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系列统编教材(共25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系列统编教材(共252页).doc(25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系列统编教材(灭火救援员基础知识)梁河消防大队制目录第三章第一章 消防工作概述 消防工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涉及全社会的安全和利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消防工作是人们与火灾作斗争的一项专门性工作,做好消防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人民安全的需要,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第一节 火灾的特征及危害火灾是现实生活中最常见、最突出、危害最大的一种灾难,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重特大火灾事故,使大量的社会财富化为灰烬,使几十人、上百人甚至数百人死于非命,直接财产损失惨重,
2、给许多家庭带来巨大的伤痛。全面认识火灾的特征及危害,从思想意识上牢固树立预防火灾的理念。一、火灾的特征大量的火灾实例表明,火灾具有以下特征:(一)突发性强火灾的发生往往是突然的,难以预料的,且火灾发展过程瞬息万变,来势凶猛,影响区域广;爆炸危害具有瞬时性,短时间内可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二)破坏性大火灾不仅残害人类生命,给国家财产和公民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而且严重时会导致基础设施破坏(包括供电、供水、供气、供热、交通和通讯等城市生命线系统工程)、生产系统紊乱、社会经济正常秩序打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由此可以看出,火灾的破坏性相当大。(三)灭火救援难度大由于建筑、物质、火源的多样性,人员复杂性,消
3、防条件和气候条件不同,使得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极为复杂。如高层建筑,由于烟囱效应使火灾蔓延速度非常快;物质的多样性包括各种可燃、易燃、易爆和不同毒性的物质,对于火灾发展速度、建筑耐火和疏散逃生与灭火效果影响很大;各种不同火源,如明火、电气过热、静电、雷电、化学反应和爆炸等引发的火灾,其发生发展规律有所区别;此外,公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及逃生自救能力、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场所的消防设施和扑救条件、形成火灾时的气候条件等,对于灭火救援都有很大的影响。(四)易产生次生灾害对于一个城乡或工业企业,其社会生产或生活的整体功能很强,种灾害现象的发生,常会引发其他次生灾害,造成其他系统功能的失效,如火灾引发爆
4、炸、爆炸又引发火灾,形成灾害链。如1993年8月5日深圳清水河仓库火灾中起火18处、发生大爆炸2次、小爆炸7次,形成明显的灾害链;又如2000年发生在美国纽约的“911”事件,世贸大厦双子座受飞机撞击发生火灾焚烧坍塌,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还造成周围建筑严重受损、交通阻塞,并使供电、供气、供水、通讯等多种系统的局部发生灾害,形成明显的火灾连锁反应。二、火灾的危害火,给人类带来文明进步、光明和温暖。但是失去控制的火,就会给人类造成灾难。火灾是各种自然与社会灾害中发生概率较高的一种灾害,给人类的生活、乃至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火灾的危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造成人员伤亡火灾不仅使人陷于困
5、境,它还涂炭生灵,直接或间接地残害人类生命,造成难以消除的身心痛苦。如:1994年11月27日辽宁省阜新市艺苑歌舞厅发生火灾,死亡233人;同年12月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友谊馆发生火灾,死亡325人;2000年12月25日河南省洛阳市东都商厦发生火灾事故,造成309人死亡,7人受伤;2008年9月20日深圳市龙岗区舞王俱乐部发生火灾事故,造成44人死亡,64人受伤。据统计,1979年至2004年间,我国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火灾35起,共造成2638人死亡。其中: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火灾占26起,死亡2078人;2000年至2006年,年平均发生火
6、灾2328万起,死亡2397人,受伤2904人。仅2011年,全国共发生火灾12.5万余起,死亡1106人,受伤572人。这些群死群伤火灾事故的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二)毁坏物质财富凡是火灾都要毁坏财物。火灾,能烧掉人类经过辛勤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使城镇、乡村、工厂、仓库、建筑物和大量的生产、生活资料化为灰烬;火灾,可将成千上万个温馨的家园变成废墟;火灾,能吞噬掉茂密的森林和广袤的草原,使宝贵的自然资源化为乌有;火灾,能烧掉大量文物、古建筑等诸多的稀世瑰宝,使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毁于一旦。另外,火灾所造成的间接损失往往比直接损失更为严重,这包括受灾单位自身的停工、停产、停业,以及
