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新湘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共85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699550 上传时间:2022-04-30 格式:DOC 页数:85 大小:2.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新湘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共8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2017新湘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共8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新湘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共8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新湘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共85页).doc(8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数 学 教 案八 年 级 下 册姓 名: 班 次: 2017 年 2月第1章 直角三角形1.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第1课时)教学目标:1、 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定理。2、 掌握“有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定理。3、 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定理以及应用。4、巩固利用添辅助线证明有关几何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应用。难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证明思想方法。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直角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是一类特殊的三角形,

2、除了具备三角形的性质外,还具备哪些性质? 二、新授(一)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1 请学生看图形: 1、提问:A与B有何关系?为什么? 2、归纳小结:定理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巩固练习: 练习1(1)在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为520,那么另一个锐角度数(2)在RtABC中,C=900,A -B =300,那么A= ,B= 。 练习2在ABC中,ACB=900,CD是斜边AB上的高,那么,(1)与B互余的角有(2)与A相等的角有 。(3)与B相等的角有 。(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1、 提问:“在ABC中,A +B =900那么ABC是直角三角形吗?”2、 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推

3、理3、 归纳: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练习3:若 A= 600 ,B =300,那么ABC是 三角形。(三)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2 1、实验操作: 要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直角三角形的纸片 (l)量一量斜边AB的长度(2)找到斜边的中点,用字母D表示(3)画出斜边上的中线(4)量一量斜边上的中线的长度让学生猜想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长度之间有何关系? 归纳命题: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证明命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共同完成证明过程)推理证明思路: 作点D1 证明所作点D1 具有的性质 证明点D1 与点D重合应用定理:例1如图1-5,已知CD是ABC的AB边上的中线,且CD=AB

4、。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 学生练习,指名板书 集体讲解,总结得出: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一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三、巩固训练: 练习4: 在ABC中, ACB=90 ,CE是AB边上的中线,那么与CE相等的线段有_,与A相等的角有_,若A=35,那么ECB= _。练习P4 2四、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这节课主要讲了直角三角形的那两条性质定理和一条判定定理? 1、 2、 3、 五、作业:P7 习题A组 1、2六、课后反思:1.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第2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度,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

5、的一半”;2、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角等于30度”; 3、能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重点、难点重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难点:直角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直角三角形有哪些性质?(1)两锐角互余;(2)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2 按要求画图:(1)画MON,使MON=30,(2)在OM上任意取点P,过P作ON的垂线PK,垂足为K,量一量PO,PK的长度,PO,PK有什么关系?(3) 在OM上再取点Q,R,分别过Q,R作ON的垂线QD,RE,垂足分别为D,E,量一量QD,OQ,它们有什么关系?

6、量一量RE,OR,它们有什么关系?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为什么会有这个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二、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 探究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为什么等于斜边的一半。如图,RtABC中,A=30,BC为什么会等于AB分析:要判断BC= AB,可以考虑取AB的中点,如果如果BD=BC,那么BC=AB,由于A=30,所以B=60,如果BD=BC,则BDC一定是等边三角形,所以考虑判断BDC是等边三角形,你会判断吗?由学生完成归纳: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

7、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个定理的得出除了上面的方法外,你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 先让学生交流,得出把ABC沿着AC翻折,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证明。2 上面定理的逆定理上面问题中,把条件“A=30”与结论“BC=AB”交换,结论还成立吗?学生交流方法(1)取AB的中点,连接CD,判断BCD是等边三角形,得出B=60,从而A=30(2)沿着AC翻折,利用等边三角形性质得出。(3)你能把上面问题用文字语言表达吗?归纳: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角等于30度。三、 应用迁移,巩固提高1、实际应用例2、(P5)如图1-8, 在A岛周围20海里水域有暗礁,一轮船由西向东

8、航行到O处时,测得A岛在北偏东60的方向,且与轮船相距30海里,该轮船如果不改变航向,有触礁的危险吗?师引导分析后,学生独立解答四、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1、 在ABC中,C=90,B=15,DE垂直平分AB,垂足为点E,交BC边于点D,BD=16cm,则AC的长为_2、 如图在ABC中,若BAC=120,AB=AC,ADAC于点A,BD=3,则BC=_.四、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P 6练习 1、2 五、 反思小结,拓展提高直角三角形有哪些性质?怎样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六、作业布置:P7习题A组 3、4 教学后记:1.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第3课时)勾股定理教学目标: (1)掌

