的濒于崩溃,儒学的传统地位也随之发生动摇。士人从经学桎梏中解脱出来,发现了自我,重感情欲望,重个性表现。诗歌创作完全是抒一己之情怀,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反映了社会的动乱残破,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也因此而形成激越深沉、刚健慷慨之风格。建安时代诗歌创作的风貌。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粲、刘桢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简述曹操诗的艺术成就。(

3、1)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多用乐府古题,叙汉末实事,如汉乐府的薤露和蒿里本是挽歌,曹操却用来描写当时的社会现实。(2)曹操的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既反映现实,又有很深的感慨,语言古朴率真,所以胡应麟说曹操的诗是“汉人乐府本色尚存”。他的诗于悲凉之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锺嵘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陈祚明评其诗 “跌宕悲凉,独致超绝”;冯班评其为“慷慨悲凉” 步出夏门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均写得高远阔大,气势雄伟,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3)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他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影响了一代诗风,而且还以其对文

4、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曹丕的诗歌创作。(1)现存诗给四十首,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宴游诗,如写夜游铜雀园的芙蓉池作诗等。这些诗多写游赏之乐,模山范水比较细致,文词富丽,常用对偶,在我国山水诗的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第二类是抒情言志之作。如黎阳作诗三首,写曹军南征之事,既描写行军的艰苦,更突出了“救民涂炭”和志在“靖乱”的决心。第三类写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体现了曹丕诗的水平。如燕歌行,写一女子在不眠的秋夜思念淹留他乡的丈夫,情思委曲,深婉感人。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清人沈德潜说:“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

5、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曹丕的新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曹操是乱世英雄,所抒之情大都与历史命运感和平定天下的抱负有关,曹丕却更努力于个人情感的表达。二是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曹丕善于选用清词丽句,配以谐和的音韵,表达他纤丽的情思。简述曹植诗歌的内容与艺术。(1)曹植的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曹植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白马篇,赞赏幽并游侠儿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寄托了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全诗迸发着慷慨激昂的炽烈热情,洋溢着高迈

6、不凡的蓬勃朝气。曹植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其内容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如野田黄雀行。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美女篇等。这类诗歌或叹盛年无偶,或自述无辜被弃,其主旨在于抒发自己的失意。第三类是述志诗。曹植用世之心,在黄初以后屡屡诉诸诗赋,如杂诗。第四类是游仙诗。曹植在现实世界中处处碰壁,深感时常流逝,功业无成,幻想在神仙世界中得到解脱,。如仙人篇等。诗中所描绘的神仙境界,皆明净、高洁,实际上是诗人理想世界的象征。(2)曹植的诗确如钟嵘诗品所说:“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的诗歌风格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

7、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曹植的诗歌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音韵流畅,形成既华丽绮焕又浑厚雄健的独特艺术风格。(练习题概括的也不错!)曹植的诗歌受到后人的推崇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文采富艳,二是因为他对五言诗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三是他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作为失意文人的典型,其坎坷的命运,使无数文人深表同情。古代不少诗人皆以王佐之才自命,却大都身世沦落,而以诗词名世,他们的命运与曹植相似,所以对曹植多有一种认同感。王粲的诗歌创作。(1)王粲于建安十三年归顺曹操,此前的作品或纪汉末战乱,或写其流

8、落荆州时的羁旅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慨,代表诗作是七哀诗。归曹后,王粲比较重要的作品是从军诗五首,主要描写诗人几次随曹操出征的感受。诗歌再现了汉末战乱后农村田园荒芜、满目疮痍的景象;歌颂了曹操的英明神武;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追随曹操为国效力的意愿。(2)王粲的诗感情深沉,慷慨悲壮。“自伤”是王粲的感情特征,贵公子的出身,遭乱流寓的遭遇,使他格外地感物兴怀、忧世悲己。这是他写诗的出发点,他的作品虽有对百姓的同情和伸展抱负的愿望,但这些都是从个人身世的感伤中展开的。因此“发愀怆之词”,便成为他的主要特点,却难免“悲而不壮”。王粲的诗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刘勰许为“七子之冠冕”。 刘桢的诗歌创作。(1)刘桢的

