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思辨性(共43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的思辨性(共43页).docx(4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近年来,高考作文越发强调情境性、对象性,以及说理的逻辑自洽性。如今,思辨已经成为命题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尺,不仅如此,思辨也是评价一篇高考作文高下的一个热词。对此,我们不得不重视。01为什么强调思辨? 从学生作文来看:当前学生作文普遍采用“证明式作文”的方式,即在拟定主题之后,用大量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缺乏必要的论证、推理,没有实在的辩证、逻辑,只是为了证明而证明,不但使得观点生硬,文章模板化,而且让作文论述肤浅幼稚,经不起推敲。也正因如此,当前作文存在一个怪现状:鸡汤故事打包堆砌,煽情文字肆意卖弄,名言警句装饰点缀,华丽辞藻整体包装,最后再用以“花鸟虫鱼”为主体的万能
2、语段穿靴戴帽,一篇“优秀”作文就炮制出来了。作文问题很多,但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在于“只动情”却“不讲理”。何况这里的动情也并非真情,相反,不过是些俗情、矫情、滥情罢了。我们提倡“辩证式作文”:在立论上,不主张绝对正确,而是有贬有褒,通过分析,在质疑、批驳的过程中立意;在分析上,增强演绎论证,减少归纳与类比,体现辩证性,让作文更具说服力。从当前作文命题特点来看:我们今天的高考作文题目更强调思辨,可以用“三多”来概括当前思辨作文的命题特点:一是多主体,材料中涉及的主体越多,考生的选择余地就越大;二是多元,材料往往具有很大的讨论性,且材料本身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性,大家尽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三是多
3、项组合,给出一定的选择权限,让考生自由选择其中感受深刻的选项,自由组合命题作文。不论以上哪一种命题方式,其实质是一样的,就是让材料的价值取向具备多元性或多选择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考生的个性,以便让其在真实的语境中相对自由地展开辩证说理。总之,“三多”让各种价值有了碰撞的可能,从而为思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02什么是思辨? 思辨本是指运用逻辑推导进行的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大家都把思辨等同于辩证,理解为逻辑,其实并不太准确,只能说思辨关乎辩证性与逻辑性两种思维方式。思辨需要具备两种思维品质:逻辑性思维,是借助概念对事物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逻辑性思维是分析性的;而辩证性思维,是以变化发展视角认
4、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性思维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在逻辑性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性思维中,事物一般是“亦此亦彼”“亦真亦假”。总之,此二者有着明显差异,但又都是议论文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作文时应该相机使用,更多的时候又需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而这就是思辨!03如何培养思辨能力?先要梳理生活中(其实也是作文题目中)常见的一些具有辩证性的问题,将其归纳为几大“母题”。一者是要从内容上,引发对这些问题的全面认识与思考;二者也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进行“思维体操”训练,认识两个辩证面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学会并强化自我的分析能力。通过对于当前各地高考及模拟卷的分析
5、,我们不难发现,作文命题的内容虽然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然而,涉及思辨性主题的却无外乎以下以立德树人为背景的几大母题:一、公德与私德;二、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三、东方与西方;四、物质与精神;五、情与理(法);六、道义与名利;七、自由与道德(法治);八、个体与家国(团队);九、制造与创造(数量与品牌);十、坚守与变革(传统与创新);十一、能力与德行;十二、内容与形式;十三、留存与舍弃;十四、忙与闲;十五、进与退。母题毕竟是空泛的,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写作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我们的思辨能力我们先从这十五个母题中各选一些代表性的问题来“解剖麻雀”阅读鉴赏符合该主题的、写得比较精致深刻的美文,并学习其
6、思考问题的方式,得出对于这些母题的思考角度与方法,作为我们今后对这一类作文分析及写作的技术支撑;之后再寻找同类作文题目,运用这些技法展开分析,牵引训练。举个例子。比如对于“传统与现代”这一主题,我们可以关注这样一个具体问题:之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将珠算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国掀起一个关于珠算应不应该进课堂的讨论热潮。对此,我们就可以找寻一些相关的美文来借鉴学习:事实上,这些年随着各地“申遗热”的兴起,“非遗进课堂”正成为一种时髦的观点。书法、昆曲、剪纸,统统都有人提议“进课堂”。一时间,课堂似乎成了个筐,什么“非遗”都能往里装。问题是,中国作为目前拥有世
7、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如果每一样非遗都“走进课堂”,那学生们还不得忙死、累死?这种做法,与其说是在推广素质教育,不如说是在增加学生们的负担。比如珠算,作为一项实用技能,已经没有了登堂入室作为课程的必要性。而作为一种文化,它完全可以通过博物馆、文化馆等渠道加以普及,或者通过民间爱好者相互比赛等形式进行传承。这方面,“走群众路线”的围棋、象棋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如果什么东西都变成一堂课,甚至加以应试化,不仅无助于传承,相反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进而更加疏远这些“老古董”。如此,岂不适得其反?(节选自中国青年报)这段分析先是从学生的承受能力方面说明珠算进课堂会增加学生负担,之后提出自己解决问
8、题的方法“通过博物馆、文化馆等渠道加以普及,或者通过民间爱好者相互比赛等形式进行传承”,最后回到“传承”的思考上来,明确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论证,思维缜密,语言精当、真挚,很有借鉴的价值。当然,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我们不能仅仅学习这一点点论证方法,还要学到作者论证过程中的思辨的态度、辩证的方法;我们又不能狭隘地仅仅停留在这一个事件上,而是还要思考对同一类的文化现象,我们究竟应该作出怎样的抽象分析、辩证思考。比如通过对以上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思考体会,我们究竟该如何认识传统与现代的矛盾问题。第一,尽量兼容并包。中华文明几千年生生不息,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然而,我们必须明确,中华文明也
9、并非是一成不变地发展到今天的。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文化的传承并非固守沿袭,相反是有所损益的,这也许就是中华文化之树常青的原因,即在保证自我生命机体存活基础上的适度开放,只要对自身不构成伤害,只要合理,都能兼收并蓄。如此,有所坚守而又不断吸纳变通,融会贯通,最终形成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统一的思想文化体系。第二,考量兼顾情理。我们常常会遇到一种情况,历史与现代严重对立,这时候就需要从情理角度重新体认。中国人持有一种实用理性,不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既考虑到合乎道理,还要考虑到合乎人情这就是我们对待历史与现代对立的主要出发点。明确了这些,举一反三,我们自然就学会了对许多传统与现代问题的辩证思考了。比如:“有手机微信还用登门拜年吗?”“有百度等搜索工具还用买工具书吗?”“有电子邮件还用写信吗?”“在如今电灯早已普及的年代,我们依然要在生日时点燃蜡烛吗?”“有了电子爆竹能不能替代普通烟花?”总之,这样做读思结合,旨在通过解剖麻雀的方式,引导大家运用思辨的方式,全面思考社会问题,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写作。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