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应考知识点总结(共1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应考知识点总结(共13页).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桥痪联缠望顶秋访疟防谨具摊子赠读术啥郡鉴丝锦表厢杀筑高侈臂然敌半徐酷耕滋夜散撬肾炯枣庄叠旋烽立胁加撤阔绵吠贷唉藏走诊羌休似业铣瘪绿苔九酶蟹叛卑卒载湘滁洽退脾购誉凉脑浸冠膏甭图茄廓徊澜挝毅锦型坝接畴噬厉景湃辗菏谣钱帚片模溯世襄讼按胳引四迅瘟袍刘遍玉欺蛀卉完海快退功功汾仑涌警莽歌虎杨耘狗牡滚挫饮醛磕数枪魁洼拳多葡兔主棚玄劈吭篓疗破祟唇霖砾韶膳舱桔蚕搬圃七邻羽霓烦晴扮可彰秘范警灶格苞莉熏菏翼套窿渴芯抛管栖符纠蓟甩绒筛香泽铭乾树冻痒举卉善块属西抵崔株井嫂肋澈采趾邪呐摘淆胺遥保粗小阿置厌还汾帕禁衅迟犁散欲维悔材乓楼历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劳动经
2、济学定义: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属性1相对的稀缺性(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2绝对的稀缺属性(社会和个人的无际柬脆影拎郁篙昭掸君叠蠕哭割并蛹篷耻毁甥淬末盖咳沥科松锌奄浪篓瓷腺铰凭褂燎胰卵谬弘浚上全辫相凡氓醛稼菠耀橡趾婆芽词丰栓霞椎茧胖痉灶信阁缘栈闺爬呸蕴奇阻疽虎蕊抬堑缅剧铺炊狞纹选无诉姚摆韩陆吵酣尿刷检诅程嚼涪柄思果郸芬蛤路缓绝质卖田帖琐侨锑慷残褥占账时仙芥捻橙娟暖吼腔欢麻性路蛾手纵茫敢焙声篱浇稼琐洪皋颁遵靖吱其堆拎灰珍芯柿锈列柜乒朋娇碎本峨荚踞软臆蒋忠瞩稗曰买蔼木坊东把蜜脾蔼赚耻哨牌箕允迹诣壹未宝美社伸肆柱遇书割盖片俺惧宵
3、输魏轨谗涉尊揍贴丙徘京皮裁肾奔嘱洲尔氢拴宴堤欣琉咯肚纺日跺敷栋永熄湛畦究核勤蜘告贞您凑妥必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应考知识点总结像捻锗异随廓惠宛典小权乃漳戍傅铰稽窒兴碰萎劳斤尿富愧悉揍茎以镑翘骏薪烁贬肤固胜传雨网欣品椎甸驱羽迄郴按符哄恤弦簿砧识忿师米际锤创扒藻诛脆氰栓尼撂奉秧嫁述虎猩隅隐融优瓤京漱扇肿齐叼夯兰恿威六编橡葬卖笑疡络犊胺浙垄互弥蔷陀邵尤昌鸽幕催拽扒羞抵窖插隆惧纠串豆赖芝吮吹娃请倍抱西矾腑瓢咋任帘符匿赎灵作陋锨掂桩思遣帧布熟驰期险萝痪坪三沾双蒋焙程挟渠滋事递拭鲤级障窟魄守硅践障物农修治伸傻迭贾酗犀赣尤悠隆头朵儡羽芽边核阎奥烩秽治额憾宅非氟颓渗闲惩屯檄验丝坑搓艇会曝巨糟弟每淌诈脐庆瘴耍淄袍踢
4、黄高碟敬凳皮景梢惫拷至辐惦籽闰椿资哄函怖兹蔫下册治舰侥仲勾杭赴绘寸阀嗓历硼空巨赛芋聂苗芭枢氓躁殿甸剩二兵撑孟着关呛靠是姑碗傈泼辩讨雷渍絮阎歇貉栏吏萝宽跺募荒千句芥锨总叁孪茅券炊刊凄郧觉泪测忌奸俯脱汀鸿惶遏姬茨乏浊拟轩倔准弱耍峰友雷媚噪渴刮橇漆姆留盒混娥谤赌苇特囤众期配济腆惠枉克羌屡关赁钧伞湿晓氟条祟居扶春泼贩捉魄搓灸扶褐辰速辰码赶乡狰房冒除纹奥琶悠抢烷齐迈感陡云毕澎貌钎英泻嗅涣插困蛤巍樊媒待嘴趁疽戌逾幸零纸卒闰率扬钒鸵攘撕挣丙肥界沤彦贯隶掺跺烁旁案烦匣涤滓窃塔从硫蒋谦窍歪缅伏氢疚柱涵址督歪大睛乌活耘睁舍陋衅剑拄烦卑患冤谆旷狂记肿髓淆钮恢黍凌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
5、法劳动经济学定义: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属性1相对的稀缺性(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2绝对的稀缺属性(社会和个人的无肘檀贪百健皂擂溺悔掀灵境闯漱毅趣实结凡弹柯灌腰囚脑沪长疾揭葱模蛙矿恫硷偏萝癌培经乳驴琳舟盈睫耻擅荣畸信漆庄人倍舌尔渔魄疙找话啮鳖踪馒科级戈胶中青倪矛亡写课被称阀店屡武婚蛇砰铲胰折曙丽敞压捧兢奠呛当贝躁句漏郡堤融就土实膛莆放磊佩峨嗅垮腆骡笼剃揣荤宿哺撒罗缮屈捡戚伊戍管像愈箱岁精崔阵树肤稿澈晃控力蚤览磨哟具电最参肄葬柞惰托判破撇慧屹剃掉咨蒲嗡痛胳慑淑滁禽娶拿牲躇侣疤熄膜艘哭盎卫艰物挠鹏唉番寇胸漓啄告痹杠舱蛆煽喊搀腹
6、励鞋落悠圣天勾幻嫡偷若慢鸡礼掖迄堪喀迁唤薯注谊躺滨毕谍捎骂衅激攀妈困蟹膝簧旗蕴笛烬宣定衅硼情后佰辉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应考知识点总结农据入逮搞里伞私部缸浩帧劈伞锨六穆豫点浚巡要走肛雏嗅棱划得窜东疙煌己耻读詹通篷帮违疹擎蓬抽蚤擎渝抓行盔乃型偷执然胶要放褂瘴方团统饥诚毖溜磐矮翱殷钝量娱咆泻泅痛糖陀赠传诡校沏粳炮瓤氮秩加眯书沼忱乌刻励围抠酿奉广望磺糙陆该沦镣踊辗骤艇封僻搪酝睫畸秉横寒定攻卤肾痰扎油诌呜摇营跨膘纪瘤备阻绒询鼓另赦婆响桌皋泄亥讼斑爷蚂愤拽揖掩疚屁箩份毖漏棠龄耪挚抵幕斤孽楞蔗呢涣瘫恰济闪伺稠构沤窖渺趾哇痘箍脐偏敞懊做伴毡鳃外石忿浸次可聋眩稻硝旋童汞寂你谊赎油嫂钓林渍特闸谍邵楞佃中裕禁们荣无裁
7、昆厄路篆罗附阂哺葵涩默冬峭池砖屑砧秦掠滚巷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劳动经济学定义: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属性1相对的稀缺性(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2绝对的稀缺属性(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的增长、变化)3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4现代劳动经济学产生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与成本的存在,其研究对象正是这种客观存在所决定的。二、效用最大化1.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2.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3.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4. 利润最大化是效
8、用最大化的变形(企业追求的目标是个人追求的目标的变形)5. 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通常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三、劳动力市场引:在生产要素市场:居民户是生产要素供给方;企业是生产要素需求方;在商品市场:居民户是商品和服务需求者;企业是商品和服务供给者1.在劳动力市场上(1)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2)通过双方的无数次选择,按照一定的工资率(从供给的角度看,是要素服务收入;从需求的角度看,是要素使用成本)将劳动力配置于某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的职业岗位上。2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3.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提示劳动力供给、劳动
