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矿集团HSE导则正文(共7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五矿集团HSE导则正文(共72页).doc(7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国五矿集团公司HSE管理体系导则(暂行)目 录11.14附录A(资料性附录):金属矿山企业建立实施HSE管理体系指南69附录B(资料性附录):金属冶炼企业建立实施HSE管理体系指南114附录C(资料性附录):建筑企业建立实施HSE管理体系指南159附录D(资料性附录):与GB/T 24001-2004和GB/T 28001-2001之间的对应情况201附录E(资料性附录):与AQ 2007.1-2006之间的对应情况203专心-专注-专业引 言健康、安全与环境(HSE)管理体系是企业总的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它有助于企业对其健康、安全与环境风险进行管理,它包括为制定、实
2、施、实现、评审和保持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 为规范中国五矿集团公司HSE管理体系建设,实现国际成熟的HSE管理体系与集团安全生产管控模式、环境保护管控模式的对接,特制定本导则。本导则包括GB/T 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和 GB/T 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标准要素,同时也融入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重点要求。 本导则旨在为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境内全资及控股各单位建立有效的HSE管理体系提供指导,导则中的要素可与其他管理要求相结合,帮助集团所属各单位实现其HSE目标,进而提高集团整体HS
3、E绩效水平。集团所属各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本导则要求建立完善企业HSE体系。协助企业建立HSE管理体系的咨询单位应充分理解本导则要求,并严格将导则各项要求落实到体系文件。为集团企业提供HSE管理体系认证服务的机构,应以本导则作为主要审核依据。本导则附录A、B、C为资料性附录,是指导金属矿山、金属冶炼和建筑企业如何建立实施HSE体系的参考性资料。本导则附录D、E为资料性附录,仅供参考。本导则由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监察部提出并归口。本导则由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监察部和方圆标志认证集团公司共同起草。健康、安全与环境(HSE)管理体系导则1 范围 本导则规定了集团公司HSE管理体系的要求,目的是为
4、了使集团所属各单位能够控制其HSE风险,实现其HSE目标,并持续改进其HSE绩效。 本导则适用于中国五矿集团境内全资及控股各单位及其有以下愿望的相关方: 1) 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HSE管理体系; 2) 使自己确信能符合所声明的HSE方针; 3) 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4) 符合集团公司HSE管理要求;5) 寻求外部相关方(如顾客)对其符合性的确认; 6) 寻求外部机构对其HSE管理体系的认证; 7) 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声明。 协助集团各单位建立HSE体系的咨询单位及认证单位应以本导则作为主要依据。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国家主席令第70号2002中
5、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国家主席令第22号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国家主席令第28号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国家主席令第60号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国家主席令第72号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 国家主席令第65号1993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国家主席令第4号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国家主席令第77号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国家主席令第77号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国家主席令第33号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国家主席令第65号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国家主席令第74号1997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6、条例 国务院令第344号2002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393号2004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493号2007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发200715号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 国发200736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安全监管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713号GB18218-2000 重大危险源辨识GB/T 240012004 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GB/T 280012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 AQ2007.12006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 导则 AQ2007.2
