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MA及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五)(共11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430714 上传时间:2022-04-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DMA及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五)(共11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CDMA及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五)(共11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DMA及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五)(共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DMA及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五)(共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五讲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传输技术5.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特征及演进策略5.11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特点和基本特征 第三代移动通信区别于现有的第一代和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其主要特点概括为: 全球普及和全球无缝漫游的系统: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一般为区域或国家标准,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将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覆盖和使用的系统。它将使用共同的频段(尽管WRC分配给IMT-2000使用的1885-2025MHz, 2110-2200MHz,但在美国部分频段已用于PCS。目前的230MHz频段只是IMT-2000计划频谱的一部分,ITU即将完成扩展频谱的规划),全球统一标准

2、。 具有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能力,特别是支持Internet业务:现有的移动通信系统主要以提供话音业务为主,随着发展一般也仅能提供100kb/s-200kb/s的数据业务,GSM 演进到最高阶段的速率能力为384kb/s。而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业务能力将比第二代有明显的改进。它应能支持从话音到分组数据到多媒体业务;应能根据需要,提供带宽。ITU规定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的最低要求中,必须满足在以下三个环境的三种要求。即:快速移动环境,最高速率达144kb/s室外到室内或步行环境,最高速率达384kb/s室内环境,最高速率达2Mb/s 便于过渡、演进:由于第三代移动通信引入时,第二代网络已具有相当

3、规模,所以第三代的网络一定要能在第二代网络的基础上逐渐灵活演进而成,并应与固定网兼容。 高频谱效率。 高服务质量。 低成本。 高保密性。5.1.2、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系统组成及演进策略 IMT-2000系统构成见图1,它主要有四个功能子系统构成,即核心网(CN)、无线接入网(RAN)、移动台(MT)和用户识别模块(UIM)组成。分别对应于GSM系统的交换子系统(SSS)、基站子系统(BSS)、移动台(MS)和SIM卡。图1 IMT-2000功能模型及接口 另外ITU定义了4个标准接口,即: 网络与网络接口(NNI) :由于ITU在网络部分采用了“家族概念”,因而此接口是指不同家族成员之间的标准接

4、口,是保证互通和漫游的关键接口。 无线接入网与核心网之间的接口(RAN-CN),对应于GSM系统的A接口。 无线接口(UNI) 用户识别模块和移动台之间的接口(UIM-MT) 图2示出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分层结构,其中: 物理层:它由一系列下行物理信道和上行物理信道组成。 链路层:它由媒体接入控制(MAC)子层和链路接入控制(LAC)子层组成;MAC子层根据LAC子层不同业务实体的要求对物理层资源进行管理与控制,并负责提供LAC子层业务实体所需的QoS级别。LAC子层与物理层相对独立的链路管理与控制,并负责提供MAC子层所不能提供的更高级别的QoS控制,这种控制可以通过ARQ等方式来实现,以

5、满足来自更高层业务实体的传输可靠性。 高层:它集OSI模型中的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达层和应用层为一体。高层实体主要负责各种业务的呼叫信令处理,话音业务(包括电路类型和分组类型)和数据业务(包括IP业务,电路和分组数据,短消息等)的控制与处理等。 ITU-R TG8/1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无线传输技术的10个候选方案中最终确定下来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传输技术分为CDMA和TDMA两类,图2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分层结构 具体包括: CDMA DS: UTRA/WCDMA; CDMA MC: cdma2000 MC; CDMA TDD: TD-SCDMA和UTRA TDD; TDMA S

6、C: UWC136; TDMA MC: DECT。限于篇幅,这里省略了有关技术的介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ITU-R或CWTS的网站上下载有关的内容。我们以下的讨论将主要集中在与CDMA类无线传输技术有关的方面。 目前ITU-T的两个工作组Q.1701和Q.1711正致力于IMT-2000的高层协议及网络接口方面的制定工作。其中Q.1701工作组的目标是明确IMT-2000的家族概念,确定关于IMT-2000的业务及网络能力、实现途径、接口关系等方面的框架结构。而Q.1711工作组的目标是确定IMT-2000网络及终端的功能,给出IMT-2000的一般性功能模型,把一般性功能模型映射成网络参考模

7、型,确定全球漫游所需的网络互联需求,给出开发UIM-MT接口,无线接口,RAN-CN接口及CN-CN接口的高层信令需求等。尽管目前核心网络的演进形态及其发展趋势尚未最终明确,但从Q.1711给出的网络参考模型可以看出,基于第二代核心网络GSM/MAP和IS41的过渡方法将在IMT2000核心网络的发展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CDMA技术中的WCDMA、TD-SCDMA技术初期将采用基于GSM/MAP的核心网,最终过渡到第三代的核心网;而cdma2000核心网的演进则是基于IS-41及正在完善的IS-634 RAN-CN接口标准。图3 GSM/WCDMA网络演进形态 图3给出了一种可能的GSM/WC

