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主要理论(共32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447465 上传时间:2022-04-29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主要理论(共32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心理学主要理论(共32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主要理论(共3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主要理论(共32页).doc(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普通心理学主要理论脑功能学说一、定位说颅相说:心理功能与颅骨的形状相联系相面失语症:布洛卡;威尔尼克布洛卡病人:右侧身体瘫痪,只能说“tan”,而智力其它方面正常,死后尸体检验的结果是左侧的额叶受到损伤。威尔尼克病人:说话流畅,但所说的话没有意义;病人有听觉,但不理解别人的话语。脑损伤发生在颞叶。二、整体说佛罗伦斯:局部损毁法用鸡和鸽子做实验,采用局部毁损法,切除动物脑的一部分,然后观察其行为表现。在切除小块皮层后,动物开始少运动,不吃不喝,但能逐渐恢复正常。他认为,不存在皮层功能的定位,功能的丧失与皮层切除的大小有关,而与特定的部位无关。拉什利: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原

2、理采用脑损技术用白鼠进行了一系列走迷宫的实验。结果发现,在大脑损伤之后,动物习惯形成出现很大障碍,这种障碍与脑损伤的部位无关,而与损伤的大小有密切关系。均势原理: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总体活动原理:大脑是以总体发生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正比,而与受损伤的部位无关。三、机能系统学说鲁利亚 :脑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实验表明,脑的一定部位的损伤,往往不是导致某一孤立的心理机能的丧失,而是引起某种综合症,即引起一系列过程的障碍。而且在某些部位损伤之后,借助机能改造的方法,可以使一些比较复杂的心理机能得到恢复。(如阅读障碍;书写障碍。)脑是一个动态

3、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到影响。从这个意义上看,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和系统的机能定位。包括:动力系统、信息加工系统和行为调节系统感觉编码 内涵:刺激包含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的过程称为感觉编码。 理论:神经特殊能量说(缪勒) 观点: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的能量,它们在性质上是相互区别的。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感觉不决定于刺激的性质,而决定于感觉神经的性质。 评价:承认感官的分化,承认人脑对神经

4、自身状态的感受是正确的;否定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否认人的感觉依赖于外物的性质,是错误的。色觉理论:三色说:(托马斯.杨)人的视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红、绿、蓝)。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的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评价:得到一些实验的支持,但不能解释红绿色盲的现象。对立过程理论:(黑林,四色学说)视网膜存在三种不同功能的锥体细胞,分别感受黑白亮度、红绿两色和黄蓝两色。每种锥体细胞感受的两种色光刺激,在光波长度上各不相同。因此当每种锥体细胞在感受色光刺激时,即产生两种颜色的互补作用。许多实验结果支持了该理论,并可解释红绿色盲。听觉的基本现象音调

5、:主要由声音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频率理论:(电话理论)人物:物理学家罗.费尔,1886观点: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的次数较少,因而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少。反之镫骨和基底膜都发生较快的振动。评价: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的基底膜不能作每秒 1000 次以上的快速运动。共鸣理论:(位置理论)人物:赫尔姆霍茨观点: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象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的

6、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因而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评价: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行波理论:人物:冯.贝克西观点: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评价:行波理论正确描述了 500Hz 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但难以解释 500Hz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神经齐射理论:人物:韦弗尔观点:当声音低于 400Hz 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

7、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其作出反应时,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从而可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睡眠(梦)精神分析:梦是潜意识过程的呈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它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霍布森:(心理学的观点)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将个体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将新旧记忆联系起来。注意的认知理论1、注意的选择认知理论过滤器理论人物:布罗德本特(英)观点:神经系统在加工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

8、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它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衰减理论人物:特瑞斯曼观点:(现象:研究发现非追随耳的信息仍然能得到加工)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不同刺激的激活域限是不同的。过滤器与衰减理论的共同之处: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后期选择理论人物:多伊奇观点: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经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多重选择理论人物:约翰斯顿观点:认为

9、前面三种理论太过刻板,提出一个较为灵活的模型。认为选择的过程在不同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其主要的两个假设是:1、在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资源就越多;2、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此理论更具弹性,避免了绝对化的假设所带来的难题。2、认知资源理论观点:与其把注意看成一个容量有限的加工通道,不如看做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3、双

