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古诗词、名著部分重点)(共2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古诗词、名著部分重点)(共20页).doc(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2012中考总复习之文言文24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下册:1.伤仲永作者:王安石2.孙权劝学作者:司马光3.口技作者:林嗣环八年级:上册:1.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2.陋室铭作者:刘禹锡3.爱莲说作者:周敦颐4.三峡作者:郦道元5.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6.湖心亭看雪作者:张岱下册:1.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2.马说作者:韩愈3.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宋濂4.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5.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6.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7.满井游记作者:袁宏道九年级:上册:出师表作者:诸葛亮下册:1.公输 -墨子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3.鱼我所欲也-孟子4.曹刿论战-左传5.
2、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6.愚公移山-列子七下1: 伤仲永 王安石【重点问题】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五岁时:“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来岁时:“泯然众人矣”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表层原因:“父利其然”、“不使学”;根本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即没有收到后天教育。3.题目中“伤”的含义: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而惋惜。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而哀伤,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后天教育对成才至关重要。4.“世隶耕”三个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
3、仲永命运的家庭背景。七下2: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重点问题】1.文章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结友而别2.主要内容:本文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读书,长进惊人,使鲁肃叹服的故事。3.孙权是怎样劝的?(劝的艺术)(1)提出要求说必要(指出学的必要性):因吕蒙“当涂掌事”而“不可不学”。(2)指导方法谈可能(指出学的可能性):方法简便“但当涉猎”;目标明确“见往事耳”。(3)现身说法明好处(指出学的好处):“孰若孤?”“自以为大有益处”。4.孙权劝学的效果:“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侧面烘托吕蒙长进惊人,孙权善劝。5.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鲁肃为什
4、么与吕蒙结友?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意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作者这样写是侧面烘托吕蒙长进大,孙权善劝。)七下3: 口技 林嗣环【重点问题】1、中心内容: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以及口技这种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2、思路梳理:(分三个部分)(一)(第1自然段)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二)(第24自然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三)(第5自然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3、写作手法(1)以动写静:用“深巷犬吠”、“老鼠活动”、盆器倾侧、妇人咳嗽等声音,烘托反衬了深夜静谧的气氛,是以动写静的写
5、法,为下文大火灾蓄势。(2)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口技表演直接表现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侧面描写:从听众的神态、动作、反应侧面烘托了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首尾两段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突出了技艺在“口”而非其他器具侧面烘托了表演者的技艺高超。4、口技表演者的“善”表现在:表演逼真;道具简单;使听众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用自己的话概括)5. 口技表演者的“善”表现在其描摹的声音:众妙毕备;百千齐作;无所不有。(用文中四字短语)6、问题:()“京中有善口技者”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口技表
6、演者表演了两个场面,请概括出来。场面一: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场面二: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还可以概括为三个场面:梦中惊醒、由醒入睡、失火救火)(3)文中为什么要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侧面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百千”指多、杂,夸张地表现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渲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5)请说说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结构上:与首段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再次强调了道具的简单,突出
7、了技艺在“口”而非其他器具,侧面烘托了表演者的技艺高超。(6)根据文章内容写对联。 上联:千种声响惊宾客 下联:一张巧嘴乱真假八上1.: 桃花源记 陶渊明(2009年已考阅读)【重点问题】1.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个怎样的社会?答:没有战争,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2.本文线索是:渔人的行踪:发现桃花林-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本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3.主题:寄托了一种渴望和平、摆脱压迫的理想。反应了广大人民的愿望。4.出自本文的成语:世外桃源、怡然自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八上2.: 陋 室 铭 刘禹锡【重点问题】1.陋室铭的主旨句是什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陋室铭从
8、那些方面描写陋室不陋?1)环境幽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交往儒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情趣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官僚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否定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4 文中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用意是什么?以古人先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代先贤那样的高尚品德、高雅志趣。5.“孔子云:何陋之有?”的作用是什么?结构上:巧妙的回应了全文的主旨句“惟吾德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6.托物:陋室言志: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八上3: 爱 莲
