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方案(共5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方案(共59页).doc(5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职业技术学院数字校园建设规划方案2017.3目 录专心-专注-专业1. 数字校园建设内涵与意义1.1数字校园建设的内涵数字校园是指以网络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将学校的主要信息资源数字化,并实现网络化的信息产生、管理、传播和使用方式,从而形成信息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其内涵为: 良好的网络、通讯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是建设数字校园环境的基础; 基于网络的数字化信息与知识的产生、管理、传播和使用方式是数字校园的基本特征; 数字化与网络化渗透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公共服务、学校文化生活以及对外服务等各个方面; 根本目标在于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育管理、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的
2、模式, 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从而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按照国家教育行业信息化政策,高校数字校园的建设水平应体现高校教育的信息化程度,也反映着决策者对现代教育发展趋势高瞻远瞩的水平,更是衡量学校办学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关于“加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利用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要求,根据河南省数字化校园建设示范高校的要求,以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数字化校园建设机制与应用模式探索”为建设指导,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此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划方案。1.2
3、数字校园建设的意义与作用1.2.1 数字校园对职业教育的意义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的工作和学习方式,并赋予职业和职业教育新的内涵和要求。一方面,传统职业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流程正在发生一系列的变革,而且一些新兴职业的“工作空间”和“工作方式”本身就依赖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化技术方法与手段的深入使用,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也将随之发生革命性变革。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适应了社会和职业的信息化要求,同时也延伸了职业教育的办学空间。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除了发生在校园内的教室、实验室、实训室等传统教学环境和校园外的工厂、车间、宾馆、医院等职业活动场所中,也
4、发生在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空间中。依托数字校园,构建基于网络的跨越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办学模式,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和方向。1.2.2 数字校园对我校的作用1.2.2.1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构建人人互通的数字化学习空间,推动教学模式变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在:a) 支持教师面向校内开展混合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面向校外提供在线教学,服务企业培训和终身学习;b)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支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益和质量;c) 开展虚拟仿真实训,既可以使学生达到实际操作训练教学导训的目的,又可以大幅度减少昂贵设备的投入,减少实操耗材
5、,提升实操实训安全系数,有利于培养学生岗位职业技能;d) 引导学生适应信息化环境,提高数字时代所需的信息化思维能力,养成信息化行为方式,了解信息化交往规则,发展信息化职业能力。1.2.2.2有利于教师教研科研和双师素质提升搭建在线协同工作平台,提升教研科研与双师素质和能力,体现在:a) 支持教师网络研修,提供在线培训,支持教师足不出校即可远程进修,开展终身学习,保证专业能力与双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b) 支持在线教研科研,提高研究效率,加速科技创新的步伐,提升职业院校自主创新的能力;c) 构建在线协同机制,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政府和其它院校开展协同创新,促进产、学、研一体化。1.2.2.3有利于
