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课文梳理(共3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课文梳理(共31页).doc(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语文版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课文梳理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课文梳理 7-1-21、论语六则 1.文学常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2.重点字词 (1)通假字:说,通“悦”,高兴,愉快。 罔,通“惘”,迷惑不解。 (2)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知识和新知识。) 不耻下问(耻,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耻”。) (3)成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温习旧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差的人
2、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学而不厌:学习总感到不满足。 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3.论语六则主要记录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谈话。他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有哪些主张? 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主张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主张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 练习回顾 读论语六则,仿佛在聆听一个渊博的长者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你能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谈谈你读后的体会吗? 例:A:读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懂得了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巩固的道理。 B:读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知道了做
3、人必须有宽广豁达的胸怀。 C:读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懂得了求知要把学习和思考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学有成效的道理。 D:读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懂得了求知既要有好学的精神,同时又要有虚心请教、不懂就问的态度。 7-1-22世说新语二则 1.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小说集,书中记述了汉魏至晋宋间120多位人物的逸事和言论,时间跨度在三百年左右。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以及习俗风尚等许多方面,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2.字词句式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读“fu”。句意:你父亲在家吗?) (2)一词多义 为 何为不可(为:
4、动词,做。) 正为此耳(为:介词,因为。) 以 本所以疑(以:介词,与“所”组成固定句式,译为“原因”。)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以:介词,译为“通过”。) 相 相委而去(相:代词,译为“别人”。) 宁可以急相弃邪(相:代词,译为“他”。) (3)古今异义 去后乃至(去:离开。今常用于“到去”。) 宁可以急相弃邪(宁:难道。相:做代词。现代汉语中均无此用法。可以:是能愿动词“可”与介词“以”,当“因为”讲的两个词。现代汉语中“可以”两字连用,只做能愿动词。) 后贼追至(贼:指作乱的人。现代汉语中指偷窃行为的人。) 本所以疑(所以:的原因。现代汉语中当因果连词用。) (4)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日
5、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则”、“是”连用,表判断。) 倒装句:何为不可(疑问句宾语“为”前置。) 相弃邪(疑问句宾语“相”前置。) 省略句:朗曰:“幸尚宽。”(省略主语“船上”。) 期日中(省略主语“他们”。) 3.课文主旨 期行:“信”是立世之本,从小做一个守信的人。 乘船: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4.练习回顾 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他们的优劣? 华歆开始的时候感到为难,而后来遇到紧急情况坚持两人当初的选择;王朗开始爽快地答应了别人的请求,而当遇到紧急情况后想抛弃搭船人,改变当初的选择。华歆急人之难,始终如一;王朗轻诺寡信、只为自己。 华优
6、王劣。 7-1-23伤仲永 1.重点字词 (1)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读pn。) (2)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此:此。今常用作判断词。)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慢慢地。今义指稍微。) 复到舅家(复:再,又。今常用义为重复、往复。) 泯然众人矣(众人:普通人。今常指大家、许多人。) (3)词类活用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经常性:每天,天天。) 泯然众人矣(众人:名词用作动词;变成普通人。) 父异焉(异: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异,感到惊异,对感到诧异。)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奇,对这件事感到奇怪。)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用
