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论文-“迟到的民族国家”与“超前的民族国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主义论文-“迟到的民族国家”与“超前的民族国家”.doc(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民族主义论文 -迟到的民族国家与超前的民族国家 新德国问题主要是指德国 1990 年 10 月 3 日重新统一以后在变化了的国际体系中奉行 什么样的外交政策,是继续坚持 1949 年以后西方一体化的根本方向,还是重蹈历史上 德意志特殊道路覆辙。关于它在后冷战时期的现实发展和理论探讨,已有专文论 述过。这里主要着眼于新德国问题在 21 世纪的前景,拟从迟到的民族国家和 超前的民族国家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注:这是为庆祝中德建交 30 周年而撰写的 新德国问题探索三部曲之三;三部曲之一是正常化的改变与连续性的坚 持 新德国问题现实探索 ,载于欧洲 2002 年第 3 期,第 65 74 页;三部曲
2、之二是权力国家乎 ?贸易国家乎 ?文明国家乎 ? 新德国问题理论 探索,载于国际政治研究, 2002 年第 3 期,第 62 70 页。 ) 一、迟到的民族国家 所谓迟到的民族国家,是指德国迟至世界更迭以后的 2001 年,才真正发展成为一 个正常的民族国家,即拥有内政和外交完全自主权的、统一的、既在客观上也在主观上 获得国际平等的民族国家。 从历史上和当今看,德国都是一个迟到的民族国家。与其它世界大国比起来,它 在国 家发展和世界地位等很多方面都落在后面:它统一成为民族国家比别国晚,成为大 国、工业国、殖民帝国或世界大国以及成为共和国或代议制民主国家也都迟于其它国家 ,因此,一种不想再异于他
3、国的平等要求格外迫切与强烈。这种平等要求,对于二战以 后在美苏为首的东西方冷战背景下成立的西德来说,是其外交政策所要追求的实质 目标,具体表现在争取国家主权独立和实现国家统一上;主权独立和国家统一对其它西 方大国来说已是不成问题的现实,但对 1949 年建国的西德来说,却意味着要经历一场长 达半个多世纪的长征。直到世纪更迭以后,德 国才既在客观上、也在主观上实现了 国际平等这一外交政策实质目标。另外,德国的平等要求不仅限于主权独立和国家统一 ,而是还有一个更深的价值规范内核,即新建国家也要成为一个同其它西方国家一样的 民主制国家。这实际上就是西德在 1949 年开启的两个长期历史过程:内政民主
4、化 (政治 价值上皈依西方 )和外交一体化 (外交战略上皈依西方 )。 德国从政治价值上皈依西方,已经成功实现了。首先,德国基本法为新建国家政 体规定了不可更改的四项基本原则:民主制、联邦制、法治国家和社会国家原则,它们 体现了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共同 特征,即主权在民和天赋人权、法治和权力制衡。第二 , 1949 年以后德国开始实行的政治制度,不论在同本国历史的纵向比较 (如与魏玛共和 国相比 ),还是同其它西方国家的横向比较 (如与美、英、法政治制度相比 )上,都表现 出自己鲜明的特点,如政党制度的宪制化、行政制度的总理原则、联邦制度的功能 性联邦主义,等等。它们既适应了德国历史和政治文化特
5、点的要求,在实践中切实可行 ,同时又进一步丰富了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一般理念与实践。第三,德国政治制度在实 际运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譬如在行政权与立法权之间出现所谓宪 法冲突; 在司法权与立法权之间出现所谓宪法监督冲突等。这些问题是德国在非纳粹化的民 主建构过程中遇到的前进中的问题,且都已有应对方案和措施,问题也都得到一定程度 的控制或解决。总之,二战以后德国西方化 (或曰美国化 )的非纳粹化改造获得了成功, 德国统一这么剧烈的社会政治震荡也没能动摇德国政治制度的根基。德国已经成为一个 与其它西方国家一样的正常的民主制国家了。 德国西方一体化的第二个历史进程是从外交战略上皈依西方,它的实现
