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第4章-社会工作理论(共21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512350 上传时间:2022-04-2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第4章-社会工作理论(共21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级第4章-社会工作理论(共21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级第4章-社会工作理论(共2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第4章-社会工作理论(共21页).doc(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的应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使社会工作专业体系更加完整,使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更加具有权威性和实践效能,而且也逐步确立了社会工作在社会科学学术制度体系中的地位。社会工作理论不但是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标志,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了方法和原则。第一节社会工作理论的含义与类型一、什么是理论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它从较高知识层次上来描述和解释某类现象的存在和变化,是对经验的抽象概括。二、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功能(一)解释问题依据的理论不同,就会作出不同的解释和判断,无论

2、怎样,都将成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的基础。(二)预测与判断预测包括几个方面:首先是对求助者可能发生的变化作出预测,其次是对影响求助者的各种因素的作用作出预测,最后是对社会工作者所提供的服务对求助者可能产生的效用的预测。正确的预测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有准备地面对求助者变化着的需要,为有效的帮助求助者打下基础。(三)确定干预模式和方法(四)指导服务实践发展(五)发展新的理论 总结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经过反复验证形成新的理论;另一方面,通过对原有理沦的质疑也会产生新的理沦。三、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一)大卫豪对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1. 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是指那些对社会工作所涉及的要素进行解释

3、的理论,包括关于人及社会本质的理论,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人类心理与行为的理论,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理论等。这些理论为社会工作服务提供了理论基础,能够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服务对象及其所生活的社会,从而支持社会工作实践的发展。2. 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理论是关于社会工作的性质、目的、过程与方法的理论。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它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有需求的人改变他们的不利处境。(二)马尔科姆佩恩的分类1. 实证主义理论:价值与知识无关,科学是中立的。实证主义理论就是一套判断知识有效性的规则。只有从我们自己的经验或观察中找到的东西才能称之为知识。观念、判断必须是能够通过实验或观察验证的,才能称之为真理。

4、价值与知识无关,科学是价值中立的。强调实验法的普适性,只有通过定量测量得来的知识才是可信的。实证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将自己定位为修正那些偏离社会发展方向的社会及个人问题,其目标是使社会及个人的发展都不要偏离社会的基本目标。缺陷在于它关注了人与社会的共同本质,却忽视了其差异性和独特性。特别是在对人的看法上,只强调了人的客观性一面,而忽视了人的主观性一面。2. 后现代理论:知识是权利的反映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所谓知识其实只是人类用象征性的观念、词语对现实进行的表述。观念也只是现实的符号表征,它指代现实,但不是现实本身。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符号、语言从来没有脱离它的主体而独立存在。每个人所使用的符号

5、、语言所表达的意义都是与其个人特征、利益、社会地位等个人因素直接相关的,知识是权力的反映。沃威尔士总结了后现代主义的五个特征:第一,后现代是人们看待世界观念发生根本变化的时代,其标志是机械论世界观已经陷入了不可克服的危机;第二,后现代是一个告别了整体和统一性的时代;第三,后现代是一个彻底的多元化已经成为普遍基本观念的时代;第四,后现代的基本经验是完全不同的知识形态、生活设计、思维和行为方式;第五,反对任何统一化的企图。第二节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发展史1887年,弗洛伊德作为神经病理学家,开始采用催眠术对歇斯底里症进行治疗和研究,1923年发表自我与本我。他从人类的性与原欲

6、本能,阐述了人类心灵的运作的理论。他提出潜意识是个人行为的决定因素、人格结构的组成以及个人发展阶段等主要理论。二、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一)意识层次理论(1)意识: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2)前意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3)潜意识(无意识):是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核心观点是人的任何精神活动都是存在其根源的,并非出自偶然。根源就是潜意识,它对人行为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方法是通过解释梦和自由联想。(二)人格结构理论1. 本我(id)由内驱力和欲望组成,它遵循享乐原则。2

