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汇总(共12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548263 上传时间:2022-04-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汇总(共12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汇总(共12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汇总(共1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汇总(共12页).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1、如何理解劳动力需求的含义? 所谓劳动力需求, 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 数量。有三个问题与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密切相关。 (一)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 1、劳动力需求是生产活动的需求2、劳动力需求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一种派生需求。(二)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三)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2、何谓劳动力需求弹性? 劳动力需求弹性是一般需求弹性概念的属概念,也具有一般需求弹性的各种性质。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是指劳动力需求量(及供给量)的变化对工资水平变化的影响程度。劳动力供 给量大的时候,如工资下降幅度大,

2、说明供给弹性大,如果工资不怎么变化,则说明供给弹性需求小。按绝对值的大小,劳动力需求弹性共有5种状态。(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完全无弹性) (2)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无弹性)(3)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单位弹性)(4)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弹性较大)(5)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完全无弹性)3、工资率和产品需求的变化如何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工资的变化包括上升和下降两个方面,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工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工资的上升。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两个影响效应。 一个是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另一个是因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

3、格上涨,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8、影响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包括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两方面。其中微观因素包括:(1)企业生产规模、(2)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3)企业利润 量、(4)工资变化、(5)其他要素价格、(6)预期等。 宏观因素包括:(1)社会生产规模大小、(2)国家经济体制、(3)产业结构状况、(4)科学技术进步、(5)对外开放程度、(6)相应的市场环境、(7)政府政策等。9、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技术进步在各种各样的经济变量中对劳动力需求量如何发挥影响,取决于:(1)在生产等量产品时劳动与资本可以获得何种程度的节约

4、;(2)通过下调产品价格,以及企业利润、劳动者收入的变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产品需求。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表现在:一是使企业能以较少的劳动投入生产既定的产品产量,减少劳动力需求量;二是使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下降,产品销量上升,产出规模 扩大,从而使劳动力需求量增加。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1、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劳动及供给,从本质上说, 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上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企业,一个雇请了保姆的家庭)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

5、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5、何谓劳动力供给的无差异曲线 主体对于劳动收入与余暇的组合的评价或选择,如果出现这样一种情况:A 种组合与 B 种组合对他提供的效用相同,他不能区别何种组合的效用高或何种组合的选择顺序在前,此 时,A,B 两种组合对于主体来说是无差异的。那么,将与 A 点所示的劳动收入与余暇的组 合具有相同效用的所有组合点连接起来,得到的曲线即为无差异曲线。 6、个人劳动力供给受到哪些约束 个人劳动力供给取决于政府政策、社会意识、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就经济因素而言,主要有财富总量、工资率、个人偏好等。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劳动者受教育时间的长短;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工资水

6、平;个人非劳动收入;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社会保障制度;宏观经济状况;其它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也会产生影响。均衡:它所描述的是一个系统的特殊状态,即运动的物体在受到方向各异,但作用相互 抵消,合力等于零的外力作用时,受力的物体所处的相对静止的状态,即为均衡。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需求与供给数量虽不相等,但市场上已没有改变这种不相等格局的力量,市场价格也因此而稳定下来。这种不稳定状态实际上也是一种均衡状态,但与传统 均衡理论的解释不同,所以被称之为“非均衡”。 UV 分析:是从失业与

7、职业空位,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 1、如何理解古曲均衡的概念? 古典经济学认为,在均衡状态下,相互对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 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在均衡状态下,对立的行为主体的利益共同达到了最大化。(1)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按照均衡市场的覆盖范围 局部均衡分析: 在经济学中考察单个市场、单个商品价格与供求关系的一种分析方法。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一种商品的价格只取决于他本身的供求状态,而不受其他商品影响。一般均衡分析:考察市场上所有市场、所有商品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2)静态均衡分析与动态均衡分

8、析根据对均衡的时间特性的不同规定 静态均衡分析:抽象掉时间因素,设定变量的调整能瞬间完成,调整时间为零。 动态均衡分析:认为经济变量调整过程中时间的重要性,着重变量不同时间的变动,分析变化过程。 2、如何理解现代均衡的含义? 现代经济学所说的均衡状态是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因素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稳定、不再变动的状态。现代经济学中运用的均衡分析方法与经济的均衡状态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俩系, 均衡分析方法在于揭示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说明实现均衡的条件以及如何实现均衡。 6、为什么说劳动力市场是比较典型的非均衡市场? 主要有三个原因:(1)工资率(包括名义工资率和实际工资率) 作为劳动力