6、如同前者一样 也是大势所趋,西德必须在外交政策上一边倒,加入以美国为首的西 方阵营;然而 ,西德并不是一个只能 /会对国际体系作出机械反应的被动客体。如何决策,西德是有 一定选择余地的,特别是要处理好其外交政策的三大矛盾或平衡问题,即对法关系和对 美关系之间的平衡;国家利益 (加入西方一体化 )和民族利益 (德国统一 )之间的矛盾;对 苏关系与对西方盟国关系之间的矛盾。 西欧 /方一体化政策是西德开国总理阿登纳从 1949年至 1963年 14年执政时期的一项主要 外交政策,政策的重点是法国。这既是地理与历史因素之需要,也是法国二战以后在四 大战胜国中持最强硬的德国政策决定的。阿登纳将政治是可
7、 行性艺术奉为其外交政 策行为准则,从西德所处地位的现实可能性出发,循序渐进、适度灵活、着眼于发展地 选择最佳可行性道路,从参加鲁尔国际署到欧洲煤钢共同体,从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到参与创建欧洲经济共同体等;阿登纳不仅一步一步地实现了本国的主权平等和全面复 兴,而且还为德法和解以及促进西欧一体化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西欧 /方一体化政策要求西德必须同时处理好其国家利益同民族利益的矛盾以及发展对 苏关系同发展对西方盟国关系之间的矛盾,因为,德国统一目标随着西方一体化政策的 成功不是更加接近而是更加 遥远了;同苏联改善关系也引起西方盟国,特别是美国和法 国的种种疑虑与不安。这些矛盾在东西
8、方两大集团对峙的冷战条件下不可能根本解决, 勃兰特政府的新东方政策只能是对阿登纳的西欧 /方一体化政策进行补充、而不是 替代;与东德建立和发展关系必须在牢牢立足于西方联盟的前提之下;处理对苏关系, 西德也必须首先坚定不移地维护西方联盟的总体利益和团结,然后再谨慎而又不失积极 地发展对苏关系。德国的西方政策是其安身立命的根基,即使 1990 年德国统一,也不是 走中立化道路,而是继续立足于欧盟和北约,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法国和美国关系出现矛盾与裂痕,譬如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等,使德国的西方联 盟政策陷入一种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阿登纳总理在执政后期失去了对法、对美关系的 平衡,他过分靠向法国戴高
9、乐,不仅得罪了美国,还激化了二战以后德国 (同英国一样 ! )一直存在的所谓较为亲法的欧洲派 (戴高乐派 )和较为亲美的大西洋派之间的 矛盾。这两派之间的争斗,从来没有停止过,德国 1990 年重新统一以后依旧如此。但是 ,德国统一却使原来德国的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之间的矛盾得以彻底解决,德国获得了 其内政、外交的完全自主权。值得注意的是 统一德国对东欧政策,德国著名国际政治学 教授海尔加哈甫腾多恩 (Helga Haftendorn)认为:德国的东欧政策已经随着冷战结束 而出现质的新变化,即已处在与德国的西欧政策同等重要的地位。 (注:HelgaHaftendorn,Kontinuitaet
10、und Wandel des aussenpolitischen Entscheidungsprozesses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in: PolitischeVierteljahresschrift,Sonderheft 30/1999,S.254 255.) 应该重申的是:地理和历史是决定一国外交政策恒定不变的因素,德国地处欧洲中心 的地缘政治形势对其外交思想影响是有延续性的,俾斯麦开创的德国东方政策与西方政 策平衡贯通的传统同样具有延续性。然而,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二战以后西德外交政策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已经逐步形成新的传统,即立足西方;经贸立
