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真题总结(共9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真题总结(共9页).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1、论述中国古代城市产生的基础及条件。(2009、2017)我国上古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后期所以能产生城市,这不是偶然的。它是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大分工,导致剩余产品不断增加和私有制出现,以及社会成员大分化、精神文化的发展和掠夺性战争的频繁发生等因素是密切相关的。(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并与农业相分离,发生了社会第二次大分工。(2)其次是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这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两次社会大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们的劳动产品除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以外,开始有了剩余,产品的交换也就
2、日益频繁和扩大,于是产生了私有制,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现象也就出现了。一些公社的首领们为了保护自已人身及财产安全,就在他们居住地的周围建筑专门的防卫设施城郭沟池,于是产生了城市。(见我国古籍礼记礼运中的记载。) (3)第三、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 (4)第四,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此外,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2、试论述西周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2013)1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但城市规模普遍较小。西周
3、初年的分封制度,推动了周代筑城高潮的兴起。各地诸候纷纷大兴土木,筑城修室,使中国城市数量大增。除中原地区外,在山东、河北及长江流域等地的诸候方国也纷纷建城。然而由于城邑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制,城市规模普遍较小。2形成三级城邑网。即周天子所居王都诸候国国都卿大夫都(采邑城)三级。3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发展受到限制,经济功能不强。4建设城市有了一定的规制,并对我国后来的城市尤其是国都的建设布局产生较深远影响。此外,建筑材料也有了发展。周人发明了瓦,使西周建筑脱离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况。3、论述西周时期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及其影响。(2010、2011、2017)春秋战国时写成的周
4、礼考工记记述了这一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一规划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天子为中心,强调都城方正、对称,宫城居中。考工记还记载:“经途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另外,按照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分成三级城邑网:周天子所居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道路宽窄也不同。这些文献记载的周代城市规划制度及其建设布局,虽然还未为考古发掘完全证实,但从后来我国古代一些城市建设布局尤其是都城建设布局的实例来看,其影响是颇为深远的。在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等实例中尤为明显。西汉长安平面近方形,旁三门,北
5、魏洛阳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的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元大都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城制的 布局,甚至可以说它的知道思想就是城制。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的明北京城也都较多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4、论述秦汉时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主要特点。(2009、2010)1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以西汉时将近1600个县与我国今天全国2200多个县(包括县级市、自治县、旗、盟等)相比较,只相差600多个,并且这些县很多都被保留下来。 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三级城市体系,即首都郡城县城。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随着统一国家的建立,疆域扩大,凡在国家政治势力所及范围都有相应
