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综合实践方案、材料(共22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510313 上传时间:2022-04-2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端午节综合实践方案、材料(共22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端午节综合实践方案、材料(共22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端午节综合实践方案、材料(共2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端午节综合实践方案、材料(共22页).doc(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追寻历史文化端午节二年二班一、活动背景端午节是中国人最熟悉的节日之一,却也是中国人最陌生的节日之一。说熟悉,因为在中国,几乎没人不知道五月初五端阳节。说陌生因为在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端午节究竟应该怎样过。端午节,这个渐渐被我们淡忘的日子究竟又怎样的故事。过去的人们究竟如何度过这一天?在品粽怀古之余,不妨也让学生体味一下粽香背后端午节更本真的味道,让学生走进粽香深处寻到一些不该被忘记的文化记忆。二、活动内容通过网上阅览和查寻,阅读有关端午节的历史书籍,以及调查当地过端午节的习俗,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历史和底蕴。相互交流,探讨,追寻历史文化在现代的意

2、义,进一步提升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国主义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操。三、活动目标指导学生搜集网络信息,查阅图书资料,调查等动手,动脑,动口等各种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崇尚,热爱。感受获取知识的魅力和成就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美丽的传说,多彩的风俗,共同赏析古代诗文,享受美好的熏陶同时学生受到了自我教育。四、活动重点了解端午节的名字历来,传统风俗及历史文化,通过大量的查阅拓展知识层面,及重要的意义。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六、活动过程确定题目每次活动要介绍活动主题,让学生了解主题内容,1、端午节简介2、名称来历3、美丽传说4、多彩风俗5、诗文共赏。围绕五大主题展开。让学生在网上搜

3、取资料,并相互交流,总结归纳1、 端午简介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童谣所唱的便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

4、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

5、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如今,端午节已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今年6月7日至9日,我们将能享受到首个端午假期。第二主题:编成若干小组,4人一组,快捷方便。学生到当地调查端午节的说法,通过调查访问方式来获取知识。交流如下:2、名称与来历 端午节为什么要叫端午节?它还有哪些其他的名字?端午节究竟从何而来?最初的端午节究竟是什么样子?端午节和我们崇尚的龙文化有着怎样的渊源?看似熟悉的端午节,它的身上却有着太多的秘密不为我们所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缘起

6、和许多节俗活动均与夏令有关,且与夏至时间相邻,故称为夏节。晋代周处风土记就说过:“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从字面上来讲,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义。还有一种说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为了避讳,改五为午,从此,端午之称更加普遍。又因其月

7、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一说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闻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证,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认为端午节实际上是一个龙的节日。二说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逝世。据续齐谐记记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三说是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四说认为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五说认为宋代高承事物纪

8、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我国夏季中最重要的节日当推“端午节”。端午节何时起源?长期以来聚讼纷纭,至今仍在争论不休。倘若我们把思维准星对准端午节,在浩繁的文献堆中梳理节日的尘封记忆,就会发现关注端午节探其源流的学者颇多,且代不乏人。端午节早已走进学者书斋,古人对端午节论述影响较大的学说有三:端午节纪念屈原,因此,它也成了人们心中的诗人节。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日子里,诗人们不禁都要提起手中的笔,挥毫泼墨,尽情的吟咏抒怀。诗文共欣赏,我们也随着这些流传千百年的诗句一起,走进作为诗人节的端午。那 端午节的习俗,不仅是吃粽子这么简单。我国各地,在端午节这一天都有着丰富多彩的节庆活

9、动。不仅有飘香的粽叶,金色的龙舟,绿色的艾草,五彩的丝线,鲜艳的倒灾葫芦纷繁的色彩描绘着同样。基本简介端午节(为Dragon Boat Festival或Double Fifth Festival)又称为端阳节,为每年的5月初五日,在、湖南、贵 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国家非常重视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2009年9月30日在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节日

10、别称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五蛋节等等。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阳节 据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 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多发季节,古人以沐浴去污为俗。

11、汉代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系,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 在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节日起源名称由来“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五

12、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起源传说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1.纪念屈原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时代,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自尽殉国。屈平,字原, 1、屈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之子的后代。屈原虽忠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和南朝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

13、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与纪念屈原相关,有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 迎接伍子胥 有些说法则与有关,而非屈原。 时期宗懔所著的,是一部中国古代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