7、相关单位生产、工作、运输、通讯的停滞和灾后的救济、抚恤、医疗、重建等工作带来的更大的投入与花费。至于森林火灾、文物古建筑火灾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损失,更是难以用经济价值计算。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日益增多,火灾给人类造成的财产损失也越来越巨大。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火灾总量和损失较低。20世纪50年代我国平均每年发生火灾6万起,火灾直接经济损失平均每年约0.6亿元。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火灾直接经济损失也相应增加,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年平均火灾损失从1.4亿元上升到3.2亿元。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社会财富和致灾因素大量增加,火灾损失也急剧上升。20
8、世纪90年代火灾直接损失平均每年为10.6亿元,21世纪前5年间的年均火灾损失达15.5亿元,2010年火灾损失17.17亿元,达到历史高峰。近年来,通过国务院、各级人民政府以及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火灾大幅度上升的趋势得到遏制。火灾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这种现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它提醒人们,在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的同时,千万不可忽视消防工作。(三)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火灾不仅给国家财产和公民人身、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还会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教学科研秩序以及公民的生活秩序。当火灾规模比较大,或发生在首都、省会城市、人员密集场所、经济发达、有名胜古迹等
9、地方时,将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和政治影响。有的会引起人们的不安和骚动,有的会损害国家的声誉,有的还会引起不法分子趁火打劫、造谣生事,造成更大的损失。如“十一五”时期,全国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火灾23起,死亡353人。尤其是央视“29”、上海 “1115”、沈阳“23”等大火,不仅造成了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在国内外造成重大影响。(四)破坏生态平衡火灾的危害不仅表现在毁坏财物、残害人类生命,而且还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如:1987年5月6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区火灾,烧毁大片森林和4个储木厂共85万m3木材以及铁路、邮电、工商等12个系统的大量物资、设备等,烧死193人,伤171人。这起火灾使我
10、国宝贵的林业资源遭受严重的损失,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1998年7月发生在印度尼西亚的森林大火持续了4个多月,烧毁森林面积高达150万公顷,经济损失高达200亿美元。这场大火还引发了饥荒和疾病的流行,使人们的健康受到威胁,环境遭到污染,大量的动植物灭绝,环境恶化,气候异常,干旱少雨,风暴增多,水土流失,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第二节 消防工作的目的和特点消防工作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消防部门应根据消防工作的目的和工作特点开展实践活动,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一、消防工作的目的根据中
11、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下简称消防法)规定,消防工作的目的主要是: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加强应急救援工作,保护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一)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的危害”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做好预防火灾的各项工作,防止发生火灾;二是要积极减少火灾危害。火灾绝对不发生是不可能的,但火灾危害是可以通过人类积极的行为而减少的。对于火灾,在我国古代,人们就总结出“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的经验。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对消防安全的期待,一旦发生火灾,就应当及时、有效地进行扑救,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危害。(二)加强应急救援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致灾
