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训练(共22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504632 上传时间:2022-04-2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训练(共22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训练(共22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训练(共2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训练(共22页).doc(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通用)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训练江淮十校第三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 15题。关山月鲍君徽高高秋月明,北照辽阳城。塞迥光初满,风多晕更生。征人望乡思,战马闻鼙惊。朔风悲边草,胡沙暗虏营。霜凝匣中剑,风惫原上旌。早晚谒金阙,不闻刁斗声。【注】辽阳城,唐时边防要地,戍卒很多。鼙,古代军中所击的小鼓。14下列对过首诗的赏析,不恰当地两项是(5分)( )( )A一二句描写了边地辽阳城笼罩在一片月光中的景象,点明了具体的时问和地点。B三四句描写因为边地有风雨使月亮周围生成月晕,表现了风凄月昏的惨淡景象。C五句直抒胸臆,用“望”描写戍卒抬头看天的动作、用“恩”表达成卒

2、的思乡之情。D六句侧面描写,用战马听到鼓声昂然冲锋让敌人“惊”来表现成卒杀敌报国的勇猛。E最后两句卒章显志,诗人希望能建功立业,在班师回朝时谒见天子、获得奖赏。15诗歌的七到十句使用了哪些手法?描写了边地怎样的艰辛生活状态?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江淮十校第三次联考14.D、E(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满分5分)【解析】D项,“侧面描写”“让敌人晾表现戍卒杀敌报国的勇猛”错误,诗句写战马听到鼓声而震惊后退来表现战争带给百姓的灾难之深。E项,诗人发出的是对和平的呼唤,不是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15【解析】回答问题可以根据诗句的内容进行,比如可以分析七、八句和九、十句分别使用了哪些手法、描写了

3、哪些内容。七句,用了比拟的修辞,写草木的悲鸣;八句,用了衬托的手法,用风沙使对方军营变暗来写唐军生活的艰辛。以此分析九、十句即可。七、八句,用比拟、衬托的手法(1分)表现边地的荒寂悲凉和戍卒戍边的艰辛。(1分)七句,用边地草木的悲鸣来衬托北风的猛烈;八句,用沙暗虏营来衬托唐军的艰辛。(1分)九、十句,用夸张、比拟的手法(1分)描述戍边征战的困苦(1分)。诗人写“佩剑凝霜”用的是夸张的手法,写“旌旗疲惫”用的是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戍边生活的艰辛和困苦。(1分)。天成大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宴西楼【南宋】陆游西楼遗迹尚豪雄,锦绣笙箫在半空。万里因循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风。烛光

4、低映珠鞴丽,酒晕徐添玉颊红。归路迎凉更堪爱,摩诃池上月方中。【注】陆游因为主张抗金,不合当权者口味而被一迁再迁,赶到川蜀,这首诗即写于此时。西楼:成都府治西侧有筹边楼,唐李德裕建,曾与熟悉边事者在此共议抗御吐蕃等族侵扰事。又蜀中名胜记谓“转运司园亦称西园,园中有西楼”。因循:随意、轻率、怠惰。珠鞴(bi):绣着珠饰的单衣,代指歌舞女子。摩诃池:摩诃池即汗池,在锦城西。为隋将军萧摩诃所开,因是得名。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歌首句紧扣题目,从宴饮的场所西楼着笔。先以“豪雄”二字虚点一笔,引出次句进一步的着意渲染。B第二句中“锦绣笙箫”描绘了豪华壮美、歌管竞逐的景象,暗

5、藏题内“宴”字;“在半空”则突出了西楼耸立天半的形象。C“烛光低映珠鞴丽,酒晕徐添玉颊红”两句,不仅描绘了宴饮之上歌女的俏丽,而且突出了宴饮场面的热闹。D颈联续写西楼宴饮,意境温馨旖旎,表现诗人醉宴西楼,置身衣香鬓影之中,透露出了作者沉醉享乐的愉快心情。E诗歌尾联以景作结,描写宴罢归途,描绘了夜凉迎面,摩诃池上,明月方中的景象,对此佳景,诗人更生愁苦之情。15古人评此诗颔联“语轻而感深”,你认为此联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分)天成大联考14DE(选D给3分,选E给2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解题思路】D项,“透露岀了作