7、2006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 地下矿山实施指南 AQ2007.42006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 尾矿库实施指南 AQ20012004 炼钢安全规程 AQ20022004 炼铁安全规程 AQ20032004 轧钢安全规程 AQ/T 90022006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JGJ146-2004 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 JGJ5999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 国家安监总局令第16号2008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国务院国资委令第21号2008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 国家安监局令第20号2005高危行业组织安全生产费用财
8、务管理暂行办法 财企2006478号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 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2009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冶金组织安全标准化考评办法(试行)及安全管理炼铁炼钢考评标准的通知 安监总管一200823号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导则。 3.1事故 accident 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污染、损坏或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 注:污染是指发生重大环境污染的意外情况。3.2事件 incident 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情况。 注:其结果未产生疾病、伤害、损坏或其他损失的事件叫“未遂事件”,在英文中还可称为“near-miss”。英文中,术语“incident”包含“near-miss”。 G
9、B/T 28001-2001中的3.6 3.3内部审核 audit 本单位自己或以本单位名义所进行的客观地获取审核证据并予以评价,以判定企业对其设定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准则满足程度的系统的、独立的、形成文件的过程。 注:在许多情况下,独立性可通过与所审核活动无责任关系来体现。 3.4审核员 auditor经证实具有实施审核的个人素质和能力的人员。 注:GB/T 19011中描述了与审核员相关的个人素质。GB/T 19000-2008中的3.9.9 3.5清洁生产 cleaner production 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
10、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1月1日3.6持续改进 continual improvement 为改进健康、安全与环境总体绩效,根据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企业不断强化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 注:该过程不必同时发生在活动的所有领域。 3.7纠正 corrective 消除已发现的不符合。 3.8纠正措施 corrective action 为消除已发现的不符合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GB/T 24001-2004中的3.3 3.9文件
11、 document 信息及其承载媒介。 注:媒介可以是纸张,计算机磁盘、光盘或其他电子媒体,照片或规范样品,或它们的组合。 GB/T 24001-2004中的3.4 3.10环境 environment企业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注:从这一意义上,外部存在从企业内延伸到全球系统。 3.11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aspect 一个企业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注:重要环境因素是指具有或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3.12环境影响 environmental impact 全部或部分地
12、由企业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 3.13健康 health 影响工作场所内员工、临时工作人员、合同方人员、访问者和其他人员的身体、精神、行为等方面达到良好状态的条件和因素。 3.14危险源:hazard 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注:重大危险源是指具有或能够产生重大危害的危险源。3.15危险源辨识:hazard identification 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GB/T 28001-2001中的3.5 3.16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 health,safety and environment manage
13、ment system(HSE-MS) 总的管理体系的一个部分,便于企业对与其业务相关的健康、安全与环境风险的管理。它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 3.17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 health,safety and environment policy 企业对其健康、安全与环境绩效的意图与原则的声明。 3.18目标 objectives 企业在健康、安全与环境绩效方面所要达到的目的。 3.19健康、安全与环境指标 health,safety and environment target 直接来自健康、安全与环境目标