12、因素大量增加,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凸显,危险化学品泄漏、道路交通事故、建筑坍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空难、爆炸及恐怖事件和群众遇险事件、地震等自然灾害、核与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各类灾害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危害。因此,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消防法总则第一条就写明“加强应急救援工作”,这是对我国消防工作职能的新拓展。(三)保护人身、财产安全人身安全是指公民的生命健康安全,财产安全是指国家、集体以及公民的财产安全。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是受火灾直接危害的两个方面,而人的生命健康安全第一宝贵。因此,消防工作中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火灾预防上要把
13、保护公民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在火灾扑救中要坚持救人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四)维护公共安全所谓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生命、健康的安全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其基本要求是社会公众享有安全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及良好的社会秩序,公众的生命财产、身心健康、民主权利和自我发展有安全的保障,并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种灾难的伤害。消防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消防工作,维护公共安全,是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公共消防安全水平的重要内容。做好消防工作,维护公共安全,是全社会每个单位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社会各单位和公民应当贯彻预防为主、防消
14、结合的方针,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切实维护公共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正确处理好消除火灾隐患和加快经济发展的关系,依法推行消防安全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二、消防工作的特点长期消防工作实践表明,消防工作具有以下特点:(一)社会性消防工作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它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凡是有人员工作、生活的地方都有可能发生火灾。随着人们消防意识的增长,政府职能的转变,消防工作的社会性逐步深化,消防连着千万家,消防关系你我他,消防安全关系国计民生。消防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前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做
15、好消防工作,要充分认识和发挥人民群众这一同火灾作斗争主体力量的作用,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推动消防安全责任制和防灭火措施的落实,提升各行业、各单位消防安全工作水平,统筹多方资源,整合社会力量,大力推进消防宣传教育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增强全民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夯实消防安全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大力推动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逐步建立全民参与、群防群治的社会化消防工作体系。(二)行政性消防工作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加强对消防工作的领导,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国务院作为中央人民政府,领导全国的消
16、防工作,对于更快地发展我国的消防事业,使消防工作更好地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无疑具有主要的作用。但由于消防工作又是一项地方性很强的政府行政工作,国务院虽然领导全国的消防工作,但许多具体工作,如城乡消防规划、城乡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各种形式消防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消防装备的配备,消防经费的保障以及重特大火灾的组织扑救等,都必须依靠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来负责。为此,消防法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三)经常性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白天黑夜,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生火灾。由于人们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都需要用火,若平时稍有疏漏,就有可能酿成火灾。目前,我国群众性消