9、的价格,具有相当大的刚性,因为人们的消费已达到一定水平,要退回去习惯一种更低的生活水平是很困难的。工资刚性使价格机制往往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充分发挥作用。(2)由于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所以劳动力需求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产 品市场需求的调节。(3)由于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劳动力供给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受人的主观偏好、财富总量和社会心理等因素的调节。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劳动时间:劳动时间又称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制度劳动时间:劳动时间由企业规定,即使工资率相同,随着劳动时间的不同劳动力参与率也会变化,而且缩短劳动时间会使劳动力参与率上升的可能性增强。既

10、由企业制度劳动时间相关内容。 余暇时间:除劳动时间以外的时间就称为余暇时间。 2、试述劳动时间的主要功能与特点?(一)劳动时间的特征 1、法律规定的工作时间。劳动者每日/周从事工作时间最长限度由法律规定。2、劳动者履行劳动义务和用人单位计发劳动报酬的时间。劳动者按照用人单位依法规定的实践从事劳动;用人单位则按照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内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和支付劳动报酬。3、实际劳动时间与从事有关活动所花费时间的总和。包括劳动者的实际劳动时间、从事与生产有关的活动的时间、依照法律法规或有关行政指令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二)劳动时间的功能 1、计量功能。劳动时间是计量劳动投入量多少的主要尺度。 2

11、、指示功能。劳动时间是经济发展的指示器。3、保证个人及社会维持和发展的功能。4、人际交往功能。 生命周期:本书所说的生命周期系指与就业密切相关的人生各重要阶段,因此也可能称为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 就业与就学决策:在生命周期中,人们首先面对的重要选择是就学还是就业。随着社会、经济与教育的发展,在人们对教育的支付能力提高的同时,教育能够吸纳更多的求学者,再加上人们对教育、知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等方面认识的发展,选择就业的年龄出现了向后推移的倾向。 这种倾向可以通过不同年龄组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和大学入学率的变化显示出来。即是进入社会参加就业,还是继续读书多学知识的决定层面。 退休决策:达到规定的年龄

12、,看是否退休还是继续就业,从方面因素去考虑这个问题。 2、影响就业与就学决策的因素是什么? 人们接受教育活动最终要与参加有酬的社会劳动联系在一起,接受学历教育的活动总有终结之日,接下来便是就业。学历教育的发展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大学入学率的增加在经济与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时期可能更快,但并不是在任何时期都能保持增加的态势。在经济和高等教育调整期,大学入学率还有可能下降,这意味着就业年龄前移。把大学作为 投资加以考虑,通过受教育对未来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的预期,为此有必要放 弃现在的收入机会(就业)。把大学教育当作消费看时,与其他消费需要相同,家庭收入和 相对价格的变化会对人们参与大学教育的愿

13、望造成影响。 工资形式:按要素类别分配社会总产品或收入,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作为劳动要素均衡价格的工资,亦称之为劳动报酬。在明确工资等同于劳动报酬后,工资形式即劳动报酬获取的形式。(一)基本工资、(二)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三)福利。工资职能:工资职能即由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作用。工资具有补偿职能、激励职能、调节 职能和效益职能。 相对工资:工资水平决定于维持工人自身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总价值或价格。 工资刚性:是指劳动力市场上的货币工资水平向下浮动的可能性或工资向下变动的弹性非常低。 按要素分配:该理论认为各种报酬取决于各种相应的投入,凭投入取得报酬,投入了什么要素就按一定的标准取得相

14、应的报酬。社会各阶层、居民之所以有资格取得报酬收入,是 因为他们为生产这些“收入”提供了生产要素,即有所“投入”,这些投入才是收入的来源。 按劳分配:在收入工资分配中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调控原则,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配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改革而提出的。 5、如何正确理解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 (一)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阐述:1、板块论。即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反块式的结合。2、过渡论。即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过渡性的,是为了防止发生思想混 乱而采取的变通策略。3、融合论。即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

15、配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具体实现形式1、“五要素比例分配法”,即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就是要公平地处理“五要素比例分配”劳动力、资本、经营能力、技术、土地。2、“劳动分工论”,即劳动者不仅获得工资,还要从剩余利润中分享一部分。3、“广义结合论”,即从社会、企业、个人三个层次来进行。两者结合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工资差别:所谓工资差别,是指劳动要素供给者之间在要素服务收入数量方面的差异和 相互关系。 职业间工资差别:现代经济学一般用职业的非货币(或职业的非金钱)特征来解释为什么相同素质的劳动者之间工资会有差别。也就是说,对某些职业必须支付较高的工资以补