14、,或为实现目标所需规定并满足的具体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绩效要求(准则),它们可适用于企业或其局部,如可行应予以量化。 3.20相关方 interested parties 关注企业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绩效或受其绩效影响的个人或团体。 注:相关方包括了内部员工、立法者、政府、毗邻者、合作者、顾客、保险商、承包方、供应方等。 3.21管理方案 management plans 为实现健康、安全与环境目标和指标,经策划所编制的规定职责权限、资源、程序(措施)和期限的文件。 注1:管理方案是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和保持策划阶段的文件之一。 注2:管理方案是针对企业的活动、产品、服务和/或运行条件的变
15、化,采取不同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具体对策或措施,形式可以列表或是综合性指导文件。 注3:作业计划书可视为针对具体项目的管理方案。 3.22不符合 non-conformance 未满足要求。3.23绩效 performance 基于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和目标,与企业的风险控制有关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的可测量结果。 注1:绩效测量包括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活动和结果的测量。注2:“绩效”也可称为“业绩”。3.24事故预防 prevention of accident 采用技术和管理等措施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3.25污染预防 prevention of pollution 为了降低有害的环
16、境影响而采用(或综合采用)过程、惯例、技术、材料、产品、服务或能源以避免、减少或控制任何类型的污染物或废物的产生、排放或废弃。 注:污染预防可包括源削减或消除,过程、产品或服务的更改,资源的有效利用,材料或能源替代,再利用、回收、再循环、再生和处理。 GB/T 24001-2004中的3.18 3.26预防措施 preventive action 为消除潜在不符合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GB/T 24001-2004中的3.17 3.27风险 risk 某一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组合。 GB/T 28001-2001中的3.14 3.28风险评估 risk assessment 评估风险
17、程度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GB/T 28001-2001中的3.15 3.29安全 safety 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 GB/T 28001-2001中的3.16 3.30可容许风险 tolerable risk 根据企业的法律义务和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已降至组织可接受程度的风险。 4 HSE管理体系总要求 4.1 集团所属各单位应根据本导则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HSE管理体系,并以文件的形式体现HSE管理体系要求。 4.2 集团所属各单位应以文件的形式界定其HSE管理体系的范围。 4.3 以过程为基础的HSE管理体系模式如下图所示。图:以过程为基础的HSE管
18、理体系模式4.4 建立实施HSE管理体系的基本步骤: 1) 制定适宜的HSE方针; 2) 识别其过去、当前、将来或计划中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并评价其中的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 3) 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4) 制定适宜的HSE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 5) 建立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和权限,提供资源及文件,以实施HSE方针,实现目标和指标; 6) 开展策划、控制、监测、审核和评审活动、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确保 HSE方针的实现和HSE管理体系的适宜性、有效性。注:本导则规定的HSE管理体系基于“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的运行模式。关于PDCA的含义简要说明
19、如下: 策划:建立所需的目标和过程,以实现组织的HSE方针所期望的结果; 实施:对过程予以实施; 检查:根据承诺、方针、目标、指标以及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对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 改进: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HSE管理体系绩效。 5 领导和承诺 集团所属各单位应明确各级领导的HSE管理责任,确保HSE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最高管理者应对组织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HSE管理体系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和明确的承诺,建立和维护企业HSE文化。各级领导的承诺应通过以下活动予以证实: 1) 遵守适用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 2) 制定HSE方针; 3) 确保HSE目标的制定和实现; 4) 主持管理评审,确保HS
20、E管理体系有效运行;5) 提供必要的资源。 6 HSE方针和文化6.1 HSE方针6.1.1 方针的制定6.1.1.1 集团所属于各单位应有经过最高管理者批准的HSE方针。6.1.1.2 方针应阐明HSE的总目标和对改进HSE绩效的承诺,并形成文件,实施并保持。6.1.1.3 方针应为建立和评审HSE目标和指标提供框架。6.1.2 HSE方针的内容6.1.2.1 体现对遵守适用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承诺;6.1.2.2 体现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清洁生产、预防伤害和疾病、预防财产损失、社会责任等的承诺; 6.1.2.3 应考虑企业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性质和规模以及HSE风险。6.1.3 方针的