6、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的提高提供信息和数据的集成和分析服务,有利于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的提高,体现在:a) 促进校务实现全流程管理,面向师生员工提供一站式校务管理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b) 整合各种分散应用系统,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建成学校公共数据库,打破因不同管理软件而形成的“信息孤岛”,实现各类基础数据的共享和交换;c) 支持网上协同办公,促进决策信息和反馈信息快速在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流动,实现扁平化管理,促进校务公开。1.2.2.4有利于校园公共服务和文化生活品质的提升搭建虚拟校园社区,提升校园文化生活品质,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体现在:a) 支持学生组成网上社区,鼓励学生反思并分享不同的观点
7、,倡导师生平等,创设开放、民主的文化;b) 提供网络公共服务和正版软件服务,营造诚信和自律的文化氛围;c) 汇聚互联网上的数字化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艺术馆等,发展师生人文素养;d) 引入数字化生活、医疗、娱乐、保安等服务,提升校园公共服务水平。1.2.2.5有利于推动我校教学服务对社会开放建设我校数字化社会服务体系,推动我校对社会开放,体现在:a) 支持职业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促进行业企业参与我校的教育教学,或者我校开办特色专业产业,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于一体;b) 支持我校优质特色教育资源突破校园界限,服务更大范围的职业群体,促进本行业本地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
8、习型社会的形成;c) 获取产业行业需求,推介毕业生源,促进我校人才培养和产业人才需求的顺畅对接;d) 支持我校向社会开放,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促进职业教育优秀文化的社会传承。2. 学校的信息化现状分析与诊断1.2.2.1信息化现状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学校已初步完成校园骨干网络基础建设和完成部分应用系统建设。目前,学校是国家教育部、河南省教育厅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和河南省教育厅数字化校园建设示范工程建设单位,经过前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在一定时期保证了教育教学的需要。这些信息化建设内容在学校取得了许多很好的实际应用效果,也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信息化建设存在以下问题:2.1.1
9、 缺乏明确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标准,存在信息孤岛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业务系统由各个部门主导完成,缺乏明确的技术要求、技术标准和长期规划。实际实现当中主要解决当前的、局部的需求,而没有形成统一管理,有的甚至造成系统的重复建设,部门数据不能有效及时交互、资源不能共建共享,数据重复录入,重复管理,而且数据大量不一致,导致难以获取准确的信息,有用的信息不能及时共享,数据利用率低等,不利于在同一标准下实现数据信息的统筹挖掘、综合查询,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2.1.2 缺乏服务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系统及缺乏顶层设计服务于人才培养所需的网络学习空间、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掌上校园等一批应用系统不能及时投入,教学
10、方式及管理手段落后于现实需要,无法为教育教学提供新形势下的信息化服务。学校各应用系统建设缺乏顶层统一设计,各应用系统建设进度不一、建设重点失衡。2.1.3 网络应用基础设施薄弱学校原有的网络核心设备陈旧老化,协同运行能力弱,设备运行稳定度低,需要搭建新的标准化中心机房环境。校内基础有线网络带宽急需提升,缺乏必备的安全审计日志设备,教学区域、生活区域无拥有自己管理权的无线网络,严重制约了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方式转变改革。2.1.4 信息管理存在日益严峻的安全隐患多部门、多对象的业务流程协同不足,信息化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信息应用系统各自为政,缺乏严格的信息管理安全机制。学校公寓楼学生网络管理失位,