16、偿不同职业的非金钱差异,从而形成职业间工资差别。劳动负效用补偿工资差别:劳动者的能力相同,贡献也一样,工资应该是无差别的,但事实上往往是存在差别的。这是因为有些职业的劳动环境恶劣(危险、不愉快、紧张、枯 燥、劳累、肮脏等),给劳动者带来精神损失、健康损失、这种由于“劳动负效用”造成的“非货币损失”需要在工资中给予补偿;否则,就雇用不到劳动者。风险补偿性工资差别:亦称职业收入的变动性差别、稳定性差别有些职业的工资较稳定,有的则变动大;有的职业较稳定,有的则不稳定甚至有失业风险。因此,虽然其他条件相同,工资却会有差别,这种差别为风险性补偿工资。 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人力资本理论指出,人们对人力

17、资本进行投资是要取得回报的,劳动者进行了教育费用等的投资后,在工资上就应有所回报。因此,不同职业之间工资就会有差别,甚至在同一职业中的不同劳动者,其工资也可能会有差别。竞争性差别工资:这种工资由于劳动力素质差异产生的工资差别称为竞争性工资差别或技能性工资差别。 垄断性工资差别:垄断性工资差别既非补偿工资差别,也非竞争性工资差别,它是由于劳动者的特殊素质或特殊阶层而产生的。垄断性工资收入是由于劳动力供给几乎无弹性,使工资中含有很高的“租金”部分,所以又称“租金性工资收入”。 地区间工资差别:地区工资差别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工资差别,形成地区间工资差别的原因方面看,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具体反映在以下

18、方面:1)地区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求差异;2)人均物质资本差异;3)人均人力资本差异;4)市场竞争程度差异等。造成了地区间的工资差别。 年龄间工资差别:很多国家往往是年龄越大,工资越高,工资与年龄成正比,直到工资升到顶点后再逐步下降。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1)人力资本理论2)随着年龄增长,受教育程度逐渐提高,知识和经验也在不断积累,而且和企业的关系在加深,受到雇主的信任,由于劳动者自身原因和雇主的原因,因此工资随着年龄不断增长。性别间工资差别:从理论上讲,工资分配实行同工同酬,不应该存在男女工资差别。但是事实上男性劳动者工资比女性高。造成差别的原因1)传统观念中轻视妇女,妇女升职与受培养的机会少

19、于男性,致使有的妇女受压抑,得不到重用,积极性下降;2)由于受教育少而能力低,因此女性平均工资低于男性;3)由于生理、必理 等自然原因,使女性进入高收入劳动者行列的机会受到限制。职业间工资差别的成因是什么现代经济学一般用职业的非货币特征来解释为什么相同素质的劳动者之间工资会有差别。也就是说,对某些职业必须支付较高的工资以补偿不同职业的非金钱差异,从而形成职业间工资差别。劳动负效用补偿性工资差别。风险补偿性工资差别。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补偿性工资差别的确定。 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简称

20、就业。 失业: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一种社会现象。实质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 劳动者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社会财富的创造,从而也失去了获得劳动报酬的机会。 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就是“在某一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这种工资的人都能得到工作”。 失业率:衡量一个国家宏观经济中失业状况最基本的指标是失业率。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 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 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又称为均衡失业率,是指在整个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劳动力供给,也不存在过多劳动力需求的失业率。 就业失业理论:就业理论产生于解决失业问题的实践中。失业现象最初产生于18世纪,19世纪以后日益严重,迫

21、使经济学家们对其展开研究,就业理论成了经济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 就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的分布、 构成和联系。摩擦性失业: 是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摩擦性失业是一种正常失业, 是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一个自然特征,可以与充分变就业状态并存。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 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表现在技能结构失衡、文化结构失衡、区域结构失衡、年龄结 构失衡等许多方面 结构性失业并不一定表现为劳动力总量上的供大于求,即使在供求平衡状态下,也可能出现“失业与空位”并存的局面

