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评价复习资料(共37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687812 上传时间:2022-04-30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7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质量评价复习资料(共37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环境质量评价复习资料(共37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质量评价复习资料(共3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质量评价复习资料(共37页).doc(3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环境质量评价第一章 绪论一、环境评价概述1.环境通常是指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即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我国环境保护法中对环境的定义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2. 环境评价对环境质量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给予定性和定量的说明与描述,评估环境质量的优劣,预测其发展趋势以及评价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对环境系统状况的评定、判断和提出对策。二、环境质量1. 概念有许多解释:(1)环境的总

2、体质量(或综合质量)(2)环境的优劣程度(3)环境对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适宜性等。有些学者指出: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来表征它的优劣程度或变化趋势。2.环境系统各种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其范围可以是全球性的,也可以是局部性的。不同的环境要素可以构成不同的环境系统。城市或岛屿为单一系统。3.环境要素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4. 环境质量变异环境系统始终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环境质量作为环境系统所处状态或变化趋势的表征,也始终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变化之中。环境质量的运动变化称为环境质量变异。原因:(1)自然

3、力因,由自然现象或自然灾害引起;(2)人类行为,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等行为引起。趋势:(1)向好的方向变异(2)向不好的方向变异5. 环境质量变异的特点(1) 环境质量变化是一个自然过程。即使没有人类活动的扰动,在自然环境演变过程中也会出现环境质量变异,过程可能是缓慢的,也可能是灾变性的。(2) 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质量变化,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环境要素之间物质和能量传输十分密切,因此,人类活动的作用可能只针对某一要素,但环境变异可能会通过要素间联系而反映到整个系统。(3) 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质量变异有时滞效应和正负反馈效应。(4) 环境质量变异是各种彼此相关的环境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人

4、类活动总体上加剧了环境质量的变化。6. 环境质量研究要解决的问题:(1)环境质量变化的机理和主要因子(2)环境参数及其标准(3)评价和认识环境质量的方法(4)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三、 环境评价类型有些学者认为,环境评价是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等的总称。环境评价分为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1. 环境质量评价EQA(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EQA是对环境质量的优劣进行定量的描述,即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的环境质量进行判定与预测。EQA主要阐明:某区域是否受到污染和破坏?程度如何?主要污染要素是什么?污染源何在?污染原因?同时还要

5、预测和阐释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2. 环境影响评价EIA(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是指对拟议中的人类的重要决策和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后果)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估,提出减少这些影响的对策措施。其根本目的是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是人类活动最终更具环境相容性。3. EQA与EIA的区别区别EIA EQA工作目的防患于未然,为建设项目合理布局或区域开发提供决策依据为环境规划、经济管理、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工作性质环境影响预测环境现状评定工作对象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区域性自然环境工作特点工程性、经济性区域性工作方法收集资料、模拟实验、

6、监测和模拟预测环境调查与监测四、环境评价的发展概况最早:美国 1970年 国家环境政策法中国:1989年 环境保护法第13条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建设阶段(19791989)(2)规范阶段(19901998)(3)提高阶段(1999)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开始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必须遵守的制度。五、一些相关基本概念1.环境目标(EO-Environmental Objective):环境质量目标的简称,指基本满足区域社会经济活动和人类健康要求的环境目标,也是各级政府为改善辖区(或流域)内环境质量而规定

7、的,在一定时间内必须达到的各种环境质量指标值的总称。环境规划所确定的目标通常包括:环境质量目标、污染物控制总量目标。2.环境目标值(EOV-Value):指政府或环保部门为使环境质量逐步达到环境质量标准,临时制定的,限期达到的环境污染物浓度的限值;或为拟定环境长远规划而提出来的未来环境污染物浓度的限值。分为现行环境目标值和未来环境目标值。一般情况下,环境质量目标值与环境质量目标值的关系为:现行(短期)环境质量目标值环境质量标准值未来环境目标值。3.环境背景值(EBV-Background):指在目前的环境条件下,研究区域内人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小的地区化学元素的含量及能量值。该值含一定程度的认为影