11、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信息平台没有实现内外网访问分级别安全权限。2.2需求诊断2.2.1 应用需求数字校园建设的根本需求是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建设数字校园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学校的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真正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教学变革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推进应用是实现目标的过程,是一个实践、提升的过程,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及学习相结合的过程。每个学生、每个教师都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高。只有这样,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才真正有意义,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我校数字校园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围绕着应用需求来进行规划、建设。2.2
12、.2 服务需求现有应用“重管理轻服务”现象严重,为师生提供的信息服务不够全面原有模式按照管理信息化系统和教学信息化系统的分类来投资和组织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 这种“技术导向”的思维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重建设、轻应用”偏向,不仅导致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率不高,而且对促进教育改革、推动学习方式变革、提高教育质量影响不大。我校数字校园的建设需要实现业务的整合贯通,通过信息门户,提供面向师生的一站式服务。利用无线网络实现掌上校园应用,促进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提升师生在新技术环境的教育学习能力。2.2.3 标准化需求缺少统一的技术体系标准及详细的整体建设规划,不利于长期发展在信息化建设
13、过程中,业务系统由各个部门主导完成,缺少技术及功能的长期规划,主要解决当前的、局部的需求,各部门独立建设、独立维护,没有形成统一管理,有的甚至造成系统的重复建设,不利学校信息化的长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依据教育部2015年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为方案规划标准,管理信息元数据和数字资源元数据遵循JY/T 10062012、JY/T1005-2012、CELTS-3和CELTS-41.1的相关规定,进行长远的技术体系建设规划。2.2.4 开放性需求业务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模式不统一,更新维护困难学校各应用系统的开发平台、数据库和运行环境千差万别,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考虑。随着校园网上应用和资源
14、越来越多,应用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技术升级存在风险,从而也带来业务系统维护成本不断增加的问题。数字校园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提供面向学校未来需求变化和扩展,通过开放性的平台进行持续改进,并能够实现更加方便的系统维护。2.2.5 数据共享需求缺乏数据标准,业务系统之间数据难以共享,给各部门的协作业务处理带来困难由于数据缺乏标准,现有的系统无法提供相互数据交换的功能,这使得某些数据需要跨部门使用时,还依赖于手工的传递或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半手工的传递。这种低效率的信息共享方式无法满足各部门及时获取其他部门信息的需求,同时也无法进行跨业务部门的业务流程系统建设。需要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及规范,实现校园数据
15、的共建共享,协同发展。3. 数字校园的建设目标3.1我校数字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发展学校师生员工的信息技术职业素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再造管理流程,提升校园文化生活品质,拓展对外服务的范围,引领学校现代化发展,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我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信息化支撑和保障。3.2具体目标3.2.1 以信息技术为学校提供服务实现校内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为教育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管理提供服务;3.2.2 特色导向以师生学习空间为导向,以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为导向,实现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