21、沟通与传达6.1.3.1 应确保员工适当参与方针的制定,并与相关方进行沟通。6.1.3.2 传达到所有为企业或代表企业工作的人员,使其认识各自的HSE义务;6.1.3.3 可为相关方所获取。6.1.4 方针的评审与修订6.1.4.1 应定期对方针进行评审。6.1.4.2 应根据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对方针进行修订,以确保其适宜性。6.2 HSE文化建设HSE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集团所属各单位应制定和实施HSE文化建设管理制度,以确保:1) 建立HSE文化体系;2) 与企业文化体系有机结合;3) 与HSE管理方针、目标、流程、规章制度和规范有机结合;4) 持续推进HSE文化建设工作;5
22、) 建立并保持良好的HSE文化环境;6) 持续开展HSE文化宣传活动。注:HSE文化建设可参考AQ/T 90042008组织安全文化建设导则和AQ/T 90052008组织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则的相关规定。7 策划 7.1 环境因素的策划7.1.1 基本要求7.1.1.1 集团所属各单位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来识别环境因素,目的是为了: 1) 识别本单位HSE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此时应考虑当前和过去的有关活动、产品和服务,以及纳入计划的或新开发的项目、新的或修改的活动及产品和服务所伴随的投入和产出(无论是期望还是非期望的)中的环境因
23、素。2) 确定对环境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即重要环境因素)。 7.1.1.2 集团所属各单位应形成文件记录这些环境因素信息,并应对这些信息及时进行更新。 7.1.1.3 集团所属各单位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并保持HSE管理体系时,充分考虑重要环境因素及其影响。7.1.2 环境因素识别方法7.1.2.1 环境因素识别时要考虑的三种时态1) 过去时:指以往遗留的环境影响;2) 现在时:指现场的、现有的、正在发生的环境因素;3) 将来时:指现在还没发生、将来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环境因素。7.1.2.2 环境因素识别时要考虑的三种状态:1) 正常:指指大多数情况下所处的状态,如正常运行、生产的状态;
24、 2) 异常:指可预见的一种状态,如生产设备的启动、停机与检修;3) 紧急:指不可预见的、突发的或设施突然失效的状态。7.1.2.3 环境因素识别时要考虑的八个方面: 1) 向大气的排放; 2) 向水体的排放; 3) 向土地的排放; 4) 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 5) 能源使用; 6) 释放的能量(如热、辐射、振动等); 7) 废物和副产品; 8) 物理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外观等。 7.1.2.4 环境因素识别时,还应考虑与企业的活动、产品和服务有关的因素,包括管理与后勤活动、设计和开发、生产与辅助活动、 包装和运输、合同方和供方的环境绩效和操作方式、废物管理、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获取和
25、分配、产品的分销、使用和报废、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等。7.1.2.5 常用的环境因素识别方法有(不仅限于):1) 过程分析法;2) 产品生命周期分析(ICA)法;3) 工艺流程物料衡算法;4) 现场观察及资料评审法;5) 问卷调查法;6) 环保专家评议法等。 7.1.3 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7.1.3.1 重要环境因素评价的依据:1) 有关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2) 环境影响的范围和严重程度;3) 环境影响的发生频率;4) 环境影响的恢复难度;5) 环境影响的控制情况;6) 内外部相关方的利益、要求和关注问题。7.1.3.2 常用的重要环境因素评价方法(不限于)1) 是非判断法,例如
26、 对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定的直接判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对不确定的潜在环境事故和紧急事件可直接判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对污染物排放指标接近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直接判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对国家重点控制的危险化学品使用、危险废弃物处置可直接判定为重要环境因素。2) 跟踪环境影响法。3) 多因子评分法。4) 专家判定法等。7.1.4 重要环境因素控制措施根据环境因素具体情况,可采取以下环境因素控制措施:1) 消除;2) 削减;3) 末端控制。7.2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7.2.1 基本要求7.2.1.1 集团所属各单位应要根据本章节(7.2)要求建立并保持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程序,
27、以持续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和实施必要的风险控制措施。7.2.1.2 集团所属各单位所选择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方法至少应满足以下要求: 1) 所选择的方法是依据风险的范围、性质和时限性来确定的,并且该方法是主动性的而不是被动性的; 2) 划分风险等级,并根据风险的等级来确定出可以通过目标、HSE管理方案等风险控制措施来消除或控制的风险; 3) 适合于本单位运行经验,并且与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所要求的能力相适应; 4) 为确定对设备设施要求、识别培训需求和(或)开展HSE运行控制提供输入信息; 5) 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活动进行持续的监视,以确保其及时有效实施。 7.2.
