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共20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721080 上传时间:2022-04-3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共20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共20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共2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共20页).doc(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考点第一章 教育基础第一节 教育与教育学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 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 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的,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教育的形态:P41. 家庭教育2. 社会教育3.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导形态。三种教育形态的功能整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有着各自的目的、地位、作用和特点,同时他们也有各自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这就需要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实现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有利于教育在时空上的相互衔接,有利于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有

2、利于加强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实现教育的整体效应。P5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 教育是通过专门培训出来的教师所进行的活动,对学生的作用力比较强;学校教育能对其他各种环境因素加以控制,选择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那些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因素。P5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1. 教育者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参加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活动;教育者要争取社会力量的配合,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P6教育目的的作用:1. 规范作用:规范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教育方向;

3、规范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了学校管理。2. 激励功能;3. 选择功能;4. 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当然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重要依据。P8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学龄初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20世纪后的教育的特点:1. 教育的终身化 2. 教育的全民化3. 教育的民主化4. 教育的多元化5. 教育的信息化小学生的身心发展:1. 小学生的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2. 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思维缺乏自觉性、灵活性。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是体现人才

4、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又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教材是学校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1. 全民性2. 义务性3. 全面性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1. 信息传递作用2. 控制作用3. 激励作用4. 情感交流作用第二节 小学教育小学教育的义务性:1.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具有义务教育的性质,对于每个公民来说,教育机会是均等的,是应当享有的权利。学校组织的机构类型:1. 直线型结构是最早,也是最简单的一种学校组织机构的结构类型。教育的概念:1.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

5、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P3教育的本质属性:1.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2.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P3教育目的的概念:1.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1. 德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灵魂和核心作用,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2. 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3. 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4.

6、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5. 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 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 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 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6. 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教育制度的概念:1. 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相互衔接关系。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2.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

7、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3. 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学制的建立。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4. 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指出: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课程标准:1.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

8、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2.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教材:1.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2. 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3. 教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4.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 体现课程结构

9、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学生观:1.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的主体。教师劳动的特点:1. 复杂性2. 创造性3. 主体性和示范性4.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10、5. 长期性和间接性6. 系统性教师的专业能力:1. 教学设计能力2. 教学语言能力3. 教育教学交往能力4. 组织和调控课程的能力5. 教育研究能力6. 创新能力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1. 关注生存阶段:一般是新老师。2. 关注情境阶段:专家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3. 关注学生阶段: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1.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 开展微格教学。3. 进行专门训练。4. 反思教学经验:经验+反思=成长第三节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P40-411. 教育观察法2. 教育调查法3. 教育实验法4. 个案

11、法5. 历史法6. 比较法教育观察法的类型:1. 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2. 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3. 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教育调查法的类型:1. 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2. 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3. 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教育调查的基本方法:1. 抽样调查法2. 问卷调查法:包括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和答案、结束语。3. 访谈法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P48-49,选择题或简答题1. 客观性原则;2. 系统性原则;3. 创新性原则;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P49-53 材料分析题或教学设计题1. 教育科

12、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选择研究课题;查阅研究文献;提出研究假设;设计研究方案;2. 教育科学研究的组织与实施:研究条件的控制;操作定义的执行;研究过程的监控和调整;研究数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3. 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分析与表述:研究数据资料的分析;研究成果的表述;第四节 小学教师的职业角色与专业发展教师的职业角色:P55-56 选择题或材料分析题1. 传道者角色;2. 授业、解惑者角色;3. 示范者角色;4. 管理者角色;5. 父母与朋友角色;6. 研究者角色;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各个阶段:P58 1. 三阶段发展论: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2. 五阶段发展论:新手、进步中的新手、

13、胜任型、能手、专家。3. 原型发展论:方向就是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由新手到专家的过程。专家型教师的三个基本特征:P61 1. 丰富的和组织化的专门知识2. 解决教学问题的高效率3. 对教学的洞察力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P61-62 选择题或简答题1. 遵守教师职业道德2. 拓展个人专业知识3. 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语言能力、组织和调控课堂的教学能力、教育研究能力、与学生及他人的交往能力、创新能力。4. 建构教师专业人格5. 形成专业思想6. 发展专业自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P63-641. 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保证:个体学习、互动学习、团队学习。2. 教学反思-教师

14、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3. 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行动研究的过程: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发现并明确问题;分析问题,寻找问题的症结;假设一种或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或途径;实践、尝试解决问题;反思总结。行动、合作与反思相结合。4. 同伴互助-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学术沙龙、磨课、开展微格教学、展示。5. 课题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6. 专业人士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阐释教育教学理念;共拟教育教学方案;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尝试;引导反思教育教学行为。7. 网络远程研修-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8. 教师成长记录袋-教师专业发展的不断动力:主要包含个人简介、理论学习、听课记录、科研公开课专

