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kvy11年考研教育学[外国教育史]复习背诵资料(共1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kvy11年考研教育学[外国教育史]复习背诵资料(共14页).doc(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的;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外国教育史复习背诵资料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1.巴比伦的教育(1)巴比伦的学校:宫廷学校、寺庙学校、书吏学校(又称泥板书社);(2)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寺庙学校,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书吏教育,第一阶段教授读写;第二阶段是将学生分派到相应的寺庙或国家较高一级的机
2、构接受教育;2.古代埃及的教育 (1)古代埃及的学校: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有了自己的学校;包括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僧侣学校文士学校;(2)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注重道德品德的培养;练习书写;练习辞令;重视数学和计算;以机械教学为主;教师多利用问答方法,但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重视体罚;3.古代印度的教育(1)婆罗门时期的教育: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逐步形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教育的目的是维护种姓制度和培养宗教意识,教学内容主要为吠陀;只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三个等级的人才能接受教育,但三者接受的教育1981-1983 年根据等级而不同;公元前8世纪以后出现了一
3、种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称为“古儒学校”,教学内容主要为吠陀,常用的教学方法为体罚;(2)佛教教育:印度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在教育上进行了改革,主张教育应当面向平民。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佛教的寺院除了进行教学外,还进行一定的学术研究;4.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1)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2)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4)教育机构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既有森严等级性也具有
4、强大的适应性;(5)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6)教育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教师的地位较高;(7)文明及文化教育甚为古老,但源远流不长;古希腊教育一、古风时代的教育1.斯巴达教育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专门以军事训练为其中心内容,很不重视发展人的智慧和才能;(1)教育过程:7岁以前主要是家庭教育;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入军营式的国家的教育机构体操场接受“五项竞技”(赛跑、掷铁饼、标枪、跳跃和角力)、神话、传说等教育;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埃佛比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派往边境;到30岁
5、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2)教育的特征为:教育具有阶级性;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受统治阶级的控制;片面重视道德和军事教育,忽视知识文化的教育;重视女子教育;2.雅典教育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1)教育过程: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7岁以后,女孩留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男孩7随后则开始进入弦琴和文法学校学习;到十二、三岁左右,公民子弟体操学校学习“五项竞技”; 从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到20岁,经过一定的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2)教育特点:教育具有阶级性;2教育培养的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重视国家和
6、私立教育的发展;不重视女子教育;二、古典时代的教育1.“智者派”的教育活动智者又称诡辩家,在前5世纪后期主要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作为智者派共同的思想特征是: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代表人物为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高尔吉亚(“无物存在”和“一切都是假的”)、普罗狄克斯、安提丰、希比阿斯、克里底亚等;2.“智者派”的教育贡献(1)早期的人文主义;(2)有教无类,学术自由,扩大了教育对象,推动了文化知识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的流动;(3)以培养政治家为教育目标,智者们最为关心的是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并把系统得到的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4)确定了教育内容