6、者沉醉享乐的愉快心情”错,应该是“透出了无可奈何的悲凉颓放情绪”。E项,“生愁苦之情”错,应是“生赏爱之情”。15【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主题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解题思路】时日蹉跎、光阴虚度、年华老去的感慨。万里作客、久离家乡的愁苦。一事无成、壮志未酬的无可奈何的悲凉。(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酌情给分)江西质量监测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西阁夜杜甫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击柝可怜子,无衣何处村。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注】766年,诗人移居菱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诗写于移居西阁时。击柝,敲梆子巡夜。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

7、。”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描绘江上初夜景色,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B.前两联“暮”“昏”着眼时间,“风”“月”着眼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C.诗歌善用修辞,如“白雾昏”“风落石”采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形象生动。D.诗歌尾联直抒胸臆,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诗人却关注纷乱时局,担心百姓。E.诗歌前四句写西阁夜景,景致清新雅致;后四句感时伤怀,虑时危,忧盗贼。15.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6分)江西质量监测卷14.C、E(C“白雾昏风落石采用了比拟手法”理解有误,这两处并未采

8、用比拟手法。E“景致清新雅致”表述有误,应是“郁抑清冷”。对1项,得2分(含1对1错);对2 项,得5分,多选不给分。)15.颔联借景抒情,借山风落石、静月侵楼,营造清冷寂静的氛围,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寓居他乡的痛苦之情。颈联借典抒情,重门击柝,暗喻战事;“无衣”“同袍”以待战事,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纷乱的忧虑。(每点3分)成都二诊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和子由四首送春苏轼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注】法界观:佛教华严宗主张的证入法界的观法。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9、5分)A.诗题交代写作缘起。“和”的意思是“唱和”,本诗是诗人为应和弟弟苏辙而写的。B.首联呼应题目,表明“青春”虽然已难挽回,但仍能以写诗度过余生的积极心态。C.颔联虚字运用巧妙,“惟”“亦”二字,相互呼应,既强化了语意,又形成了对比。D.本诗章法绵密,语意前后勾连:颈联上句关联“梦里青春”,下句上承“酒阑病客”。E尾联表达愿望,诗人希望借法界观洗除世间之烦恼,反映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15.本诗二三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两联是如何借景抒情的?(6分)成都二诊14.(5分)BC(B“仍能以写诗度过余生的积极心态”理解错误;C“形成了对比”分析错误。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选三项及以上

10、不给分)15.(6分)(1)老病无聊、青春不再的感伤;忘却烦恼、泯除机心的愿望。(2分)颔联下句描写黄蜂在蜜熟之际也不采蜜,以黄蜂之懒,间接写出自己的心灰意懒。(2分)颈联上句描写芍药樱桃花凋零,表明春色不再,表达伤春伤己之情。(2分)安徽六校联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415题。过郑山人所居唐刘长卿一径人寻谷口村,春山犬吠武陵源。青苔满地无行处,深映桃花独闭门。送陈靖中舍归武陵宋王安石知君欲上武陵溪,水自东流人自西。到日桃花应已谢,想君应不为花迷。注释:陈靖,北宋时期人,做孝感令时,因公事忤逆了郡太守,遂弃官,最后以太子中舍的身份致仕。14下列对以上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11、)A刘诗中“春山犬吠武陵源”一句以声衬静,以犬吠反衬春天山林的安静,写出了郑山人所居环境的幽静安谧。B刘诗中第三四句中“无行”和“独闭”照应,写出郑山人所居地人迹罕至,也表现郑山人享受高逸出世的生活状态。C刘诗全诗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清新,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D王诗中“水自东流人自西”一句暗喻时光、精力的流逝,也暗示友人逆势而行,自有追求。E王诗全诗为虚写设想,语言质朴平易,蕴含哲理,情感真切,饱含对朋友的真挚祝福。15两首诗中都有“武陵”和“桃花”,请据此分析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6分)安徽六校联考14CE(C项刘诗的诗歌风格淡雅沉郁不准确。E项王诗一二句为实写,

