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心理学复习资料黄岗(共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大心理学复习资料黄岗(共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hij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hij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 hij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表现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hij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hij4、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5、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hij
2、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hij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要求。hij3、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4、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
3、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5、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6、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hij人力资本理论 ()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 ()创建时间:1960年 (3)核心概念:人力资本 (4)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3% hij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hij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hij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
4、)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hij4、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3、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5、传统的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不同?()传统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登记制教育,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传统学校教育由他人掌握的“筛选制度”评定优劣,网络教育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评定;()传统学校教育是“年龄段教育”,网络教育是“跨年
5、龄段教育”或“无年龄段教育”;()传统学校教育存在时空限制,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hij第四节教育与文化hij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2、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3、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4、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8、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5、学校文化的特性表现在:(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6、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学校文化
6、可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等等。7、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9、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10、学生文化的成因有:(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hij11、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是学校生活中一个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 12、学生文化的特征有:(1)过渡性;(2)非正式性;(3)多样性;(4)互补性。hij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hij1、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
7、。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hij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hij3、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有: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hij5、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
8、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hij6、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中国古代代表人物是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一个典型代表。另一个典型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他甚至说: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社会烟草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hij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5.6.7三点是关于身心发展动因的理论。hij8、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
9、个别差异性(1) 顺序性 循序渐进 (2)阶段性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 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3)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4)互补性 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5)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 “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9、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10、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hij11、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
10、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hij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hij1、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hij3、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hij4、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
11、识。 2、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5、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6、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表现在:(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特别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7、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表现在:(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
12、出社会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hij8、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研究揭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一种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9、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hij第三
13、节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1、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3、人的力量是人的身体与精神力量的综合。hij2、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hij4、个性是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hij第四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hij1、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2、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惊喜,独立精神的加强。hi
14、j3、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4、青年期的年龄特征: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青年期结束时,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形成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并对自己的未来做出自由重要的选择。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随着心理能力的成熟,他们形成了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较清晰和较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两种世界间建起了具有个人发展意义的桥梁。hij5、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 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就是要解决认识问题
15、和价值问题。hij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教育活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一个以人的集合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在诸种要素中,学生和教师是最基本的要素。hij第一节学生hij1、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2、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hij6、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7、中华人民
16、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hij8、学生的社会地位如何? 传统认识: 整个社会没有把青少年儿童看作是有个性的独立存在的人,儿童或学生在社会上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儿童对于双亲或学生对于教师要绝对服从,社会上存在鞭挞、体罚儿童或学生的习俗。 现代教育思想: 由于中小学生属于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因此,中小学生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不仅享有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而且在某些权益方面受到特殊保护,如身心健康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
17、受教育权等,以及在教育过程享有的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hij9、“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的教育意义: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权威性,这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并不是盲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不同的特殊素质及个人的独立意志。教师只有在尊重并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合理并巧妙运用自己的权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不珍惜甚至滥用权威,将阻碍学生的发展。hij第二节教师hij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4、教师的
18、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hij5、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包括:(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hij6、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hij7、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8、教师的语言首先要求准确、明了、有逻辑性,其次要求富有感情,有感染力,再进一步要求富有个性,能够体现出一名教师的独特风采 9、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
19、际关系的品质等。hij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hij1、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hij2、师生关系主要有:(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是民主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hij3、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 4、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 5、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hij第六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hij2、课程是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3、在我国
20、,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hij5、从课程制定者和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从教育阶段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7、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hij6、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
21、(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hij8、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 4、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hij9、所谓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10、所谓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可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11、所谓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
22、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12、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hij14、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课程理论。hij15、我国现代课程的要素:认知要素、道德-、审美-、健身-。16、课程的基本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hij17、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分科教学之始-孔子分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学生。西方-古希腊亚里士多德。16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学科课程理论和方法。德国的赫尔巴特主张设置
23、多方面的课程。英国的斯宾塞从教育为完美生活做准备的观点和知识价值出发,为学科课程作出新的论证。 18、活动课程:倡导者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基本出发点是儿童的兴趣和动机。动机:社会动机、建设-、探索-、表演-。 19、显性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隐性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是美国学者克杰森在1966年提出的。两者关系:递进关系、转换关系、互补关系。hij20、隐性课程的结构:物质-空间类,组织-制度类,文化-心理类。特点:潜在性,非预期性,多样性。功能:陶冶功能,育美-,益
24、智-,健体-。 21、隐性课程设计应注意的:校内校外结合,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正向功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明确隐性课程的目标。发挥教师在其中的作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克服隐性课程中的消极因素。 22、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重视个别差异。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时间的联系。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 23、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课程设计与编制结构化。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课程内容上科学与人文教育的结合。hij第二节课程
