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初中八年级(下)物理教案(全)(共5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科版初中八年级(下)物理教案(全)(共51页).doc(5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七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第一节 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的概念;2、认识力的相互性;3、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二、过程与方法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学习归纳概括的方法,通过常见的事例和实验认识体验力作用的相互性和作用效果。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力的认识、探索,增强对大自然的好奇、热爱的感情,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情中获得探索科学规律的乐趣,多动手,多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难点:理解力并应用其解释有关现象教法实验法、讲授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
2、动引入新课学生鼓掌欢迎老师。当用力击掌后你的手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学生用力鼓掌,并感受两手的感觉新课教学新课教学1、力是什么请生举出生活中有关力的词汇师疑:这些力是否和物理上讲的力一样呢?列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力师演示磁铁吸引铁打的实验。由此引出力的作用这个概念,并让学生看加油站的内容让学生看图5-1的内容,并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在这些例子中,总有两个物体存在,那我们将其中一个物体叫施力物体,另一个物体叫做受力物体。那大家再分析图中,那些是受力物体,那些是施力物体?根据分析你能得出力是什么吗?(先讨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在物理学中一般
3、用字母F来表示力。注意:力的产生不能脱离物体,且需要两个物体,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直接接触时也要发生作用(即:推,拉,压,挤排斥等)才会产生力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活动一:请两个学生上讲台来玩扳手腕的游戏活动二:用手托起自己桌上的书分析课堂开始鼓掌时,两手为什么都会疼?由活动分析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看课本图5-2,试分析力的相互作用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而言的,那什么时候是受力物体,什么时候是施力物体,这要根据研究对象而定。3、力的作用效果实验一:用手指压自己的脸蛋,你发现什么?实验二:挤压气球,你发现什么了?实验三:捏碎粉笔头,你发现什么?从实验能的出
4、什么结论?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板书)实验四:磁铁之间的排斥作用,使磁铁从静止到运动结论: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板书)学生举例,说出有关力的词汇再举出生活中用到力的例子看加油站的内容学生看课本图学生分析学生讨论归纳出力的概念学生上讲台扳手腕学生托起自己的书学生观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讨论归纳结论观察现象并总结实验结论总结新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巩固练习作业布置课本1、2、板书设计第一节、力一、 力是什么1、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 必然存在施力物体、受力物体二、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三、 力的作用效果1、 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2、 力能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5、第二节 怎样描述力 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三要素。2知道力的单位,并对1N,10N等有具体的感受。3能用示意图描述力。重点与难点重点: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难点:三要素中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教学准备弹簧拉力器、弹簧、皮球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教师活1】提问上一节内容:(1)力的定义(2)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说明其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3)力的作用效果的两种表现形式,并举例说明。【学生活动1】回顾上一节的内容并回答师的提问。 【教师活动2】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复习我们对力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力作为一个抽象的物理量,我们如何能够具体的形象的去描述呢?板书课题:怎样描
6、述力【学生活动2】根据师的问题回顾上一节的内容。思考师的问题,进入新课学习。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板演、交流、讨论,形成共识。 【学生活动2】部分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达成共识,初步了解本节课的的有关内容三、合作共建,解决问题 1、力的三要素的探究 提出问题:力的三要素同学们已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为什么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呢? 分析制定计划与试验设计:(1)取一弹簧拉力器,分别让大小不
7、同两同学拉,观察、比较弹簧拉力器的变化情况。来研究力的大小对效果的影响。(2)取一弹簧让一同学分别去向中间压和向两方拉。观察、比较两次的变化情况。来研究用力方向对效果的影响。 3)利用教室的门做器材,让一同学用相同的力、相同的方向在不同的地方推门,比较门的变化情况。来研究作用点对效果的影响。 实验器材:弹簧拉力器 弹簧 教室的门 进行实验:师生共同完成实验,并把现象做好记录。分析与论证: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能影响,所以称为力的三要素。 【教师说明】在研究的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与说明。2、力的示意图 【教师活动1】提出问题: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能