8、DMA网络演进形态,它建立在已有的GSM/MAP和正在发展中的GSM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网的基础上。对于IMT-2000所需的基本话音业务及速率较高的电路型数据业务,由传统的GSM MSC/VLR支撑;对于分组型数据业务则由GPRS网关支持节点(GSN)所支撑。为了支持第三代移动通信所需的越区软切换,基站控制器之间还需增加GSM系统所不具备的RAN-RAN接口。对于HLR/AC功能则可借用第二代系统已有设备。图4 IS-95/cdma2000网络演进形态 图4给出了一种可能的IS-95/cdma2000网络演进形态,它建立在已有IS-41核心网及正在完善之中的IS-634A RAN-C

9、N接口标准上。由于北美在制定与IS-41相关的核心网络标准IS-634A、IS-707时,已考虑到分组数据的应用,因而可通过对现有核心网络的改造,完善对第三代移动通信所需的并发多业务的支撑。 采用TD-SCDMA技术向第三代的平滑过渡方案如图5所示。具体将分两步实现。图5 采用TD-SCDMA的演进步骤 第一步将现在的BSC换为EBSC,EBSC可接GSM的BTS,也可接第三代的NODE-B,NODE-B为TD-SCDMA设备;在E-BSC接入IP接口,就可提供宽带数据业务,GSM用户在E-BSC覆盖范围内可享受三代业务。 第二步仍然保持GSM的MSC,增加一个三代的MSC,采用ATM交换机。

10、A接口不变,完全保留GSM网络的完整性,RNC是新设备,而NODE-B不需改变。5.2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5.2.1、初始同步与Rake多径分集接收技术 CDMA通信系统接收机的初始同步包括PN码同步,符号同步、帧同步和扰码同步等。cdma2000系统采用与IS-95系统相类似的初始同步技术,即通过对导频信道的捕获建立PN码同步和符号同步,通过同步(Sync)信道的接收建立帧同步和扰码同步。WCDMA系统的初始同步则需要通过“三步捕获法”进行,即通过对基本同步信道的捕获建立PN码同步和符号同步,通过对辅助同步信道的不同扩频码的非相干接收,确定扰码组号等,最后通过对可能的扰码进行穷举搜索,

11、建立扰码同步。 移动通信是在复杂的电波环境下进行的,如何克服电波传播所造成的多径衰落现象是移动通信的另一基本问题。在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由于信号带宽较宽,因而在时间上可以分辨出比较细微的多径信号。对分辨出的多径信号分别进行加权调整,使合成之后的信号得以增强,从而可在较大程度上降低多径衰落信道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这种技术称为Rake多径分集接收技术。 为实现相干形式的Rake接收,需发送未经调制的导频(Pilot)信号,以使接收端能在确知已发数据的条件下估计出多径信号的相位,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相干方式的最大信噪比合并。WCDMA系统采用用户专用的导频信号,而cdma2000下行链路采用公用导频信

12、号,用户专用的导频信号仅作为备选方案用于使用智能天线的系统,上行信道则采用用户专用的导频信道。 Rake多径分集技术的另外一种极为重要的体现形式是宏分集及越区软切换技术。当移动台处于越区切换状态时,参与越区切换的基站向该移动台发送相同的信息,移动台把来自不同基站的多径信号进行分集合并,从而改善移动台处于越区切换时的接收信号质量,并保持越区切换时的数据不丢失,这种技术称为宏分集和越区软切换。WCDMA系统和cdma2000系统均支持宏分集和越区软切换功能。5.2.2、高效信道编译码技术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另外一项核心技术是信道编译码技术。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提案中(包括WCDMA和cdma20

13、00等),除采用与IS-95 CDMA系统相类似的卷积编码技术和交织技术之外,还建议采用Turbo编码技术及RS-卷积级联码技术。 Turbo编码器采用两个并行相连的系统递归卷积编码器,并辅之以一个交织器。两个卷积编码器的输出经并串转换以及凿孔(Puncture)操作后输出。相应地,Turbo解码器由首尾相接、中间由交织器和解交织器隔离的两个以迭代方式工作的软判输出卷积解码器构成。虽然目前尚未得到严格的Turbo编码理论性能分析结果,但从计算机仿真结果看,在交织器长度大于1000、软判输出卷积解码采用标准的最大后验概率(MAP)算法的条件下,其性能比约束长度为9的卷积码提高1至2.5dB。目前

