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必须版)(共20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732831 上传时间:2022-04-3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必须版)(共20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必须版)(共20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必须版)(共2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必须版)(共20页).doc(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一章 绪论1.名词解释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用药对象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分布: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后透过细胞膜向机体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代谢:是指药物在吸收过程中或进入体循环后,受体液环境、肠道菌丛体内酶系统等的作用导致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也称为生物转化。排泄:是指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转运: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处置: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消除:药物的代谢与排泄过程合称为消除

2、。2.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各包括哪些方面?剂型因素:剂型种类、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制剂处方、配伍药物在处方及体内的相互作用,以及制备工艺、贮存条件和给药方法等。生物因素:种属差异、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及遗传因素等。3.简述生物药剂学的研究目的,请举例说明。生物药剂学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设计合理的剂型及制剂工艺、指导合理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以确保用药的安全与有效。4.药物化学结构唯一决定药物疗效的观点正确吗?请分析原因。不正确。因为随着生物药剂学的产生和发展,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药物在一定中所产生的效应除了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

3、有关外,还受到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影响,甚至在某种情况下,这种影响对药物疗效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药物化学结构唯一决定药物疗效的观点不正确。第二章 药物的吸收1.名词解释胃空速率:单位时间内胃内容物的排出量。多晶型:同一化学结构的药物,由于结晶条件不同,可得到数种晶格排列不同的晶型,这种现象称为同质多晶。溶出速度:是指固体药物制剂中有效成分在特定的溶解介质中的溶解速度和程度。pH-分配学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吸收:是指药物丛给药部位向血液循环转运的过程。被动转运:是指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顺浓度梯度,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的过程,分为简单扩

4、散和限制扩散两种形式。主动转运:是指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逆化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促进扩散:某些物质,如氨基酸、糖和金属离子等亲水性物质,借助细胞膜结构中的一些特殊蛋白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差,不消耗ATP能量而进入膜内的转运方式,称为促进扩散。 2. 简述被动转运、主动转运的特征及速度过程。(1)被动转运的特点:药物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一级速度过程(2)主动转运的特征为逆浓度梯度转运需要特异性载

5、体转运过程须消耗能量(ATP)结构类似物能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转运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的量及其活性有关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存在物质结构特异性和吸收部位特异性3. 简述促进扩散与主动转运、被动扩散的相同点及不同点。(1)因其同属于载体媒介转运,故不少特性与主动转运相同,如有结构和部位的专属性、竞争转运及“饱和”现象等。与主动转运的区别在于此转运过程不消耗能量和由浓度差来推动扩散,而借助载体进行转运又与被动扩散转运方式有所区别。(2)与被动转运相同的是促进扩散服从顺浓度梯度扩散原则,不消耗能量。但促进扩散的速度要比单纯扩散的速度快得多,某些高极性的药物的促进扩散转运速度更快。4.大剂量顿服维生素B2、B

6、6能否相应提高疗效?简述其原因及正确的服用方法。不能。因为维生素B2、B6是水溶性的,不能在体内储存,一次大剂量顿服维生素B2、B6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被吸收,其余的排出体外。所以大剂量顿服维生素B2、B6不能相应提高疗效,反而是浪费。服用方法:维生素B6片,常规服法是,每次20毫克,每天3次;维生素B2片,口服,成人,一次1片,每次5mg,一日3次。饭后服用。5. 为什么小肠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是人体内最长的消化器官,全长达5-7米,为食物的充分消化提供了场所;小肠粘膜形成许多环形皱褶和大量绒毛突入肠腔,每条绒毛的表面是一层柱状上皮细胞,柱状上皮细胞顶端的细胞膜又形成许多细小的突起,称微

7、绒毛。小肠黏膜上的环状皱襞、小肠绒毛和每个小肠绒毛细胞游离面上的10003000根微绒毛,使小肠粘膜的表面积增加600倍,达到200平方米左右。小肠的巨大吸收面积有利于提高吸收效率;小肠的内壁存在着多种消化腺细胞群,可以分泌多种消化酶,增加消化食物的种类;胰总导管、胆导管的入口在小肠的十二指肠端,有助于消化个多种类的食物。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胃肠液PH值变化对口服药物吸收有何影响?胃液显酸性,有利于弱酸性药物的吸收,小肠分泌液显弱碱性,有利于弱碱性药物的吸收。7. 药物的哪些理化性质会影响其溶出?药物的溶解度 粒径大小 多晶型 溶剂化物8. 引起药物晶型转变的外界条件有哪些?熔融和加热