7、作意动词:以为宾客,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对待。) 父利其然(利: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利,认为这种情况是有利可图的。) 2.练习回顾 方仲永过人之处: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变化:令作诗,不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 变化的主要原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故事中的道理:人的天赋即使较高,仍然需要努力地学习。因为人的知识和才能并不是不变的,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才是一个人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作者还指出即使是神童如果后天不学习,尚且变成普通人;普通人如果不学习,恐怕连一个平庸的普通人还不如呢!这说明作者非常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学习的作用,这对老师和家长如何珍惜孩子的天赋和后天的
8、学习教育,是很有启发的。 3.作者的人才观:王安石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4.拓展练习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央,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韩诗外传 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写了哪几件事? 2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9、3比较一下本文中的孟母与伤仲永中仲永的父亲在教子上有什么不同? 解答: 1写了两件事:孟母裂织,孟母买豚肉。2记叙了孟母教子的两件事,说明教育子女应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并要以身作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3孟母懂得要教育子女,既要有良好的教育方法,同时还必须以身作则。仲永的父亲则因利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结果孟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孟子成了才,而方仲永则失去了良好的天赋而“泯然众人矣”。 7-1-24木兰诗 1.木兰诗是我国古代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它和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 2. 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 出门看火伴:火,同“伙”。 3.思想内容:它叙述了木兰代父从军十多年以及立功
10、后不接受奖赏而还乡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 4.文章结构: 第一、二段:从“唧唧得唧唧”到“从此替爷征”,木兰得征兵的消息,准备代父从军。 第三段:木兰做入伍准备和赴战地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四段:概括记叙木兰十年征战的情况。 第五段:木兰入朝受赏,向天子表明了不受官爵,解甲还乡的请求。 第六段:木兰与家人的欢聚,改装后同伴的惊讶。 第七段:以兔作比,写出木兰的豪感,表现了人们对女英雄的赞美。 5.木兰的形象: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爱国 7-1-25诗五首 1.思想感情 杂诗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
11、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写离家人向来客询问家中的情况。问句结尾表达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夜雨寄北通过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淮上与友人别通过写春天里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通过写自身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2. 比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 两首诗都写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它们在表达方式与格调上有差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大处落笔,气势雄浑,对将要离别的友人是宽慰和劝勉,“海
12、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态度,诗的格调比较昂扬。淮上与友人别就近写景,情景交融,表达的是分别上路、愁上心头的惜别,诗风比较细腻、哀婉。 3. 名句赏析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选择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故乡儿童天真活泼、彬彬有礼的神态,使人如见其貌、如闻其声。“笑问”二字尤为传神,它既表现出孩子们对客人的亲切、尊敬,又勾画出他们的稚气、好奇的性格特点,同时又流露出诗人对他们的喜爱之情。但写故乡的儿童,还不是这两句诗的本意,本意仍是写自己。诗人本是故乡人,对故乡怀有深厚感情,但回到家乡,却被人当作了客人。这对一个对故乡有深情的人来说,该是一个多么大的刺激啊
13、!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尽在不言中。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面对巴山的凄风苦雨,诗人想像到什么时候能够还乡,和妻子夜坐西窗之下,共剪灯芯烛花,温情细语中又提起现在在巴山夜雨中的孤苦心境。这情景是想像中的回味,这回味又慰藉了眼前巴山夜雨中孤苦的心。真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既有惜别之意,更是宽慰之语,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洋溢着对友人的真挚深厚的情感。它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于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而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沉舟侧畔千帆