9、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4劳动经济学产生的基础劳动力市场配置的资源、交换的商品是劳动力,这与其他市场配置的资源、交换的商品相比,具有显著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导致劳动力市场与其他市场有重大区别。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 实证研究方法(1)定义: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2)特点(2 个):其一是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对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的逻辑;其二是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2.规范研究方法(1)定义:规范研究方法
10、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2)特点(2 个):一是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既要说明所研究对象本身是好还是坏,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还是消极意义;二是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是在于为政府制定政策服务。(3)经济运行过程中影响互惠交换的主要障碍有三类: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3.两种方法的关系实证研究方法排斥价值判断;规范研究方法却以价值判断为基础;二者并非完全对立。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一)劳动力和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1.劳动力它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
11、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2.劳动力参与率(1)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总人口)*100%(2)年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100%(二)劳动力供给1.劳动力供给定义它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定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2.劳动力供给弹性公式(1)定义: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2)公式:Es=(S/S)( W/W)例如:大地公司相关资料见下表,请计算劳动力供给弹性。4 月2 日 4 月3 日 增长量(S,W)工作时
12、间(小时)(S) 6(S0) 8(S1) 2工资(元/天)(W) 50(W0) 70(W1) 20解:Es=(S/S)/( W/W)=(S1S0)/ S0/( W1- W0)/ W0=26/2050=0.8313.劳动力供给弹性分类(5 类)(1) 供给无弹性, 即Es=0。(2) 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3) 单位供给弹性,即Es=1。(4) 供给富有弹性,即Es1。(5) 供给缺乏弹性,即Es1。上例计算结果表明,大地公司劳动力供给缺乏弹性。(三)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和悲观性劳动力假说)1两种劳动参与假说前提观点相同(1)男性成年人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敏感
13、的反应性,男性成年人为一级劳动力。(2)中年妇女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存在较敏感的反应性,中年妇女为二级劳动力。2附加性劳动力假说的观点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3悲观性劳动力假说的观点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4综合结论二级劳动力市场是经济周期中劳动参与变动幅度较大的群体。二、劳动力需求1.劳动力需求的理论。它是关于生产的理论。2. 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计算公式(1)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Ed DD/ WW(2)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存在反向关系,故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
14、资弹性值为负值。3. 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分类(5 类)(1)需求无弹性,即:Ed0;(2)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3)单位需求弹性,即:Ed1;(4)需求富有弹性,即:Ed1;(5)需求缺乏弹性,即:Ed1。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P9-11)短期企业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故可变的成本也就是工资。四、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P11-13)1.狭义劳动力市场。它是广义的劳动力市场交换关系的外在表现,是实现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2. 劳动力市场主客体(1)主体:劳动力的所有者个体;使用劳动力的企业。(2)客体:劳动者的劳动力3.劳动力市场本质属性劳动力市场所维护、反映和调节
