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共5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共5页).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儒道思想对国人之影响所有的中国人在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则是道家。林语堂吾国与吾民林语堂说:“中国文人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要以儒家的态度做事,以道家的态度做人。” 这反应出了儒道两家思想对于国人影响之深。确实,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要数影响最深的两种思想,还得数儒家和道家。儒家和道家都成名于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这个阶段是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时期,由于历史的转折,政治经济的剧烈变化,必然要反映到思想文化领域中来,从而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而这其中,儒家和道家又最具有代表性,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儒家和道家有一定渊源,但两者的差别是主要的,对后
2、世的影响也是不同。儒道思想同出周易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祖,众所周知,可谓是出生同源的“双胞胎”。但它们却没有现实生活中“双胞胎”那般相似,反而似乎处处走向两个极端。如果说,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世界多元文化中独特的两极的话。那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两极。儒家思想教导有志之士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道家则教导人们要在乱世中勇于“救世”,而但一旦“太平”了,则要学会“明哲保身”,以免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这样细细品开来,它们是如此的不同,但又不同的那样恰到好处。一、儒家所谓儒家,即是崇奉
3、孔子学说的派别,提倡忠孝和中庸之道,重视伦理,政治上主张“仁政”。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他们主张实行“仁政”,向往一个“大一统”安定和谐的社会,认为人性本善。到西汉中期,汉武帝重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主,杂以阴阳五行及法家的某些思想,发展为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新儒学,由于它迎合了统治阶级,所以从此孔孟为正宗的儒家学说逐渐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统治了中国近二千年,虽然它对我国古代文化发展起了阻碍作用,但它在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所以得到统治者的欢迎。儒家思想起源于西周的周公旦,集大成于孔子,在董仲舒手上形成独尊儒术的局面,作为
4、中国的主题思想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儒家奉孔子为宗师,所以儒学又称为“孔子学说”“孔学”。如果说儒家学说是一个完整的人,那么孔子学说就一定是这个人的骨架,其他的血肉组织都是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说,孔子一个人就撑起了儒学的半边天。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破落贵族家庭。孔子的出生并不算高贵,早年的孔子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后来受到齐、鲁两国国君的赏识,官至鲁国的大司寇,又因为与鲁国大贵族的矛盾,在55岁弃官开始周游列国,在73岁时逝世,其弟子为孔子守孝三年。他总结了尧舜以来贵族统治的经验,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儒学的基础;他推崇西周礼制,为了追求自己的政治理
5、想,在知天命的年级开始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治国理论;他整理三代典籍,删诗书,定礼乐,撰写春秋;他主张有教无类,一生奉献教育事业,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且不论孔子对于儒家文化的贡献,不论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单单就是孔子周游列国的那份毅力以及他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就值得对孔子崇高的人格致以敬意。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一种有着非凡进步意义的思想,在那样一个生产力落后的时代,儒家并没有假借任何的神秘力量,儒家思想是一种以文明为核心,以人为本的思想。正是因为儒家思想的积极性、进步性,才成为了照耀华夏大地近千年的主体思想,是黑暗中的难得的一丝理性的光辉。儒家思想以“礼”、“仁”为纲领。希望统治者
6、施行“仁政”,认为民众是统治的基础,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是理性的光辉,有显著的人文主义色彩,提倡“中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注重社会的和谐发展。儒家思想倡导积极的入世,关注现实,关注社会问题,希望社会民生可以和谐。儒家思想以“礼”、“仁”为纲领。希望统治者施行“仁政”,认为民众是统治的基础,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是理性的光辉,有显著的人文主义色彩,提倡“中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注重社会的和谐发展。儒家思想倡导积极的入世,关注现实,关注社会问题,希望社会民生可以和谐。儒家的先贤们用自己的智慧,一代代的去补充、完善儒家的思想体系,让儒家思想不仅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大放光彩,还走出
7、国门,对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中国人,积极入世,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世界,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为指引,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为动力,不断的向着实现“大同世界”的终极目标努力。二、道家所谓道家,即尊奉老庄学说的派别。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他认为道和无为是核心,认为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道”派生的;并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即一切要顺乎自然;主张推行“愚民”政策。到了战国时期的代表是庄子,他认为修养可以得“道”,认为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对现实不满,反映了没落奴隶主阶级悲观的精神状态。到了西汉初年,实行了黄老政治,以老子“无为”为