7、和方式,最早确立了“七艺”中的前三艺,即修辞、文法和辩证法,同时也引发了西方教育界长期的关于教育形式论和实质论之间的争论;(5)智者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工作的职业化;(6)智者对希腊教育思想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尤为突出,在智者教育思想中已经包含希腊全部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方向;三、希腊化时代的教育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希腊,特别是雅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广泛地传播到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埃及等广大地区,从而对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文化和教育中心的转移:从雅典转移到亚历山大利亚;希腊的初等学校发生蜕变;中等教育也面临衰微,偏于知识教学,忽视体育和美育;高等教育得到明显的发展,
8、除了柏拉图的阿加德米、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和伊索克拉底的修辞学校外又出现了许多新学校;四、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1.教育目的论:主张培养治国人才;治国人才必须要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2.德育论:提出“知识即道德”的命题,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道德,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人具有正义、勇敢、节制和智慧四种美德,并且由此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认为知识教育是培养道德的主要途径;3.智育论:强调治国者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将天文、几何和算术等实用课程纳入教学体系;4.“苏格拉底方法”:又被称为产婆术,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
9、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包括步骤为讽刺助产术归纳定义;五、柏拉图的教育思想1.“学习即回忆”:学习并不是从外界得到什么东西而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2.理想国中的教育观:构建了一个培养哲学王的教育体系(1)学前教育阶段,认为教育应由国家控制,国家应该创办幼儿教育机构,对儿童进行公养,其主要内容是游戏、讲故事等;(2)初等教育阶段(7至18岁),主要以情感教育为主,重视德育和美育,他对体操和音乐尤为重视;(3)高等教育阶段,分为意志教育阶段(18至20岁,主要进行军事体育训练和“四艺”,即算术、几何、音乐、天文
10、学)、发展智慧阶段(20至30岁,除四艺外,重点学习辩证法)、继续学习阶段(30至35岁)和哲学王阶段(50岁左右);(4)特点为以英才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国家领袖为最终目的,是一种领袖教育;实行严格考核,层层淘汰制度,以保证少数德、智、体各方面都极优秀的人成为最高统治者。3.柏拉图的历史地位:他重视早期教育,提出了公共学前教育思想,具体论述了幼儿教育的有关问题,如儿童游戏,选择童话教材的重要性等,也是第一个提出优生主张的人;他最早从理论上论证了女子受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近代女子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借鉴依据;他提出了广泛的教学科目,确定了后“四艺”,和智者“三艺”合为“七艺”,“七艺”作为教学内
11、容支配了欧洲中、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他还具体提出了各门学科的作用;他所创办的学院阿加德米开创了西方高等教育的传统,对后世的高等教育有不可磨灭的启示作用;六、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1.灵魂论与教育:认为要按三个方面来规定灵魂,即营养的灵魂(植物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以其灵魂说为基础,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和谐教育的思想,与灵魂三个组成部分相对应的教育分别是体育、德育和智育;亚里士多德把这种和谐教育的思想与他提出的儿童年龄分期相结合,强调教育应当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顺序,认为儿童的成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0-7岁为第一个阶段,7-14岁为第二个阶段,14-21岁为第三个阶段
12、,在不同的阶段中,儿童成长的中心不同,因而教育的重点也有所区别;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儿童年龄分期,并强调教育应遵循儿童自然发展顺序的教育家,他首次提出教育应“遵循自然”的原理;2.教育作用论:亚里士多德提到了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素即天性、习惯和理性。重视天性、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的领导,人就能成为有良好德行的人;3.论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在儿童教育中,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认为智育的目的是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和谐发展教育的核心是音乐教育(雅典和谐发展教育的核心则是体育);古罗马教育一、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1.共和
13、前期:主要是家庭教育,以培养农民、军人为宗旨的教育;2.共和后期:主要特点是培养优秀公民和接触的演说家为目的,学校主要包括(1)罗马小学;(2)文法学校,主要学习希腊语、希腊文法和希腊文学;(3)修辞学校,主要进行演说、雄辩的训练,以培养未来的政治家;二、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培养目的是帝国的官吏和顺民;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力增强;教师地位提高,由国家委派;三、古罗马的教育思想1.西塞罗的教育思想(1)论教育目的:培养雄辩家;(2)雄辩家的素质: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具有修辞学方面的特殊训练;具有优雅的举止风度;(3)雄辩家的培养方法:模拟演说、多诵文学精品、写作练习、法庭的实际观摩等;2.昆体良的教育