7、. 自我(ego)是本我由经验中发展出来的,包括意识和前意识,所以,自我具有管理人格体系的能力,它遵循现实原则,调节本我的欲望以及超越我与外界的要求。3. 超我(superego)由自我发展得来,包括意识和前意识,也包含部分潜意识。超我包括两个层面:良心和理想。当合乎超我的要求时,个人感到骄傲与自尊,反之则感到罪恶与羞耻。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如果能够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人格就是完善的。弗洛伊德伦理将治疗的焦点放在自我的强化上。(三)焦虑与防卫机制焦虑是弗洛伊德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弗洛伊德认为,当个人的本我欲望违反超我的原则时,自我就发出警告,内部出现无法接受的冲突。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包

8、括害怕失去所爱,失去所爱之人对自己的爱,害怕惩罚。防卫机制是自我为了消除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所采取的方法,包括阻挠或掩饰不被允许的或不被赞同的欲望以减少内心冲突。防卫机制是一种自我调适的方法,包括正向和负向的。表4-1:自我普遍的防卫机制表现内涵否认拒绝相信或感知现实状况替代将感受与行为转换到另一个替代对象认同有意识或部分有意识地接受另一个人的特质,以降低自我贬抑的感受投射将自己无法接受的特质归诸他人合理化为自己无法接受的行为寻找表面但合理的解释以维持反作用压抑自己或社会无法接受的冲动并替代以相反的感受,如以爱代替恨退化采用前一段的行为压抑将对自我构成威胁的冲动和想法放入潜意识中升华一种正常且非导

9、致压抑的替代行为方式,如将性冲动转化为可接受的释放方式(四)性心理发展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将人的性心理发展作为人的心理发展的基础。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器期。三、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一)精神分析理论在实务中运用的原则(1)在治疗过程中坚持个别化原则。(2)精神分析理论强调要与服务对象签订治疗契约。(3)治疗者要为受助人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环境,以保证能够顺利地了解他隐藏在潜意识中的经验,并保证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情绪不会给服务对象造成新的伤害。(4)精神分析治疗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5)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倾听和理解受助人的想法与感受,要给予支持和接

10、纳。(二)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1. 治疗情境2. 治疗关系3. 治疗性对话(1)自由联想(2)治疗性倾听:广泛性倾听、同理倾听(3)诠释过程:面质、澄清、诠释、整合第三节认知行为理论一、 认知行为理论的由来及基本概念(一) 认知行为理论的由来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来自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行为主义理论放入基本取向是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只关注人的外显行为。认知学派阿尔弗雷德:认知的至关重要。认知学派源自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分道扬镳。认为过度强调被压抑的潜意识,没有太大的实质意义。来自性方面的动力远不如来自社会方面的动力。而人的行为是由个人整体生活形态所塑造的,认知

11、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人的行为,更会影响个人整个生活形态的形成。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认知行为理论的又一个理论高峰: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的角度来探讨他们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一是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二是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二)认知学派的基本观念认知和行为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二者不可分离。人的行动都是情绪、认知和行动互动的结果。二、认知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认知学派认为,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当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认知对个人的行动进行解读,这种解读直接影响着个体是否最终采取行动。认知分为三个层面:表层是自动的思维;中层是条件性假设;最深处是图式或核心信念。艾利斯

12、提出的“ABC情绪理论框架”理论是认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A(Activatingevents)是真实发生的事件;B(Beliefs)是人们对真实发生事件的认知;C(Consequences)是人们的情绪反应。认知是治疗的焦点。外在的行为改变与内在的认知改变都会最终影响个人行为的改变。主要包括:问题解决、归因、认知治疗原则三个方面。三、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一)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原则1.界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则(1)问题不是固有的。服务对象的问题及其行为都是学习得来的,所以也是可以经由学习改变的。(2)问题的外在性与内在性。个人能力不足、习惯性思维都可能造成个人认知错误,以致无法发

13、出正确的行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不仅要通过行为训练修正行为,而且还要通过调整个人的认知来促进行为的改变。(3)服务对象及其处境的差异性。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注意服务对象问题及其处境的独特性是正确界定和评估其问题的前提。2.确定助人目标的原则(1)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颇和不理性的想法。(2)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3)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4)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3.辅导过程中运用的原则。(1)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2)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3)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鼓励服务对象形成积极的态度,以实现“助人自助

