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的简单知识(共2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心理学》的简单知识(共23页).doc(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儿童心理学的简单知识 儿童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我要收藏儿童心理学的定义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的发展心理学分支。儿童心理学在儿童教育、儿童医疗卫生、儿童文艺、儿童广播电视等社会实践领域中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1儿童心理学一般以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1415岁)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为研究对象。在西方文献中,儿童心理学与“儿童发展”,以及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在意义和范围上基本相同。儿童心理学著作有按年龄阶段如新生儿期、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等排列的体系,这是大多数儿童心理学著作采取的体系;有按心理过
2、程排列的体系,如感知觉发展、记忆发展、思维发展、注意发展、语言发展等;也有将上述两种排列混合编制的体系。在西方,儿童心理学研究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以后的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如科梅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人的工作。他们提出尊重儿童、了解儿童的新教育思想,为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直接推动了儿童发展的研究。达尔文根据长期观察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记录而写的一个婴儿的传略一书是儿童心理学早期专题研究成果之一,它对推动儿童心理的传记法(或日记法)研究有重要影响。 儿童心理学之父普莱尔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赖尔是儿童心理学
3、的真正创始人。他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每天进行系统观察,有时也进行一些实验性的观察,最后把这些观察记录整理成一部有名的著作儿童心理,于1882年出版,被公认为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普莱尔被视为儿童心理学之父原因: 从时间上看,儿童心理一书第一版出版于1882年,是第一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著作。 从著作的目的和内容上看,普莱尔之前的学者,都不是完全以儿童心理发展为研究的主要课题,而是像达尔文那样,研究儿童心理只是为进化论提供依据。而儿童心理目的就在于研究儿童自身的心理特点,对儿童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进行专门的论述。 从研究方法和手段上看,普莱尔对其孩子从出生直至三岁这段时间不仅每
4、天都做系统的观察和记录,而且也进行诸如内省法之类的科学心理实验。 从影响上看,儿童心理一出版。就受到国际心理学界的高度重视和同行学者的青睐,各国心理学家先后把它译成十几种文字,向全世界推广,从此儿童心理学随之发展起来。可见,普莱尔的儿童心理对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有多么深远的影响。 在儿童心理学史上,第二个有较大影响的人物是美国的霍尔。 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他主要采用问卷法对儿童心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出版专门刊物刊登大量儿童心理研究的报告和论文,还发起组织儿童研究机构等等。他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提出的发展理论即复演学说,虽有许多争论,但对推动美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贡
5、献。 继霍尔之后,儿童心理学研究有较大进展。主要的有德国的斯特恩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比勒夫妇关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及儿童发展测验的研究;美国的华生把实验法引入儿童心理学领域,进行了有名的儿童情绪条件反射实验研究;格塞尔对儿童心理发展进行了追踪研究,编制了格塞尔婴幼儿发展量表;法国的比奈的测验研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数量化研究起了重要作用,至今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手段;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于西方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是对儿童个性及心理治疗有着重大影响。 无论在理论争鸣上或研究成果上,现代儿童心理学都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在西方,法国的瓦隆提出了一些较新的发展理论和观点。