11、国;谅解、合作与多边 主义;优先采用非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冲突等。问题在于,在冷战结束、德国统一的全新 的历史条件下,德国外交政策的老传统是否会盖 过新传统, 1949 年开始的同时含有两个 历史进程的西方一体化成功实现以后能在 21 世纪继续坚持和获得巩固吗 ? 关于德国西方一体化的巩固问题,可以从德国外交决策和国内社会基础等方面来看。 在外交决策的理论层面上,德国在后冷战时期对新世界政治结构模式的根本看 法是复合性相互依存;德国不仅属于这种世界相互依存体系,而且对它的依赖程度 很高;德国的地理位置、经济与安全利益结构等决定了任何国际危机都会直接而深刻地 危及它的利益,因此,德国对于国际社会的安
12、全与稳定极为关注,其大国作用的设计和 发挥也是以此 作为主导。 在德国外交决策的操作层次上,已经出现了愈来愈国际化、特别是欧洲化的趋势。随 着德国社会生活愈来愈与欧洲一体化紧密融合,德国的欧洲政策已经成为一项包罗万象 的首要任务,对原有外交决策结构进行调整与更新就势之使然了。德国联邦议院设立欧 洲联盟事务委员会,就是这方面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强外交决策的民主合法性也意义重 大。 不仅德国的外交决策发展欧洲化,德国二战以后实行的社会市场经济也出现了欧洲化 趋势,马克体系欧洲化就是一个典型事例。德国市民社会在历史上的蜕化,曾为希 特勒纳粹主义产生准备了 社会温床。这是德国历史学泰斗弗里德里希麦乃克
13、(Friedrich Meinecke)1946 年提出的尖锐命题。依此思维逻辑,二战以后德国市民社会 的形成与发展,也为非纳粹化的西方式民主制度建成与巩固提供了社会基础。德国市民 社会及其民主政治文化的建构大约经历了二、三十年时间,到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才逐步 获得巩固。德国外交政策连续性的国内基础,还包括德国政治精英和广大民众对西方一 体化外交政策的态度,在这方面,学者和政治咨询者以及执政党和反对党具有举足轻重 的影响。他们在外交决策与实施过程中的各自角色与 地位不同,所关注的问题和所提供 答案的角度也迥然有异;但是,他们对统一德国外交政策取向的看法有一个公分母,那 就是赞同德国实
14、行多边主义外交政策,主张德国继续在现有一体化机构 (特别是欧盟与 北约 )中发挥作用。 总之,德国对新世界政治结构的根本看法,它在外交决策上的欧洲化趋势,德国市民 社会、利益多元主义和民主政治文化的发展,国内对实行西方一体化和国际多边主义外 交政策的广泛共识等,都保证了统一德国外交政策的连续性。诚然,统一德国在后冷 战时期已经突破曾坚持几十年之久的军事克制政策,不再将使用武力和 参与北约 辖区以外世界范围军事维和行动视为禁区,招来世人极大关注甚或不安。 突破军事克制禁区,是德国外交政策在后冷战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属 于德国外交政策正常化范畴;这种正常化的改变与 1949 年以后德国外交
15、政策连 续性的坚持具有高度实质上的一致性,即争取德国平等目标的实现;平等目标具有客观 的和主观的意义,客观意义上的平等目标已经伴随德国主权独立和国家统一而告实现; 主观意义上的平等目标,主要是德国通过对克制文化进行反思,在 1998 年上台执政 的红绿联合政府领导下突破原来禁区以后 实现的。以 2001 年 911事件以后德国联 邦国防军参加国际反恐战争为标志,德国始自 1949 年的以平等为实质目标的正常化长 征宣告结束。 二、超前的民族国家 德国迟到 2001 年,才发展成为一个与其它国家一样的正常的民族国家。然而,当它已 将承担未来责任置于首要地位时,它是以一个超前的民族国家姿态出现在世
16、人面前 的。所谓超前的民族国家,是指作为民族国家的德国这时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而 是超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注:国际上流行 的 概 念 是 后 现 代 民 族 国 家 或 后 ( 现代 ) 民族 (国家 ) 性(postmoderner Nationalstaat,postnationale ldentitaet),如 德国历史学教授格特弗里德尼德哈特 (Gottfried Niedhart)1997 年撰写的一篇论文题 目就是:德国外交政策:从有限主权的部分国家到后现代民族国家 (载于AusPolitik und Zeitgeschichte,B1-2/1997,S.16ff)。他认为:在