14、”的目标。(二)认知行为学派的助人过程认知行为学派在助人的过程中为了使服务对象改变,一方面要协助他(她)做到自我了解、自我控制;另一方面也要提供外在监督,实现自我控制与外在控制的结合。从专业的助人过程来讲,有三个方面:1确定评估重点根据认知行为理论,评估的重点应该在于服务对象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即思想如何推动了情绪和行为,行为如何带动了思想和情绪,情绪又如何影响思想和行为。2专业关系的建立专业关系是助人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在协商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合约建立起来的结构性的、有期限的角色联系。所谓结构性的和有期限的专业关系是指助人者与服务对象见面的次数、每一次见面的主题及目标都是确定的。3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15、:教育者和陪伴者。作为教育者,社会工作者要训练服务对象运用认知行为理论与技巧来检验自己的认知训练修正其不正当行为。作为伙伴,社会工作者要陪伴服务对象一起探讨其思维方式,讨论其认知错误,确定行为修正的目标与策略,并协助他学习正确的行为,规划自己的生活方式。作为教育者和陪伴者,社会工作者必须完成的任务:(1)澄清内在沟通。协助服务对象觉察自己的想法及自我对话,了解在这些想法和对话背后所隐藏的错误的、非理性的认知。只有服务对象能够自主地觉察到这些非理性的、错误的认知,才能改变这些错误的认知,建立新的正确的认知,并改正其错误的行为。(2)向服务对象解释认知行为模式的运作方式,帮助服务对象学习运用ABC

16、情绪理论治疗模式,解释前置事件与行为结果之间的关系,确认造成情绪问题的错误认知,协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认知,逐步学习正确的行为。(3)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服务对象按照认知治疗模式的要求,逐步完成社会工作者指定的任务,记录结果,以便从中找出错误认知,并进一步挑战和改变错误认知和错误的自我对话。(4)帮助服务对象实现经验学习。所谓经验学习就是强调服务对象不仅要在认知层面改变错误认知,更要在建立正确认知的同时,在行动上与正确认知保持一致,在行动中确认改变的成效,从而形成正向经验,直至最终达到治疗目标。(5)尝试使用逆向操作。所谓逆向操作就是让服务对象提前面对其所担心的行为或情境,让服务对象的焦虑提前发作

17、,在提前体验焦虑情境的过程中澄清错误认知。这样就可以避免在真实情境中焦虑发作。但是必须注意的是,逆向操作不可用于有自杀意图的个案身上。另外,在使用逆向操作时,使用逆向操作必须事前征得服务对象的同意,且社会工作者必须全程陪同服务对象,不可以安排服务对象自行完成。(6)是运用动态思考和存在的深思。所谓动态思考,其前提是强调知识是客观的,思考的过程就是要经过反复思考和验证最终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一般步骤经过如下:意识,看到问题的表征;期待,寄希望自己能解决问题,期待有好的结果;定义问题,确认问题并找出造成问题的根源;确定解决方法或方案,分析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最终选择最佳方案并实施

18、;归因,分析并修正个人对问题解决的处理方式,并巩固取得的成果。所谓存在的深思,就是主张探索发现生命的意义。这个探索发现生命意义的过程要求当事人积极投入生活中去,而非抽离地单纯思考。(三)助人的步骤认知行为学派助人的一般过程:(1)确定不正确的、扭曲的思维方式或想法,确认它们是如何导致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的。(2)要求受助人自我监控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式或者进行自我对话。(3)探索受助人错误思维方式与潜在感觉或信念之间的关系。(4)尝试运用不同的具有正面功能的、正常的思维方式。(5)检验受助人新建立的对自我、世界和未来的基本假定在调整行为和适应环境上的有效性。(四)结案和跟进在结案的过程中,助人者应该

19、和服务对象一起商讨确定在结案以后的若干具体的行为改善目标:一方面作为服务对象自我监督和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助人者在结案以后进行跟踪访问的依据。认知行为理论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但认知行为理论也存在一定的限制。一是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个人的心理功能是认知、行为和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三者的交互作用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在助人实践中很难明确分清三者的不同作用。二是认知行为理论对个体的认知能力有较高的依赖,所以在面对缺乏足够认知能力的个体来说,其适应性就受到很大限制。三是认知行为理论的使用者需要较为专业系统的训练,不易为一般工作者掌握,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四是在应