9、 说 周敦颐【重点问题】历代文人笔下的莲: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 杨万里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 杨万里一说: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二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的?生长环境:出于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高洁质朴)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正直、豁达大度、美名远扬)风度气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三托物言志:托物莲言志寄寓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达对趋炎附势的污浊世风的鄙弃。四1.这篇文章写的是莲
10、,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答:运用了衬托写法,写菊,正面衬托(作者不赞成消极避世);写牡丹,反面衬托(表达作者对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世风的鄙弃),衬托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突出中心。2文章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子?(即文章的中心句)答:莲,花之君子者也。八上4: 三 峡 郦道元(2010年已考阅读)【重点问题】一概括大意:第1段写三峡的山:连绵、高峻(高峻美)第2段写三峡的夏天的水:水流湍急,水势浩大(奔放美)夏水最为壮观,流量大,流速快,最能体现三峡水势凶险的特点,所以详写。第3段写三峡的春冬景色:水退潭清,清幽秀丽(清幽美)第4段写三峡的秋季景色:水枯气寒,凄凉寂静(凄婉美)二正面描写
11、和侧面描写相结合。1正面写三峡山高岭连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2侧面写三峡山高的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正面写(总写)三峡夏水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4侧面写三峡夏水湍急、汹涌的句子: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使人联想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句。)5正面写秋季凄凉、肃杀的句子:晴初霜旦,林寒涧肃6侧面写三峡秋季凄清的句子: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1照应开头 2渲染秋天凄凉的气氛 3突出三峡山高岭连的特点七全文中心:本文写了三峡雄奇险拔
12、、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赞美自然,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四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高峻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水流湍急,水势浩大;春冬:水退潭清,清幽秀丽;秋季:水枯气寒,凄凉寂静。八上5.: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重点问题】1、写景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赏析:采用比喻手法,“积水空明”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出竹柏影子的清新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2、“闲人”的含义:2、“闲人”的含义:(1)具有闲情雅致的人;(2)像作者一样郁郁
13、不得志的一类人(包含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3、中心:本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抑郁的达观。八上6.: 湖心亭看雪 张岱【重点问题】1.文章写景的句子:(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品析:从听觉角度写景,突出环境寂静的特点。(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品析:这两句采用白描手法,第一句描绘上下一白的苍茫雪景图,第二句以“痕”“点”“芥”“粒”等量词极状人之渺小,反衬背景的宏大,衬托出环境的空旷、幽静、悠远的特点。语言简洁概括,却创设了物我相融的境
14、界,表现作者陶醉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2.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1)充分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2)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3)暗示作者的“痴”,为下文作伏笔。3.文中叙写亭中偶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运用了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意外逢知己的惊喜和与知己举杯共饮的畅快。4.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文表达的是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八下1: 与朱元思书 吴均【重点问题】(一
15、)概括各段大意。第一段:总写富春江的山水之美。第二段:写水的清澈、湍急,突出水之“异”。第三段:写山的高峻、挺拔,突出山之“奇”。写景顺序:先总后分(二)第一段: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富春江的美景就是这样的壮丽背景中展开的。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既写出了江流宛转,江上小船随流飘荡,更体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的闲适、惬意的心情。3.“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山水总特点,总领全文。(三)第二段: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正面描写水的清澈。(夸张)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描写水的清澈。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用夸张、比喻、对偶手法写水的急速。4.第二段从哪几方面写富春江水的“异”从水
16、的清澈、湍急两方面写水之“异”。(四)第三段:1.第三段从哪些方面写富春江山的“奇”?山之形高峻挺拔、山之声生机勃勃、山之形树密而绿三方面写山之奇。2.写山中泉、鸟、蝉、猿的声音,衬托山谷的幽静,突出山之“奇”。3.看到美丽的景色,作者发出怎样的感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作者热爱美好自然、蔑视功名利禄和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4.最后一句作用:1.起到反复渲染的作用 ,突出山之奇。 2.照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八下2: 马说 韩愈(2007年已考阅读)【重点问题】1.“千里马”和“伯乐”“食马者”各有什么寓意?“千里马”比喻人才。 “伯乐”
17、比喻善于发现赏识和重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的强烈不满和控诉。3.填空:(1)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表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表明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文中写千里马被埋没的终身遭遇的句子: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暗示封建统治者既不能识别人才,又不能重视人才,致使大批人才埋没。(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