14、,不关屈平也。”认为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3. 3.纪念孝女曹娥 此说出自。曹娥是东汉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4.迎涛神 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死后,其孙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大败,越

15、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5.龙的节日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地区“龙”的部 落举行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

16、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6.恶日禁忌 在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载,端午源于的蓄兰沐浴。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中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作者也记述:“讳举、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

17、母,不得举也。” 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7.夏至 持这一看法的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

18、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而众多说法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归之于他。民俗活动佩饰旧时江浙一带端午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清嘉录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健人一说与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吴曼

19、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骆虎状,妇人皆戴之,”似此则当有驱邪辟疫之作用;一说即古时的步摇,纯为妇女装饰品(吴献注)。儿童头上还会用雄黄酒画上一个“王” 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多见于。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

20、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

21、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端午节时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

22、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荷包戴,香包又叫、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川芎、

23、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

24、热恋中的,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 卫生五毒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种种节俗,如采药,以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 采药。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

25、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之俗,如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辟兵”之传说。又如湖北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药草之俗。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亦有“浴兰

26、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洗澡。在,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五杂咀:“饮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

27、,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至今,如广西,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采茶、制凉茶。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叶蒸晾,制成茶叶。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挂草药挂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

28、菖蒲()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将 挂艾草、菖蒲、榕枝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 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

29、,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时,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时民间岁时占验习俗。俗信端午节下雨,不吉;反之则吉。此种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岁时

30、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闽中谚语。”又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清诗自注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 划龙舟龙舟竞渡与祭祀屈原、曹娥 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是日,竞渡,竞采杂药。”此后,历代诗赋、志书 等记载竞渡就数不胜数了。 龙舟,与普

31、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如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路上有100人,桡手约80人。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湖南龙舟则长1622米,挠手2448人。福州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

32、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而湖南汨罗市,竞渡前必先往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也有祭拜屈原的流传。祭屈原之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唐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可见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归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列女传中载,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间则传说她下江寻找父尸。浙江地区多祭祀之,点石斋画报虔祀曹娥即

33、描绘会稽地区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录中记(江苏一带)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习,并于水上举行竞渡以示纪念。另外还有广西的纪念、福州的纪念王审知等仪式。 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无非是点,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很严肃,多祈求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在正式竞渡开始时,气氛十分热烈。唐代诗人竞渡歌:“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

34、龙望标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五月端午赛龙舟还有其他一些活动。比如龙舟游乡,是在龙舟竞渡时划着龙舟到附近熟悉的村庄游玩、集会。有时龙舟还有各种花样的划法,具有表演的含义。如广州的龙舟,挽手用桨叶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飞溅;船头船尾的人则有节奏地顿足压船,使龙舟起伏如游龙戏水一般。浙江龙舟,有的是让人把龙尾踩低,使龙头高翘,船头的急浪便从龙嘴中喷吐出来,如龙吞云吐雨一般。 也有的是游船式竞渡。如淮南子本经训“龙舟鷁首,浮吹以娱”,是划着龙船、摇船在水上奏乐、游玩。在中记载杭州“龙舟六只,戏于湖中”。湖上有龙舟,只是画舫游船的一部分。 唐、宋、元、明、清各代帝皇,均有临水边观

35、看龙舟的娱乐,也属于游戏之类。旧唐书中记穆宗、敬宗,均有“”之事。卷七,记北宋于临水殿看金明池内龙舟竞渡之俗。其中有彩船、乐船、小船、画舱、小龙船,虎头船等供观赏、奏乐,还有长之四十丈的船。除大龙船外,其他船列队布阵,争标竞渡,作为娱乐。宋金明池夺标图即描绘此景。又明代皇帝,在观龙舟,看御射监勇士跑马射箭。清代则在圆明园的举行竞渡,、嘉庆帝等均往观看。 又有夜龙舟。在浙江,过去有夜龙舟,在四面挂起小灯以竞渡。四川从1982年起出现了夜龙舟,在舟上装电灯,配焰火,漂浮河灯,辉煌夺目。浙江少数地方还于水上设堆堆浮焰,让的龙舟从焰中穿过。 又有旱龙舟,是在陆地上进行的模拟龙船比赛的活动。如南昌府志载