20、用认知行为理论的过程中,应该警惕理论更多的聚焦于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因此理论模式属于治疗微观模式,对于宏观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关注不足。第四节 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一、系统理论(一)系统理论的历史1971年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统理论,认为生命有机体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系统都是一个更大的系统的子系统。社会工作对系统理论的应用始于美国人赫恩早期提出的全人或全貌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高德斯坦提出统合取向的社会工作实务。平卡斯和米纳罕以系统的观点介绍整合的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和方法,被看做是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的正式运用。(二)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1.结构结构式指个人所面对并能够认知的外在环境,包括微

21、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微观环境是指个人日常生活于其中,可以直接与其互动,并对个人的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和物质环境。中观是指居于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之间的,一般包括志愿组织、正式组织、福利机构、医院、工作场所、工会等组织。宏观环境是指一个人生长于其中的整个文化系统,诸如语言、住宅、科技、习俗、法律、规章制度等。平卡斯、米纳罕将社会环境分为三类,即非正式或原生的系统(家庭)、正式系统(如社区)、社会系统(如学校等)。从系统理论的观点来看,人都生活在系统之中。但是一个人能否与其所生活的系统形成积极的互动关系,则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状态。2.过程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助人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括输

22、入(资源、观念、方法技能等)、流程(资源、观念、方法技能在系统内部的整合运用的过程)、产出(是指系统对外在环境的影响)、反馈(在与外在环境互动中获取更多资源和信息)、生存(当系统获得所需资源足以支持其继续运作时,系统就继续生存)或终止(当系统无法获得生存所必需的资源时,系统就终止)。3.行动行动系统分为:中介系统(社会工作者和机构)、服务对象系统(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等需要帮助的单位)、目标系统(社会工作者试图改变的服务对象)、行动系统(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为实现目标所共同作出的努力)。4.机能系统运作需要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就必须做到以下3点:一是要从系统外部获得生存所需的生存资源,并保持

23、系统内部运作平稳、平衡和完整;二是在系统内子系统之间要具有一定的互动和互惠性;三是系统内部的子系统需要不断地调适,以保证其与系统目标的一致性,否则就可能导致系统的终止。在系统理论看来,受助者的问题来自于其所在的系统,而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三)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应用中的原则与过程1.实务原则(1)服务对象所遇到的问题既有生理、心理根源,也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2)评估问题的焦点包括从生理、心理到微观、中观、宏观社会结构的各个系统。而重点则在于个人与环境的互动环节。(3)个人的问题及其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是动态的,因此社工必须不断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再评估(4)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必须是针对整个系统

24、而非局部,从时间来说涉及发现问题、接案、诊断、计划、执行和评估、结案的全过程,从空间的角度来看涉及所有与服务对象的问题相关的系统。2.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应用(1)专业关系的界定(2)服务目标(3)专业人员的角色微观:媒介者、治疗者、教育者、调解者中观:倡导者、行动者、协调者、监督者宏观:倡导者、计划者二、生态系统理论(一)生态系统理论的发展1、里士满、亚当斯,选取的“人在情境中”理论倾向成为生态系统理论的先导。2、杰曼、吉特曼等人综合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提出社会工作的“生态模型”,强调实务的干预焦点应将人置于其生活的场境中。(二)生态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1)生命周期(life Co

25、llrse):指的是用时间线(time lines)方法重现影响个人发展的 相关社会结构和生活事件的意义。 (2)人际关联:指的是个人拥有与他人联结而建立关系的能力。这种关联能力的发展,始于亲子间照顾关系的建立,并由此在未来生命周期中发展出各种互惠的照顾关系。(3)胜任能力:指的是通过个人与环境间的成功交流经验,建立个人有效掌控环境的能力。胜任能力包括自我效能感、建立有效人际关系的能力、信心信念、动员环境资源和社会支持的能力。(4)角色表现:是指对个人在社会层面的一种互惠性的社会期待,是个人参与社会的媒介,但是却受到个人感受、情感、知觉和信念的影响。(5)生态地位:指的是个人所在某种环境区域的