14、思想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部教育专门著作;(1)论教育目的:培养具有最高德行的演说家;昆体良充分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基本相同的天赋,都能敏捷地、灵敏地学习;昆体良虽然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但他也认为教育的基本作用并不是绝对的;(2)论演说家的培养:认为培养演说家应经过家庭教育、初级学校、文法学校和雄辩术学校四个阶段;(3)论早期教育:重视学前教育,主张尽量早教,要进行快乐地学习,使儿童热爱学习;(4)论学校教育的优势:认为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更适合孩子的健康成长,学校教育不会使孩子产生自命不凡、唯我独尊的状态,也不会使孩子感觉到孤独和隔离;在学校里可以培养孩子互助友爱的品性
15、,养成适应和参加社会公共生活的习惯;学校能教给学生趋善避恶;学校能提供给孩子很多方面的知识;(5)教学理论:1最早提出了班级授课制集体教育的构想;提倡因材施教;提出了教学应当适度的原则;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专业教育应建立在广博的普通知识基础之上;改进教学方法,反对体罚,强调使用启发式等方法;重视教师的作用,要求教师具有崇高的品德和渊博的知识,关怀热爱学生,懂得教学艺术;3.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主要著作忏悔录;(1)宗教哲学和教育:上帝即真理;(2)原罪论和禁欲主义;(3)学习内容:“七艺”和圣经; 西欧中世纪教育(主要特点是神学、宗教色彩)一、基督教教育1.基督教的教育
16、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校是最重要的教会学校;(1)修道院学校,以神学和“七艺”构成了主要学习内容,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多由修道士和其他神职人员担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实行个别教学,采用问答法,盛行体罚;(2)主教学校,又称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和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3)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2.基督教的教育思想:托马斯阿奎那,代表作为上帝之城;(1)教育目的就是发展人的通往
17、上帝神性的理智,教育要使不朽的灵魂与上帝沟通;(2)托马斯阿奎那式的教育方法包括正反论辩式开放调和式启发诱导式;二、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1.宫廷学校:以“七艺”为主要内容,采用问答法进行教学;2.骑士教育: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出生到7、8岁)侍童教育(7至14、15岁)侍从教育三个阶段(14、15岁至21岁);三、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1.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原因:(1)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兴起的需要;(2)疾病防治等的需要;(3)东方文化的影响;2.中世纪大学的组织形式:中世纪大学最初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根据管理体制的不同,中世纪大学通常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波伦亚为
18、代表的“南方型”大学,又称为“学生大学”。另一类是以巴黎大学为典型的“北方型”大学,又称为“先生大学”;3.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及培养目标:在中世纪大学中,按学科划分一般有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其中,文学院是一种预备性质的机构,为进入其他三个学院作准备,神学院则是地位最高的学院;大学学习一般分为两个主要阶段,这与学位制度具有直接联系,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可选择其他三科,之后获得“博士”的学位;4.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和辩论;5.中世纪大学的特点:世俗性、国际性、独立自主性等;四、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1.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市民阶级主要由商人、手工业者
19、组成,他们组织起行会,组织办理城市学校;2. 城市学校的特点:(1)世俗性;(2)强调职业和技术的培训;(3)虽然宗教教育仍然是所有城市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但是起地位受到明显地削弱;4城市学校教学水平也比较低,基本都坚持以本国语言教学;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一、拜占廷的教育1.教育概况:(1)私人讲学盛行;(2)中等教育主要是文法学校,学习内容为古典文学;(3)高等教育中最著名的是425年建立的君士坦丁堡大学;(4)注重法学教育;(5)医学教育也比较发达;(6)教会比较重视教育,教会学校有隐修院和座堂学校两种;2.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1)世俗文化与基督教教会的文化教育体系长期并存、相互影响和对
20、立斗争;(2)直接继承了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教育遗产,起到了传播和保存古希腊和罗马文化的作用;(3)世俗教育体系得到发展;(4)对东、西欧国家的教育有着较大的影响,对于文艺复兴也起着积极的作用;二、阿拉伯的教育1.教育概况:学校种类(1)昆它布(简陋的初等教育,教学内容主要为古兰经);(2)宫廷学校和府邸学校;(3)学馆(学者在家讲学的地方,但比宫廷学校程度要低,相当于中等教育);(4)清真寺;(5)图书馆(特殊形式的高等教育);(6)尼采米亚大学(塞尔柱帝国时期,尼采姆在巴格达创建的高等专科学校);2.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白手起家,对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和教育采取宽容的态度,并鼓励学术研究,其特点
21、在于尊师重教;教育机会均等;神学与实用课程并存;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多方筹集资金;对西欧重新认识古希腊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一、人文主义教育1.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1)特点为强调世俗性和人性的解放,注重人的自由和天性,代表人物为维多利诺(孟都亚宫廷学校“快乐之家”)、弗吉里奥、格里诺等;(2)“快乐之家”的教育实践包括如下特点学校注意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差异;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传授广泛的教学内容;要求学校具有优美的环境;强调师生之间的和谐气氛;注重启发诱导,讲求兴趣;反对体罚、压制;2.北欧人文主义教育:特点为强调宗教和道德,教育目的具有强烈的政治性;代表人物伊