6、瑞士的皮亚杰、美国的布鲁纳分别提出了独具风格的实验方法和理论概括。一些儿童心理学家还企图把认知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结合起来。与此同时,新行为主义者如斯金纳、比乔和贝尔,新精神分析的代表如埃里克森,也各自提出新的儿童心理学观点和研究成果。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由于各学派的观点以及对自己研究成果概括态度的不同,仍有不少争论。争论的问题如:遗传、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儿童心理发展上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儿童心理发展上年龄阶段特点和个别特点的关系等等。 瓦龙的儿童心理学理论(Wallon’s Theory of Child Psy
7、chology)法国当代心理学家H•瓦互是一位在心理学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他的许多研究成果都具有开创性意义。瓦龙在一系列著作中,以鲜明 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态度分析批判了当时法国心理学界各种形式的中华民族主度、机械论、存在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观点,力图把心理学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及其自然科学的基础上,使之成为真正的科学。他们关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也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他对这一领域具有突出的贡献。 一、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瓦龙关于儿童心理的研究方法独具特色,这些方法是:1、观察法瓦龙认为,儿童心理学从一开始就采用了观察法,并且正是依靠这个方法才取得成就的。观察法是反映客观的方法,
8、但是也极易混入主观因素。为了全面而确切描写,观察时就要有所选择,同时也要使用“参考体系”,即那些能加以说明并和原有的知识经验体系相配合的现象。另外,他还要求观察者掌握一个重要的原则:方法要结合观点。只有正确的观点,才能保证正确的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2、实验法瓦龙认为,对3岁前的儿童不能使用实验法,因为实验法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观察法。为了便于观察而改变儿童生活的自然条件,会使儿童的心理发生不自然的变化,这样做毫无疑问是得不出正确的结果的。他认为在有的实验中,可以不改变对象而只改变观察的工具,这就是把观察法和自然法结合起来,即自然实验法。3、临床法瓦龙指出,临床法在处理
9、病态心理的儿童时,可以根据结果来倒推原因;研究病态儿童的某种典型行为。就可能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或机能的发展速度。临床法有助于诊断发展不正常的儿童,预料他们能够适应哪些生活,并且在对正常发展的儿童的生活及教育指导上,具有重要意义。4、测验的统计法瓦龙认为数量上的统计虽然有局限性,但可以运用。在统计任何一个心理特征的数量时,不要为表面现象所迷惑,必须仔细观察。如果是进行智力测验,测验的目的是为了要把儿童智力发展的最高水平表现出来,这就需要利用统计法来补救测验法的不足,进行一些核对和校正。在瓦龙看来,测验和统计法对分析个别心理特征或许可以作出某些贡献,但对于综合地表现一个人的心理整体,则是无能为力的
10、。应当指出,瓦龙的研究方法,其特色不在于方法本身,而在于统帅其方法的观点,即在运用研究方法时,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现实的不断形成的及其变化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客观现实的本质。因此,瓦龙坚决反对在研究儿童时与其周围环境相脱离,也反对A•比纳制定“发展的阶梯”,只从智力和单纯数量方面去研究儿童的做法。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1、心理、意识。瓦龙认为,人是一个处在与周围环境经常相互作用中的积极的活体,不仅是行动的客体,也是行动的主体。他在心理生活研究概论一文中写道:“无论是心理学的或是生物学的事实,都是从活体与其环境的接触开始。R
11、21;随着个体的生长、环境的变化及教育的影响,心理活动根据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被动到主动的顺序,有干什么地发展起来。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心理活动不仅显示着连续的、多层次的、多水平的特性,而且也显示着一定的结构性和阶段性。这是由人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和关系的多样性所决定的。心理的特征似乎是渗透于社会和生物两者之中,并以一定方式将它们连接、贯穿起来,通过转化为行为和活动而最终得以实现。所以,研究人的心理,既不能离开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又不能脱离机体的生长,也不能忽视心理活动的连续性和整合性。在这几方面的相互关系中,人的发育成熟往往起着主导作用。2、实质。瓦龙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一种R
12、20;内化”的过程。所谓“内化”,是就心理活动所反应的对象说的。最低级的心理活动,例如反射,总是直接地反应外部的刺激,愈是发展了的高级的心理活动,就愈能对内部刺激作出反应。高级心理活动诚然也由外部刺激所引起,但是外部刺激往往先转化为内部刺激,因而直接反应的不是外部刺激而是内部刺激。所以,从心理反应的直接对象来说,发展就是向内转化。比如,新生儿和婴儿,他们的心理总是对外界刺激的简单而直接的反应。随着他们的生长和周围环境的影响,随着生活经验不断积累,逐渐形成一些自我的活动,由直接寻外界的反应转化为随意反应。此时,他们具有了一定的主动性,逐渐形成一些自我的活动,由