16、的合理规划、合理分配、合理利用;3.2.3 共建共享的质量效率导向各院部、各部门的教育教学数字资源尽最大可能实现共建共享,提高学校教育科研、管理过程和管理系统的质量、效益、效率;3.2.4 打造掌上校园以打造掌上校园为契机,在学校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真正融合,打造与之相适应的网络教学及管理服务平台,以提供一体化的教学资源和管理服务,给学生创造一个智能化的用手机就可学习的信息化环境,调动师生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思维创新学习、创新发展,运用智能化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更具动态性和交互性学习体验的、基于Web的按需使用学习模式。4. 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4.1 业务应用系统整合重组完善整合、完善现
17、有的应用子系统,将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自动化办公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管理系统围绕教育教学管理为服务周期进行整合、完善。将学生管理系统、招生就业系统、迎新报到系统、助学贷款系统、共享学习空间管理、一卡通系统、图书借阅系统、顶岗实习系统、毕业系统和校友管理系统等围绕学生的信息服务周期在原有的应用系统基础上进行整合、完善。持续完善其他随着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而需求的新的应用系统。4.2 数据优化4.2.1 数据共享,有效整合通过数据清洗与整合中间件,实现学校信息有效整合,并且能够兼顾学校现有的电子文件数据,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快速的进行信息整合后,能够及时的通过信
18、息门户,让用户感受到数字校园的建设成果。通过数据整合模式,能够带来以下好处:1. 共享数据中心的数据来自于产生该数据的权威部门,并交换到其它业务系统,遵循了“一数一源”,“谁产生,谁维护”的原则。2. 各业务系统通过数据清洗与整合平台中间件与共享数据中心进行数据交换与共享,各业务系统独立运行,互不影响,某一业务系统故障不会造成对其它系统的影响。3. 数据交换集成是通过统一的中间件平台来完成,不需要复杂的逐一编写接口,易实现、易管理、易维护。4. 因为数据清洗与整合平台中间件的易实现、易管理、易维护,对各业务系统厂家的技术支持依赖性较弱,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各业务部门对新建业务系统的选择权利。而事
19、实上,不同业务领域都有其该领域最擅长的厂家,选择哪一厂家或自行设计开发,决定权应该在主管业务部门。5. 独立的共享数据中心,汇集来的数据在数据中心内可进行综合分析、决策支持等二次开发,进行增值利用。4.2.2 随需应变,快速实施基于开放性平台理念,提供一个标准、可扩展的基础平台,和基于标准规范的可视化扩展工具,让学校各部门人员或者第三方公司一起参与到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中来。通过标准的开发平台和工具,不断丰富和扩展数字校园平台的应用,让应用贴近用户需求,满足学校信息化的持续发展。1. 可视化可拖拽的数据整合工具,不需要编程,保障数据的高效性、安全性,降低后期维护风险。2. 共享数据中心平台,提供开
20、放性服务接口,支持Web Service等通用标准接口,支撑平台未来扩展。 3. 通过门户构建工具,能实现门户组件功能的快速构建,让用户也能参与到学校信息门户功能的持续扩展 。4. 可视化的统一身份认证接入,通过配置的方式完成应用系统与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的接入,提供对已经没有原有应用系统开发商技术支持的系统接入解决方案。 5. 应用系统在统一的快速构建平台下开发,能够支持学校根据自己的应用需求,进行快速调整,规避原有应用系统,直接通过产品采购方式存在不适合自己的需求和自己定制开发方式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4.2.3 遵照标准,数据共享共享数据中心的建设,是根据国家及教育部相关标准完成。依据教育部2
21、015年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为方案规划标准,管理信息元数据和数字资源元数据遵循JY/T 10062012、JY/T1005-2012、CELTS-3和CELTS-41.1等相关规定,进行长远的技术体系建设规划。以学校信息化数据标准为基础,建立学校的共享数据中心平台,实现异构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明确业务系统与数据中心平台的接口规范;保证数据的准确一致,“谁产生、谁维护”。 5. 数字校园建设方案的顶层设计6.1.6.2.6.3.6.4.6.5.5.1 设计原则总的来说,建设方案整体上遵循专家论证、适度超前、以应用为导向的原则进行设计规划,具体有以下几方面:5.1.1. 职业素养养成
22、与职业技能提升原则我校数字校园的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和数字资源的建设,应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强调和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着力于职业素养养成和职业技能提升,努力探求和构建适合我校数字校园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以及服务模式。5.1.2. 技术系统和组织体系协调发展原则数字校园的建设要依据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和信息化环境下的业务需求,进行技术系统的顶层设计,规划并改造组织结构与体系,包括组织机构、政策规范、管理机制和人员发展,使技术系统和组织体系相互匹配、协同推进。5.1.3. 以应用为导向原则数字校园的建设要始终坚持以应用为导向,体现在:a)规划设计应根据业务需求确定软件系统的要求,根据软件系统的要求确定硬件系