22、拉斯谟(尼德兰,论基督教王子的教育)、莫尔等;3.法国人文主义教育:代表人物是拉伯雷(巨人传);4.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二、新教教育1.路德派新教的教育主张与教育实践:路德派教育的特点是把教会置于国家权力之下办教育,代表人物是马丁路德、梅兰克顿(拉丁文法中学的改革,被誉为“无与伦比的德意志人的伟大导师”)、斯图谟(斯特拉斯堡文科古典中学的实践)、布根哈根(初等学校的建立);路德主张(1)国家应重视教育,掌握教育权,重视对学校教育和教学的管理;(2)国家应推行普及、义务的教育;(3)建立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国家教育体系;2.加尔文派新教的
23、教育主张:加尔文教派的活动中心是在瑞士的日内瓦,加尔文认为所有人民的教育应由教会负责,教育本质上是宗教性的,其改革特点有(1)强调教育对个人、社会和宗教的意义;(2)提倡免费教育并进行了实践,创办了免费学校;(3)重视人文科学的价值;(4)学习古典文科中学的管理方式,创办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日内瓦学院;3.英国国教派的教育主张:英国的宗教改革又不同于前两者,它形成了国家和教会联合起来的特点,国家和教会两者在最高权力上是平等一致的关系,主要改革有加强对教师的管理;教育目标开始转向培养绅士,教育具有一定的世俗性,但还是以古典课程为主要教学内容;加强英语教学;三、天主教教育耶稣会派的教育改革,反对宗教
24、改革而兴起,代表人物西班牙的罗耀拉;1.耶稣会学校:分初、高两级,高级部之上还有神学部;2.耶稣会学校的组织管理与教学方式:和中世纪没很大区别;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一、英国近代教育制度1.教育概况(1)初等教育:慈善教育:英国的初等教育一直由国教会管理,教会初等教育具有慈善性质;出现了各样的“免费学校”、“贫儿学校”、“乞儿学校”、“流动学校”等;教学内容为“4R”(读写算和宗教);主日学校:为没有机会受到正规教育的成人开办;(2)中等教育:有文法学校、新兴中等教育和公学,有明显的双轨制痕迹;公学是一种专门为培养统治阶级人才的贵族学校,拥有大量校产,不受教会和政府控制,初开办时也
25、招收过平民子弟入学,但很快就成为只为贵族培养人才的场所,是“英国绅士的摇篮”;(3)“导生制”学校: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学校,1798年,教师兰卡斯特在伦敦开办一所采用这种教学法的学校,同时牧师贝尔也在殖民地开办了类似的学校;(4)“新大学运动”:开明人士提倡建立新型的教授世俗知识的大学以代替古典大学的思潮推动了“新大学运动”,1828 年,“伦敦大学学院”成立,打开此运动序幕。学院以自然科学学科为主,不进行宗教教学。在其带领下出现许多新的大学。这些学院的共同特点是私立;不问教派,男女均可入校;注重工业和科学领域;教育面向中产阶级;(5)1870年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对 512 儿童
26、实施强迫初等教育;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2.洛克论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近代史上第一个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包含德智体三育教育体系的人;(1)教育的认识论基础:“白板说”,“感觉说”,“经验说”;(2)教育的作用、目的和途径:洛克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巨大作用,认为人之好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绅士不仅要有健壮的身体,还必须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绅士教育不能靠学校教育,而是需要通过家庭教育;(3)绅士教育的内容:健康教育或体育德育(认为道德和道德教育是绅士教育的灵魂);智育(洛克尤其强调两点:德行重于学问;学问的内容必须是实际
27、有用的广泛知识);3.斯宾塞论教育代表作是教育论,首次鲜明而正确地表达了德智体三个教育学的基本范畴;(1)教育目的:为“完满生活做准备”;(2)知识价值论: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强调科学知识应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批判以绅士教育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教育;(3)课程体系:他把人类生活的几种主要活动加以分类并以此来划分课程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生理学和解剖学;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逻辑学、力学、数学、光学等;目的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历史;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可用于满足爱好和各种感情的活动-文
28、学、艺术等;(4)教学原则与方法: 教学应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 儿童所接受的教育必须在方式和安排上同历史上人类的教育一致; 教学的每个部分都应该从实验到推理; 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和推论; 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视实物教学。二、法国近代教育制度1.教育概况1808年,拿破仑下令建立帝国大学使之成为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大学首脑称“大学总监”,由拿破仑亲自任免,全法被划分为29个大学区,大学区总长、帝国大学和学区的督学及各学区大、中学教师均为国家官员;2.爱尔维修论教育抨击了“天赋不平等”,主张教育民主化,把人的成长归因于教育与环境,提出“教育万能”的口号,否定遗传因素的影响;鉴于教
29、育对个人和国家的重大影响,他要求彻底改革旧学校,主张由国家创办世俗教育,倡导人们关心现实的利益;还论述了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指出人的终生都应在学习和受教育中,主张爱护身体,重视体育;3.狄德罗论教育否定了爱尔维修的“教育万能论”,但肯定教育在个性发展和社会变革中有巨大作用,主张剥夺教会的教育管理权,把教育交由新的国家政府管理,主张推行免费的强迫义务教育;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4.拉夏洛泰论教育其代表作为论国民教育,认为教育应由国家而不是教会控制,主张教育世俗化,国民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良好的法国公民,其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对法国乃至西欧各国近代国民教育的建立产生巨大影响;5.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主要教