8、不能用图像的方式去表示出力的三要素呢?后来人们就找到了一种很形象的表示出了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即力的示意图。 【学生活动1】积极思考教师的问题。回忆曾经学过的相似的知识(光线描述光)。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自学课本认识力的示意图。 【学生活动2】自学课本,理解力的示意图的含义 【教师说明】 图像模型法:利用图像的方式,把较抽象的物理现象或规律形象、具体、直观的表达出。如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线,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等。此外还有实物模型法、数学模型法等。 四、知能应用,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并走进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出现的问题。 【学生活动1】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
9、”。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 【学生活动2】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师生合作评析形成共识【教师说明】 力的示意图应规范,三要素的位置一定标到位。如果在示意图的一边画出大小的标度,那么可以称此图为力的图示。 六、课堂小结,构建网络 本节课的研究内容:(1)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2)力的单位(3)力的示意图的表示方法 七、布置作业 课堂:1、课后作业第2题 2、补充:(1)如图是一盏挂在天花板上的电灯,在该图中画出吊灯受力的示意图 2)小明用100N的力向右推墙壁,请画出该力的图示 3、课外:同步探究 第三节 弹力 弹簧测力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
10、技能:a 、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b、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2、过程和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并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关心生活中有关弹力的现象;b、通过实验养成爱动手的好习惯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二、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复习上节所学习的力的作用效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力使物体发生形变上,指出在实际生活中能见到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二种不同的状况,指出这是物体的一种性质,引入要学习的内容。2、推进新课:本节课的教学分为弹力的概念与
11、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两个部分。弹力的概念:a、在引入新课后,通过演示实验重现上面所说的二种不同的形变,明确指出它们的区别,并指导学生用手边的一些学习用品(如直尺、橡皮、饮料瓶等)进行主动探究,从而得出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的概念。b、通过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现象,如饮料瓶被弄瘪不恢复状或通过拉直小弹簧的实验给出弹性限度的概念。c、引导学生共同感受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力足够大)结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指出物体在弹性形变时会对接触它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从而得到弹力的概念。d、分析指出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弹簧测力计:a、从上述力有大小之分过渡到怎样才能得到力的具体大小,从而引入
12、常见的测力计弹簧测力计。b、对照课本的图和实物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c、结合前面拉弹簧的实验,引导学生明确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d、根据其工作原理,在强调弹簧有弹性限度的基础上,回顾所学习的温度计、流表、电压表、天平等的使用方法,明确对测量工具进行使用前都应先认清其测范围和分度值,再让学生自己找出所用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并指出测量前要先校零。 e、演示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说明观察求数时要让视线正对着刻度线。同时在演示时创设情景,对学生说明使用时要让所测力的方向和弹簧伸长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3、课堂小结,拓展深化:共同回顾本节内容: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指出微小形变的问题,并引导
13、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显现出微小形变。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确,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对弹簧的两边都有拉力的作用,而测力计的示数等于作用在其一端较小的力的大小。4、布置作业:第四节 来自地球的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的产生原因;2、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知道用重垂线检查竖直与水平的方法;3、初步了解质量的概念和单位,知道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g的意义;4、知道重心的概念,会画重力的示意图。 二、过程与方法1、用预习目标引导学生经历预习过程,知道大部分的基础知识;2、通过探究物重G和质量m关系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收集数据的能力, 以及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
14、能力;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2、通过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G=mg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课前预习,预习的引导思考题: 1、 怎样理解重力的产生原因、大小、方向、作用点? 2、 “小明同学的体重是50kg”这句话对吗?3、 重垂线是根据什么原理检查台面是否水平? 4、 从稳度的角度来看,超载有什么危害? 讲授新课: 一、重力的