8、响,是环境本底值向环境现状值过度的一个数值。在环境质量评价过程中可作为环境污染的起始值,也可作为衡量环境污染程度的基准。该值可作为评价标准来衡量环境要素的质量或污染程度。4. 环境本底值:是指环境要素在未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其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自然值。5. 环境容量(EC-Environmental Capacity):是指一个特定的环境(时空)范围或一个环境单元所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区域环境容量是一段时间内平均的概念,可粗略的认为具有显性的加和性,其估算可忽略单个环境容量的平均容量表示:Ev=Av+Wv+Sv+Bv六、环境标准1.环境标准的概念和作用(1)标准是经公

9、认的权威机关批准的一项特定标准化工作的成果。(2)环境标准是为了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作的规定。(3)作用:是制定环境规划的主要依据;是环境评价的准绳;是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具有投资导向的作用。2.环境标准体系(1)概念:按环境标准的性质、功能和内在联系进行分级、分类,构成一个各环境标准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具有配套性,相互之间协调发展统一的整体。(2)分类:按发布权限可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按环保目标分:一级标准、二级标准、三级标准;按类型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控制标准)、基础标准、污

10、染物监测方法标准、仪器设备标准等;按执性质分: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3) 环境标准的特征:环境标准不同于产品标准,环境标准(环境质量标注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具有其独特的法律属性,属于技术法规,具有强制性。在标准体系中,产品标准有国家、地方、企业的在各级标准和优先执行关系上:a.环境质量标准:国家级为主,地方级补充,国家级标准中没有的项目 两级标准同时执行。b.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级补充国家级,若与国家级项目相同的要严于国家级,执行时优先。c.产品质量标准:国家的效力最高,有国家级的就不能再制定地方的和行业的。在内涵上: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对象是产品的规格和尺寸等,以提高产品的通用性和互换性,从

11、而降低成本,方便消费者,其技术指标可人为控制和改变。(4) 环境质量标准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国家标准是指导标准,地方标准是直接执行标准,国家标准的执法作用是通过地方标准来实现的,在环境评价中标准的选择至关重要。在环境评价中,标准选择的原则: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区域,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据评价区域环境功能区划分选用相应的标准;国内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因子可参考国外标准。3.主要标准概述 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1)保证人群健康和维护生态系统不被破坏;(2)要与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并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要因地制宜,切实可行。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依据:(1)以环境质量基

12、准为科学依据;(2)以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前提;(3)以国家环境保护法为依据。第二章 污染源调查与评价一、污染源概述1.污染源与污染物(1)污染源:指向环境排放或释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2)污染物:在开发和生产过程中,任何以不适当的浓度、数量、速度、形态和途径进入环境系统而并对环境产生污染或降低环境质量的物质或能量,统称环境污染物,简称污染物。2.污染源分类根据污染源的来源、特征、污染源结构、形态和研究目的的不同,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对其分类:(1)按污染物来源分:自然污染源:生物污染源、非生物污染源;人为污染源:生产性污染源、非生产性污染源(环境质量评价污染源

13、研究的主要对象)(2) 按对环境要素的影响分:大气、水体、土壤、噪音、生物(3) 按污染源分布分:局部污染源、区域污染源、全球污染源(4) 按污染物状态分:高架污染源、点源、线源、面源(5) 按对污染物的运动特性分:固定源、移动源3. 污染物的分类:(1) 按污染机理分:一次污染物(由污染源释放的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的)、二次污染物(排放物质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导致环境质量下降)(2) 按污染物的理化(含化学存在形态)、生物特性分:物理、化学、生物(3) 按环境质量标准项目分类法分: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大气污染物4. 污染物的相互转化蒸发降水降水灌溉土壤污染

14、物水体污染物二、 污染源调查 环保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科研单位为了环境管理或环境规划,完成某项科研任务等目的在一定范围内,对特定的污染源状况(类型、数量及分布等)进行调查的一项技术。1.调查的内容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的种类、数量、排放方式、途径及污染源的类型和位置,直接关系到其影响对象、范围和程度。通过调查,找出建设项目和所在区域内现有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为环评作基础。(1)工业污染源的调查内容:企业环境状况、企业基本情况、“三废”排放及治理、发展规划。环境状况: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周围状况、所属环境功能区基本情况:概况、工艺、能源、原材料、水源、生产布局、管理“三废”:“三废”排放、“三废

