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情绪问题的调查与对策(共9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832521 上传时间:2022-05-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情绪问题的调查与对策(共9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儿童情绪问题的调查与对策(共9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情绪问题的调查与对策(共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情绪问题的调查与对策(共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儿童情绪问题的调查与对策摘要情绪调节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情绪发展的核心成分,对儿童后来的情绪、个性和社会性发展都会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因此,早期的情绪调节体验是儿童后来情感和人格发展的重要先兆。 情绪调节和气质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甚至有的心理学家把情绪调节描述为气质的一个维度。而一些相关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水平和儿童问题行为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调控能力高的儿童问题行为出现的也较少。关键词 儿童情绪 调查研究 解决策略情绪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对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

2、调控着儿童的行为,驱动、促使着儿童去作出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或不去作某种行为。情绪与认知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情绪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另一方面,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儿童在与不同的人、事物的接触中,逐渐形成了对不同人、不同事物的不同的情绪态度。儿童经常、反复受到特定环境刺激的影响,反复体验同一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就会逐渐稳固下来,形成稳定的情绪特征,而情绪特征正是个性性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情绪对儿童的个性心理形成及健康成长有着密切的关联,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引起的国家的关注,儿童情绪问题的研究也引起教育专家尤其是

3、儿童方面研究专家的高度关注。一、 儿童情绪对人生健康成长的影响情绪调节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隶属于自我调节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虽然源于先天的素质和本能,但后天的学习、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对儿童情绪调节的能力同样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许多发展心理学家都认为,情绪调节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情绪发展的核心成分,对儿童后来的情绪、个性和社会性发展都会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因此,早期的情绪调节体验是儿童后来情感和人格发展的重要先兆。 情绪调节和气质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甚至有的心理学家把情绪调节描述为气质的一个维度。而一些相关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水

4、平和儿童问题行为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调控能力高的儿童问题行为出现的也较少。我们发现,学龄前儿童在应对消极情境时的情绪调节策略,的确存在显著的发展差异。首先,认知重建、问题解决和替代活动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调节方法,具有随年龄而增长的发展趋势;而消极意义的调节策略则包含了被动应付和发泄,它会随年龄而减少。其次,在情绪调节与气质的相关分析中,与难养型儿童相比,易养型儿童会更多地运用积极调节策略,更少地采取消极调节策略。此外,我们还发现,儿童的问题行为与情绪调节策略中的发泄有显著正相关,并且,发泄的调节策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儿童的问题行为。二、 儿童常见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在心理发育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

5、的影响,主要有自身的素质、家庭环境、儿童园和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儿童大脑发育尚不成熟,心理状态很不稳定,很容易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遗传的易感素质在不良的环境因素作用下,往往会出现各种情绪问题。具体情况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焦虑情绪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主要表现之一。小年龄的儿童常见的是过分担心与最亲近的或是所依恋的人分离,亦称分离性焦虑,如与父母分开时就大哭大闹,不吃不睡,还可以出现恶心、腹痛等躯体症状,或是不现实地担心亲人发生意外等;年龄大的孩子可以出现社交性焦虑,与人交往时紧张不安。2、恐惧情绪也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情绪问题,90%的儿童在发育的某一阶段有过一时性的恐惧反应,一般而言这是正常的

6、现象,不会对生活和学习带来影响,随年龄增长即自行消失,如怕黑暗、怕雷电、怕某种动物等。但如果儿童所表现出的恐惧大大超过了实际的危害程度,或者实际上根本没有危险性却表现十分恐惧,而且这种恐惧的情绪持续相当的时间,由此产生回避、退缩行为,对正常的生活、学习、社交带来严重影响,劝慰无效,那么儿童的这种恐惧现象就达到了病态程度,应被进行治疗,如怕上学并且拒绝去学校,怕见人而不愿外出等。3、抑郁情绪较多是因受到心理刺激引起的,如与父母分离、家庭不和、受惩罚、考试不好等,从婴儿童到青少年均可出现,8岁以后儿童多见。不同时期儿童的表现有所不同,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哭闹,好发脾气,兴趣减退,自我评价低,不想