18、不足,才美不外见。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采用排比的修辞,生动的表现出食马者的愚昧无知、愚妄浅薄。讽刺了那些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5)揭示主旨的句子是:其真不知马也。 八下3: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重点问题】一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作者写自己勤奋和艰苦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二全文的中心句:“盖余之勤且坚若此。”三作者求学时的艰苦表现在哪些方面?1.得书之难(无书之难):“家贫”“无从致书以观”2.从师不易(求师之难):“无硕师名人与游”3.跋涉
19、艰苦(求学之苦):(“负箧曳屣“足肤皲裂”“四支僵劲”)4.生活清苦(生活之苦):(“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四、作者求学时的勤奋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克服求学时的艰难的?)1.借书抄书(克服“得书之难”) 2.趋百里外求师,色恭礼至(克服“从师之难”)3.不畏路远天寒(克服“跋涉艰苦”) 4.专心求学不攀比,乐以忘忧(以读书之乐克服“生活清苦”)、五对比手法:(一)老师与“我”的态度对比:师:“未尝稍降辞色”“叱咄”“我”:“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作用:突出作者从师求学的诚恳,表现了作者勤奋学习的态度。(二)同舍生与“我”的穿
20、着对比: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烨然若神人”“我”:“缊袍敝衣”作用:反衬自己生活艰苦,进而突出学习勤奋。六 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说说它的作用。“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归结上文,突出勤苦。前者突出勤能补拙;后者突出乐以忘忧。七作者外出求学,以“缊袍敝衣”处在富家子弟之间却“略无慕艳意”,其原因是什么?“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八、“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请从文中概括出三点、博览群书、虚心请教、勤奋学习九请写出三个关于勤学的典故。囊莹映雪 悬梁刺股 凿
21、壁偷光十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十一、学了课文,你一定受到了启发,请结合本文,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不怕困难,不畏艰苦,甚至学会以苦为乐,苦中作乐。因有良师,有好书,有优越的学习环境而感到快乐,以学有所成为最大的快乐。八下4: 小石潭记 柳宗元【重点问题】1、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写作顺序: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小潭特点:幽静 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2、主题:文章描写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和幽深冷寂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贬居生活的孤凄悲
22、凉的心情。3、最能体现寓情于景的手法的句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也是文章的点睛之笔)4、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被贬心中孤凄悲凉,他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乐”反衬了“忧”。八下5: 岳阳楼记 范仲淹【重点问题】一按要求填写句子:1.第一段赞美滕子京的政绩的句子是: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交代写这篇文章的原因的句子是: 属予作文以记之 。2.“岳阳楼之大观”具体指的是
23、: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迁客骚人看了阴冷的景物产生的情感是: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4.迁客骚人看了明媚的景物产生的情感是: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5.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表达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 第二段从哪两个角度写洞庭湖的胜状?先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浩淼,再从时间上表现景物的千变万化。三、“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指什么内容?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异”指迁客骚人看到不同的自然景物产生的不同情感,一种是览阴晦之景产生的悲伤之情
24、,一种是览明丽之景产生的喜悦之情。作用:这句话的作用是引出下文的景之异和情之异。四、作者写迁客骚人的“悲”和“喜”的目的是什么?1.将迁客骚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2.引出下文,由写景自然转入到议论,突出主旨。五、“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指什么内容?“异”指古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的心情,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1.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2.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3.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七、 “古仁
25、人之心”的内涵是: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八、“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中的“斯人”指的是谁?作者以这句话作结有何作用?“斯人”指古仁人,暗指滕子京。表达自己决心与古仁人同道,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抱负;同时表达对滕子京的赞美和劝勉之意。九、全文的中心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八下6: 醉翁亭记 欧阳修【重点问题】一、概括各段大意:第一段写醉翁亭的位置、周围环境和名字由来。第二段写山中景色和出游之乐。第三段写太守与滁州人一起出游、摆宴的乐趣。第四段写日
26、暮醉归。二、文章中心:表达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以及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心情。三、从全文看,作者都乐些什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民之乐,三乐合一,就是“与民同乐”。四、第一段:1、 写景顺序: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从整体到局部,从远到近)2、 成语:(1)峰回路转:比喻事情有转机。(2)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言在此而意在彼。五、第二段:1分别写出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 早晨:日出而林霏开。 傍晚:云归而岩穴暝。2分别写出描写山间四季景色的句子: 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秋:风霜高洁。冬:水落而石出。3成语:水落石出:比喻真相大白。六、第三段:1、层次:
27、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2、写滁人游、众宾欢作用是什么?引出太守醉,衬托太守乐,侧面写太守政治清明,同时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七、第四段:1、 禽鸟乐(衬托)游人乐(衬托)太守乐2、 主旨句:醉能同其乐3、 理解醉能同其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了乐,醉与乐是统一的。八、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十、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九上: 出师表 诸葛亮(2011年已考阅读)【一词多义】1.道:中道崩殂(路,途) 咨诹善道(道理) 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2.遗:以光先帝遗(y)德/ 深追先帝遗(y)诏(遗留) 先帝简拔以遗(wi)陛下(给予)3
28、.为:俱为一体(是)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 众议举宠为督(做、担任)4.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判定) 每与臣论此事(谈论)5.行:然后施行(实行) 性行淑均(品行) 必能使行阵和睦 (军队、队伍)6.效: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责任、任务) 不效则治臣之罪(取得成效)7.所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此殆天所以咨将军(用来)8.于: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在) 欲报之于陛下也(给) 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还于旧都(到)9.以:咨臣以当世之事(用、拿) 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用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于) 愚以为宫中之事(认为) 受命
29、以来(表时间、地域等界限)10.诚:诚如是,则霸业可成/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果真)诚宜开张圣听/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确实)11.宜:诚宜开张圣听(应该) 因地制宜(合适)12.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时) 金秋时节(秋季)13.临:临崩寄臣以大事(将要)临表涕零(面对)14.庶:庶竭驽钝(希望) 庶民(平民) 寒暑不时,以伤庶物(众多)【多词同义】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悉以咨之/咸来问询/此皆良实/群响毕绝(俱、悉、咸、皆、毕:都)躬耕于南阳/躬耕陇亩/身率益州之众(躬、身:亲自)陟罚臧否/否极泰来(坏,恶)【重点问题】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30、关于出师表,陆游赞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关于诸葛亮的诗: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第1段:(1)主要内容:分析当时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即:“开张圣听”)(2)作者分析形势时指出不利的客观因素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有利的主观因素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作者分析天下形势的用意:提醒后主创业艰难,要思危惜臣,完成先帝遗愿; 为下文提建议作铺垫。(3)第1段提出了什么建议?目的是什么?建议:广开言路(即“开张圣听”) 目的:“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第2
31、段:(1)主要内容: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即:“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如何执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第3、4段:主要内容:向后主推荐人才。 (1)三、四段相同点:向后主推荐人才。 不同点:第三段重点是”宫中之事”,第四段重点是”营中之事” (2)推荐的人才都有哪些特点?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人品出众,忠贞不二,才能杰出) 第5段:主要内容: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即”亲贤臣,远小人”)“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的主要条件:亲贤臣,远小人。 第一部分(1-5段)::寓情于议,从蜀国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
32、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第6段:1主要内容:自叙本职及追念先帝“三顾茅庐”之恩.2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3表明作者的志趣的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4.“感激”的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5.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6概括作者与先帝患难与共的经历:(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第7段:主要内容: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决心。
33、 1、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2、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3、诸葛亮伐魏的目的是什么?“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4、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5、出自第6、7段的历史故事是什么?诸葛亮回忆这些往事的用意是什么?(1)三顾茅庐(2)临危受命(3)临崩寄大事(4)平定南方(和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是前三件)用意:抒发自己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勉励刘禅继承先帝遗志,也希望刘禅支持自己出师。第二部分(6-7段):寓情于事,追述
34、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归纳小结:1、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2、三条建议中,哪一条是最主要的?为什么?亲贤远佞。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开张圣听,为忠言开路,才能察纳雅言,严明赏罚。3、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4、从文中来看,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1)为报刘备三顾草庐知遇之恩,出山效命;在危难关头奉命出使,患难与共,刘备临终托孤,他受命以来,早晚忧叹, 把兴复汉室看成报先帝忠陛下的职责而鞠躬尽瘁,可见他是个淡泊名利、知恩图报的人。 (2)他准确地掌握当时天下三分的形势
35、,能客观地分析有利不利条件,劝谏后主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等,可见他深懂治国之道。是一个才华横溢、足智多谋,很有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的人。5、出师表名世的原因是什么?文章感情真挚,表达了“报先帝、忠陛下”的情感。知识拓展:1、有关诸葛亮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典故:舌战群儒、七擒孟获、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成语: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名言警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3、 出自本文的成语:妄自菲薄、作奸犯科、亲贤远佞、三顾茅庐、计日可待【用原句填空】1.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东北告急、华北告急,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2.
