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基础知识(共25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767344 上传时间:2022-05-0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基础知识(共2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文言基础知识(共2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基础知识(共2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基础知识(共25页).doc(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必修一1、 劝学劝学的文学及文体常识归纳整理: 劝学作者是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学派,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荀子二十卷,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 一、写出下列加点字词的拼音: 须臾( y ) 舟楫 (j ) 跬步 (ku) 驽马(n ) 锲而不舍 (qi ) 金石可镂 (lu) 骐骥 (j) 而致千里 无以至千里二、古今异义词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检查; 今义:探究并领

2、会。三、通假字并释义: 輮以为轮 輮 通 “煣”, 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虽有槁暴 有 通 “又”。暴 通 曝, 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 通 “智”, 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生 通 “性”,天赋,资质。 四、 词类活用情况: (1) 动词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2)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3) 名词作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4) 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輮使之然也( “輮”这种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5) 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专一)。(6)非利足也-非能水也 利,形容词

3、使动用法,使.快。足,名词作动词,用脚走。五、一词多义 于: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比。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比。 善假于物也:对, 向。 之:锲而舍之:代词。 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的标志。 青,取之于蓝:代词。 蚓无爪牙之利 :定语后置的标志。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使之然也:代词,木。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助词,的 而:表转折:而寒于水 而致千里 而绝江河 而青于蓝 而闻者彰 而见者远 表修饰:顺风而呼 吾尝跂而望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 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蟹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表因果:而

4、神明自得 表顺承:登高而招 锲而不舍 锲而舍之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焉: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句末语气助词,了。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六、特殊句式 判断句 1、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煣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资同一般人

5、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固定句式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 “没有用来的办法”。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聚细流,就不能成为江海。) 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在上面吃泥土,在下面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 状语后置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比水更冷。 2、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是水凝结成的,却比水寒冷。 省略句(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

6、介词的宾语“之”)(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七、重点句子翻译1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失了。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天赋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

7、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情景式默写: 1.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 。 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 , ; , 。 3. 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 , 。4.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

8、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是: , ; , 。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 ; , 。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结论: ,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 , 。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 。9

9、.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 。10.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 , , , 。1、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 ”的观点。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 ”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 (作品)中的“青, ,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

10、人超过前人的思想。4、荀子在劝学中指出:“ 青, , ”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5、“ , ”,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6、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7、荀子劝学中“ ,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8、“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9、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

11、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 ,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10、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11、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12、 , ,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 ,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 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 , ”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

12、,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 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 , ; , 。”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 。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 。 2、 师说师说的文学及文体常识归纳整理 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

13、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本文阐述的是作者对从师问题的看法。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学问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 今义: 连词,表因果关系。(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初等教育学校(4)吾从而师之古义:从,跟从;而,连词。今义:连词。(5)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 今义:很多人。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传道受业解惑 :同 授,传授。句读之不知 :同逗,停顿。 或师焉,或不焉:同 否。活用情况: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以-为耻,意动用法。其下圣

14、人也亦远矣:低于,名词作动词。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 愚人 形容词作名词。一词多义: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些 师道之不复: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句读之不知:表示宾语前置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 古之学者:助词,的其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 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大概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前指士大夫,后为语气副词,表示揣测道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道理吾师道也:道理 道相似也: 道德学问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余嘉其能行

15、古道:风尚师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专门技艺的人 孔子师郯子:以-为师吾师道也: 学习、效法 或师焉,或不焉:从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不耻相师:学习、效法无无贵无贱:无论 圣人无常师:没有特殊句式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予业务知识、解释疑难问题的人。状语后置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以他为师。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知道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从师学习,有的不从师学习。被动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六艺经

16、传都普遍的学习,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重点句子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的。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出生比我早的人,他得知真理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以他为师;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以,无论高低贵贱,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不通晓句读,不解决疑惑,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了

17、,大的方面却丢了,我没有看出他高明的地方或我没有看出他是明智的呢。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这类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么!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8.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不被时俗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履行古人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情景式默写: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18、”的观点是相同的。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_,_,_,_。”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_,_,_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 。”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 _,_ 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 , , , ”,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 ,

19、”。 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 , 。” 8、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 9、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 ”;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 ”,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 , ”。 10、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 , 。” 11、“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 ?”一致。3、 归去来兮辞一、通假字:乃瞻衡宇 (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二、古今异义:(1)于时风波未静 古义:指战乱。 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2)尝

20、从人事 古义:指做官。 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3)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4)幼稚盈室 古义:小孩。 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5)于是怅然慷慨 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6)将有事于西畴 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7)既窈窕以寻壑 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三、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或棹孤舟 棹,名词作动词策扶老以流憩策,名词作动词乐琴书以消忧 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2)名词作状语园日