17、欧洲大国圈子中,德国 所体现的后现代民族国家形式最为发达。前荷兰驻波恩大使也持这种观点,并曾呼 吁 :德国应坚持其后民族国家取向;其它国家不要干扰这一进程,而应效仿德国人 做法,也致力于发展自己国家的后 (现代 )民族 (国家 )性。我在这里采用超现代 说法,意思同后现代说法一样,只是想强调德国走在别国前面的超前现实,与 迟到的问题形成对比。 )对外奉行的不是现实主义的权力国家外交政策,而是 具有文明国家内核的贸易国家外交政策。具体来说,在 2001 年 911恐怖 袭击事件以后世界历史发展新时期,统一德国外交政策的新任务是国际秩序政策; 德国已经成为西方继美国之后或不同于美 国的国际秩序政策
18、最重要的行为体。 1、德国 21 世纪外交政策新任务 德国 21 世 纪 的 外 交 政 策 新 任 务 是 国 际 秩 序 政 策 (internationale Ordnungspolitik )。它是德国在 2001 年 911以后世界历史发展新条件下提出的,同德国著名国际政 治学教授汉斯 W毛尔(Hanns W.Maull)10 年前提出的国际政治文明化具有直接联 系。 毛尔在 1992 年提出国际政治文明化的直接历史背景是:国际形势巨变、苏联解体 、冷战结束。在他看来,它们不仅宣告二战以后时期的 结束,而且还意味着 17 世纪以来 形成的民族国家世界体系的终结。因此,对国际政治一系列
19、现实主义的传统观点、看法 、概念如民族国家主导、主权独立至上、权力与利益追逐、军事安全优先、外交政策脱 离社会等已经不合时宜,由此而来的国家安全战略方案如均势、遏制、威慑等也急需修 正。总之,必须对国际政治和外交政策进行新思维,首先打破国际政治孤立性看法,从 政治的整体性 (即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面临同样的挑战 !)出发,致力于实现国内和国际 政治两个文明化。 (注:毛尔在他 1992 年发表的论德国新的文明国家外交政策中, 提出 14 条论纲。这是第 1 和第 2 条论纲内容。详见Hanns W.Maull,ZivilmachtBundesrepublik Deutschand-Vierzeh
20、n Thesen fuer eine neue deutscheAussenpolitik,in:Europa-Archiv,Folge 10/1992,S.269 270.) 同国内政治文明化已在世界上获得很大发展相比,国际政治文明化进程艰难 而缓慢,地区发展也很不平衡。尽管如此,毛尔对国际政治文明化的发展前景是抱乐观 态度的 ,认为冷战结束为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必须将国内社会、政治文明化 进程转向国际政治领域,致力于国际政治的和平化、法制化、民主化和公正合理化。 ( 注:详见毛尔论纲 4,第 271 273 页。 )然而, 2001 年发生的 911恐怖袭击事件打 破了 10 年前
21、这种理想主义的乐观设想 !(注:不少人在惊恐之中预言或评论道: 911 事件可与 1945 年二战结束和 1989 年柏林墙倒塌的意义相提并论;恐怖袭击的烟云 犹如 56 年前世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一样,宣告了世界历史新纪元的到来。参见 Grundlinien der neuen deutschen Aussenpolitik ,Rede von Dr.Ludger Volmer, Staatsminister in Auswaertigen Amt vor dem Politischen Forum Ruhr am 12.11 .2001.)安全问题重又成为人们关注的首要问题。在新的历