17、防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尚未普及,人们消防安全意识淡薄,违章用火、用电、用气现象普遍存在,甚至存在冒险作业。一些单位、部门缺乏消防法制观念,消防安全责任制不落实。这些都为火灾的发生留下隐患,因此,这就决定了消防工作具有经常化属性。(四)技术性火灾的预防和扑救需要运用大量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问题,这就要求从事消防工作的人员要认真研究火灾的规律和特点,并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消防工作的技术性,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的运用上,例如灭火救援需掌握现代化的消防技术装备,消防监督需掌握法律法规,建筑审核需掌握建筑知识,火灾原因鉴定需掌握燃烧知识,自动消防工程操作维修需掌握电子技术等等。第三节 消防工作的方
18、针、原则和基本制度消防法明确指出: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由此规定了我国消防工作的方针、原则和实行的基本制度。一、消防工作的方针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这一方针科学、准确地阐明了“防”和“消”的辩证关系,反映了人们同火灾作斗争的客观规律,也体现了我国消防工作的特色。防火和灭火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防”是“消”的先决条件,“消”必须与“防”紧密结合,“防”与“消”是实现消防安全的两种必要手段,两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消防工作中
19、,必须坚持“防”“消”并举、“防”“消”并重的思想,把同火灾作斗争的两个基本手段火灾预防和扑救火灾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保护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促进社会和谐。(一)预防为主“预防为主”,就是要求消防工作立足于防患于未然,要把火灾预防摆在首位,积极贯彻落实各项防火措施,通过各种法律的、行政的和技术的手段,依靠全社会力量,大力做好火灾预防工作,力求防止火灾的发生。无数事实证明,只有人们具有较强的消防安全意识,自觉遵守消防法律法规,大多数火灾是可以预防的。(二)防消结合“防消结合”,就是要求把同火灾作斗争的两个基本手段防火和灭火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通过预防虽然可以防
20、止大多数火灾的发生,但火灾是经济发展的伴生物,从宏观来看,绝对杜绝火灾发生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千方百计做好预防火灾的同时,应切实做好扑救火灾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强公安消防队、企业事业专职消防队和志愿消防队等多种形式的消防队建设,搞好技术装备的配备,强化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灭火能力。一旦发生火灾,做到能够及时发现、有效扑救,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二、消防工作的原则消防法确立的消防工作的原则是: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这一原则是消防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客观规律的反映,也是对四个层面责任主体消防安全责任的概括体现。“政府”、“部门”、“单
21、位”、“公民”四者都是消防工作的主体,任何一方都非常重要,不可偏废,政府负领导责任,部门负监管责任,单位负主体责任,公民有参与的权利和义务,共同构筑消防安全工作的格局。(一)政府统一领导消防安全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加强对消防工作的领导,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关于各级人民政府消防工作的领导责任,消防法第三条做了原则规定“国务院领导全国的消防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障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另外