8、主,但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道家学说,所以道家对以后的朝代影响也较深远。道家,又称为道学,玄学。正如道家的名字一样,追求宇宙、自然大道的道家是神秘的玄奥的。如果说儒家是山,是可以凝望可以攀爬的存在,那么道家就一定只可以感觉却无法捕捉的风;如果说儒家是大地,是可以踏实的行走的存在,那么道家就一定是只可以从指间流过却无法把握的水流。说起道家,就不得不说与道家一样神秘的道家创始人,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与道家的思想一样,老子的出生也充满了传说色彩与玄奥气息,相传老子的母亲吃了一颗从天而降的李子就怀孕了,而且整整怀了81年的孩子才把老子生了下来。老子年幼时就十分聪慧,最后喜欢干
9、的事情就是对着门前的河流沉思,望向璀璨的天空冥想,对自然充满了自己的思考。少年时的老子求学于著名的学者商容,三年之后商容就对老子的母亲说:“老夫识浅,聃儿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学授?”,于是老子的母亲就带着老子入周都求学,在商容的师兄周朝太学博士的举荐下进入了太学学习,聪颖的老子在太学时十分的好学,天文地理,诗歌史籍,风土人情,无所不学。最终,博学的老子被选中成为了守藏吏,相当于是国家图书馆的馆长,这使得老子有机会博览群书。老子是博学的智者,相传孔子曾经拜老子为师,受到过老子指点,由此可见儒家与道家从一开始就有了难解难分的缘分。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有着独特而又系统的哲学观、宇宙观,道家认为“道”是万
10、物的起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人生应该“见素抱朴”,认为万物都是天生对立而统一的,就像是阴阳鱼一样,循环不息,有正有反。道家提倡“无为而治”的治国方法,以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为蓝本;道家崇尚“清静无为”的养生方法,以顺应自然为最高纲领。如果说儒家多治世之能吏,那么道家则多出世之隐者。道家独特的宇宙观与世界观给道家的思想增添了一丝浪漫洒脱的色彩。也许,道家的“小国寡民”治国思想有着极大的局限性,但是道家见素抱朴,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却是修身养性的不二法门。以道家为右手的中国人,少了一丝儒家的承重,多了一丝飘逸与洒脱。当世事无常,前途叵测之时,何不以顺其自然的道学平定内心的羁绊呢
11、?有时,放手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选择吧。儒家和道家在学说上虽然有一定的渊源,但两派历来分歧很多,冲突相当尖锐。其中,两派对于人生的价值观念也截然不同。儒学认为应积极入世,主张改造现实,在维护国家利益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认为应该在自己有限的生命内奋发有为,以自己行动的实质来延续生命的意义。“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儒家一贯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坚持自己的理想追求,肯定自己的是非评判。而道家则主张生命为贵,以名位利禄为轻的人生价值观,若名利损害人的生命,宁肯抛弃名利,也要保存自己的生命,正是“名与身孰亲?身与赁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之” (老子) 孔子主张治国“道之以
12、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以后被孟子发展为仁政,主张帝王要以“恻隐之心”治民,以“仁义礼智治国”,这样就会出现仁义之世。但老子与他们的观点恰恰相反,他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三十八章)在道家看来,“礼乐”“仁义”都是一部分人统治另一部分人的工具,是人治社会的产物,道家崇尚没有人统治人的无为而治,这样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自在地过天然纯朴的生活,人与自然完全容为一体,建立一个“至德之世”。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之中脱颖而出,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经过锤炼、敲打而逐渐形成体系的儒家、道家是中国人的思想基础,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
13、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儒家重仁爱,重人文,重礼制,是入世之显学;道家尚无为,尚自然,尚清净,是出世之哲学。所以,在林语堂先生看来,中国人在精神上无疑是幸福的,在得意之时,有儒家作为指导思想,就像是黑暗中指路的明灯,不会迷路;在失意之时,又有道家思想抚慰内心,就像是冬日里温暖的被窝,不会失落。南怀瑾曾说,儒家就像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道家则像是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大师的魅力也许就在于把玄妙的哲理用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所有人都能接受。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粮食店还是药店,都是不可或缺的,这就是儒道两家哲学思想的魅力,已经融入生活的哲学,是建成中国人灵魂大殿的基石。儒家,道家,
14、就像是天平的两侧,平衡着中国人的心灵。长久以来,儒家与道家相互对立却又互相补充,成了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整体。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成功时的中国人是儒家,此时儒家积极入世,追求真理的思想就是一把利剑,让人有信心扫平前路的一切障碍;失败时的中国人是道家,此时道家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思想就是一剂良药,让人治愈心中的创伤。儒道结合,就成了进退皆可守,沉浮总不惊的心理调节剂。不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总是说中国人缺乏信仰,却不知中国人的信仰早已融入了中国人的骨髓,融入了中国人的思维,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儒道之间,进退从容,中国人不信前世与来生,活在儒道体制下的中国人只想过好自己的今生今世。左手儒家,右手道家,得意儒家,失意道家。儒道思想成就了中国灿烂的精神文化。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