9、诗一类是赠答诗,一类是游乐诗。他的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人弟三首。这三首诗分别用蘋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刘桢的游乐诗包括公宴诗等。公宴诗用华丽诗笔尽情写山水之美与游赏之乐。(2)同样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他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具有了俊逸而奇丽的风格。刘桢的诗纯以气势取胜,无论是抒情还是咏物,无论是写山水还是状禽鸟,都显示出其目无千古、踔厉奋发的气概,元好问论诗绝句说:“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赏析蔡琰五言悲愤诗。(1)此诗长达字,共分三段,第一段写董卓作乱,自己被俘,以及俘

10、虏们所受的虐待。以叙事为主,夹以抒情。第二段写胡地生活及被赎归时与儿子分别时的苦况,第三段写回乡后的生活,这两段是以抒情为主,夹以叙事。(2)这首诗重点描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惨绝人寰的遭遇,从中可以看出汉末战乱中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不幸命运。诗人通过细节描写,具体生动地表现各种场面和人物的内心活动,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1)政治理想的高扬。东汉末年的动乱,即使建安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下为己任,其政治理想最具代表性,对同时代的文人有很大影响。建安文人政治热情的普遍高扬,造成了当时诗歌“雅好

11、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特点,建安诗歌这种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2)人生短暂的哀叹,是建安诗歌的另一个主题。当时社会动乱,生灵涂炭,疾疫游行,人多短寿。面对短促而又多艰的人生,建安诗人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单纯的哀叹;第二种是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如曹操的短歌行。第三类是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如曹操的龟虽寿等诗。(3)强烈的个性表现。建安时代是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建安诗人多高自标置,以文才武略自负,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独特的风貌。如曹操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便

12、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等,鲜明的个性色彩,是建安诗歌独具魅力的标志。(4)浓郁的悲剧色彩。由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建安诗歌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曹操诗悲凉,曹植诗颇有忧生之嗟等,建安诗人处于时代与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的名声。(5)以上所举各点,就是“建安风骨”这一美学范畴的内涵。时代思潮对正始诗歌有何影响?(练习题选)(1)正始时代的政治时局是影响士人心态及他们的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司马氏政权对曹魏势力的斗争形成的极端黑暗的政治恐怖,士人建功立业的理想归于破灭,发之于诗,建安

13、诗歌中昂扬的气概没有了,代之以如履薄冰的忧生之嗟。如何晏言志诗:“常恐夫网罗,忧祸一旦并。”(2)正始士人充满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但只能用韬晦曲折的手法表现出来,形成了沉痛委曲、隐蔽曲折的风格。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正始诗歌也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貌。赏析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1)阮籍的咏怀诗充满苦闷、孤独的情绪,其诗或者写时光飞逝、人生无常,或者写树木花草由繁华转为憔悴,比喻世事的反复,或者写鸟兽虫鱼对自身命运之无奈,如孤鸟、寒鸟、孤鸿、离兽等意象经常出现在诗中,特别是春生秋死的蟋蟀、蟪蛄,成为诗人反复歌咏的对象;或

14、者直接慨叹人生的各种深创巨痛,如少年之忽成丑老,功名富贵之难保,以女色事人之不可靠。由于从自然到人事都充满苦难,阮籍心中的苦闷难以排遣。(2)咏怀诗其十九以佳人喻理想,写诗人心虽悦之而无由交接,表现了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咏怀诗中迁逝之悲、祸福无常之感触目皆是,正体现了他忧愤深广的情怀,充分反映了他极度苦闷的心情。(3)这些诗非一时一地所作,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这些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阮籍诗歌的艺术风格。(1)阮籍诗的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钟嵘诗品),这主要是由其时代与身世决定的。他

15、同情曹魏,不满于司马氏,但身仕乱朝,常恐遭祸,故处世极为谨慎,“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晋书阮籍传)。作诗亦不敢直言,常常借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或借古讽今,或借游仙讽刺世俗,或借写美人香草寓写怀抱。(2)但就诗歌精神而言,阮籍的咏怀诗与建安风骨仍是一脉相承的,如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说:“黄初以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内骨。”嵇康诗歌的特点。(1)嵇康的诗,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其中幽愤诗自述平生的遭遇和理想抱负,对自己无辜受冤表示极大愤慨。表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首诗词锋爽利,语气清峻。(2)嵇康诗的风格,刘勰文心雕龙评为:“