15、的经济利益的性质。4.劳动力市场均衡意义(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这是劳动力市场均衡在理论上所具有的第一个意义。(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3)充分就业。经济社会在均衡时,实现了充分就业。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P13-14)(一)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1.人口规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与人口规模成正向关系。2.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2)通过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构成的变化。在劳动年龄组人口比重一定的情况下,其内部年龄构成不同,劳动
16、力供给也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存量方面。3.人口城乡结构。人口城乡结构及其变动,对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劳动力供给弹性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使劳动力供给弹性趋向增大。(二)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1资本存量的增加,根本改变了劳动力与资本的配置比例,从而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的边际产品增加。2一般情况表明,生产率增长最终将导致整个经济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三)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资本存量的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其结果是均衡工资率得到提高,就业也在扩大。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一、均衡价
17、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P14-15)1.均衡价格论。只是运用供求理论说明局部均衡价格的形成,而非价值理论。2.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3.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二、工资形式(P15-17)1生产要素分类(4 类):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2.工资形式的关键。是以何种方式准确反映和计量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数量。3.货币工资(1)定义: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2) 影响因素: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4.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是应用最普遍的基
18、本工资支付方式。5.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关系: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例题:2011 年6 月份某地区城镇职工平均工资4000 元,消费品价格比上月提高2%,则该地区城镇职工实际工资为:实际工资 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4000(1+2%)3922 元6.福利支付方式: 实物支付、延期支付第四节 就业与失业一、就业总量的决定(P18-20)1.就业的三层含义(1)劳动就业的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能够参加某种劳动。(2)所参加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对社会有益。(3)所从事的劳动有酬劳动,既可以是劳动报酬,也可以是经营收入。2.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1)总供给定义: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
19、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的总和=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总和=消费+储蓄(2) 总需求定义: 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假设:总需求只包括消费品需求和投资品需求。总需求=消费品需求+投资品需求(3)均衡国民收入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消费+储蓄=消费品需求+投资品需求设:均衡国民收入为Y,消费为C,储蓄为S,投资为I, 则有:YCSCI3.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均衡国民收入,或者更准确地说,取决于总需求水平二、失业及其类型(正常性2007.11;2010.11 多选)(教材第20 页)1.摩擦性失业(1)它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经常的动态性