15、”治理、污染危害(2) 城市生活污染源的调查内容:区域内居民人口,生活水平下的人均用水和排水量,生活水平提高过程中污染物种类、数量和浓度的变化趋势,医院污水应单独调查。(3) 农业污染源的调查内容:农药使用情况、化肥使用情况、废弃物、机械使用情况。(4) 交通污染源的调查内容:噪声、尾气。2. 污染源调查的程序据调查的目的要求,先制定出调查工作计划、程序、步骤和方法,分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明确目的、制订计划、调查准备、调查试点(2)调查阶段:生产管理调查、污染治理调查、污染物排放情况调查、污染危害调查、生产发展调查(3)总结情况:数据处理、获得所需信息、建立档案、评价、文字信息3.调查方

16、法(1)污染源调查的方法:社会调查法:普查和详查(2) 污染物排放量的确定方法:物料衡算法、经验系数法、实测计算法物料衡算法:用质量平衡法建立污染物发生模型,其表达式为: 若物料流失量全部由烟囱或排水排放,则污染物排放量(源强、物料流失量)为: (g/s) 投入总量;产品所含之和。 当物料流失量的一部分由烟囱或排水排放,另一部分进入废渣中,则污染物排放量为: 不同生产过程中,物料平衡方程式有不同的形式,以煤为例:a.燃煤锅炉产生的SO2排放量估算:Q=BSC2(1-),式中,QSO2排放量,t/h B燃煤量,t/h ;S煤的含硫量,kg/t ;C煤中硫转化为的SO2百分数(可实测);2硫转化为

17、SO2的换算系数(64/32;脱硫措施效率(无脱硫措施为0)b.燃煤工业锅炉产生的烟尘排放量的估算: , A煤灰分;烟尘灰分百分比;除尘器总效率;烟尘中可燃物占烟尘量百分比,与燃烧状态和炉型等因素有关,煤粉炉可取48%,沸腾炉为510%,其他炉型取0。经验系数法a.排放系数法或排污系数法据生产过程中单位产品的经验排污系数计算污染物排放量,计算公式为:Qkg(污染物)/h;K单位产品经验排放系数,kg(污染物)/t产品;W单位时间内产量,t(产品)/h。K的选取:生产规模、工艺流程、设备类型、原料组分、操作管理及外部因素。b.单产平均减污法:与排污系数具有类似模型结构,计算式为:Q目标年的排污量

18、(污染物的排放量);m单产排污量(单产排污系数);G预计产量。m随着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逐步下降排污量预测时,要明确三个时间:预测基准年、预测目标年、预测参照年若单产排污量逐年下降的速率不变,通过考察已发生的预测基准年和预测参照年的单产排污量,可算出年削减率,求得预测目标年的单产排污量,即t预测目标年或参照年;t0预测基准年;m0基准年的已知单产排污量;k单产排污量的年削减率,通常 0k1【例】:某焦化厂1999年焦炭产量是20万吨,生产每吨的SO2平均排污量为400g/t(焦炭),2004年的产量是25万吨,SO2平均排污量为340g/t(焦炭),若该厂2010年的焦炭产量要达到35万吨

19、,预测2010年该厂的SO2总排放量。【解】:以1999年为基准年,以2004年为参照年,以2010年为目标年 单产排污量的年削减率:,解之得: 那么2010年的单产排污量为: 则c.弹性系数法即假设在预测基准年和预测参照年间,逐年排放量和工农业生产总值各自以平均的增长速度在增长,在预测基准年和预测目标年间,逐年排放量和工农业生产总值也各自以平均的增长速度在逐年增长,即: (假设n不变)M排污量;G工农业生产总值;n弹性系数【例】:某县1995年工农业生产总值是300亿元,COD排放总量250吨,2000年工农业生产总值是400亿元,COD排放总量为275吨,若到2010年该县的工农业生产总值

20、实现翻一番,预测2010年的COD排放量。【解】:以1995年为基准年,以2000年为参照年,以2010年为目标年,解之得:,解之得:,则(n不变)到目标年:,解之得,则实测计算法通常在污染源调查中首选,在正常生产时,对重点污染源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取样,测得废水/气中的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及流量,计算排污量。Q=CL,Q污染物排放量;实测污染物的算术平均浓度;烟气或废水的流量a.废水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 体积流量(3/h)质量流量(1000kg/h)密度(1000kg) 体积流量(3/h)平均流速(m/h)过流面积()b.废气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一般用mg/m3为单位,而废水通常以mg/L为单位;要按不

