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新人教版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导学案(共2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春新人教版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导学案(共29页).doc(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数学导学案 第四单元 比例 第一课时 比例的意义 备课人: 易松 审核人:教学内容:教材第4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比例的意义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经历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发现过程和运用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 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的兴趣,体会事物间的相对联 系,培养探究精神。教学重点:认识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引出新的知识。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
2、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举例说明什么叫做比的前项、后项、比值。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各部分的名称。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学生独立求出各比的比值。(1)教师:在求比值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吗?学生:有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教师: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把这两个比画上横线。师: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接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4.52.7=106。课件显示:“106”和“4.52.7”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下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起来。(2)前面的两个比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吗?
3、为什么?教师将课件后面的两个比隐去。学生:不能,比值不相等。教师小结: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教师板书:比例。二、探究新知。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比例,你想研究哪些内容呢?生:比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师:那好,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吧,到底什么是比例呢?根据下面的问题自学例1。找出每面红旗长与宽的比。求出每个比的比值。哪几个比的比值相等?2.学生自学完以后,教师逐个问题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在黑板上:241.6=;6040=。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板书:2.41.6=6040,也可以写成。师: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
4、做比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比值相等教师: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教师用课件显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3.找比例。师: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过程要求:学生猜想另外两面国旗长、宽的比值。求出国旗长、宽的比值,并组成比例。4.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比”和“比例”这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吗?学生各抒己见,之后师生共同归纳。 第二课时 比例的基本性质 备课人: 审核人:教学内容:教材第41页内容教学目标:
5、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提高学生观察、计算、发现、验证和总结的能力。 3.在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探索数学问题的 乐趣。教学重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正确地组成比例。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正确地组成比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二、探索新知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41页第1行、第2行的内容。教师板书:2.
6、41.6=6040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的比例的外项、内项。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板书: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教师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组织学生观察组成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并探究它们的关系。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说: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验证其他的比例有没有这个规律,举例说明,检验发现。如:0.5=1.2,两个外项的积是=0.6,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如
7、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如:=,315=59。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教师:这个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教师补充: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齐读两遍。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63和85 0.22.5和450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然后指名汇报。4.教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几种方法?学生讨论交流后,指名回答。教师小结:两种方法: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两个比的两个外项之积是否等于两个比的内项之积。 5.巩固练习:教材
8、第41页“做一做”。组织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一说,全班集体订正。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解比例 备课人: 审核人: 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例2、例3及练习八的习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过程中使学生 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 3.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 灵活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色圃中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带
9、未知数的比例改写成方程。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再汇报。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就是解比例。板书课题:解比例。二、新课讲授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第1、2行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做解比例?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并说出: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师:想一想,怎样才能解出比例中的未知项呢?学生很容易想到比例的基本性质。2.教学例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指名读题,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110或模型高度:实际高度=110
10、。让学生列出比例,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教师板书:x320=110,你能试着计算出来吗?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的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做完后,师问:怎样把比例式转化为方程式?学生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转化。师接着板书:10x=3201。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把方程解出来。注意:解方程要写“解”,那么解比例也要写“解”。师:怎样解这个方程?生: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把x看做一个因数,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可以求出x。小结:从刚才的解比例过程中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
11、来求未知项x。3.教学例3。解比例:过程要求: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解:2.4x=1.56x=x=3.75提问:还可以用其他的知识解比例吗?学生交流后,可能会说出:根据比例的意义,等号左边的比值是,要使等号右边的比值也是,x应等于。4.总结解比例的方法。教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转化成方程后再怎么做?学生回忆解比例的过程。教师: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 5.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名板演
12、,集体订正。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第四课时 正比例 备课人: 审核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 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引入。用投影仪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板书:=速度。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板书:=单价。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板书:=工作效率。2.引入课题: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
