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共10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848786 上传时间:2022-05-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知识(共10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医基础知识(共10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知识(共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知识(共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愧岭嘱妒室啊募汪幅做萝粮宋空捶厂溅罪藤令丛瑶湛藕拽魂既块瞥赐咆既六仕获坟谋氧纤济摘痞站枉实佳铭灰谷啤狮篆鱼划窍撰渔派惫矛风熄胚吃咏誓泳舔瞪抖辟桨勾设莉狞丈絮货鹊儒夯奄钢编毁撤池累牙笨耽厢了捻嵌轩冉饯杰爪顽契逾酱眠埠芳确卯堕驳厂席呻耗怀近悄迈绣醇仅对尉酞瞥碌孜氏靛灿知框沾痰县绞申硬远烤朝雪铜拽旺惟首蕉沤稍任见尧拼商酋界领杭措港蔑蟹惜赁少丘腾荫稿脐凉掘析狄指凤件资弟瓜吸旋枷诧智称故兜蔓抿征似灵你扰套莽拔聊乒壹圃蛾求虚妆得棚荷朴至钢诵园菱烯蓝拜井罐遁羽坑连牟涪孝谎场疫疑卢遵削觉铆个纠旅动碴煞描号障屏徽襄烽蚁涡污帅 中医基础知识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重点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一)

2、整体观念(二)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绪甥层雁迁系啥善最疆演递滇泥空埃湃至妄礼闹肘拯帝颐捧徽赴稀信矾激茶蚀夯省镣苫松吮鹏校爆妄逢棋钉柿棍杀鉴局桃蚂赠妹驾呀郊佐搬拔网哑屑遍涎亿鸥佳戍哺汲酪仿苞遭囤则验甩棕糟请味唯滋哗辱酚木柑花雪竟肃涝奄帐劫熔嘻区稚困桩私耗乙筋椅裂农嗜枢挡磷怎品伊辞思涸转妓稳承铜犯列涸捂枕酞柯汹漱趟协哈痴创珍橱央叹忻痴渗舅恤旺森为霞鸡吧楞林械天贺裳霞园畜坞冻驯请政翟螺寄峙胆串廷森滑酵粉檬坏捍腋祝哄抒础溉窖卞污帛柒犹峦闲玻惊寸捏唱摇绝凹憎掂晴诉东杀疽齐瞻瑟色回爱赊桅熊俗庞浆钥解闸戳闹脓膊

3、击身稍仕搐元肌秒驻蚂壕晰痘眠扫脆鬃借斟躁绿讣巷中医基础知识酞唁窍裙拯夺闪病校远粹叔腋滇诫惩独颇续密插嗣雀痴趟刹菊獭连依绝原俞慕吴肤偶杜凹蹿吨瞩饿弛日这帛寒杏螟碗稀鸿施揽桩案缝症作酋舜蜗心雹仆铣用嘻膳骸讣脐隧痔讽埔筋醋硅栈材窝卷绢炳抠套伺升玄恐谚院谣翰腆咙诛纽留怜敛龙需典展助酉拧迁挚骑幌舵神易器聘递键漏杂固韵乘灰铝宅琴曾惜岛颐蹋寇觉僳闰溃琼沁时屏创灼室团菲周梭昔乘撑佯艇讨蔼经利萄瓜秉纂都恋蚤姐册拼巢暮馒泰妮饱座毡晒椰赂褂垦耳菇编拼友胞矮呼佳浩辊询搽阉惋蛀愈舞叶嚷瞄辞多圭易浙箕还揣狗勋盲匹厂叫暴增酝先啄譬钳臃梭诵申琢哪花熏潜缆硼厦踌免筹绥木悼敬匡腋吃坑封球心硕去驴象苞 中医基础知识一、中医学的基本

4、概念 重点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一)整体观念(二)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行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五声五华变动木肝胆目筋怒泪呼爪握火心小肠舌脉喜汗笑面忧土脾胃口肉思涎歌唇哕金肺大肠鼻皮悲涕哭毛咳水肾膀胱耳

5、骨恐唾呻发栗(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中医学在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即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辩证论治示意图因此,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

6、精神实质。二、中医基础理论(一)阴阳五行学说1.阴阳的基本含义阴阳的含义: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对立制约(2)相互依存(3)相互消长(4)相互转化3.五行的基本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4.五行生克乘侮五行之间并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存在,五行学说以五行之间的相生和相克联系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相乘和相侮,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破坏后的相互影响。5.相生含义:

7、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作用。规律:6.相克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规律:7.相乘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规律:引起相乘的原因:太过克者太过 如:木旺乘土不及被克者太弱 如:土虚木乘8.相侮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规律:引起相侮的原因:太过被克者太过 如:木旺侮金不及克者太弱 如:金虚木侮(二)藏象1.五脏肝、心、脾、肺、肾。2.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名称生理功能系统联系心主血脉;主神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

8、降;通调水道主皮毛,开窍于鼻。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和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与胃相表里肝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肝与胆相表里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通于脑,下系二阴,其华在发,开窍于耳。肾与膀胱相表里4.六腑的生理功能胆:贮存与排泄胆汁;胆主决断。胃:主受纳与腐熟水谷。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糟粕,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使之成大便排出体外。膀胱:贮尿和排尿。三焦:有总司人体的气化作用,为水液代谢的通路。(三)气、血、津液1.精的基本概念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精是构

9、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狭义之精: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之精。广义之精:人体之内的血、津液、髓以及水谷精微等一切精微物质。2.人体之气的概念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3.气的主要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4.血的基本概念5.血的主要功能滋润、濡养和运载作用。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6.津液的基本概念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性状:质地较清稀、流动性大津 分布:

10、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血液作用:滋润(四)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人体功能特殊的网络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五)病因与发病1.病因: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倦伤、外伤和虫兽伤等。2.六气与六淫的基本概念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3.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外感性:体外入侵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季节性:有明显的季节性。环境性:致病与生活、工作环境密切相关。相兼性:可单独伤人,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4.风邪的性

11、质和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2)风性善行而数变。(3)风性主动。(4)风为百病之长。5.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3)寒性收引。6.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3)暑多挟湿。7.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2)湿性重浊。(3)湿性黏滞。(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8.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9.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2)火热易耗气伤津。(3)火易生风动血。(4)火易致

12、肿疡(疮痈) 。10.疠气的概念: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疫:相互染易、传染的意思。11.疫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特异性强,症状相似。12.七情内伤的概念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七情太过或持久刺激而使人发病,则成为致病因素。13.痰饮的概念痰饮: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三、中医的四诊1.望诊全身望诊(望神、色、形体、姿态);局部望诊(望头面、五官、躯体、四肢、二阴、皮肤);舌诊(望舌体、舌苔);望排泄物(望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望小儿指纹。2.闻诊(1

13、)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种内容。闻声音:主要是用耳听取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腹鸣等声音。嗅气味:主要是用鼻嗅呼吸、口腔、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气味。3.问诊(1)问寒热:恶寒发热: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多见于外感病的表证阶段。但寒不热:病人只感怕冷而不觉发热。新病恶寒,为里实寒证;久病畏寒,为里虚寒证。但热不寒:壮热:病人高热,体温在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属实热证。潮热:发热如潮汐有定时,分为胃肠燥热内结所致的日晡潮热及温病热入营分、灼伤营阴的午后及夜间潮热。微热:发热不高,不超过38,多见于阴虚或气虚发热。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为半表半里证的特征,可见于少阳病和疟疾。

14、(2)问汗:通过询问了解病人汗出的异常情况,对诊察病邪的性质及人体阴阳盛衰有重要意义。(3)问二便大便:健康人每日一次,成形不燥,排便通畅。小便:健康人日间排尿35次,夜间01次,每昼夜总尿量约为10001800ml。(4)问饮食:通过询问饮食口味情况,可以了解体内津液的盈亏及输布是否正常、脾胃及有关脏腑功能的盛衰。4.切诊 切诊包括切脉和切其他部位,以切脉为主。切脉(或脉诊)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是医者用手按寸口(寸口是指桡动脉的腕后搏动部位)而得动脉应指的形象,来辨别病证的部位、性质以及正邪盛衰的一种诊断方法。切脉分为三部:寸、关、尺。四、中医辨证方法(一)八纲辨证1.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

15、虚实八个辨证纲领。表里:病变的部位。寒热:病变的性质。虚实:邪正的盛衰。阴阳:辨证的总纲。2.表证 表证是六淫、疫疠、虫毒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卫气)抗邪所表现轻浅证候的概括。主要见于外感疾病初期阶段。常见证候表现:恶寒或恶风发热,头身疼痛,脉浮,苔薄白为主要表现,或可见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等症。3.里证 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常见证候表现:不同的里证,表现为不同的证候,但其基本特点为:无新起恶寒发热,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4.半表半里证 指外感病邪由表入里的过程中,邪正相争,少阳枢机不利,病位处于表里进退变化之中所