13、直接对外界的反应转化为随意反应。此时,他们具有了一定的主动性,逐渐形成一定的能力、情感、意志特点。他们在接受外界刺激后,往往会把这些刺激与自身特点结合起来,转化为内在的动机世界,然后再作出反应。也就是说,发展的过程,即是逐渐摆脱外在世界的直接影响,建立一个内在动机世界的内化过程。从发展顺序上看,婴儿时期身体现动作发展较快;学前阶段语言与感知发展较快;小学阶段社交与逻辑思维的发展较快;青春期生殖系统的发展较快。在瓦龙看来,愈是低级的心理活动,愈是直接地反映外部世界;愈是发展到高级的心理活动,愈转向内化,其内在联系愈紧密,完整性愈高。3、动力。瓦龙在阐述心理发展的动力和规律时指出了心理活动中的对立
14、统一、质量互变问题。他认为,发展不仅仅是心理机能数量的增长,还是质量互变的过程。心理机能数量的变化只是以展的条件,还不是发展的本质。心理的真正发展,有待于心理整体的质变。瓦龙认为,心理发展的动力在于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对立统一;对于简单的、低水平的心理活动来说,主要依靠成熟就可以了,但对于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来说,学习所起的作用将占更加主要的地位。在瓦龙看来,儿童一方面有极其复杂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又有极其分化的生物因不比,这两方面是对立的。但同时,社会环境只有通过生物因素才能对儿童起作用,而儿童的生物因素又是由于人类长期的社会生活才逐渐形成的。所以生物和社会这两方面是相互作用着的,这就是
15、两者的辩证关系。瓦龙还指出:这种对立统一,在儿童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呈现出平衡现象。这种平衡不是不再发展,它将被机能的觉醒所打破,从而使儿童的心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应当注意的是,虽然瓦龙认为机能的觉醒和机能的生长决定了心理活动出现的时间顺序,但他同时肯定了心理活动的内容是由外在环境决定的。瓦龙在论述心理发展的动力时,也曾使用了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概念。他所说的内因是包括机体的生长与成熟、兴趣和学习的。瓦龙认为机体要进行一个活动还需要有一种力。对一个机体业说,如果力量不充分,活动仍然不能出现。这就要靠主体的兴趣来发动力量进行活动,而且经过学习,兴趣会得到恢复、保持和再生。瓦龙认为各种心理活动是有
16、区别的,因为它们所涉及的机能的水平是不同的。在淑及低水平的机能时,主要依靠成熟就可以了,愈涉及高水平的机能,愈需要较多的学习。所谓外因,主要是指社会环境。虽然瓦龙很重视内因的作用,但他未忽视过外因。他认为人从出生起就一直是受着环境的影响的。4、规律。瓦龙关于心理发展的规律的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1)心理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前所述,瓦龙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受着内外因素的制约。他一方面对J•皮亚杰理论中忽视了生物成熟这一内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批评,同时也批评了那种研究儿童时脱离其周围环境的错误做法。(2)心理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整体性。瓦龙认为,儿童的心理发
17、展有它一定的秩序,而且心理机能的发展顺序大体上是由机体成熟和机能觉醒来决定的。任何一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其心理活动总是呈现为一定的体系。心理的发展过程,并不是某些心理活动的简单发展,而是从一个体系向另一个体系深化,从而体现出发展的整体性。(3)心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瓦龙认为在儿童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其心理活动具有各自不同质的特点,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5、智力的辩证法。瓦龙认为,智力发展的根本问题就是:(1)智力的两种形态的“转化”问题,即从感觉运动的智力这一形态到言语的智力的另一形态的转化问题。(2)智力与语言的关系问题。瓦龙指出,智力的两种形态的转化问题,乃是由于
18、有新的因素解剖学的和机能的构造。由于有了这种新的因素,再加上生活中的一些新的条件,转化才成为可能。同时,使“转化”得以进行的还有模仿。模仿保证了两种智力形态的转化。模仿有两个相对立的极:一极是摹写、复制以及与模型相对立的表象。当转化有了这个模仿的两极时,转化就成为可能的了。但是,如果只把模仿作为是完成智力活动的条件,那么这个理由也是不充分的。转化之所以可能,还在于两种智力的基础。这两种智力的共同基础是空间具有一定的秩序,它不令有运动的一贯性,而且还包含言语的一贯性。对这两种空间都需要具有一定的直观能力。当人们有了这种一定的直观能力时,他们的智力形成了。智力的存在和言语具
19、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儿童的智力和动物的智力之本质上的不同就在于儿童有言语的活动,而动物则没有。瓦龙还认为,言语是一种手段,它使得儿童能对知觉的印象加以分类和组织,言语可称为人的智力活动和发展的条件。瓦龙最后结论说,如果要给智力下一个定义的话,既不需要用判断的标准,也不需要用内省的方法,更不必将儿童的行动还原为本能的和习惯的盲目活动。儿童的活动之所以能达到目的,主要就是由于有智力活动的存在。智力是“主观的诸因素和客观的诸因素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简言之,智力就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这就是智力的辩证法。6、儿童的年龄分期及特征。瓦龙主张按照“儿童时期的年龄̶