15、题、研究课题、文字成果、获奖记录、班主任有班级管理栏。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1. 确定研究课题2. 拟定研究计划3. 实施行动研究4. 进行总结评价第二章 学生指导第一节 学生发展指导感觉的特性:1. 感觉适应:暗适应:由亮转暗;明适应:由暗转亮。2. 感觉对比:同时对比;继时对比。3. 感觉后像4. 感觉的相互补偿5. 联觉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 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 2-7岁;具体运算阶段 7-11岁;形式运算阶段 11岁以上。2.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 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 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P7

16、5-77 选择题或简答题1. 小学生感知发展的特点与教育:感知由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由笼统性向精确性发展;由表面特征向本质特征发展;2. 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随着年龄增长有意注意由被动变为主动,注意的内容由具体直观发展到抽象概括;3. 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由无意思记占优势到有意识记成为主要的记忆方式;由机械识记占优势逐渐向意义识记发展;由具体形象记忆占主导向词的抽象记忆发展;4. 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教育: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的表现: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

17、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性表现在身、心得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再次,是发展时间的不同,有的少年早慧,有的大器晚成。发展关键期的概念: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关键期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将会带来后续发展的影响,甚至可能无法弥补。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具体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的发展。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是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遗传素质的作用:1.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2. 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

18、的水平及阶段;3. 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别差异的重要因素;4. 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环境对人的作用:1. 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2. 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2. 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教育效果较好3. 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知觉的种类:1. 空间知觉2. 时间知觉3. 运动知觉知觉的特性:1. 选择性2. 理解性3. 整体性4. 恒常性注意的分类:1. 无意注意2. 有意注意3. 有意后注意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 学

19、习材料的性质;2.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3.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4. 识记的方法;5. 时间因素;6. 识记者的态度。遗忘的原因:1. 消退说2. 干扰说:前摄抑制倒摄抑制3. 压抑(动机)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4. 提取失败说:代表人物图尔文第二节 小学生学习指导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 明确记忆目的,增加学习的主动性;2.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复习的方法:1. 及时复习,

20、在学习的当天进行复习;2.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在识记后不久,复习的次数要多一些,时间间隔要短一些;3. 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4. 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5. 复习方法要多样化;6.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思维的种类:1. 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和凭借物划分: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 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划分:直觉思维分析思维3. 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聚合思维发散思维4. 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5. 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划分:经验思维理论思维想象的分类:1. 无意想象2. 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情绪状态分类:1. 心境:具有弥散

21、性和长期性;2. 激情:具有爆发性和冲动型;3. 应激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动机冲突:1. 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2. 双避冲突:前有断崖,后有追兵3. 趋避冲突: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4. 多重趋避冲突: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兴趣的品质:1. 广阔性2. 倾向性3. 稳定性4. 效能性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1. 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2. 早期经验的影响3. 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影响4. 个人勤奋的影响 性格的结构特征:1. 性格的态度特征2. 性格的意志特征3. 性格的情绪特征4. 性格的理智特征 人格的特征:1. 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2. 稳定性:

22、江山易改,本性难移3. 整合性4. 功能性: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自我调控系统:1. 自我认知:自我观察、自我评价2. 自我体验3. 自我控制: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教育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1. 生物遗传因素;2. 社会文化因素;3. 家庭教育方式;权威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4. 学校教育因素;5. 个人主观因素。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 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 环境: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3. 个体主观能动性: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

23、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4.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 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 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要表现:1.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2.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 学校教育具

24、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小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性:1.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4.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5.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

25、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1. 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2. 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 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5. 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6. 除此之外,激发需要、明确目的、积极的鼓励、适当的竞赛、教师的期望等都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1. 按计划学习的习惯;2. 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3. 独立钻研、善于思考的习惯;4. 自学的习惯;5. 合理把握学习过程的习惯;6. 要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7. 要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学习策略的分类:1. 认知策略:复述策

26、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2. 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3. 资源管理策略: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环境设置;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学习工具的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学习策略的学习和训练的原则:1. 主体性原则;2. 内化性原则;3. 特定性原则;4. 生成性原则;5. 有效的监控原则;6. 个人自我效能感。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1. 有效说服:利用证据,以理服人;发挥情感,以情动人;2. 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呈现榜样要注意的问题;榜样行为示范的方式。3. 利用群体约定;4. 价值辨析:选择阶段;赞赏阶段;行动;5.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处罚:奖励的类型;给予奖励要