21、涉以城趣 时矫首而遐观2、动词活用瓶无储粟,生生所资 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审容膝之易安 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策扶老以流憩 动词用作名词 拐杖 3、形容词活用携幼入室 幼 形容词作名词 孩子倚南窗以寄傲 傲 形容词作名词 傲然自得的情怀善万物之得时善,形容词作动词 羡慕4、意动用法悦亲戚之情话 悦 以 为悦乐琴书以消忧 乐 以 为乐5、使动用法眄庭柯以怡颜 怡 使 愉快四.一词多义:专心-专注-专业心因事顺心(心愿)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夫问征夫以前路(名词)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故故便求之(所以)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2、到,动词)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四方之事(助词“的”)奚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而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鸟倦飞而知还(边承接)五.文言句式:1 判断句(1)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2)富贵非吾愿(“菲”表否定判断)2 被动句(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 (2)以心为形役(为,被)3 省略句(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4倒装句宾语前置(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2)胡为

23、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3)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状语后置(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结构后置)(4)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情景式默写:1. 归去来兮辞中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而今感到自责而回头不迟_,_。2.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自己摆脱束缚,重返自然地欢快舒畅:_,_。3.归去来兮辞中表达归心似箭的诗句是_,_。4.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_,_。5.作 者 将 精 神 上 的 富 足 、 孤 高 与 物 质 生 活 的 清 贫 之 间 的 对 比 的 句 子 是 : _ , _。6.

24、归去来兮辞中写日光暗淡,日将西沉,诗人流连孤松,象征诗人的耿介之志的句子是 _ , _。7.归去来兮辞中描写作者登山临河长啸赋诗的诗句是_,_。8.归去来兮辞中描绘作者顺随自然走到生命尽头的诗句是_,_。9.归去来兮辞中以云鸟自喻,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的诗句是_,_。10.归去来兮辞中体现出游感悟的诗句是_,_。11.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不奢求富贵与仙境的人生态度 _,_。4、 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矣) 2、共其乏困(供) 3、秦伯说,与郑人盟(悦)4、失其所与,不知(智) 5、何厌之有(餍)二、古今异义(古/今)1、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

25、人)2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3、今有急而求子(您,多指男子/儿子)4、以烦执事(婉指秦穆公/掌管某事的人)5、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三、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名词用作动词 驻军,驻扎) 2、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3、既东封郑(使动 使成为疆界)4、阙秦以利晋(使动 使得利)5、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 在晚上,当晚)6、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 在早上;在黄昏)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用作名词 恩惠,好处)8、共其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 缺少的东西)9、烛之武退秦师(使动 使.退却)10、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动 使亏损)四、文言句式(

26、一)省略句1、(烛之武)许之(主语)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3、(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4、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5、敢以(之)烦执事(宾语)6、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二)倒装句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2、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 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同上)5、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三)判断句1、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2、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四)固定句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何必) 五、重点虚词而 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夜缒而出 (表

27、修饰,连词)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焉 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3、朝济而夕设版焉(语气词,表陈述)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之 1、公从之(代词 指佚之狐的建议)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词 这件事)。 3、子犯请击之(代词 秦军)。 4、臣之(无意义 取独)壮也,犹不如人5、邻之(无意义 取独)厚,君之薄也。6、夫晋,何厌之(无意义 宾语前置的标志)有?以 1、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因为 2、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用。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介词,把。 4、以乱易整,不武

28、介词,拿,用。 5、越国以鄙远 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6、阙秦以利晋 连词,表目的、六、解释加点字并翻译句子。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

29、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5、 赤壁之战一.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1.将军禽操 (禽擒) 2.五万兵难卒合(卒猝)3.顷之,烟炎张天(炎焰;张,同涨,布满) 4.雷鼓大震(雷擂)5.进住夏口(住驻) 6.卿能办之者诚决(诚请)二. 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荆州与国临接(孙权所统治的地区) 2

30、.备南走(逃跑)3.致殷勤之意(恳切慰问)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原地区)5.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末,尽头;势,力量.)6.鼎足之形成矣(形,形势;成,形成) 7.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他实际上)8.地方数千里(土地方圆)9.当横行天下(纵横驰骋)10.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妻子和儿女) 11.邂逅不如意(一旦)12.初一交战(初,刚刚;一,开始)13.北面而事之(面北称臣)三.指出并解释活用词.1.名动:a.敬贤礼士 (以礼相待,礼遇)b.犹且守义不辱(被动,受侮辱)c.水陆俱下(向下,来)2.使动:a.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使立) b.乘犊车,从吏卒(使跟从)c.诸人持议,

