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教学设计(陈开懋)(共9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740298 上传时间:2022-05-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教学设计(陈开懋)(共9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教学设计(陈开懋)(共9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教学设计(陈开懋)(共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教学设计(陈开懋)(共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课题: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衔接课)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陈开懋一、教案设计1.教案内容解读在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高中数学教材中,“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这一部分内容安排在必修5的第三章第二节,学生高二时才学习,导致高一学生在学习必修1的“集合”、“函数”等内容时,有一定的障碍,达不到一定的深度,初高中数学内容衔接不连贯,对于这一部分内容,老师普遍认为应调整到必修1之前,或是安排在必修1的“集合”之后,“函数”之前比较好. 本节课的产生正是基于以上原因,但它并不是一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新知课,也不是一节复习课,而是一节衔接课,以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

2、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后面称三个“二次”)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为核心内容,特别是用函数的观点来处理方程与不等式问题,引导学生感悟高中阶段数学课程的特征,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为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作学习心理、学习方式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准备,帮助学生完成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过渡. 三个“二次”是初中三个“一次”(一元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在知识上的延伸和发展,它是函数、方程、不等式问题的基础和核心,在高中数学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都会直接或间接用到三个“二次”.如,解读几何中解决直线与二次曲线位置关系问题,导数中导函数为二次函数时的许多问题等,同时,此部分内容又是培养函数与方程思想

3、、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以及等价转化思想的极好素材,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它的基础性和工具性方面.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案重点确定为教案重点: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应用.2.学生学情诊断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一平行班学生,华中师大一附中是湖北省示范高中,学生基础很好,一般而言,学生已经掌握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简单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能利用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方程和不等式问题. 但是,当所研究的问题中含有参数或者综合性较强、或者运算较复杂的时候,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理解题意,不能准确地利用三个“二次”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合理转

4、化,不善于分类讨论,不善于归纳总结,对函数、方程、不等式的处理方法不够完整,没有形成基本的规律.教案难点:含参数的二次方程、不等式,如何利用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进行等价转化处理,为今后处理其它类型的函数、方程、不等式问题提供范式.3.教案目标设置(1)理解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不等式三者之间的关系;(2)能够用二次函数的观点处理二次方程和二次不等式问题,感悟函数的重要性以及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3)引导学生感悟高中阶段数学课程的特征,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能够在本主题的学习中,逐步提升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几何直观和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4.教案策略分析本课作为初高中内容和方法

5、上的“衔接课”,有其重要特点:一不能靠单纯的复习;二不宜上成新课;三,必须展示基本的套路,而又不可能一次到位;四,需要立足于函数、圆锥曲线等核心概念必然联系的高度,着眼于继续学习,而又必须遵循数学的自然顺序,避免后继内容的前移。这种课的关键是整合和提升,形成基本套路并了解它在进一步学习中的基本价值。这些都需要问题驱动,循序渐进,在师生互动中不断地归纳总结。回 顾整 合提 升展 望教案流程:5教案过程环节一:回顾 师:同学们,我们初中学过一元一次不等式,同学们说说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是多少啊? 生:. 师:诶,怎么算出来的啊?哪位同学来说说? 生:把移到右边去,再不等式左右两边同时除以3. 师:你的

6、解题依据是什么呢? 生:不等式的性质. 师:很好,请坐,这位同学利用不等式的性质,从代数的角度把这个不等式解出来了,还有其它的解法吗? 生:可以先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从图象可以看出不等式的解集. 师:好,我们先画图象,怎么画这个函数的图象? 生:找两个点. 师:找那两个点比较好?生:与坐标轴的交点.师:与轴的交点是多少?生:.师:这是怎么出来的啊? 生:令. 即,这个方程的根. 师:很好,与轴的交点的横坐标恰好是对应一次方程的根. 与轴的交点是多少?生:令. 得,交点.师:所以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就是?生:,即图象在轴上方时所对应的的范围.师:很好,请坐,由此可以看出一次函数、一次方程和一次不等式