23、统的配置;b)面向业务应用,构建技术系统和组织体系,推动数字校园的有效应用;c)以应用效果作为数字校园建设的评价目标。在符合国家教育部和行业标准的体系指导下,规范我校的数字化校园数据标准,以应用为导向,以数字化校园平台为框架,以服务教育教学为目的,无缝集成学校已建和新建的业务应用系统,促进数据利用的最大化。把数据交换集成、用户管理、统一身份认证、业务数据整合、信息资源展示等都融合起来,以标准、数据、应用、用户作为重点要素为主线进行规划和建设。5.1.4.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在充分保障学校现有投资(业务系统、服务器设备等)下,制定数字化校园的信息标准,建设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以及各系统之间的
24、接口标准与规范,对今后业务系统的建设与整合打下坚实的基础。项目建设资金一次到位,实施过程一次建设,分步完善,运维资金逐年配套。5.1.5. 校内机构职责明确与协同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应用服务的需求分析和业务流程应由主管业务部门主导,同时要考虑校内不同机构之间及其与外部机构的协调运作关系。5.1.6. 承前与启后相结合原则既要着眼于新系统的建设,也要关注已有系统的利用和整合,更要重视技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系统架构设计合理,考虑对于未来的发展,设计充分考虑今后扩展的要求。包括与其它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联以及系统的扩容能力等,在满足现有系统互联的前提下,能够很好的适应未来信息系统增长的需要。设备选型在满足当
25、前需要的前提下,考虑一定的前瞻性,并通过后续建设不断完善。5.1.7. 技术的先进性和成熟性并重原则数字校园的建设应考虑技术系统的持久性、扩展性和兼容性,选用先进成熟的技术。系统设计采用先进的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理念、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系统工程方法,设备选型考虑高性能高性价比,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先进性。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先进性、开放性的大学数字校园。5.1.8. 管理权限统一原则数字校园的软硬件系统,不论建设投资方来自何方,管理权限必须为学校统一管理。5.1.9. 系统安全性原则在系统软硬件设计与建设中,充分考虑系统的安全,包括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传输安全,管理安全和设备安全等。5.2
26、设计思路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划,以应用为本、面向服务、信息互通、数据共享,提供及时、准确、高效、随时随地的校园信息化服务,提供满足跨部门的业务管理,面向全校用户便捷的信息服务。通过“管理化+服务化+应用化”的思路使学校实现由传统应用系统以管理为核心转向以应用服务为核心。实现学校各类资源的整合和配置优化,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率,全面提升学校的信息化应用水平。重应用,轻服务只关注部门内部业务以“自我”为中心以“管理”为重点以应用为核心重视绩效和满意度重视资源共享和流程优化以“师生用户”为中心以“服务”为重点分散的服务体系单部门的局部应用孤立的统计分析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跨部门的综合协同应用多维度
27、的决策支持信息荒岛信息孤岛分散的基础设施各部门自建自营信息资源交换信息资源共享公共的基础设施适应需求变化,快速构建标准规范+ 安全保障体系+ 统一平台+ 应用服务集成基础设施信息资源服务与应用业务与价值管理型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型教育信息化5.3 数字校园全景图我校数字校园的全景架构主要是在完善、改造现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遵循教育信息化标准完善各类数据库数据,以统一身份认证和单点登录为关键点整合门户层,打通数字校园的高速通道。然后根据学校各类数字资源和应用服务的现有状况和需求,通过开放、引进、校本三种方式完善未建设的资源、应用,提升未达标的资源、应用,优化已达标的资源、应用,重点构建具有我校
28、特色的数字校园建设机制,促进“互联网+”下的教学科研方式改革、管理手段和师生创新学习能力的提升。最终通过对各类业务应用的数据整合,实现数字校园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支撑在信息整合基础上的应用整合与开发,实现WEB门户、手机客户端、短信息、邮件等多种方式的数字校园综合应用服务和大数据深度应用。6. 建设方案任务分解6.1 遵循信息标准、规范应用建设信息标准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点,对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保证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所采用的信息标准必须保证和国家以及教育部的信息标准相兼容。以教育部2015年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作为我校数字校园建设的信息化标准和数据总体的规划、组织