16、嵇志清峻。”又说: “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突出了嵇康诗风与其人格性情之间的密切关系。钟嵘诗品评其诗为“峻切”。两晋诗坛的特点。(1)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西晋与东晋又各有特点,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左思的咏史诗,喊出了寒士的不平,在当时独树一帜。郭璞的游仙诗借游仙写其坎壈之怀,文采富艳。(2)东晋诗坛被玄风笼罩,以王羲之、孙绰、许询为代表的玄言诗人,作品缺少诗意,“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虽在当时被视为正宗,却无生命力。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描写田园生活的风气,成为魏晋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陆机、潘岳

17、诸人的作品:一是拟古,二是追求形式的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陆机的拟古诗十二首。陆机的拟古诗十二首,基本上都是拟古诗十九首的,在内容上皆沿袭原题,格调上变朴素为文雅,显示出诗歌文人化的倾向,其总体水平不及原作。然而陆机有时能够拟得维妙维肖,有些地方还另有特色,已属难能可贵,所以钟嵘诗品序将陆机拟古也列为“五言之警策”。与汉魏古诗相比,太康诗风“繁缛”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如古诗西北有高楼与陆拟作比较,这两首诗内容相同,每两句所描绘的具体情景相似,结构也一致。可是风格有朴素与华丽之别。(2)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以猛虎行为例,陆机的拟作大大地丰富了原作的

18、内容,文辞委婉曲折,而以繁复取胜。(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如陆机的名作赴洛道中作诗,除首尾之外,几乎都是偶句。陆、潘诸人为了加强诗歌铺陈排比的描写功能,将辞赋的句式用于诗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总之,追求华辞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是太康诗风“繁缛” 特征的主要表现。从文学发展的规律来看,由质朴到华丽,由简单到繁复,是必然的趋势。简析左思咏史诗。(1)以“咏史”为诗题,始于东汉的班固。班固的咏史诗,直书史实,钟嵘评为“质木无文”(2)左思咏史诗的内容主要是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在门阀制度的重压下,他壮志难酬,写了咏史八首以抒怀。其中有的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

19、;有的肯定寒士自身的价值;有的慨叹寒士生活的困顿。(3)钟嵘诗品评其诗曰:“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他的诗多引史实,故曰“典”。借古讽今,对现实政治持批评态度,故曰 “怨”。而借古讽今又能做到深刻恰当,故曰“精切”。他的诗能起到讽谕作用,故曰“得讽谕之致”。(4)左思的咏史八首,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这是他对中国诗歌史的独特贡献,所以前人评云:“创成一体,垂式千秋。”简述游仙诗渊源及郭璞游仙诗。(1)游仙诗渊源可上溯到先秦,在离骚中,屈原就幻想神游天界。而以“游仙”为诗名,则始于曹植游仙诗。(2)游仙诗有两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一种则是愤

20、世嫉俗之言,并非以游仙为主旨,而是有所寄托。(3)郭璞的游仙诗写隐居高蹈,乃是仕宦失意的反映,而非如道家之鄙弃仕途;他所抒发的不是庄子的那种逍遥精神,而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他的游仙是其仕途偃蹇、壮志难酬时的精神寄托,是抒发其苦闷情怀的一咱特殊方式。(4)郭璞游仙诗以文采富丽见称于时,钟嵘诗品评郭璞“始变永嘉平淡之体”。“平淡”,即淡乎寡味,郭璞的诗与这类作品相反,无论是写隐逸还是写神仙,都无枯燥的说理,而是以华美的文字,将隐士境界、神仙境界及山川风物都写得十分美好,具有形象性。故刘勰说其“足冠中兴”,钟嵘评为 “中兴第一”。(5)郭璞借游仙写其坎壈之怀,继承了诗、骚的比

21、兴寄托传统。简述玄言诗的特点和代表诗人。(1)玄言诗发端自魏正始时代。它的特点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抽象玄虚,淡乎寡味,缺乏形象,背离了艺术表现的形象、情感等原则。(2)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玄言诗兴起的原因。玄言诗兴盛于东晋,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谈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1)东晋王朝偏安江南,山清水秀,起源于中朝的清谈之风,也被过江诸人带至东晋,并且风气日炽。又由于东晋王朝的统治者皆善玄谈,处理朝政也务在清静。这种心态对东晋文人影响很大。玄言诗的兴盛,便是在这种心态下老庄玄理与山水之美相混合的产物。(2)东晋玄