30、育改革方案和教育主张主要有1792年康多塞方案,1793年雷佩尔提方案(建立国民教育之家)等,均主张建立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提倡普及教育和教育民主化,教育内容应科学化、世俗化,等等;三、德国近代教育制度1.教育概况(1)18世纪后期,德国开始改变过去教会控制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局面,加强国家对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控制,最早完成普及初等教育的国家是普鲁士;(2)德国中等教育的形式主要有文科中学和骑士学院,18世纪初出现新的中学类型实科中学;(3)洪堡时期:在初等教育方面,特别重视提供师资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努力改进培养工作;在中等教育方面,十分重视文科中学的改革;在高等教育方面,1810年建立起了
31、柏林大学,以费希特为首的教育家倡导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统一”、“教与学的自由”,重视科学研究,并将选课制引入柏林大学;(4)德意志帝国建立之后实行中央集权的教育行政体制,一度出现教育的倒退;1872年颁布普通学校法规定6-14岁的强迫义务教育;2.第斯多惠等论教育“德国师范教育之父”,代表作德国教师培养指南;(1)论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天资、教育和自由自主;(2)教学论:认为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论教育原则(遵循自然原则;遵循文化原则;自然和文化相统一原则;连续性和彻底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启发式原则);(3)论教师:对教师提出三个要求,自我教育有崇高的责任感;有
32、良好的教育素养和教学技能;四、俄国近代教育制度1.教育概况(1)俄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从彼得一世改革开始的,主要措施有创办实业学校;改善初等教育;创办科学院(1725年);(2)1755年,由罗蒙诺索夫等科学家创办了莫斯科大学;(3)1782年成立国民学校委员会;1786年,该委员会颁布国民教育章程;2.乌申斯基论教育“俄国教师的教师”、“俄国科学教育的创始人”,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1)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把教育分成有意的教育和无意的教育两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种人除了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外,应该有劳动的习惯和爱好,并把祖国命运与个人结合起来;教育应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
33、;(2)论教学:教学应该包括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两个方面;要求较遥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3)论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是培养人形成道德品质最佳的途径,教师要善于运用说服、强制、表扬、鼓励、警告、惩罚等方法;(4)论教育学及教育者的培养:把教育学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教育学是教育者所必须或有用的一切知识汇集,这类知识重最重要的就是生理学和心理学;狭义的教育学是教育活动规则的汇集; 五、美国近代教育制度1.教育概况(1)殖民地时期的教育:在初等教育上主要有主妇学校和市镇学校;在中等教育上主要有拉丁文法学校和文实学校(美国文实学校之父是
34、富兰克林);在高等教育上,这一时期主要有美国第一所高等学校哈佛学院;总之,美国独立前的教育基本上还是宗主国英国教育的移植,没有形成自己的教育体系;(2)美国独立后至南北战争以前的教育:独立之后形成了地方分权的教育管理制度;1834年贺拉斯曼建议州政府建立公立中学之后,全美兴起了公立教育运动,特别是1874年卡拉马祖案判决之后,各州公立学校数量大增;公立学校的建立,不仅奠定了美国教育制度的基础(免费的公立教育体系),而且也成为美国普及教育运动的开始;(3)高等教育的发展:州立大学、专门大学的建立和赠地学院的出现,1818年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建立,它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所州立大学;1862年摩雷尔法案的
35、颁布使得各州建立起工农学院(赠地大学),确立了农业与工艺教育与之相关的应用科学研究在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打破了政府从来不过问高等学校办学的传统,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民主化进程和大众化;研究性大学的出现,1872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所现代化的大学;2.贺拉斯曼论教育“美国公立教育之父”;(1)论教育作用与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工作者;普及教育的意义有是培养理想的国家公民的途径;是维持现存社会安定的重要工具教育是使人民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2)论教育内容:完整的教育应包括体育、智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宗教教育;(3)论师范教育:十分重视对教师的培养,认为这是
36、提高公立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其倡导下,马萨诸塞州于1839年建立了第一批公立师范学校; 六、 日本近代教育制度1.教育概况(1)江户时代:在日本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日本教育产生较大影响的思想文化主要有中国的儒学、日本的国学(和学)和西方的兰学;江户时期,主要有3种类型教育机构幕府直辖的学校机构藩学民众的教育机构,包括乡学、私塾、寺子屋等学校;(2)明治维新时期:1871年建立文部省,1872年8月,颁布了日本近代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令,主要的改革措施有废除封建教育体制,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新体制(效法法国建立大学院和大学区);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聘请西方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教师来日工作,并且