27、注意的问题;惩罚的方式。第四节 学生健康指导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1. 儿童多动综合征;2. 学习困难综合征;3. 儿童过度焦虑反应;4. 儿童厌学症;5. 儿童强迫行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条途径: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 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 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 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 小组辅导。让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1. 强化法;2. 代币奖励法;确定所要矫治的目标行为;确定实质性强化措施的性质;让学生相信代币的作用;规定完成各项特定行为时给予代币的量、实际强化物的价值以及如发生不良行

28、为是否要扣回代币等。3. 行为塑造法;目标行为要明确;正确把握塑造行为的起点;塑造的步子要适宜;塑造的步子不宜太快或太慢。4. 示范法;5. 暂时隔离法;6. 自我控制法。学生行为训练的基本技术:1. 全身松弛训练;2. 系统脱敏法;3. 肯定性训练。第三章 班级管理第一节 班级与班级管理概述我国学校教育最早采用班级教学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道尔顿制最早提出对班级教学进行彻底改造。班级的功能:1. 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2. 班级组

29、织的个体化功能:促进个体发展:知识及认识的发展、情感的发展、兴趣态度的发展、社会技能的发展。满足个体需求;诊断与矫正个体人格发展。班级管理是以班主任为主导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班级学生群体的活动。班级管理的内容:1. 对班级整体活动和整体工作的管理;是班级管理的基础和基本工作。2. 对学生学习的管理: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3. 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管理;4. 对学生增强体质和卫生保健的管理;5. 对学生校内外课外活动的管理;6. 对班级财务的管理;7. 其他方面的管理。班级管理模式:1. 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则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开展以班级规则制度为核心的常规管理,是

30、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2. 班级平行管理:是指利用集体与个人相互影响的关系,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3. 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4. 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第二节 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与方法班级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1. 班级管理计划:是班级管理全过程的起点和指南,也是班主任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的主要条件和重要手段,对保证班级管理顺利

31、实施有决定性的作用。2. 班级管理的实施:实施计划是班级管理过程中一个关键性的阶段,是班级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3. 检查:是对班级管理计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是班级管理过程的重要一环,是实现管理计划的重要保证,是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4. 总结:是班级管理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承上启下的环节,是下一步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班级管理的方法:1. 目标管理方法:是班级管理者通过目标设置来规定集体活动的方向,用目标来激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实行自我控制并完成目标的管理方法。2. 制度管理方法:是指班级管理者通过制定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规则制度管理班级,以促进班集体建设和全体

32、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管理方法。3. 民主管理方法:是指班级管理者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发动被管理者积极参与管理活动,以完成各项任务的管理方式。4. 学生自主管理的方法:是指班级管理者让班级成员依据教育目标的要求以及自己和组织自身的特点,独立自主地管理班级活动的管理方式。5. 情感沟通方法:是指通过情感互访或情感交流来达成默契、理解和实现管理意图的沟通方式。目标管理方法:1. 目标管理方法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可以使班级全体成员都成为管理者;可以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可以使班级管理者的管理工作更为主动2. 目标管理的过程:目标的确定;目标的执行:组织工作、调整调节和指导工作、协调工作、教育工作;3. 目标

33、的考评:班级管理的结果是以目标的实现程度来评价的。4. 实施目标管理方法的要求:目标的一致性:要以学校目标和班级管理目标为依据;目标的内容应有主次和实施的先后之分;目标评价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是班级管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管理方法:1. 制度管理方法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引导的作用;警示作用;纠偏作用2. 班级制度的制定:要与学校的规章制度相配合;要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各种制度的内容要明确具体;要经过班级全体成员的充分讨论;制定的规章制度,要有相对的稳定性。3. 实施制度管理的要求:要注意让每个学生都了解规章制度的内容和意义;严格要求,认真检查监督;执行规章制度要反复训练,形成习惯,把执行规章

34、制度和规则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民主管理方法:1. 民主管理方法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主的熏陶,有利于养成民主的作风;能够体现师生平等,有利于师生之间思想与情感的沟通,营造和谐班级的气氛,间接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 实施班级民主管理的要求:班级管理者首先要具备民主管理的理念;用平等的人际关系代替有等级的人际关系;充分发扬民主,努力把班级的民主管理渗透到各个方面去。学生自主管理方法:1. 学生自主管理方法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学生自主管理有利于促进班组织与每个学生个性之间和谐发展;学生自主管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和责任意识。2.