7、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谁来概括一下? 生:一次方程的根就是一次函数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一次函数的零点),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就是一次函数图象在轴上方时所对应的的范围, 一次方程的根也是一次不等式解集的端点师:同学们再想一想,这三者之间为什么会有关系呢?生:师:我们从代数表达式来看一看, 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和一次函数,这个三个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点?,都含有一次式,对吧,所以它们之间有关系.【评析】回顾初中知识,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理解一次方程和一次不等式. 由三个“一次”,类比引出课题,并为三个“二次”的研究提供思路.环节二:整合师:很好,一次函数、一次方程和一次不等式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8、我们再来看一下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 师:从它们表达式来看,好像也有相同的部分,是什么呀?,二次多项式,对吧?那么这三个二次之间是否也有类似三个一次之间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首先请同学们画画这个二次函数的图象. (板书课题)画一画 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看一看 观看几何画板动画,随着动点C横坐标x的变化,纵坐标y的变化情况.说一说 (1) 当取哪些值时,? (2)方程的根为; 当取哪些值时,? 不等式的解集为; 当取哪些值时,? 不等式的解集为. 问题2: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函数,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动画展示:变一变问题3:对于一般的一

9、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函数,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合作探究: 师: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函数是核心,图象是载体,可以通过函数的观点来处理方程和不等式问题.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图象【评析】以具体的常系数的二次函数、方程、不等式为例,让学生通过类比三个“一次”,理解三个“二次”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二次函数在“三个二次”中的中心地位。并对一般情形的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之间的关系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几何直观、逻辑推理等核心数学素养,具体策略是问题驱动,在教案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研究.师:好,对于一个具体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我们会

10、求解集,如果反过来,已知不等式的解集,你会求这个不等式吗?同学们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 【例1】已知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为,求实数的值. 【评析】逆向变式,强化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的内在联系. 生1:依题意,是对应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将和代入方程得,即, 解得. 生2:依题意,是对应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 由韦达定理有,解得.师:很好,请坐. 根据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不等式的解集就是函数图象在轴下方时,所对应的的取值范围,所以正好是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也就是方程的两个根,从而根据韦达定理,可以求出的值. (画图分析) 环节三:提升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当我

11、们将方程和不等式中常系数改为字母时, 随着字母取值的不同,方程的根和不等式的解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类方程和不等式称为含参方程和含参不等式,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两个含参问题.0y1x师:我们再把前面那个具体的方程变一下,系数上加一个参数,同学们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 【例2】已知关于的方程,一根小于,另一根大于,求实数的取值范围.【评析】含参二次方程问题,继续对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进行整合提升,用函数的观点来处理方程问题.生1:设,则,解之得.师:有不同意见吗?生2:不对,应该还要.师:诶,生2好像说得很有道理呢?还有其它观点吗?生3:我觉得生1是对的,因为的作用是控制图象与轴有两个交点,而这是开口向

12、上的抛物线,也能保证与轴有两个交点.师,同学们同意哪位同学的说法?生:曾子轩.师:很好,题目要求这个方程的两根,一个小于,一个大于,根据函数与方程的关系,方程的根就是函数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我们可以通过控制二次函数的图象来控制方程的根,也就是要保证函数图象与轴的交点,一个在1的左侧,一个在1的右侧. 只需要,就可以控制住这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了,当然如果把加进去,可不可以?也是可以的. 我们从代数的角度来检验一下,看两种解法的答案是否一样?法1:法2:.师:这是一个方程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函数与方程的关系将它转化为函数问题来处理. 师:我们再把前面那个具体的不等式也变一下,系数上加一个参数,同学们

13、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 【例3】若不等式对任意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评析】含参二次不等式问题,继续对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进行整合提升,用函数的观点来处理不等式问题. 组内学生相互讨论,分析解题思路,再让学生先分析.学生分析:只需二次函数,在这一段的图象位于轴上方,应分三种情况讨论,当对称轴在区间的左边、中间和右边.师:非常不错啊,刘钰欣同学将这个不等式问题等价转化为函数图象问题,只需要函数图象在这一段的图象位于轴上方即可. 如何保证图象在轴上方呢?我们边看动画一起来分析. 动画展示:随着的取值变化,函数图象与轴的位置关系. 师:当对称轴在区间的左边时,怎么样就能保证图象在轴上方? 生:只需

14、要, 师:很好,因为当对称轴在区间的左边时,函数在这一段的图象是上升的,即随着的增大而增大,只需要最小值即可. 师:当对称轴在区间的里面时,怎么样就能保证图象在轴上方? 生:. 师:还可以通过什么来控制? 生:. 师:就是函数的最小值大于零即可. 师:再来看,当对称轴在区间的右边时,怎么样就能保证图象在轴上方? 生:只需要, 师:很好,因为当对称轴在区间的右边时,函数在这一段的图象是下降的,即随着的增大而减小,只需要最小值即可. 下面同学们把具体的解答过程写出来,找一个同学上黑板完成具体过程: 生:记,这个函数的对称轴为,则 当时,只需要,解得, 又,所以;当时,只需要,解得,又, 所以; 当