8、 粉碎与研磨 贮存9. 不同剂型的制剂口服后,其吸收速度有何差异?为什么?溶液剂混悬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因为口服制剂药物的吸收,要经过释放、溶解和跨膜转运三个过程。不同的制剂因药物释放速度和在胃肠中的溶解速度不同,药物被吸收的速度及程度可能不同,所以不同剂型的制剂口服后,其吸收速度有差异。10. 简述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因素和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1)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因素:生理因素:胃肠道的体液环境、胃肠道的运动(胃的运动、胃空速率、小肠运动)、胃肠道的代谢反应、胃肠道的血液和淋巴循环(胃肠道血流速度、首过效应、淋巴系统)、食物、P-糖蛋白、病理学因素(胃肠道运行时间的改变、胃肠道吸收

9、部位完整性的缺失、胆汁分泌减少、肝病及肝功能不良者)物理化学因素:药物的解离度和脂溶性、药物的溶出速度、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剂型因素:剂型特点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制剂处方和辅料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制备工艺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中药粉碎度、压片时的压力、制粒操作、包衣)(2)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提高药物溶出速度:制成水溶性前体药物 制成盐类 制成无定型药物 加入表面活性剂 增加表面积增加药物脂溶性:改善化合物结构 合成磷脂复合物加入口服吸收促进剂:增强大分子和极性药物的胃肠道透过性的物质。11.口服药物吸收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1)在体法:肠道灌流法 肠襻法(2)体外法:组织流动室法 外翻肠囊法

10、外翻肠环法 细胞培养模型 (3)体内法第三章 药物的分布1.名词解释分布:是指药物由血管内给药或血管外给药吸收入血液后,又血液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包括作用和非作用部位)的过程.。蓄积:药物从组织解脱回血液的速度慢于由血液进入组织的速度,连续用药时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蓄积。表观分布容积V:是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状况的重要参数。它是指假设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按照血浆中药物浓度(C)推算体内药物总量(D)在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总体积。2.如何根据表观分布容积的大小判断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1)组织中药物浓度与血液中药物几乎相等的药物,即具有在组织内均匀分布特征

11、的药物。(2)组织中药物浓度比血液中药物浓度,则V值将比该药实际分布容积小。(3)组织中药物浓度高于血液中药物浓度时,V值将比该药实际分布容积大。3.为什么说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药物贮存的一种形式?因为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不能跨膜转运,所以成为药物在血液中的一种暂时贮存形式4.简述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影响药物分布速度的因素:(1)透过限制型分布(2)灌注限制型分布影响药物分布程度的因素:(1)药物的分子量(2)药物的脂溶性(3)药物的pKa与环境pH (4)药物的血浆蛋白的结合:蛋白结合与体内分布 蛋白结合与药效 影响蛋白结合的因素 (5)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5.简述淋巴系统转运的特点。避免肝

12、的首过效应特定物质的转运给药途径不同,药物的淋巴转运的方式不同药物转运的单向流动性6.简述提高药物脑内分布的措施。将药物直接注射入脑脊液;脑内埋植灌注泵或储库型植入制剂;采取措施可逆地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7.为什么孕妇对某些药物要慎用?药品都有其适应征和禁忌征,特别是毒性强的药品,毒副作用更大,不良后果,比较明显的是致瘾,致畸,致突变,所以孕妇对某些药物要慎用,以免引起胎儿发育不良及先天性疾病。第四章 药物代谢1.名词解释代谢:亦称生物转化,深v药物在吸收过程中或进入体循环后,在体内各种酶以及体液环境作用下,其化学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首过效应:又称首过作用或第一关卡效应,是药物被吸收至体循环之

13、前发生代谢而失活的现象,包括消化道首过效应、肝首过效应和肺首过效应。第一相反应:是引入官能团的反应过程,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多数脂溶性药物经过第一相反应生成极性基团。第二相反应:是指药物中的极性基团或由第一相反应生成的代谢产物结构中的极性基团与机体内源物质反应生成结合物的过程,亦即结合反应。肝提取率:是指药物通过肝脏从门静脉血清楚的分数,反映肝首过效应的强弱。酶诱导作用:人体摄入某种化学物质后,药物代谢增强的现象称为酶诱导作用。酶抑制作用:人体摄入某种化学物质后,药物代谢减慢的现象称为酶抑制作用。酶诱导剂:人体摄入某种化学物质后,药物代谢增强的现象称为酶诱导作用,导致药物代谢增强的化学物