36、作为班主任,对于班干部的奖惩,一定要做到赏罚分明,干部、同学一视同仁,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3. 亲贤臣,远小人。是历代明君用人之道。出师表。4.“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在出师表中也有类似的说法。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5.在公司即将倒闭的关头,王志挺身而出,带领全体职员努力扭转局面,他真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6.出师表中,因为诸葛亮担心刘禅妄自菲薄,引喻失义,所以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担心刘禅刑赏偏私,使内外异法,所以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担心刘禅亲小人,远贤臣,所以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7.三顾茅庐的故事广为流传,在隆中对出师表中均有记述,隆中对中说“凡三
37、往,乃见。”出师表中说“三顾臣于草庐之中”8.出师表中揭示汉代最终衰败的原因的句子是“亲小人,远贤臣”;揭示先汉兴隆的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9.出师表中能感受到诸葛亮淡泊名利的两句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0. 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危急局面,人们常引用出师表中的名言: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11.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表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2. 与隆中对“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政治蓝图在出师表中也有体现,即:“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用文中的八个字作答)与隆中对“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政治蓝图
38、在出师表中也有体现,即:“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 (用文中的八个字作答)13. 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 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或“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表达的意思相近。14. 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1)开张圣听(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3)亲贤臣,远小人。15文中第一段写不利的客观条件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写有利的主观条件的句子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16.文中第二段提出“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建议,具体实施办法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
39、赏。17.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18.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9.第六段表明作者为先帝奔走效劳的原因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20.追忆自己“临危受命”的经历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21.明确出师目标的句子是: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22.全文的感情线索(体现“老臣心”的句子/全文表达了作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23.明确各方面责任时,叮嘱刘禅的句子是“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40、九下1: 公输 墨子【一词多义】1.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会见 )胡不见我于王( 引见 )于是见公输盘( 召见 )喜闻乐见( 看 ) 固己执见( 意见 )2.说: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请说之( 解说 )著书立说( 学说)3已 :胡不已乎争论不已惧其不已也/是以不可以已乎/然志犹未已/(停止)我既已言之王矣(已经)自董卓已来(通“已”,已经) 4 所以:吾知所以距子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所以动心忍性/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的原因 ) 5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替,给)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做,制造)此为何若人(是) 夫子何命焉为(疑问语气词
41、,呢)6以:将以攻宋(用 )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认为)7.再:子墨子起,再拜(两次)主人日再食(两次)一鼓作气,再而衰(第二次)8.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吾义固不杀人(坚决)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固以怪之矣(本来)君子固穷(安守)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固若金汤(坚固)9敝: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左臂悬敝筐/邻有敝舆而欲窃之/敝帚自珍(破旧)10.虽: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虽然)虽杀臣,不能绝也/虽千里不敢易也(即使)【重点问题】内容概括:本文记叙了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一)使公输盘理屈词穷:先设下圈套,请求公输盘替他杀人-“愿借子杀之”,诱使公输盘
42、说出“吾义固不杀人”;接着以“宋何罪之有”,将助楚攻宋的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再用“不可谓智、仁、忠、强、知类”,从各个角度批判公输盘的行为,用“义不杀少而杀众”,揭示了公输盘“义”的欺骗性。最后公输盘只好“服”。【但公输盘口服心不服,将责任推到楚王身上-“吾既已言之王矣”】(二)使楚王理屈词穷先假设一个故事,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接着连用颇有夸张意味的三个对比,极言楚国物产丰富而宋国贫乏,类推出楚国攻宋 “为与此同类”,是以富窃贫,使楚王被迫说“善哉”【但楚王仍不放弃攻宋的打算,霸道地说“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三)模拟攻宋,说明楚国攻宋不会有好结果,最终使楚王放弃攻宋。1.“
43、九攻”、“九距”说明战斗之激烈;用“攻械尽”、“守圉有余”交代激战结果;用“诎”表明公输盘已经技穷,顿起杀机;墨子敏锐揭穿公输盘的杀人动机,用“虽杀臣,不能绝也”使楚王放弃攻宋打算。2、先舌战,后“实战”,说明:要制止侵略战争,单靠说理讲道义是不够的,还要有足够的实力做后盾。(四)从全文看,墨子是如何使楚王放弃攻宋的? 墨子通过舌战,使公输盘和楚王理屈词穷;在明白仅靠道义是无法真正战胜强大而顽固的敌人之后,又通过演练攻守,使公输盘技穷;最后明确地告诉公输盘和楚王,宋国已经做好了准备,虽杀臣,不能绝也”,使公输盘和楚王不敢轻举妄动,楚王不得不取消攻宋的打算。(五)人物形象:公输盘:阴险、狡诈、虚
44、伪楚王:阴险、狡诈、贪婪、蛮横、虚伪、顽固、墨子:热心救世、机智善辩、从容镇定 勇敢善谋(第1段:“十日十夜”:路途遥远,日夜兼程,表现墨子不辞劳苦;“行”,说明身份低微,却能肩负起阻止战争的重大责任;“鲁”:说明楚宋之战,其实并不涉及墨子的利益,却能为宋国百姓着想,表现“兼爱”“非攻”的思想。)九下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一词多义】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野芳发而幽香(开,指花开)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出)先发制人(开始行动 )怀怒未发(发作)2.市:百里奚举于市/门庭若市(集市)愿为市鞍马( 买)3.拂: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飘拂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4.作: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鼓作气(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