10、加工理论人物:谢夫林观点: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其中前者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而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记忆的脑学说整合论人物:拉什利(1929)实验:破坏大脑皮层不同区域观点: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上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大脑皮层破坏越大,记忆丧失越多记忆的保持,不依赖于大脑皮层的精细结构定位,而是整个大脑皮层的机能。评价:得到细胞集合理论的支持。定位论人物:布洛卡(1860

11、)、鲁利亚(1972)、麦克高夫(1972)观点:布:脑的机能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也不例外。鲁:丘脑下部组织及部分边缘系统受损伤时,病人的短时记忆出现明显障碍,对材料的叙述凌乱而不连贯。麦:人脑左半球言语运动区受损伤,将造成言语记忆的缺陷,能记住别人的面貌,但记不住单词。感觉记忆编码形式图像记忆:是指视觉器官能识别刺激的形象特征。斯伯林实验: 运用整体报告法,同时呈现若干数字 50ms,然后要求被试尽可能多地把数字再现出来。当数字少于4 是,全部正确;多于 5 个时,被试报告开始出现错误。正确率平均为4.5。是否由于方法的限制未能检验出来? 局部报告法:按 4 个一排,一共三排

12、的方式呈现 12 个英文字母 50ms,其中每排字母都和一种声音相联系(高音、中音、低音)。要求被试在字母呈现后,根据声音信号对一排的字母作出报告。能报告的项目数平均为 9 个。感觉记忆容量大,但保持时间短暂。听觉通道同样存在感觉记忆,规律与视觉通道相同。感觉记忆的保持与转换斯伯林实验: 变化刺激项目与声音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即时呈现声音信号的回忆率为 80,当声音信号延迟到150ms 时,回忆为 75;延迟 300ms,55;0.5ms 之后,与整体报告法的成绩相同。实验表明:视觉器官保存图像信息容量大,但保持时间短。 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的转换 感觉记忆中只有能够引起个体注意并被及时识别的信息

13、,才有机会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遗忘消退说:短时记忆的遗忘是由于信息痕迹的自然消退。干扰说:遗忘是由于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其它无关信息的干扰。遗忘的原因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并未发生任何变化。可用下面两种现象来说明。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后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提取失败: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永远不会丢失,对

14、一些事情之所以想不起来,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概念结构的理论层次网络模型(hierarchical network model)人物:柯林斯(Collins et al,69)观点:概念是以结点(node)的形式储存在概念网络中,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各类属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在一起,概念间通过连线表示它们的类属关系,这样彼此具有类属关系的概念组成了一个概念的网络。在网络中,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抽象概括的水平也越高。评价:简洁地说明了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但是,它所概括的概念间的关系类型较少。有实验表明,这种概念结构不一定具有心理现实性。特征表理论(feature list th

15、eory)人物:波纳等(Bourne et al,79)观点:把概念的语义特征分解为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两类。前者是定义一个概念所必须具备的特征,它相当于概念的本质特征。后者是具有描述功能的特征,相当于非本质特征。该理论认为,概念的结构是由概念的定义特征和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构成的。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规则相互结合就构成了各种不同性质的概念。评价:重视概念规则在概念结构中的作用,其优点是可以很好地解释人工概念的研究,但目前还难以解释某些自然概念。原型模型(prototype model)人物:茹什(Rosch,1975)观点:概念主要是以原型来表征的。原型是指范畴中最能代表该范畴的典型成员。实验

16、表明,每一概念范畴,其成员的典型性程度是不同的。如:家具中椅子、沙发是典型成员,而橱柜的典型程度则较低。最能代表该概念范畴的成员称为原型。该模型认为概念是由原型加上与原型特征有相似的成员来组成的。评价:较好地解释了自然概念的组成因素,但并不是所有的概念都有原型,此理论只适用于部分概念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人工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1研究一:赫尔研究材料:汉字偏旁做概念,用无意义音节命名。程序:配对学习,将汉字与某一无意义音节配对呈现。用 12 个汉字组成一个单元代表一个概念,共 12单元。每次呈现一个刺激,直到被试自动将偏旁与无意义音节联系起来为止,说明被试抓住了这些汉字的共同特征。2研究二:布鲁纳研