14、Turbo码用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困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交织长度的限制,无法用于速率较低、时延要求较高的数据(包括语音)传输;2基于MAP的软输出解码算法所需计算量和存储量较大,而基于软输出Viterbi的算法所需迭代次数往往难以保证;3Turbo编码在衰落信道下的性能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RS编码是一种多进制编码技术,适合于存在突发错误的通信系统。RS解码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但由RS码和卷积码构成的级联码在性能上与传统的卷积码相比较提高不多,故在未来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的可能性不大。5.2.3、智能天线技术 从本质上来说,智能天线技术是雷达系统自适应天线阵在通信系统中的新应用。

15、由于其体积及计算复杂性的限制,目前仅适应于在基站系统中的应用。智能天线包括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对来自移动台发射的多径电波方向进行到达角(DOA)估计,并进行空间滤波,抑制其它移动台的干扰。二是对基站发送信号进行波束形成,使基站发送信号能够沿着移动台电波的到达方向发送回移动台,从而降低发射功率,减少对其它移动台的干扰。智能天线技术用于TDD方式的CDMA系统是比较合适的,能够起到在较大程度上抑制多用户干扰,从而提高系统容量的作用。其困难在于由于存在多径效应,每个天线均需一个Rake接收机,从而使基带处理单元复杂度明显提高。5.2.4、多用户检测技术 在传统的CDMA接收机中,各个用户的接收是相

16、互独立进行的。在多径衰落环境下,由于各个用户之间所用的扩频码通常难以保持正交,因而造成多个用户之间的相互干扰,并限制系统容量的提高。解决此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是使用多用户检测技术,通过测量各个用户扩频码之间的非正交性,用矩阵求逆方法或迭代方法消除多用户之间的相互干扰。 从理论上讲,使用多用户检测技术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改善系统容量。但一个较为困难的问题是对于基站接收端的等效干扰用户等于正在通话的移动用户数乘以基站端可观测到的多径数。这意味着在实际系统中等效干扰用户数将多达数百个,这样即使采用与干扰用户数成线性关系的多用户抵销算法仍使得其硬件实现显得过于复杂。如何把多用户干扰抵销算法的复杂度降低到可接

17、受的程度是多用户检测技术能否实用的关键。5.2.5、功率控制技术 在CDMA系统中,由于用户共用相同的频带,且各用户的扩频码之间存在着非理想的相关特性,用户发射功率的大小将直接影响系统的总容量,从而使得功率控制技术成为CDMA系统中的最为重要的核心技术之一。 常见的CDMA功率控制技术可分为开环功率控制、闭环功率控制和外环功率控制三种类型。开环功率控制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用户接收功率与发射功率之积为常数的原则,先行测量接收功率的大小,并由此确定发射功率的大小。开环功率控制用于确定用户的初始发射功率,或用户接收功率发生突变时的发射功率调节。开环功率控制未考虑到上、下行信道电波功率的不对称性,因而其精

18、确性难以得到保证。闭环功率控制可以较好地解决此问题,通过对接收功率的测量值及与信干比门限值的对比,确定功率控制比特信息,然后通过信道把功率控制比特信息传送到发射端,并据此调节发射功率的大小。外环功率控制技术则是通过对接收误帧率的计算,确定闭环功率控制所需的信干比门限。外环功率控制通常需要采用变步长方法,以加快上述信干比门限的调节速度。在WCDMA和cdma2000系统中,上行信道采用了开环、闭环和外环功率控制技术,下行信道则采用了闭环和外环功率技术。但两者的闭环功率控制速度有所不同,前者为每秒1600次,后者为每秒800次。5.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传输技术 评估IMT-2000系统无线

19、传输技术的基本原则是:频谱效率;技术复杂性/经济性;质量;灵活性;优选准则;对网络接口的影响;手持机能力;覆盖/功率效益。这里对几种RTT技术,即WCDMA(UTRA FDD)、cdma2000和UWC-136的系统性能和特征进行介绍。而采用TDD方式的系统,适用于慢速移动和较小覆盖范围的环境,在支持非对称业务时,具有较好的适应性。5.3.1 WCDMA(UTRA FDD) WCDMA主要由欧洲ETSI和日本ARIB提出,WCDMA系统的核心网是基于GSM-MAP的,同时可通过网络扩展方式提供在基于ANSI-41的核心网上运行的能力。 WCDMA系统支持宽带业务,可有效支持电路交换业务(如PS