14、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中,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固然不无惘怅,却也颇为豁达。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这百舸争流、欣欣向荣的景象振奋了作者的精神,激励作者以达观的态度来应对世变。这一联,突然振起,一变忧伤低沉的情调,代之以慷慨激昂的情调,既鼓舞人,又感染人。现今常用这两句诗来比喻自然和社会发展中,没落、腐朽事物的存在不足为奇,丝毫不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进步的、新生的事物是在没落腐朽的废墟旁蓬勃发展起来的。它蕴含的哲理:人生总会有一些挫折和失败,但不能悲观,要相信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未来总比现在好,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课文梳
15、理 7-1-26卖油翁 1.字词句式 (1)通假字 但手熟尔(“尔”同“耳”,相当于“罢了”。句意:只是手熟罢了。) (2)一词多义 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其:代陈尧咨。) 以钱覆其口(其:代词,代葫芦,译为“它的”。) 以:以我酌油知之(以:介词,凭。) 以钱覆其口(以:介词,用。) 射:尝射于家圃(射:动词,射箭。) 尔安敢轻吾射(射:名词,射术。) 而:释担而立(而:表顺接。)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而:表转折。) 康肃笑而遗之(而:表修饰。) (3)古今异义 但手熟尔(但:只,不过。今常用为转折连词。句意:只是手熟罢了。) 尔安敢轻吾射(尔、吾:人称代词。尔,“你”的意思;吾,“我”的意
16、思。现已无此义。安:疑问代词,怎么。今常用于“安静”、“安全”讲。) (4)词类活用 尔安敢轻吾射(“轻”:形容词做动词,看轻。句意:你怎么能看轻我射箭的本领?) 康肃笑而遗之(“遣”:使动用法,“使走”,打发。句意:陈尧咨笑着让他走了。) 汝亦知射乎(“射”:动词做名词,射术。句意:你也知道射术吗?) 2.人物形象:卖油翁是以高超的“酌油”技艺制胜对方,文章细致地描写他的“酌油”动作,与他的“惟手熟尔”的依据相呼应,突出他以理服暴、以柔克刚的性格;对陈尧咨的射技,只用了“十中八九”一笔作交代,而对他的恃技骄横,则作了较详的描写。 3.故事道理:熟能生巧、艺无止境 7-1-27三峡 1.字词句
17、式 (1)通假字:略无阙处(“阙”同“缺”。句意: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 (2)一词多义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 自非亭午夜分(自:如果。) 绝:沿溯阻绝(绝:断绝。) 绝 多生怪柏(绝:极,最。) (3)古今异义 或王命急宣(或:有时。今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至于夏水襄陵(至于:是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今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4)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奔驰的快马,动词做名词。) 林寒涧肃(寒:清凉;肃:寂静。寒、肃,在句中充当谓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空谷传响(空谷:在空荡的山谷里,名词做状语。) 2.练习回顾 课文写出了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18、试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 先写山高峡深,连绵不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是写两岸山峰连绵不断。“重岩叠障,隐天蔽日”是写山高峡深。 次写江水大而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水漫上大山,波浪大而阻隔上下交通。“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迫不得已要复王命,顺流而下,一千二百里的路程一天就到了,那速度即使骑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这种对比烘托,使我们更能想象到那速度是多么快。 再写春冬之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素湍绿潭”是春冬江流的影态,不像夏日奔腾浑浊,自然“回清倒影”,“绝 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虽是春冬之时,也
19、一派生机,所以“良多趣味”。 最后是写“晴初霜旦”的特殊景观,其时“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从山水到猿啼,写出了三峡特有的风貌,文字准确而简约。 7-1-28古文二则 1.字词句式 (1)通假字:亡何(“亡”通“无”,读w。“不”的意思。句意:不久。) (2)古今异义 而翁知我(而:你,你的。今常用于连词。句意:你父亲把我当知己。) 是年(是:这,代词。今常用于表判断。句意:这年。) 盖聪明蕴蓄者久矣(盖:大概,表示推测。今常用于锅盖、盖房、盖图章等义。句意:大概是聪明蕴藏积蓄久的缘故吧。)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去:距离。今常用于从哪儿出发到哪里。几何:多少
20、。今常用于几何学的简称。句意:周朝、宋朝相隔多少时间了?) 此非常儿也(非常:不寻常。今常用作“十分”、“极”讲。句意: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孩子。) (3)词类活用 而翁知我(知:活用为意动,“以为知”。) 卒辇而致之(辇: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车子运”。) 日数千言不肯休(日:名词做状语,“每天”。) (4)一词多义 亡:亡何(亡:通“无”,不。句意:不久。) 其人亡(亡:死亡。) 以:何以(以:凭借,介词。句意:凭什么。) 以千金(以:把,介词。句意:把千金) 无以应(以:与“无”组成固定词,当“无法”讲。句意:无法回答。) 几:几何(几:与“何”一起为“多少”的意思。) 几二千年矣(几:差不多