22、史条件下,毛尔再度撰文论 述德国的文明国家外交政策问题,指出:全球化进程及其后果迫使世界政治必须采 取新的应对措施,以对付不仅美国、而且还 有德国和整个文明世界面临的威胁;只 有推行一项全面的国际秩序政策才能有效对付新威胁,这也是德国外交政策在新时 期面临的新任务。 ( 注:Hanns W.Maull,Internationaler Terrorismus.Die deutsche Aussenpolitik auf dem Pruefstand,in:Internationale Politik12/2001,S.3) 毛尔在 911事件以后提出的国际秩序政策同其 90 年代初期倡导的国际政
23、治 文明化相比,乍看 起来相距甚远,可仔细审视一下,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措 辞谨慎了 (当务之急是国际反恐斗争,恢复世界秩序 ),可实质内容却具有根本一致性。 首先是两者都从政治的整体性出发,主张打破国内、国外政策界限;在国际关系中树立 新的国际行为准则,依据不同情况,对发生危机或冲突的国家 /地区采取诸如相互监督 、核查、法律调解、直至向危机冲突地区派遣国际维和部队等措施。 其次是安全内涵的广义性和不可分性。国际政治文明化的论点是:实现这一目标 的前提条件是西方发达国家要重视东方与南方国家的发展;倘若这些地区文明化发展 脱 钩、世界贫富悬殊扩大所导致的后果如社会动荡、逃亡、核武器扩散等
24、,最终也会威胁 到发达的文明国家自己;西方发达国家对外关系要以普世的利益规范为主导,而不是以 自身的特殊利益为指针。 (注:这是毛尔1992 年文章中的第 3 和第 4 条论纲内容,第 271 273 页。 )同理,国际秩序政策在指出国际冲突新形式 (如恐怖主义的自杀性攻击等 ) 以后,也进一步强调说:要对付这些威胁,需要有实现政治民主和与经济繁荣的俄国、 需要有巴尔干和近东地区的持久和平、需要有阿拉伯 伊斯兰世界和非洲地区的持续发 展等等,总之要改善在全球 化过程中已经处于不利地位人们的境况。 (注:毛尔文章 (20 01 年 ),第 3 页。 ) 具体来说,德国外交政策新任务国际秩序政策包
25、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第一,同 美国实行紧密的但不是无条件的合作,以塑造国际新秩序;第二,继续深化和扩大欧洲 一体化;第三,在世界范围致力于扩大和平、繁荣与民主区域,继续发展区域性和全球 性国际机构和机制,遏制暴力,处理世界范围冲突的手段文明化和法制化;第四,倡导 和支持在危机和动乱地区构建国家的进程;第五,奉行以民主和宽容、开放的社会和经 济秩序以及社会公正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外交政 策,以有力回击原教旨主义挑战。 (注: 详见毛尔文章 (2001 年 ),第 6 页。 ) 2、国际秩序政策最重要的行为体 作为一个超前的民族国家,德国已经发展成为西方继美国之后或不同于美国的 国际秩序政策最重要的行
26、为体,因为德国的文明国家资格条件较为完备,国际作 用也较为突出。 如上所述,国际秩序政策与国际政治文明化在历史必要性方面具有根本一致 性。此外,在现实可能性方面,两个进程也有很大共通性:都需要有文明国家发挥 重要作用。文明国家具有特定的外交政策行为方式,可以促进国际 政治秩序化和文 明化向前发展。早在 90 年代初,毛尔就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文明国家外交政策问题 。首先,文明国家的资格条件是:稳定的民主制度;坚实的物质基础;对实行超国 家外交政策广泛的社会支持;致力于国际分工和纳入国际相互依存体系。 (注:毛尔 199 2 年文章论纲之 9,第 275 页。 ) 关于文明国家的国际作用,一方面包
27、括塑造能力和塑造愿望,另一方面还要确定 国际政治文明化的具体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注:毛尔 1992 年文 章论纲之 7,第 274 页。 )文明国家外交政策主要依靠非军事 手段,其中经济制裁和 政治导向的经济优惠双管齐下措施最为重要,但强调必须要有军事实力做后盾,且不排 除使用武装力量;采用军事手段需要特别要求,即要有集体决策的合法依据和广泛支持 ;采用军事手段需要慎之又慎,其目的依次是保障和平、威慑、反侵略、用战争重建和 平。 (注:毛尔 1992 年文章论纲之 5,第 273 274 页。 ) 用综合和比较的眼光来看,德国的文明国家资格条件与国际作用最为完备与突出 。