13、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板书课题:成正比例的量。二、新课讲授1. 教学例1。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例1的图和表格。学生观察上表并讨论问题。(1)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有关系吗?(2)铅笔的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3)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根据观察,学生可能会说出:铅笔的总价随着数量变化,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数量增加,总价也增加;数量降低,总价也减少。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即单价一定。教师指出:总价和数量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总价和数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2.教师
14、出示: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路程和时间有关系吗?路程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路程和时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汇报: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扩大,时间也跟着扩大;路程缩小,时间也跟着缩小;但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写成关系式是=速度(一定)。教师小结:所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路程和时间叫做成正比例的量。3.归纳概括正比例关系。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上面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
15、做成正比例关系。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4.用字母表示正比例的关系。教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表示: (一定)5.教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学生举例说明并说出理由如: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衣服的单价一定,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6.教学正比例图像(1)成正比
16、例关系的两个量中相对应的数都看作一个数对,引导学生在格子纸上描点,然后连线。(2)观察图 ,,发现什么规律?。(3)根据图像判断,如果买9米彩带,总价是多少?49元能买多少米彩带? (4)、小明买的彩带的米数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是小丽的几倍?7.变式训练,巩固新知1、 举一举生活中的正比例关系的例子 。2、完成46页做一做 8.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第五课时 正比例练习课 备课人: 易松 审核人:教学内容:教学第46页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并能正确判断 成正比例的量;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进
17、一步理解、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并能正确判断成正 比例的量。教学难点: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观下图表,回答问题: 时间(时)1234567米数22446688110132154 上表中( )和( )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随着( )的变化而变化的,( )一定,时间和米数是( )的量。二、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并说理。1、白糖单价一定,白糖数量和总价;2、稻谷的出米率一定,碾成大米重量和稻谷重量;3、一个人的身长和体重;4、订小学生世界报份数和总价;5、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5、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三、练习:1、请举出成正比例关系的量。2、判断
18、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圆周长与圆半径;、圆面积与圆半径;、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四、练习九的第1-7题 1题,引导学生观察表格,然后计算和比较几组相对应的数的比值,最后,根据正比例关系的意义作出判断。 2题,引导学生根据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定义判断。 3题,引导学生能根据正比例图像解决问题。 4题,引导学生严格按照成比例关系的定义来列出比例式。 5题,使学生知道: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前提下,任何物体的高度与他的影子的长度都是成正比例的量。 6题,让学生通过填表,描点,连线发现,n是自然数,2n表示的是偶数,2n和n也是成正比例的量,比值等于2是不变的,图像也符合正比例图像的特点。7
19、题,重在引导学生能根据正比例图像解决问题。五、小结: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反比例 备课人: 易松 审核人: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内容教学目标: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 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 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 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教学过程:一、训练铺垫,情境导入1、(1)说说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
20、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长方形的长一定,它的宽和面积 圆柱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圆的周长和半径 一个人的年龄和他的身高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一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成反比例的量。 二、明确目标,探究新知 师:老师提供给大家一张表格,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出示例2中表格。) 杯子的底面积(平方厘米)1015203060水的高度(厘米)302015105 小组讨论: 水的高度和底面积变化有关系吗? 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 水的高度和底面积变化有什么规律?三、合作交流,发现规律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2、交流汇报 3、 教师据学生汇报说明:在水
21、的高度和底面积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像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反比例关系。 4、.阅读P47内容 小组讨论说说:反比例的意义是什么? 5、.组织学生说一说:反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 6、.完成48页做一做四、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7 x = y15,x和y成什么比例关系? 小明从家到学校已走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是成反比例吗? 甲数和乙数互为倒数,甲数和乙数成什么比例关系?五、课堂反馈思考,拓展应用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正反比例的量练习 备课人: 审核人: 教学内容:教材第31-3
22、2页例1及相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会熟练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 例,成什么比例.。 2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列表,关系式,画图等),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 例。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以及说理能力,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 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教学难点: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 反比例量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3生产总时间一定,生产一个零件所用时间和零件总数。4
23、中国儿童报的订数和钱数。二、引导练习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比较弄清成正、反比例的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出示表格。表一:路程/时间4080160200320时间(时)12458表二速度12090604030时间3469121说一说。提问:从表1中,你怎样发现速度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从表2中,你怎样发现路程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2想一想: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学生汇报:速度时间=路程师: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关系?3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
24、关系。通过前面的例子,比较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你能写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学生同桌或前后桌讨论,教师提问并板书如下: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不同点:正比例: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关系式XY=K(一定)4小结;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判断两种量是否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方法是什么? 三、完成练习九第8-16题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比例尺 备课人: 审核人: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
25、尺的 含义。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 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 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学教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体 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训练铺垫,情境导入 老师为了考考大家,给同学们出个脑筋急转弯:一只蚂蚁不到20秒钟从西安爬到了北京,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思考回答:在地图上。 师:那么大的地方可以用一幅地图来体现出来,