6、的郡、县设置,因而在我国广大南方、北方和东北地区也开始广泛分布了城市。 3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并以商业贸易联系为纽带,形成了若干城市经济区域。在国内主要地区出现了一系列规模较大,不同等级的商业中心城市。司马迁按照当时商品流向和商业经济联系实际,将全国划分为8大经济区域。4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发展。西汉时的国际贸易可分陆、海两途,以陆为主。陆途即所谓“丝绸之路”。海上贸易主要在南方,重要港口有番禺、徐闻、合浦以及位于今越南境内的龙编(今河内附近)等。“军市”。 5城市建设方面,城区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并且占据城市很大空间。 5、论述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情况,并阐述其取得的
7、主要成就。(2009)1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以西汉时将近1600个县与我国今天全国2200多个县(包括县级市、自治县、旗、盟等)相比较,只相差600多个,并且这些县很多都被保留下来。 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三级城市体系,即首都郡城县城。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随着统一国家的建立,疆域扩大,凡在国家政治势力所及范围都有相应的郡、县设置,因而在我国广大南方、北方和东北地区也开始广泛分布了城市。 3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并以商业贸易联系为纽带,形成了若干城市经济区域。在国内主要地区出现了一系列规模较大,不同等级的商业中心城市。司马迁按照当时商品流向和商业经济联系实际,将全
8、国划分为8大经济区域。4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发展。西汉时的国际贸易可分陆、海两途,以陆为主。陆途即所谓“丝绸之路”。海上贸易主要在南方,重要港口有番禺、徐闻、合浦以及位于今越南境内的龙编(今河内附近)等。“军市”。 5城市建设方面,城区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并且占据城市很大空间。 6、论述西汉长安布局的主要特点。(2009、2011)汉长安位于渭水之南(北距渭水南岸约二公里,今西安市西北约8公里),龙首原高地之北,与秦咸阳毗连,并利用秦一处离宫(兴乐宫)建设起来的。汉长安城是逐步建设起来的,大体可分三个阶段。汉高帝时,先将秦代的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后在长乐宫的西面建未
9、央宫,又在长乐、未央两宫之间建武库。汉惠帝时筑长安城墙,并建东市和西市。汉武帝时,在长乐宫的北面建明光宫,在未央宫的北面建桂宫、北宫,并在西面城外建一规模宏大的建章宫,至此,都城规模大备。 汉长安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早期大一统帝国新建的第一个都城(秦咸阳基本是战国时秦国都城的延续)。其规划布局已同战国时都城有很大不同:它改变了战国时都城两城相依的旧章,也不同于秦咸阳松散状的布局,而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之内。其次,从长安城的总的形制和布局来看,它多少有些附会周礼考工记的规制。主要表现在:城的平面形状虽不甚规正,但基本近于正方形;十二个城门平均分布在四面,每面各三个城门;长乐和未央等
10、主要宫殿位于城的南部,东市和西市位于城的北部,这也与“面朝后市”相符。第三,长安城在规划建设上还有一个较显著的特点宫殿占据了城市的很大空间。仅长乐、未央两宫就占了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一,加上桂宫、北宫和明光宫,合占全城总面积的二分之一以上。由于长安城宫殿占据很大用地,且集中在城的中南部,因此,广大平民和部分官吏就只能居住在城的东北部靠近宣平门的地区,以及城外靠近城门的地区和各宫殿之间。居住区共有160个闾里。 7、论述隋唐长安城规划布局的特点和缺点。(2010、2017)(1)方正的城市轮廓(历史上方城之最)(2)城廓建设体制完备,多重城墙,廓城-皇城-宫城。(3)严整的棋盘式方格路网,有东西大街
11、 11条,南北 14条,追求垂直相交,追求旁三门,通过城门的尺度较大。 (4)全城有 109个坊,实行严格的坊里制度。(5)宫城在城市中部偏北,两边对称布置坊里、市、宗庙和官署等,主要宫殿座北朝南。 (6)市肆:东西二市,集中市制。(7)不符合“前朝后市”,但符合“左祖右社”。(8)考虑了水系和绿化,城市绿化景观良好。(9)城市轴线:宫门前自北向南有全城中轴线,两条横轴和中轴分别相交于主要城门处(10)城市尺度:城市规模,坊里面积均大得惊人,超出需要。 缺点:一是规划的面积太大,周长达36.7公里,城内面积达84平方公里,超过实际需要很大,以致城南一带里坊空有其名,很少有人居住。由于规划建设用
12、地面积太大,使道路宽度、坊里面积也都大的惊人,处处以大来反映当时大一统的强大威力,企图超越前代。二是根据长安城的具体形势,东西大道应成为主要的干道(东至关东,西至成都、河西,新疆),但由于强调了南北中轴线,设计了以朱雀大街为中心9条宽广的南北大道,而东西的14条街道除南半部1条以外都比较窄,以致对城内交通和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三是盛唐时改用东北部的大明宫作为政治中心,玄宗李隆基时又以更偏东的兴庆宫为中心,这样就打乱了原有规划,使城市人口大量流向东北部,造成这一地区的交通紧张和居住拥挤的特别状况。8、论述元大都城规划的成功之处及主要特点。(2009、2011、2017)1、继承并发展了唐宋以