22、言诗的发展,与佛教的游行大有关系,故玄释合流,这给东晋玄言诗人的思想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思想上,支遁注逍遥游之新义,为众人所接受。东晋士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又处于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环境中,追求“心隐”,无论在朝在野,只求适意而已。以幽雅从容的风度,过着风流潇洒的生活。当时方内名士与方外高僧无不追求这种生活方式,而这一生活的主体,便是山水、清谈和诗酒风流。东晋玄言诗便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发展的。陶渊明对诗歌的开拓和贡献。(1)东晋建立后一百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陶渊明的出现,才使诗歌艺术的脉络重新接上,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充满生

23、机的因素。(2)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3)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仆真率、淳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一方面可以掩护他们与虚伪、丑恶划清界限,另一方面也可使他们得以休息和逃避。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是什么?(1)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陶渊明写的田园

24、风物,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2)陶渊明田园诗还真实地描写自己的躬耕生活,宁肯力耕而不肯同流合污,平静乐观,怡然自得,劳动成了艺术化的诗化了的行为:“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在陶渊明之前,没有诗人有此感受,但在他之后却成为诗文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陶渊明赠答诗的特点:以其真挚的感情、家常的内容、隽永的意味、既不火热也不冷淡的语调,为自己塑造了一位仁厚长者的形象。】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1)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陶诗多用内省式的话语,坦诚地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澜,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

25、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2)日常生活的诗化。陶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一种开创,就是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陶渊明着重写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家常话写家常事,写得诗意盎然。(3)具体地说,陶诗的艺术物色可以概括为:情、景、事、理的浑融。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如饮酒其五。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不仅仅是平淡,陶

26、诗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见警策;陶诗不仅仅是朴素,陶诗的好处是在朴素中见绮丽。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如:“种豆南山下”等,都是明白如话。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如拟古其三。(3)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陶诗的艺术渊源,可以说陶诗源于古诗,又绍阮籍之遗音而协左思之风力。魏晋诗歌在他那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简述五柳先生传中的自我形象(1)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取正史纪传体的形式,但不重在叙述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

27、自叙情怀的特点,这种写法是陶渊明的首创。(2)五柳先生传在一百多字的篇幅中,以极其简洁的笔墨表达了不同流俗的性格,清楚地划出一条与世俗的界限,从而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五柳先生遂成为寄托中国古代士大夫理想的人物形象。试述归去来兮辞与文学中的回归主题。(1)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文中所写归途的情景,抵家后与家人团聚的情景,来年春天耕种的情景,都是想象之辞,于逼真的想象中更可看出诗人对自由的向往。文中不乏华彩的段落,跌荡的节奏,舒畅的声吻,将诗人欣喜欲狂的情状呈现于读者面前。(2)对于后人来说,一切的回归,一切的解放,都可以借着这篇文章来抒发,因此它也

28、就有了永恒的生命力。欧阳修说: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陶渊明的典型意义体现在哪里? (1)士大夫的精神家园。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2)不为五斗米折腰也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3)酒与菊。由于陶渊明的吟咏,酒和菊已成为他的象征。酒和陶渊明的生活及其文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陶渊明饮酒是追求酒所助成的物我两忘的境界。陶渊明写菊其实并不多,一

29、共六处,但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太著名了,菊便成了他的化身,成了中国文学里象征着高情远致的意象。谈谈南朝民歌。(1)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吴歌共首,西曲共首。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原因满足南朝统治者纵情声色的需要。与江南幽美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经济条件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那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本自多情的青年男女,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免油然生发出怀春之情。(2)吴歌多为女性的吟唱,其内容:表现对于爱情的渴望,既得爱情的欢乐,相思的痛苦,坚贞不渝的爱情,对于负心男子的怨恨,婚姻不自

30、由的苦闷,这些作品,以清新浅近的语言,表现真挚细腻的感情,风格艳丽柔弱、哀怨缠绵,真实地再现了江南女子在爱情问题上的复杂心态,并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3)西曲的内容:多写水边船上旅客商妇的离别之情,所反映的生活面比吴歌稍广,而且更多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其突出的特点是结合劳动来描写爱情。因此在情调上与吴歌的闺阁气息有所不同,风格也较为开朗明快。(4)南朝民歌的形式特点,是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大量运用双关语,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双关语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同音异字的,如:以“藕”双关“偶”,等;另一类是同音同字的,如:以布匹之“匹”双关匹偶之“匹”等。这些巧妙