22、,在火灾预防、灭火救援、消防组织、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各章中都有具体规定。(二)部门依法监管部门依法监管是指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不仅仅是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有监管职责,各级公安、安全监管、建设、工商、质监、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政府的其他有关部门都有监管职责。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是专门的消防工作监督管理部门,政府其他部门是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依据消防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依法履行相应的消防安全监管职责,对消防工作齐抓共管,这是消防工作的社会化属性决定的。(三)单位全面负责单位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消防安全管理的核心主体,国家的消防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主要依靠单位贯彻落实,单位对消防安全和
23、致灾因素的管理能力,反映了社会公共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消防安全形势。“单位全面负责”包含以下方面:单位要对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负责,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应当加强对本单位人员的消防宣传教育,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组织防火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保障建筑消防设施完好有效;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组织消防演练;发生火灾,及时报警和组织扑救。(四)公民积极参与公民积极参与包含两个方面,首先公民是参与者,同时也是监督者。公民组成了单位和家庭,不沦是单位还是家庭,公民有义务做好自己身边的消防安全工作。同时公民还有一个职责,就是要监督自己周边所发现的违法行
24、为,对这些违法行为要给予制止,要给予检举揭发,以共同维护好消防安全工作。公民是消防工作的基础,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消防工作就不会发展进步,全社会抗御火灾的能力就不会提高。消防法关于公民在消防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的规定主要有:任何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任何成年人都有参加有组织的灭火工作的义务;任何人不得损坏、挪用或者擅自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不得埋压、圈占、遮挡消火栓或者占用防火间距,不得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任何人发现火灾都应当立即报警。任何人都应当无偿为报警提供便利,不得阻拦报警。严禁谎报火警;火灾扑灭后,相关人员应当按照
25、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要求保护现场,接受事故调查,如实提供与火灾有关的情况。三、消防安全责任制度消防法明确规定:消防工作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这是我国做好消防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从无数火灾中得出的教训。消防安全责任制对于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来说,首先是政府对消防工作负有领导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负责;对于一个单位来说,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并在单位内部实行和落实逐级防火责任制和岗位防火责任制。每位分管领导应当对自己分管工作范围内的消防安全工作负责,各部门、各班组负责人以及每个岗位的人员应当对自己管辖工作范围内的消防安全负责,切实做
26、到“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保证消防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保证消防安全措施落实到实处。实践证明,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进一步强化消防工作各主体的消防安全责任,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消防安全工作责任机制,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消防安全意识,有利于调动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群众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的积极性。只有“政府”、“部门”、“单位”、“公民”四方责任主体在消防安全方面各尽其责,才能使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乃至每个人的消防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才能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整体抗御火灾的能力。思考与练习题1火灾有哪些特征?2火灾的危害有哪些?3消防工作的目的是什么?4消防工作有哪些特点?5消防工作的方针是什么?6如何理解