21、同断面、原则、烟气量采样;注意体积、压强、温度,烟气流量和浓度折算到标准。【例】:某造纸厂使用长方形排水渠排水,宽0.6m,深0.7m,平均流速0.12m/s,COD为145mg/l,求COD的年排污总量。【解】:体积流量L=0.120.60.7=0.0504m3/s Q=145(g/m3)0.0504(m3/s)=7.31g/s 7.31(g/s)3600(s/h)24(h/d)365(d/y)10-6(t/g)=230(t/y)三、污染源评价指污染源对环境影响的评价,也是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尤其是环境污染评价必不可少的一部分。1. 评价的目的和意义(1)目的:要把标准各异、量纲

22、不同的污染源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一定的数字方式变成一个统一的可比较值,从而筛选出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2)意义:为区域环境评价和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提高环保投资效益。2.评价的程序:(1)搜集资料:污染源的分布、数量、类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排放浓度等。(2)选择评价参数:一般尽可能把排放量大、毒性大、对环境和人群影响大的污染物选择评价参数。(3)选择评价标准衡量污染源评价结果是否合理和科学的关键问题之一。要选择与环境功能相对应的评价标准;国家/地方标准共存时,优先选用地方标准;所选标准应尽量包括确定的污染物。3.评价的方法(1)类别评价:主要评价单一污染物,用污染物相对含量、排

23、放浓度、绝对含量(排放总量)、统计指标(检出率、超标率、超标准倍数、标准差)等来评价污染物和污染源的污染程度。浓度指标:以某污染物排放某污染物的浓度值来表达污染源污染能力的大小。往往掩盖了污染物排放绝对量大,而浓度偏低的污染源对环境的影响。排放强度指标:Wi=CiQi Wi某种污染物的排放强度,g/d Ci 实测某种污染物的平均排放浓度,g/m3 统计指标:a. 检出率:某一污染源的某种污染物的检出样品数占样品总数的百分比 b.超标率:某污染源的某种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的样品数占该样品总数的百分比c.超标倍数(等表污染指数):所排放的某种污染物超过该中污染物评价标准的倍数。,Ii等表污染指数 C

24、ii种污染物的实测浓度 Cmi种污染物的排放标准d.标准差:标准差越大,实测值偏离排放标准越大,污染程度越重;反之,污染程度越小。 ni种污染物监测次数(2)综合评价法考虑了污染物的种类、浓度、绝对排放量和累计排放量等,是较全面、系统地衡量污染源污染能力的评价方法。a.等标污染负荷法通过计算某污染物/源的等标污染负荷比,进行大小评价,筛选出主要污染物/源的方法。步骤: 1)求等标污染负荷指数 Iij=Cij/Coi Iij第j个污染源第i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指数 Cij第j个污染源第i污染物的排放浓度,mg/L(m3) Coj第i种污染物的排放标准,mg/L(m3) 2)求等标污染负荷 某污染物

25、的等标污染负荷Pij=Cij/CoiQij10-6 Pijt/d或m3/d Qijt/d或m3/d(排放量) 某污染源有n种污染物,该污染源的总等标污染负荷 某地区有m个污染源,该地区某污染物的总等标污染负荷 某地区的所有污染物和污染源的总等标污染负荷 3)求等标污染负荷比 指某种污染物/源的等标污染负荷占总(全区域)等标污染负荷的百分比。无量纲数,是确定某种污染物或污染源对环境污染所做贡献的顺序的特征量。某区域内某污染物的等标污染比 Kj=Pj/P100% 某区域某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比Ki=Pi/P100% 4)将Ki和Kj由大到小排列,确定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 污染物的确定:一般截取前5