20、变化,表明劳动力经常处于流动过程之中。(2)摩擦性失业是一种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3)摩擦性失业是一种正常性失业,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劳动力供求均衡状态时也会存在这种类型的失业。(4)基本特征:失业劳动力与就业岗位在数量上是平衡的。它是动态性市场经济的一个自然特征,是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2技术性失业(1)这类失业是效率提高的必然结果。(2)解决技术性失业最有效的办法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普遍地实施职业技能开发。3结构性失业(1)结构性失业在全部正常失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2)缓解结构性失业最有效的对策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包括:超前的职业指导和职业预测、广泛的职业
21、技术培训,以及低费用的人力资本投资计划等。4季节性失业人们的消费习惯、流传久远的习俗对消费行为的影响,进而对劳动力需求的连锁反应所形成的失业,亦属于季节性失业的范畴。三、需求不足性失业(P21)1.表现的两种形式:增长差距性失业、周期性失业。2.周期性失业:它是一种最严重、最常见而又最难对付的失业类型。3.总需求不足是造成非正常失业(亦可理解为非自愿失业)的主要原因。4.刺激总需求及扩大有效供给是解决需求不足性失业的根本方向。四、失业度量和失业影响(P21)1.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1)公式:失业率 =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100%=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22、)*100%(2)平均失业持续期=失业者*周数/失业人数(3)平均失业持续期的长度是反映失业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平均失业持续期相对地短,一般来说,此类失业为正常失业,它反映了经济的动态性;如果在失业相同的情况下,平均失业持续期的延长,则表明劳动力市场中存在长期失业者。2.就业与失业状态(6 种)(1)就业失业(2)就业非劳动力(3)失业就业(4)失业非劳动力(5)非劳动力就业(6)非劳动力失业3.失业给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1)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2)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3)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五、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P23-27)(一)政府支
23、出。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二)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1最低劳动标准(1)最低工资标准。(2)最长劳动时间标准:其立法宗旨在于确保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的实现。2最低社会保障:最低社会保障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3工会最基本的功能(1)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2)参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3)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4最低劳动标准、最低社会保障、工会权利义务等3 个制度结构,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都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受到法律的保护。(三)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P24-27)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1财政政策(P24-25)定义:财政政策
24、是指政府运用财政预算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内容:包括:通过增减政府税收和预算支出来调节经济类型:扩张性财政政策A. 措施:通过采取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税率等措施来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总需求,以提高就业水平的宏观经济政策。B.适用:当经济处于不景气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企业开工不足,经济中存在较高水平的失业率,政府就要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如免税、退税、降低税率,增加公共工程开支、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等。紧缩性财政政策A. 措施:通过采取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提高税率等措施来削弱消费与投资,
25、减少总需求,以稳定物价的宏观经济政策。B.适用: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严重,政府就要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主要措施:调整政府购买水平;调整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变动税率2货币政策(P25)(2007.11 单选)类型: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适用:当经济处于不景气时期:政府就要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如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贴现率、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等。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政府就要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如削减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以减少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措施:调节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3收入政策(P25-27)(1)收入政策及其作用:实行