20、1;(即儿童的心理年龄)来划分“儿童的年龄”(即儿童的生长年龄)。虽然情调龙同时也注意到了用心理年龄来划分儿童发展水平的局限性,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划分出大致的段落来,因为“无论随着机能水平而来的进步和形式是怎样地混杂不清,有些整体总是存在着的,这些整体总是各有其标志,各有其特殊的方向的,这些整体在儿童的发展中总是一个特别的阶段。”瓦龙将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分为四个时期,即动作的发展时期(出生到3岁)、主观或个性时期(35、6岁)、客观性时期(5,611,12岁)和青少年时期(12,14岁以后)。动作发展时期,也可称为感觉运动阶段。在这一时期,儿童总是
21、通过不断的反馈来达到发展的目的。例如,眼睛感知手的运动,觉得有趣,反馈到大脑中,手就继续运动,以便继续感知。由于儿童逐渐学会了走路和说话,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加深了。在主观或个性时期,为了从难以认识自己的境况中脱离出来,儿童表现出了“时相”。在第一个时相里,交替扮演角色的游戏开始消失了,儿童开始喜欢自以为是;在第二个时相里,儿童出现了一种新的需要,这就是要显示自己、要别人承认自己的长处;在第三个时相里,是一个新的转向的进行。这时,儿童从本身找出来的长处不再能满足自己了,而是需要用别人的长处来自我装饰。在客观性时期,儿童的主要兴趣又从自我转向外界事物,这主要是缘于儿童交往
22、的扩大、学校教育的影响和智力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外界事物的看法不再是主观、片面、孤立的了,而是形成了客观的、联系的认识体系。在青少年时期,瓦龙认为这时儿童的心理倾向又从外界事物转到内心世界,从对外在世界的认识转变到对自我人格的体会,而且与主观或个性时期相比,在富于主观的改变这一特点上有了新的发展。瓦龙在总结他对年龄分期的观点时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阶段性及每一阶段的整体性,划分阶段应从整体方面看,而不能仅以心理整体所含的某一或某些方面为出发点;发展中的尖锐的转变,为前后两阶段的分水岭,即以质变为准。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显示着各种心理活动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对立,通过转化,从
23、一个水平进入到较高的新水平。要适当根据生物成熟的观点,因为在个体发育的最初阶段,发展服从于生物的规律性,然而这并不意味没有社会性的因素的作用,心理发展的源泉主要是机体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瓦龙的阶段发展理论,决定了他的儿童教育观点,主要表现在:(1)瓦龙认为过去的教育主要立足于启发儿童的智慧、传授知识,这种做法是把智力的发展孤立起来看待了。现在应当强调儿童的智力发展与整个人格或个性发展以及儿童的社会性的密切关系。(2)瓦龙也注意学校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学校应当是一个良好的环境,学校的生活制度、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和教学方法等等,都必须适应并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
24、的,使儿童在各个方面都能顺利发展。现代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除了原有的观察法、实验法等以外,又引入了一些现代化手段,如单向玻璃观察室,显示刺激的录音、录像和电视设备以及电子计算机处理研究资料等。近年来,西方国家在婴儿心理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这与现代科学技术的采用有一定关系。中国古代教育家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虽也涉及很多儿童心理方面的问题,但儿童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中国出现较晚。20世纪初期,开始有人翻译介绍西方儿童心理学著作,如艾华编译的儿童心理学纲要陈大齐译的儿童心理学等。中国最早开创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陈鹤琴,他于1919年留学回国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他的儿童心理之研
25、究是中国第一部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他还用日记法对其子从出生到 三岁进行了长期的观察,这也是较早的有系统的儿童心理研究工作。二十世纪30年代,黄翼重复过皮亚杰的实验,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著有儿童心理学、神仙故事与儿童心理、儿童绘画之心理等书;还进行了儿童语言发展及儿童性格评定等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儿童心理学取得很大进展。50年代,在苏联儿童心理学的影响下,着重探讨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方向问题。60年代,朱智贤编写的儿童心理学一书批判地吸取国内外研究成果,密切联系中国的实际,对中国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起了积极作用。60年代前后,中国儿童心理学除理论方面的探索以外,实验研究工作也广泛开展起来。实验