14、质称为酶诱导剂。酶抑制剂:人体摄入某种化学物质后,药物代谢减慢的现象称为酶抑制作用,导致药物代谢减慢的化学物质称为酶抑制剂。2.药物代谢的临床意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代谢使药物失去活性:代谢可使药物变为无活性的代谢物而失去治疗作用,如局麻药普鲁卡因在体内水解后便迅速失去活性。(2)代谢使药物降低活性:有些药物代谢后的产物活性明显下降,但仍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如氯丙嗪的代谢产物去甲氯丙嗪,药理活性比氯丙嗪弱。(3)代谢使药物活性增强:即药物经代谢后的产物表现出药理效应增强,如非那西丁在体内转化为极性更大的代谢产物对乙酰氨基酚,药理作用明显增强。(4)代谢使药物作用激活:有些药物本身没有药理

15、活性,在体内经代谢后产生有活性的代谢产物。通常的前体药物就是根据此种作用设计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5)代谢产生毒性代谢物:有些药物经代谢后可产生毒性物质,如异烟肼在体内的代谢物可引起肝脏的损害。3.药物代谢酶分为哪几类?主要存在于哪些组织中?药物在哪些部位会发生代谢?药物代谢酶分为微粒体酶系和非微粒体酶系。微粒体酶系主要存在于肝脏内质网,非微粒体酶系在肝脏、血液、肠粘膜、肾及其他组织中均有存在。药物的代谢部位:肝、肠、肾、肺、脑、血浆、胎盘、眼、皮肤和脾脏。4. 第一相代谢反应、第二相代谢反应各包括哪些具体反应?第一相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第二相反应:葡萄糖醛酸结合、硫酸结合

16、、葡萄糖结合、氨基酸结合、乙酰化、甲基化、谷胱苷肽结合。5.简述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1)生理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种属差异、个体差异(年龄、性别、病理状态)、遗传变异性、P-糖蛋白(2)非生理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途径与剂型、给药剂量、酶诱导和抑制作用、药物的相互作用第五章 药物排泄1.名词解释药物排泄:是指体内原形药物及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它与生物转化统称为药物消除。肾清除率:单位时间内由肾清除的含药血浆体积肝肠循环:经肝细胞分泌进入胆汁的药物及其代谢在胆囊收缩下由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其中部分药物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药物在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

17、,称为肝肠循环。2.简述药物肾排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药物肾排泄过程:1)肾小球的滤过2)肾小管分泌3)肾小管的重吸收随尿排出体外(简单扩散);肾小管外主动分泌到肾小管内排出(主动转运)影响因素:尿量、尿液的pH、药物与蛋白的结合率、药物代谢、合并用药、肾脏疾病3. 如何根据肾清除率的大小判断药物的肾排泄机制?4.为什么肝肾功能不全者使用某些药物时要适当调整给药方案?因为肝肾功能不全者,对药物的消除能力低,有可能造成某些药物在体内蓄积,产生毒副作用,所以肝肾功能不全者使用某些药物时要适当调整给药方案。5.简述药物胆汁排泄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药物胆汁排泄:药物自胆汁进入十二指肠,随粪便排出体外;自

18、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药物在小肠再被重吸收(肝肠循环)影响胆汁排泄的因素:(1)胆汁流量:药物的胆汁排泄往往随胆汁流量的增加而增加。(2)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化合物的分子量、极性、取代基、解离状态及脂溶性等,对胆汁排泄影响较大。(3)生理因素:种属差异、代谢状况、蛋白质结合率、疾病和老化等会影响化合物的胆汁排泄。6.为什么婴幼儿和老人对某些药物的用药剂量要较成人少?因为婴幼儿的肝、肾功能未发育完全,对药物的消除能力低,有可能造成某些药物在婴幼儿体内蓄积,产生毒副作用。因为老人的肝、肾功衰竭,对药物的消除能力低,有可能造成某些药物在老人体内蓄积。所以婴幼儿和老人对某些药物的用药剂量要较成人少。产生毒副

19、作用。7.为什么哺乳期妇女对某些药物要慎用?虽然大多数药物的乳汁排泄量低,一般低于摄入药量的2%。但由于婴儿的肝、肾功能未发育完全,对药物的消除能力低,有可能造成某些药物经乳汁进入婴儿体内蓄积,导致引入产生毒副作用。所以哺乳期妇女对某些药物要慎用。8.肝肠循环有何意义?可以有效地利用体内必需物质,如帮助消化的胆盐通过肝肠循环可以得到再次利用。较大药量反复进行肝肠循环可延长药物的生物半衰期和药效维持时间。第六章 药物传递系统的设计及其体内过程1.简述设计口服控释给药系统的目的及思路。目的:减少给药次数,避免夜间给药,增加病人用药的顺应性;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避免某些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20、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加药物治疗的稳定性;可减少用药总量,因此,可用最小剂量即可达到最大药效。思路:药物的选择(根据临床应用选择药物、根据药物理化特性和药动学特性选择药物)、给药间隔时间选择、剂量设计,安全性。2.简述设计靶向给药系统的目的及基本原理。(1)目的:使药物具有药理活性的专一性,增加药物对靶组织的指向性和滞留性,降低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减少剂量,提高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2)基本原理:是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和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的使药物浓集于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且疗效高、毒副作用小。3.如何根据药物的代谢特性进行制剂设计?口服后的首过效应明显而生物利用度低且不稳定

