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说课(共9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渔歌子说课(共9页).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渔歌子说课稿谢家小学 吴应梅一、 说教材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本组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选编了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表现对乡村田园生活由衷的古诗词三首更是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乡村风光、田园意趣的图画。渔歌子是第三首,第一首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描写乡村美景,后两句描写紧张、繁忙的乡村四月,既体现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又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第二首四时田园杂兴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境,表现出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
2、形象。渔歌子在情感表达上传承前两首,体现作者对西塞山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作者张志和,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作者将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九种景物动静结合,再配以白鹭的白、桃花的粉、箬笠的青、蓑衣的绿使得整首词色彩明丽,意境优美,真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同学本学期在第一组学习了忆江南,对词的常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于想象可能只会一个词,两个词,对词中所体现的田园美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老师可以对忆江南进行知识迁移,唤醒学生
3、潜意识的长久记忆,顺利进入新内容学习,再运用信息技术展示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读、想、感受、欣赏、领悟那景、那情。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会写“塞、鹭、笠”3个生字.正确读写“白鹭、箬笠、西塞山”3个词语。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体会词中美景,感受“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把词读得有韵味,走进作者内心,感悟“不须归”并背诵渔歌子。3、情感目标欣赏词中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激发学生对田园美景的喜爱。感受古诗词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爱好。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 古诗词不像白话文,简单直白,古诗词讲究锤炼,用最少的字表达最丰富的意思,读起来虽然朗朗上口,但是真正弄明白意思则需要对文本非常熟悉,
4、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所以我把“通过范读、指名读、字正腔圆的读、有板有眼的读、抑扬顿挫的读、配乐读、入情入境的读来体会词中美景,感受词中有画,画中有词”作为本课教学重点。2、 教学难点:没有了解就没有发言权,学习古诗词如果你对诗人的经历一无所知,仅凭字面意思的理解只能是隔靴搔痒,只有充分了解基础诗人经历,才能站在他的角度看、想,才能从根上理解文本,“不须归”是诗眼,只有弄清楚问什么不想回家才算真正读懂了这首词,但是因为孩子的年龄,导致他们阅历少,他们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眼里只有世界的美,不能体会悠闲自在的难得,因此我将“走进词人,体会词人悠闲自得的情感,感悟不须归”作为本课的难点。五、
5、教学策略:以读为本,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并借助信息技术资源,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读中想象、读中体验。通过旧知运用,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查询作者背景,根据对作者的了解进入他的词、他的心,真正领会张志和垂钓,志不在鱼,在悠闲、自在的渔隐生活。六、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和同学交谈导入,让同学们说一说田园风光是什么样子的。课件展示田园美景图。带领同学们欣赏忆江南。 2、 导入课题。(板书课题:渔歌子,带领学生朗读。并引领学生注意子的读音是轻声,曲子的意思。由田园美景图导入既紧扣本组教材主题,同时为后面理解内容作准备。由美景图进入忆江南是为了新旧知识的衔接,同时忆江
6、南描述的也是美景,与主题相符,还能复习词的知识,为学习渔歌子作铺垫。二、扫清文字,把握节奏1、出示阅读提示:字正腔圆的读。 2、全班自由朗读。 3、指名朗读。(提示学生字正腔圆的读) 4、生字词学习 塞:出示其读音和词组,并借助课文注释知道西塞山在哪里。鳜:有一个很复杂的字“鳜”。知道什么是鳜鱼吗?我么一起来写一写。(老师范写“鳜”字,并介绍鳜鱼的颜色。)箬笠、蓑衣:见过吗?分析字形,知道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引导学生记住字的偏旁)课件出示物件图片,让学生理解。 这一个环节的重点其实体现就是“字正腔圆”,在认读的基础上如何读得字正腔圆是本环节的重点。古诗词的朗读和现代文有很大的区别,如何读才是
7、字正腔圆的读,老师就要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三、走进作者,悟景悟情1、 指名学生读,有板有眼的读,引导学生发现飞、肥,衣、归,发现押韵。(如果学生不知道押韵可作简单介绍)2、 感悟“不须归”,从同义字入手,回、还、返、达、至等,可以让学生进行同义词替换进一步领悟押韵,体会韵律和节奏。3、 引导学生注意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并指导学生抑扬顿挫的朗读。4、 老师带领学生朗读,边读边想像词中之景。5、 师生合作朗读。6、 著名书法家颜真卿评价这首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那同学们能找出来词中都有哪些景物吗?请用喜欢的符号标记出来。7、 学生标记并回答。8、 一幅好的画作不光有景,还要讲究色彩搭配,那画
8、家张志和是如何搭配色彩的呢?请同学圈出词中描写颜色的词。9、 学生圈出并回答。10、 师生共同探讨释疑。(这些描写颜色的词语形象地描绘出景物的颜色特点,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景物状态,表达了作者对景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11、 出示风景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词中之景。12、 教师根据图景入情入境范读。13、 师生配乐朗读。14、 指名随乐朗读。15、 回归“不须归”结合课前收集作者生平,理解作者甘愿放弃远大前程归隐的心境。体会词中所表现的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如何心灰意冷,甘愿浮三江,泛五湖)16、 想象词中之景,进入角色配乐朗读。这一环节是整堂课的难点,是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从读中引导学生发现飞、肥
9、、衣、归,替换归的同义词让学生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动手找出描写的景物和颜色的词语,有助于学生对词中景物的领悟,想象,再利用信息技术将图景展示,进一步帮助学生领悟“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有效突破本课重点。四、拓展延伸,升华主旨 张志和不须归,因为他厌倦官场尔虞我诈,来西塞山渔隐就是躲避皇帝的寻访,但是他渔隐的第五年,家中巨变,他的哥哥担心他浪迹不归,于是在会稽东郡山阴县修了一座茅屋书舍,并作渔父歌招弟回家。1、 出示张松龄和答底志和渔父歌,学生齐读。2、 师生共同和答。3、 老师问,弟弟呀,你为何不回家?引领学生站在张志和的角度说。4、 再问“弟弟啊,人家都说你钓鱼都是直钩不要鱼饵,那你钓
10、的是什么呀?引导学生说,悠闲自在的生活。 这一环节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让学生提前了解作者生平,通过了解人物进入内心,真正领悟“不须归”的含义:不想卷入政治漩涡,不想过尔虞我诈的生活,热爱山水,享受自然,过悠闲自在的质朴的乡村生活才是作者的最爱。从而突破难点。五、课堂总结我们明白了,张志和并非真的在钓鱼!而是在享受远离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总结是将课文变简单的直接方式,所以我用悠闲作结,既是对文本重、难点的再次突破,也是情感的突破。让学生明白,哦,原来悠闲、自在就是词所要表达的情感。六、布置作业课外收集一些关于垂钓的诗,诵读,了解作者的身世,理解他们的处境、心境、走进他们的内心,体会他们钓胜于鱼的情感。学习不是单一的,要有类比才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所以我布置让学生收集关于垂钓的诗。千年垂钓情,他们可以通过这样的类文学习,了解一下隐士心境,积累一点文学常识。七、板书设计 渔歌子 景 人 美 闲 不须归 板书设计是课堂辅助,只要能突出重点,能为课堂教学服务即可,不用花枝招展。因此我用“景美,人闲”四个字概括重点,用“不须归”点名主旨,体现情感。对理解文本起到辅助作用。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