26、对象,大多集中在幼儿期和童年期的儿童。研究课题以认知发展的研究较多,如学前儿童方向知觉的特点、67岁儿童的时间知觉、儿童的色形抽象、学前儿童因果思维的发展、儿童左右概念的发展、412岁儿童图画认识能力的发展等等。还进行了关于6岁儿童入学问题、儿童道德品质形成问题以及儿童脑电等研究,二十世纪60年代,中国儿童心理学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儿童心理发展方面,几乎没有重视方法学研究。约从70年代后期起,一些学者开始重视,对方法学的研究,并在研究的课题、类型、设计、变量、被试、标准化及具体实验研究方法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儿童心理学的历程研究儿童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的发展心理学分支。在儿童教育、儿
27、童医疗卫生、儿童文艺、儿童广播电视等社会实践领域中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儿童心理学一般以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1415岁)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为研究对象。儿童心理学与“儿童发展”以及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在意义和范围上基本相同。在苏联,又称之为年龄心理学。儿童心理学著作有按年龄阶段如新生儿期、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等排列的体系,这是大多数儿童心理学著作采取的体系;有按心理过程排列的体系,如感知觉发展、记忆发展、思维发展、注意发展、语言发展等;也有将上述两种排列混合编制的体系。在西方,儿童心理学研究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以后的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
28、如J.A.科梅纽斯、J.-J.卢梭、J.H.裴斯泰洛齐、F.福禄贝尔等人的工作。他们提出尊重儿童、了解儿童的新教育思想,为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而C.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则直接推动了儿童发展的研究。达尔文根据长期观察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记录而写的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一书是儿童心理学早期专题研究成果之一,它对推动儿童心理的传记法(或日记法)的研究有重要影响。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W.T.普赖尔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他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 3岁每天进行系统观察,有时也进行一些实验性的观察,最后把这些观察记录整理成一部有名的著作儿童心
29、理,于1882年出版,被公认为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在儿童心理学史上,第二个有较大影响的人物是美国的S.霍尔。他主要采用问卷法对儿童心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出版专门刊物刊登大量儿童心理研究的报告和论文,还发起组织儿童研究机构等等。他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提出的发展理论即复演学说,虽有许多争论,但对推动美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继霍尔之后,儿童心理学研究有较大进展。主要有德国的W.斯特恩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K.比勒夫妇关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及儿童发展测验的研究;美国的J.B.华生把实验法引入儿童心理学领域,进行了有名的儿童情绪条件反射实验研究;A.格塞尔对儿童心理发展进
30、行了追踪研究,编制了格塞尔婴幼儿发展量表;法国的A.比奈的测验研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数量化研究起了重要作用,至今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手段;奥地利医生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于西方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是对儿童个性及心理治疗有着重大影响。 现代儿童心理学 无论在理论争鸣上或研究成果上,现代儿童心理学都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在西方,法国的H.P.H.瓦隆提出了一些较新的发展理论和观点。瑞士的J.皮亚杰、美国的J.布鲁纳分别提出了独具风格的实验方法和理论概括。一些儿童心理学家还企图把认知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结合起来。与此同时,新行为主义者如B.F.斯金纳、S.W.比乔和D.M.贝尔,新精神分析的
31、代表如E.埃里克森,也各自提出新的儿童心理学观点和研究成果。在苏联,.维戈茨基、.鲁宾斯坦、Α.列昂节夫、.Β.赞科夫、.Β.埃利科宁、A.A.柳布林斯卡娅、B.B.达维多夫等,都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由于各学派的观点以及对自己研究成果概括态度的不同,仍有不少争论。争论的问题如:遗传、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儿童心理发展上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儿童心理发展上年龄阶段特点和个别特点的关系;等等。 现代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除了原有的观察法、实验法等以外,又引入了一些现代化手段,如