37、派遣大量的留学生出国深造;大力发展示范教育,培养师资(1872年建立日本第一所师范学校,1874年在东京建立了女子师范学校;1875年又在地方建立师范养成所培养小学教师);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1877年建成东京大学);(3)近代日本教育发展的特点:在学习西方学学文化与技术的同时,坚持以儒家道德为教育的中心任务,教育具有强烈的国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2.福泽谕吉论教育代表作劝学篇;大力主张普及学校教育,以最终实现教育立国;强调修习学问,唯尚实学;主张通过知识教育开发人的智力,培养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道德教育培养民众,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念,提高民族自尊心;通过体育提高国
38、民素质。同时强调,遗传、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同时发生作用;西欧近代教育思想1.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1)教育的目的:教育要使人认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便享受现世的幸福,并为永生做准备,即宗教性和现实性的相结合,是他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反映;(2)教育的作用:教育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高度评价教育对人的作用,在他看来,人都是有一定天赋的,而这些天赋发展得如何,关键在于教育;(3)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这是他教育体系的指导性原则,包括两重含义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教育必须适应儿童本身心的特点;(4)论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泛智”思想(就是使所有人都获得“百科全书式的教育”)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又一
39、指导原则,也是其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他从事教育实践和研究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主张教育对象普及化;主张全国统一学制,将教育分为四阶段母育学校(1-6岁)国语学校(6-12岁)拉丁文学校(12-18岁)大学(18-24岁);(5)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学年制,就是所有公立学校在一年之中只招一次学生,秋季始业,同时开学,同时放假。一学年分四个学季,四次节假日;学校工作应按年、按月、按日、按时安排妥切;学年终了时,通过考试同时升级;班级授课制,就是把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的儿童,分成不同年级,通过班组进行教学。夸美纽斯断定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在于它扩大了教育对象有利于普及教育;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工
40、作兴趣大增,工作热情高涨,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方面,大群的伴侣在一起,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6)论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自觉、主动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根据教育适应自然提出,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量力性原则的人)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7)论道德教育:重视道德教育,认为德育比智育更重要;把世俗道德的培养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把智慧、勇敢、节制、公正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还在德育中纳入一个崭新的概念即劳动教育;对于德育的方法,夸人提出尽早开始正面教育;从行动中养成道德行为的习惯;榜样;教诲与规则;择友;(8)教育管理思想:主张应由国家来管理教育而不是教会,夸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国家
41、设置督学的人;(9)对夸的评价:大教学论是西方近代史上第一本独立性态的教育学著作,母育学校是西方历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著作;夸美纽斯以具自然适应性原则,详细地论述了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则,在总结前人基础上第一个提出较为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细,为改革教学做出的重大的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建立了功绩;但其思想仍是经院哲学和机械唯物论相结合的产物,带有宗教神秘主义的色彩;2、卢梭的教育思想“教育史上的哥白尼”,西方教育思想的三大里程碑为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和杜威的民主主义和教育;(1)自然教育理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把所受的教育分为自然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教育;“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
42、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消极教育”);(2)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3)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正确看待儿童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成人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和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自然后果法;(4)自然教育的教育阶段:教育要符合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在婴儿期(0-2岁),主要是进行体育,以身体养护为主;在儿童期(2-12岁),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反对儿童在这一时期读书;在少年期(12-15岁),主要