17、究材料:四种性质的图片:图形(园、方、十字架);图数(图形数目为 1、2、3 个);颜色(绿、黑、红);边线(1、2、3 条)不同属性结合成多种概念,如“三个黑色圆形”。程序:将图片呈现给被试,说明图片的属性以及概念的构成。然后心中有概念,给被试提供图片,说对错。结果:被试判断正确形成人工概念。人工概念形成的途径1假设检验说(hypothesis test theory)人物:布鲁纳观点: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被试根据对实验材料的分析、综合与主试提供的反馈,提出种种假设,当某种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概念也就形成了。挑战:有人研究了某一刻被试对前一次尝试中的刺激、反应、反馈

18、情况和所形成的假设的记忆情况。结果并不完全符合假设检验说。2内隐学习说(implicit learning theory)人物:里伯(Reber,1978)观点:一些抽象概念的复杂结构是在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的。在概念形成中,被试依赖于一些属性在无意识中累加的频次,来区分概念中相关属性和无关属性。支持:里伯实验程序:设计一种“人工语法”,可以组成一个个字符串。被试分成“努力记住字符串”组和“找出字符串排列规则”组。经过一段时间学习,让被试判断一些新的字符串是否符合语法。没有意识到有规则的被试成绩显著高于找出规则的被试。这说明,当刺激结构复杂时,才取无意识的学习方式可能更有效。概念形成的策略1

19、保守性聚焦(conservative focusing)2冒险性聚焦(focus gambling)3同时性扫描(simultaneous scanning)4继时性扫描(successive scanning)语言的结构音位: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语素: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是词的组成要素。词: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句子:是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人物:乔姆斯基观点:任何一个语句都包含两个层次的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前者指我们实际上所听到或看到的语句形式,或说话时所发出的声音以及书写时所采用的书面形式,它决定句子的形式;后者指说话者试图表

20、达的句子的意思,它决定句子的意义。同一个深层结构可以用不同的表层结构来体现;一个表层结构也可以包含两个或更多的深层结构。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要通过一定的规则来实现。这包括短语结构和转换规则等。评价: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加深了人们对语言实质的理解。它不仅推动了语言学的发展,而且也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需要层次理论人物:马斯洛观点:人的需要由五个等级构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都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与生俱来的。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的关系: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只有满足低级需要的基础上,才出现高级需要。在进化过程中,高级需要出现得更晚。高级需要与低级

21、需要并非是对立的,低级需要部分满足可产生高级需要。有些人可以放弃低级需要而追求高级需要。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当某种需要未满足时,它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动机的理论一、本能理论(麦克杜维尔) 观点 人的大部分行为是由本能控制的。本能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 詹姆斯:人的行为依赖于本能的指引,人有生物本能和社会本能。如“爱、同情”。 麦独孤: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个人和民族的性格与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形成的。人有 1

22、8 种本能。 评价:不能确切揭示行为的原因;对弗洛伊德的影响。二、驱力理论(赫尔) 观点: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如食物的需要、性的需要等)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个体生存就有需要,需要产生驱力。驱力是一种动机结构,它供给机体的力量或能量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人类的行为主要是由习惯支配的,而不是由生物驱力支配的。驱力为行为提供能量,而习惯决定着行为的方向。驱力分原始驱力和获得性驱力。PDHI(P,个体的有效行为潜能;D 驱力;H 习惯强度;I 抑制)评价: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

23、不能解释所有的人类行为(如过量的强制性进食物行为)。三、诱因理论观点: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诱因有积极和消极之分。赫尔的修改公式:PDHKI(K,诱因)诱因与驱力分不开,它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当其成为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四、唤醒理论(赫布和柏林,1960)观点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水平,不太高,也不太低。对唤醒水平的偏好是决定个体行为的一个因素。个体一般偏好中等强度的刺激水平,因其能引起最佳的唤醒水平。感觉剥夺状态的人渴望刺激;而强烈光线或噪音的作用下,人们又会降低唤醒水平。唤醒理论三原理:一是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