15、产生原因 2、问题1.重力的产生原因: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 3、问题2.重力的施力物体:地球。 1、导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列举物体受重力的感性证据。 二、重力的方向 2、问题3.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 下的,即与水平面垂直向下 4、实验:用重垂线检查桌子边缘是否竖直。 5、问题4.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检查竖直、水平。 6、拓展:问题5.把苹果分别放在北极、南极、赤道,苹果受到的重力方向相同吗? 1、列举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证据。演示:重垂线与水平面垂直。 3、介绍重垂直线,引导学生看课本图522,了解重垂线的应用。 7、拓展:粗略研究的情况下,重力的方向
16、可认为是指向地心的。小范围地区内的重力方向可认为是不变的,而大范围地区内的重力方向是变化的。 三、质量 1、问题6.“小明同学的体重是50kg”这句话对吗? 2、学生看P91“加油站”。 3、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位置、形状而改变。 四、重力的大小物重 3、学生随堂实验:探究物重G和物体质量m的关系,请几位学生将数据输入到Excel电子表格里。 4、问题7.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G跟它的质量m成正比,其比值G/m是定值,约等于9.8N/kg 5、问题8.重力的公式:G=mg g=9.8N/kg及表示的意思:_。 1、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大小物重。 2、简要说明“探究物重
17、和物体质量的关系”实验的器材、步骤及注意事项。 6、例题计算题示范 7、拓展:问题9.g会随纬度变化(给出不同纬度城市g值表);g会随高度变化;不同星球上的g值不同,例如月球上的g值仅为地球的1/6。五、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2、练习:画各种情景下重力的示意图 3、问题11.从稳度的角度来看,超载有什么危害?哪些方法可能提高物体的稳度? 1、问题10.什么叫重心?物体的重心位置与什么有关? 4、拓展:问题12.重心位置一定在物体上吗?如何寻找物体重心的位置? 六、小结: 重力 产生原因: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 施力物体:地球 大小的测量:弹簧测力计竖直静挂 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方向:竖直向下
18、应用:重垂线 作用点:重心 七:布置作业:第五节 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力的概念及摩擦现象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知道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知道摩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常见的事例知道摩擦力的应用 (2)体验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摩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意识教学重点:1、摩擦力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增大、减小摩擦。 难点 : 让学生通过猜想和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
19、的大小跟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 方法 : 自主探究, 手段: 长木板、长方体木块、钩码、毛巾、弹簧测力计、细线、多媒体课件及演示设备、戒指、橡皮筋等板书设计:摩擦力 1、定义:摩擦力是指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2.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因素: 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研究力常用的三个角度)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测滑动摩擦力的实验原理) 3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如何?(测滑动摩擦力时动作要领提示)新课:1 摩
20、擦力 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做个小实验,将一只手按在课桌上向前移动,感觉桌面对于手的前进有什么样的作用。 通过活动得出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是指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对于摩擦力的定义,同学们特别要注意“相对”这个词,为什么要加“相对”这个词呢?相信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定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产生要满足什么条件? 其他学生补充:要相互挤压,接触面粗糙。师总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两物体接触面不光滑;两物体相互接触且有挤压作用;两物体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 3滑
21、动摩擦力 (1)定义 像同学们刚才做的这个小实验,手受到的摩擦力只是摩擦力大家庭中的一种,叫滑动摩擦力,即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 (2)作用点、方向 问题:以往我们对某个力进行研究,是从哪些角度分析的。 现在我们首先来分析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请同学们结合摩擦力的定义,然后讨论就能找到答案。 教师总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一般将摩擦力的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的重心上。如:小车在桌面上向右运动时,桌面对小车的滑动摩擦力向左。(3)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引导:解决了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两个问题,我
22、们再来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请同学们大胆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问题1、滑动摩擦力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 问题2、要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跟这些因素有关,首先应该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那么如何测木块在木板表面上滑动时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呢? 用什么方法。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小结:学生讨论小结: 1、知道了什么是摩擦力以及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摩擦力。 3、知道了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4、知道了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作业:学生讨论小结: 1、知道了什么是摩擦力以及摩擦力产生