15、时,只需要,解得,与矛盾. 综上:.师:找个同学来点评一下.生:答案正确,但解题过程有点不对,没有讨论和的情况.师:很好,这两种情况,可以加在哪里比较好.生:加在中间.师:很好,对于含参问题,我们除了要选择恰当的分类讨论标准之外,还应该注意分类讨论还应做到不重不漏.师:好,这是一个不等式问题,我们仍然将它转化为一个函数问题来处理. 环节四:展望 师:同学们,今天莅临我们课堂的还有一位神秘嘉宾,大家想不想见一下?生:想.师:掌声有请.嘉宾:学弟,学妹们好,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现在高三(15)班的刘今欣同学,很高兴走进学弟学妹们的课堂,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嘉宾:大家都知道一元二次函数是中考的

16、压轴题,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二次函数、二次方程和二次不等式在以后的高中学习中有什么作用呢?课前,陈老师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让我归纳整理一下. 二次函数、二次方程和二次不等式在高中数学其它领域的应用. 其实三个“二次”及其相关问题的处理方法广泛应用于高中数学的各大核心模块:如数列、三角函数、立体几何、解读几何、导数等. 下面重点以三个“二次”在解读几何中的应用为例,让同学们对三个“二次”在以后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了解. 【案例1】直线与双曲线的右支交于不同的两点,求实数的取值范围.解:联立方程,消去,得到的一元二次方程 直线与双曲线C的右支交于不同两点,等价于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正实数根.即对应

17、二次函数图象与轴有两个交点,且交点在轴右侧.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条件控制二次函数的图象. 解得的取值范围是【案例2】(2016年江苏高考第19题)试卷和答案如下: 已知函数 设, 求方程的根; 若对于任意,不等式恒成立,求实数的最大值; 略 解:,由可得, 则,即,则,; 由题意得恒成立, 令,则由可得, 原问题等价于不等式,对任意的在上恒成立, 记, 当对称轴,即时,显然成立; 当对称轴,即时,只需,即; 当对称轴,即时,只需,与矛盾; 综上,所以实数的最大值为 【案例3】(2016年全国卷文科高考第11题)试卷和答案如下: 函数的最大值为 (A)4 (B)5 (C)6 (D)7 解:因为

18、,而,所以当时,取最大值5, 以上是最终可以转化为二次函数、二次方程和二次不等式的题目,其实还有更多的考题是考其他类型的方程、不等式问题,也可以用函数的观点,数形结合的思想来处理,如 【案例4】(2016年山东卷文理高考第15题,填空压轴)试卷和答案如下: 已知函数其中若存在实数,使得关于的方程有三个不同的根,则的取值范围是_ 解:画出函数图像如下图所示: 由图所示,要有三个不同的根,需要红色部分图像在深蓝色图像的下方,即,解得时间关系,我暂时只讲这么多,欢迎同学们以后常来找我交流,预祝学弟学妹们早日适应华师一的学习. 也预祝大家在这个顶尖中学度过愉快而又成功的三年高中生活!【评析】结课:从高

19、中数学的核心问题中回望基础,让学生加深对三个“二次”作用的理解,并试图产生对进一步学习的期待.师:很好,谢谢这位学长. 高中数学中的许多问题,都与三个“二次”直接有关或间接有关. 二次函数、二次方程和二次不等式的研究方法为研究其它函数、方程和不等式提供了套路. 以后,对于其它类型的方程和不等式问题,我们仍然可以用函数的观点来处理. 师:这里其实还蕴含着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同学们说说,是什么?生:数形结合,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专为数形结合思想写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朗诵一下.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非。二、教案反思本课力图尝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教师动态演示,完成知识的回顾、整合、提升、展望通过教案实践,认识到多一点精心预设,就能融一份动态生成,体会到什么是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注意到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由“完成教案任务”转向“促进学生发展”可取之处:教案设计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利用问题驱动完成本节课的教案目标,突出了以生为本,探索了衔接课的一种新模式改进之处:本课在基本运算,用直观支持运算,以及通过展示未来课题让学生感悟运算价值等,都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 但如何真正驱动学生在运算方面自觉探索、自觉积累、自觉训练,如何提高学生的运算素养,还有待于教案的创新.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