12、三四句为虚写。)15答:(一)相同点:两诗中的“武陵”源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借指避世隐居的地方。“桃花”既点明了时令为春季也说明两诗主人公所居所归之处均是优美安谧的世外桃源。(2分)两诗均借“武陵”和“桃花”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清高自适人格的肯定与赞美。(2分)(二)不同点:刘诗通过描写郑山人所居环境的幽静安谧,人迹罕至,来表现对郑山人享受高逸出世的生活状态的欣赏。王诗则在送别中表达了对友人的保持独立人格寄望与期许。友人到武陵时也许桃花已谢,但是一个不会为花而迷的人,自然也不会迷乱于尘世之中。(2分)长沙统一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风雨中诵潘邠老诗韩淲满城风雨近重阳,独上吴山看大江

13、。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注:韩淲(11601224),江西上饶人,南宋诗人,从仕不久即归隐。本诗写于庆元四年(1198年)秋。“满城风雨近重阳”原为江西派诗人潘邠老的名句。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A首联引用开头,写出了重阳佳节之时,诗人于风雨飘摇中独登吴山之巅的形象。B颔联委婉抒情,既有年华渐老的感叹,也有无论入世出世,都意气轩昂的进取。C颈联情景交融,寄断肠悲愁的主观情感于本应吟兴的“野色”之上,形成对比。D尾联以景结情,以暮色苍茫中江水翻腾的画面收束全诗,有言尽而意无穷之妙。E全诗情随景生

14、,景与意合,既显风雨中的气势充沛,又抒面对江山的万千感慨。15诗歌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人的“断肠”,这两种情感是不是矛盾的呢?请联系诗歌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长沙统一模拟14答案:AB。A项,不是重阳佳节,而是快到重阳的时节;B项,不是委婉抒情,而是直抒胸臆。15答案:不矛盾。壮心:作者面对野色迷人的吴山之巅和眼前的大江,触景生情,自然壮怀激烈;断肠:又因为满城的秋风秋雨,人生的行藏起伏,青春年华的流逝,独在异乡的孤单,诗人油然而生悲愁;作为曾经入仕后又归隐的诗人,壮心不忘,正是断肠的原因。38岁的诗人却说“老眼昏花”,应为愤激之词;尾联“今古骚人乃如许”,

15、也透露出壮心难酬的伤感;结尾一句更以苍茫之景写归隐后的惆怅不得志之情。(共3点,每点2分)山东师大附中八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闻科诏勉诸子辛弃疾秋举无多日,天书已十行。绝编能自苦,下笔定成章。不见三公后,空长七尺强。明年吏部选,梅福更仇香。注梅福:汉代正统儒生,敢于针砭时弊,直言不讳。 仇香:东汉官吏仇览的别名。他做王涣主簿,也一定用礼法严格要求自己;妻子儿女有过失,他就脱帽自责。后来被称为方正之人。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本诗是诗人得知朝廷发布关于科举考试的诏令后,为勉励儿子们而写,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儿子们的期望。B.首句点明考试时间定在

16、当年秋季,备考时间已经不多;次句希望儿子们抓紧时间,一目十行,提高效率。C.第五、六句告诫儿子们,作为“三公”的后代,如果不努力读书,也只能空有七尺之躯,对国家毫无用处。D.第七句对儿子们寄予了厚望,祝愿儿子们在当年的考试中能顺利入选,第二年再去参加吏部的选拔考试。E.最后一句希望儿子们在通过吏部选拔后,要像汉代的梅福、仇香那样从严要求自己,做正直敢言的好官。15请从表达技巧和情感抒发两个方面对颔联进行简要赏析。(6分)山东师大附中八模14.BC B项,本诗的第二句中的“天书”指皇帝的命令,整句诗是说皇帝关于科举考试的诏令已经颁布了多次。C项,第五、六句是从反面告诫儿子,如果像“三公”之后的人