23、的条件。 2、知道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摩擦力。 3、知道了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4、知道了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第七章 力与运动第一节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点】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教学难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设计意图教材处理师生活动情景导入结合本地实际,让学生回忆骑自行车滑行的情景,给学生留下“物体受力运动,不受力停止运动”的印象。利用多媒体展示“火车进站”“自由摆动的秋
24、千”“地上滚动的足球”视频,思考:这些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止运动呢?请同学们说出你的观点并从生活中找到其他实例来支持这个观点。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并声情并茂进行讲述。学生思考讨论并说出自己的观点从生活实例入手,引导分析可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并非高深莫测,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利用学生的认识的局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猜想与假设阻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何影响呢?请同学们相互讨论说说自己的猜想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让学生说说他们的猜想依据。让他们明白猜想不是臆想,不是胡乱瞎想。锻炼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根据已有经验进行合理的猜想是科学探究中最具创造性的一
25、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设计实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在设计实验之前,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5的相关内容课本中所述的实验方案体现了什么方法?是如何体现的我们的观察要点是什么?除了课本中的方法,你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引导学生将这些因素中相类似的因素合并,把问题简化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设计实验过程学生小组讨论自主进行实验设计学生上台进行展示,其他学生则对其方案进行“挑刺”,使方案更加完善合理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展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表演能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各小组进行实验,并要求认真细致的做好实验数据的记录
26、,课件展示数据记录表格。滑行表面材料阻力大小滑行距离速度变化快慢1毛巾2粗布条3木板2学生讨论交流完成实验数据的填写。3教师演示课本所示的实验4总结实验结论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 ,速度减小得越 。6进一步展示实验表格,学生讨论交流完成相关内容。滑行表面材料阻力大小滑行距离速度变化快慢1毛巾大近快2粗布条较大较远较慢3木板小远慢玻璃某材料理想平面7你在完成上述表格时用到了什么方法?并具体谈谈你是怎样应用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教师巡回指导,并提示不必局限于老师所提供的实验器材教师演示过程中有意忽略控制变量法即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从静止开始下滑学生认真观察引
27、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相关结论教师课件展示数据记录表格,并引导分析观察已填数据,明确所选材料的特性,完成表格内容,为进一步得出结论打下基础。学生归纳所采用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师的演示并不是学生实验的简单重复,旨在通过演示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及时强化总结实验方法,同时也使学生明确概括、推理是建立在一定的事实基础之上的得出结论1请
28、大家继续用上述方法得出结论。2归纳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表述通过对结论的表述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感,同时也使学生明确叙述的严密性小 结在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过程中你学到了哪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从物理学习方法的小结上进行阐述及时小结学习方法,为学习下一内容奠定方法基础。总结 升 华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请同学们从以下方面进行表述。在物理知识方面你有哪些收获?存在哪些疑惑?在物理方法的学习运用上你又有哪些收获?学生讨论交流及时总结在知识与学习方法上的收获,使知识内化形成学生的能力 作业:第二节
29、 力的合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合力,什么是二力的合成2会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并会判断方向能力目标1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的实验使学生明确实验中应观察什么现象,并由此分析出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进而认识到观察物理现象应首先明确观察目的,并根据观察目的明确观察什么,观察的各现象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现象是如何说明所要观察的问题的2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确定合力的方向,能已知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及其中一个力,求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情感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