31、的双关语的运用,不仅使得语言更加活泼,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谈谈北朝民歌。(1)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有一小部分,共首左右。(2)北朝民歌的数量虽不多,但内容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北方的景色和风俗,最富有地方色彩。如敕勒歌,反映北方的游牧生活,出色地描绘了北国草原的辽阔壮美,形象地描绘出北方旅人艰苦的生活,如陇头歌辞。表现粗犷豪迈的个性和豪侠尚武的精神。如折杨柳歌辞反映频繁的战争给广大人民造成的悲惨命运。如陇上歌。反映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如琅琊王歌辞。反映爱情与婚姻,这些歌曲坦率直截,与南朝情歌

32、缠绵婉转的情调是大不相同的。如折杨柳歌辞。赏析木兰诗(1)木兰诗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木兰是一个闺中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巾帼英雄,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代父从军,女扮男装,驰骋沙场十多年,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之后,又谢绝官职,返回家园,表现出淳朴与高洁的情操。她爱亲人,也爱祖国,把对亲人和对祖国的爱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2)木兰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很有特点:首先,是描写有繁有简,剪裁精当而结构严谨。作者根据人物刻划的需要,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展示木兰的形象。其次,通过人物的行动和气氛的

33、烘托来刻划人物的心理、性格,将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诗中复沓、排比、对偶、问答的句式;叠字、比喻、夸张的运用;或叙事、或摹声、或写景,如百川归海,均服务于木兰形象的塑造。其中既有朴素自然的口语,又有对仗工整、精妙绝伦的律句。为什么说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诗风转变,正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看,魏晋和南朝属于两个不同的阶段:魏晋诗歌上承汉诗,总的诗风是古朴的;南朝诗歌则一变魏晋的古朴,开始追求声色。而诗歌艺术的这种转变,就是从陶谢的差异开始的。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具体说来,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首先

34、是从写意到摹象。陶渊明就是一位写意的能手。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因此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谢灵运则不同,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极貌以写物”和“尚巧似”成为其主要的艺术追求。他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馀力地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如其入彭蠡湖口。谢诗不像陶诗那样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而是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划。(2)其次是从启示性到写实性。陶渊明的诗歌,十分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以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

35、。陶诗中的物象描写,常采用白描的手法,虽然只是淡淡的几笔,但在平淡的外表下,却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如他笔下的青松等意象,无不渗透着诗人的性情与人格,甚至成为诗人的化身和人格的象征。而谢灵运的诗歌语言,则更注重写实性。他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他凭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作精心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地再现自然美。因而他笔下的物象,就更多地带有独立性和客观性。他写山就要描尽山姿,写水就要描尽水态,而且写来也鲜丽清新、自然可爱。 所以,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诗风转变,正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如果说陶渊明是结束了一代诗风的集大成者的话,

36、那么谢灵运就是开启了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鲍照的诗歌创作特点。(1)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其中充满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与抗争精神,代表着寒士的强烈呼声。如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四等,这些诗歌也同样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2)描写边塞战争、反映征夫戍卒的生活,其中也渗透着诗人自己的慷慨不平。如代出自蓟北门行。(3)描写游子、思妇和弃妇的诗,这些诗歌的共同特点是哀怨凄怆,细致感人。如拟行路难其十三描写思念家人故乡的情怀。(4)反映统治者横征暴敛和百姓的疾苦,如拟古其六就具有代表性,诗中既揭露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也表达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5)鲍照的诗歌在山水描写方面也颇有

37、特色。他的山水诗以五言古诗为主,在风格上与他的七言乐府不同,以深秀幽奇、严整厚重为主要特点。如登庐山等,这些诗讲究对句的工整和词语的雕琢,景致深秀而幽奇。(6)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俊逸(洒脱)豪放,奇矫凌厉。首先,从诗歌的思想内容与情调来看,鲍照以寒士的身份抒发了贫寒之士的强烈呼声,表现为昂扬激越之情、慷慨不平之气和难以抑制的怨愤。其次,从诗歌的艺术形式、表现技巧以及风格特征等方面来看,鲍照的诗歌尤其是乐府诗,多得益于汉魏乐府和南朝民歌的艺术经验。(7)贡献: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还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他以丰富的内