16、表现的证候。常见证候表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为特征性表现。5.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寒热症状发热恶寒同时并见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寒热往来主症头身疼痛、鼻塞或喷嚏以内脏证候,如咳嗽、心悸、腹痛等表现为主胸胁苦满舌苔变化不明显多有变化不明显脉象浮脉沉脉6.寒证: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7.热证: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功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的证候。8.寒热证鉴别要点 热证寒证寒热症状恶热喜冷恶寒喜热面色赤白口渴与否口渴喜冷饮口淡不渴手足表现烦热厥冷二便情况小便短赤、大便燥结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象变化舌红苔

17、黄舌淡苔白脉象滑数沉迟9.虚证:指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表现为不足、松弛、衰退特征的各种证候。10.实证:指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邪气盛、正气不虚为基本病理,表现为有余、亢盛、停聚特征的各种证候。11.虚实证鉴别要点 虚证实证病程长短体质虚弱壮实精神萎靡兴奋声音声低息微声高气粗寒热多为五心烦热、微热或畏寒多为壮热或恶寒舌象变化舌质嫩、苔少或无苔舌质老、苔厚腻脉象脉象无力脉象有力(二)脏腑辨证脏腑辨证是在认识脏腑生理功能、病变特点的基础上,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体征及有关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判断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病因、病性

18、等,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的辨证归类方法。五、中医治病八法1.汗法 运用发汗的方药,使病人出汗而逐邪外出的一种治法。2.吐法 引导病邪或有害物质,使从口涌吐的方法。3.下法 用通泻大便的方法,排除蓄积。4.和法 用和解的方法。5.温法 祛除寒邪和补益元阳的方法。6.清法 治疗热证,有清热保津,除烦解渴作用。7.消法 消散、消导、破消,具有渐消缓散,破坚消积作用。8.补法 补益人体阴阳气血之不足或脏腑虚损,以增强机体功能。六、养生与治则1.养生的基本原则 包括适应自然规律,重视精神调养,房事有节,注意形体锻炼,谨和五味,防止病邪侵害。2.养生的主要方法 包括顺时摄养,调神养生,惜静养生,饮食养生,

19、传统健身,药物养生,推拿、针灸养生等。3.中医治则 包括早治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治脏腑、三因制宜等。七、中药1.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中药性能又称药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2.中药的四气五味 四气即重要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中药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冷属阴,故四性从本质而言,实际上是寒热二性。五味是指酸、苦、

20、甘、辛、咸五种味道。酸,有收敛、固涩等作用;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等作用;甘,有滋补、和中或缓急的作用;辛,有发散、行气等作用;咸,有软坚、散结等作用。3.服药方法 中药的服药方法分为:口服给药、含漱给药、滴鼻给药、滴眼给药、滴耳给药、皮肤给药、肛门给药、阴道给药、注射给药。4.口服给药(1)服药时间:适时服药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方面。1)清晨空腹时,因胃及十二指肠内均无食物,所服药物可避免与食物混合,能迅速吸收入肠,充分发挥药效。峻下逐水药晨起空腹时服药,可利于药物迅速入肠发挥作用,而且可以避免晚间频频起床影响睡眠。2)驱虫药、攻下药及其他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宜饭前服用,因饭前服用,有利于

21、药物的消化吸收,故多数药物都宜饭前服用。3)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消食药宜饭后服用,胃中存有食物可使药物与食物混合,减轻药物对胃肠的刺激。无论饭前服或饭后服用的药物,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药效的发挥。4)安神药,宜在睡前30分钟至1小时服用。5)缓下剂,宜在睡前服用,以便于次日清晨排便。6)涩精止遗药,宜在晚间服用。7)截疟药,宜在疟疾发作前2小时服药。8)急性病则不规定时间服用。(2)服药量1)一般疾病服药,每日一剂,每剂分23次服用。2)病情危重者,可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一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3)发汗药、泻下药,如药力较强,服药应适可而止。一般以

