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优质课《五柳先生传》教案(共6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665634 上传时间:2022-04-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优质课《五柳先生传》教案(共6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浙江省优质课《五柳先生传》教案(共6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优质课《五柳先生传》教案(共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优质课《五柳先生传》教案(共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浙江省优质课五柳先生传教案一教学目标: 1品鉴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2背诵课文,积累“晏如、萧然、汲汲、戚戚、不求甚解”等文言词语;3学习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人物的方法。二教学思路:诵读课文质疑问难,初步感知文意;品鉴高趣赏析态度,感受人物风致;由人推己各抒己见,领略五柳丰神;醉读课文品味文心,再现先生高风。三教学过程:(一)说雅号,诵诗词,导入课文。趣谈古代文人雅号,诵读饮酒、归园田居,导入课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体会感情基调,注意字音及停顿,并圈点疑难词句。2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疏通。3学生齐读课文,加强对文意的理解。(三)研读课文:由文及人,品评五柳先生的高情远趣及精神气质。1品鉴五柳先生的高趣。文中写了五柳先生的哪些兴趣爱好?你如何看待五柳先生的这些兴趣爱好?明确:读书适意,醉酒陶情,著文娱志。2品鉴五柳先生的人生态度。五柳先生的“高”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找出予以品味。明确:隐姓埋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3感受五柳先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思想境界。(四)品读课文:由人推己,进一步品评五柳先生的形象。(1)你喜欢五柳先生吗?为什么?(2)体会五柳先生“闲静”背后的痛苦与不平,诵读有关诗句,感受其“金刚怒目”的一面。(五)醉读课文:吟读课

3、文,再现五柳先生的形象,感受其高情远趣,高风亮节。(六)结束语。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嵇康的广陵散已成遥远的绝响,五柳先生们背影也渐行渐远,慢慢地从我们的视野中淡出当今社会,科学越来越发 达,而人却越来越无力;商品越来越丰富,生活却越来越单调;世界越来越喧闹,心灵却越来越孤寂,这已经是几乎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的切身感受。拿什么来拯救我们空虚的心灵?崇尚自然,守望精神,也许正是我们期待的“大道之行”。 因此,我们不能不缅怀那些在极度的贫困与潦倒中依然能够守住“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五柳先生们,不能不追念那几成绝响的魏晋风流链接材料:(一)“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

4、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宋书)(二)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王绩五斗先生传)(三)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读山海经)归去来兮五柳

5、先生传教学反思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中学 叶世标上公开课鲜有选择文言文的,但我选择了五柳先生传。之所以选择五柳先生传,是因为自己对陶渊明的一份独特的爱,当然也出于对文言文教学的一份好奇。结果,五柳先生传在本届省优质课评比中无缘一等奖。尽管观众有不少肯定的意见,但专家的裁定无疑是唯一的公道,我信服。球王贝利说:我最好的球是下一个!我也想说,如果让我再次执教五柳先生传,定然不会是这番模样。对我来说,上课永远都是憾迹斑斑的一段行程,回顾2006年11月10日上午在衢州二中上的这一堂五柳先生传,更是一段美丽的缺憾。其一,教学激情缺乏。也许是因为自己不喜张扬、性情内敛的缘故吧,也许是认为过度的激情对于五柳先

6、生传这样宁静而深远、似枯而实腴的文章不相谐的原因吧,唯恐那种激昂和喧闹会破坏了五柳先生的心境。于是,试图追求一种深水静流的境界,期冀能够触摸到每个文字背后丰赡的思想情愫,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是比较低调的,于是,整个课堂除了荡漾着些涟漪,不曾掀起什么高潮来,这样的课自然是极不好看的,因为于学生少了深切的情感体贴,于观众更是缺少一种磁场效应。其二,朗读教学不足。文言文,非诵读不能学好,这是我教学文言文的一个基本理念。但这一堂课上,诵读却是极为有限,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听教师朗读,然后仅有一次全文的自由朗读,然后有几处句子的诵读。诵读的不足,如同用凉水泡茶一样,自然就少了许多意味。如何在短短一节课中既突出

7、朗读教学,又不偏废对文意的探究,将诵读与理解融为一体,是今后教学文言文的一个努力方向。其三,字词教学轻浮。陈仲梁老师说,文言文不教字词,就少了许多味道。本文注解详备,只要结合注释,学生基本可以疏通文意,是以不求字字落实,同时,也是将字词教学融入对文章的理解之中,故教学时,只突出“不求甚解”、“晏如”、“戚戚”、“汲汲”等几个关键词语。只是对这些重点字词的教学感觉不够深透,这样一来,又影响了本课教学的厚味。其四,因势利导不够。学记有言:君子之教,善喻也,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但自己在教学时,启发与开导上的功夫明显不足,时而会有“引君入瓮”之愚思拙行,尤其是在一些关键时刻没有因势利导,错失