28、除了具备文明国家的一般性能力以外,它还拥有其它西方大国如美、英、法、日 等国所不完全拥有的特殊条件:它在地理 上位于欧洲中心,属于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 国家;它在经济上对国际体系高度依赖,国内生产总值大约 30%依靠对外贸易创造;它 在安全上放弃了制造、拥有和控制 ABC 武器,并对常规军备进行限制。因此,它对国际 危机高度敏感,也最热衷和致力于伙伴合作与国际多边行动。关键还有,德国纳粹暴行 的历史教训使它从 1949年建国开始就将西方一体化作为其安国立世的国策,至今不变; 德国基本法还对向国际机构让渡主权作出专门规范 (基本法第 24 条 ),等等。 国际政治文明化是德国安全及其特殊利益实现
29、的根本前提。为此,德国已经作出了很 大努力,对欧洲 /世界经济繁荣与欧洲 /世界安全与稳定发挥了支柱作用。 1998 年德国社 民党和绿党上台联合执政以后,在保持德国外交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确定了新重点、补充了新因素,以更加突出德国文明国家外交政策的内核。 施罗德政府执政以后,有批评说他懈怠了欧洲一体化事业。 (注:如 2001年 8 月我在德 国法兰克福学术访问活动中与 Czempiel 教授交谈时,他就尖锐地批评了红绿政府的欧洲 政策不求进取。又如前欧盟委员会委员Karel Van Miert 在接受德国明镜周刊采访 时指责德国重新民族主义化的欧洲政策倾向:欧洲联盟大国从
30、来不愿受到约束,法国人 总是这么干的;如今德国人也开始这么干了,重新奉行国家至上政策,把欧洲政策只放 在辅助政策的地位上。详见 Spiegel,Nr.1/2002, S.143 144.)其实,与其说是懈怠, 毋宁说是调整了德国自阿登纳总理以来欧洲政策的实施风格。德国根本无法承受欧洲一 体化事业搁浅甚至败北的代价,这是德国外交政策的底限,无论哪个政党、哪个联邦总 理执掌权柄都无法改变它。然而,迫于国内社会与经济压力,施罗德政府上台以后显然 更加注重国内对欧 洲一体化事业的承受力和支持度问题。(注:德国政界、学界人士普 遍认为:假如德国纳税人继续以超比例的较为极端的形式为欧盟财政作贡献,长久下去
31、 欧盟建设将会失去德国大多数公民的支持。 )从此意义上来说,德国努力促进 1999 年 3 月 在柏林召开的欧盟特别首脑会议通过 2000 年议程以及确定 2000 年至 2006 年欧洲联盟 的财政框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改善了德国为欧盟财政的净出资状况,也为欧盟机 构改革和东扩谈判创造了重要前提。 2000 年 5 月 12 日,德国外长菲舍尔在柏林洪堡大学 发表讲话,提出了欧洲一体化终极发展目 标的设想;是年 12 月在欧盟尼斯首脑会议上, 德国又明确倡导一体化事业要更加贴近公民、加强政策透明度和民主合法性等,这些主 张已经写进尼斯宣言,成为欧洲联盟改革的中心任务。 在处理国际危机方面
32、,德国红绿政府上台伊始就面临科索沃危机的挑战。德国利 用其欧盟轮值主席国地位,先是积极开展外交活动,特别是争取俄罗斯加入到西方共同 政治行动中来,迫使南联盟就范,避免后果不堪设想的地面战争;继而又倡导东南欧稳 定公约,为这一地区局势稳定作出贡献。 (注:参见毛尔文章 (2001 年 ),第 7 页。 )如前 所述,文明国 家外交并不排除军事手段在国际危机处理方面的作用,但更加重视非 军事的政治战略与手段。在这方面,红绿政府已经制定和通过一项用民事手段预防危 机、化解冲突和巩固和平总体方案。鉴于冲突预防需要协调外交、安全、发展援助、 财政与经济、环保、文化、法律等各方面政策,且还必须依靠国际合作