9、握勾股定理;(2)学会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证明与作图(3)了解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4)在定理的证明中培养学生的拼图能力;(5)通过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6)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7)通过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学重点:勾股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通过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教学过程:一、新课背景知识复习(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2)问题: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除了满足一般关系外,还有另外的特殊关系吗?二、定理的获得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问题表述出来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

10、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 强调说明:(1)勾最短的边、股较长的直角边、弦斜边(2)学生根据上述学习,提出自己的问题(待定)三、定理的证明方法方法一: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1所示的正方形.方法二: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2所示的正方形,方法三:“总统”法.如图所示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直角梯形以上证明方法都由学生先分组讨论获得,教师只做指导.最后总结说明由此得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四.定理的应用例1、 如图1-15,在等腰三角形ABC中,已知AB=AC=13cm,BC=10cm,ADBC 于点D。你能算出BC边上的高AD的长吗?学

11、生练习, 指名板书后,师生集体讲评。练习:已知:如图,在ABC中,ACB900 ,AB5cm,BC3cm,CDAB于D,求CD的长.解:ABC是直角三角形,AB5,BC3,由勾股定理有 又 2CCD的长是2.4cmP11练习题五、课堂小结:(1)勾股定理的内容(2)勾股定理的作用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求另两边的关系六、作业布置P16 习题1.2A组 1、2、3课后反思:1.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第4课时)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目标:1、准确运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2、经历勾股定理的应用过程,熟练掌握其应用方法,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解决3、培养合情推理能力,提高合

12、作交流意识,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教学难点:正确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直尺、圆规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教师道白:在一棵树的l0m高的D处有两只猴子,其中一只猴子爬下树走到离树20m处的池塘A处,另一只爬到树顶后直接跃向池塘A处,如果两只猴子所经过的距离相等,试问这棵树有多高? 评析:如图所示,其中一只猴子从DBA共走了30m,另一只猴子从DCA也共走了30m,且树身垂直于地面,于是这个问题可化归到直角三角形解决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明确题意,用化归的思想解决问题 解:设DC

13、=xm,依题意得:BD+BA=DC+CA CA=30x,BC=l0x在RtnABC中AC =AB +BC 即 解之x=5 所以树高为15m. (2)“动脑筋”:P12如图1-16,电工师傅把4m长的梯子AC靠在墙上,使梯脚C离墙脚B的距离为1.5m,准备在墙上安装电灯,当他爬上梯子后,发现高度不够,于是将梯脚往墙脚移近0.5m,即移动到C处。那么,梯子顶端是否往上移动0.5m呢?二、范例学习例2:(“引葭赴岸”问题)“今有方池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意思是:有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池塘,一棵芦苇生长在池的中央,其出水部分为1尺。如果将芦苇沿与水池边垂

14、直的方向拉向岸边,它的顶端恰好碰到池边的水面。问水深与芦苇长各为多少?画出水池截面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求出水池深度和芦苇的长度。学生练习,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讲解。三、巩固练习P13练习题:第1、2题四、课堂小结此课时是运用勾股定理和判定直角三角形的勾股逆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画出正确的图形,通过数形结合,构造直角三角形,碰到空间曲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间题,一般是化空间问题为平面问题来解决即将空间曲面展开成平面,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及相关知识进行求解,遇到求不规则面积问题,通常应用化归思想,将不规则问题转换成规则何题来解决解题中,注意辅助线的使用特别是“经验辅助线”的使用五、布

15、置作业P17 习题A组4、 5、6 六、课后延伸如图,在55的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为1,请在给定网格中按下列要求画出图形:(1) 从点A出发画一条线段,使它的另一个端点在格点(即小正方形的顶点)上,且长度为22;(2) 画出所有的以(1)中的为边的等腰三角形, 使另一个顶点在格点上,且另两边的长度都是无理数教师分析 只需利用勾股定理看哪一个矩形的对角线满足要求 解(1) 图1中AB长度为22(2) 图2中ABC、 ABD就是所要画的等腰三角形例如图,已知CD6m, AD8m, ADC90, BC24m, AB26m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教师分析:课本图14.2.7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16、一个不规则的图形,因此我们首先应考虑如何转化为规则图形的和差形,这是方向,同学们记住,实际上=,现在只要明确怎样计算和了。 解 在RtADC中,AC8100(勾股定理), AC10m ACBC1024676AB ACB为直角三角形(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有关系: abc,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S阴影部分ACBACD1/210241/26896(m)评析:这题应总结出两种思想方法:一是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方法“将不规则图化成规则”,二是求面积中,要注意其特殊性.七、课后反思:1.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第5课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学目标:(1)理解并会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17、;(2)会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3)知道什么叫勾股数,记住一些觉见的勾股数(4)通过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的比较,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5)通过勾股定理及以前的知识联合起来综合运用,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6)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7)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教学过程:一、新课背景知识复习:勾股定理的内容、文字叙述、符号表述、图形二、逆定理的获得(1)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定理的逆命题表述出来(2)学生自己证明逆定理:如