26、特征,特别指有利于或不利于特定发展任务的环境因素。这个概念的意义不在于为个人进行社会分类,而是为了了解形成个人目前处境的发展历程。(6)适应力:指个人在与环境的交流过程中,个人与环境间相互影响和回应以达到最佳调和度。从生态观点来看,适应良好是二者间成功互惠的结果,而适应不良则是个人的需 求与环境所能提供的资源、社会支持之间无法匹配调和的结果。(三)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1. 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应用中的基本原则(埃文斯、科尼的基本观点)(1)系统观点有助于维持实践的一致性,从服务对象的处境出发,看到他们的限制和机会,分清社工和服务对象的责任、权利及其可能的影响。(2)要充分认识情境的

27、重要性,情境决定社工的目标和可能的回应方式。(3)要采用积极的视角,在不利的情境中看到改变和进步的可能性。(4)要辨识行为模式,以看到积极的可能性和应改变之处。(5)要重视过程,即关系和互动是如何产生的,内容和结果如何。要看到服务对象的正面技巧和积极关系,并尝试将它们转移到另外的情境中去。(6)强调与他人一起工作,包括重视他人、个人支持网络、机构和社区资源。2. 生态系统理论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人们遇到的许多问题不完全由个人原因引起的,社会环境是导致问题的重要因素。(2)社工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的着眼点不能仅放在个人的身上,要从与之相关的不同系统的角度分析问题和着手。(3)服务对象与各个系

28、统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社会工作者必须不断地对服务对象与环境的关系作出新的判断。(4)对服务对象的帮助要从整个生态系统出发,把他们的问题放到不同的层面的系统中去看待和解决。第五节 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理论一、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理论的背景1、 人本主义是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2、 20世纪60年代初期,存在主义成为人本主义思潮的重要代表,从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中可以找到真正的完全的人本主义。萨特的名言“存在先于本质”。3、存在主义成为一种助人模式是从心理治疗开始的。4、 20世纪30年代,弗兰克尔主张心理治疗的对象要针对人类的本质“存在”。二、人本主义社会工作

29、的主要观点及应用(一)人本主义社会工作的主要观点:1、 主要观点: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相信人的理性,人能理性地进行选择;2、基本原则:诚实和真诚;温暖、尊重和接纳;同理(同感);3、应用原则:积极聆听,准确同理,真诚友谊。(二)人本主义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1、强调人的内在价值和能力。2、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彼此负有责任。3、个人具有归属和被包容的权利。4、人们具有参与和被聆听的权利。5、人们具有自由表达的权利。6、群体成员之间是有差别的。7、人们具有质疑和挑战专业人员的权利。三、存在主义社会工作的观点及其应用(一)存在主义社会工作的观点1、存在主义的核心是个人的存在,个人具有选择的自由。人的自

30、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2、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责任。(二)存在主义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1. 存在主义在社会工作实务应用中的理念1) 觉醒,即个人意识的觉醒。2) 痛苦是个人生命的一部分。3) 选择的自由。4) 对话的必要性。个人的成长就是他与别人的互动中实现的。5) 实行。实行是指在社会工作治疗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如果希望服务对象能够肯定他自己的独特性没救必须通过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肯定来实现。2. 存在主义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重点1) 肯定服务对象有独特的生活方式,有选择的能力与自由,而社工只是起到协助的作用,协助服务对象肯定自己的本质。2) 强调个人生命的意义,强调个人的内在价值

31、,认为包括个人痛苦的经历都是有意义的。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对社会工作的贡献主要不在于相关服务模式的发展,而在于其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最为基本的价值基础和思想基础。第六节 增强权能理论(一)增强权能理论的历史1、增强权能的思想在19世纪就已经存在。2、增强权能理论的出现就是要发展反对干涉主义的社会工作实务模式。3、美国学者巴巴拉所罗门在1976年出版的黑人的增强权能:被压迫社区里的社会工作中首先提出了增强权能的概念,并使该观点被社会工作界广为接受。4、社会工作真正进入“增强权能时代”是在1980年前后。(二)增强权能取向社会工作的基本假设1、个人的无力感(没有权能)是由于环境的压迫而产生的。无力感的根