22、。 周期性失业:又称为需求不足失业,是指由于经济运行总是处于周期性的循环状态,从而对就业需求产生周期性波动而形成的失业。隐性失业:所谓隐性失业,是指经济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等于或小于零的现象。 自愿失业:是指虽然有就业愿望,但由于才能得不到发挥,或由于兴趣、爱好、工资、保险福利及人际关系等原因自愿放弃就业机会而形成的失业。 技术性失业:是指由于引进技术代替人力劳动而产生的失业现象。 季节性失业:是由于季节性的生产或市场的变化等原因而引起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波动,从而导致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失。请说明研究就业和失业问题的重要性(一)就业和失业状况是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好坏的标准之一(二)就业

23、和失业状况是 衡量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三)就业和失业状况与国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具有密切联系。试分析应如何看待充分就业和自然失业率。充分就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动态的市场经济中,保持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及其结构上的持续均衡是极其困难的事情。充分就业一般说来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当充分 就业时,并不意味着失业现象的消失,摩擦性失业及其他类型的自然失业与充分就业并行不悖。尽管人们关注失业问题,但要完全消灭失业是不可能的,即使人们对目前的工作状况基 本感到满意,也并不意味着充分就业得以实现。这是因为,在劳动力的范畴内,有些失业是不可避免的。什么是就业结构?研究就业结构有哪些重要性?就业结构一般

24、是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的分布、构成和联系。就业结构特点:1、历史性2、功能性3、复杂性。就业结构的意义:1、就业结构合理是经济结构合理从而使产出最大、效益最高的保障2、就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结构的其他方面。3、就业结构的社会意义。就业结构不仅有经济意义,而 且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就业结构的形成不仅要遵循经济规律, 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也会对其 产生重大影响。 就业结构形成后也不单单与经济活动相联系,而是作用于社会生活的诸领域。 试述失业的主要类型及其成因一、摩擦性失业.原因:1、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2、信息是否完善3、现行经济制度的影响二、结构性失业.原因:1、经

25、济结构变化与劳动力结构变化不匹配2、求职者与 工作空缺地理位置不匹配三、周期性失业。原因:1、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2、人力 资本投资额非均衡性3、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要求四、 隐性失业原因:与公开性失业相同的原因。五、其他类型的失业(一) 季节性失业。是由于季节性的生产或市场的变化等原因而引起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波动,从而导致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失(二)技术性失业。技术性失业产生的原因有,引进节省劳动力的机器、使用新的生产方法、改变生产过程、使用新材料和改善经营管理(三)自愿失业是指虽然有就业愿望但由于才能得不到发挥,或由于兴趣、爱好、工资、保险福利及人际关系等原因自愿放弃就业机会而形成的失

26、业。这部分自愿失业者通常被认为是丧失信心者,需要给予帮助。借鉴西方国家失业情况,对比分析我国现阶段失业的特殊性。中国目前的失业问题主要是由于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而产生的,此外,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隐性失业等类型也存在,主要原因(一)从劳动力供给方面看(二) 从劳动力需求方面看(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四)隐性失业显性化。摩擦性失业的特点:1、行业广且涉及人员多。2、失业期限较短。结构性失业的特点:1、具有明显的群体性2、失业周期较长。隐性失业的特征:1、表面上就业2、无法准确识别。 如何降低失业率。(一)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就业特点。 1、国家对城镇劳动力实行统一计划2、国家对城镇劳动力实行

27、统包就业3、国家对单位用人实行统一招收4、国家对劳动力调剂实行统一调配5、城镇是国家劳动就业工作的重心。 (二)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就业方针。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三结合”的就业方针,使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重新成为可能,也使政府减少了许多不该包办也包办不了的事情。1、把企业和劳动者推向市场2、从市场的角度重新认识劳动就业工作1)改变了劳动就业工作只是安排劳动力,只是为劳动者找“饭碗”的观念,明确了应该着眼于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2)改变了只管城镇就业、不考虑农村就业的倾向,认识到应该重视城乡统筹安排。3、建

28、立就业服务体系并发挥积极作用。(三)我国新时期的就业方针和展望。1998年 6月,中央提出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新时期就业方针1、劳动者自主择业2、市场调节就业3、政府促进就业。总之,解决社会主义失业问题的基础是发展生产,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 发展,而关键在于深化经济体制尤其是劳动体制的改革。实际上,这两方面是有机统一的。 只要生产发展了,劳动者就业的门路宽广了,整个劳动体制也就活起来,失业问题就可以在 相当大的程度上得到缓和。因此降低了失业率。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一种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式,它 表现为能为任何人带来永久性经济收入的能力和知识等。 从

