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第上海高二语文考试卷(共9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学年第上海高二语文考试卷(共9页).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月考试卷(2015-10-8)(一)、阅读(6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16分)先秦诸子由于社会影响巨大,历史贡献卓著,因此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特殊贡献。我把先秦诸子的文学品相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庄子、孟子;第二等级:老子、孔子;第三等级:韩非子、墨子。在这三个等级中,处于第一等级的庄子和孟子已经是文学家,而庄子则是一位大文学家。把老子和孔子放在第二等级,实在有点委屈这两位精神巨匠了。我想他们本人都无心于自身的文学建树,但是,虽无心却有大建树。这便是天才,这便是伟大。在文脉上,老子和孔子谁应领先?这个排列有点难。相比之下,孔子
2、的声音,是恂恂教言,浑厚恳切,有人间炊烟气,令听者感动,令读者萦怀;相比之下,老子的声音,是铿锵断语,刀切斧劈,又如上天颁下律令,让听者惊悚,使读者铭记。孔子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孔子的厚重和端庄并不堵眼堵心,而是仍然保持着一个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更重要的是,由于他的思想后来成了千年正统,因此他的文风也就成了永久的楷模。他的文风给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这就直接成了中国文脉的一种基调。中国文脉,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那种朴实的正气却颠扑不灭。因此,孔子于文,功劳赫赫。本来,孔子有太多的理由在文学上站在老子面前,谁知老子另辟奇境,
3、别创独例。以极少之语,蕴极深之义,使每个汉字重似千钧,不容外借。在老子面前,语言已成为无可辩驳的天道,甚至无须任何解释、过渡、调和、沟通。这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我听不止一位西方哲学家说:“甲从语言方式,老子乙最高哲学。孔子不如老子果断,因此在外人看来,更像一个教育家、社会评论家。”外国人即使不懂中文,也能从译文感知“最高哲学”的所在。有一段时间,德国人曾骄傲地说:“全世界的哲学都是用德文写的。”这当然是故意的自我夸耀,但平心而论,回顾以前几百年,德国人也确实有说这种“大话”的底气。然而,当他们读到老子就开始不说这种话了。据统计,现在几乎每个德国家庭都有一本老子的书,其
4、普及度远远超过老子的祖国。说完第二等级,我顺便说一下第三等级。韩非子和墨子,都不在乎文学,有时甚至明确排斥。但是,他们的论述也具有了文学素质,主要是那些干净而雄辩的逻辑所造成的简洁明快,让人产生了一种阅读上的愉悦。当然,他们两人实干家的形象,也会帮助我们产生文字之外的动人想象。更重要的是要让出时间来看看第一等级,庄子和孟子。孟子是孔子的继承者,比孔子晚了一百八十年。在人生格调上,他与孔子很不一样,显得有点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这在人际关系上好像是缺点,但在文学上就不一样了。他的文辞,大气磅礴,浪卷潮涌,畅然无遮,情感浓烈,具有难以阻挡的感染力。他让中国语文,摆脱了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连接成一
5、种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文脉到他,气血健旺,精神抖擞,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但是,与他同一时期,一个几乎与他同年的庄子出现了。庄子从社会底层审察万物,把什么都看穿了,既看穿了礼法制度,也看穿了试图改革的宏谋远虑,因此对孟子这样的浩荡语气也投之以怀疑。岂止对孟子,他对人生都很怀疑。真假的区分在何处?生死的界线在哪里?他陷入了困惑,又继之以嘲讽。这就使他从礼义辩论中撤退,回到对生存意义的探寻,成了一个由思想家到文学家的大步跃升。他的人生调子,远远低于孟子,甚至也低于孔子、墨子、荀子或其他别的“子”。但是这种低,使他有了孩子般的目光,从世界和人生底部窥探,问出一串串最重要的“傻”问题。但仅仅
6、是这样,他还未必能成为先秦诸子中的文学冠军。他最杰出之处,是用极富想象力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寓言故事中,都有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一下,他就成了那个思想巨人时代的异类、一个充满哲思的文学家。他的文章,就成了中国哲学史、也是中国文学史的第一流佳作。此后历史上一切有文学才华的学人,都不会不粘上庄子。这个现象很奇怪,对于其他“子”,都因为思想观念的差异而有明显的取舍,但庄子却例外。没有人会不喜欢他讲的那些寓言故事,没有人会不喜欢他与南天北海融为一体的自由精神,没有人会不喜欢他时而巨鸟、时而大鱼、时而飞蝶的想象空间。在这个意义上,形象大于思维,文学大于哲学,活泼大于庄严。