7、学习、注意不集中、成绩下降,甚至有自残、自杀行为等等。4、多动性情绪作为一种行为障碍症状出现在6岁以前,主要表现为:多动不安,注意不集中,易分心,好冲动。多动症儿童的活动过多是不分场合的,与同龄、同性别儿童相比其显得过分地多动不安,如在室外喜欢奔跑而少走,在教室不能静坐,在座位上不停地扭动。患儿过分喧闹,特别多嘴,在需要保持安静、遵守秩序的场合也不能安静下来。注意障碍是多动性障碍一个核心症状,表现为集中注意的时间很短暂,不能坚持认真听讲,心不在焉,易受外界的细微干扰而分心,写作业不能全神贯注、粗心大意,做事情有头无尾,常半途而废,常常忘事。另外患多动症的儿童行为冲动冒失,喜欢打扰别人,恶作剧,

8、显得毛手毛脚,自我控制能力差,组织能力差,丢三落四,自己的东西不能收拾整齐等等。还常发生学习障碍。多动性障碍应由专业医生诊断,而不是随意给一个好动的儿童戴上多动症的帽子,确诊后方可采取相应的治疗,一般为药物、心理、家庭、学校几方面的互相配合。5、抽动性情绪常表现为孩子挤眉、眨眼、歪嘴、抽鼻子、清嗓子或是转头、耸肩,这些动作快速、频繁、无目的、不自主地出现。抽动性障碍在儿童中的发生率约10%-30%,表现形形色色,可以相互转换,开始一段时间眨眼,过一段时间又出现歪嘴。抽动行为能短暂地受患儿的意志控制一会儿,入睡后消失,但因疲劳、精神紧张而加剧。产生抽动的起始原因有的是由于躯体局部刺激,如因眼结膜

9、或倒睫炎而眨眼、因鼻塞而抽鼻子,但局部的疾病愈后抽动的症状却长期保留下来,有的是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引起,还有的与遗传因素有关。大多数孩子症状较轻,不影响学习和生活,几周或几个月后自行消失,少数孩子的症状持续时间较长,达一年以上,经久不愈。极少数严重者可以出现大声的清嗓子,咳嗽,怪叫,骂人和四肢多部位的抽动、甚至不由自主敲打自己,又被称为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性障碍。抽动症状较轻的患儿无需特殊治疗,应注意的是不要责备孩子或对孩子的抽动现象表现得十分关注,越是责备她们越是抽动厉害,造成一种暗示作用。对抽动较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的儿童应进行药物治疗。此外,儿童在刚换新环境的时候,如刚入学、升学、转学或

10、换班级、换老师,常会出现适应性障碍,除了可以表现出以上多种情绪问题,还有一些退行性行为问题,如早已经不尿床的孩子又尿床了,较大的儿童变得又特别依恋父母、举止幼稚。适应性障碍的儿童如果得到即使关心和合理的处理,症状会很快好转。三、儿童情绪问题 的思考及策略1、学会观察注意孩子,了解儿童平时的情绪特点。观察是了解儿童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对全托儿童的观察要细致透彻,有针对性,不同情况的儿童要有不同层次的关注,这才能更有效地了解儿童显性及隐性的情绪,教育也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全体儿童的观察,了解总的情绪趋向,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第二,多关注个别孤僻、不合群或偶尔情绪

11、化的儿童,因为在这些外表下的儿童极可能在内心深处隐藏着很多焦虑和不安等多种情绪问题;第三,做好追踪记录,更有效直观地了解儿童的情绪。2、教师要扮演好“代理母亲”的特殊角色。鲍尔比说过:“最好的托幼机构不如一个最坏的母亲。”母爱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全托班教师首先要扮演好从周一到周五的“代理母亲”角色。首先采用家庭式的称呼,教师可称孩子为宝宝、宝贝或直呼乳名,而儿童则称老师为“王妈妈、李妈妈”,称呼越亲密,师幼之间的关系越亲近。其次,教师要爱孩子,爱是孩子情绪保持稳定,情感得以健康发展的关键,爱孩子的方式有很多,教师要适当给予孩子拥抱和,耐心倾听孩子的谈论,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交流,给予孩子发自内