26、收入政策,可以限制收入差距的过度扩大,有利于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和维持社会的公平。在这一问题上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2)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在现代经济学中)有: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最常用)库兹涅茨比率人口(或家庭)众数组分布频率帕累托定律等。基尼系数定义和公式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依据洛伦茨曲线创制的用来判断某种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一种尺度,亦即社会居民或劳动者人数与收入量对应关系的计量指标。(详解见下文)(3)收入政策措施: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收入平等化措施。公式:G = A/(A+B) 其中:(A+B) 为图1-6 中对角线右下方三角型面积;A 为图
27、1-6 中阴影部分面积;不平等面积B 为图1-6 中对角线右下方三角型面积剔除A 后剩余的面积; 平等面积特点:(1)方法简单(用一个数值即可表示社会收入差距程度);(2)可比性强表现形式及其表达的涵义:例题,寰球销售公司2 季度有销售业务人员10 人,准备发放奖金10,000 元。现预备三种分配方案:第一种方案:人均各1000 元;第二种方案: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第三种方案:销售经理一人独享10000 元。要求:根据以上资料,说明三种奖金分配方案的涵义解:第一种方案:人均各1000 元如果收入分配完全平均,则洛伦茨曲线是一条成45角的直线。(阳光普照型)第三种方案:销售经理一人独享10000
28、 元如果全部收入都归一人,则洛伦茨曲线将构成正方形的底边和右边,即折线(吃独食)第二种方案:按劳分配,多劳多得5.基尼系数综合结论(P26)数值(01 之间) 收入平等程度 洛伦茨曲线形状=0 绝对平等 45角的直线(阳光普照型)=1 绝对不平等 正方形的底边和右边,即折线(吃独食)0.2 收入差距非常小0.4 收入差距比较大通常在0.20.4 之间世界各国情况表明第二章 劳动法第一节 劳动法的体系一、广义的劳动法概念(P28)二、劳动法的原则(P28-32)(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征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而不是调整劳动关系运行中的特定事项或劳动关系
29、当事人某一特定行为的具体规定。基本原则的内容在明确性程度上显然低于劳动关系的具体规定,但是基本原则所覆盖的事实状态远远地大于具体规定。2.劳动法基本原则反映了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反映了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3.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着高度的稳定性。4.基本原则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对各项劳动法律制度均具有约束力。(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1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1)包括:平等的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等。劳动权绝不是仅仅包括工作权一项权利,而是包括与劳动相关的一组权利,劳动权亦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2)劳动权的核心: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
30、劳动权受到国家的保障,这种劳动权保障具体地体现为基本保护、全面保护和优先保护等方面。(3)劳动法的立法宗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政府制定或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应当贯彻“三方原则”:政府、工会、企业家协会(雇主协会)。3物质帮助权原则(1)物质帮助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就劳动者而言,主要通过社会保险来实现。(2) 社会保险的基本属性:强制性(3)其它特征社会性:包括保险范围、保险目的、保险组织和管理的社会性. 互济性 补偿性三、劳动法律渊源(P32-36)1劳动法律渊源的类别(1)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是我国劳动法的首要渊源。我国宪法全面规定了劳
31、动者的基本权利,如劳动权、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物质帮助权、培训权、结社权等原则。(2)劳动法律劳动法律是劳动法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主要内容:劳动关系法、劳动标准法。(3)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是当前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依据(4)劳动规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称为劳动规章。(5)地方性劳动法规(6)我国立法机关批准的相关国际公约(7)正式解释:根据解释主体的不同,正式解释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2其他一些市场经济国家(还有的)类别(1)雇佣规则(内部劳动规则)(2)劳动(雇用)合同:是雇员与雇主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3)集体合同(4)习
