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矛盾的,将环境保护与经济主体的利益最大化行为相关联,就可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共生。 一、1环境内涵及现状1989年12月26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一章第二条说明,环境是指影响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洋、土地、矿藏、草原、野生、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随着全球及我国经济的发展,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大气、水与污染日益严重,野生动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许多正濒临灭绝,森林的
2、过度砍伐与矿产资源的过渡开采都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了现实的与更严峻的潜在威胁。环境资源的稀缺性逐步表现出来,环境问题正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治理环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2环境问题的复杂性:技术与制度谁更重要环境问题宽泛而复杂,涉及到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制度层面。技术层面:研究治污防污的有效技术、环境质量的标准设定、生态保护区的设立等等;管理层面,如何按照既定制度有效组织安排生产;制度层面:设计制度,合理构建各相关主体的产权与利益关系,如排污企业、受污染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环境与生态问题研究中曾有过争论:技术与制度哪个更重要。经过多年的环境保护实践,证明制度是更为重要的因素,好的制
3、度才会催生出好的技术。目前我国治理污染的政策制度比较单一,以收取排污费为主要形式。但由于收费制度本身存在的弊端,企业治理污染缺乏激励及监管不力,所以这一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低效率。二、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的根源:都是制度惹的祸1对国民收人的狂热追求与扭曲的GDP核算制度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庇古提出了边际社会成本,作为评价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GDP,是广义国民收入指标之一,虽然考虑了对资源产品的中间消耗,即,GDP总产出中间消耗:最终产品价值量之和,但它是建立在自然资源无限多、生态环境永远良好的假设之下。在这样一种假设下将GDP的增长与居民生活水平联系起来是合理的,GDP数值越大,那么生活
4、水平就越高,较高的GDP被视为富裕的标志,因此对高质量生活水平的追求就表现为对GDP增长速度的追求,而未考虑环境破坏对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这导致不必要的消费,物欲横流,而其结果就是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现行的GDP核算指标就无法再恰当的充当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指标,反而会扭曲社会的资源配置方向。对GDP的追求就不再是提高社会福利,而是由于损耗环境、破坏生态而限制减少了社会福利。因此,从客观上说现存的GDP核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对环境资源的破坏性使用,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与生态的破坏。3与环境保护目标相背离的产业政策加剧了环境恶化环境问题与经济中各产业有着极高的关联度,因此不仅环境制度
5、本身会产生影响,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也会间接的对环境系统产生影响。有些旨在发展经济,促进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在客观上却给环境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如能源生产补贴政策、农产品补贴政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持政策。下面一些事例足以生动有力的说明部分产业政策对环境的破坏。我国的畜禽养殖补贴政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就以我区为例,近几年来,有不少农民都放弃原有的耕地,大力发展养殖,使得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野生动物种群在减少,它们曾在灌木丛、小溪及茂盛的草丛中生长,而目前,它们的栖息地已经非常稀少了。有不少林地也被农民进行开垦,圈地改为养殖场,使原来充满生机的山林成为臭气熏天、污水横流的“养殖基地”,给农村环境
6、地区支柱产业选择与产业扶持政策不当也会对环境造成有害影响。双清区一直以来是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是我区的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以往,我们都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却忽视了环境的保护,使得小型造纸厂、化工厂等重污染企业在我区生根,遍地开花。“一个采矿选矿厂毁了一片田”,“一个造纸厂毁了一条河”的现象在我区屡见不鲜。我们要吸取的教训之一就是地方政府在选择地方支柱产业时,应把环境影响考虑在内,不能以“引止渴”的危险方式来发展经济,否则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长期来看会影响了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带来了不利影响。三、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第二,建立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环境保护的理
7、念和要求全面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是有效防范环境污染和资源环境损耗的重要防线,是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关键。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国家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要不断创新生产理念,继续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对传统产业实行生态化技术改造,从生产源头和全过程减轻环境污染。第三,健全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先污染后治理是“防范不足”的治理,投入的成本必然过高,付出的代价必然过大。而边治理边污染是“防”亏“治”欠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环境污染的危害,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环境保护的被动局面,甚至容易贻误保护环境的战机。高
8、效治理就是要在有效防范的前提下,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治理成果,从根本上减轻环境压力。要依靠科技进步,坚持自主创新,积极探索科技含量高、投入资金少、环境效益好的治理模式;要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异大的实际出发,积极研发高效实用、丰富多样的环保治理技术;要把环保产业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以环境治理拉动环保产业发展,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四、环境保护的必然趋势:科学发展是根本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更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环境友好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转化为一种良好的生产方式、
9、生活方式和基本经济制度。它体现的是一种全新的环境伦理观,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相互促进的社会形态。它不仅是指人对环境、自然的友好,而且也是对良好的环境促、进人类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出的要求。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想状态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进而实现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术,它是随着人类社会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水平不断深化而逐步形成的,是对人类宝贵文化财富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国际社会环境保护战略思想演化的结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运
10、动着的矛盾统一体。反映着人类文明与自然与环境演化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果。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和环境,同时,文明的进步也影响着自然和环境的结构、功能和演化进程,经历了由和谐到失衡再到新和谐的螺旋上升过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一种全新的环境伦理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也融入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总之,环境友好型社会概念是随着人们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而逐步演变升华的理念。它的提出是基于人们对未来发展的考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刻挖掘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内涵,追溯归纳国内外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的有益实践和失败教训,积极探索我国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是我们环保工作者一直努力研究的课题。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