7、1文章第一段中提到的先秦诸子分属儒家、道家、 家和 家。(2分)2第二段中“委屈”一词在本文中的意思是。(2分) 3联系上下文,为第二段的画线句选项填空,并简述理由。( )(3分)选项A:如果 是 选项B:仅 就是; 4在文章前半部分,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孔子和老子,请分析这样构思的用意。(3分) 5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A在文脉上老子和孔子文章各有千秋,是两种不同的风格,难分伯仲。B中国文脉绵延至今,虽然支流繁多,但其基调始终是一种朴实的正气。C庄子的文章因为深邃的哲思和自由的精神,成为了中国哲学史和文学史上第一流的佳作。D孟子的精神气质与其文章相辅相成,为中国文脉注入了一种“大
8、丈夫”的生命格调。6概括作者对先秦诸子“文学品相”分级的标准,并简要阐述你对此标准的看法。(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15分)静虚村记贾平凹如今,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静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尤其在大城市的附近,就更其为难的了。前年初,租赁了农家民房借以栖身。常有友人来家吃茶,一来就要住下,一住下就要发一通讨论,或者说这里是一首古老的民歌,或者说这里是一口出了鲜水的枯井,或者说这里是一件出土的文物,如宋代的青瓷,质朴,浑拙,典雅。村子并不大,屋舍仄仄斜斜,也不规矩,像一个公园,又比公园来得自然,只是没花,被高高低低绿树、庄稼包围。在城里,高楼大厦看得多了,
9、也便腻了,陡然到了这里,便活泼泼地觉得新鲜。先是那树,差不多没了独立形象,枝叶交错,像一层浓重的绿云,被无数的树桩撑着。走近去,绿里才见村子,又尽被一道土墙围了,土有立身,并不苫瓦,却完好无缺,生了一层厚厚的绿苔,像是庄稼人剃头以后新生的青发。村人十分厚诚,几乎近于傻味,过路行人,问起事来,有问必答,比比划划了一通,还要领到村口指点一番。接人待客,吃饭总要吃得剩下,喝酒总要喝得昏醉,才觉得惬意。衣着朴素,都是农民打扮,眉眼却极清楚。当然改变了吃浆水酸菜,顿顿油锅煎炒,但没有坐在桌前用餐的习惯,一律集在巷中,就地而蹲。端了碗出来,却蹲不下,站着吃的,只有我一家,其实也只有我一人。我家里不栽花,村
10、里也很少有花。曾经栽过多次,总是枯死,或是萎琐。一老汉笑着说:村里女儿们多啊,瞧你也带来两个!这话说得有理。是花嫉妒她们的颜色,还是她们羞得它们无容?但女儿们果然多,个个有桃花水色。巷道里,总见她们三五成群,一溜儿排开,横着往前走,一句什么没盐没醋的话,也会惹得她们笑上半天。我家来后,又都到我家来,这个帮妻剪个窗花,那个为小女染染指甲。什么花都不长,偏偏就长这种染指甲的花。最妙的是巷中一眼井,水是甜的,生喝比熟喝味长。水抽上来,聚成一个池,一抖一抖地,随巷流向村外,凉气就沁了全村。村人最爱干净,见天有人洗衣。巷道的上空,即茅屋顶与顶间,拉起一道一道铁丝,挂满了花衣彩布。最艳的,最小的,要数我家
11、:艳者是妻子衣,小者是女儿裙。吃水也是在那井里的,须天天去担。但宁可天天去担这水,不愿去拧那自来水。吃了半年,妻子小女头发愈是发黑,肤色愈是白皙,我也自觉心脾清爽,看书作文有了精神、灵性了。当年眼羡城里楼房,如今想来,大可不必了。那么高的楼,人住进去,如鸟悬案,上不着天,下不踏地,可怜掬得一抔黄土,插几株花草,自以为风光宜人了。殊不知农夫有农夫得天独厚之处。我不是农夫,却也有一庭土院,闲时开垦耕耘,种些白菜青葱。菜收获了,鲜者自吃,败者喂鸡,鸡有来杭、花豹、翻毛、疙瘩,每日里收蛋三个五个。夜里看书,常常有蝴蝶从窗缝钻入,大如小女手掌,五彩斑斓。一家人喜爱不已,又都不愿伤生,捉出去放了。那蛐蛐就
12、在台阶之下,彻夜鸣叫,脚一跺,噤声了,隔一会儿,声又起。心想若是有个儿子,儿子玩蛐蛐就不用跑蛐蛐市掏高价购买了。门前的那棵槐树,唯独向横里发展,树冠半圆,如裁剪过一般。整日看不见鸟飞,却鸟鸣声不绝,尤其黎明,犹如仙乐,从天上飘了下来似的。槐下有横躺竖蹲的十几个碌碡,早年碾场用的,如今有了脱粒机,便集在这里,让人骑了,坐了。每天这里人群不散,谈北京城里的政策,也谈家里婆娘的针线,谈笑风生,乐而忘归。直到夜里十二点,家家喊人回去。回去者,扳倒头便睡的,是村人,回来捻灯正坐,记下一段文字的,是我呢。来求我的人越来越多了,先是代写书信,我知道了每一家的状况,鸡多鸭少,连老小的小名也都清楚。后来,更多的
13、是携儿来拜老师,一到高考前夕,人来得最多,提了点心,拿了水酒。我收了学生,退了礼品,孩子多起来,就组成一个组,在院子里辅导作文。村人见得喜欢,越发器重起我。每次辅导,门外必有家长坐听,若有孩子不安生了,进来张口就骂,举手便打。果然两年之间,村里就考中了大学生五名,中专生十名。小女来时刚会翻身,如今行走如飞,咿哑学语,行动可爱,成了村人一大玩物,常在人掌上旋转,吃过百家饭菜。妻也最好人缘,一应大小应酬,人人称赞,以至村里红白喜事,必邀她去,成了人面前走动的人物。而我,是世上最呆的人,喜欢静静地坐着,静静地思想,静静地作文。村人知我脾性,有了新鲜事,跑来对我叙说,说毕了,就退出让我写,写出了,嚷着