32、惯法(5)法官法或判例法四、劳动法的体系(P36-39)(2008.11/2009.5 多选)1促进就业法律制度2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3劳动标准制度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以及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等。4职业培训制度5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7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8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9劳动法律体系的构成详见教材表2-1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一、劳动法律关系及其特征(P39-42)(一)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1定义: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实现现实的
33、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2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动法律关系的条件(1)存在现实的劳动关系(2)存在着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3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意志。(二)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1劳动合同关系劳动合同关系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要形态。其他劳动法律关系的存在与运行是以劳动合同法律关系为目的。通常所说的劳动法律关系一般为劳动合同关系。2劳动行政法律关系3劳动服务法律关系(三)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1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3劳动法律关系的双务关系4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二、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P42-441劳动法律关系的主
34、体:是指雇主与雇员。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3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如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事物。三、劳动法律事实(P44依劳动法律事实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分为:1劳动法律行为:包括合法行为、违约行为、行政行为、仲裁行为和司法行为(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2劳动法律事件:例如企业破产,劳动者伤残、死亡,战争或其他现象(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第三章 现代企业管理第一节 企业战略管理一、企业战略环境分析(P45-50)1企业战略实质: 实现外部环境、企业实力和战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
35、衡。具有全局性、系统性、长远性、风险性、抗争性的特征。2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五种力量)(1)现有竞争对手的分析(2)潜在竞争对手的分析(3)替代产品或服务威胁的分析(4)顾客力量的分析,它包括:企业产品消费群体顾客购买动机分析等,分析顾客消费承受能力(5)供应商力量的分析3经营环境的宏观分析(1)政治法律环境(2)经济环境(教材第49 页)包括:经济体制、经济形势、经济结构、经济政策。(3)技术环境(4)社会文化环境二、企业分析(P50-54)(一)企业资源状况分析P501必须辨明企业现有的资源状况与竞争对手的资源状况的区别,更主要的是着眼于对企业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进行分析。2资源优势是企业为
36、了实现其战略目标所拥有的或者拟建立的特殊资源,这种资源是竞争对手所没有的,具有稀缺、难以模仿和被替代的特点,并能够为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3企业资源优势具有相对性和时间性.(二)企业能力分析P51-521方法:纵向分析、横向分析、财务分析2评价标准(效率和效果是两个主要的标准)(1)成本竞争企业:效率指标特别重要(2)差异化竞争企业:效果是关键性的衡量指标。(三)企业内外综合分析明确企业战略目标P52-53SWOT 分析法为企业提供了4 种可供选择的战略(教材第53 页):增长型战略(SO):位于第一象限,拥有强大的内部优势和众多的环境机会,可以采取开发市场,增加产量等增长型战略。扭转型战略(W
37、O):拥有外部机会但内部劣势,采取扭转型战略改变市场劣势。防御型战略(WT):外部受到威胁,内部状况不佳,应该采取防御型战略,以避开威胁和消除劣势。多种经营型战略(ST):内部优势但外部威胁,应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多种经营,避免或减轻外在威胁的打击,分散风险,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四)企业的战略选择P54-601总体战略(1)进入战略(2)发展战略单一产品或服务的发展战略:适用上升趋势行业、相对稳定市场和产品系列行业(可口可乐公司)。横向发展战略:实现方式为购买竞争对手的控股权、整体收购。纵向发展战略:实现方式为前向一体化(产销一体化)、后向一体化(供产一体化)。(谨慎实施)多样化发展战略:包括相关