17、那样不努力读书,就只能是空有七尺之躯,对国家没有什么用处。15.表达技巧:化用孔子“韦编三绝”的典故和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灵活巧妙(2分) 情感抒发:勉励孩子们要学习孔子刻苦读书的精神,告诫他们只有博览群书,把书读透,才能文思泉涌,写出好文章来。(2分)看似言短,其实情深,表达了望子成龙的深情。(2分)湖北4月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王 维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注释】鸡人:古代宫中,于天将亮时,有头戴红巾的卫士,于朱雀门外高声喊叫,

18、好像鸡鸣,以警百官,故名鸡人。尚衣:官名。隋唐有尚衣局,掌管皇帝的衣服。冕旒:这里指皇帝。凤池:凤凰池的简称,中书省所在地。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本诗运用细节描写和场景渲染,写出了大明宫早朝时气氛庄严肃穆和皇帝尊贵威严的特点。B首联选择“报晓筹”和“进翠云裘”两件事,表明大臣忠于职守,为显示大唐之威蓄势。C中间四句正面写早朝。从店外写到殿内,从天子写到大臣,有概括叙述,也有具体描写。D尾联中的“佩声”,是以声音代人,暗藏人的行动,使“归”字产生具体生动的效果。E.本诗选择一次朝会现场的现实呈现,显示了一国之威,还暗示了贾舍人的受重用和得意。15本诗表现“天子”这一人物

19、时颇具艺术性。请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6分)湖北4月调研14.BE(B.“为显示大唐之威蓄势”有误。E.“一次朝会场景的现实呈现”有误,这里是艺术化地表现,不是现实呈现。)(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15.直接写鸡人和尚衣,虽然没有正面写皇帝,但都是为写皇帝服务的,侧面刻画出一个清晨即起、为国理政的好皇帝形象。写大唐盛世万般来朝的场面、香烟依傍着龙袍、香烟浮动,烘托了皇帝作为真龙天子的威严和神圣感。(答对一点给3分。)广州市高三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满庭芳宋苏轼余年十七,始与刘仲达往来于眉山。今年四十九,相逢于泗上。洛水浅冻,久留郡中,晦日同游南山,话旧感叹,因作此词。三

20、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流年尽,穷途坐守,船尾冻相衔。巉巉。淮浦外,层楼翠壁,古寺空岩。步携手林间,笑挽攕攕。莫上孤峰尽处,萦望眼、云海相搀。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注 攕:同“掺”。手纤细的样子。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A首句“三十三年”既点明了与故人分别时间之久,也饱含了对各自生涯的无限感慨。B词中“烟浪”“云帆”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终有一天能够实现的坚定信念。C“巉巉”明写山势峭拔险峻,暗写官场险恶;“攕攕”实写手的纤细,虚写情的脆弱。D“莫上孤峰尽处”既是词人对自己的告诫,也是对旧友的殷殷

21、寄语,表达委婉含蓄。E.词的上片因事起情,下片缘景抒情,全词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写作技法高超。15请赏析词的最后三句“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的精妙之处。(6分)广州市高三调研B C(B项,“烟浪”“云帆”的意象其实是暗喻自己三十三年人生的波折。 C项,“攕攕”并非虚写情的脆弱,只是对游人的游山情景的描绘,也有人理解为暗比官场上那些春风得意之士,用来反衬自己的落魄和失意。)15.【鉴赏评价】(6分)情感表达上:借故人相问,引发思乡之情,构思巧妙。手法运用上:借故乡的松杉这一意象,化抽象的思乡之情为具象,形象地表达了人在宦途身不由己的无奈之情。结构安排上:以对故土的思念为结,是对开篇