18、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 有下面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强调说明:(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逆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角为900垂直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三、 定理的应用 P15 例题3 判定由线段a,b,c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1) a=6, b=8, c=10;(2) a=12, b=15, c=20. P15例题4 如图1-21,在ABC中,已知AB=10,BD=6,AD=8,AC=17. 求DC的长。 练习:P16 练习 1、2补充:1、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2 =m2-n2

19、,b=2mn, c=m2+n2(mn)则这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证明: a2+b2=( m2-n2)2 +(2mn)2 =m4+2m2n2+n4 = (m2+n2)2a2+b2=c2,C900 2、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B ,AB3,BC4,CD12,AD13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解:连结ACB ,AB3,BC4 AC5 ACD900 以上习题,分别由学生先思考,然后回答师生共同补充完善(教师做总结)四、课堂小结:(1)逆定理应用时易出现的错误分不清哪一条边作斜边(最大边)(2)判定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的一种方法:结合勾股定理和代数式、方程综合运用五、布置作业:P16 习题1.2 C组 7、

20、8、9补充: 如图,已知:CDAB于D,且有 求证:ACB为直角三角形证明:CDAB 又 ABC为直角三角形六、课后反思:1.3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第6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用已经学过的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来判定2使学生掌握“斜边、直角边”公理,并能熟练地利用这个公理和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发现探索法)由于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因而它还具备一般三角形所没有的特殊性质因为这是第一次涉及特殊三角形的特殊性,所以教学时要注意渗透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从而体现由一般到特殊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斜

21、边、直角边”公理的掌握难点:“斜边、直角边”公理的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剪好的三角形硬纸片若干个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哪几种?2三角形按角的分类(二)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四种方法SAS、ASA、AAS、SSS我们也知道“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这些结论适用于一般三角形我们在三角形分类时,还学过了一些特殊三角形(如直角三角形)特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否会有一般三角形不适用的特殊方法呢?我们知道,斜边和一对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可以根据“ASA”或“AAS”判定它们全等,两对直角

22、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可以根据“SAS”判定它们全等.提问: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对直角边相等(边边角),这两个三角形是否能全等呢?1可作为预习内容如图,在ABC与ABC中,若AB=AB,AC=AC,C=C=Rt,这时RtABC与RtABC是否全等?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先做一个实验:把RtABC与RtABC拼合在一起(教具演示)如图3-44,因为ACB=ACB=Rt,所以B、C(C)、B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因此,ABB是一个等腰三角形,于是利用“SSS”可证三角形全等,从而得到B=B根据“AAS”公理可知,RtABCRtABC3两位同学比较一下,看看两人剪下的Rt是否可以完全重合,从而

23、引出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公理“HL”公理(三)讲解新课斜边、直角边公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这是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一个特殊的判定公理,其他判定公理同于任意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练习1、具有下列条件的RtABC与RtABC(其中C=C=Rt)是否全等?如果全等在()里填写理由,如果不全等在()里打“”(1)AC=AC,A=A ( )(2)AC=AC, BC=BC ( )(3)A=A,B=B ( )(4) AB=AB,B=B ( )(5) AC=AC, AB=AB ( )2、如图,已知ACB=BDA=Rt,若要使ACB BDA,还需要什么

24、条件?把它们分别写出来(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就写几种)理由:( )( )( )( )例题讲解P20例题1 如图1-23 ,BD,CE分别是ABC的高,且BE=CD. 求证:RtBECRtCDB学生试着解答,指名板书,优生点评,师小结。练习3、已知:如图3-47,在ABC和ABC中,CD、CD分别是高,并且AC=AC,CD=CD,ACB=ACB求证:ABCABC分析:要证明ABCABC,还缺条件,或证出A=A,或B=B,或再证明边BC=BC,观察图形,再看已知中还有哪些条件可以利用,容易发现高CD和CD可以利用,利用它可以证明ACDACD或BCDBCD从而得到A=A或B=B,BC=BC找出书写顺序证