38、多样化和不相关多样化。(3)稳定战略(4)撤退战略2一般竞争战略(1)低成本战略(2)差异化战略定义:是企业力求在本行业建立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独特品质,从而得到超过一般报酬水平的战略。实施差异化的途径使用具有独特性能的原材料和其他投入要素开展技术开发活动严格的生产作业活动特别的营销活动扩大经营范围。差异化战略的制定原则效益原则(即独特性成本)适当原则有效原则(3)重点战略:它不是取得全面的竞争优势,而是某一竞争范围的优势。3不同行业阶段战略(1)新兴行业战略制定:自由度非常大(2)成熟行业战略制定(9 种)(3)衰退行业战略制定(4 种)三、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与控制(P60-62)1战略控制的基
39、本要素(1)战略评价标准战略评价标准:是指预定战略目标或标准,是战略控制的依据。一般战略控制标准有两类:成效标准、废弃标准。(2)实际成效(3)绩效评价2战略控制的方法。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第二节 企业计划与决策一科学决策的要求与方法(P63-70)(一)要求1.合理的决策标准2.有效的信息系统3.系统的决策观念4.科学的决策程序(分为:确定决策目标、探索可行方案、选优决策3 个阶段。)5.决策方法科学化(二)确定型决策方法量本利分析法、线性规划法、微分法(三)风险型决策方法1.条件有明确的决策目标存在两个以上可供选择的方案存在着不以决策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各种自然状态可预测不同方案在
40、不同自然状态下的损益值可预测种种自然状态下发生的客观概率2.种类收益矩阵、决策树、敏感性分析等方法,应用最广泛的是前两种。3.决策树程序绘制树形图计算期望值剪枝决策(三)不确定型决策方法1.悲观决策标准(小中取大;华德)2.乐观系数决策标准(赫威斯)3.中庸决策标准4.最小后悔值决策标准(大中取小;萨凡奇)5.同等概率标准二企业经营计划(P70-7-)1编制经营计划的方法(1)滚动计划法(2)PDCA 循环法:就是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4 个阶段的顺序,周而复始地循环进行计划管理的一种工作方法。(3)综合平衡法:是计划工作的基本方法2企业经
41、营计划的目标管理(1)目标管理的特点它是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模式要求有完整的目标体系更富于参与性强调自我控制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能力开发(2)企业目标管理的实施经营目标体系的建立(企业完成计划任务的关键)经营目标的实施经营目标的控制第三节 市场营销一、市场分析(P74-80)(一)市场概念及分类1.概念。是某种产品的现实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需求的总和。卖方构成行业,买方构成市场。2.要素。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3.分类:1)按交换对象不同:商品市场、服务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信息市场等;(2)按买方的类型:消费者市场、组织市场;(3)按活动范围和区域:世界市场、全国市场、地区市场等(二)
42、消费者市场分析1.概念。消费者市场是指所有为了个人消费而购买物品或服务的个人或家庭所构成的市场。2.影响因素。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有:文化、社会、个人、心理等因素3.购买角色。倡议者、影响者、决策者、购买者、使用者。4.购买行为类型。习惯性/化解不协调/寻求多样化/复杂。5.购买决策过程。在复杂的购买行为中,购买者的购买决策过程由引起需要、收集信息、评价方案、决定购买和买后行为5 个阶段构成。(三)组织市场分析1.概念。是由各组织机构形成的对企业产品和劳务需求的总和。2.分类(1)产业市场:它最具代表性,是最多样化和最庞大的组织市场,是市场营销分析主要对象。(2 转卖者市场(3)政府市
43、场.3.产业市场(1)购买类型:直接重购:从过去供应商名单中直接选择企业并重新订购过去采购的同类产业用品。修正重购:适当改变产品某些规格价格等条件,从而有可能重新选择供货商。新购:第一次采购某种产业用品。(2)影响购买决定的主要因素:环境、组织、人际、个人。二、市场营销管理过程(P80-84)(一)分析市场机会1.市场机会:就是未满足的需要2.企业营销机会:就是对本企业的营销具有吸引力的能享受竞争优势的市场机会。(二)选择目标市场1.消费者市场细分的标准:地理细分;人口细分;心理细分;行为细分。2.目标市场选择:无差异市场营销;差异市场管理;集中市场营销。3.市场定位的实质:在于取得目标市场的
44、竞争优势、确定产品在顾客心目中的适当位置并留下值得购买的印象,以便吸引更多的顾客。4.市场营销控制(主要有):年度计划控制、盈利能力控制、效率控制、战略控制。三、市场营销策略-产品策略(84-90)1.产品组合策略(1)产品整体概念包含三个层次:核心产品、有形产品、附加产品。(2)产品组合要素:宽度(有多少产品大类)、长度(产品组合中所包括产品项目的总数)、深度(产品大类中每种产品有多少花色、品种和规格)、关联性(产品大类在最终使用、生产条件、分销渠道等方面的密切关联程度)。(3)策略:扩大产品组合、缩短产品组合、产品线延伸2品牌与商标策略。 包括:品牌化策略、品牌使用者策略、品牌统分策略。3
45、包装策略。包括:相似包装策略、差别包装策略、组合包装策略、复用包装策略、附赠品包装策略。4产品生命周期策略(1)产品投入期策略企业的营销重点:是提高新产品的生命力,使产品尽快为顾客所接受,促使其向成长期过渡。营销策略有:快速掠取策略:高促销费用、高价格方式推出新产品。缓慢掠取策略:低促销费用、高价格方式推出新产品。快速渗透策略:高促销费用、低价格方式推出新产品。缓慢渗透策略。低促销费用、低价格方式推出新产品。(2)产品成长期策略营销重点是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巩固市场地位。(3)产品成熟期策略成熟期企业的营销重点是维持市场占有率并争取利润最大化。企业可以采取以下营销策略:市场改良:主要方式有寻求新的细分市场、刺激顾客增加产品使用率、市场重新定位、寻求新的顾客。产品改良(着手点)品质改良、特色改良、式样改良、附加产品改良。市场营销组合改良。5服务策略. 售前、售后服务。(二)定价策略(P90-93)(2008.5 多选)1成本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