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莲县松柏镇初级中学学校发展规划(共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莲县松柏镇初级中学学校发展规划(共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五莲县松柏镇初级中学学校发展规划一、学校发展现状分析(一)学校基本情况松柏镇初级中学始建于1959年,学校占地面积32222平方米,有标准平房216间,教学楼一座,建筑面积7531平方米,绿化面积达8383平方米,学校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生544人,是一所以寄宿制为主的农村初级中学。学校现有教职工53人,其中专职教师42人。教师学历:教师学历达标率达100%。本科学历41人,占教师总人数的77.35%;专科学历12人,占教师总人数的22.65%。教师职称:中学高级教师9人,占教师总人数的16.98%;中学一级教师31人,占教师总人数的58.4
2、9%;中学二级教师12人,占教师总人数的22.64%。骨干系列:现有县级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共17人。信息技术装备:学校现有微机室一个,配有计算机54台;语音室一个,可供54名学生上课使用;多媒体教室12个,配有投影仪12台;建设了校园网,教师人手一台电脑,实现了教师之间网络资源共享。(二)学校发展优势1.以办学理念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学校初步提出了办学理念,并形成了学校精神、教育使命、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以办学理念为核心的学校管理体系的逐步形成,将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注入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2.校内风气正,教师干劲足,社会声誉好。受学校多年优良传统文化的影
3、响,校内风气正,教师干劲足,工作中心地位突出,学校整体氛围良好。曾获得多项荣誉称号,学校管理规范,社会声誉良好。3.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常规管理初显成效学校常规制度建设与管理能力随着学校发展的实际不断修正与完善,“十二五”发展规划、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教育教学评价方案、学生小组自我发展管理指导意见等制度较为规范实用。 4.课程与教学改革氛围浓厚,有一定基础。校内教师研究交流氛围比较浓厚。学校领导对教师的课程实施重视,且注重督促指导。校本课程初见成效,研究性学习课程在探索实践中。学校从2002年起,经历了“导学式”、“学案导学”、“单元学案导学” 三个阶段的课堂研究历程。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的
4、经历,使全校教师的观念不断转变,逐步从不理解转变为主动参与。5.初步探索德育管理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初步形成了用人生理想引领学生行为、用小组自我管理规范学生行为、用“骄子”评选发展学生行为的小组自我发展管理体系。评选办法充分体现以生为本、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的育人原则。6.学校地理环境优势明显,迎来发展良好机遇学校座落在九仙山下,东连五莲山,是旅游、交流的有利位置。东靠海滨城市日照,城市环境优美,年轻而又有活力,便于学校之间的交流。东北靠全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青岛,是教育资源集中地。西靠五莲县城不足十五公里,交通便利。(三)影响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1.学校文化构建不够和谐,整体水平需要提升学校
5、理念文化体系还没有构建完整,尚不能进行科学清晰的阐释,校训、“三风”建设内涵与学校办学理念不相匹配,学校各项管理不能很好地体现办学理念。2.课程建设水平需加强,实施过程有形式化倾向学校不重视音体美、信息技术等课程的开设与研究,校本课程有教材,综合实践活动中有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体现学生兴趣和个性特长的社团组织没有形成。教师结构性缺编,地方课程有学科教师兼职等原因,也影响了课程的开设质量。3.课堂教学改革有待深入,课堂教学效益偏低学校有教学改革的基础与经验,但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课堂外在模式的研究。本质的课堂“问题导学”受到忽视,不能上升到课程的高度来整体性设计课堂教学,教改理念与课堂实际操作相脱节
6、。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课堂问题生成能力较差,缺乏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少教多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等先进的教学原则得不到很好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还没有得到较好落实,常态课课堂效益偏低。4.校本教研方式不够开放,教师专业发展较慢学校教师习惯于被动接受,缺乏自身的思考,问题反思意识和学习研究意识淡薄。教师学习型组织没有形成,教师自我发展定位不高,自主成长意识淡薄,缺乏专业发展兴趣,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欠缺,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不明确,专业发展盲目跟从。5.办学条件较差,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办学经费紧张,校舍老化、布局不合理、实验室不达标,图书实验器材
7、数量不足。现有的信息技术设施逐步老化,不能较好地满足学校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学生宿舍和餐厅管理和条件差,运动场雨天不能使用,体育器材较少,信息技术设备陈旧。这制约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二、学校办学理念体系1、办学理念:奠学生发展之基 构教师成长平台诠释:关爱每一位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成长,以全面实施课程方案和改革学生评价为依托,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让学生在学校“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着眼于对学生的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关注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