24、水平;高于它就减少刺激;低于它便增加刺激。二是简化原理,重复进行刺激能使唤醒水平降低。三是个人经验对于偏好有影响。五、动机的认知理论期待价值理论:托尔曼提出,行为的产生不是由于强化,而是由于个体对一个目标的期待。期待是重要的,它帮助个体获得目标。动机的归因理论:海德:人会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在此基础上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维纳:增加稳定性维度。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中的中心要素。新结果与前不同,归于不稳定因素;与前相同归因于稳定因素。并且内归因情绪反应较为明显。自我效能论:班杜拉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

25、为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 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两种。前者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后者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即自我效能感。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的动机水平。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包括:一是个体成败经验;二是替代性经验;三是言语说服;四是情绪唤起。成就目标理论: 目标是影响行为的环境因素之一,它是个体要努力达到的、具体的成绩标准和结果。德韦克认为,不同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不同的看法。这种能力的潜在认识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对成就目标的选择。有些人为掌握目标,有些人为作业目标。意志冲突的结构模型(勒温) 重要概念: 效价:指物体

26、或活动的积极特性或消极特性。“”表示该特征对个体具有吸引力;而“”表示该物体对个体具有排斥力。 向量:向量驱使个体朝向或离开有效价的物体。 运动:当情境中出现单一的驱力(接近或回避的)时,个体所采取的运动方式。 生活空间或场:指每次冲突发生的疆界。在回避回避型冲突中,疆界具有重要意义。情绪维度的理论三维理论:冯特:情绪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即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每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维度的两极之间的不同位置上。施洛伯格:情绪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维度,并据此建立了三维模式图。(p.358)普拉切克: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等三个维度,并用一个倒锥体来说明三个维度的关

27、系。四维理论:伊扎德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和确信度等四个维量。愉快度表示主观体验的享乐色调;紧张度表示情绪的生理激活水平;激动度或冲动度表示个体对情绪情境出现的突然性,即个体缺乏预料和缺乏准备的程度;确信度表示个体胜任、承受感情的程度。在认知水平上,个体能报告出对情绪的理解程度,在行为水平上,能报告出自身动作对情境适宜的程度。情绪的理论一、詹姆斯兰格理论观点:詹姆斯: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只是一种对身体状态的感觉;它的原因纯粹是身体的。”当一个情绪刺激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立刻会引起身体上的某种变化,激起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情绪。詹认为,悲伤是由哭泣而起,愤怒乃由打斗

28、而致,恐惧乃由战栗而来,高兴乃由发笑而生。兰格: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情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血管宽度的改变以及各个器官中血液量的改变,乃是激情的真正的最初原因。”詹姆斯和兰格都认为,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评价: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片面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中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作用。二、坎农巴德学说观点:对詹姆斯理论的疑问:一,机体上的生理变化在各种情绪状态下差异不大;二,机体的生理变化受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变化缓慢,不能说明情绪的骤变;三,机体的生理变化可由药物引起

29、,但不产生情绪。坎农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它们都受到丘脑的控制。三、情绪的认知理论1、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观点: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是:作为引起情绪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

30、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经丘脑传到大脑皮层,刺激情景在此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2、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观点:对于特定情绪而言,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二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支持实验:被试:大学生三组程序:注射药物,告诉被试为维生素,实际是肾上腺素(使被试处于生理激活状态)。向被试说明注射后的不同反应,一组是注射激素的正确反应(心悸、手颤抖等);二组是会发抖、手脚有点麻等;三组不做说明。分别进入两种环境,一种惹人发笑;一种惹人发怒。结果:二、三组被试愉快环境中愉快;愤怒环境中愤怒;第一组没有愉快或愤怒的表现和体验。结

31、论:人对生理反应的认知和了解决定了最后的情绪体验。该理论并不否定生理变化和环境因素对情绪产生的作用。事实上,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期望)、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3、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观点: 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反映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和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 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包括:一初评价,是指人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程度;二次评价,是指人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它主要涉及人们能否控制刺激事件,以及控制的程度;三再

32、评价,是指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4、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人物:伊扎德观点:情绪与人格系统:人格由体内平衡系统、内驱力系统、情绪系统、知觉系统、认知系统和动作系统组成。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情绪系统是其中的一部分,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情绪系统与功能:情绪包含神经生理、表情行为和情感体验三个子系统。情绪活动涉及广泛的神经结构。表情行为由大脑皮层中决定种系发展的那些古老皮层调节,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具有适应意义。情感体验可以进入认知系统,并接受认知系统的调节。情绪体验是情绪系统与人格的其它系统相互作用的主要成分,对形成系统间的稳定和特定的联接有重要作用。总之,情绪特征主要来