20、TN、ISDN网)、分组交换业务(如IP网)。灵活的无线协议可在一个载波内对同一用户同时支持话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通过透明或非透明传输块来支持实时、非实时业务。 WCDMA采用DS-CDMA多址方式,码片速率是3.84Mcps,载波带宽为5MHz。系统不采用GPS精确定时,不同基站可选择同步和不同步两种方式,可以不受GPS系统的限制。在反向信道上,采用导频符号相干RAKE接收的方式,解决了CDMA中反向信道容量受限的问题。 WCDMA采用精确的功率控制,包括基于SIR的快速闭环、开环和外环三种方式。功率控制速率为1500次/秒,控制步长0.254dB可变,可有效满足抵抗衰落的要求。 WCDM

21、A还可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如自适应天线(Adaptive antennas)、多用户检测(Multi-user detection)、分集接收(正交分集、时间分集)、分层式小区结构等,来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5.3.2 cdma2000 美国TIA TR45.5向ITU提出的RTT方案称为cdma2000,其核心是由Lucent、Motorola、Nortel和Qualcomm联合提出的Wideband cdmaOne技术。cdma2000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与现有的TIA/EIA-95-B 标准向后兼容,并可与IS-95B系统的频段共享或重叠,这样就使cdma2000系统可从IS-95B系统的基础

22、上平滑地过渡、发展,保护已有的投资。另外,cdma2000也能有效地支持现存的IS-634A标准。cdma2000的核心网是基于ANSI-41,同时通过网络扩展方式提供在基于GSM-MAP的核心网上运行的能力。图6 多载波与直扩方式举例(N=3) cdma-2000采用MC-CDMA(多载波CDMA)多址方式,可支持话音、分组数据等业务,并且可实现QoS的协商。cdma-2000包括1X和3X两部分,也可扩展到6X、9X、12X。对于射频带宽为N1.25MHz的cdma2000系统,采用多个载波来利用整个频带,图6给出了N=3时的情况。支持一个载波的cdma2000标准IS2000已在1999

23、年6月通过。 cdma2000采用的功率控制有开环、闭环和外环三种方式,速率为800次/秒或50次/秒。cdma2000还可采用辅助导频、正交分集、多载波分集等技术来提高系统的性能。5.3.3 UWC-136 UWC-136(Univers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136)是由美国TIA TR45.3提出的RTT方案,采用Wideband TDMA技术。UWC-136实际上是一个协议族的总称,包括IS-136、IS-136+、IS-136HS。UWC-136的目标是使现有的IS-136移动通信系统(基于TDMA)能够顺利地过渡到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S-136已经完

24、成了标准化,IS-136+是一种过渡方案,在30KHz带宽内提供增强的话音、数据传输能力,已于1998年完成标准化工作。而IS-136HS(简称136HS)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RTT。136HS分室外/移动环境和室内环境两种。136HS(室外)在高速移动应用下提供384Kbps数据传输能力, 136HS(室内)在低速移动应用(室内)下支持高于2Mbps的数据传输。 表1给出了UTRA、cdma2000和UWC-136HS的系统参数。WCDMAcdma2000UWC-136HS136+室内环境室外环境双工方式FDDFDDFDD/TDD(室外环境可选)多址方式DS-CDMAMCCD

25、MATDMA所需带宽5MHzN1.25MHz,N=1,3(可扩展6,9,12)30KHz200KHz1.6MHz码片速率3.84McpsN1.2288Mcps,N=1, 3(可扩展6,9,12)24.3K kSymbols/s270.833 kSymbols/s2.6Msymbols/s帧(frame)长度10ms5,10,20,40,80ms40 msec4.615 msec4.615 msec信道码OVSF,5124(前向)2564(反向)反向:Walsh和长码前向:Walsh和准正交码-扰码前向:18位GOLD码反向:短扰码,取自S(2)码族:长扰码,24位GOLD码长码和短PN码-导频

26、结构前向:公用或专用导频反向:专用导频前向:公用专用辅助导频反向:专用导频-VBR支持方式变速扩频+多个扩频码变速扩频+多个扩频码时隙集合和链路适应调制方式QPSK(前向)/BPSK(反向)QPSK(前向) /BPSK(反向)/4 DQPSK,8-PSKGMSK,8-PSKB-O-QAMQ-O-QAM基带滤波平方根升余弦,滚降系数0.22同IS-95平方根名余弦,滚降系数0.35FEC编码卷积码(码长:9,码率:1/2,1/3);Turbo Code卷积码,码长:9,R=1/2,1/3,1/4或1/6; Turbo编码K=4,R=1/2,1/3或1/4凿孔卷积码功率控制快速闭环,开环,外环,速率:1500Hz功率调整步长:0.25-4dB开环 闭环(800Hz或50Hz)功率调整步长:1.0,0.5,0.25dB按时隙和载波控制率基站间精确同步不需要(同步可选)需要需要是否跳频否否是,216.7跳/秒语音编码自适应多速率可变速率可变速率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