26、或6位的大气污染物作为主要污染物。 污染源的确定:截取线:第一道(等标污染负荷之和约占总等标污染负荷的65%左右)、第二道(等标污染负荷之和约占总等标污染负荷的75%左右)、第三道(等标污染负荷之和约占总等标污染负荷的85%左右)b.排毒系数法:排毒系数指污染物的实测排放浓度与污染物的毒性标准浓度比,其意义是当污染物充分、长期作用于人体时,能够引起出现毒理反应的人数。, 式中Fi某污染物的排毒系数,人;mi某污染物的排放量,mg/d;di能导致一个人出现毒理反映的某污染物的最小摄入量(阈值),mg/人1)废水中某污染物di的计算: di=污染物毒作用阈计量(mg/kg)成年人平均体重(kg/人

27、)2)废气中某污染物di的计算 di=污染物毒作用阈计量(mg/kg)人体每日呼吸空气量(m3/人)四、 污染源控制与管理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政策和法规:“一控双达标”“三同时”等。“三同时”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一控”指的是污染物总量控制。“双达标”指的是工业污染源要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空气和地面水按功能区达到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 经济手段:排污收费、排污许可证制度等技术手段:改革工艺、推行清洁生产等其他:将环保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加强环境管理第三章

28、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评价:对环境质量的优劣进行定量的描述,即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的环境质量进行判定与预测。环境质量评价要阐明:某区域是否受到污染?程度?主要污染要素是?污染源何在?污染原因?一、环境质量评价的数学模型1.指数模型指数评价模型:环境质量评价是各个环境要素优劣的综合概念,衡量其中优劣的因素很多,常用环境中污染物的质量表达。环境质量指数是表征环境质量好坏的一个有代表性的数,即可表示单因子,也可表示多因子的环境质量状况。(1)单因子指数环境质量指数是无量纲数,表示污染物在环境中实际浓度超过评价标准的程度,即超标倍数:Ii=Ci/Si,Ii值越大表示环境质量越差;

29、Ii的数值是相对于一个环境质量标准而言的,当选取的Si变化时,尽管某Ci并未改变,Ii的数值也会不同,在横向比较时需注意各自所采用的标准。对于溶解氧和pH而言,其单项水质参数具有不同的定义式:DO: (当时); (当时),式中,Os是指对应温度下饱和溶解氧;CDO是溶解氧的实测值;SDO是标准值。pH: (当pH7.0时),式中,pHd与pHu为评价标准值的下限与上限。(2)多因子指数当参与评价的因子数大于1时,就要用综合质量指数来表示环境质量状况。a.均值型多因子指数(各种因子对环境的影响是等权的),n为参与评价的因子数;b.计权型多因子环境质量指数(各种因子对环境的影响是不等权的,其影响应

30、该计入各环境因子的权系数);Wi是环境因子权系数,和为1;多采用专家调查法测量Wi。c.内梅罗指数:一种突出最大值的计权型多因子环境质量指数I1,说明环境质量已不满足评价标准的要求;I=1,说明环境质量处于临界状态;IM76,为二级;76M60,是三级;60M40,为四级;40M,就为五级。(2)模糊综合评价法环境评价过程中,被评价的对象、方法、标准甚至主体都有不确定性,其原因:认识上的局限性,数据的不充分性或不可靠性,环境质量本身的随机性和可变性。常用概率分析法。二、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收集资料:评价区域及周围地区气象及污染物(源)等情况 现场考察:污染物监测、大气湍流扩散参数等调查 确定背景

31、值:所在地区空气质量本底情况 提供基础数据:为环境评价基础和开展工作1.大气污染和大气质量变化的特点(1) 大气污染影响具有区域性;(2)大气质量状况受污染源形态和源强的影响;(3)大气质量状况具有易变性(长期、年际、季节、日及瞬时变化);(4)大气质量目标具有单一性(满足人群健康的需求);(5)单项大气污染参数的危害具有严重性(应考虑其在短时间产生的高浓度危害作用)2.程序(1) 调查准备:明确评价任务,收集资料,确定评价范围;确定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制定监测计划(监测范围、监测点布设项目、频率及方法)(2)环境监测:按计划监测;有条件的可配合气象监测(3)评价分析:选择评价因子,运用评价模