31、甚失孤望(使失望)d.可烧而走也(使逃跑)e.必蹶上将军(本义跌倒,引申为挫折,作动词,使受挫)f.操悉浮以沿江(使浮,此时该句为“悉浮(之)以沿江”,以,连词,而)3.形名:a.瑜等率轻锐(轻装的精锐部队) b.敬贤礼士(贤德的人)c.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旧交)d.除残去秽(残暴、丑恶的坏人,互文)4.名状:a.备南走 b.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c.狐疑之众(像狐狸那样)d.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表面上;内心实际上)5.意动:a.英雄乐业(以为乐)6.形容动:a.恐为操所先(抢先)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一)一般实词1.此帝王之资也(凭借) 2.二子不协(和睦)3.与操有隙(嫌怨)

32、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打算)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慰问)7.如其克谐(能够)(圆满顺利) 8 肃宣权旨(传达)9.近者奉辞伐罪(皇帝的命令) 10.权以示群下(给看)11.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完全) 12.不复料其虚实(估计)13.今以实校之(核对) 1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及)15.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辅助)16.上建旌旗(插,竖立)17.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率领)18.兼仗父兄之烈(功业)19.卿能办之者诚决(处置)20.将兵与备并力逆操(对抗)21.愚谓大计不如迎之。(投降)(二))多义实词1、卒:a.鲁肃闻刘表卒。(死亡,动词) b.乘犊

33、车,从吏卒,(兵、士卒,名词)c.五万兵难卒合,(通“猝”,仓猝,副词)2、士:a.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读书人) b.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士兵)3、将:a.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打算,v.)b.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率领)c.行将为人所并(将要)4、抚:a.及说备使抚表众。(抚慰、安抚)b.权抚其背。(抚摩)5、治:a.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对付) b.今治水军八十万众(部署,率领)6、足:a.岂足托乎(值得)b.兵精足用(充足,动词)7、次:a.引次江北(驻扎,停驻,) b.余船以次俱进(次序)8、数:a.统兵数万(数词,几)b.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动词)9、烈:a.兼仗父兄之烈

34、(功业) b.火烈风猛(大,形容词)10.事:a.北面而事之(侍奉)b.不足与图大事(事业)c.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形势)11.计:a.今为君计(考虑、打算,v.) b.备用肃计(计策、谋略,n.)12.难:a.今操芟夷大难(灾难) b.五万兵难卒合(困难)13.略:a.略已平矣(大致) b.助画方略(策略)14.方:a.操军方连船舰(正在) b.地方百里(方圆,面积)c.助画方略(办法,谋略) d.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正)e.挟天子以征四方(方向)15.济:a.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成就,完成) b.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成功)c.朝济而夕设版焉 (过河,渡)16.今:a.今为君计(现在)

35、 b.今不速往(如果)17.引:a.引次江北(退却) b.引军北还(率领)18.若:a.若水之归海(好像,如同) b.若事之不济(如果)19.众:a.众士仰慕(众多的) b.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士兵)(三)一般虚词1.比至南郡(等到)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都)3.向察众人之议(刚才) 4.累官故不失州郡(仍然)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只是) 6.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四)多义虚词1、而:a.若据而有之(承接,占据并拥有) b.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因果)c.备必喜而从命(修饰) d.事急而不断(转折,却)2、以:a.权以示群下(介词,把) b.蒙冲斗舰以千数(介词,用)c.挟天子以

36、征四方(表示目的) d.宜别图之,以济大事(目的,来)e.余船以次俱进(介词,按照) f.动以朝廷为辞(拿,介词)3、为:a.今为君计(替,介词)词) b.为操后患(是,动词)c.安能复为之下(处于,做) d.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被)4、其:a.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代前所说之事,代词)b.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那里,代荆州之地)c.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代刘备) d.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代刘表)e.其实汉贼也(代曹操) f.失其所与,不知(代自己)g.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表揣测) h.其可怪也欤(加强语气)i.吾其还也(表婉商,还是)5、乃:a.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动词) b.蒙冲斗舰乃

37、以千数(甚至、竟, 副词)c.骑乃得过(才,副词) d.乃罢会(于是 连词)6、于:a.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在,介词) b.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和,介词)c.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介词)d.言于孙权曰(对,介词)e.寄寓于表(在,介词,本句非状后) f.肃追于宇下(到,介词)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a.刘备天下枭雄 b.我,子瑜友也c.子瑜者,亮兄瑾也d.田横,齐之壮士耳e.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f.曹公,豺虎也g.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h.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2.被动句:a.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b.行将为人所并c.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d.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e.操军破,必北还f.羸兵为人马所蹈藉3.省略句:a.将军起兵(于)江东,刘豫州收众(于)汉南b.交游(于)士林 c.避乱(于)江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