36、:“五月五日为旱龙舟,令数下人异之,传葩代鼓,填溢通衢,施钱祈福,竞以辟除不祥。”,过去也有旱地推端午船之俗,也认为可除邪祟。另广东的、信宜都有旱地划龙舟之俗,实际上是一种舞蹈,但日期不一定在端午。佛山秋季秋色时的旱地龙舟最为壮观。又如府志载:“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为之,袭画状似鳅,以十二人为神,载而游绪市。”另有把小型旱龙船给小儿做玩具的。 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又如广东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 跳钟馗1.、闹钟馗:自

37、晋代以来跳钟馗、闹,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的重要内容。 2.悬挂钟馗画。最早的钟馗画,据说出自画圣吴道子之手。据北宋沈括梦溪补笔谈记载:唐明皇患疾近一月,忽梦二鬼。小鬼窃得皇上玉笛及杨贵妃之紫香囊奔逃,大鬼乃捉小鬼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大鬼道:“臣为钟馗,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唐明皇醒后,即病愈,便召画工吴道子,嘱其按梦中情景画钟馗捉鬼图,道子挥笔即成,明皇见后,竟与所梦一模一样,惊叹不已。后来,钟馗画渐渐走入民间,绘制钟馗画大都作于五月端午节这一天,或者端午节的前后几天。到了清代,江南苏、浙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斗草汉以

38、前不见之戏。(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及至传说的“”形成中医药学后,每年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观儿戏诗云:“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 物原云:“始于汉武”。据梁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年华记丽:“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缠五丝。” 时称“踏百草”,唐代称“斗草”或“斗百草”。刘宾客嘉话

39、云:“唐中宗朝,五日斗百草。”宋代扩展至平日随时可斗。历代文人作品中对此多有描述。 藏群婴斗草图,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案:多为车前草,车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路边、沟旁、田埂等处。无茎,具多数细长之须根;叶自根际丛出,薄纸质,具五条主叶脉,全缘或波状,或有疏钝齿,长达1530厘米;具绿白色疏生花,花冠四裂,雄蕊四枚;果实成熟后会如盖子般掀开,释出四至六颗棕黑色种子,其长长的花轴,用来斗草的好材料。)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 这种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强弱来决定输赢的斗草,被称为“武斗”。宫词,吟咏斗草游戏的情状:“水中芹叶土中

40、花,拾得还将避众家,总待别人般数尽,袖中拈出郁金芽”斗草除有“武斗”外,还有“文斗”。所谓“文斗”,就是对花草名,第六十二回中:“宝玉生日那天,众姐妹们忙忙碌碌安席饮酒做诗。各屋的丫头也随主子取乐,的妾香菱和几个丫头各采了些花草,斗草取乐。这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个说我有罗汉松。 其他端午有射箭之戏,金史礼志:“金因辽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簇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发鼓以助其气。”至明代,是把鸟雀贮于葫芦中射之。 打,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三国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

41、,有宽大的球场,、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 此外,还有游风俗。卷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日避毒也。过,走马坛之墙下。无江城系丝段角黍俗,而亦为角黍。无竞渡俗,亦竞游耍。”上海还有赛会,由一男子饰成钟馗,手挥宝剑,前举一纸糊蝙蝠,作“喝福来迟”状;跟随全副仪仗,穿行街市,以作驱祟。另外端午期间还有马戏、抢鸭活动。各种食俗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的“枭羹”。“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

42、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吃粽子“粽子香,香。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

43、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饮雄黄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吃五黄江浙一带有端

44、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此外浙北端午节还吃豆腐。节日意义纪念忠臣伍子胥的忌辰(因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初五投入大江)。纪念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 纪念东汉孝女救父投江而死(曹娥在五月初五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纪念秋瑾的就义。文化影响中国大陆中国大陆保存较完善,也较北方地区气氛浓厚,各地纷纷举办各种规模的赛龙舟活动,家庭也都包粽子全家同吃,虽然不一定代表端午节本身的纪念屈原的意义,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都不知道它代表的含义。但这种习俗一直保留着。 自2008年开始,端午节在中国大陆地区也成为国家之一,按规定放假一天。 2009年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向

4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湖北秭归“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西塞神舟会”赛龙舟,湖南“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祭伍子胥的“苏州端午习俗”,就是中国大陆长江流域三个省份当地人民庆祝端午节时的习俗。诗词作品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

46、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乙卯重五诗(南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阳采撷(许文通) 玉粽袭香千舸竞, 艾叶黄酒可驱邪。 骑父稚子香囊佩, 粉俏媳妇把景撷。 六幺令天中节 (宋苏轼) 端午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