13、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 这反映了封建社会儒家的“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传统观点,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其为政治服务的目的。1、 规划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整个宫城规划,充分利用这一现状,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效果。3、完善的上下水道。河道既满足人民饮用水源,又使通航河道伸入城内,便利商旅及城市供应。4、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一开始就由规划过上都的刘秉忠负责,使得城市建设工程有统一领导与指挥,规划设计意图得到执行与贯彻,这就保证了元大都一气呵成建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丽壮观的城市之一。5、以水面为中心来确定城市的格局,
14、反映蒙古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民族特色。6、开创了在市中心设置高大的钟楼、鼓楼作为全城的报时机构的先河。9、论述明清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2010) 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1城市数量和类型增多2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特点3众多小城镇特别是江南地区市镇蓬勃兴起 4沿江、沿运城市发展轴线进一步增强 5边陲地区的城镇分布地域有了较大扩展 6沿海大中港口城市停滞与衰落,地方小港口城镇兴起与发展 7北京最终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的地位 城市建设的特点 :(1)城市主体结构上礼制规划手法仍占据主导地位并有所发展 (2)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增加,在城门外形成关厢的现象比较普遍,城市中
15、商业会馆建筑显著增多(3)城市普遍用砖修筑城垣,城市军事防御设施体系更加坚固与完善(4)园林建设在一些城市中大量增加并达到相当水平10、试论述中国古代城市选址中的自然环境观。(2013)自然环境观主要表现为风水思想,风水理想模式的构成要素a.平原:众山环抱的漫山坡状的平原。 平整的土地是营建的需要,特别是都城一类的大规模城市。 平原也是农业生产的需要,中国自古以农为本; 漫坡提供了理想的排水条件。b.山系:理想的基址应由群山环抱。 周围群山可阻挡寒风,形成良好的小气候, 良好的植被可保持水土,提供果实、木材燃料, 群山自身是防御体系中的一个层次、 群山提供周围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c.水系:城址
16、选择的根本 提供城市用水同时也是城市排水的途径; 运输的考虑古代物资运输很大程度上依靠漕运; 渔业基础及水生植物生长的良好的环境; 提供工业、农业用水;11、试论述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特征。(2013)(1)形成了古代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和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农业文化以农为本,对自然亲切而又敬畏。中国传统天大自然,中华民族独特的哲学观点和文化传统。(2)形成了中国文化独特发展的格局中国周围有着天然的阻隔,古代很长时间内由于交通不发达,与外界交流少,加上起源早,影响了周边的日韩等国,形成东亚文化环。中国是东亚文化环的主流文化,历史上几个少数民族政权也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也正是这种情况导致
17、了盲目自大的心理,尤其是明清,当世界各地科学技术大加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时,中国却逐渐落后了。(3)形成了中国文化统一性和多样性并存中国文化的主流中原文化农业文化,但地域广博,仍存在许多不同地域文化,它们各自独立,但同时也与主流文化相互交融并存。12、综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核心思想及存在的缺陷。(2009、2017)(1) 西周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有了严格规划,记载“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纬,经涂九轨,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一思想基本成了我国古代建设所秉承的思想体系。 (2) 时期产生了“”,是我国古代思想多元化时代,即有与的,维护传统的和宗教礼法,也有以管子为代表的交更思想
18、,强调“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的自然之上理念;管子认为城地选址应是“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13、论述中国近代城市发展与变化的主要方面。(2010、2011)(1)部分城市性质改变,出现了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城市:两类城市。(2)工业、矿业发展,近代工矿业城市出现:洋务运动(3)铁路、公路建设,近代交通型城市兴起:石家庄、哈尔滨、蚌埠、沈阳。(4)城市规模上大城市与小城镇两极化发展:大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小城镇普遍发展。(5)城市地域分布上沿海与内地不平衡发展加剧。(6)城市物质要素增多,功能结构复杂化:工业区、交通场站、市政公用设施发展、商业街区和新的市中心出现(7)城市空间结构由过去“开”而不“放”型向开放型转变,大多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特有的“多去拼贴”的空间结构特征。(8)城市型行政区得以诞生和确立,城市行政管理由过去的城乡合治到城乡分治。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