33、机构网络,如联 合国、欧安组织、欧洲联盟、欧洲委员会、北约等,因此,德国政府在民事和平行动 计划中设立了志愿者行动训练项目,用于国际和平使命,如作为观察员监督科索沃和 马其顿选举;参加东帝汶机构建设;履行高加索地区维和使命等。 德国还在 8 国集团范 围 (G 8)倡导重视妇女在预防冲突中的作用和企业的社会责任等。 (注:参见 德国外交部国务部长 Dr.Ludger Volmer2001 年 11月 12 日讲话,前引文,第 5 页。 ) 在南北关系上,施罗德政府认为,前任政府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较为空泛,单一的经 济政策取向明显,所以对原有政策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如政治、安全与人权对话, 有
34、效政府管理与文化合作等。在与中国关系上,法治对话、环保合作是新设项目,已在 两国关系中占居重要地位。对亚洲其它国家,施罗德政府也有新建树,如倡导欧安组 织 (OECD)与亚洲地区论坛 (ARF)就安全问题展开对话;在 2001 年 9 月举行的柏林亚太周 活动中,德国首次邀请北朝鲜参加活动,努力以对话代替对峙,以一体化合作取代导弹 防御系统,避免文明的冲突出现。 联合国是解决全球问题与地区危机的最重要机制,在这方面, 1998 年德国红绿政府也 出台一些新政策。如由德国外交部负责,在柏林设立全球问题论坛,定期邀请从事 国际政治活动的各种不同行为体,如非政府组织和媒体代表、经济和社会界人士等,
35、官私一体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地坦率交换意见; 2001 年 11 月 16 日举行的 全球问题论坛题目是全球化与传媒。论坛交流中产生的许多有益观点和想法都将 直接纳入德国的官方政策之中。 总之,德国正在努力发挥文明国家的国际作用。只是应然与实然经常是 有差距的,目标、愿望也往往与能力和手段不相吻合。特别是,超前了,肯定就有其它 国家的跟上与否问题。德国国际政治学教授米歇尔施塔克(Michael Staack)就将伙伴 国家的一体化或合作与否,作为统一德国中、长期 外 交 政 策 连 续 性 的 一 个 重 要 决 定 因 素 。 ( 注:Michael S
36、taack,Handelsstaat Deutschland.Deutsche Aussenopolitik ineinem neuen internationalen System,Paderborn 2000,S.20。 )从这方面来看,德国 实施国际秩序政策还面临不少困难与障碍。 3、国际秩序政策的困难与障碍 德国实施国际秩序政策面临的困难与障碍,首先是来自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倾向 。 911恐怖袭击直指与全球化紧密相连的美国霸权,因此,在打击国际恐怖主 义 和全面推行国际秩序政策时,美国承担领导责任,是责无旁贷的世界秩序大国。然 而,当美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依靠盟国与伙伴支持时,它却不
37、愿受到这个它所创造 的体系的约束,它的自我意识和政治文化使它只想凌驾于这个体系之上或游离于这个体 系之外 !另外,美国拥有全球总收入的 30%;兵力足以击败世界性联盟;军费数额不但位 居世界第一,而且还超过世界其它 9 个军费大国国防预算的总和 !(注:新加坡联合早 报 4 月 26日文章:十大矛盾影响布什政策,转引自参考消息 2002 年 4 月 29 日。 )这种经济与军事实力对比 的超强优势也助长了美国单边主义趋势。 另外,欧洲一体化建设困难重重。用文明国家外交政策的标准衡量,法国和英国 经常呈现出一种传统权力大国与现代文明国家角色相互矛盾的状况,从而限制 了它们在欧洲一体化建设之中更加
38、积极发挥作用。 2002 年 4月 7 日,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外 交政策顾问罗伯特库伯 (Robert Cooper)在英国观察家报发表一篇新帝国论 的文章,引起世界范围广泛关注和巨大反响。乍看起来,库伯是在盛赞欧盟后现代社 会典范,意欲强力向世界输出这一模式;然而,仔细揣摩一下全文 主旨,可以悟出他 是反对欧洲一体化向更高程度发展的 !他所真正支持和欣赏的欧盟,是跨国家的而不 是超国家的体系,是一个自愿的国家联合体而不是诸国要臣服于一个权力中心; 因为欧洲合众国是历史留下的一个梦想,即认为民族国家从根本上来说是危险的,唯 一能制止国家无政府状态的途径就是强化对它们的霸权;可假如民族国家本身就成