21、改变给药途径或设计特殊口服制剂4.前体药物是怎样产生药效的?前体药物本身没有活性或活性很低,经过体内代谢后变为有活性的物质而产生药效。第七章 药物动力学概述1.名词解释药物动力学:亦称药动学,系应用动力学原理研究药物体内过程速度的一门科学。隔室模型:根据药物在机体的某些部位分布速度的快慢将机体划分为若干个房室,这样的模型称为隔室模型。生物半衰期:是指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又称半衰期或消除半衰期清除率:单位时间内机体清除含有药物的血药或血浆的体积,单位为ml/min。CL=kV2.简述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研究目的。(1)生物药剂学研究目的:为了正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设计合理的

22、剂型及制剂工艺、指导合理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以确保用药的安全与有效。(2)药物动力学研究目的:研究药物在体内的经时变化过程,并提出这种变化过程的数学模型;研究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应用药物动力学参数设计给药方案;指导药物制剂的设计并对其生产质量进行评价;探讨药物化学结构域药物动力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第八章 单室模型第一节 静脉注射1.血药浓度经时变化2. 采用血药浓度法求算药物动力学参数3. 采用尿药排泄数据法求算药物动力学参数(1)尿药排泄速度法(2) 总和减量法(亏量法)清除率第二节 静脉滴注1. 血药浓度经时变化2.静脉滴注法求算药物动力学参数(1) 稳态时停滴(2)稳态前停滴3

23、. 静脉滴注的负荷剂量问题(1) 快速静脉注射同时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2) 先快速滴注再慢速滴注的给药方式第三节 血管外给药1.血药浓度经时变化2.血药浓度达峰时间和峰值3.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4. 采用残数法求算药物动力学参数5.滞后时间第十章 多剂量给药多剂量函数第一次静脉注射后,体内最大药量等于静脉注射剂量 在第一次给药后经过时,体内药量达到最小,即随后第二次静脉注射,则体内药量迅速增至,其为第一次给药后药物在体内的剩余量与第二次剂量之和。即:经过后,第二次给药达最小药量:同理,第三次静脉注射后体内最大及最小药量分别为: 以此类推,第n次给药后,则:第n次静脉注射给药后体内最大及最

24、小药量可以很容易地由下列公式算出 1. 多次静脉注射(静脉注射)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第n次给药后体内最大及最小血药浓度公式第n次给药后的给药间隔内任何时间的血药浓度可由下式计算在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中,静脉注射、口服给药以及静脉滴注停滴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为单项或多项指数曲线,符合如下通式:式中为各指数项的系数,为各个速度常数。若以一定时间间隔及给药剂量重复给药,n次给药后,血药浓度公式的通式则为两室模型药物多次静脉注射后,第n次给药的血药浓度公式2.多次口服给药(血管外给药)稳态血药浓度1. 多次静脉注射稳态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时,多剂量给药后稳态血药浓度公式的通式两室模型药物多次静脉注射后稳态血药

25、浓度公式2. 多次口服给药稳态血药浓度稳态时最大血药浓度(峰值)稳态时最小血药浓度,稳态血药浓度峰值时间整理得多剂量给药血药浓度达峰值时间单剂量给药血药浓度达峰值时间3. 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4. 首剂量与维持剂量如要求首剂量立即达到稳态,则先以一个较大的负荷剂量给药后,经过时间达最低血药浓度,并使得 对于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则因此多次口服给药亦常采取首次给予负荷剂量,使立即达到稳态水平。单室模型药物口服给药的负荷剂量公式若前一次剂量吸收基本结束后再给予后一次剂量,则此时对于半衰期624h的药物,多剂量给药的最佳方案是按“首剂量加倍原则”,即“给药间隔等于药物半衰期时,首剂量加倍”5. 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某一分数的时间6. 蓄积因子稳态最小血药浓度与首次给药后体内最小足额要浓度之比。7.波动百分率第十一章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方程1.米氏方程2. 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3.利用Lineweaver-Burk公式计算 取倒数 4.利用Hanes-Woolf公式计算,若将上式同乘以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