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案(共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教案(共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一、大学教案 一、大学教案教学目标:(一) 知识目标1、 了解“三纲”“八目”基本知识,2、 了解大学中体现的儒家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二) 能力目标1、 理解大学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 理解大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3、 理解大学中经典名句的含义,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教学重点:1、 分析 “八目”的基本含义2、 分析大学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 理解“八目”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2、 理解大学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诗文的内涵,陶冶情操教学设计:学习目标、内容、考试、要求由教师讲解,分
2、析内容和手法采取提问和讲授相结合办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大学 1、导语:大学生涯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间段之一。在我国古代,有一部经典著作与这一学习、生活阶段同名,这就是作为四书之一的大学。2、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国学”这一单元的基础知识。什么是国学?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同时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等等。按照划分方法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学科分: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思想分: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其中又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
3、经部;因此,就国学的内容而言,占主导地位的应是儒家的著作和学说,尤其是经典著作“四书五经”3、国学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儒家经典。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以历史经验为鉴而资治:多取尚书春秋三传 制典修仪多取:三礼仪礼、周礼、 礼记 道德教化多取:论语、孟子、孝经 哲学构思多取:周易、大学、中庸儒家经典最初 “六经” ,“乐( 乐经)”战国末亡佚。汉朝:五经。汉朝时,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立于学官。南宋:十三经正式形成 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诗经、尚
4、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3、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大学这篇文章。“四书”中的大学和中庸原来分别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章,小戴礼记也即“十三经”中的礼记。在唐代,韩愈等人从维护儒家的所谓“道统”出发,十分推崇这两篇文章,把它和论语、孟子相提并论。到了宋代,程颢、程颐更是竭力推崇这两篇文章。南宋的朱熹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也竭力推崇大学和中庸。在二程和朱熹看来,大学和中庸,一个是“初学入德之门”,一个是“孔门传授心法”,都具有很高的价值,所以把它们从礼记一书中提取出来,作为单行本刊印,并且和论语、孟子并列在一起称为“四书”。在经历宋、元以后,大学就成为学校官
5、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道德人文教育理论的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4、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的核心内容就是讲“礼”:礼,是维护古代道德规范的重要工具。礼,儒家学说中核心部分。礼记.曲礼开宗明义:“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li)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dao)祠祭祀(si),供给鬼神,非礼不成不庄。”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关门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
6、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5、大学的作者大学作者,汉唐诸儒无说。朱熹整理大学时,将其分为“经”一章(“经”是基本的观点),“传”十章(“传”则是对“经”的解释、阐述)。 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20世纪30年代初期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者所作。张岱年说:“大学强调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所谓家指大夫之家,不是一般家庭之家
7、。这里反映的是诸侯纷争、大夫专权的局面,这是战国时期的情况,不是秦汉时期的情况。所以,从这点看,大学应是战国时期儒家的著作。”(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第83页)6、“大学”的定义“大学”一词包含2种意思:(1)指成人所受的教育,与“小学”相对而得名。古代把童子所接受的启蒙教育称为“小学”,而把成人所受的高等教育称为“大学”。(2)大人之学。“大人”与“小人”相对而言,“大人”指贵族,“小人”指一般平民。大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小人则没有。上述三种意思,第一种最接近大学的原旨,所以朱熹加以采用。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
8、、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7、大学讲解大学全书的文字结构,我们归纳为两大部分: (1)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2)“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为过程。8、播放录音,学生齐读9、大学里所讲的“三纲”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首先,“明明德”。程颐说:“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其次,“亲民”。程颐:“亲,当作新。”朱熹:“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字明德,又
9、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王阳明:“亲民,亲近民众”。即:“本其一体之仁心,以感化民众、革新国家与社会。”(蒋介石)亲民是在明晓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帮助自己及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使他们同样能够达到与自己同样心灵纯洁的境界。最后,止于至善。朱熹:“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也,盖必其有以尽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之欲之私也。” 蒋介石认为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精益求精”、“以求至乎其极的意思”;一种是“择善固执”、“止其所止”的意思。10、“八目”是什么呢?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先来看格物
10、。“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朱熹注)格物就是穷究事物之理。例如易乾象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就是格“天”,认为天的根本就是“行健”按照客观规律自觉地运行;再如易坤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同一个道理。致知。“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大学传)同样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致知的结果就是通过认识天,我们总结出这样一种知识与认识:即我们要像天、地学习,得出君子应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认识并自觉地去遵守它、践行它。诚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
11、必慎其独也!”(朱熹大学传)诚意要求我们要真诚,要自觉地遵循我们天生的“善”。最终要的一种能力便是要“慎独”。正心。“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i),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大学传)正心即端正我们的思想,不要被外在的物欲所干扰。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八目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它是从个人走向国家社会的根本要求。没有修身,便没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后三目!齐家。家国天下是古人的基本观点,有家才有国。齐家是治国的基础要求。治国。治国即治理国家。平天下。即天下太平。11、大学提出的教育观点:大学重在阐述教
12、育纲领,其着眼点为教育与国家政治、社会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以道德认识(格物、致知)为起点,以克服偏私情感,树立道德信念(诚意、正心)为根本要求,以“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核心论点是:治人以修身为本,修身以慎独为先。(慎独: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 )12、小结:朱熹所谓“三纲”,是指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儒家的全部学说都是循着“三纲八目”展开。13、思考与练习(1)大学中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现代社会有何意义?有何局限?(2)结合课文,分析古代大学和现代大学职能的异同。(3)我们怎样借鉴大学之道,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