21、。) 何:何以(何:疑问代词,什么。) 几何(何:与“几”一起当“多少”讲。) 2.思想内容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通过记叙蔡勉旃坚持把亡友寄放在他这里的一千两白银还给亡友之子的事例,可见蔡勉旃是一个具有“重诺责,敦风义”的高尚品质的人。 戴震难师通过记述戴震这个尚处于启蒙时的儿童,用“后人是不可能知道前人的事情”的问题来追问老师的事情,表现了戴震具有善于质疑和敢于质疑的精神。 3.练习回顾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一文中,“券在心,不在纸”是什么意思?你赞成不赞成“以千金克之,不立券”这种做法?说说理由。 “券在心,不在纸”是说信守诺言重在内心和行动,而不在口头上或纸上。诚心守诺言就会表现在行为上,不诚心
22、就是写在纸上捏在手里也无用。 第二问是开放性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例:赞成这种做法。作为真正的知己当然应以信任为基础,多少人对朋友以性命相托。何况只是“寄人千金”,试想,如果缺乏信任,互相防范,彼此猜忌,这样的朋友还是朋友吗?不赞成这种做法。我们对朋友应予以信任,但这种信任应有一个度。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即使是生死相交的朋友,时过境迁,也难免会发生变化。为了金钱夫妻反目、父子成仇的事例还少吗?所以在当代的法制社会,还是“立券”为好,以免产生纠纷,凭据在手也可避免邪念产生。 4.相关链接 关于诚信的名言 与朋友交友,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有诚故信,无私故威。(宋)张载 至诚
23、则金石开。恽代英 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陶行知 信用如镜,一有裂痕,难以复原。 (瑞士)亚美路 仁慈和诚实,不仅提高了人的品格,也升高了国家的国格。 (美)华盛顿 7-1-29陌上桑 1.主要内容:陌上桑通过美丽无比的采桑女子罗敷拒绝使君邀请的故事,歌颂了劳动妇女坚贞不阿的品质和勇敢机智的性格,揭露了封建官吏的卑劣可耻行为。 2.名句鉴赏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巾肖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一段诗句是侧面烘托罗敷的美丽。“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因欣赏罗敷的美貌而“捋髭须”、 “脱帽着帩头”、“忘其犁”、“忘其锄”,如此更
24、突出了罗敷的美丽。 7-1-30诗五首 1.思想内容或名句分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的第一句以起兴开篇,点明时令,融情入景,隐含着作者对王昌龄被贬僻壤的同情和悲痛。第二句叙事,用跋涉五溪简述路途的遥远与艰难,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关怀与挂念。第三、四句运用拟人手法,直抒胸臆,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奔赴远方。这一奇特的想象,既饱含着对友人的无限同情,将相思情意托付同照两地的明月带给对方,又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真挚友情的深情歌咏,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写游破山寺后禅院的观感,抒发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佳句“曲径通
25、幽处”,指幽深静谧的环境。成语“万籁俱寂”是本于“万籁此都寂”。 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从自然角度说,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它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襟怀和人生精神,借写飞来峰表明自己的革新主张是高瞻远瞩的正确认识,所以敢于革新,敢于向保守势力冲击。 望岳:作者通过描写看到泰山巍峨的雄姿而引起的赞叹和遐想,表现了青年时代的抱负和理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它化用了孟子的“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的意思,气势不凡,意境辽远,将诗人的抱负和理想都含蕴其中,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观沧
26、海:通过写大海之景象,展现了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概。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托月送友”的情怀。下面的诗句分别抒发了什么情怀。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怀、故乡与游子天各一方,但是明月既照游子,也照故乡。看到了明月,就仿佛看到了故乡。 (2)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李白把酒问月) 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美好祝愿的情怀。虽然古人、今人都看月,但严格地讲,看的不是“同一时”月。因为明月是常驻的,而人生却是飘忽不定的。既然如此,但愿人们生活得愉快(“当歌对酒”),
27、让人生像“月光”那么永久常驻(“月光长照金樽里”)。 (3)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抒发了诗人对远方友人无限思念的情怀。诗人与远方的友人“相望不相闻”,虽可共赏明月,却不能相见共语。那么怎么办呢?“我愿化作一道光追随着月光,照到你的面前。”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七年级(下)第六单元课文梳理 7-2-21黔之驴 1.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都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多用借喻手法,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富于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 2. 文章通过述写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过程,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
