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偏异行为的观察分析(共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幼儿偏异行为的观察分析(共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对幼儿偏异行为的观察分析 摘要:幼儿期是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对儿童今后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此时造成的任何心理上的落后和偏差,都会给儿童今后的发展和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无论从儿童本身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预防和矫治儿童心理问题已迫在眉睫。儿童本身天真单纯、活泼可爱的特点,使得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常常被成人忽视。所以,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般偏异行为,我们应当在认识、了解的基础上,给予特别的关注。关键字:幼儿期 心理 发展 偏异行为 偏异行为也可以叫做心理行为偏差。一般指个体及群体存在偏离大多数正常人所具有的心理行为的某些现象。当
2、医学上诊断欠明确时,泛指各种心理不健康现象,以作为权宜之计。但是偏异行为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不良品德行为、犯罪行为和变态行为。我们这里讲的幼儿偏异行为是指那些妨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 幼儿的偏异行为是教师和父母都感头痛的问题,但某个儿童的行为是否已成问题,或某个儿童的行为事实上并不成问题,常因各人的主观解释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常见有些教师轻易地给幼儿的行为戴上“问题”的帽子,又有些家长却为孩子已成问题的行为作有意或无意的辩护掩饰,导致正常行为变成问题行为,或问题行为变得更加严重。然而,我们又不能说所有的儿童都有问题行为。那么,究竟应怎样判断幼儿的问
3、题行为?偏异行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向性的,即攻击型行为。其表现为活动过度,行为粗暴,学习无兴趣,不遵守纪律,不能跟同伴友好相处,严重者还会发生欺骗、盗窃、逃学、弃家出走等。一类是内向性的,即退缩型行为。表现为沉默寡言,胆怯退缩,孤独离群,不易适应新环境;或者性情温顺,但神经过敏,烦躁不安,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严重的会发展成情绪性问题行为。偏异行为的表现一般可概括为三个方面:1、 行为不足 行为不足指人们所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如幼儿很少讲话或不愿和同伴接触、交往,智力迟滞,不会自己穿衣服和吃饭等,都是行为不足的表现。2、 行为过度 行为过度是指某一类行为发生太多。幼儿上课时经常思想
4、不集中。做小动作,走来走去;一天要洗许多次手或经常咬手指甲都是行为过度的表现。有些正常行为如果发生次数太多也会成为问题行为。3、 不适当行为 不适当行为是指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景中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不发生。如幼儿将玩具放在垃圾堆里;或在悲伤时大笑,在欢乐时却大哭等。学前儿童一般行为偏异,除了有上述那么多问题之外,还有一些常见的、其他的表现。对此,也需要加以了解和注意。如焦虑、恐惧、语音不清、口吃、吸吮手指、习惯性阴部摩擦、遗尿症、夜惊、偏食、多动症等。其实差不多每个幼儿都有一两个这样的行为问题,有的比较严重,有的则表现不明显,家长和教师应多关注这些幼儿,互相合作,共同帮助孩子改善他们的
5、这些偏异行为。如果要正确帮助幼儿改善他们的这些问题行为,应该从他们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出发。那么,幼儿怎么会出现那么多偏异行为的呢,原因有很多。下面先做简单的概括,然后再进行详细分析。简单概括,其中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其中客观因素包括:1、父母的精神障碍,如酗酒、神经症。2、母亲分娩不顺利,导致幼儿轻度脑功能障碍。3、家庭环境不良,如家庭不和睦,父母离婚,经常大骂、训斥孩子;或是对孩子过分溺爱、放纵孩子。4、学校教育不当,如教师态度冷淡,不关心、不尊重学生,处理问题不公正等。5、社会环境中的不良风气以及小伙伴不良行为的影响。主观因素包括:1、意义障碍。由于幼儿头脑中原有的某些思想、需要以
6、及其他一些心理因素影响到他们的感知、接受和理解,致使他们对教师讲解的道德要求、行为规则及其意义等不能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需要,就会出现意义障碍,这样就影响到行为的表现。如任凭你苦口婆心的讲,他却无动于衷,甚至认为你是“虚情假意”或“存心整人”而采取对抗行为。2、心理冲突。有的儿童在动机抉择时往往产生心理冲突,儿童的心理冲突一般是由于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上的不一致造成的。此外,儿童自己在满足需要与抑制需要的过程中也经常发生心理冲突。3、挫折。有的幼儿在动机促使行为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会遭受到挫折。如某些方面的差或交往的失败,都会给幼儿造成不适应的状态,出现问题行为。以下是详细概括幼儿出现这些偏异行为的原因。
7、一、 社会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1、 家庭居室独门独户化 家庭居住条件的改善,使儿童的生活环境优化,有利于他们学习和休息,但由于同龄居伙伴交往明显减少,不利于儿童扩大生活范围、增长知识,不利于儿童社会化。2、 父母双职工 随着我国妇女社会地位提高,双职工已成为中国城市家庭的一个特征。由于父母白天去上班忙于八小时工作,是父母与孩子在一天中分离时间较长,一起活动时间明显减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养育态度及构建的家庭氛围,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3、 儿童活动空间小 人口密集,成了都市化突出的矛盾,导致儿童的活动空间也在逐渐缩小。玩,是儿童的天性,玩也离不开活动的空间。空间的缩小,