43、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在青年期(15-18岁),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5)公民教育理论: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和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6)对自然主义的教育评价:高度尊重儿童的善良天性,批判当时流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措施的荒谬,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为的教育观,但对儿童的天性过分影响化、过分强调儿童在活动中的自然成长、忽视社会的影响和人类文化传统教育的作用,过高估计儿童的直接经验,忽视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3.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1)教育实践活动:1768年,他在苏黎士附近的“新庄”,建立了一个试验农场;1774年,又在“新庄”办起了一所孤儿院;1781年,写了林哈德与葛笃德;1789年,受瑞士政府的
44、委托,裴在斯坦茨建立了一所孤儿院;1799年,在布格多夫的幼儿学校任教,继续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第二年写了葛笃德怎样教育子女一书;1805年将学校迁往伊弗东,建立了伊弗东学校,使其成为欧洲的教育圣地;(2)论教育目的:培养“完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的一切天赋能力和力量全面和谐发展;基于此,裴赋予德育、智育、体育以及劳动教育以重要的意义;(3)论教育心理学化: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教育心理学化具体要求是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使得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调动儿童的
45、主动性,让他们进行自我教育;(4)论要素教育:按照裴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由最基本的要素构成的,儿童掌握了这些要素就能够很到地学习。教育也应从最基本、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智育最基本的要素是数目、形状、语言,培养这三种能力的学科是算数、几何与语文;体育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关节活动;德育最基本的要素是对母亲的爱;(5)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裴斯泰洛齐从要素教育观点出发,分析了小学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裴不是第一个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人,但却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并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推动和发展这一思想新庄
46、“贫儿之家”时期(初步实验,只是一种单纯的、机械的外部结合,教学与劳动间无内在意义的联系);斯坦兹孤儿院时期(以安排学习为主,参加手工劳动为辅,但又强调二者的联系与结合,深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时培养人的重大教育意义,并认为这是基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教育途径);(7)对裴的评价:根据要素主义和教育心理化的要求,研究了小学学科教学法的方法,奠定了各科教学法的基础,被誉为是“小学学科教学法奠基人”;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和手工业时代对教育和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的新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人的和谐发展和社会改造的重要意义,但由于时代性质未能找到真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
47、合的内在联系;4.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其著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教育实践活动:在瑞士期间,与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相识,参观了他的布格多夫学校,受到了他的教育思想尤其是“教育心理学化”观点的影响; 1809年,他赴哥尼斯堡大学继康德后担任哲学和教育学讲座教授;于1810年创办了教育研究所、师范研究所和附属实验学校;(2)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伦理学(五种道德观念,即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和心理学(西方历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研究,主要研究统觉、兴趣、注意;统觉就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统觉的条件是兴趣,新 S意识阈+已有观念
48、统觉团);(3)管理论:包括“训育”和“儿童管理”两方面,训育是要形成美德,儿童管理是要防止恶行;训育可分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和道德自制四阶段;训育方法有限制、赞许(奖励)、责备、惩罚、建立有益健康的生活制度等;儿童管理的方法有惩罚性威胁、监督、惩罚、安排紧凑而内容丰富的活动,使儿童无空闲做不好的事;(4)教学论:教育性教学原则(明确了教学是实现教育的重要手段,但是视知识增长和品德提高的同步运动,未意识到德育和智育的相对独立性);教学四阶段(明了或清晰、联想或联合、系统、方法);德育论-将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即道德教育的目的);(5)课程理论:经验、兴趣与课程-兴趣分为经验和同情两类,经验课程有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课程,同情课程有社会的、同情的、宗教的课程;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