8、续发展。教师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谁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谁就拥有高质量的教育。只有教师先发展了,学生才能发展,学校才能发展。教师的师德修养、业务能力和敬业精神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发展水平。要创造学生终生发展的动力,就要为教师搭建发展的平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条件。2、学校精神:日新其德 自强不息 3、校训: 在平凡中追求卓越 4、校风:尚德博学 求实创新 5、教风:以学定教 青蓝同盛 6、学风:自主善学 多思明辨三、学校发展思路及目标定位(一)发展思路:在规范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特色。以精细化管理为切入口,以骨干教师培养为着力点,以“生态德育”为新亮点,
9、以高效课堂构建和课程建设为增长点,以创新制度建设为保障,以质量铸品牌。(二)学校办学目标依托省“1751”工程的推进和推进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为契机,努力把学校办成教育思想先进、办学行为规范、学校管理科学、课程方案落实、课堂教学高效、师资队伍优良、育人环境优化、教育特色鲜明、学生综合素质高、校舍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的 、“民主高效、文明和谐”的省内乡村名校。(三)学校近期目标2011年,统筹规划,制定具体方案和实施细则,并分工负责,做好发展规划的具体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全校师生的集体智慧,做好学校办学理念的诠释和学校文化体系建设工作;以“1751”改革创新工程为契机,以“讲效率,求质量,单项工作争第
10、一,全面工作创一流”为目标,以改革学校现有制度为保障,凝心聚力抓质量集思广益创特色,细化各项管理,做好“惜时增效、轻负不减效”文章,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定不移的实现县内教育质量强校的目标。2012年,依托省“1751”专家团的智力优势,借助学校发展共同体的优势,采取邀请专家诊断指导、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学校发展共同体教师同课异构等方式,深入开展“问题导学”课堂研究,鼓励部分热衷于课堂研究的教师优先成长,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市级以上优质课堂,培养一批有典型带动意义的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初步形成学校的骨干教师团队,使“问题导学”成为知名的教育课堂品牌;深入开展“生态德育”研究,初步形
11、成学校德育特色;借助推进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的机遇,努力争引项目资金,初步调整学校布局,努力改善学校内部设施和物质文化条件。2013年,实施骨干教师带动,扎实推广“问题导学”高效课堂的基础上,强化教师新课程理念培训,提高课程驾驭能力,深入挖掘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经验,完善学校课程体系,逐步打造学校“走进自然,发展个性”的课程特色,以此为抓手促进全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2014年,深入开展学校办学理念引领下的管理特色创建工作,进一步诠释学校办学理念引领下的高效课堂、课程建设、学生德育管理为支撑的学校特色体系。四、学校发展主要任务(一)科学诠释办学理念,构建学校文化建设体系学校将在聘请专家诊断
12、学校原有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发动全校师生和家长的积极作用,认真解读办学理念,对学校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进行系统仔细的价值诠释。将学校办学理念渗透贯穿到学校的各项制度建设和实施过程中,挖掘与创新学校制度、组织、活动、仪式、环境等文化元素,并把其固化下来,从而逐步形成系统的学校文化体系,真正实现“用理念引领教育,用文化管理学校”的发展策略。(二)深化“问题导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学校将深化对“问题导学”的校本培训和研究。学案设计将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善学促教”三个教学法则,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流程与环节,通过实施“问题导学”,实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的根本转变,让学生的自主、合
13、作和探究学习成为常态,努力构建高效课堂,探索形成相应的有效教学管理特色。(三)强化课程领导力,大力提升课程实施水平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将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加强自己的课程领导力。学校将重视音体美和信息技术等课程的开设水平,加强地方课程的开设质量。根据当地文化传统,充分挖掘社区、教师和家长资源,积极开发富有特色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校本课程,积极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组建多样的、富有个性和时代气息的学生社团组织。力争建立与学校办学理念相匹配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小班化”、“菜单式”、“走班制”等开放式学习形式。(四)不断创新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探寻有效的校本管理机制
14、,遵循“学校创设平台,专家引领指导,个人主动发展,团队共同提高”的教师专业成长运作思路,建立年轻教师、骨干教师、名师三级培训体系,促使教师从教学能手向科研型教师转化,建立健全奖励体制,激励教师确立自己的课题研究项目,通过开展如同课异构、专家报告、教育论坛、读书沙龙、撰写教育故事、建立“团队博客”等方式,引领教师主动积极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精神成长,力争培养一支乐于学习和研究的师资队伍。 (五)不断强化德育工作,打造“生态德育”特色学校引导每一位教育工作善于研究创设德育情景,积极探索体现学校育人目标的“生态德育”特色项目研究工作,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研究,引导学生正确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全面