29、价值的角度看, 任何个人对自身 进行的知识、技能、智力和健康的投入,如果能够给投入者带来超过投入价值的价值,并由 其占有和支配这部分价值而产生更大的投入积极性, 那么这种投入所形成的价值便是人力资 本。 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的形成,特别是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主要依靠人力资本投资。 劳动力素质结构,如知识存量、技能状况、生理与心理健康状况构成人力资本的实体,凡是 有利于形成与增强劳动力素质结构的行为、费用与时间都是人力资本投资。此外,凡是有利 于提高人力资本利用率的行为、费用与时间也属于人力资本投资的范畴。 教育投资供给曲线: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其斜率为负值,意味着随着实际教育 投资额的增

30、加,边际收益逐渐递减。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在人们有限的生命周期里,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教育资本投入越多,从事社会劳动的时间就越短,个人在一生中总收入的增长率就越慢;二是收益递减规律在发生作用,因为人的脑力和体力总量是既定的,就 大多数情况而言, 随着边际教育投资额的增加, 人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必然呈逐步降低 的趋势。 教育投资需求曲线: 供给曲线 S 反映了教育资本投资数量与相应年利率水平之间的对比 关系。受教育者可以以恒定的年利率借贷所需资金,从而达到所期望的受教育程度,但并不 是说教育资本投资供给曲线是一条具有完全弹性的水平线,这一隐含的假设条件显然与现实 不符。实际上,教育资本

31、投资市场是一个很不完善的资本市场。在大多数情况下,受教育者 通常并不能在既定的利率水平上获得全部所需资金。 因为向学生提供的教育贷款也存在着赖账的可能,教育贷款的需求量越大,债权人所面临的借贷风险就越高。因此,对大多数借贷 者来说,教育资本投资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劳动力流动:所谓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者相对于劳动力市场条件的差别,在地区之间、行 业之间、产业之间、职业之间和岗位之间的自愿选择和迁移。 人力资本的特点是什么? 1、人力资本是寓寄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生产能力。人力资本通常是以劳动者所具有的 知识、技能、资历和工作经验与熟练程度表现出来的,即表现为劳动者的生产能力。2、人 力资本

32、的所有权不具备转让或继承的属性。 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有哪些? 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1、各级正规教育。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形 式。 职业技术培训。 2、 职业技术培训投资是人们为获得与发展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 技能与技巧所发生的投资支出。3、健康保健。用于健康保健、增进体质的费用也是人力资 本投资的主要形式。4、人们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流动。它是实现人力资本价值和增 值的必要条件。教育投资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教育投资从投资主体来看, 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种教育投资。宏观教育投资是指一个 国家的政府和其他部门、团体、组织花费在国民教育上的支出,包括校舍建设、教学设备购 置

33、、 教职人员工资、 图书资料等。微观教育投资是指家庭或个人花费在教育上的支出。(一) 成本。 大学教育人力资本投资费用包括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两大部分。直接成本有称现时成 本,它包括支付学杂费、书本费及其他一些费用。间接成本又称机会成本,是指高中毕业就 参加工作所获得的、大学生如果不上大学而直接参加工作也同样能够获得的收入。直接成本 与机会成本之和为大学教育投资的总成本 它分布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是一个预期值。二)( 收益。教育投资的收益是一种未来的收益。在微观上,表现为家庭或个人的货币收入增加、福利状况和工作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当然,还有一些非货币性收益,比如社会地 位或声誉的提高、拥

34、有较大的职业机动性以及精神生活更加充实等,同样很难准确地计量。 怎样进行培训的成本效益分析? 根据企业培训投资所产生的人力资本是否具有较普遍的适用性, 可以将企业培训分为一 般培训与特殊培训。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概念上,因为多数培训两方面兼而有之,只是培 训内容有所侧重而已。 理论上对两类培训进行区分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成本和收益在两种培训 下有所不同。(一)一般培训的成本效益分析。所谓一般培训,是指员工通过培训获得的业 务技术知识、技能,对其所属企业以外的组织同样具有适用性,即接受一般培训的员工可以 借此去其他企业谋职,并获得一个与其当前技能相称的较高的工资率。(二)特殊培训的成 本效益分析。所