28、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驭并征服客观事物;也告诫人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课文一共两段,第一段写驴虎较量之前的状况,第二段写驴虎较量的过程及结果。 3.黔之驴的寓意 (1)从虎的角度:不被对方气势吓倒,或注意观察,知己知彼。 (2)从驴的角度:徒有其表,无真本领是行不通的。 4.成语:庞然大物 黔驴之技 黔驴技穷:比喻就是虚有其表,本领有限的人。 7-2-22陋室铭 1.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这种文体,或歌颂赞美,或有所警诫。 2. 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
29、伟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思考 (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恬静的自然环境。 (4)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
30、5)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6)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 “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
31、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伟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7-2-23爱莲说 1.“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3.思考 (1)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2)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
32、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3)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4)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5)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不同的生
33、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被人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7-2-24口技 1.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读zu。) 2.一词多义 乳 妇抚儿乳 (乳:动词,吃奶) 绝 以为妙绝 (绝:副词,极) 儿含乳啼 (乳:名词,奶头) 群响毕绝 (绝:动词,尽、消失) 3.古今异义 会宾客大宴(会,恰逢。今义为聚集,见面,理解,集会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间:中间夹杂,间
34、读jin。“中间”是方位名词“中”与动词“间”连用。力拉:拟声词。)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走,跑。今常用义为“行”。) 4.词类活用 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形容词用作动词。) 妇抚儿乳(乳,喂奶,名词用作动词) 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名词用作动词。) 5.三个场景 第二段:一家人由睡到醒的过程;第三段:由醒又睡的经过;第四段:失火,救火的经过。 6.主题 文章通过描写一场生动逼真的口技表演,表现出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 7.全文正面描写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那么侧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又起什么作用? (1)反衬“抚尺一下”所形成的肃静而紧张的气氛,“满”“无”点明人人如此。这八字既说明了
35、宾客对这位名嗓京城的表演者的向往之情,又反衬出他那令人叹服的艺术魅力,为即将开始的演出创造了静寂的氛围,为下文千奇万状的声响埋下伏笔, (2) “伸颈”“侧目”说明观众听得入了神,唯恐有所遗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微笑”表示观众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听众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但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3)写听众情绪随着表演而起伏变化“正坐”和“伸颈”侧目“对照”“少舒”和“正坐”写宾客由紧张而松了一口气, (4)写宾客的神色、动作、情感、心理,犹如身临火场一般,“先走”写出宾客以假为真,惊慌欲逃的神态。这样正、侧描写相结合,就把口技者的表演和它的效果有机联系起来,突出表
36、演口技的“善”。 7-2-25诗词五首 1.饮酒 主旨: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全诗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从哲理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第五句以下为第二层,写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欣赏 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同时也体现了全诗的宗旨,归复自然。 2.次北固山下 主旨:次北固山下是一首写景诗。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