29、依据。结合该标准以及学校的实际要求,遵循JY/T 10062012、JY/T1005-2012、CELTS-3和CELTS-41.1的相关规定规范全校应用系统的管理信息元数据和数字资源元数据,为数据库设计提供了类似数据字典的作用,为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提供基础性条件,带动教育管理信息存储、访问、更新、传递方式的变革,进一步减轻学校人力资源和财政管理的负担。学校新建、改建、优化和整合的应用系统、数据规范编码都必须以上述规范标准为依据,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管理、统一评价,建研结合、建用结合、建评结合,为实现学校最终的智慧数字校园和综合查询系统打下坚实基础。6.2 数字资源6.2.1. 数字资源的
30、建设机制生态化搭建一个支持分布式存储、多种资源格式、负载均衡以及自动化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的架构体系,将数字资源的建设从资源来源到资源管理、应用以及资源的评价、展示等环节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一个可持续、可交互的生态式数字资源系统,这个系统将数字资源从生产源头到管理过程以及应用环节形成一个生态链条,链条上的各个环节既是递进式的逐级推进,又是交互式的相互依赖,通过系统中的资源评价与反馈体系对资源质量进行评价,好的推荐提升,差的自动下沉,实现资源的优胜劣汰。一个资源从源头生产出来经过管理平台的维护整合以最好的形式通过应用平台展示出来,应用的效果越好,就越能促进源头更积极自发的将更多更好的资源生产出来并通
31、过管理平台加入整个资源生态环境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保证资源系统的生态繁荣。数字资源的来源分为开放资源、引进资源和校本资源三种。其中开放资源是指基于非商业用途,执行开放资源版权要求,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自由使用和修改的数字资源。引进资源是学校以购买、接受捐赠等形式从校外引入的教学资源。校本资源是学校自主开发的具有自主版权的资源,包括学校自主建设或与企业等单位合作研发的教学资源。6.2.2. 数字资源管理方式联通化以ROD(Record on Demand)云教育平台为支撑,校区内各种身份人员以基础架构为依托、利用统一认证平台透明访问教育资源管理系统,根据不同权限访问、检索、下载、加密、上传、订阅各
32、种数字资源,资源管理人员按照资源安全类型进行监控、统计等,对于人和数据实现资源管理的联通化。促使资源的开放面向师生上下级通道、面向社会通道、面向终身学习通道。6.2.3. 数字资源的建设原则6.2.3.1. 总体原则a) 政府引导、专家指导、行业引领、院校承建;b) 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建设;c) 整体规划、整体设计,分段实施、分步操作;d) 应用导向、边建边用、建用结合、共建共享;e) “利用”在先、慎重“引进”、“校本”特色;f) 急用先建、广用先建、优用先建;g) 盘活存量资源,形成持续投入和产出机制。6.2.3.2. 总体要求a) 调研报告、专家论证、建设方案、建设任务书完整全面;
33、b) 建设团队结构合理、门类齐全;c) 组织保障、资金保障有效落实;d) 建设标准、建设规范、验收标准、验收规范及项目管理办法等齐全完整、指导性强;e) 避免发生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低普及率建设、低应用效率建设;f) 尊重版权,遵守开放许可协议,遵守国际公约与国内法律法规。6.2.4. 通用性基础资源通用性基础资源是指CELTS-41.1 2002-09中的教育资源,其含义为以数字信号在互联网上进行传输的教育信息。通用性基础资源有九类: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6.2.5. 仿真实训资源用于职业教育教学实践环节的数字化资源均可成为仿真实
34、训资源,包括用于工程设计与制造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软件,用于职业训练过程的仿真实训软件等。仿真实训资源更多表现为专业类资源,体现学校的教学要求。提倡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仿真实训资源,以便大范围共享应用。6.2.5.1. 仿真实验软件仿真实验软件是指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实验环节中,以期达到观察现象、学会方法、自主操作的效果,其主要教学目的是验证理论、巩固知识、培养兴趣以及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6.2.5.2. 仿真实训软件仿真实训软件是指应用于职业技能训练过程的软件,以期达到熟悉操作、技能养成的目的。6.2.5.3. 仿真实习软件仿真实习软件指用于生产性实习中的
35、仿真软件,主要目的是缓解下厂实习难的问题。6.2.6. 数字化场馆资源6.2.6.1. 职业体验馆职业体验馆是指为学生提供亲身参与、亲身感悟各种职业全过程的在线体验馆。职业体验馆一般采用企业行业构建、院校引入应用的模式。6.2.6.2. 数字博物馆数字博物馆是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将实体博物馆的功能以数字化方式完整呈现在互联网上的博物馆。数字博物馆一般采用社会构建、院校引入应用的模式。6.2.6.3. 数字艺术馆数字艺术馆是利用数字技术完美再现艺术作品,同时向观众展示和介绍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出数字艺术作品的场馆。数字艺术馆一般采用行业和社会构建、院校引入应用的模式。6.