32、源有三:(1)受压迫团体的自我负向评价;(2)受压迫群体与外在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负面经验;(3)宏观环境的障碍使他们难以有效地在社会中行动2、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障碍,使个人无法实现他们的权能,但是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3、每个人都不缺少权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表现为缺乏权能。4、受助人是有能力、有价值的。5、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三、增强权能社会工作的取向:伦理价值、干预认可、概念框架、助人过程1、伦理价值:强调推动社会正义、尊重受助人自决与自我实现,并让受助人充分参与服务计划的制订。2、干预认可:指来自各个方面的对干预计划可能的允许范围。社工

33、要尽可能在各方面允许的范围内为服务对象争取更多的资源。3、概念框架:权能不是稀缺资源,经过人们的有效互动,权能是可以被不断衍生出来的。权能一般发生在3的层次:个人层次、人际层次、环境层次。4、助人过程:(1)建构起协同的伙伴关系;(2)重视服务对象的能力而非缺陷;(3)重视人与环境这两个工作焦点;(4)确认服务对象是积极的主体,告知其应有的权利、责任、需求及申诉渠道。(5)以专业伦理为依据,有意识地选择长期处于“缺权”状态中的人成为服务对象。四、增强权能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一)服务目标(1)协助服务对象确认自己是改变自己的媒介;(2)协助服务对象了解社会工作人员的知识和技巧是可以分享和

34、运用的;(3)协助服务对象认识到社会工作者只是帮助其解决问题的伙伴,服务对象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主体;(4)协助服务对象明确无力感是可以改变的。(二)服务原则(1)所有压迫对于人们的生活都是破坏性的,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应该挑战环境的压迫;(2)社会工作者应该对压迫的环境采用整体视角;(3)人们自己要增强自己的权能,社会工作者只是协助者;(4)推动具有共同基础的人们相互增加权能;(5)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应建立互惠关系;(6)社会工作者鼓励服务对象以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7)社会工作者应坚信人是胜利者而非受害者;(8)社会工作者应该聚焦于社会持续不断的变迁;(9)在社会工作服务实践中,社会工

35、作者与服务对象是一种双向合作关系;(10)干预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双方建立合作关系,满足服务对象眼前需求;教授技巧和知识,并评估服务对象的权能动态机制;集体行动,旨在形成集体、参与倡导或进行社会活动。(三)服务中平等伙伴关系在增强权能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应避免以权威的姿态出现,而是要与服务对象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第七节 社会支持理论一、社会支持理论发展的历史依附理论(强调早期与父母的关系)工具性支持和情绪性支持社会网络治疗理论(通过鼓励,家庭成员会承担起治疗者角色)网络干预社区支持计划(精神病人离开治疗机构回归社区)非正式网络支持(精神病人在自然网络中康复)二、社会支持理论的主要观点(一)社会

36、支持的概念(林南):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包括引导、协助、有形支持与解决问题的行动等。表达性支持包括心理支持、情绪支持、自尊支持、情感支持、认可等。格兰诺维特:个人从强连接中获得表达性支持(心理、情绪、自尊、情感、认可);从弱连接中获得工具性支持(引导、协助、有形支持与解决问题的行动)。(二)影响社会支持程度的因素一般来说,影响个人生活支持程度的因素有如下:1.发展因素关键问题在于过去的经验如何影响其今后的社会生活,如何改变个人过去的负面经验或弥补个人生活经验的不足,以改变个人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2.个人因素指个人的人格因素,包

37、括自尊程度、社会性和控制场域对发展和使用社会支持的影响。高自尊、高自我评价、高社会性者可获得高社会支持,而高自主性者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利用社会资源网络的倾向不高。3.环境因素开放的社会环境,更容易建立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封闭的环境中,利用网络的机会就比较少。总之,发展因素、个人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对个人生活支持网络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而对于每个人社会支持网络的形成来说,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则会有不同的组合,因此导致每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都是不同的。每个人对社会支持网络的利用也是不同的,因此最终社会支持网络对于个人的意义是什么,还是有赖于个人对社会网络的认知与运用。三、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38、(一)运用支持网络帮助服务对象的实务模式1、正式网络与非正式网络社会工作服务应该发挥的两个作用:一是以其所掌握的社会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直接的帮助,以满足其当前比较紧迫的需求,或者提供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所不能提供的社会支持。二是社会工作可以帮助其补足和扩展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其提高建立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2、社会支持网络取向的干预评估(1)对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进行评估a.社会支持网络的结构:网络的组成,包括人数、网络锁包括的人员的类型(职业和领域)、网络中人们之间的距离等。b.社会支持网络的内容:网络所发挥的功能,大致可分为工具性支持和表达性支持。(2)拟订具体的帮助计划,实施帮