25、明:(略)P20例题2 已知一直角边和斜边,求作直角三角形。已知:线段a,c(ca),如图1-24.求作:RtABC,使AB=c,BC=a作法:(1)作 (2)在CN上截取CB,使CB=a. (3)以点B为圆心,以c为半径画弧,交CM于点A,连接AB。 则ABC为所求作的直角三角形。小结:由于直角三角形是特殊三角形,因而不仅可以应用判定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四种方法,还可以应用“斜边、直角边”公理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公理只能用于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不能用于判定一般三角形全等,所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有五种:“SAS、ASA、AAS、SSS、HL”(四)练习 P20 练习1、2(五)作业

26、 P21习题A组 1、2、3、4(六)板书设计(七)课后反思(八)教学后记1.4角平分线的性质(1)(第7课时)教学目标 1、探索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掌握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HL):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3、了解并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及其逆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及其简单应用。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HL” ,角平分线性质 难点: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HL”的说理过程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教学过程一、引课 如图,AD是ABC的高,AD把ABC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这两

27、个直角三角全等吗?问题1:图中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有可能全等吗?什么情况下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由于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有初步的了解,因此教学中,学生根据图形的直观,认为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能情况有四个:BDCD,BADCAD;BC;ABAC。 问题2:你能说出上述四个可判定依据吗? 说明:1从问题2的讨论中,可以使学生主动发现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时,直角相等是一个很重要的隐含条件,同时由于有一个直角相等的条件,所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只要两个条件。 2当“ABAC”时,从图形的直观可以估计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这时两个直角三角形对应相等的元素是“边边角”,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的冲

28、突在上学期中我们知道,已知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画出了两个形状、大小都不同的三角形,因此得到“有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的结论,那么当其中一边的对角是特殊的直角时,这个结论能成立吗? 二、新授 探究1把两个直角三角形按如图摆放, 已知,在OPD与OPE中,PDOB,PEOE, BOP=AOP,请说明PD=PE。思路:证明RtPDORtPEO, 得到PD=PE。归纳结论: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探究2把两个直角三角形按如图摆放, 已知,在OPD与OPE中,PDOB,PEOE, PD=PE,请说明BOP=AOP。 请学生自行思考解决证明过程。 归纳结论:角的内部到

29、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板书) 三、例题讲解P23 例题1 如图1-28,BAD=BCD=900, 1=2.(1) 求证:点B在ADC的平分线上(2) 求证:BD是ABC的平分线四、巩固练习: P24 练习1、2(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角平分线上的点到两边的距离相等,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综合应用) 变式训练 变式一请学生根据图形出一道证明题,然后不改变条件,让学生探究还可以证明什么? 五、小结 l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所以不仅可以应用一般三角形判定全等的方法,还有直角三角形特殊的判定方法_“HL”公理。 2两个直角三角形中,由于有直角相等的条件,所以判定两个

30、直角三角形全等只须找两个条件(两个条件占至少有一个条件是一对边相等)。 3、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4、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六、布置作业 P26 习题1.4 A组1、2、3七、课后反思1.4角平分线的性质(2)(第8课时)教学目标 1、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2、掌握角平分线的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3 角平分线定理的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角平分线定理的理解。 难点:角平分线定理的简单应用。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角平分线的性质: 2、角平分线的判定: 二

31、、动脑筋P24如图1-29,已知EFCD, EFAB, MNAC, M是EF的中点,需要添加一个什么条件,就可使CN,AM分别为ACD和CAB的平分线呢? (可以添加条件MN=ME或MN=MF)理由: NECD, MNCA M在ACD的平分线上,即CM是ACD的平分线 同理可得AM是CAB的平分线。三、例题讲解 P25例2 :如图1-30,在ABC的外角DAC的平分线上任取一点P,作PEDB,PFAC,垂足分别为点E、F.试探索BE+PF与PB的大小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讲解师板书解答过程:解:AP是的平分线又PEDB,PFACPE=PF在EBP中,BE+PE)PBBE+PF)PB

32、四、练习 P25 练习1、2动脑筋P25 如图1-31,你能在ABC中找到一点P,使其到三边的距离相等吗?学生小组讨论后,作图。小组长汇报情况师小结:因为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所以只要作ABC任意两角(例如与)的平分线,其交点P即为所求作的点,点P也在的平分线上,如图1-32五、小结 1、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2、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六、布置作业 P26 习题1.4 B组4、5七、教学后记小结与复习(1)(第9课时)一、知识小结二、例题讲解例1:已知,RtABC中,ACB=90,AB=8cm,D为AB中点,DEAC于E,A=30,求BC,C