12、心的爱,这对缺乏母爱呵护的全托儿童来说极为重要。最后,教师要尊重理解儿童。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尊重孩子的个性特征和个别差异,理解孩子偶尔或经常的情绪发作,给予其适当发泄的机会,帮助儿童尽快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而健康发展。3、创设温馨的教育环境。这里的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方面主要是创设处处洋溢着温馨、整洁、优雅的家庭式环境,给儿童以“回家”的感觉;心理环境主要创设充满关爱、温暖、尊重和支持的精神心理环境,使儿童获得充分的安全感,被尊重和受接纳感,有利于情绪方面的积极发展。4、丰富夜间的活动。夜间活动还是应以游戏和自由活动为主,包括点心,洗漱等生活活动。同时开展一些外出散步

13、,做客等类似家庭生活的活动使儿童即得到了情绪转移又丰富了社会经验;另外也要有恰如其分的学习活动,音乐、美术、语言等艺术形式都能调节儿童的情绪,计算常识体育等活动丰富了知识又强健了体魄。5、家长与儿童相处时做到“恩威并施、严爱有加”。双休日家长与儿童相处的日子,每周仅有的两天使家长倍加珍惜,于是溺爱、过度的情感补偿现象就出现了。这么做的后果是导致儿童到儿童园后情绪更不稳定。因此双休日家长对儿童即要有温柔细致的关怀呵护,也要有出于爱护的严格要求,防止儿童情绪波动的大起大落。6、做好与日班教师及家长的沟通工作。与日班教师的沟通主要是了解全托儿童白天的活动情况,情绪状况,饮食及身体情况等,同时反馈给日

14、班教师夜间的相关情况,通常采用交谈、纸条、留言本等方法加以沟通。与家长的沟通主要是让家长及时了解儿童每周的教育内容,儿童的情绪反应、行为习惯等,便于家庭与儿童园保持一致的教育。具体形式包括定期召开家长会,以录像等直观手段展现儿童的全托生活;利用家长信的方式与家长沟通;随时进行电话联系,提高家园沟通的实效;直接面谈,增进情感。四、案例分析个案描述及分析研究对象:王玲玲,又名小玲。出生于2009年9月,是一个情绪特别不稳定的孩子。自从入园第一天开始,就一直对儿童园有非常抵触的情绪。小玲不像其他孩子,哭闹一段时间后会开始慢慢适应,虽然入园已有一年,小玲仍每天哭着上儿童园。就因为小玲的“哭”,成为儿童

15、园的“知名人物”,全园的老师都知道这个孩子,就连我们班从未谋面的家长都知道她的大名。小玲与同龄的孩子相比,虽然月龄偏小,但动作、语言发展都不亚于其她的孩子。对小玲的“哭”,我们尝试了许多教育方法,效果不佳。我们发现:小玲的”哭”不仅仅是因为孩子入园的不适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小玲的自我认识出现了偏差,不能很好地建构积极地自我认知,从而导致不自信。因此,我们将小玲作为个案,进行观察、引导和疏通,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控制和调适自己的情绪,让其产生良好的自我认识,建立初步的自信心,从根本上解决情绪问题,适应儿童园环境。案例观察记录:案例一:(2013年9月1日)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玲的妈妈

16、与外婆很早就把她送到了儿童园,小玲看到老师,露出了非常害怕的表情,大哭“小玲要找妈妈”。小玲妈妈与外婆把小玲交给老师,转身就走了。小玲一边“哭”,一边歇斯底里地喊着:“小玲要回家,妈妈早点来接我”,并在教室里不停地来回走动。案例二:(2013年9月3日)老师来到小玲家进行家访,小玲本是认真摆弄玩具,一见老师,就马上流露出紧张的神情,接着大”哭”并将老师推到门外,嘴里还不停地说:“小玲不上儿童园!老师再见。”。案列三:(2013年12月10日)小玲这段时间有了一定进步,入园“哭”持续的时间已经逐渐减少。午睡起床,孩子们都在自己穿鞋子,小玲一个人呆坐在床边,看着大家自己却不动手。老师急忙催促小朋友