37、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胸襟。 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欣赏 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写景逼真,叙事准确,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这首小诗,赞美京城长安的早春景色。 4.雁门太守行 主旨:本诗描绘的是将士们在靠近北方边境地区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全诗描绘了两个场景。前四句写的是日落边关将士守城的情景。后四句写援军的活动。 5.天净沙秋思 主旨:这是一首散曲,选自全元散曲。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
38、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前三句全是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与乡思。最后两句是第二层,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名句欣赏“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写时间,“断肠人在天涯”写旅人,旅人的心情。秋天本来就容易使旅人发生悲凉之感,特别是在苍然暮色中,对着荒郊萧瑟的景物,骑着疲惫的瘦马,孤独地走向天涯异域,他更会想到故乡的人,眼望漫长的前路。因而触动情怀,引起悠悠的哀愁。作者只说了“断肠人在天涯”六个字,但蕴含着这许多的意思。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七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 7-2-227包拯 1.一词多义 知 知天长县(主持,掌管) 之 杀而鬻之(代词,代牛) 亦知其名(
39、知道) 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代词,代杀牛者) 其 其人遂无以对(代词,代那个人) 闻者皆惮之(代词,代包拯) 亦知其名(代词,代包拯,译为他) 2.古今异义 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寻:不久。今常用于“寻找”“寻觅”等义) 迁殿中丞(迁:调动官职,指升官。今常用于“拆迁”“变迁”等义)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才:仅仅。今常用于“才干”“奇才”“才来”“才明白”等) 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造:到,往。今常用于“制造”“造化”等) 务敦厚(务:追求。今常用于“事务”“务必”等) 如布衣时(布衣:平民。今用于用布料做的衣服) 非吾子若孙也(若:和。今用于“好像”“如果”) 亲党皆绝之(党:亲族,亲戚。今用于“
40、政党”“偏袒”等) 关节不到(关节:暗中行贿串通关系。今关节指“骨头互相连接的地方”或起关键性作用的环节) 3.文章分析 第一段突出包拯为官机智;第二段突出他为官廉洁;第三段突出他巧言善辩、不辱使命;第四段突出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第五段突出他克己奉公。其中,第一、二、三、五段主要用了正面描写,第四段则穿插了侧面描写。第一、三段记叙较具体,第二、四、五段记叙较概括。 7-2-26强(jing)项令 1.故事情节 本文重点记叙了董宣的一件事,突出了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文章先交代事件的起因: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接着介绍事件的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紧接
41、着写事件的高潮:公主告状,董宣痛陈杀奴的理由;光武帝命董宣向公主谢罪,董宣宁死不从。最后叙述事件的结局:光武帝明白个中道理,重赏董宣。 2.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我们应该用现代法制的眼光,来分析董宣“格杀”家奴的是非,应该明白现代的“法”及“执法”与古代的“法”及“执法”不同,应该树立现代法制观念。 7-2-28岳飞 1.多义字 调 亲为调药(tio) 之 饰名姝遗之(代岳飞) 每调军食(dio调集) 皆重铠以习之(表示对动作的强调,不译) 以 善以少击众(用) 飞何功之有(反问句,提前宾语的标志,不译) 立斩以徇(用来) 尝问用兵之术(的) 2.文章结构 课
42、文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开始到“天下太平矣”,写岳飞对亲(父母)上(皇帝)至孝至忠。第二层,从“师每休舍”到“阙一不可”,写岳飞治军有方,军队所向披靡。其中,从“师每休舍”到“卒有疾”前,写岳飞治军“严”;从“座有疾”到“哭之而育其孤”、写岳飞治军“仁”;“有颁犒,均给军吏”,写岳飞治军“信”;“善以少击众”,写岳飞治军“勇”;从“凡有所举”到“猝遇敌不动”,写岳飞治军“智”。第三层,从“每调军食”到结束,写岳飞关心百姓和将士的疾苦。 3.主旨 岳飞通过记叙,从岳飞对父母、皇帝的至孝至忠,治军有方、关心将士的疾苦等三个方面的表现,赞扬了岳飞的高贵品格。 7-2-29列子二则 1.多义字 衣 衣素
43、衣(第一个“衣”穿) 使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假使) 解素衣(衣服) 只使坠(与“只”合为“即使”) 2.寓意 杞人忧天:现在用来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担忧。 杨布打狗:批评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的现象。 7-2-30诗词五首 1.思想内容 迢迢牵牛星:全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开头写荆门一带的江山形势,尤其着力描写了长江出三峡、入平原的浩荡之势,最后两句归结到诗题“送别”,全诗以“渡远”始,以“送行”结,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溢着远别壮游,心怀开阔的激情。 春望:诗人眺望沦陷中的长安的破败景象、想望寄居鄜州的妻小,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贯穿着一条明显的叙事线索:开始写胡天飞雪的图景,接着写中军帐里的告别宴会,最后写轮台东门送别的情形,诗中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西江月:词人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素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2.名句理解 “盈盈一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