38、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并且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从而为七言体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永明体:(1)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又称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产生的关键是声律论的提出。(2)声律论的提出,又以四声的发现为前提。周发现了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写成四声切韵,沈约利用四声规律来写诗,并且还讲究汉魏以来对偶、用典手法的使用,于是一种新诗体出现了,时称“永明体”。谢眺对诗歌的贡献及诗歌的艺术成就。(1)谢朓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诗体的探索。在山水诗方面,他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细致、清新的特点,但又不同于谢灵运那种对山水景物作客观

39、描摹的手法,而是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避免了大谢诗的晦涩、平板及情景割裂之弊,同时还摆脱了玄言的成分,形成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如他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2)谢脁的诗追求一种清新流丽之美,“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诗歌的语言清新晓畅而又富于思致,音韵铿锵而又富于变化,尤其是“漠漠”等双音词的运用,更增强了形象性和音韵美。一些小诗不仅语言清新,音调和谐,情致含蕴,而且还富于南朝民歌的气息,十分耐人寻味。下面答案仅供参考: 脁的诗追求一种清新明丽之美,“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他的诗情思明净潇散,意象清新明丽,语言明白流畅,声韵流丽和谐。李白评价他的诗是“清发”

40、。谢脁感情单纯明朗而外露,所以可以感受其诗中一种纯净如竹露如风荷如月色如流泉般的情思流溢。即使写离忧哀伤,也不会百结回环,感慨深沉。谢脁诗意象天然韵致,落尽华饰。他的诗的意象色彩趋向于浅色调和暖色调,意象多琴、竹、荷、月、归舟、鸿等雅文化因素,有助于清新明丽意象之构成。谢脁诗语言流畅明白,去除了任何晦涩的文字与赘典,有的完全接近口语,明白如话,这是谢脁的着意追求。王融诗歌的特点。王融诗歌的主要特点是构思含蓄而有韵致,写景细腻而清新自然,语言华美而平易流畅,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与谢朓相近似的风格。如他的临高台。何逊诗歌的特点。(1)何逊诗歌的内容,反映社会生活面较狭窄,多写对游宦生活的厌倦,以及由

41、此产生的羁旅乡愁,其中有少量咏怀言志之作,如秋夕叹白发等作品,就比较集中地抒写了诗人孤高傲俗的品格、建功立业的志向和失志不平的郁愤。(2)何逊的诗,善于用平易晓畅的语言写景抒情,辞意隽美,意境清幽,在风格上与谢朓比较接近。而其中表现最多、写得最好的,是那些酬答、伤别之作。如相送。(3)何逊尤擅长于状物传神,他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体物细腻,意态横生,画面鲜丽。同时,语言清新省净而又精彩,尤其注重审音炼字、工偶精对,这是对“永明体”的进一步发展,因而他的不少诗篇已具唐代律诗的规模。(4)何逊的诗歌在艺术形式和技巧等方面的有益探索,不仅进一步发展了“永明体”,为律诗走向成熟做出了贡献,而且在状物抒情

42、、意境创造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的成就与特点,也使得他在齐梁之际成为独树一帜的优秀诗人。阴铿诗歌的特点。(1)诗作内容亦较狭窄,多表现离愁别绪和羁旅思乡之情;然其诗风清丽,以写景见长,尤善于描写江上景色,如画般地展现了长江中下游一带的风物,可谓境界开阔,清丽自然。而将如此清新如画的境界与浓郁的离愁别绪或羁旅思乡之情相交融,更是阴铿诗的佳处。如其江津送刘光禄不及。(4)阴铿的诗善于锻炼字句,对仗工整,讲究声律,很多作品都可视为唐代五律的滥觞。齐梁文学集团创作的特点。齐梁时期文学集团的诗歌创作活动,方式大体一致。从现存诗歌来看,应制、应教、同题共赋、相互唱和的作品居多,而且争胜斗艳的色彩较为浓厚。由于

