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创新教育的理念与模式(共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创新教育的理念与模式(共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大学创新教育的理念与模式摘 要 本文从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与时代发展,与深化教育改革的有机联系的分析入手,提出了大学创新教育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重点、以成才为目标”的理念,建立“教师与学生互动、课内与课外并重、校内与校外结合”的大学创新教育模式。关键词 大学 创新教育 理念 模式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大学的创新教育,是新世纪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一、何为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
2、力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素质教育要通过创新教育得以充分的体现。创新教育是和时代的发展相适应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创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又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为此,我国确立的科教兴
3、国的战略和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旨在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教育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的,应该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就必须大力推进创新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这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责无旁贷的任务。创新教育是和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相一致的。党的十六大指出:要坚持创新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前,我国教育事业规模得到迅速
4、发展,就高等教育而言,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9,到 2002年已达到15。创新教育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创新教育是和培养人才的素质相关联的。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人格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创新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曾提出入发展的四大支柱,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个“学会”,是对新世纪教育的要求,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而在本质上是对个人的创新能力的要求
5、。只有具备了创新能力,才能适应环境,发展事业。因此,创新教育在人才素质的培养上起着关键的作用。二、大学创新教育的理念大学创新教育的理念应该围绕“新世纪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创新人才?大学怎样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展开。对新世纪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创新人才这一问题,要从新世纪科技、经济、文化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来认识,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来领悟。对大学怎样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要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反思。传统的教育理念许多方面都不能适应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如在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上,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
6、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对学生的要求上,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忽视了个体发展的差异性,等等。因此,树立正确的大学创新教育的理念,是推进大学创新教育的先导。大学创新教育应确立以下几个基本理念:1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活动。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作为主体是体现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性;学生作为主体是体现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以知识的传授为主的“传道、授业、解惑”式的教育理念,确立了教师的权威,强调“师道尊严”,强调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突出了教师的主体,让学生的学被动地围绕着教师的教,影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使得学生更多关注的是学问的继
7、承,而不是发展。创新教育从本质上说是挖掘人的潜能,促进人主动发展的启发式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既有利于学生个体,也有利于整个学科的发展。2以实践为重点的理念创新教育的基础是实践。“创新”概念最早是由经济学家在把科学技术引入生产体系时提出的,之后,虽然创新的含义不断扩展和深化,但创新的基石依然是实践。大学的创新教育要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传统的象牙塔式的教育带有封闭性,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教育理念
8、反映到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上,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的标准,而学习成绩主要是以考试成绩确定的,因而常常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这不仅反映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的不合理性,更说明了教育与实践的脱节。大学的教育理念正在发生变化,评价学生不是单一地看考试成绩,更主要的是要看学生运用知识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实践能力。以实践为重点,就要求大学教育及时反映社会科技经济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要求大学教育加强实践性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大学教育与大学的科研、社会服务功能相渗透,产学研相结合。从而在大学作为知识创新重要基地,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过程中,进行创新教育。3以成才为目标的理念创新教育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
9、创新人才。成才是教育的目的,教师的责任,学校的任务。以成才为目标,就要求围绕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任务展开学校的各项工作,需要形成系统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说,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这段话说明了最好的教育就是以成才为目标的教育。以成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不能理解为是一个教育环节,而是应贯穿在大学教育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成才体现在有较丰厚的知识积累,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有较高的“情商”,以及适应就业、成就事业等诸多方面,以成才为目标是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缺乏以成
10、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会导致教学、管理、服务各个环节的不相协调,导致整个教育过程的脱节。因此,以成才为目标的理念对大学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推进创新教育在于营造进行创新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也就是说创新教育的前提是教育创新。三、大学创新教育的模式大学的创新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推进大学创新教育要做到教师与学生互动;课内与课外并重;校内与校外结合,形成大学创新教育的新模式。1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与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发挥主导性,创造性地教;要求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学。教师的主导性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地学,学生的主动性在于促进教师创造性地教。教师发挥主导性,创造性地教应该体现在:一是在教育思
11、想上,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平等的教育主体,以学生成才为出发点和归宿,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而选择和设计教育,使学生能主动地、创造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二是在教育内容上,教师要善于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社会科技经济发展信息和教育科研成果,及时充实到教育内容中去。三是在教育方法上,教师要提高教育教学艺术,进行启发式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勇气和探索精神。四是在教育手段上,教师要尽可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等,使学生在感受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过程中,激发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五是在教育评价上,教师要改变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既要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又要看
12、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学应体现在:一是学习的目的性。正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进步的动力。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因此,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二是学习的刻苦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随着新知识的不断涌现,更是学无止境。不刻苦学习就不可能有真才实学,创新教育的学习要求更高,要求学生知识面要广、思维要勤、动手能力要强。因此,在创新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刻苦精神。三是学习的创造性。创造性学习对大学生来说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高等教育法对本科教育提出的学业标准,就要求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
13、初步能力。因此,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学习的需要,也是实际工作的需要,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的需求。2课内与课外并重课内教育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课内教育一直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往往把课内教育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课外教育主要是在课余时间进行,通过课外活动开展,并且一般由大学生自己组织进行。随着素质教育的拓展,课外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显示出来:一是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二是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三是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四是有利于学生文理知识的交融;五是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因此,课外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
14、力和创新人格的重要途径。实施创新教育,要处理好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的关系,既要克服只重视课内教育,忽视课外教育的习惯倾向;又要消除创新教育只是加强课外教育的思想误解。首先要重视课内教育,提高课内教育的质量;同时,要大力开展课外教育,使其成为课内教育的重要补充和拓展,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校内与校外结合从人才培养的意义上说,大学离社会最近;从科教兴国的意义上说,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最密切。大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大学的教育应是开放性的,校内与校外结合体现了教育的开放性。大学的开放性教育充分利用了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校内外的学术交流使学生能够了解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和学科前沿信息;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就业的双向选择使学生更贴近社会,感受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校内与校外结合所营造的是创新教育的社会氛围,把创新教育从校内教育的实践引向校内与校外结合的实践。总之,大学创新教育是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向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为适应这一要求,高等教育工作者应当对创新教育,尤其是创新教育的理念与模式,做一些深入的研究探讨。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