39、助(二)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1)重点在于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如何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2)社会支持网络发挥作用的三层面:预防、治疗、恢复。帮助服务对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重点在于帮助其学习如何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要注意,社会支持网络不仅是一个有效的工作手段,同时也是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对象。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对社会支持网络进行评估,更重要的是运用和改善社会支持网络,使之能够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解决其问题。第八节 优势视角理论优势视角理论是从批判传统的问题视角和缺陷模式开始的。一直以来,主流社会工作都是把目光聚焦于人们的问题。在优势视角理论看来,这是将人界定为

40、问题,把需要帮助的人群标签化。其背后的假设是:这个人或这群人存在着已经被标定的问题,或者说他们是病态的,而描述他们的语言都是悲观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另外,传统的社会工作将个体抽离环境,以问题为本的评估促使服务对象进行个人式的自我述说。这种言说方式最终将问题的根源归结于个人。优势视角理论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打破传统社会工作的这种言说方式。优势视角理论的社会工作实务要求社会工作者不是孤立或专注地集中于问题,而是看到服务对象的内在潜力和可能性。在创伤、痛苦和困境中帮助服务对象寻找希望并将希望转化为行动,最终走出困境。一、优势视角理论的脉络首先,关于抗逆力的研究直接影响了优势视角理论的发展。抗逆力的界定并无

41、统一概念,一般来讲,可以把抗逆力理解为一种即使身陷明显的特定压力和困境中也不会退缩,也不会表现出不良的行为品质。其次,寻解治疗也为优势视角社会工作提供了支持。塞利比相信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存有渴望成为英雄的情结,他们总是希望能超越环境、发展自己的潜能、面对不幸、站起来、被认同。优势视角理论认为通过增加权能和释放英雄情结,释放人类的精力和精神、批判思维、挑战权威、质疑传统思想和智慧,找到新的生存和行为方式。二、优势视角理论的主要概念(一)优势:几乎所有的事物中都包含=着优势,包括体验、个人品德、感悟、故事、灵性、意义和社区资源。(二)增强权能:个人和社区的优势是可以再生、发展和扩展的资源。(三)成

42、员资格:是一种身份、一种权利、一种参与的机会和责任。(四)抗逆力:抗逆力并不是对困难和伤痛的忽视,也不是对生活中痛苦的天真忽略。它是一种面对磨难的抗争能力。(五)治愈和整合:治愈意味着整合和调动身体与心灵的机制,去面对障碍、疾病和断裂。(六)对话与合作:对话中可以确认别人的重要以及弥合个人、他人和制度之间的裂缝。对话需要有同理心、对他人的包容和认同。合作是社会工作者 与服务对象一起工作,成为他们的代理、顾问,与他们一起创造利益。(七)悬置怀疑:优势视角社会工作要求社会工作者悬置这样的怀疑,真正从信任服务对象的角度出发去建构专业关系。三、优势视角社会工作的原则(1)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是

43、有优势的。你所面对的服务对象都是有潜能的,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视角工作就是要甄别、利用这些资源对抗疾病、消除痛苦、达到目标。(2)创伤、虐待、疾病和抗争具有伤害性,但它们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3)与服务对象合作,可以最好地为服务对象服务。只有服务对象自己才最了解他们自己的优势资源和能力。(4)所有的环境都充满资源。如知识、勇气、资源和才能,甚至时间和场地等。这些资源分散于社区之中,只有以资源的视角去发掘,这些资源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5)专业关系。在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务中,专业关系必须是真正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四、理论评论优势视角对传统的问题视角、伤害视角的社会工作是一种更正,甚至是颠覆。他更积极地看到服务对象,并以优势资源和地位而论,真正实现了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平等的专业关系。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