35、 实施学生自主管理方法的要求:强化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让学生自主确立班级目标,自主制定班规;试行“班委竞选制”“班干部轮班制”;班级事务实行“包干负责制”;实行“学生品德行为规范考核制”;建立“班级教导会”制度。情感沟通方法:1. 情感沟通方法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有利于教师很好地利用情感与学生沟通,努力接近学生,在各个方面尽其所能帮助学生,从而彻底消除戒心,融洽师生关系。2. 实施情感沟通的要求:交心;要与人和善;要平等待人;耐心疏导。第三节 小学班级日常管理班级日常管理的内容:1. 思想常规管理;2. 纪律常规管理;3. 学习常规管理;4. 活动交往常规管理;5. 环境卫生常规管理;6. 安

36、全常规管理。当前我国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 重规范制度管理而轻人性化管理;2. 重课堂教学管理而轻课外活动管理;3. 重封闭性管理而轻开放性管理;4. 重经验型管理而轻科学性管理。我国班级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1. 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 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 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第四节 小学班主任工作班主任的作用:1.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教育者;2. 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3. 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4. 班主任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小学班主任的任务与职责:1. 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

37、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2. 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维护班级良好秩序;3. 组织、指导开展班会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4. 组织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导学生认真记载成长记录;5. 经常与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工沟通,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与方法:1.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观察法;谈话法;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调查访问。2.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班主任最基本的任务;3.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4. 建立学生档案;5. 组织班

38、会活动;6. 协调各种教育影响;7. 操行评定;8. 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组织和培养班集体:1.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班集体是指经过以班主任为主的各种教育力量的培养和引导而形成的具有正确的奋斗方向,坚强的领导核心与骨干力量,以及良好的纪律、舆论和班风的高层次的班级群体,拥有以下特征:共同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的集体舆论;高度的凝聚力。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要求及方法:1.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与学生一起制定班级目标是班主任创建班集体的首要工作;2.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4. 组织

39、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做好个别教育工作:1. 优秀生的教育工作: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弥补挫折;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全班进步;2. 中等生的教育工作,中等生信心不足,表现欲不强: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引导中等生正确地评估自己;给中等生创造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3. 后进生的教育工作,后进生一般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兴趣特长,在活动中激发自信。操行评定的一般步骤:1. 学生自评;2. 小组评议;3. 班主任评价;4. 信息反馈。班

40、主任的基本素质:1. 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起到了导向和支配作用;2. 知识能力素质,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计划与组织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决策与应变能力等;3. 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能否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条件;4. 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条件第五节 班级活动的管理班级活动具有下列特点:1. 学生参与的自主性;2. 活动内容的丰富性;3. 活动形式的多样性;4. 活动时间的伸缩性;5. 辅导力量的多方面性。班级活动的意义:1. 有利于促进学生交往及良好个性的形成;2. 有助于班集体的形成、巩固与发展3. 有利于改变社会风气,维持和发

41、展社会的稳定;4. 有助于活跃学生生活,缓解学习压力班级活动的内容:1. 德育活动;2. 学习活动;3. 科学技术活动;4. 体育活动;5. 文学艺术活动;6. 社会公益劳动。班级活动的基本类型:1. 晨会活动:升国旗、国旗下的讲话;时事政策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2. 班会活动:班级例会;主体班会。3. 班级其他活动:体育锻炼、科技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传统文化等。教师确定主题班会的方法:1. 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确定;2. 根据节令、纪念日确定;3. 根据突发事件、时事热点确定;4. 通过主题班会缓解同学们的误解。主题班会的要求:1. 教育性:教育性是主题班会的核心所在;2.

42、 针对性;3. 主体性;4. 多样性;5. 时代性。主题班会的形式:1. 各种文体性的表演活动形式;2. 主题漫谈、讨论和展示形式;3. 各种知识性的竞赛活动形式;4. 各种假想性活动形式;5. 校外活动形式;6. 即时性活动形式。组织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与方法:1. 要注意与学生的品德教育相结合;2. 要注意与班级的实际情况相结合;3. 要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4. 要注意与各学科相关知识的结合;5. 要注意与各类节假日和纪念日结合。组织班级活动的原则:1. 针对性原则;2. 教育性原则;3. 主体性原则;4. 多样性原则;5. 计划性原则。组织班级活动的程序:1. 确定活动的主题;2. 设计活动方案:活动主题;活动目的;参加人员;活动时间地点;活动材料;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注意事项。3. 活动的具体实施:班主任要亲自检查活动前的准备工作;班主任要亲临活动现场,活动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班主任要善于处理活动中的偶发事件;4. 活动的总结提升第六节 班队活动班队活动的原则:1. 教育性原则;2. 针对性原则;3. 自主性原则;4. 多样性原则;5. 计划性原则;6. 生活化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