27、消防工作中“防”和“消”的辩证关系?7消防工作的原则是什么?8为什么消防工作需要公民的积极参与?9如何建立消防工作安全责任制?第二章 物质燃烧基础知识物质燃烧基础主要研究物质的燃烧条件、着火机理、燃烧类型、燃烧过程和各种可燃物质的燃烧特征以及灭火的基本原理等,为建立燃烧模型,促进消防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扑救火灾提供理论依据。第一节 燃烧类型燃烧类型有着火、自燃、闪燃和爆炸共四种,不同的燃烧类型类型其燃烧表现形式有很大的差别。学习燃烧类型对正确认识燃烧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为科学扑救火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一、着火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
28、能持续燃烧的现象,叫做着火,着火就是燃烧的开始,并且以出现火焰为特征,这是日常生产、生活中最常见的燃烧现象,例如,用火柴点燃柴草,就会着火。可燃物开始持续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做该物质的着火点(又称燃点或火焰点)。二、自燃(一)自燃的概念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行着火现象,叫做自燃。(二)自燃的分类1受热自燃可燃物质在没有明火接触而靠外部热源作用下,达到一定的温度时而发生自行着火现象,称为受热自燃。例如,可燃物在加热、烘烤、熬炼、热处理中,或者受摩擦热,辐射热、压缩热、化学反应热的作用而引起的火灾,均属于受热自燃。2自热自燃(即本身自燃)由
29、于物质内部发生生物、物理、化学等作用所产生的热并积蓄起来而引起的自行着火现象,叫做自热(或蓄热)自燃,也叫本身自燃。例如,湿稻草,油棉纱,褐煤等在没有外来热源作用下的燃烧均属自热自燃。(三)自燃点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叫做该物质的自燃点。在这一温度时,可燃物质与空气(氧)接触,不需要明火的作用,就能发生燃烧。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就越大。三、闪燃液体物质都能蒸发,而且液体物质的蒸发温度范围非常广。既能在高温时蒸发,又能在常温时蒸发,甚至低温时也能蒸发,只是蒸发的速度不同而已。当液体物质温度较低时,由于蒸发速度很慢,液面上蒸气浓度很小,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
30、遇到火焰时,是点不燃的。随着温度的升高,液面上蒸气浓度增大,就有可能在一定的蒸发温度下,可燃液体物质的饱和蒸气与空气混合后与火焰接触时,能闪出火花但随即熄灭。这种在液体物质(包括可熔化的少量固体,如石蜡、樟脑、萘等)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叫做闪燃。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采用闭杯法测定),液体物质表面上能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叫做闪点(又称闪火点)。闪燃是一种瞬间燃烧现象。闪燃发生的原因,是因为液体物质在闪燃温度下蒸发速度不快,液体物质表面上聚积的蒸气一瞬间燃尽,而来不及补充新的蒸气以维持稳定的燃烧,故燃一下就熄灭了。但闪燃往往是着火的先兆,闪点是表示可燃性液体物
31、质性质的指标之一,也是衡量液体物质火灾危险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当可燃液体物质加热到闪点及闪点以上时,一经火焰或火星的作用,就不可避免地引起着火。在消防管理中,对这种燃烧现象应引起注意。四、爆炸爆炸,是指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的现象。从广义上讲,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巨大能量,或是气体、蒸气在瞬间发生剧烈膨胀的现象,叫做爆炸。爆炸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爆炸点周围发生剧烈地压力突跃变化。按爆炸过程的性质分,爆炸通常分为核爆炸、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消防上常见的是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一)物理爆炸(又称爆裂)装在容器内的液体物
32、质或气体,体积迅速膨账,使容器压力急剧增加,由于超压力和(或)应力变化使容器发生爆炸,并且爆炸前后物质的化学成分均不改变,这种现象称物理爆炸。例如,蒸气锅炉、压缩或液体物质气钢瓶、油桶、轮胎的爆炸等,都属于物理爆炸。这种爆炸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火灾。(二)化学爆炸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现象,称为化学爆炸。例如,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爆炸、炸药的爆炸等都属于化学爆炸。实际上,化学爆炸就是可燃物质事先与氧化剂混合好了的混合物(或者本身是含氧的炸药),遇到点火源而发生的瞬间燃烧。这种爆炸的速度很快,每秒可达几十米到几千米,爆炸时产生大量的