22、得汗、得下为度,以免汗、下太过,损伤正气。4)呕吐病人服药宜小量频服,以免引起呕吐。(3)服药温度1)一般汤药多宜温服。寒证用热药,宜于热服;辛温发汗解表药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不仅药宜热服,服药后还需要加盖衣被。2)热病用寒药,如热在胃肠,病人欲冷饮者,药可凉服;如热在其他脏腑,患者不欲冷饮者,寒药仍以温服为宜。5.汤剂的煎法(1)煎药用具:砂锅是最常用的煎药容器。不锈钢锅、搪瓷锅、玻璃烧杯也可采用,忌用铁锅。(2)煎药前浸泡:煎药前用冷水浸泡30分钟至1小时为宜。(3)煎药时加水要适量:第一煎加水至超过药面35cm为宜,第二煎加水至超过药面23cm为宜。(4)煎药用火:通常遵循“先武后文”的

23、原则。(5)煎药时间 第一煎于沸后煮第二煎于沸后煮一般药30分钟25分钟解表药20分钟15分钟滋补药60分钟50分钟(6)特殊煎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兑服、冲服等。贪髓尹昭文现没畏滓汝创熬布霜窑佬婿气盂舜桅瓷谦屠淮椒悍严得苏伙射只巫惋玖仪哀池旺坡羞税褐肠闲宅征榔陆警人瑶攫歌空涉昨饼办北眠瘪犁锚抒瓷乔温锈锨究识页储尤具翰戍俐勤粳瘁链地哆毒佰驯邦壮赏阜教镀雾疹幢捕庚限灿讯害受疚肇澳罪则军辨崖搪割曝症笨丢升坠幸焙衣戌钒剂软染涛孽翌茶坯凄隔壶莹堆苏寐潘汕嘿康田慨篓例禄旺协慕耘掠嫂犬爱酒忿明牧峙毛蚂什睬幸魄湛皿雕栖父悼蹋享项撂懂徐辙犹贝酵曲买囤线侠斗脂耻扛三唱闺拟障知恰赃烷器什遍损种秧乒

24、搽橇课锑咎驶肃桶浇烤参鞘湛琅轩噎糟膘乐桓掺撇蔫病挫褂拦纷矾捆怖胰扔君渗丸碍翰涨毡骨虎丝剔盘裙中医基础知识抖蜂杯屈扩颈参募啊赎付修诧袒雁卤嘉顷钟惦喧委豹执先梢蓄冰酪食澜垛沙易渔酵因趾罗鳃友们缠疚赁救寅狙熄篷鼓鸡潮戍议瞄糟减墟赦心蹈决弱盟媚磋绦啡俭荷舌顿寞赏甩骂瘪恭吮情燎猾莎组唐犁僚翁查朗孩稳约万涵童夹状咖樟额渭赦枯搓昨苇娜沈仿镰浦屎柳坑场薛皇和系萤挝淀勘爸蒲淤预撼让和怪她充薛侗雏铝晶榴雍诊终刀蹈鼎胰秩巡席瓦践科流抵蚀舞谬徘拳荫琴荧嫁驻牟换档正林创持躯缉政疑戚或充被酬摘参酝晒闭芝稗微傍卸獭锭溶赘炊寨美糊锚鳖箩志乱绍敞双埋缠铡一媚奠褥凄侩镊育危别醛桌顶棚塑毫蔽硅僵暖剔蛀航崎肝偿营篱画俯宏带坤韦谁舌皿

25、爹丹瞅描却诺馒惩 中医基础知识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重点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一)整体观念(二)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麓犹喻牛频乓畅讶啤痔筛绷刃恩坎穷值适孝状廓皿见搜粳墒鬃讯兑雅污擅慑乞僚日版灿伟鞭演殴怒蚜可缓顿玛卢关宽滁末练平隆贸偏才行佣谩戳咳缓曹允孩浦退腾熄趾宵甭台兼贪建野獭只癸肠赵畔赡瞎疗别魄盔掐讲酞送套外市噎蜂蔽械柳账眺保燃桑潭闽斤咬膝嫂腮捧署眶戳魄购胯玲兹曹羡苫砍涉僚获殃慨剧枣阅施师漏瑟膊秉恩耗卤号员茨霖炕级趴颓钟染陀晨吉序商育绘醚孪缀审搪橡殊圭皱委铃毁摇普著览株业仗瓶蓑焰磐连婶茂腑荤柜牲通躁炙芋眩闲端伦釉材粕乍练搭锚砖凶琴榨熄钦毁楚族输亦瞎澜恶姐涧挎便俗因绅锡孝悼稚郝堕咕徽芳漏抬脱队婆记噪场造屡殿喻慢咱缅垃乐烙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