14、要我念。我念得忘我,村人听得忘归;看着村人忘归,我一时忘乎所以,邀听者到月下树影,盘脚而坐,取清茶淡酒,饮而醉之。一醉半天不醒,村人已沉睡入梦,风止月瞑,露珠闪闪,一片蛐蛐鸣叫。我称我们村是静虚村。7、文章开头用了对比的手法,作用是 (2分) 8、文章第段重在写什么?请说明理由。(3分) 9、 对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4分) A第段把绿苔比喻成庄稼人剃头以后新生的青发,新鲜独特,又与文章内容非常融合。B第段中写台阶下的蛐蛐声,不是聒噪,而转换成一种诗意的描写,平添几分文学味。C第段中写“端着碗,站着吃的,只有我一人”,强调“我”与村人的文化上的隔膜。D本文所表达的生活理想跟陶
15、渊明田园作品所表达的生活理想有相通之处。E文章写了很多村居生活。多用白描手法,朴实自然,体现了作者的审美趣味。F文章最后一段点题。“静虚”即是安静虚无之意,耐人寻味。10.纵观全文,概括村人所具有的特征(2分) 11第段中写道:“或者说这里是一首古老的民歌,或者说这里是一口出了鲜水的枯井,或者说这里是一件出土的文物,如宋代的青瓷,质朴,浑拙,典雅。”你更赞同哪一种说法?请简述理由。(4分) 三、课内文言文检测12-16(17分)12、解释下列加点词(5分)(1)仲尼亟称于水 (2)上无忿怒之毒(3)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4)拘于虚也(5)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13、翻译下
16、列句子(6分)(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14、下列选项中的“之”字与“是之取尔”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处众人之所恶 B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C野语有之曰 D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15、指出下列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2分)A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BC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D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16、指出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的一项( )(2分)A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C拘于虚也 D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12分)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有自山
17、泽(山泽:山林与川泽,泛指山野)来,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咸誉清。疾病疕疡(疕疡:byng,泛指疮疡)者,亦皆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逐利:追逐利润。特指经商)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
18、,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翦翦:狭隘;浅薄)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取材于柳宗元宋清传)注:市: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 雠:这里指售出、成交 直:价
19、值,价钱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4分)A居善药 B积券如山C未尝诣取直 D终不复言1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A、(1)求者益众,其应益广 (2)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B、(1)市人以其异,皆笑之 (2)清不以怠遇其人C、(1)清其有道者欤 (2)执其道不废D、(1)清优主之 (2)不害清之富也1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2分)A生意场的交往也不一定都是斤斤计较的,宋清就是一个例证。B计较蝇头小利不仅是一般商人的本性,也是某些士大夫的通病。C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D宋清与人交往不仅异于普通商