33、源于个体的生理结构;遗传是某种情绪的阈限特征和强度水平的决定因素。情绪激活与调节:包括四个基本过程:生物基因神经内分泌激活过程、感觉反馈激活过程、情感激活过程和认知激活过程。能力的理论一、能力的因素说1.独立因素说人物:桑代克观点:人的能力是由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构成的。不同能力和不同因素是彼此没有关系的;能力的发展只是单个能力独立的发展。批评:当人们完成不同的认知作业时,所得到的成绩具有明显的相关不独立2.二因素说人物:斯皮尔曼观点: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种是一般能力或一般因素(G 因素),它是人的基本心理潜能(能量),是决定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S 因素),它是

34、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须的。G 因素决定了人们不同智力作业时有相关,而因为 S 因素的存在作业成绩不是完全的相关。由许多特殊因素与某种普遍因素结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人的智力。在完成任何一种作业时,都有 G 因素和 S 因素的参与。评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为研究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实质与规律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然后,将一般因素与特殊因素绝对对立起来而未看到其联系是不可取的。3.多元智力理论人物:加德纳观点: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 7 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七种智力包括: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

35、、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和自知智力。二、能力的结构理论 1.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 人物:吉尔福特 观点: 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品。 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听觉、视觉、符号、语义、行为,它们是治理活动的对象或材料。 智力操作指智力活动的过程,是由上述种种对象或材料引起的。包括认知(C)、记忆(M)、发散思维(D)、聚合思维(C)和评价。 智力活动的产品是指运用上述智力操作所得到的结果,包括单元(V)、分类(C)、关系(R)、转换(T)、系统(S)和应用(I) 由于三个维度的多种形式的存在,人的智力可以在理论上区分为556150 种。不同的智力可以用不同的测验来检验。评

36、价:三维结构理论同时考虑到智力活动的内容、过程和产品,对智力测验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2.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人物:阜南观点:能力的结构是按层次排列的。智力的最高层次是一般因素(G);第二层次分两大群,即言语和教育方面的因素,与操作和机械方面的因素,叫大群因素;第三层为小群因素,包括言语、数量、机械、信息、空间信息、用手操作等;第四层次为特殊因素,即各种各样的特殊能力。三、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1.智力三元理论人物:斯腾伯格观点:完备的智力理论应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这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智力成分亚理论

37、认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三种过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智力情境亚理论认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和的心理活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现为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智力经验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另一种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2.智力的 PASS 模型人物:达斯、鲁利亚Naglieri Das观点:PASS 是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它包含了三层认知系统和 4种认知过程,其中注意系统又称注意唤醒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统称为信息加工活动,处于中间层次;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三个系统协调合作,

38、保证了一切智力活动的运行。三个机能系统之间有一种动态的联系,注意、信息编码和计划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气质理论(1)体型说: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分为:矮胖型:身体短胖,脂肪丰富。这种人活泼,乐观、善于交际,感情丰富,易患躁狂抑郁症。瘦长型:身躯高而瘦,皮肤干,肌肉不发达。孤僻、沉静、不善交际,神经过敏,易患精神分裂症。强壮型:肌肉发达,体格健壮。好动,好斗,好胜,固执,情绪具爆发性,具有癫痫症特征。(2)血型说:日本学者提出,气质是由不同的血型决定的。古川竹二提出,A型血的人消极保守,焦虑,多疑,冷静,缺乏果断性,富有感情;B型血的人积极进取,好活动交际,灵活,寡信,多言爱管闲事;

39、O型血的人胆大,好胜,意志坚强,自信,爱支配人,不吃亏;AB型血的人外表为B型,内在是A型。(3)激素说:英国心理学家柏曼提出,内分泌腺的活动与人的情绪及行为有一定的关系,于是提出了气质的激素理论。把人分为:甲状腺型、脑垂体型、甲状旁腺型和性腺型。(4)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巴甫洛夫根据神经过程基本特性(强度、平衡性、灵活性)划分为: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制型认知风格理论一、场独立性场依存性人物:威特金等观点: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的认知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人对外部环境(“场”)的不同依赖程度上。前者在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后者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场独立性和依