39、 问题,那么超级国家就当然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实际政策的操作层面上,英 国经常是阻碍欧盟一体化向纵深度发展的障碍;在一些国际热点问题上,英国也总是先 同美国一起行动,而把欧盟伙 伴国抛在后面。 德国实施国际秩序政策还面临来自本国的困难。德国统一以后,实力和影响都已 增强,但却并没有相应地在国际事务中承担更多责任,发挥更大作用。其中一个重要原 因是德国把政策重点从外交和安全政策领域转向了国内经济和政治领域,大大减少了联 邦财政预算对国防部、发展合作部和外交部三大外交政策部门财政拨款。以 1990 年、 19 95 年和 2000 年三个年份为例,上述三大外交政策部门在联邦财政总预算中所占的
40、比例从 1990 年的 16.3%,已经下降到 1995 年的 12.5%和 2000 年的 11.7%。尽管 911事件以后 ,联邦国防军的财政状况由于每年新增拨款 15 亿马克而得到改善,但德国要履行它在安 全政策方面对北约和欧盟军事贡献义务的承诺,以它目前的财力水平仍然远远不够。 德国政策重点转移的负面影响还反映在德国政治与社会精英的职业选择上。在这方面 ,勃勃进取的领导人才愈来愈多地进军企业界和非政府组织部门,把外交政策作为职业 升迁工作领域的议会议员十分少见,从事外交和国际组织工作的精英人才后备力量因而 严重不足 !再有,德国公众社会对外交政策问题或是兴趣索然,或是要求苛刻:既要有
41、效对付威胁、保障安全,又要 尽可能避免任何花费、不冒风险。总之,德国统一以后面 临的内部统一挑战以及因向东部建设注入巨额资金而背负的巨大压力等,使上述局 面难以有望在近期得到根本改善。 柏林不是魏玛,但也不是波恩了。伙伴合作、一体化、多边主义等这些文明国家 外交政策的规范要求,已经成为德国 1949 年以后逐步建构起来的外交政策新传统。它们 既是迫于当时国际形势和战胜国压力、又是德国在二战废墟上痛定思痛以后作出的选择 ,经过半个多世纪发展,已经形成一种定势、习惯和稳定的结构。它们对欧洲乃至世界 的和平与稳定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也符合德国自身的根本利益与需要。在 21 世纪新的 历史发展条件下
42、,德国将继续利用现有各种双边、多边的国际关系机制与渠道,特别是 德法关系与欧洲联盟、德美关系与北约、德俄关系与欧安组织,来发挥作用。尽管在对 外关系中掌握好分寸 (既不居高临下、张牙舞爪,也不仰人鼻息、手足无措 )不容易,但 德国是会努力去做的。 总而言之,如果把新德国问题理解成统一德国是否将重蹈历史上霸权主义的权 力国家外交政策的覆辙,那么问题答案是否定的了。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是这样 ! 注释: (20)http:/www.observer.co.uk/worldviw/story/0,11581,680095,00.html,p,4. (21)譬如我国人民日报 2002 年 4 月 25
43、日就发表述评文章:新帝国论的梦想 ,猛烈抨击了文章论点,称这篇文章是新帝国主义给老殖民主义的僵尸披上时髦的外 衣;实质是在为新时代的强权政治鸣锣开道;为死去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扬 幡招魂等。 (22)毛尔教授认为,除了科索沃战争期间德国发挥了重要作用等个别情况以外,德国 在 1993 年批准欧洲货币联盟以后直到 2001 年 911事件发生,都是逃避文明国家 外交政策的领导责任的。详见其文 (2001 年 ),第 8 页。 (23)这使德国外交政策的诚信受到损害。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毛尔认为:德国必须为它 的政策承诺创造足够的资金条件,否则就干脆下调承诺义务。详见其文 (2001 年 ),第 7 8 页。 (24)1990年德国统一以后,德国政府向东部地区的转帐支付为 1万亿欧元,今后仍要继 续这一转帐支付,约占 GDP 的 5%。详见 DIE ZEIT, Nr.49/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