22、他乡遇故知的呼应。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贼平后宋人北归司空曙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注释:贼平:指平定“安史之乱”。时清:指时局已安定。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交代诗人宋人北归,一个“独”字抒写出友人得归,自己却不能还乡的痛苦。B颔联中“旧国见青山”是说友人回到故乡,见到故园一切未变,让友人颇感欣慰。C颈联从友人方面落笔,“晓月”句想象其早行情景,“繁星”句虚拟其晚宿情景。D尾联写友人归途中的感受,“寒禽”“衰草”面露愁颜,表现了友人内心的愁苦。E本诗紧扣

23、乱离主题,由乱起南来,到乱平北还,到劫后的荒败之景,环环相扣。15本诗的颔联最为人称赏,在全诗的章法结构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分)14BD(B“见青山”是说假如友人回到故乡,田园庐舍肯定是一片废墟,满眼残破,所见也惟有青山如故;D尾联中面露愁颜的是友人。)(答对一个3分,答对两个5分。)15(1)承接首联。“他乡生白发”承首句“世乱同南去”,写世乱离乡,白发渐生;“旧国见青山”接第二句“时清独北还”,想象时清归乡所见。(2分)(2)由实入虚,领起后面两联的想象。(2分)“见青山”是说想象友人回乡看到的荒败的景象,这样就由眼前送别的感伤引出后面两联乱后荒败的景象的描写,并由

24、此推及时代的感伤、民族的感伤。(2分)(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云南师大学附中适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初发夷陵注陆游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注宋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奉诏从四川东归浙江,此诗是他从夷陵(在今湖北宜昌)出发时所作。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这首诗的写法很像杜甫的登高,全篇着眼时空距离的展示,有咫尺万里的气势。B.湍急的江流和一个接着一个的险滩,使人感到心胆破的危险,好像走到了绝境之中。C.“地辟天开”是耳目所不及的,却偏要说

25、在“指顾”之中,又把延伸的空间扯远了。D.俊鹘是“横飞”,大鱼是“腾出”,纵横交错自下而上,从大处落笔写得细致入微。E.杜诗妙在将立意恢宏与笔触细腻等对立的审美范畴和谐统一,陆游诗深得此中三昧。15.作者因何而“喜”?全诗是怎样体现这一情感的?(6分)云南师大学附中适应考14(5分)C(3分)D(2分)【解析】C延伸的空间是被“拉近”了。D是自上而下,从小处落笔。15(6分)第一问:过尽险滩,诗人顺风顺水,视界开阔、心胸开朗之喜;奉诏东归,诗人预感将身担大任,要有一番作为之喜。(2分)第二问:全诗采用由远及近的写景视角,时空开合设计巧妙,以山平水远、苍茫开阔的景色来抒发胸中块垒;实写眼前之景却

26、达到目力所不及的地方,于是引出“地辟天开”的想象中的境界,虚实结合构成一个壮阔宏伟的境界,以此来展现人生抱负;以比喻的手法极写战鼓雷动、浪涛拍打江岸的声响,动静结合互相映衬,从“百滩过尽失途穷”和“大鱼腾出欲凌空”,来表达难抑的喜悦之情。(4分)四川联测促改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祖 咏田家复近臣,行乐不违亲。霁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以文长会友,唯德自成邻注。池照窗阴晚,杯香药味春。檐前花覆地,竹外鸟窥人。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注】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刘郎中身为近臣,虽身份显耀,但于田家别

27、业宴乐,也不算辜负君王对臣子的亲近之情。B晴好的天气,优美的园林景致,清明新起的烟火,都使刘郎中的这次宴会充满了愉悦的气氛。C“以文长会友,唯德自成邻”一句,含蓄地表达了对刘郎中继续以文名世、以德立身的期待。D池水照窗让人不觉天色已晚,馨香的杯中之药充满春天的味道,诗人以此写出了宴会尽欢的情形。E“窥”字极富情态,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鸟儿好奇之心,也从侧面表现出了宴会的场景氛围。15诗人为什么说“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 分)四川联测促改试卷14A、C(5分)漏选得2分,全对5分,错选或多选得0分15(6分)田园别业风光优美,环境怡人,其景不输“桃源”(2分);别业之中