40、存性的差异表现在心理活动的许多方面。前者认知重构能力强,在认知中具有优势;后者社会技能高,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优势。场独立性和依存性可通过隐蔽图形测验来测量,也可以通过训练而得到改变。二、冲动沉思人物:卡根观点:冲动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沉思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冲动与沉思主要体现在对问题的思考速度上,在元认知和认知策略上也体现着如此差异。冲动沉思认知类型可通过匹配熟悉图形测验来测量。三、同时性继时性人物:达斯观点:左脑优势的个体表现出继时性的加工风格;右脑优势的个体表现出同时性的加工风格。继时性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能一步步有明显前后顺序地解决问题,如言语操作和记忆的加工;同时性加工

41、是解决问题时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是发散式的方式,如数学问题、空间问题的操作。当学习方式与认知方式相互匹配时,不同认知方式的优势就能显示出来。人格理论一、特质理论人物:奥尔波特、卡特尔观点: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奥尔波特的特质论:特质分两类:一是共同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特质;二是个人特质,是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人特质分三种:首要特征,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影响到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每人有 510 个。次要特质,个体一些

42、不重要的特质,只有在特殊情况下表现出来。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方法:因素分析法观点:提出人格特质理论模型,分四层,包括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表面特质是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卡发现 16 种根源特质,形成 16pf 量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也是根源特质。前者是由先天的生物因素所决定,如兴奋性、情绪稳定等;后者由后天的环境因素所决定,如焦虑、有恒性等。模型的最下层是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动力特质是指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它使人趋向某一目标;能力特质是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

43、的差异特质,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速度与强度的特质。现代特质理论1艾森克:“三因素模型”观点:三因素: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质。EPQ四层次:(由下到上)“特殊反应水平”,日常观察到的反应,属于误差因子;“习惯反应水平”,是由反复进行的日常反应形成的,属于特殊因子;“特质层”,由习惯反应形成,属于群因子;“类型层”,由特质构成,属于一般因子。四种类型:各种人格特质可用一个人格维度图来表示。2塔佩斯:“五因素模型?观点: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大五因素模型NEOPIR开放性:具有想像

44、、审美、情感丰富、创造等特质;责任心:胜任、公正、条理、尽职等特质;外倾性:热情、社交、果断、活跃等特质;宜人性:信任、直率、利他等特质;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焦虑、敌对、压抑等特质。二、类型理论单一类型理论(T 型人格)代表:弗兰克.法利观点:人格类型是依据一群人是否具有某一特殊人格来确定的,T 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T 型人格分为 T和 T两种:前者是冒险行为朝向健康、积极、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方向发展;后者是冒险具有破坏性质。对立类型理论1AB 型人格(日本血型理论)A 型人格:性情急躁,缺乏耐性。成就欲望高,上进心强;办事匆忙,社会适应差;易得冠心病。B 型人格:性情不温不火

45、,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等。2内外向人格(荣格)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时,就是外向型;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主体时,就是内向型。根据哪种占优势来判断外、内向。人的心理活动有思维、感情、感觉和直接四种基本功能,结合内外向组成八种人格类型。如外向感情型、内向直觉型等。多元类型理论1气质类型学说希波克里特:人体有四种液体:粘液、黄胆汁、黑胆汁、血液。气质: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气质类型强、不平衡 不可遏制型 胆汁质强、平衡、灵活 活泼型 多血质强、平衡、不灵活 安静型 粘液质弱 抑制型 抑郁质划分依据:

46、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六种形态(斯普兰格)经济型:注重实效,追求利润理论型:探究世界,追求真理审美型:富于想像,追求美感权力型:支配性强,追求权力社会型:关心他人,奉献社会宗教型:信奉宗教,相信神灵发展心理学主要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认知发展的总看法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适应的形成在生物学上是同化和顺应的平衡,在心理学上就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平衡状态。同化和顺应是同一基本适应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智慧运算是以整体建构方式实现的。儿童的智慧不是单纯的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的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智慧发展阶段可解释为整个心理发展的阶段,因为心理机能的发展决定于智慧。三、智慧发展的阶段心理发展可以区分为不同水平的连续阶段,阶段之间具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