28、1.3 集团所属各单位在建立HSE目标时,应考虑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结果和风险控制的效果。 7.2.1.4 集团所属各单位应以文件的形式记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结果的信息,并要确保及时更新这些信息。7.2.1.5 集团所属各单位应确保不同层次员工参与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过程。7.2.2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7.2.2.1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应考虑所有的活动、物质、设备、设施、人员和管理。包括: 1) 常规和非常规活动;2) 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3) 工作场所的设施(无论由本单位还是由外界所提供)。 7.2.2.2 在危险源辨识时考虑以下几个方
29、面:1) 有危害的来源吗?2) 谁(或什么)会受到危害?3) 危害如何发生?4) 危险源的潜在危害可以明确忽略的,则该危险源不应形成文件或给予进一步考虑。7.2.2.3 由于状态危险源是围绕根源危险源随机出现的人、物、环境方面的问题,所以在危险源辨识过程中,首先要辨识系统中的根源危险源,围绕系统中的根源危险源,根据系统情况,辨识系统中的状态危险源。7.2.2.4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策划的一般步骤如下:1) 工作活动的分类(即组织厂房内/外的地理位置、生产过程或所提供服务的各个阶段、有计划的工作和被动性的工作、确定的任务);2) 危险源辨识(即识别根源危险源、状态危险源);3) 风险
30、评价(即定性评价、定量评价);4) 判定风险是否可容许;5) 风险控制策划(危险源风险程度超出可容许风险标准,必须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危险源风险程度在可容许风险标准范围内,可以对原有控制措施加强监测和维护);6) 评审控制措施的充分性。7.2.2.5 危险源风险等级划分方法有很多,集团各单位应根据本行业特点选择合适的风险等级划分方法。如依据LEC方法,将风险划分为五个等级:1) 可忽略风险:稍有危险,可以接受;2) 较大风险:一般危险,需要注意;3) 中度风险: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4) 重大风险: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5) 巨大风险,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注:中度风险是临界状态的风险,重大风
31、险和巨大风险是不可容许风险。7.2.2.6 常用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方法有专家经验法、过程分析法、信息对比法(借鉴同类企业所属的事故)、工作任务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员工交谈法、现场观察法、安全检查表法、矩阵法、预先危险分析法、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法、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法等。集团各单位应根据行业特点选择合适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7.2.2.7 进行危险源辨识过程中应与安全检查、事故隐患排查相结合,不断完善危险源信息记录。7.2.2.8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结果应文件化,并定期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回顾。7.2.3 重大危险源的判定7.2
32、.3.1 GB18218重大危险源辩识范围内的重大危险源应依据该标准来判定。7.2.3.2 GB18218重大危险源辩识范围外的重大危险源的判定:1) 依据7.2.2.5中LEC法或其他风险评价方法判定为不可容许风险的危险源。2) 严重违法、违规的情况。7.2.4 重大危险源的管控要求7.2.4.1 凡存在重大危险源的单位要明确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机构及责任人,与7.4和7.5要求相合,将重大危险源纳入HSE管理体系。7.2.4.2 集团所属各单位要对本单位存在的重大危险源进行登记建档,属国家要求范围内的重大危险源,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重大危险源的申报工作,同时将有关申报材料报集团公司安全生产
33、监察部备案。7.2.4.3 集团生产经营单位应按相关规定组织对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进行安全评估。安全评估报告应报当地安全监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备案。7.2.4.4 集团所属各单位应按有关规定对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进行分级管理,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通过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对重大危险源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7.2.4.5 集团所属各单位应按相关规定对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制定现场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法,明确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采取的应急措施,并将应急救援预案报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监察部备案。7.2.4.6 集团所属各单位应对本单位存在缺陷和事故隐患的重大危险源进行治理整顿,加大投入并采取有