28、,良辰佳节,亲朋宴会,其乐不输“桃源” (2分);以文会友,德者为邻,不逊隐者风范(2分)。因此诗人才说不必归隐桃源。宁夏银川教学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鹧鸪天 东阳道中辛弃疾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悉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注:此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词的前两句写征尘扑面,去路迢道,薰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开篇暗含愁苦之意,为下片抒写羁旅之悲作了铺垫。B三、四句“周遭碧、分外娇”写作者置身于绿的海洋、花的世

29、界,精神为之一振。C下片前三句由景转入,作者是骑马走在队列的后面,清楚地看到队首已过了小红桥。其中的“旌旗”喻指军队。D最后两句中的“愁”字是寻觅“相思句”构思过程中苦恼的“愁”,不知不觉中才“摇断”了马鞭的“碧玉梢”,这一句形象表达出词人此刻轻松愉悦的心情。E本词视野广阔,写景优美,静景与动景浑然一体,这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词风不同。15简要赏析“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中的叠词。(6分)宁夏银川教学质检(二)古代诗歌阅读:5+6=11分14题:AC。解析:(A项,没有羁旅之情。C项,“旌旗”是借代修辞。)15题:答案:历历,是清楚明白,分明可数的意思。穿着戎装的战士们,

30、衣着威风,气势雄伟,所以容易辨别出来,萧萧指骏马的声声嘶鸣;(陈述内容)两个叠词形象生动的描摹出军容雄壮的场景;(从表达效果)渲染了作者因能为国效命,一展抱负的喜悦欢畅心情;(从情感角度)同时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从艺术效果)评分标准:一点2分,三点6分,其中第二点和第三点不能漏掉。河北唐山二次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南乡子陆游早岁入皇州,尊酒相逢尽胜流。三十年来真一梦,堪愁,客路萧萧两鬓秋。蓬峤偶重游,不待人嘲我自羞。看镜倚楼俱已矣,扁舟,月笛烟蓑万事休。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开头两句词写出了作者年轻时的胸襟抱负和交游名人

31、雅士的繁华热闹的生活情景。B三十年来像梦一样,一个“梦”字,写出了作者无尽的心酸和世事无常的不尽慨叹。C“客路萧萧两鬓秋”,写出了作者他乡为官,为国事日夜操劳,以致两鬓发白的情况。D故地重游,不待人嘲,自感羞愧,写出作者年老体衰、事业无成,愁苦不堪的形象。E.扁舟、月笛和烟蓑等意象,构筑一幅宁静淡远的生活图景,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的心境。15.词中作者把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的不同情况进行了对比,试做具体分析?(6分)河北唐山二次模(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14.CE(C项,“为国事日夜操劳,以致两鬓发白的情况”错,原因很多;E项,“厌倦官场”错,是“无限愁苦之情”)(选对一项2分,两项5分)15

32、.早年青春年少,而今年老体衰。早年广交名流雅士,而今孤独重游。早年志向远大,渴望建功立业;而今功业无成,万事皆休。(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安徽淮南二模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1415题。千秋岁引丽谯夏允彝泽国微茫,海滨寥廓。万堞孤城逼天角。云外龙车碧树悬,霜前雁字当窗落。芋城花,秦山月,都萧索。 刺史风流推琴鹤,暇日高吟倚轩阁。酾酒新亭几忘却。三泖沙明绕郡楼,九峰岚翠扶城郭。铜壶响,晓更催,宛如昨。【注】丽谯:壮丽的高楼。此词作于南明王朝将亡之际,词人忧心国事,登楼远眺,愁情满怀。“刺史”是词人自称。酾酒新亭:世说新语言语记:东晋初,过江士人每至暇日,常相邀至新亭宴饮。周觊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

33、,正自有山河之异。”众人皆相视流涕,唯王导愀然变色日:“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开篇两句,略去登览经过,直接描绘登临看到的水乡茫茫,海滨辽阔的景象,意境雄浑壮阔。B“逼天角”三字化静为动,描写出登高所见远城酌状貌,给人压抑之感,折射出词人对国势倾危的忧怀。C“云外”两句用远观树梢落日,近看大雁沉落,既衬托出所登之楼的高出云表,又抒发了洒脱豪放之情。D“芋城花”三句,三个三字句连用,以短句承接长句,笔势动荡摇曳,一字一顿,表现出词人内心的情状。E结尾三句写暮夜所闻,铜壶滴漏声,打更的声响,都凸显出夜的不宁静,让人感觉还像是昨天一样