30、意志品质通过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的图示,培养学生欣赏线条美的能力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用力推一个物体或者提起一个物体时如果力气不够,这时再过来一个人帮忙则往往会达到目的,但是如果换一个力气比较大的人,他一个人也可以达到目的这时我们就说一个人经过努力达到的效果与两个人相同,今天我们就来专门研究这样的问题(二)新课教学 1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一个人用力作用的效果与两个人共同用力作用而产生的效果相同学生讨论并举例 例1 两个小孩一同努力可以提起一桶水,一个大人就可以提起来例2 一个人拉一辆车拉不动,再有一个人在
31、后边推就可以把车推动,如果一个力气大的人一个人就可以拉动例3 一根木头一人扛起来比较费劲,如果两个人一人扛一头则可以比较轻松的扛起来,但效果是相同的以上同学们举的实例都非常对,这里所说的效果相同,在物理学中我们叫它等效,也可以叫等效代替,在学习物理中建立等效的观念十分重要下面我们用实验来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例1】 一个人在前面拉车,另外一个人在后边推车【例2】 两个人共同提一桶水【例3】 房顶上的吊灯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电线的拉力以上这些事例如果要分类的话可以分成几类?有两个力互成角度的,也有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的在一条直线上的力有方向相同的,有方向相反的 在上面这些事例中,最简单的是同一直线上
32、的两个力我们先来研究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问题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直线、方向相同,另一种是同直线方向相反请同学们首先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猜想一下,这两种情况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与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是什么关系?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书上两个实验示意图和相关说明,看完后亲自完成这两个实验;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学生看书,然后开始实验,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及方向与两个分力是什么关系?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及方向与这两
33、个分力是什么关系?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相同在完成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提问:两个小孩共同提一桶水,每个人都对水桶施加了一个力,大人一个人提一桶水,她对水桶如果施加的是一个竖直向上的力,如果他们提的是同一桶水,那么大人施加的力和两个小孩施加的力的效果是否相同?学生效果相同老师两个小孩子所用力的合力的大小与大人施加的力的大小是什么关系?学生相等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大人所用力的大小是否等于两个小孩所用两个力的和?学生不等老师为什么?学生今天我们研究的是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这两个小孩施加的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不能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
34、成的规律来研究这个问题(三)总结、扩展今天我们研究同一直线二力合成的方法,这一方法就不能用来研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问题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用力 和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是它们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以两个小孩提水桶问题为例,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出它们的合力)实际上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问题,是互成角度二力合成的特殊情况,课本第六节就是这方面的内容,同学们感兴趣可以先看书自学,然后我们再一起探讨四)作业: 第三节 力的平衡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的概念2)了解二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概念3)知道二力平衡条件2能力目标:1)通过课堂小实
35、验,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物体的平衡条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3)通过课堂练习,训练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及应用3情感目标:通过互相交流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通过先从实验探究,再从理论上总结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然后再应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验、实际的科学态度。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的概念2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概念3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投影多媒体图片:马踏飞燕,悬空寺,飞行中的飞机等 设问:什么是物体的平衡状态? (二)、新课教学1(板书)一、物体的平衡状
36、态(引导学生回顾牛顿第一定律并回答)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设问: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处于平衡状态?(学生回答)不受任何外力或受到两个平衡力设问:如果物体在互成角度的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三力的大小、方向应该满足什么条件?场景二:课堂演示实验:老师将三条绳子系在一个节上,请三位同学上前分别拉住三条绳索,互成角度地拉绳节。师问:如何描述绳节受到三个力的方向?生答:绳节受到三个力为沿绳方向,只要观察绳子的方向即可。师问:这三个力方向间有什么关系?生1答:不在同一直线上。生2答:不在同一侧。师问:三个力会共面吗?(学生七嘴八舌,没有统一意见) 此时,老师将一片白木板贴近绳节,