26、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二、明确目标,探究新知 自学课本第53页中的例1上面的知识 ,把重要的地方画上线,不懂的问题用铅笔标在书上。并思考下列各题。1、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作这幅图的( )。比例尺的表示形式有( )比例尺和( )比例尺。2、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 )的形式。三、合作交流,发现规律 1介绍各种比例尺的名称。 师:在每一幅地图都有比例尺。根据板书教师介绍数值比例尺、线段比例尺。2认识比例尺的意义。师:比例尺1:500是什么意思?生1:就是图上1厘米的长度代表现实中的500厘米。生2:实际距离
27、是图上距离的500倍。生3: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师:比例尺1:是什么意思?3、师:同学们讲得都对,那到底什么是比例尺?4、学生回答,师评价并规范学生语言:对,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5、学习例1,出示例1 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要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关键要知道什么? 指名汇报公式。 学生独立计算,强调单位要统一。6、思考:比例尺能带单位名称吗?比例尺一定的情况下,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关系? (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3)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的形式
28、,分子也应化简成“1”四、变式训练,巩固新知完成53页做一做 五、 课反馈思考,拓展应用, 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第九课时 比例尺的应用 备课人: 审核人: 教学内容:教材第54-55页教学目标: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根据比例尺的意义 解决实际问题。 2、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中,体会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结合实际,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 会数学的思维方式,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乐趣, 感受到比例尺的实用性和科学的探索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 以及小组合作的意识,增
29、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热爱家乡, 合作学习的情感。教学重点: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教学难点:比例尺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教学过程:一、训练铺垫,情境导入 1. 什么叫做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2说一说下列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1) 比例尺1:45000(2) (2)比例尺80:1 (3) (3)0-40二、明确目标,探究新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比例尺的应用。三、合作交流,发现规律1教学例2。(1) 出示教材例题及插图。(2) 说一说从中你得到哪些信息。已知条件: 1号线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图上长度是7.8; 这幅地图的比例尺1:。所求问题:1号线从苹果园站至四
30、惠东站的的实际长度是多少?(3)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课堂,了解解答情况,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汇报解答情况。方程解:解:设地铁1号线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的实际长度是X厘米。根据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可以例比例式解答10/X=1/X=10(问:根据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X=40 答:略算术解:根据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得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101/=10=()=40 答:略2 教学例3。(1) 出示例题,学生了解题目要求。(2) 讨论:你想怎样画?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在绘制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
31、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 确定比例尺1:10000; 求出图上的距离; 画出三家和学校的位置的平面图。(3) 小组同学合作,解决问题。(4)汇报,交流。 小组派代表说明你的方案和结果。 选择合适的方案,展示结果,并说明解决方案四、变式训练,巩固新知1、完成54页做一做 2、完成55页做一做 五、课反馈思考,拓展应用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第十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备课人: 审核人: 教学内容:教材第59页内容教学目标:1、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尺画 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32、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 过程,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难点:会把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教学过程:一、训练铺垫,情境导入1、看课本图片,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学生看图,汇报。 2、像照像、用放大镜看书、投影仪放大图表、人和影子都是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图形是怎样放大或缩小。(把板书补充完整: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二、明确目标,探究新知 学习例4 按2:1画
33、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审题:从图中你获得什么信息? 小组讨论: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画一画。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画完后小组里面比较一下,你们画的是不是一样,交流一下你们各是怎样画的?(下面是学生的练习纸) 学生展示交流各自的画法。三、合作交流,发现规律 重点评讲三角形的画法: 按21放大就是把图形的各边放大2倍,刚才同学们只把底和高放大2倍,斜边呢?(用尺子量一量) 那你为什么不先画斜边?(斜边很难确定它的倾斜度。) 小结:也就说按21放大三角形,应先确定底和高,再画斜边。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没变。)
34、 你是怎么知道图形的大小没变的? 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 比一比,再发现: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三组图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三组图形的大小不同,但形状相同。)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59和60页,认真看看,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四、变式训练,巩固新知把三角形按41放大;把梯形按14缩小。 1、 学生独立练习,在方格纸上作图。 2、汇报画法。五、 课反馈思考,拓展应用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第十一课时 用比例解决问题 备课人: 审核人: 教学内容:教材第61-62页内容教学目标:1掌握用正比例、反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反比例关系问题 的
35、步骤和方法。 2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反比例,从 而加深对正比例、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3. 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 构。 教学重点:判断题中相对应的两个量和它们的比例关系。教学难点: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 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5(1)学生再次读题
36、,理解题意。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问题中有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 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2)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 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28x= 8108x=2810 x=28108x=353、教学例6(1)出示例6情境图,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指名回答)(2)学生根据例5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两种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3)学生独立解答。 (4)指名
37、板演,全班交流。 三、拓展应用:教材64页6、7题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第十二课时 整理和复习 备课人: 审核人: 教学内容:教材第65页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明确比和比例的联系与 区别。 2使学生能正确地、熟练地解比例。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教学重点: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教师提出复习要求,学生整理知识点:一、比、比例的意义1什么是比?2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3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8、二、解比例1什么叫解比例?2解比例是解方程吗?解方程也是解比例吗?为什么?3解比例。完成65“整理与复习”第2题。三、正、反比例的意义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3比较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你是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学生通过交流,概括出“一找、二想、三判断”。一找:哪两种相关联的量。二想: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写出关系式。三判断:联系关系式,看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判断成什么比例。5完成65页“整理与复习”第3题。四、巩固练习1.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1)每公顷产量一定,播种的公顷数和总产量。(2)总产量一定,每公顷产量和播种的公顷数。(3)一个人的年龄和他的体重。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1)除数一定,( )和( )成( )比例。被除数一定,( )和( )成( )比例。(2)前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