34、效措施,消除事故隐患,确保安全生产。7.2.4.7 各有关单位应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自觉接受有关部门及上级的监督检查,认真落实检查结果整改事故隐患。7.2.4.8 按照“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普查、评估、监控、治理工作,加大重大隐患的整改力度,并承担对因监控不到位、整改不及时而导致的事故责任。7.2.5 健康安全风险控制措施7.2.5.1 集团各单位应根据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7.2.5.2 根据风险具体情况,可采取以下风险控制措施:1) 消除;2) 替代;3) 工程控制、隔离;4) 薄弱环节(即利用薄弱部分使能量释放,接受微小的损失)
35、;5) 逃生救援(设置疏散、避难设施搭救);6) 管理措施;7) 个体防护。7.2.5.3 当员工健康安全与财产保护发生矛盾时,应优先考虑确保员工健康安全的措施。7.2.6 持续风险评价7.2.6.1 集团所属各单位应持续地进行风险评价,及时控制重大风险。7.2.6.2 持续风险评价常用方法包括:1) 使用前检查;2) 计划任务观察;3) 设备检查;4) 工前危险预知;5) 交接班检查;6) 定期安全检查7) 定期检修;8) 内部审核等系统评价。7.2.7 关键任务识别与分析7.2.7.1 基本要求1) 集团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关键任务识别与分析制度,完成关键任务风险分析。2) 集团生产经营单位
36、应根据关键任务风险分析结果,编写作业指导书。指导书应简明扼要,突出关键步骤及要求。7.2.7.2 工作票与许可任务管理1) 集团生产经营单位应认定需要工作票或经许可方可进行作业的范围,并对工作票或许可的签发人进行培训和能力评估。2) 集团生产经营单位应定期对工作票或许可作业的范围进行评审与更新。7.2.7.3 任务观察1) 集团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任务观察制度,并对从事任务观察工作的人员进行观察方式、方法的培训。2) 集团生产经营单位应保存任务观察记录。7.3 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 7.3.1 基本要求7.3.1.1 集团所属各单位应建立、实施并保持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控制程序,以达到以下目的:
37、1) 识别适用于本单位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法律、法规和其它应遵守的要求,并建立获取这些要求的渠道; 2) 确保将这些要求应用到本单位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识别、评价和控制当中。7.3.1.2 集团所属各单位应确保在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HSE管理体系时,充分考虑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 7.3.2 法律法规意识7.3.2.1 集团各单位各级人员均应理解遵守HSE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7.3.2.2 集团各单位应定期了解各级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7.3.3 需求识别与获取7.3.3.1 建立渠道,以识别、获取适用于本单位的HSE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规范性
38、文件等。7.3.3.2 集团各单位应通过有效途径,及时获取员工或部门对HSE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需求。7.3.4 融入7.3.4.1 集团各单位应将识别并获取的HSE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融入到HSE管理体系文件和规章制度中。7.3.4.2 集团各单位应根据所了解的员工或部门对HSE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需求,为本单位和代表本单位工作的人员提供相关培训。7.3.4.3 集团各单位应将HSE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传达到有关的员工和相关方,或为其建立获取途径。7.3.5 评审与更新7.3.5.1 集团各单位应确保对HSE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变化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将更新信息传达给相关员工和有关的相关方。7.
39、3.5.2 集团各单位应确保使用的HSE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有效性。注1:企业应识别适用于其HSE管理的法律法规要求,这些要求可包括: 国际公约或条约; 国家法律、法规; 省部级部门规章; 地方法规; HSE标准。 注2:企业应遵守的其它要求,例如: 与政府机构的协议; 与顾客的协议; 非法规性指南; 自愿性原则或业务规范; 自愿性环境标志或产品照管承诺; 行业协会的要求; 与社区团体或非政府组织的协议; 企业或其上级单位对公众的承诺; 本企业的要求等。 7.4 目标和指标 7.4.1 目标的设立7.4.1.1 集团各单位应针对内部各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实施并保持形成文件的HSE目标和指标。
