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加定律与戴维南定理(共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叠加定律与戴维南定理(共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教案首页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专业:数维 科目:电工电子技术 授课人: 授课日期授课班级计划课时实用课时审批签字2013.09.11/星期三/5、6节11数维中技5班22课 题1.6 叠加定律与戴维南定理教学目的知识目标:掌握叠加定律与戴维南定理。能力目标:会应用叠加定律与戴维南定理分析电路。情感目标:增强对学习的兴趣。主要教学内容1、叠加定律的内容2、戴维南定理的内容3、应用叠加定律与戴维南定理分析电路重 点1、叠加定律的内容2、戴维南定理的内容3、应用叠加定律与戴维南定理分析电路难 点1、叠加定律的内容2、戴维南定理的内容3、应用叠加定律与戴维南定理分析电路教学方法讲
2、授法、互动法、讨论法、归纳法、练习法、演示法教 具实物作 业P31:2(6,7)所用教材电工电子技术 电子工业出版社备 注 编写日期:2013年8月31日专心-专注-专业教 学 内 容、方 法 和 过 程附 记板书设计:1.6叠加定律与戴维南定理基本概念:1.6.1叠加定律:1.6.2戴维南定律1.5.3定律应用复习提问:小结:作业:预习:复习提问:(8分钟)1、欧姆定律2、电阻串、并联的特点导入新课:(2分钟)支路电流法是以电路中的支路电流为未知量,在支路比较多的情况下解题比较麻烦。在支路多,而电路中独立源较多时,叠加定理解题更方便。讲授新课:(75分钟)1.6 叠加定律与戴维南定理一、叠加
3、定理的内容当线性电路中有几个电源共同作用时,各支路的电流(或电压)等于各个电源分别单独作用时在该支路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叠加)。在使用叠加定理分析计算电路应注意以下几点:(1) 只能用于计算线性电路的电流或电压,对非线性电路叠加原理不适用。(2) 叠加时要注意电流或电压的参考方向。(3) 叠加时,电路的连接及所有电阻不变。当电压源单独作用时其他电源不作用,即理想电压源不作用时应视为短路,理想电流源不作用时应视为开路。(4)由于功率和电能不是电压或电流的一次函数,所以不能用叠加原理来计算功率和电能。互动式教学可以让学生上台来给大家讲解,让他们有当小老师的感受,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见课件
4、教 学 内 容、方 法 和 过 程附 记应用举例【例1-6】如图1-6(a)所示电路,已知E1 = 17 V,E2 = 17 V,R1 = 2 W,R2 = 1 W,R3 = 5 W,试应用叠加定理求各支路电流I1、I2、I3 。解:(1) 当电源E1单独作用时,将E2视为短路,设R23 = R2R3 = 0.83 W(2) 当电源E2单独作用时,将E1视为短路,设 R13 =R1R3 = 1.43 W则 (3) 当电源E1、E2共同作用时(叠加),若各电流分量与原电路电流参考方向相同时,在电流分量前面选取“+”号,反之,则选取“-”号:I1 = I1- I1 = 1 A, I2 = - I2
5、 + I2 = 1 A, I3 = I3 + I3 = 3 A二 戴维宁定理的内容定理: 任一线性含源的二端网络 N,对外而言,可以等效为一理想电压源与电阻串联的电压源支路。 理想电压源的电压等于原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其串联电阻(内阻)等于原二端网络化成无源(电压源短路,电流源开路)后,从端口看进去的等效电阻。 戴维宁定理应用解题步骤如下将待求支路从原电路中移开,留下的部分即为一个有源二端网络。求该有源二端口的开口电压Uab=US的大小。求该有源二端口除源后的等效电阻Rab=Ri。将以上求得的US、Ri及待求支路组成新电路,求解待求支路电流I,则待求的支路电流即为 练习法讲完公式后加强学生练习
6、,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见课件教 学 内 容、方 法 和 过 程附 记1、 U ab的求法 去掉外电路,ab端开路,计算去开路电压U ab2、 Ri的求法 去掉电源(电压源短路,电流源开路),求Ri利用串、并联关系直接计算。例1.13求 R 分别为3W、8W 、18 W时R支路的电流 +2V R + 8V 2W4W2AIab abIR+10V -2 W 解总结:解题步骤:1. 断开待求支路2. 计算开路电压U oc3. 计算等效电阻Ri4. 接入待求支路求解R = 18 WR = 3 WR = 8W小结:(3分钟)1、 叠加定理解题步骤2、 戴维南定理解题步骤作业及预习:(2分钟) 作业: P31:2(6,7)预习:1.7教学后记:通过举例讲解,使同学掌握求解复杂电路的方法,叠加定理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戴维南定理相对不太好理解。归纳性讲解归纳法小结时重点强调 定律实质,学生必须较好地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