20、人,也高于某些以士大夫自居的人。20、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回答。(4分) (二)作文(40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强调积极进取,道家主张看淡放下。历代许多士人深受其浸润。当今社会也有不少人经常提及这些话题。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参考答案:一、1、 法、墨(2分)2、 与老子、孔子的历史地位不相匹配(2分)3、 选项B。(1份)理由:选项一更为斩钉截铁,富有强调意味和极度推崇的感情色彩,在承认老子思想的哲学性的同时,突出了其果断而独特的语言形式的价值。选项二以“如果”表示假设,语意表达上不及选项一明确
21、、严谨,语气上也有所削弱。(2分)4、 介绍孔子、老子对中国文脉形成的贡献,强调两者在文学形式上的特色和建树,以此映衬下文庄子、孟子更胜一筹的文学品相,表现作者对先秦诸子评价标准的独到认识。5、C(2分)6、分级的标准:依据语言风格和文学技巧(文学手法、表现手法)的高下划分。对此标准的看法1分;分析1分;语言表达1分。二、第7-11题 (19分)7.(2分)突显对清净、拙朴的地方的珍爱;引出下文对静虚村的描述。(各1分)8. (3分) 洗衣衣亮;喝水水甜味长,黑发靓肤;心脾清爽,看书作文有精神、灵性。(各1分) 9.(4分)C F 10、(3分)厚诚近乎傻味(质朴)、(1分)乐观,(1分)崇尚
22、文化人。(1分)11、 (4分)(评分标准:解释确切1分,简述分三个等第)三、12-16(17分)12、(1)屡次、多次 (2)残害 (3)危险 (4)通“墟”,居住的地方 (5)通“萃”聚集13、(1)懂得许多道理,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的话,说得就是我啊!(2)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见闻少;并且认为伯夷的义举很轻14、D 15、C 16、A四、(12分)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4分)A居:聚积,搜集 B券:借据,欠条 C诣:前往 D 复:再18、A(2分)19、C(2分)20、示例:赞-宋清善待采药人和买药人,并把堆积如山的债券付之一炬;宋清卖药不论贫富贵贱,不论得势或是失
23、势,结果声名远播而获得了更大的利益。批-现在有的人奉行的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处世哲学,不论是或是结交朋友,总是见财起意,见利忘义,没有长远的眼光,甚至为了蝇头小利钩心斗角,多年的朋友、亲人为此反目,闹得家务宁日,友不敢信任。这样做,其实就是鼠目寸光的表现,是最为愚妄的。批-士大夫【翻译】宋清,是长安西边药材买卖市场的商人。(他)搜集好的药材,有从山野采药回来的人,一定会把药材送到宋清这里,宋清总是好好地招待他们。长安的医生得到宋清的药材,用这些药材辅助自己开出的药方,往往容易出售,大家都称赞宋清。那些生了病、生疮疡的人,也都乐于到宋清那里求药,希望病快点好了。宋清总是高兴地答应他们的要求。即使没
24、带钱的人,宋清也都给他好的药材,借据、欠条堆积得像山一样高,宋清也不曾前往收账。有的人宋清不认识,从远方给张欠条(赊药),宋清并不拒绝对方。到了年终的时候,宋清估计(对方)不能还债了,就烧掉了债券,最后也不再说此事。一些商人认为宋清很奇怪,都笑他说:“宋清是个痴愚狂妄的人啊!”也有人说:“宋清大概是个通达事理的人吧!”宋清听了这话后说:“我只是个经商赚钱来养活妻子儿女的人罢了,并不是个通达事理的人。然而说我痴愚狂妄的人也错了。”宋清搜集药材四十年,被他烧掉债券的有一百好几十人,这些人中有的做了大官,有的接连管理好几个州,他们享受的俸禄很丰厚,那些等待馈赠宋清礼物的人在门前排成了队。宋清虽然不能
25、立刻得到他们的回报,并且因为赊账而成为死账的有千百人,但是这些并不妨碍他成为富有的人。宋清谋取利益放眼于长远,因为考虑长远所以获得的利益很大。哪像那些小商人呢?一旦得不到钱,就勃然大怒,第二次就谩骂而成为仇人,他们的求利不也太短浅了吗?我看痴愚的人是存在的。宋清实在是凭着这样做法而获得了大的利益,又不做狂妄的事,坚持这种做法不停止,最后凭借这个而成为富人。来向他求药的人愈来愈多,他许诺的人也就愈来愈多。有些被黜免、沉沦頹废的官吏,宋清照样亲自与他们交往;看起来有些凄凉潦倒的人,宋清也不因为这就怠慢地对待他们,一定照样给他们好药像原来一样。一旦这些人又被信任而掌权,就会更加重重地酬答宋清。宋清着眼于长远来赚钱取利,大都像这个样子。我观察现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他人得势了就去依附,他人贫寒了就将其抛弃,很少有人能像宋清这样子做的。唉!宋清是个商人,现在的交往中有能像宋清那样从长远考虑回报的人吗?希望或许会有,那么天下那些穷困潦倒而还可以活下去的人就会多起来。柳先生说:“宋清身在集市却不做经商交易的行为,然而那些身居朝廷、官府,待在学校、乡里,以士大夫自我标榜的人,反而争抢着做经商交易的行为,真是悲哀啊。这样说来,那么宋清就不只是与商人不同了啊。”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