8、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儿童从事内外活动的机会,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儿童体质的发育,影响了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4、 核心家庭逐年上升 家庭的核心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使其与大家庭相比,参与教育儿童的人数相对较少,教育者的观念和方法比较容易达成统一,但由于家中缺少兄弟姐妹,会对儿童交往产生不良影响,儿童容易产生“孤独感”,形成性格孤僻,不合群等心理偏差。5、 儿童生活“电视化” 电视成为儿童在生活中的重要伙伴,观看电视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儿童电视中的孙悟空、一休等成了孩子崇拜的偶像。儿童对电视的不加选择,缺少指导,往往会形成“电视儿童”,电视节目的优劣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和道德面貌的形成。二
9、、 父母教育存在不良的倾向1、 过高期望 由于几千年传统观念和近年来独生化的影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已成为我国家长的普遍心态。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与社会可承受的能力形成极大反差,必然引起在求学上的剧烈竞争,导致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过多保护和过度教育。这些只能使孩子处于“高压”、“失败”的氛围之中,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2、 过多保护 由于父母对孩子采取娇生惯养的教育态度,事事迁就孩子,对孩子一味的忍让;同时由于没有受过与兄弟姐妹同社会的锻炼,缺乏互相谦让、同情别人、爱护弟妹等实际行为;也由于社会上一些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如出口伤人、乘车不守秩序等不良影响,使儿童易产生利己性。3、 过度教育 父
10、母简单、固执、粗暴的教育方法,必然会使父母与孩子关系疏远、冷漠,以致紧张、对立;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爱,易产生孤独感以及其他心理变异现象,导致偏异行为发生。三、 学校教育不当1、 教育思想陈旧 当前幼儿教育为了屈从于社会的压力,同时也为了提高幼儿园的声誉,轻保重教现象较为普遍,致力于幼儿的智力开发,而轻全面育人。在教育实践中,还存在“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儿童主体发展的能动性”的倾向,只重视教师教,不注意学生学。2、 教育行为不当 在幼儿园里,教师教育行为的不当致使幼儿产生了一些偏异行为。案例一:婧婧小朋友是个乖巧、懂事的小女孩,在小班的时侯因为独立能力强,经常受老师的表扬。到了中班后,
11、随着其他幼儿自理能力的增强, 老师对婧婧的表扬没有以前多了,一天,二天,三天婧婧开始哭闹,不愿意上幼儿园。分析:从小班开始,老师的表扬便一直围绕在婧婧的身边。婧婧的优越感很强,上幼儿园对婧婧来说是一件能获得满足感的事情。随着优越感的逐渐消失,心理的失落使婧婧产生了哭闹、不愿上幼儿园的消极行为。显然,过多或过易的表扬会产生表扬的负逆效应,教师应想方设法予以避免。3、 家园教育不一致 一些幼儿教师在制定班级工作计划时,都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列入计划之内,但如果工作一忙,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另外,即使做一些工作也只是如例行公式一般,指导工作缺乏针对性,无法有效地提高幼儿家长教育的水平,
12、也无法做到家园教育高度一致。针对这些幼儿,我们应采取哪些指导策略改善他们的行为呢?下面一些指导方法,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首先教师应如何处理呢?1、 不动声色加以指导,巧用言语暗示 对于幼儿不太严重的行为问题,一方面,教师应该在发现问题的那一刻不动声色的加以指导,尽量做中性判断;另一方面,老师应在事后认真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改变通常的思考习惯,多给予幼儿关注,用暗示和转移注意力的方法逐渐改变幼儿的问题行为。2、 仔细观察辨明原因 解决幼儿经常出现的行为问题,有时仅就事论事的劝解远远不够,通过言语暗示转移注意力也不起作用,那就要从问题入手找到问题行为的产生机制。如果是由于幼
13、儿缺乏某种能力造成的,那教师应该有意识去培养幼儿的基本能力。3、 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和谐发展减少环境中易产生偏异行为的刺激是很有必要的。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空间、足够的活动材料,安排合理的活动产地,并与幼儿共同制定活动的规则,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摩擦与冲动,有助于从客观上减少幼儿的偏异行为。4、 尊重幼儿树立信心 与幼儿交往,成人始终要保持平等待人的心态,哪怕幼儿犯了错,成人也不能因此喝斥他们,而应正面引导,充分尊重幼儿。5、 家远合作加以渗透,巧用期望效应对于问题行为比较严重的幼儿,老师一方面要提醒家长幼儿行为问题的存在,还要劝导家长耐心等待,不要妄图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另一方面,老师可以利用期效
14、应,是孩子感到自己很棒,逐渐的改变。家长应怎么做改善孩子的偏异行为呢?以下是方法。1、 父母应有的观念与态度。幼儿期最富于模仿性,父母的一切言行都是幼儿具体的榜样,所以父母教育子女应从自身做起,使幼儿能从中潜移默化得到教育。2、 父母应给予子女充分的爱 3、 父母应关心子女的全部生活行为和学校效果4、 父母应不让孩子感到生活单调5、 父母教育子女应有耐心6、 父母教育应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 幼儿问题行为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客观存在,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这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影响着民族素质的提高。这理应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配置,探求开拓此项工作。教师和家长都应充分运用自己的能力帮助孩子改善他们的偏异行为,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身心,完美的体魄。参考文献:郑静 曹家正 邵慧玲幼儿问题行为及其矫正 庞建萍 柳倩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第七章第三节 郭力平 王希 王隽 曾智 徐启丽译早期儿童教育指导 薛莲教师对行为偏异幼儿的指导策略 李正坤幼儿的问题行为及纠正方法 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