36、2.6.4. 数字科技馆数字科技馆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将科技知识和技术以数字方式展现出来,构成的一个虚拟的科技馆。数字科技馆一般采用社会构建、院校引入应用的模式。数字科技馆建设的基本要求6.2.7. 数字图书馆资源数字图书馆由电子期刊、电子图书、音乐、电影、视觉艺术收藏品等不同的数字化项目组成。数字图书馆的构建可考虑与国家、地区、行业和其他院校图书馆的共建共享。6.3 应用服务6.3.1. 应用服务的类型学校数字校园的应用不应大而全、形成信息孤岛,而应充分利用网络互连和云计算技术的优势,将来自校外的数字化服务与校本提供的服务相结合,经济高效地为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数
37、字化服务。数字校园的建设应遵循应用驱动的原则,围绕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在教学、科研、管理、公共服务、校园文化生活、社会服务和决策支持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数字化服务。应用服务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七种。a) 教学应用服务:是指支持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日常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管理的数字化服务。日常教学包括面向专业知识学习的教学,面向技能培养的项目化教学、实习实训教学、工场实时教学等;b) 科研应用服务:是指支持科研和教研活动的数字化服务;c) 管理应用服务:是指支持各类管理活动的数字化服务,主要包括学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设备资产管理、校务办公等;d) 文化生活应用服务:是指支持校园文化生活的数
38、字化服务,如校园社区交流、后勤服务等;e) 公共服务:是指为学生和师生员工提供公共数字化服务,如电子邮件、数字图书服务等;f) 社会服务:是指面向社会提供的数字化服务,主要包括校企共享信息服务、远程职业培训等;g) 决策支持应用服务:是指支持院校领导层对院校发展实施决策的数字化服务。6.3.2. 应用服务的集成应用服务的集成功能是遵循教育部信息化标准,统一用户认证和数据安全接口,整合信息数据,以利于实现数据共建共享,主要包括以下五大平台:6.3.2.1. 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建立电子身份认证系统,实现统一的用户管理与权限控制。身份认证系统将是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应用系统提供集中的身份认证
39、服务,提高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的安全性。通过指定相应的集中认证技术规范,提供统一的应用系统用户管理接口,最终实现所有新建系统用户认证的统一集中化管理,做到真正意义的集中认证。该系统为数字化校园的所有用户提供统一的身份确认与权限交付。用户通过统一信息门户实现单点登录,整体上避免重复投资。6.3.2.2. 统一信息门户平台建设面向校内外的信息服务网站(统一信息门户平台),及时发布学校各类信息。对社会公众和校内师生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和进入相应校园信息管理系统的入口。该平台位于数字化校园体系结构中的最上层,实现数字化校园各应用系统与用户的人机交互服务,是数字化校园的信息集中展示的窗口。统一信息门户平台需
40、将数字化校园的信息和应用资源有机整合成一个统一的WEB页面,用户只要拥有一个帐号,就能访问到权限范围内的所有资源。同时,门户平台要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定制,不同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喜好来定制信息和服务内容,个性化设置自己的界面风格,用户可以享受到数字化校园所提供的个性化信息服务。6.3.2.3. 共享数据中心平台共享数据中心平台即是统一的数据资源与交换应用服务平台系统,是对数字化校园中的各种结构化数据进行统一管理的平台,还包括数据交换平台,是实现数字化校园数据共享,提供深层次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的重要基础。通过共享数据中心平台系统的建设,以JY/T 10062012教育管理信息
41、化数据标准为基础,建立学校的数据中心平台,实现异构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明确业务系统与数据中心平台的接口规范,保证数据的准确一致,“谁产生、谁维护”。建立可以提供为整个学校综合查询和决策支持所需的数据信息,为学校的将来决策支持系统积累分析数据。为后续开发各种应用系统的通用数据库平台,保证新的系统建立在数据中心平台上时,不会产生新的分散数据。6.3.2.4. 数据清洗与整合平台数据清洗与整合平台实现共享数据中心的数据采集与分发,提供对被交换信息进行清洗、转换、装载入库等数据交换服务,即清理脏数据,完成对数据的整理,确保数据一致性、完整性和正确性。 各业务系统通过清洗与整合系统与共享数据中