8、将教学推向高潮之良机,如当一学生引用大学与老子中的话语来解读“闲静少言”时,教师若能趁机追问,诱其深入,定能惊起波澜;又如,当学生认为五柳先生没有抱负时,教师引入陶渊明的两首杂诗,让学生感受陶渊明少壮时“骞翮思远翥”的襟怀“有志不获骋”之悲愤后,若因势设疑:当初襟怀高远、踌躇满志的陶渊明何以会成为一个深藏避世、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定能再起波澜不足之处不一而足,自以为主要是以上四个方面,导致这一堂课缺少厚味,没有立体感,显得过于朴实,不好听,不好看。虽然此课甚烂,但还是有自以为得意处:这个故事让我着迷,不仅因为围棋的神奇魅力,更有观棋者的痴情,同学们知道故事中那位观棋的樵夫是哪个朝代的人吗?这位

9、樵夫叫王质,是晋代人,记得有位学者说过,晋人对外发现了山水,对内发现了深情,王质的身上就充分体现了晋人的这种深情。魏晋时代,有许多行为高蹈,特立独行的高人雅士,同学们想不想去见识一下?我们今天就随同陶渊明一同去拜访魏晋时的一位高人五柳先生。一,导入与断课。预设时欲以趣说古代文人雅号导入,来衢后,游了烂柯山,才突发奇想,课前与学生谈话时,引诱学生讲述王质观棋烂柯之传说,上课铃声响后,承接故事而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衢州不仅有烂柯山,更有孔庙,不仅有仙山灵气的熏陶,更有儒家文化的润泽,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阳光的时代里,我们没有必要再像五柳先生那样消极避世,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激流勇进,建功立业

10、,兼济天下,同时,我们也不妨让自己活得萧散一些,旷达一些,真率一些,让我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课的结束语是在将学生引向“魏晋风流”的制高点时,照应开头而设计的:导入语和结束语既与当地文化嫁接,又与课文人物和文章主旨相勾通,除了有一种别样的亲和力之外,亦是有一种晋人所崇尚的“言不尽意”之幽邈情怀的。末尾引用荷尔德林的诗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与五柳先生那种诗化人生亦是琴瑟相谐的。原先设计的结束语本着对五柳先生的缅怀与对魏晋风流的追念,以为警世之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嵇康的广陵散已成遥远的绝响,五柳先生们背影也渐行渐远,慢慢地从我们的视野中淡出当今社会,科学越来越发达,而人却越来越无力;商品越来越丰

11、富,生活却越来越单调;世界越来越喧闹,心灵却越来越孤寂,这已经是几乎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的切身感受。拿什么来拯救我们空虚的心灵?崇尚自然,守望精神,也许正是我们期待的“大道之行”。 因此,我们不能不缅怀那些在极度的贫困与潦倒中依然能够守住“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五柳先生们,不能不追念那几成绝响的魏晋风流言,可能更受老师的青睐,之所以舍弃不用,乃是考虑到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二,“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设计思路自以为还是对头的。阅读其实就是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我对话。“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心雕龙知音)。对话的基本前提是亲近文本,“披文以

12、入情”,在这种情的熏陶、冲击、融汇之中,身临其境,方能“沿波讨源”,达到“其言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地。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故将教学重点定位于“品鉴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文章之后,便切入了教学的两大板块:其一,由文及人与文本对话,理解五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其二,由人推己让学生与五柳先生对话,与自己对话。事实证明,这样一种设计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整个课堂推进是流畅的,同时,不仅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创造,课堂上不时闪现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最后,想于此插叙一下于上课的前一个晚上删除的一个情节:以尼采的“

13、精神三变”评说五柳先生的精神境界。想听一听各位读者的意见,对于这样一个环节,是删去还是保留为好。当五柳先生的形象从文字背后走出来之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对话的情境: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有一个过程的,著名哲学家尼采在曾提出了“精神三变”说,以骆驼、狮子和孩子比喻一个人精神成长的三个阶段,你认为五柳先生属于骆驼、狮子还是孩子?为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学生是有话可说的,通过对话,可以把对五柳先生的理解引向高远的境地阅读陶渊明的一生,当他感慨“岁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感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的时候他是骆驼,忍辱负重,含辛茹苦;当他“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时候是狮子,雄心勃勃,英勇搏击;而晚年的这位