25、目标hij1、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它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2、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3、从国家或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教育目的只能是总体性的的、高度概括性的,而不可能是具体的。4、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5、教育目的是整个国家各级
26、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统一的质量要求;培养目标则是某级或某类学校的具体要求,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两者的关系可以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或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10、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hij6、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hij7、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其特征有: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教学目标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教学目标具有灵活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
27、进行调整。8、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hij9、对学生的研究通常包括三个方面:(1)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并把它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2)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3)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hij第三节 课程设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hij1、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它教材的依据。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特征:(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开设哪些科目,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科学的分类为依据。 2、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
28、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一般由说明和本文两部分组成。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hij3、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组成。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按照学科特点,体现科学性、思想性与效用性的统一;()强调内容的基础性;()注重适用性;()符合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兼顾同年级个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与同学科各年纪教材间的衔接。hij第四
29、节 课程实施见各章重点 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安排课程表(应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性原则);()分析教学任务;()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单元和课;()组织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hij第五节 课程评价-见各章重点 第六节 课程与教学之间-教学设计P245hij1、教学设计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单元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媒体的设计。2、教学设计的步骤P250。基本要素: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hij3、教学目标包括:终极目标,中程目标,短期目标。4、明确的行为目标包含:行为主体,行为
30、动词,情境或条件,表现水平或标准。P253hij第七章教学(上) hij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hij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2、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4、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5、教学的主要作用:(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31、(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6、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7、教学任务的决定,要受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特性以及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制约。8、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9、教学的一般任务有:(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10、一般来说,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11、所谓智力,是一般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
32、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hij12、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想像力、记忆力、思维力、观察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核心。hij第二节教学过程hij1、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2、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3、在我国,长期通
33、行的看法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6、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有什么不同?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象,参与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等。选择的经验材料是经过改造的、少量且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hij7、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表现在: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可相互转化。8、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的是:(1)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
34、知识。(2)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3)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9、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hij10、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1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
35、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1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规律的基本观点是什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13、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14、教学过程的要素:(加涅)引起学生注意,提出教学目标,唤起已有的经验,提供教材内容,指导学生学习,注意学习表现,适时给予反馈,评定学习结果,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指导。15、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发展个性。hij第三
36、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hij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hij2、怎样理解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重视运用语言直观。hij3、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
37、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4、巩固性原则的含义及要求是什么?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如何组织学生复习?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安排好复习的时间,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学会通过整理编排知识、写成
38、提纲、口诀帮助记忆。hij5、什么是循序渐进原则?贯彻要求有哪些?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hij6、试述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佳的发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hij7、说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9、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hij8、教学方法选择的衡量标准P289:是否符合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大纲的规定,是否采用了现代化设备。是否维持学生的注意与兴趣。分析教师用什么方法解决妨碍、干扰教学与学的智力问题和情趣问题。是否给学生带来满足感。维持课堂纪律是重要前提。9、教学方法实施的步骤:引起动机,呈现教材,举例说明,归纳
40、概括,布置作业。hij10、现代教学技术的基本方法P293:()课堂播放教学法:演播法和插播法;()远距离播放教学法:现场直播法,录制播放法。()程序教学法;()机器考查成绩法hij第八章教学(下)hij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hij1、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2、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3、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4、备课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5、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6、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兴趣需要、思想状况、学习方法
41、和学习习惯 7、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8、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9、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根据教学任务可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 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分,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10、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12、教师布置作业的要求:(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
42、有代表性。(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13、课外辅导是上课必要的补充。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作业、辅导、讲座、参观。14、试题类型大体有共答型和选答型两大类。 15、供答型试题又分简答式试题和陈述式试题两种。简答式试题的最简便形式是填充题。陈述式试题或称论文式试题 16、选答型试题可分为是非题、多项选择题与组配式试题三种。17、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43、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hij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 hij3、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4、个别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 hij5、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hij 6、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7、班级授课制在19世纪中叶已成为西方学校教学的
44、主要形式。8、我国最早常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行。 hij9、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10、所谓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11、分组教学也是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可分为: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12、外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
45、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外部分组有两种形式: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13、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14、设计教学法就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15、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hij第三节教学策略 hij1、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
46、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2、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3、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综合型。 hij4、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供学习内容是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具体讲,有两条途径:(1)结构化策略(2)问题化策略5、教学策略的分类:先行组织者策略(源于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概念形成策略(源于布鲁姆等的理论研究),认知发展策略(皮亚杰的研究),随机管理策略,自我管理策略,行为练习策略又称“直接教学”。hij6、发展性教学策略的特点: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和可
47、操作性;多样综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承认差异,因材施教;融合教师个人经验形成教学个性风格。hij第十章班级管理 第一节班级管理的意义 hij3、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5、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hij6、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hij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hij2、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3、开展以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常规
48、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hij4、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5、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6、班级平行管理要实施对班集体和个别学生双管齐下、互相渗透的管理。7、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8、班级民主管理的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使人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 9、实施班级民主管理主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班级全程管理;二是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10、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hij11、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其理论的核心是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 hij第三节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hij1、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