40、7.4.1.2 如可行,目标和指标应可测量。目标和指标应与HSE方针保持一致,并包括对遵守适用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事故和污染预防、清洁生产及持续改进的承诺。 7.4.1.3 集团各单位在建立和评审HSE目标和指标时,应考虑: 1) 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 2) 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和风险; 3) 集团公司和地方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4) 可选择的技术方案; 5) 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 6) 相关方的意见。 7.4.2 目标的实施7.4.2.1 应制定实现目标的管理方案并保证实施;7.4.2.2 集团各单位应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监测;7.4.2.3 集团各单位应根据监测结果和内外部条件的
41、变化,对目标进行修订。7.5 管理方案 7.5.1 集团各单位应制定、实施并保持为实现HSE目标和指标的管理方案。管理方案应形成文件,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 1) 规定各有关职能和层次实现目标、指标的职责和权限; 2) 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资源和时间表。 7.5.2 适当时,方案中应全面考虑计划、设计、生产、营销和处置等各个阶段;方案应予以细化,具体到企业运行的基本单元。7.5.3 集团各单位应定期对管理方案进行评审,必要时应根据本单位的活动、产品、服务或运行条件的变化,对管理方案进行修订。 8 组织机构与责任制8.1 基本要求8.1.1 集团各单位应以文件的形式确定与HSE风险有关的各个
42、职能和层次及岗位的作用、职责和权限。 8.1.2 HSE的最终责任由最高管理者承担。 8.1.3 所有承担HSE职责的人员,应表明其对持续改进HSE绩效的承诺。 8.1.4 做好HSE管理工作,依据法律义务与HSE方针,明确各级领导、安全生产委员会、节能减排领导小组、环境与健康安全主管部门、环境与健康安全相关层次及人员的责任和权利。8.2 组织机构8.2.1 组织机构设置原则1) 符合性原则集团所属各单位HSE组织机构的设置要符合国家、行业及地方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的相关规定。2) 充分性原则集团HSE组织机构应覆盖每一个单位、每一级组织、每一个部门、每一个机构和每一项业务。3) 可行
43、性原则HSE组织机构应符合集团各单位自身业务特点,并结合本单位HSE管理实际,做到切实可行。4) 依据主业配置,高危业务从严原则集团各单位应按照直接从事或所管理的下属单位所从事的主要业务建立HSE组织机构。各级单位直接从事或所管理的下属单位从事的若干主要业务中有属国家规定的高危行业的,本级单位应按高危行业的相关要求设置HSE组织机构。8.2.2 健康安全管理机构设置要求8.2.2.1 集团从事矿山、建筑施工和涉及危险物品生产、使用、储存的公司(单位),必须按相关规定设置独立的健康安全管理机构,并配备专职健康安全管理人员。8.2.2.2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超过三百人的,应当
44、设置健康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健康安全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三百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健康安全管理人员。8.2.2.3 集团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健康安全管理人员应根据相关要求经过培训并取得相关资格证。8.2.3 健康安全管理人员的稳定性8.2.3.1 集团生产经营单位应加强健康安全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确保健康安全管理人员队伍的稳定性。8.2.3.2 集团生产经营单位每年应对健康安全管理人员的流动情况进行统计调查,了解健康安全管理人员流动原因,应采取措施避免因责、权、利不对等导致健康安全管理人员流失。8.2.3.3 集团生产经营单位的健康安全主要负责人和专职健康安全管理人员的流动性应
45、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要保持机构和人员相对稳定,健康安全主要负责人发生变动的,应报上级部门备案。8.2.3.4 集团生产经营单位专职健康安全管理人员的待遇,原则上不得低于同级别、同职务其他岗位管理人员的待遇。8.2.4 环境管理机构设置要求8.2.4.1 集团各单位应根据环境保护工作任务和需要,设置环境保护工作归口管理部门,配备专职环境管理人员。8.2.4.2 集团各单位应根据需要设置专职或兼职环境监测专业人员,具备条件的企业应设置监测分析实验室或实验分析站,开展常规环境监测工作。 8.2.4.3 集团各层次环境管理机构之间应建立指导、督察、反馈联动机制。8.2.4.4 集团各单位环境管理人员应根据相关要求经过培训并取得相关资格证。要保持机构和人员相对稳定,环保主要负责人发生变动的,应报上级部门备案。8.2.4.5 专职环境管理人员的待遇,原则上不得低于同级别、同职务其他岗位管理人员的待遇。8.2.5 安全生产委员会8.2.5.1 集团所属各单位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设立安全生产委员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任主任,安全生产主管领导任副主任,主管健康、安全、环保、生产、设备物质、经营、财务、人力资源、工会等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