33、热能和气态物质,形成很高的温度、产生很大的压力,并发出巨大的响声。这种爆炸能够直接造成火灾,因此,具有很大的火灾危险性。第二节 燃烧过程自然界中,固体、液体、气体都可能会燃烧,但燃烧的形成过程、燃烧形式却不一样,正确认识燃烧过程和燃烧形式对成功扑救火灾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固体物质的燃烧(一)固体物质的燃烧过程固体物质的燃烧过程常可以用下图表示:固体吸热蒸发、升华、分解可燃气体(蒸气)有焰燃烧分解、氧化产物+热量熔化液体物质吸热分解不挥发、高熔点可燃固体表面燃烧吸附氧气用简单可燃固体物质、低熔点可燃固体物质和高熔点可燃固体物质燃烧对燃烧过程进行说明和阐述。1简单可燃固体物质燃烧硫、磷、钾、钠等燃
34、烧时,先受热熔化成液态,继续吸热蒸发、升华变成蒸气而燃烧。通常这类物质只需要较少热量就可变成蒸气,而且没有分解过程,所以容易燃烧。 低熔点可燃固体物质燃烧石蜡、沥青、松香等低熔点固体物质常温下是固体,受热后迅速熔化,然后蒸发、分解,形成燃烧。例如用火柴点燃蜡烛,当火焰接近时,它并不马上燃烧,而是首先受热熔化,然后蒸发气化,发生氧化分解,氧化分解产物和空气中的氧化合进行燃烧。应注意的是,有的低熔点固体的分解产物也可能形成表面燃烧。高熔点可燃固体物质燃烧固体碳和铝、镍、铁等金属不挥发、熔点高,在热源作用下不氧化也不分解,它们的燃烧发生在氧气和固体表面接触的部位,能产生红热的表面,但不产生火焰。 (
35、二)固体物质的燃烧形式固体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不同,其燃烧方式也不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表面燃烧所谓表面燃烧是指固体在其表面上直接吸附氧气而发生的燃烧(也叫非均相燃烧或无焰燃烧)。在发生表面燃烧的过程中,固体物质受热时既不熔化或气化,也不发生分解,只是在其表面直接吸附氧气进行燃烧反应,所以表面燃烧不能生成火焰,而且燃烧速度也相对较慢。在生产生活中,结构稳定、熔点较高的可燃固体,如焦炭、木炭、铁等物质的燃烧就属于典型的表面燃烧实例。燃烧过程中它们不会熔融、升华或分解产生气体,固体表面呈高温炽热发光而无火焰的状态,空气中的氧不断扩散到固体高温表面被吸附,进而发生气固非均相反应,反应的产物带着热量
36、从固体表面逸出。2阴燃阴燃是指在氧气不足、温度较低或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固体物质发生的只冒烟而无火焰的燃烧。固体物质阴燃是在燃烧条件不充分的条件下发生的缓慢燃烧,属于固体物质特有的燃烧形式,液体物质或气体物质不会发生阴燃。在一定条件下,阴燃与有焰燃烧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如在缺氧或湿度较大条件下发生的火灾,由于燃烧消耗氧气及水蒸汽的蒸发耗能,使燃烧体系氧气浓度和温度均降低,燃烧速度减慢,固体分解出的气体量减少,火焰逐渐熄灭,此时有焰燃烧可能转为阴燃;阴燃中干馏分解产生的碳粒及含碳游离基、未燃气体降温形成的小液滴等不完全燃烧产物会形成烟雾。如果改变通风条件,增加供氧量,或可燃物中水分蒸发到一定的程度
37、,也可能由阴燃转变成为有火焰燃烧或爆燃;当阴燃完全穿透固体材料时,由于气体对流增强,会使空气流入量相对增大,阴燃则可转变为有焰燃烧。火场上的复燃现象以及固体阴燃引起的火灾等都是阴燃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有焰燃烧的例子。3分解燃烧固体受热分解产生可燃气体而后发生的有焰燃烧,叫分解燃烧。能发生分解燃烧的固体可燃物,一般都具有复杂的组分或较大的分子结构。煤、木材、纸张、棉、麻、农副产品等物质,它们都是成分复杂的高熔点固体有机物,受热不发生整体相变,而是分解析出可燃气体扩散到空气中发生有焰燃烧。当固体完全分解不再析出可燃气体后,留下的碳质固体残渣即开始进行无焰的表面燃烧。塑料、橡胶、化纤等高聚物,它们是由
38、许多重复的物质结构单元(链节)组成的大分子。绝大多数高分子材料都是易燃材料,而且受热条件下会软化熔融,产生熔滴,发生分子断裂,从大分子裂解成小分子,进而不断析出可燃烧气体(如CO、H2、CH4、C2H6等)扩散到空气中发生有焰燃烧,直至燃尽为止。4蒸发燃烧固体的蒸发燃烧是指可燃固体受热升华或熔化后蒸发,产生的可燃气体与空气边混合边着火的有焰燃烧(也叫均相燃烧)。如硫磺、白磷、钾、钠、镁、松香、樟脑、石蜡等物质的燃烧都属于蒸发燃烧。固体的蒸发燃烧是一个熔化气化扩散燃烧的连续过程。蜡烛燃烧是典型的固体物质的蒸发燃烧形式。观察蜡烛燃烧会发现稳定的固体蒸发燃烧存在三个明显的物态区域,即固相区、液相区、
39、气相区。在燃烧前受热固体只发生升华或熔化、蒸发物理变化,而化学成分并未发生改变,进入气相区后,可燃蒸气扩散到空气中即开始边混合边燃烧并形成火焰,此时的燃烧特征与气体的燃烧完全一样,只是火焰的大小取决于固体熔化以及液体物质气化的速度,而熔化和气化的速度则取决于固体及液体物质从火焰区吸收的热量多少。事实上,燃烧过程中固相区的固体和液相区的液体物质总是可以从火焰区不断吸收热量,使得固体熔化及液体物质气化的速度加快,从而就能形成较大的火焰,直至燃尽为止。二、液体物质的燃烧(一)液体物质的燃烧过程一切液体物质都能在任何温度下蒸发形成蒸气并与空气或氧气混合扩散,当达到爆炸极限时,遇点火源即能发生燃烧或爆炸
40、,因而液体物质的燃烧主要是以气相形式进行有焰燃烧,其燃烧过程为:蒸发相变是液体物质燃烧的准备阶段,而其蒸气的燃烧过程与可燃气体是相同的。(二)液体物质的燃烧形式1蒸发燃烧可燃性液体受热后边蒸发边与空气相互扩散混合、边燃烧,呈现有火焰的气相燃烧形式。其过程是边蒸发扩散,边氧化燃烧,燃烧速度较慢而稳定。如果液体流速较快,则液体流出部分表面呈池状燃烧,液体流到哪里,便将火焰传播到哪里,具有很大危险。2动力燃烧(预混燃烧)燃烧性液体的蒸气、低闪点液雾预先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火源产生带有冲击力的燃烧称为动力燃烧。例如,雾化汽油、煤油等挥发性较强的烃类在汽缸内的燃烧。可燃、易燃液体的动力燃烧与可燃气体