42、心平台进行数据交换与共享,各业务系统独立运行,互不影响,某一业务系统故障不会对其它系统造成影响。6.3.2.5. 数字证书管理系统数字证书为实现校园内各用户安全通信提供电子认证。在校园内外网中,使用数字证书实现身份识别和电子信息加密。数字证书中需含有密钥对所有者的识别信息,通过验证识别信息的真伪实现对证书持有者身份的认证,保证校园内外的信息安全。6.3.3. 教学应用服务6.3.3.1. 教务教学管理服务扁平化以ROD(Record on Demand)云教育平台为支撑,校区内各种身份人员以基础架构为依托、利用统一认证平台单点登录教务教学管理服务系统,通过信息管理和过程管理对教学管理工作中主要
43、教学活动进行信息化支持,实现教学管理的扁平化、规范化和科学化。6.3.3.2. 网络教学服务面向学生的校内学习、校外实习实训和毕业后终身学习,构建人人互通的网络学习空间,支持各种模式学习活动,支持学生终身职业素养养成和职业技能提升;面向教师(包括外聘兼职教师),构建全流程、多模式的人人互通的网络教学空间,支持教师面向工作绩效发展职业能力。基于讲授的网络教学服务应支持课程导航结构的在线建立,以课程为单元,针对教学材料的准备与发布、教学答疑互动的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价反馈、教学过程的管理监控等教学环节进行支持或辅助。基于协作的项目化教学服务应支持项目任务系统化的在线建立,对项目教学、案例分析等教学模
44、式中情景创设、问题提出、小组学习、协作讨论、多元化评价等环节进行支持或辅助。网络学习空间是基于“公有云(省厅统一应用平台)&私有云(学校网络学习空间)”复合型解决方案开发的应用服务平台,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建成立体化、大容量、生态化的网络学习环境,以成熟的技术架构支撑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支持移动互联网生态环境下多终端多平台登陆,以校联网门户,服务各类对象。实现校际互通,多方面契合“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建设要求。通过平台可以实现课程与资源的共享、用人标准与培养目标的衔接、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学校与企业的对接,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平台以学校私有云作为基础数据支撑,以校联网为顶层设计公有云社
45、区,校际间采用标准化松耦合集成,实现混合云模式同步应用,构建生态化网络学习空间环境。学校的私有云平台与教务管理、学生管理等平台集成衔接,实现了课程资源互通,用户身份互通。教师发布课程,学生在线看课件教材、课程视频、做课程练习,讨论、提交作业,师生交流互动非常便捷。私有云的应用与可以与常态教学活动形成互补,积累大量学习活动的数据,还可以与已实施的学校通过公有云平台进行了松耦合集成,为学校特色课程输出和优质课程引入搭建了良性循环的渠道。6.3.3.3. 掌上校园服务平台掌上校园服务平台,是在校园各类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进行整合基础上,通过校内WiFi、运营商无线通讯网络、3G网络等传输途径,为学校教
46、职员工、学生提供无线数字校园服务,促进教育学习方式转变。用户可以不受空间、时间的束缚,随时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查阅(订阅)所需信息,掌握校园情况,处理工作事务,处理课业活动,发送即时信息,实时互动交流等。6.3.3.4. 实习实训教学服务有效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讯网实现对学生实习实训教学服务,为参加实习实训学生提供在线学习、考核、交流平台,利用三网联动技术实现实习实训教学活动过程监控和信息管理,包括实习实训考勤管理、实习实训人员管理、实习实训项目管理、实习实训设备管理、实习实训教学管理和实习实训评价评估等。实习实训教学服务可由硬件设备(包括传感设备、仪器)以及登录考勤、基本信息维护、实训管理、答疑、讨论、文件收发和统计报表等信息管理软件组成。 实习实训管理系统是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它对学生、教师、家长及学校其他人员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为学生、教师、企业、家长及校方提供及时准确的学生实习期间的各项信息。6.3.3.5. 产教融合服务办学层面的产教融合是指院校根据所设专业,实现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院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