14、不为五斗米折腰、归园田居的五柳先生,我认为他是孩子,因为小孩是纯真的新生,代表着五柳先生内心的和平、幸福和欢愉,是大自然至美、至善的表现,表明自我不再与天地万物对立,而是和谐地融入其中,成为自然的某一部份,这是人生在世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境界。考虑到这样一个高度,学生难以上去,所以便将“孩子”扼杀于襁褓之中了,呜呼有人说,不学文言文,我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这样看来,我们教学文言文,就是带学生回家。言文合一,人文联璧,洗尽铅华,回归本色。以文化语文构建精神家园,以诗意语文引领幸福人生,这是我不变的追求与探索。教学五柳先生传,试图展示出自己的这种思索与追寻,尽管这堂课没能如愿。突然想到陶渊明归去来兮

15、辞中的第一句话: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的,归去!归去磨剑!再来2006年11月20深夜于听雨轩从文字到文学到文化-点评叶世标老师五柳先生传的教学遂昌二中 毛卫华观摩了2006年浙江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五柳先生传的教学,我认为叶世标老师的课紧紧抓住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以“读”贯穿整堂课的教学。通过初读、诵读、品读等教学环节,由浅入深,在师生互动交流,质疑探究中,使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语,品鉴了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高洁志趣,也让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叶老师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第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

16、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叶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叶老师既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积极发挥帮学引领的作用。在课堂上叶老师作了四个环节的安排,节奏明快、板快清晰:1、课前交流,讲故事,作好情感铺垫。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疏通文意。其中叶老师的配乐朗诵极具感染力,选用的音乐是古琴曲归去来辞,与课文情景相得益彰,可见叶老师在情景渲染这一环节下了很大工夫,而且效果很突出。3、研读课文,由文及人,品评五柳先生的精神气质。这一阶段叶老师主要设计了一个主问题:陶渊明是如

17、何来写五柳先生的呢?哪个同学能给我们说说他的发现。除了兴趣外,五柳先生的“高”还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你细读课文,找出来予以品味?又设计了一个重点探究学习环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面表达看法。叶老师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这一手段,让学生读出新的感受、新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既教给了学生必要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解决了学生阅读中遇到的障碍,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此时教师就不是作者的传声筒,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阅读的伙伴。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叶老师也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对于学生的独特发现和领悟,也让学生自己去评价。4、品读课文,由人推己,与五柳先生对话。在这一环节,叶老

18、师设计的问题是:你喜欢五柳先生吗?为什么?让学生联系自身作出价值判断,直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并恰当的引用了陶渊明的拟古、杂诗、以及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等材料,拓宽了学生视野,使学生对五柳先生的人物形象有了较为全面的印象。从而自然而和谐地过渡到洒脱、率真的“魏晋风流”的文化反思与咀嚼。叶老师在课堂最后的寄语中深情地表达了这样的一种文化反思:在充满阳光的现代社会,虽然魏晋时代的文人那种消极避世的态度已经不值得我们提倡了,但希望同学们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激流勇进,建功立业,兼济天下,同时,也不妨让自己活得萧散一些,旷达一些,真率一些,让我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样的反思让每一位听

19、课老师不禁悚然深思,久久回味。第二,师生与作者的关系。阅读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果读者只是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岂不索然寡味?只要是个性化的阅读,读者总会读出新信息来,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因为: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叶老师让学生去多读课文,这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也正因为叶老师处理好了这层关系,学生在课堂上的发现精彩纷呈,有几位学生的独特体验令人拍案叫绝。第三,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

20、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叶老师的这堂课,给我们这样一个上课思路:从语言文字到言语文学在上升到思想文化的高度。特别是最后环节中对于文化的继承与反思,让当代学生去触摸我们民族的记忆和文化的根,这已经涉及到了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大命题认识脚下的土地,认识世代生活在这土地上的人和他们的精神,体验他们的痛苦与快乐,形成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进而把这种气质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有文化之根和精神之根的“人”。在这里,叶老师的所有努力,使自己成为当代中学生精神家园的建构者,也是学生心灵世界的孤独守望者。当然,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执教者教学激情的缺乏,在学生回答后有时没有及时地跟进和追问(如对“不知何许人也”的阐释就显得比较急躁与引导不足;在学生回答引用老子的话这么精彩的时候没有及时跟进)等问题还有待标兄今后改进。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