32、单向玻璃观察室,显示刺激的录音、录象和电视设备以及电子计算机处理研究资料等。近年来,西方国家在婴儿心理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这与现代科学技术的采用有一定关系。 中国儿童心理学 中国古代教育家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虽也涉及很多儿童心理方面的问题,但儿童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中国出现较晚。20世纪初期,开始有人翻译介绍西方儿童心理学著作,如艾华编译的儿童心理学纲要(1923)陈大齐译的儿童心理学(1925)等。中国最早开创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陈鹤琴,他于1919年留学回国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他的儿童心理之研究(1925)是中国第一部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他还用日记法对其子从出生到3岁
33、进行了长期的观察,这也是较早的有系统的儿童心理研究工作。30年代,黄翼重复过皮亚杰的实验,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著有儿童心理学、神仙故事与儿童心理、儿童绘画之心理等书;还进行了儿童语言发展及儿童性格评定等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儿童心理学取得很大进展。50年代,在苏联儿童心理学的影响下,着重探讨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方向问题。60年代,朱智贤编写的儿童心理学一书批判地吸取国内外研究成果,密切联系中国的实际,对中国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起了积极作用。60年代前后,中国儿童心理学除理论方面的探索以外,实验研究工作也广泛开展起来。实验对象,大多集中在幼儿期和童年期的儿童。研究课题以认知发展的研究较
34、多,如学前儿童方向知觉的特点(1958)、67岁儿童的时间知觉(1963)、儿童的色形抽象(1965)、学前儿童因果思维的发展(1962)、儿童左右概念的发展(1964)、49岁儿童类概念的发展水平和特点(19631964)、儿童掌握因果联系对学习因果连接词和言语结构的影响(1961)、儿童掌握让步连接词的年龄特点(1964)、儿童演绎推理的特点(1964)、412岁儿童图画认识能力的发展(1964),等等。还进行了关于6岁儿童入学问题(1959、1960)、儿童道德品质形成问题(1964)以及儿童脑电(1962)等研究。约从7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儿童心理学有了较大的发展,其特点是:1、研究的
35、年龄范围逐步扩展。60年代的研究仅局限于幼儿期和童年期,70年代以来则向更低和更高年龄段扩展。如新生儿的心理特点、初生到3岁儿童语言的发展、3岁前智力发展的追踪研究,以及对在校青少年理想、动机、兴趣思维和情感发展的研究等。2、研究的课题逐步扩大。几乎涉及到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领域。例如:儿童数概念和数学能力发展的研究,儿童语词概念的研究,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儿童个性和道德品质发展的研究,超常和低常儿童心理的研究,等等。3、研究类型日趋多样化。60年代的研究通常是横断研究,从70年代后期开始,不仅有横断研究,也有纵向(追踪)研究,还有横断与纵向相结合的“动态
36、”研究。60年代,个案研究与集体研究往往是分离的,从70年代后期起,开始注意将个案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出现了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的个案研究法。60年代,除儿童脑电特点等个别研究应用现代化手段外,其他大都采用常规研究。从70年代开始,尽管仍以常规研究为主,但已大量引进现代化技术和手段,建立起现代化实验室,特别是已在相当普遍的程度上采用了音像设备和电子计算机技术。4、研究队伍逐步扩大,并成立了许多专题研究协作组。作为国家重点心理学研究项目之一的“中国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从1983年起组织了比较大的研究队伍,已取得了一批成果。5、开展对儿童心理学的方法学的探
37、讨。60年代,中国儿童心理学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儿童心理发展方面,几乎没有重视方法学研究。约从70年代后期起,一些学者开始重视,对方法学的研究,并在研究的课题、类型、设计、变量、被试、标准化及具体实验研究方法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IQ365商城(www.IQ):打造全国最大的教育产品商城本资料来源于互联网,感谢网友的转载与分享,如果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kefu)。如果您有新文章需要发表或有好文章希望与大家分享,请联系我们(kefu)。上一篇:父母最易忽视的10个心理误区下一篇:精神分析:童年经历与婚姻关系 文章搜索: 推荐文章 年度网名大评奖,你中奖了吗? 书本艺术创作 三国演义中九十九个虚构事迹 三八妇女节送礼方案 日本的创意稻草人 教育孩子的十四大法宝 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坑 空间环境的妙用,24个让你过目不忘的广告 大自然中的各种鸟类 世界各地稀奇古怪的房子大全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