32、型对大气污染程度进行描述、评价;分析大气环境质量随时间变化、原因(4)成果运用:根据评价成果,提出综合防治大气污染的对策和措施。3.方法(1)评价因子的确定:依据评价区域污染源评价和大气例行监测结果(2)评价标准的选择(3)评价方法:指数评价法、分级评价法三、水环境质量评价1.概述(1)水体和水体污染水体:按所处的位置可分为地面水体、地下水体、海洋。通过水在自然界的大循环和小循环,可互相转化。 水体污染:由于水体中的污染物质没有得到充分的稀释和净化,造成污染物在水体中的积累和富集而行成。 水体污染恶化过程和自净过程同时存在。 水体污染物:造成水体的水质、生物、底质质量恶化的各种物质和能量。 水

33、体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或释放水体污染物的场所、设备和装置。(2)水体污染物和污染源按理化性质分: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综合的按形态分:离子、分子、简单、复杂、颗粒物按对水体的影响特征分:感官的、卫生学的、毒理学的、综合的(3)水体污染类型:有机耗氧性污染、化学毒物污染、石油污染、放射性污染、富营养化污染、致病性微生物污染等等2.地面水体环境质量评价(1)概念:是对水体的质量进行评定、描述和预测。 水体质量:包括水、底质和水生生物的质量。 地面水体评价包括:水质评价、底质评价和生物学评价。水质: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关系最为密切。底质:水体在一段时间内的污染情况的反映。生物评价:可反映出污染物在

34、生物体内的累积情况,从而反映出在利用水生生物时可能对人类产生的影响。 对区域多水体环境质量评价时,需从水量和水质两方面考虑;对于单独的水体环境质量评价只需考虑水质。(2)程序和内容水体环境背景特征的调查 调查与水体相关的地质、地貌、岩石、土壤、气候和水文资料;搜集河流的河床资料;调查或搜集水体的物理化学条件,水体功能等方面的资料。水体污染源的调查与评价调查水体流域范围内土地利用情况,各类污染源的分布、数量和排放特点,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物的排放量、排放规律、途径以及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情况,在此基础上,确定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水体污染现状的监测 确定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确定检测项目(主要考虑水环境背景

35、值、水体污染源的排放情况、水体功能与评价目的)地表水体环境质量现状评价a.确定评价因子 感官因子:味、嗅、颜色、透明度、混浊度、悬浮物、总固体等。 氧平衡因子:DO、COD、BOD、TOC、TOD 营养盐类因子:硝酸盐、铵盐、磷酸盐等 毒性因子:As、Cr、Cd、Hg、Pb、氰化物、酚等b.选择评价标准 主要依据水体功能和评价目的来确定。 水域功能区分类:五类。 标准分类:五类。c.选择合理的评价模型(方法)d.水环境质量分级e.评价结果(3)方法:相对浓度构造的迭加指数型、绝对污染浓度构造的分级型或评分型(选定若干评价参数,确定各参数的权系数,将个参数分级,按质量优劣分级,指数迭加、求得总指

36、数)3.地下水体环境质量评价(1)概念:对地下水环境总的状况进行评价和预测。包括地下水水量、水质及相关地质环境质量评价。(2)评价原则:主要是在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的城市或工业区,不开采利用地下水的城市可根据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的需要进行环境地质条件评价;在已有城市水文地质工作基础上进行;有地下水监测资料基础;以地下水资源的质量变化(3)程序和内容:地下水环境背景资料收集;地下水环境调查;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问题的调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选择评价标准;综合评价成果分析,提出环保措施。(4)方法:选择评价因子,选择评价标准,选择评价方法第四章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与方法一、概述1.环境影响(1)概念:指人

37、类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2)分类: 按来源分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累积影响 按影响的效果分为:有利影响、不利影响 按影响的程度分为:可恢复影响、不可恢复影响直接影响: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而对人类社会或其他环境的直接作用。 与人类活动同时、同地,较易分析和测定。间接影响:有直接作用诱发的其他后续影响。 在时间推迟,在空间较远,但在可合理遇见的范围内,较难分析和预测。累积影响:指一项活动的过去、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的影响,具有累积效应,或多项活动对同一地区可能叠加的影响。 实质:各单项活动影响的叠加和扩大。2.环境影响评价(EI