43、生活范围和生活方式的限制,他们的视野大多停留在皇宫苑囿、帝王府第或藩镇使府之内,因而诗歌题材单调狭窄,内容脱离社会生活。为了迎合帝王的口味,文学集团内部的诗歌创作很少有真正的吟咏性情之作。因而这种创作方式所带来的结果,便是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的大体一致,湮没了诗人的个性色彩。谈谈宫体诗。(1)一般来说,宫体是指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的重声律、词采靡丽轻艳的文风。它发端于齐梁之际,到萧纲及其周围文人时达到全盛。(2)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在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比较柔靡缓弱。在描写女性的诗歌当中,绝大部分是将目光停留在女性的生活圈内,包括她们的容貌

44、、体态、服饰及器物等方面。这类诗歌共同的艺术特点,是注重词藻、对偶与声律。(3)宫体诗发展了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续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语言的风华流丽、对仗的工稳精巧以及用典隶事等方面的艺术探索和积累,也同样为唐代诗人提供了足资借鉴的艺术经验。“徐庾体”:是指徐、庾父子置身东宫时所作的风格绮艳流丽的诗文,就其文学渊源而言,是沿着永明体讲究声律、词藻的方向,进一步“转拘声韵,弥尚丽靡”。庾信乡关之思的内容与表现。庾信以乡关之思发为哀怨之辞,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充满深切的情感,笔调劲健苍凉,艺术上也更为成熟。(1)感伤时变、魂牵故国,是其“乡关之思”的一个重要方面。庾信遭适亡国之变,

45、内心受到巨大震撼。因此,他在抒发个人的亡国之痛时,也能以悲悯的笔触,反映人民的苦难,并归咎于当权者内部的倾轧与荒嬉。(2)叹恨羁旅、忧嗟身世,是其“乡关之思”的另一重要方面。虽然他北迁以后得到的“高官美宦,有逾旧国”,但内心深处感到无异于“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责备自己的羁留为“遂令忘楚操,何但食周薇”。他的羁旅之恨与忧生之嗟是交织在一起的。(3)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庾信的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庾信汲取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饰辞技巧,并接受了北朝文学的浑灏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的诗风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庾信前期作品的特点

46、:庾信前期的诗文,有供君王消遣娱乐的性质,思想内容轻浅单薄。他在梁时的作品,特别是至岁在东宫任职期间的诗赋,主要是奉和、应制之作,题材基本上不出花鸟风月、醇酒美人、歌声舞影、闺房器物的范围。如和咏舞等。】魏晋南北朝的文坛的新的格局。魏晋南北朝的文坛出现了新的格局,并开拓出个性化与美文化的多元发展前景。在各种文体中,辞赋创作的时代特征最为突出,与汉赋的对比也最为鲜明。讲究对偶、声律和藻饰之美成为风气,文章的句式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其结果是骈文的出现和成熟。赋体受诗的影响,也趋于骈化,有些赋其实就是骈文。北朝文坛虽然整体上受骈化的影响,但仍有别具风格的散体名篇大放异彩,从而构成对唐代文坛发展的多重影

47、响。辞赋在魏晋的新特点。(1)辞赋在魏晋时期出现了新局面,其标志是抒情小赋的涌现,从而拓展了辞赋的表现领域与表现风格。沿着东汉以来情理赋发展的方向,魏晋之际的辞赋创作显示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随着感情表现领域的扩大,作者的表现力也在个性化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加强。(2)与东汉班固、张衡等赋家兼善散体大赋与骚体辞赋不同,这一时期的作家往往集诗人与小赋作者于一身,这也标志着诗赋交相影响的深化。(3)辞赋生机的焕发,还表现在大赋的体式功能得到一定的调动。魏晋以来,大赋仍有表现严正重大题材的习惯,不过与汉代不同的是,它已不限于国家政治生活之一端(如左思三都赋、潘岳籍田赋),更多更重要的是个人生活中的大事,如潘岳西征赋。(4)汉大赋多有以“乱”、“诗”、 “歌”等形式系之文末的,但一般说来,这类文字的声情之美游离于主体结构之外,而魏晋以后的大赋则倾向于有意识地在主体结构中汲取诗意,不少中长篇作品的命题就取自诗骚或抒情小赋。魏晋论辩文的勃兴。(1)魏晋学术,一改汉代儒术独尊的局面,刑名、老庄之学兴盛,道佛二教亦各有发展,从而形成继春秋战国以后又一个思想活跃期。各种思想交锋争辩,成为一时风尚。(2)论辩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