37、任意调整三条绳索的方向,学生顿时恍然:如果物体在互成角度的三个力共点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三力必共面。3教师提问:如果三个力共面又共点,我们怎么研究这三个力之间的关系?(学生讨论、回答实验设计思路):利用弹簧秤互成角度拉细绳,记录绳子的方向及弹簧秤的读数,用力的图示将三个共点力描绘在白纸上。进一步提问:你的猜测是什么?你准备怎么做?需要哪些仪器?桌面上都有吗?需要几个人配合?你们怎么分工?如何验证你的结论?(学生讨论确定实验方法)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矢量三角形等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并分小组进行实验。(拓展思考)如果物体受到的共点力不止三个呢?你的结论能推广吗?场景三:课堂实验结果展示:
38、实验结束后,由几组有代表性的小组上台展示,介绍实验过程、数据处理方法及结论。这些小组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各有各的特点。上台展示实验成果的学生自信、大方,语言流畅,小组成员间有较好的分工与合作。4总结结论: (1)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力的平衡条件为合力为零 (2)在共点下作用下的物体,如果所受合力为零,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三)、练习巩固1课堂例题:用绳子将鸟笼挂在一根横梁上,如图所示,若鸟笼重19.6N,求绳子OA和OB的拉力各是多大?(启发学生用刚刚的实验结论求解)2作业;完成课本P138的1.2.3(做在作业纸上) 第八章压强第一节压力的作用效果教学目标1、知道压力的概念和方向
39、,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并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计算,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2、通过学生感受、演示实验、观看课件、图片和日常生活的讨论获取知识。3、让学生在感受、实验中,体会到客观规律的可认识性和有效的利用规律。重点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难点压强公式的应用。教具海绵、砖、图钉、锥子、细线、肥皂、砝码、教法导读法实验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训练法教学过程想一想:1人在松软的雪地上滑行时,脚会陷下去,而有了宽宽的滑雪板,运动员不仅不会陷进雪里,而且还能在雪地上滑行,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2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做一做:拿出你们的三角
40、板,按图81的方法做一做。感受一下压力的作用效果。上面的例子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是_ 。引入新课:压力请同学们画出下列各图(板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画一画: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压力作用在接触面上,压力的方向跟接触面_ ,指向_ 物体。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_ 。大家按过图钉吧?从你们的实践中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那么在相同的压力的情况下,不同的接触面积,压力的作用效果是_ ?照图8-3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从而得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作用效果不仅跟_ 有关系,还
41、跟_ 有关系。所以,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就需要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压强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_ 。 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p=F/S。 单位:牛顿/米2 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 1MPa=1000 KPa=1106 Pa=106N/m2。3课堂练习:单位换算() 1.56MPa =_ = Pa; 78000 Pa =_ = KPa。听一听:教师讲解(2)例题:课本p136例题解题时注意面积的单位一定要换算成平方米,得出的压强单位才是帕斯卡。课堂练习2:某同学的质量为40千克,他每只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120cm2,求:他走路时和站立
42、时对地面的压强分别是多少?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会被压坏。砖能承受的压强大约是_ 帕,混凝土是_ 帕等等。课本P137图中减小压强图是 ,增大压强图是 。从这些图中,你能说出怎样才能增大压强吗?又怎样才能减小压强吗?讨论关于压力和压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压力方向总与重力方向一致 B. 压力越大,压强越大C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D. 压强是物体表面上受到的压力小结本节主要内容和方法作业 书面作业:1.课本P138中的1、2、3、4题。2. 想想议议P138中的第5题及“请提问”压 强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巩固对压强概念
43、的理解。2知道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并能对一些简单现象进行解释。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懂得物理知识不仅有趣,更是有用的。教学过程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知识1什么叫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2什么叫压强?写出计算压强的公式和压强的单位。3回答第1课时布置的思考练习题。4说出你测物理课本1张纸对桌面的压强的办法。以上问题,均由学生回答,由另外的学生补充、纠正。然后由教师进行评讲。二、进行新课1根据学生对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两种情况放在细砂陷入细砂深度不同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玻璃杯对细砂的压力不变,玻璃杯对细砂的受力面积发生了变化,使玻璃杯对细砂的压强发生了变化。(板书: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2讲述(1)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将会被压坏。(2)举例:房屋建设中,楼层修得越高,楼体对地面的压力就越大,如果墙基的受力面积不足够大,楼房对地的压强就很大,可能会使地面下陷,楼房倒塌,造成损失,所以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