38、A)EIA是指对拟议中的人类的重要决策和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后果)进行系统他的分析和评估,提出减少这些影响的对策措施。其根本目的是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是人类活动最终更具环境相容性。类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文化环境影响评价等等。EIA项目的确定取决于建设项目所涉及的污染因子,经过不同的途经所影响到的环境要素来决定环境影响评价项目。3.EIA制度(1)概念 EIA制度:指把EIA工作以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必须遵守的制度。 EIA是技术,EIA制度是进行评价的法律依据。 EIA制度的确立形式:法律形式、非法律形式

39、各国实行的EIA制度的内容虽有差异,主要包含:建设方案的具体项目、建设地点的环境本底状况,项目建成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损害、防止其影响或损害的对策措施及经济技术论证。(2)中国EIA制度的特点(2003年9月开始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法)是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特点:以建设项目的EIA为主;具有法律强制性;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分类管理;实行评价资格审查认定制度。自1986年起建立了评价单位的资格审查制度,强调评价机构必须具有法人资格,具有与评价内容相适应的固定在编的各专业人员和测试手段,评价资格经审查认定后,发给EIA证书,EIA人员实行执证上岗制度,评价证书实行限额发放,分为甲级证书

40、和乙级证书(甲级证书由国家环保局考核发放,持证单位可在全国范围内承接其业务范围内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乙级证书由省、市级环保局考核发放,持证单位可在其省、市范围内承接其业务范围内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有较大影响的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对环境有较小影响的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对环境有很小影响的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3)中国EIA制度的法规体系:中国EIA是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行政规章和地方法规几个层次组成。二、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是由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确定的。 全球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异化现象是自然的,但秉持求同存异的原则。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指按一定的顺序或步骤指导完

41、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程,其程序可分为管理程序和工作程序。其中管理程序用于指导环境影响评价的监督与管理。工作程序用于指导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和进程。1.EIA程序遵循的基本原则(1)目的性原则:区域环境有其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特定的功能要求其有特定的环境目标,因此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须有明确的目的性,并据其目的性确定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任务。(2)整体性原则: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应注意各政策及项目建设对区域人类-生态系统的影响。(3)相关性原则:应考虑到人类-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研究同一层次子系统间的关系及不同层次各自系统间的关系。(4)主导性原则:须抓住各种政策或建设项目可能引起的主要环境

42、问题。(5)等衡性原则:环境系统的各子系统和各要素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各自表现出独立的属性。(6)动态性原则:各种政策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7)随机性原则:环境影响评价涉及多因素、复杂多变的随机系统,须据实际情况。随时增加必要的研究内容,如环境风险评价的研究。(8)社会经济性原则: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EIA应从环境的系统性和整体方面对环境的价值作出评价,并以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对环境开发行为做出合理的判断。(9)公众参与原则:EIA过程要公开、透明,公众有权了解EIA的相关信息。2.EIA的程序管理(1)环境影响分类筛选 筛选:确定一项

43、拟议活动是否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 筛选方法:据拟议活动的大小和类型来确定;对拟议活动进行初步研究,确定其影响的重要性,据其影响的重要性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a.环境影响报告书 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 这类建设项目是指:原料、产品或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毒性大,在环境中难降解;容易引起跨行政区域环境影响纠纷的建设项目;所有流域开发、开发区建设、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区改建等区域性开发活动或建设项目。b.环境影响报告表 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编制环境影

44、响报告表,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c.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应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环境敏感区:具有以下特征的区域:须特殊保护的地区、生态敏感与脆弱区、社会关注区。(2)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监督管理评价大纲的审查:评价大纲是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总体设计,应该在开展评价工作之前进行。质量管理:承担单位根据批准的评价大纲开展工作,同时要编制质保大纲。报告书的审批:由建设单位负责报告主管部门预审批,然后转报负责审批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由专家进行审批,合格之后方可进行实施。3.EIA的工作程序(1)工作程序的流程图:工作等级的确定EIA大纲的编写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和评价环境影响预测EIA报告书的编制(2)EIA的工作等级与规范A.EIA的工作等级 工作等级:指需编制EIA和各专题其工作深度的划分。 各单项EIA划分为:一级最详细,二级次之,三级较简略 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工程性质、工程规模、能源与资源的使用量和类型、源项等);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自然环境特点、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及社会经济状况等);国家或地方政府所颁布的有关法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