34、。15这首词抒登览之怀,寓兴亡之慨,“基调不离悲伤,感情起伏多变”,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感情的变化。(6分)安徽淮南二模14C、E【解析】C项“洒脱豪放”错误;E项“铜壶滴漏声,打更的声响,都凸显出夜的不宁静”错误,这里是以有声反衬夜的寂静。15上片写登高览景而带来的黯然伤怀,虽不乏雄浑阔大的景观,但处处给人一种逼仄、压抑之感,表达一种感伤之情。过片三句笔调一振,用风流俊赏,暇日高吟,酾酒轩阁的举动抒发高雅出俗的情怀,而实为故作旷达。结尾处含蓄表达了旷达不成的满腔忧怀。末尾三句以夜的寂静,突出孤独愁苦之情。 (每点2分,共6分)百校联盟四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筝柱子朱湾散木今何幸

35、,良工不弃捐。力微惭一柱,材薄仰群弦。且喜声相应,宁辞迹屡迁。知音如见赏,雅调为君传。【注】筝柱,就是筝上的弦柱。每弦一柱,可移动以调定声音。朱湾,唐代宗大历年间进士。性浪漫,好琴酒,放纵山水,不应征辟。散木,无用的木材。庄子人问世记载:“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或称为散材。”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首联说自己身为无用之木,没什么大用处,但能工巧匠却没有抛弃自己,自己十分幸福。B. 颔联说自己能力很弱,只能作为古筝的筝柱,非常惭愧,要想奏成音乐,还要依仗群弦。C. 颈联写筝柱因为能帮助琴弦发出和谐之声而喜悦,所以随看古筝被人搬来搬去,也不拒绝。D. 尾联直抒

36、胸臆:如果有知音能欣赏我、重用我,我一定要尽自己所能为国效力,报答恩人。E. 此诗与李商隐的锦瑟都通过乐器抒发情感。两诗相比,李诗的表达更为含蓄而朦陇。15. 这首诗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百校联盟四月联考14. CD 15. 手法:比喻(托物言志)。全文以筝柱自喻,表达自己的处境与追求。拟人。全诗以筝柱的口吻叙事抒情,亲切自然。用典。运用庄子典故自谦,说明自己不合世俗之用。思想感情:表达了自己虽然才微力薄。但也希望自己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希望受到知音赏识,必尽力报答知音的想想感情。【解析】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是的内容和思想情

37、感。C项“所以随着古筝被人搬来搬去,也不拒绝”错,这句的意思是“哪里会拒绝转动身躯,为调出更美的音色而努力”;D项“重用,为国效力”错,注释中交待,朱湾“不应征辟”。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情感,第一问考查的是表现手法,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这首诗通篇以筝柱的口吻叙事抒情,以筝柱自喻,表达自己的处境与追求。所以用了拟人和托物言志的手法,首联“散木,无用的木材。庄子人问世记载:“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或称为散材”运用典故。首联说自己身为无用之木,没什么大用处,但能工巧匠却没有抛弃自己,自己十分幸福。颈联写

38、筝柱因为能帮助琴弦发出和谐之声而喜悦,哪里会拒绝转动身躯,为调出更美的音色而努力”表达了自己虽然才微力薄。但也希望自己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尾联直抒胸臆:如果有知音能欣赏我、重用我,我一定要尽自己所能报答恩人。表达了希望受到知音赏识,必尽力报答知音的想想感情。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