35、谓特殊培训,是指员工通过培训获得的业务技术知识、技能,只对培训的企 业具有适用性, 或者能使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比其他企业提高得更多。 这类培训只对提 供培训的企业有益。目前企业在处理特殊培训的成本收益关系时,通常采用两种途径:一是 劳动关系双方达成默契,或订立长期劳动合同;二是调整特殊培训的成本?收益结构。劳动力流动的条件是什么? 如果劳动力要流动, 就要依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它们构成了劳动力流动选择的必要条件。 1、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2、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的差异。导致劳动力 流动方面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经济上的原因。3、社会对劳动者就业给予充分的自主 权。4、社会

36、分工所造成的劳动技巧和工作能力的专门化。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有很多,有社会历史因素,也有文化因素,但是对劳动力市场中 劳动力的流动影响最大的因不比还是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通过以下各种因素发挥作用的。 一)年龄。(二)家庭。(三)教育。(四)流动的距离。(五)失业率。(六)职业许可制度。(七)国家和地方政策影响劳动力的 流动。(八)国际环境。(九)工会。(十)流入地的环境质量和气象状况歧视: 歧视是一个带有明显贬义的词汇,它意味着对待个人或由个人组成的某个团体不 仅是不公正的,而且是不公平的。工资收入歧视:指从事相同工作的员工,一部分人由于非经济个人特征而导致所获工

37、资 收低于另一部分人。 就业歧视: 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甚至部分劳动力供给者具有更好的劳动力供给 条件,但是由于这部分劳动力个人的非经济特征而遭到雇主的拒绝,因而承受着不适当的失 业比重。职业歧视:指在劳动力市场上,某些劳动力即使完全有能力胜任,却因非经济的个人特 征而导致被限制或禁止进入某些职业,或者被排挤到同一职业中的过低档次的位置上。 人力资本投资歧视:是指某些劳动力因非经济个人特征导致较少获得能够提高劳动生产 率的正规教育、在职培训以及较好的健康照顾等的机会。 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究其原因是 多方面的。(1)经济学家对歧视现象的研

38、究相对来说起步较晚。(2)歧视的根源涉及广泛 而且复杂,往往超出经济学的范围。歧视测定:目前有关理论介绍了一种被称为差额法的歧视测定方法。该理论认为,这个 差别部分原因是由于黑人比白人有较低的教育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造成的, 其他部分就是由于 歧视所造成的。显然,差额法把白人与黑人之间的工资差额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在没有 歧视情况下的工资差额, 即假定在没有歧视行为的情况下, 获得同等教育程度黑人的收入与 白人的收入应当是相等的。如果这种测定法是准确的,则毋庸置疑,收入歧视是存在的,并 成为导致不平等工资收入的主要原因。 什么是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 是指那些具有相同能力、教育、培训和经历并最终表

39、现出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 由于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引起的在就业、职业选择、晋升、工资水平、接受培训等方面受 到的不公正待遇。这里所指的非经济个人特征,主要是指种族、性别、肤色、年龄、家庭背 景、民族传统、宗教、身体素质和原有国籍等。 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类型有哪些? (一)工资收入歧视。(二)就业歧视。(三)职业歧视。(四)人力资本投资歧视。 前三种歧视通常被称为后市场歧视,或称当前市场和直接市场歧视。因为,这三种歧视是人 们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后遇到的歧视。 最后一种歧视中接受正规教育歧视通常被称为前市场歧 视,或称为过去市场歧视或间接市场歧视,因为这种歧视出现在人们求职之前。 最低社会保障

40、:最低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 入再分配, 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 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其主要功能是为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增 加社会经济的有序性,使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有机体得以持续、稳定、均衡、协调地发展。劳动力市场制度结构包括哪些要素? (一)最低劳动标准。 (1)最低工资标准。1、最低工资标准。2、最长劳动时间标准。 3、其他劳动条件标准。(二)最低社会保障。(三)工会。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的狭义则是指实现现实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所结成 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 之所以存在此种关系, 其前提是劳动力的所有者与实现劳动力的物质 条件相分离, 这种分离是以生产力长期发展为基础的。 劳动关系是生产过程中资本与劳动力 结合的表现形式, 它通过人与人的关系解决人与物的关系, 即解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的问题。利益冲突型: 利益冲突型的劳动关系是一种传统型的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双方存在着根 本的利益冲突。一方为雇佣劳动者,另一方是资本所在者。 利益一体型: 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的基本精神是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一体论, 其理论 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劳动关系的主 要形态。 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