33、D和DE的长分析:由30的锐角所对的直角边为斜边的一半,BC可求,由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可求CD.在RtADE中,有A=30,则DE可求.解:在RtABC中ACB=90 A=30AB=8 BC=4D为AB中点,CD为中线DEAC,AED=90在RtADE中, 例2:已知:ABC中,AB=AC=BC (ABC为等边三角形)D为BC边上的中点,DEAC于E.求证:.分析:CE在RtDEC中,可知是CD的一半,又D为中点,故CD为BC上的一半,因此可证.证明:DEAC于E,DEC=90(垂直定义)ABC为等边三角形,AC=BC C=60在RtEDC中,C=60,EDC=90-60=30 D为BC

34、中点, .例3:已知:如图ADBC,且BDCD,BD=CD,AC=BC.求证:AB=BO.分析:证AB=BD只需证明BAO=BOA由已知中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知。由此,建立起AE与AC之间的关系,故可求题目中的角度,利用角度相等得证.证明:作DFBC于F,AEBC于EBDC中,BDC=90,BD=CD BC=AC DF=AE ACB=30CAB=ABC,CAB=ABC=75OBA=30AOB=75BAO=BOA AB=BO三、作业布置: P28复习题1四、教学后记习 题 课(第10课时)1、 已知,RtABC中,C=90,A=50,则 B= ;2、在RtABC中,C=90,则 A与B ;3

35、、在ABC中,若B与C互余,则ABC是 三角形。4、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 的一半;5、若ABC中,A :B :C =1 :2 :3 ,则ABC是 三角形;6、如图,在ABC中,ACB=90,CDAB,A=40,则DCB= ,B= ;7、如图,直线AB上有一点O,过O点作射线OD、OC、OE,且OC、OE分别是BOD和AOD的平分线,则1与2的大小关系是 ,1+3= 度,OC与OE的位置关系是 。8、 如图,ABC中,AB=AC=4,P是BC上任意一点,过P作PDAC于D,PEAB于E,若SABC=6,则PE+PD= 。(9) (10) (11)9、如图,已知ACB=BDA=90,要

36、使ACBBDA,至少还需加上条件: 。10、 如图,已知ADBC,AE平分DAB,BE平分ABC,则E( )A. 大于90 B. 等于90 C. 小于90 D. 无法确定11、如图,ABC中,A=50,BO、CO分别是ABC、ACB的平分线,则BOC的度数是( )A. 115 B. 110 C. 105 D. 13012、如图,已知ACBD于C,CF=CD,BF的延长线交AD于点E,且AC=BC。求证:(1);(2)BEAD。13、如图,在RtABC中,A=90,B=45,AD为斜边BC上的高,且AD+BC=12cm,求 BC的长。 CD A B 14、如图,ABCD,BAC和ACD的平分线相

37、较于点H,E为AC的中点,EH=2cm,求 AC的长。 A B E H C D15、如图,在ABC中,B=90,AB=AD,DEAC,垂足为D,C=28,求 AED的度数。 A D B E C16、ABC中,BAC=2B,AB=2AC,AE平分CAB。求证:AE=2CE。17、已知,RtABC中,ACB=90,CDAB,CE为AB边上的中线,且BCD=3DCA。求证:DE=DC。18、如图:AB=AC,ADBC于D,AF=FD,AEBC且交BF的延长线于E,若AD=9,BC=12,求BE的长。19、在ABC中,ACB=90,D是AB边的中点,点F在AC边上,DE与CF平行且相等。求证:AE=D

38、F。20、已知,如图,在ABC中,B=C,ADBC于D,E为AC的中点,AB=6,求DE的长。21、已知:ABC中,ACB=90,CD是高, A=30.求证:BD=AB.ADCB22、(2008,湖北)已知:如图, ABC中,AB=AC,BDAC于D点,BD=AC. 则A=_.AEDCBF1223、已知:如图,AD为ABC的高,E为AC上的一点,BE交AD于F,且有BF=AC,FD=CD,求证:BEAC.24、如图3,AD是ABC的中线,DEAB于E,DFAC于F,且BE=CF,D 求证:(1)AD是BAC的平分线 (2)AB=AC25、已知如图,AEED,AFFD,AF=DE,EBAD,FCAD,垂足分别为B、C.试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