15、培植学生可持续发展动力。五、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措施(一)2011年8-9月份成立学校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在充分征求教师、学生、家长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学校发展规划,详细分解具体的年度目标、落实责任到科室、到专人。(二)2011年10-12月份以有效教学为切入点,以强化教师常规过程管理为抓手,做好教师教材通研、学案编写、学生学法指导、日常测试等方面管理的调整,摒弃过去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繁文缛节,扎扎实实促进教育质量提高;加强各处室工作反思活动,引导各处室负责人在熟悉工作思路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各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突破口,实行日常管理工作目标责任制,力促各项工作全面提高。做好“惜时增效、轻负不减
16、效”文章,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坚定不移的实现县内教育质量强校的目标。(三)2012年2-7月份在抓好校内常规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借助省1751课程专家和学校发展共同体学校的带动作用,采取邀请专家名师诊断课堂、专家理论培训、与东营北宋一中等名校教师开展同课异构等形式,开阔教师的视野,将东营北宋一中等名校的课堂理念融入学校“问题导学”课堂,促进学校课堂研究提档升级;鼓励善于进行课堂研究的教师优先成长,初步培养学校骨干教师队伍,努力发现和培养一批典型,借助省1751项目,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外出培训、业务比赛的机会,锻造一批能够充分体现学校课堂理念的骨干教师,成为学校的品牌。强化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评价制度
17、改革的研究,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对学校已有评价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梳理。聘请专家进行“生态德育”理念培训,理清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特色。(四)2012年812月份以校内骨干教师带动为动力,通过组织全体教师同课题学案设计比赛和同课异构活动,加强全体教师“问题导学”中问题设计和问题处理实效性研究,通过不断的比赛研讨活动,发现学案设计和课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实施问题推进,促进学校整体课堂特色的形成。聘请专家对学校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制度进行诊断,做好各项评价创新制度的提档升级工作。在全校班主任中开展“生态德育”研究,采取主题研讨的方式,行动研究的办法,组织全校班主任参与主题研究,及时发现推广德
18、育工作典型,实现以点带面促进德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充分抓住党委政府推进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的机遇,初步调整学校布局,实现对学校操场的规划与整理;初步完成学校微机室、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更新提档工作,提升学校信息技术装备水平;不断强化校园文化的升级改造,使以办学理念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分布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五)2013年1-12月份采取专家诊断、问题推进的策略,强力推进学校课程建设。邀请省课程专家,对学校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做法进行科学的诊断,通过邀请专家讲座,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程发展规划等方式,逐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理念的把握水平,提高教师课程建设能力,力争形成突出学校办学理念,富有
19、学校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及时总结学校“生态德育”工作的经验做法,做好特色提炼工作。(六)2014年1-6月份,全面完善提升学校办学理念引领下的“文化创新”、 “管理创新”、“制度创新”、 “教学创新”和“课程创新”,突出学校特色的提炼。强化对外宣传,努力打造学校品牌。五、学校发展保障。(一)组织保障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具体实施“学校发展规划”的全程管理,各分管领导、处室、教研组具体落实,全员参与,管理小组负责本规划的全程实施和管理,努力做到团结协作,分工明确,条块清晰。学校发展规划领导小组组 长:翟玉栋副组长:牟永先 冯立青成 员:孙启华 王丰乐 郑建华 厉承宾 冯启勇 郑德光
20、 郑秀彩 崔为阳(二)制度保障成立工作督查小组,加强监督反馈。不断完善校内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对学校发展规划落实情况、出现问题进行督查,研究、撰写阶段工作报告,找出问题与不足,根据发展目标和上级的发展政策及时进行调整并写出今后工作建议、工作重点及落实措施。工作督查小组教学组组长: 牟永先副 组 长: 厉承宾 冯启勇 郑德光成 员: 随时抽调德育组组长: 冯立青副 组 长: 孙启华 厉承宾 冯启勇 郑德光成 员: 随时抽调(三)师资保障加强学校行政班子的建设,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形成“分工不分家,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努力建设一支品德好、观念新、学历层次高、教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四)后勤保障科学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为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物质保障。 2011.11.1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