17、:“大家动作快点,穿好鞋子去洗手”。小玲一听急了,哭着说“老师,小玲不会,小玲不会”案列四:(2014年1月7日)今天离园活动是美术活动“小花伞”,小朋友们都在认真涂色,只有小玲在那叫“老师,小玲不会”。这时小玲的外婆来接小玲,外婆见到小玲不愿意画画,心急的外婆拿起油画棒,大声对小玲说“小玲,你看大家都画好了,你赶紧画”。固执的小玲又开始”哭”了“小玲不会,小玲不会!”外婆有些生气,一把拉起小玲回家。后来小玲妈妈告诉我,小玲为这事回家”哭”了很久。家庭背景:小玲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由于父母工作繁忙,长期由外公,外婆照顾,老人溺爱孩子,自然事事都由着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家庭成员中文化水平偏低,

18、但小玲妈妈非常重视小玲的教育,经常会主动与老师沟通,并对儿童园的教育表示认同和,在与小玲妈妈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小玲不仅在儿童园容易”哭”,在家也是一样,而且脾气有些暴躁。外公外婆的溺爱,让小玲失去了很多自己动手尝试的机会,小玲的自理能力几乎为零。小玲的外婆还固执认为,小玲还小,这些事情不会,是理所当然的。针对小玲的情绪问题,小玲妈妈希望老师能给于孩子更多关注,让她能够及早爱上儿童园。研究对象分析:经过对小玲个案的跟踪、观察、记录、分析,我们发现小玲的“哭”主要源于两个方面。1、入园分离焦虑小玲入园第一天大”哭”的场面,至今记忆犹新。眼神流入出的害怕,恐惧进而产生分离焦虑。所谓焦虑就是指个

19、体预感到即将面临不良处境时的一种紧张情绪。儿童入园焦虑,即由入园导致的生活规律及周围环境的转变给儿童造成的心理负担。从一定意义上讲,分离焦虑构成了儿童入园焦虑的核心内容。关于分离焦虑,是指儿童与爸爸妈妈等周围比较熟悉的家人分离后形成的烦躁、忧伤、紧张、恐慌、不安等情绪。儿童园的陌生环境,小玲不适应,这是造成小玲“哭”的一个重要因素。2、自我意识出现偏差,不自信小玲在儿童园已有一年,对于环境已经不再陌生,但是她依然还会“哭”,而且每次的“哭”的现象,都伴随着困难出现,小玲在遇到困难,所表现出的退缩,不自信,是造成她“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孩子不自信的是自我意识出现了偏差,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自我

20、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主体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心活动,并且能够恰当地评价和支配自己的认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由此逐渐形成独立性、主动性、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与支持性等性格特征。通过一段时间基础,我们了解到孩子智能方面发育较好。但是过分溺爱和过度保护,形成了她对成人的极度依赖,限制了她们活动的独立性、创造性、积极性,妨碍了她正常的交往和对周围环境的适应2。小玲至今已满3周岁,但她的语言中还不能用第一人称“我”来代表自己,因此在评价中不能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概念。不能区分别人眼中的“我”与“自我”。家人的过渡保护,使小玲没有机会独立完成一件事情,更不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因此,遇到困难,

21、小玲习惯性的自我暗示“小玲不会”,习惯性寻求帮助。当自己愿望不能得到满足,只能用“哭”来解决问题。小玲“哭”的两个原因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两者相互作用,致使小玲形成了“情绪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干预,会对孩子一生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我们积极与小玲的父母联系,并得到家长大力支持,开展了系统干预。干预策略及效果相关策略:1、关注孩子情绪反应,读懂并理解孩子人的情绪总是和一定的刺激情景相联系。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是表情,比如面部表情、姿态表情等。作为教师,要善于从外部表情去读懂孩子的心理,同时要提高自己的移情能力,学会欣赏、理解、宽容有问题的儿童。经过分析,我认为小玲的“哭”源于她的不适应。她不适应

22、儿童园陌生的环境里,没有爸爸妈妈,外公外婆;她不适应在园什么事情都要需要自己去尝试,去完成。所以,当小玲“哭”着要找爸爸,妈妈时,我们不会跟小玲说“再”哭”,妈妈就不来接你”之类的话,加重她的入园焦虑,我们开始转移小玲的注意力,告诉她,“老师这里有好吃的糖果,有好玩的汽车,小玲我们一起玩。”2、培养生活自理能力,自己体验“我真棒”自信心是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充分认识和评价,是激励个体自强不息地实现理想的内在动力,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起着基础的支持作用。自信心的培养对于孩子的成长尤其重要。在生活中,幼儿老师面对的是天真无邪的孩子,老师应重视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案例中的小玲情绪表现,其实就是自信心缺乏