39、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等。长春高三质量监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水调歌头落日塞垣路黄庭坚落日塞垣路,风劲戛貂裘。翩翩数骑闲猎,深入黑山头。极目平沙千里,惟见雕弓白羽,铁面骏骅骝。隐隐望青冢,特地起闲愁。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玉颜皓齿,深锁三十六宫秋。堂有经纶贤相,边有纵横谋将,不减翠蛾羞。戎虏和乐也,圣主永无忧。【注】塞垣:边防城池。戛(ji)敲击,骅骝,周穆王的八鞍之一,这里代指强

40、壮快速的骏马。14.下列对这首词上片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落日西沉,长风呼啸,开头两句动静结合,意境苍凉阔大,是典型的边塞景象。B.“翩翩数骑闲猎”凸显出士兵策马轻驰、在暮色中享受舒适与和平的悠闲之态。C.平沙千里,词人却聚焦在“雕弓白羽”“骏骅骝”上,为下文情感的抒发以蓄势。D.隐隐约约看到的青冢,使词人想起了王昭君的故事,淡淡忧愁也慢慢袭上心头。E.词的上片主要是描写了边地骑兵驰骋射猎的飒爽英姿,为全词奠定了雄壮的基调。15.词的下片表达了怎样的“闲愁”?请加以分析。(6分)长春高三质量监测14.【参考答案】BE(5分)(选对一项2分,选对两项得5分。两项全错及选择两项以上不给

41、分)【解析】B项理解有误。E项中“为全词奠定雄壮的基调”有误。【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15.【参考答案】(6分) 词人的“闲愁”其实是对当朝执政者的讽刺。(对国势衰弱的忧虑)(2分)词的下片先着力渲染国力的强盛、人才的众多,但汉朝统治者还是以一个弱女子的和亲来谋求和平,貌似强大的国力与弱女子谋求和平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讽刺犀利。(2分)词人借古讽今,借汉代的故事,讽刺宋代统治者的软弱,流露出对宋朝国事衰微的忧虑。(将借古讽今说成典故也行。)(2分)【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能力。大庆二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九日水阁【宋】韩琦池馆隳摧古

42、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注】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树”照应“水阁”,“重用”照应“九日”。B颔联两句对仗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这两句从正面写九

43、日赏菊。C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D尾联的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已不能豪饮和高吟诗歌,从侧面反映出他已真心服老。E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15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分)大庆二检14AD(A“七绝”应为“七律”;D“从心底里服老”错,“漫有高吟力尚狂”展现的是一种豪情。答对一个选项得3分,两个选项得5分)15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 (1)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

44、,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2)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3)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共三点,每写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湖南六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东 溪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第一句写诗人行到之地和到此之由,诗人是为了“看水”而“行

45、到”,开篇“闲意”就已暗含其中。B.诗歌中的第三句与杜甫漫兴中“沙上凫雏傍母眠”意象相同,诗人用笔墨略作勾勒,意象生动,跃然纸上。C.诗歌的五、六句写水旁岸边,沙滩经过河水的无数次冲洗,像筛过似的洁净,表现了溪水急速的特点。D.结以“情虽不厌”,总括了中间四句,并回应了第二句的“发船迟”,传达出诗人的情感,使全篇结构严密。E.这首诗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体现了“造语绮丽而意在言外”的风格。15.请赏析这首诗的颔联。湖南六校联考14. CE 15.几只野鸭子懒洋洋地掩颈卧在岸边打盹儿;几棵枯老的树,其枝头竟然绽放出耀眼的春花。诗人用拟人(情景交融、对比都可)的手法描绘出了一幅清淡平远、生机

46、盎然的自然之景。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厌恶喧嚣尘世、向往清新幽美大自然的“野情”和“闲意”。1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赏析诗句的题目,要求赏析颔联“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首先概括内容:几只野鸭子懒洋洋地掩颈卧在岸边打盹儿;几棵枯老的树,其枝头竟然绽放出耀眼的春花;然后从手法上看,诗人用拟人(情景交融、对比都可)的手法描绘出了一幅清淡平远、生机盎然的自然之景;再从主旨的家督分析: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厌恶喧嚣尘世、向往清新幽美大自然的“野情”和“闲意”。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乌鲁木齐三诊测验阅读下面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