41、的动力燃烧具有相同的特点。3沸溢燃烧在原油中的水一般以乳化水和水垫两种形式存在。所谓乳化水是原油在开采运输过程中,原油中的水由于强力搅拌成细小的水珠悬浮于油中而形成的。放置久后,油水分离,水因比重大而沉降在底部形成水垫。在热波向液体深层运动中,由于热波温度远高于水的沸点,因而热波会使油品中的乳化水气化,大量的蒸气就要穿过油层向液面逸出,在向上移动过程中形成油包气的气泡,即油的一部分形成了含有大量蒸气气泡的泡沫。这样,必然使液体体积膨胀,向外溢出,同时部分未形成泡沫的油品也会被下面的蒸气膨胀力抛出罐外,使液面猛烈沸腾起来,就像“跑锅”一样。这种现象叫沸溢。从沸溢形成的过程说明,沸溢式燃烧必须具备
42、三个条件:原油具有形成热波的特性,即沸程要宽,比重相差较大;原油中必须含有乳化水,水遇热波变成蒸气;原油粘度较大,使水蒸汽不容易从下向上穿过油层。如果原油粘度较低,水蒸汽很容易通过油层,就不容易形成沸溢。4喷溅燃烧喷溅式燃烧,是指贮罐中含水垫层的原油、重油、沥青等石油产品随着燃烧的进行,热波的温度逐渐升高,热波向下传递的距离也越远,当到达水垫时,水垫的水大量蒸发,蒸气体积迅速膨胀,以至把水垫上面的液体层抛向空中,向罐外喷射。这种现象叫喷溅。从喷溅形成的过程来看,喷溅式燃烧必需具备三个条件:油品燃烧时,液面受热后以热波形式向下传热形成高温层。油罐底部有水垫层。高温层的热波头温度高于水的沸点。一般
43、情况下,发生沸溢要比喷溅的时间早得多。发生沸溢的时间与原油种类,水分含量有关。三、气体物质的燃烧(一)气体物质的燃烧过程可燃气体的燃烧,必须经过与氧化剂接触、混合的物理过程和着火(或爆炸)的剧烈氧化还原反应阶段。由于化学组成不同,各种可燃气体的燃烧过程和燃烧速度也不同。通常情况下,可燃气体的燃烧过程如下: 由于气体燃烧不需像固体、液体那样要经过熔化、分解、蒸发等相变过程,而在常温常压下就可以按任意比例和氧化剂相互扩散混合,在混气中达到一定浓度以后,遇点火源即可发生燃烧(或爆炸),因此气体的燃烧速度大于固体、液体。组成单一、结构简单的气体(如氢气)燃烧只需经过受热、氧化过程,而复杂的气体要经过受
44、热、分解、氧化等过程才能开始燃烧,因此,组成简单的气体比复杂的气体燃烧速度快。(二)气体物质的燃烧形式1扩散燃烧扩散燃烧是指可燃气体或蒸气与气体氧化剂相互扩散,边混合边燃烧。在扩散燃烧中,化学反应速度要比气体混合扩散速度快得多,整个燃烧速度的快慢由物理混合速度决定,气体(蒸气)扩散多少就烧掉多少。这类燃烧比较稳定,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正常用火(如用燃气做饭、点气照明、烧气焊等)均属这种形式的燃烧。其特点是:扩散火焰不运动,可燃气体与氧化剂气体的混合在可燃气喷口进行。对稳定的扩散燃烧只要控制得好,就不至于造成火灾,一旦发生火灾也较易扑救。2预混燃烧(动力燃烧)预混燃烧又称动力燃烧或爆炸式燃烧。它
45、是指可燃气体或蒸气预先同空气(或氧)混合,遇火源产生带有冲击力的燃烧。预混燃烧,一般发生在封闭体系中或在混气向周围扩散速度远小于燃烧速度的敞开体系,燃烧放热造成产物体积迅速膨胀,压力升高,压强可达709.1810.4kPa。这种形式的燃烧速度快,温度高,火焰传播速度快,通常的爆炸反应即属于此。预混燃烧的特征是:反应混合气体不扩散,在可燃混气中引入火源即产生一个火焰中心,成为热量与化学活性粒子集中源。如果预混气体从管口喷出发生预混燃烧,若气体流速大于燃烧速度则在管口形成稳定的燃烧火焰,由于燃烧充分,速度快,燃烧区呈高温白炽状,如汽灯的燃烧即是如此。若气体流速小于燃烧速度,则会发生“回火”。制气系
46、统检修前不进行置换就烧焊,燃气系统开车前不进行吹扫就点火,用气系统产生负压“回火”或者漏气未被发现而用火时,往往形成预混燃烧,有可能造成设备损坏和人员伤亡。第三节 燃烧产物火灾现场必然伴随着燃烧产物,燃烧产物对火灾扑救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燃烧产物更多时候会对灭火救援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火灾现场应充分发挥燃烧产物的积极作用,同时注意避免燃烧产物对灭火救援工作造成不利影响。一、燃烧产物分类及其几种重要的燃烧产物燃烧产物是指燃烧或热解作用而产生的全部物质,包括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一)燃烧产物分类根据燃烧生产的产物能否再发生燃烧,燃烧产物可分为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如果生成的产物不能再发生
47、燃烧,则称为完全燃烧产物;如果生成的产物还能继续燃烧,则称为不完全燃烧产物。燃烧产物的成分主要取决于可燃物的化学组成和燃烧条件。无机可燃物多数为单质,在空气中燃烧时,其产物为该单质元素的氧化物。如碳、氢、磷、硫等燃烧时,可分别生成CO、CO2、H2O、P2O5、SO2等,这些产物中CO还能继续燃烧,属不完全燃烧产物,其他产物则不能再继续燃烧,属完全燃烧产物。氮在一般条件下不参加燃烧反应,呈游离态N2析出,但在特定条件下,氮也能被氧化生成NO或与一些中间产物结合生成NH3、HCN等。大部分可燃物都是有机化合物,碳和氢是构成它们的主要元素,还可能含有氧、硫、磷、氮等元素。在空气中燃烧,除可以生成上述完全燃烧产物外,如果空气不足或温度较低,还会生成一氧化碳、醛、酮、醇、醚、羧酸等不完全燃烧产物,这些不完全燃烧产物都有继续燃烧或爆炸的危险。例如,木材在空气供给不足的条件下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甲醇、丙酮、乙醛、乙酸以及其他干馏产物等;在空气供给充足的条件下燃烧,主要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汽和灰分。(二)几种重要燃烧产物1二氧化碳(CO2)CO2是许多可燃物燃烧的主要产物,为完全燃烧产物。CO2不能支持燃烧,又比空气重,所以在消防上常用作灭火剂,一般都是以液态的形式充装在灭火器或钢瓶中。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