23、的表现。为了让小玲不再把“老师,小玲不会”挂在嘴边,培养她在生活中的自信心,我们与小玲的妈妈及时沟通,让小玲妈妈在家有意识,有目的培养小玲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由最简单的:喝水,吃饭开始。在家中,小玲起先习惯性连调羹都不会自己拿,肚子饿了,她就习惯性张开嘴巴,大叫“小玲饿”,小玲的家人极力配合训练,教小玲学习拿调羹的正确方法,进餐的方法。不管小玲自己能吃多少,也不管把衣服,地弄得多脏,家长都放开手,当孩子自己去吃。孩子体验到了自己吃饭的快乐,体验到了独立的快乐。不仅在家,在儿童园,班级老师也配合培养小玲的生活自理能力,餐前自己卷袖子,小便后自己穿裤子。尽管开始遇到了困难,还需帮助才能完成,但一个月

24、后,小玲能自己独立完成穿裤子,真正体验到了“我很能干,我真棒。”3、给于及时肯定,告诉孩子“你真棒”情绪、情感是动机系统中的一个基本成分。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适度的情绪兴奋性可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幼儿的是非观念比较模糊,不会正确评价自己,只能通过成人的评价了解自己,我们在评价时,通常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经常以肯定的口吻对幼儿说“你肯定行”、“老师相信你能做好”等等,让孩子在老师肯定的态度中获得前进推动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研究发现,3岁儿童正处于自我概念的萌芽阶段,她们做完事情后是否符合要求,别人是否喜欢她们等诸多关于自我的知识或自我概念等,

25、只能听信教师、依赖父母或顺从她人。准确地讲,儿童的自我概念反映了她人的评价,有心理学家将这种评价称为“反映性自我评价”,即人们在评价自我时,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内化她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形成的。反映性自我评价的最大特点是人们从她人眼中看自我,这个自我被称为“镜像自我”(库利,1902)3。准确地说,3岁孩子评价自己还依赖于成人。及时告诉孩子“你真棒”,能够肯定孩子出现的“好”的行为。这是心理干预治疗中,常出现的“强化”的方法。小玲出现一次好的行为,如:小玲今日入园只是闹了一下,甚至没有流眼泪。老师就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小玲,小玲十分开心,第二天入园,小玲又有进步,连闹的表现都没有。在家长老师一次又一

26、次的及时肯定中小玲终于入园停止了哭泣。效果反馈:在入园的第三个学期的第一个月过后,小玲终于不“哭”了,她已经顺利度过了这一不适应期,而且她的自理能力有了很大进步,我们为她的健康成长而高兴!由案例引发的思考从小玲的案列中,我收获颇丰,懂得了儿童情绪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总结了几种情绪教育的方法。方法一:宽容和理解孩子给孩子做教育,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把孩子当“人”。当孩子有异常情绪反应时,我们应持理解和宽容之心,尽量平静对待。做孩子的倾听者、支持者,做她们的朋友。为孩子创设孩子轻松的心理环境方法二:转移注意力当孩子有异常情绪的时候,通过转移注意力,设法缓解孩子的异常情绪。尽量避免或减少

27、争执,可转移情绪,让孩子与成人之间的气氛变得温和。方法三:帮助孩子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形成认知自身的情绪让孩子了解各种情绪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了解情绪的各种集体表现,形成正确的情绪观。方法四:关注儿童情绪、进行合力教育家庭和儿童园对于孩子的情绪问题应给予共同关注、共同商讨配合,共同实施教育,家园的合力教育,使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五、结论总之,如何合理有效地解决儿童不上幼儿园的消极情绪,关键取决于老师、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只要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运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做到家园一致、老师家长一致,“我不想上幼儿园”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我们相信:我们孩子的幸福快乐人生:从每天,孩子迎着朝阳,快快乐乐地来!参考文献:【1】祁海芹儿童入园“分离焦虑问题矫治”J.教育科学2003,(6)P56【2】张倩小班自我意识培养初探N.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5)P84【3】张向葵改革评价方式塑造儿童阳光生命J.人民教育2012,(12)P24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