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长亭送别导学案教师版(共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长亭送别导学案教师版(共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高二语文长亭送别导学案教师版时间 周授课班级高二级 班主备上课人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 1.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意境美和曲词美的特点。二、能力目标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评价其爱情观。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教学重点: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难点: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让学生掌握情景交融知识。教学方法:自主预习、合作探究课时
2、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王实甫以及西厢记,识记与元杂剧有关的文学常识。 2快速阅读,整体感知,概括剧情,疏理字词。3理清情节以及初步感知崔莺莺的人物形象。一、了解作者及元杂剧文学常识、王实甫,名德信,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的演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王实甫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园等十三种。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重,被称为杂剧之冠。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
3、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元杂剧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唐诗、宋词、元曲并举。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散曲。元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元杂剧结构:通常是一本戏四折,有的前面还有一个短小的楔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楔子,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人物、情节和衔接剧情的作用。 (一本四折一楔子)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外、净、丑、杂六种类型。末类又可分为外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旦类又可分为正旦、外旦、贴旦、老旦、花旦。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外、净、丑、杂是末旦行当的次要角色,如洁郎(和尚)就是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艺术形式的构成:曲、白、科。曲:即曲子,是按一定的宫
4、调、曲牌写成的韵文,是剧中人物的唱词;每一折限一个宫调,每个宫调都有属于它的若干支曲牌,曲牌的联套方式有规定。每一折的套曲,一般由一人主唱到底,根据主唱人是正旦还是正末,杂剧又分为“旦本”和“末本”。白:为剧中人物的说白,分韵白和散白两大类。科:也叫“介”,是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和效果的舞台指示。如“旦做悲科”,就是旦这个角色做悲伤的表情。除此之外,元杂剧在剧本的结尾用两句或四句诗概括交待全剧情节,叫“题目正名”。元杂剧分为本色派、文采派两派。本色派以朴素无华,自然流畅为语言特色;文采派则以词句华丽、文采璀灿为特点,并十分注意修饰词语,有很好的修辞技巧。关汉卿是本色派的语言大师,王实甫则为文采
5、派的杰出代表,其代表作西厢记堪称文采派的典范。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 (代表作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元杂剧四大悲剧: 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三、了解剧情长亭送别简介本文选自于西厢记。剧本描写唐代礼部尚书之子书生张珙父母亡故后,家庭败落,虽有满腹诗书才学,却还没有做官。在去京城应试的路上,于寺庙中遇见崔相国之女崔莺莺,两人产生爱情,恰逢乱军首领孙飞虎兵围古寺,强索莺莺为妻。莺莺之母崔夫人许诺:“无论何人,退得贼兵,情愿倒赔妆嫁,将莺莺许配于他。”张珙挺身而出,修书招来白马将军杜确,杀退孙飞虎,不料崔夫人变
6、卦,竟让张珙与莺莺兄妹相称。二人不甘忍受礼教束缚,在丫鬟红娘的热情帮助下,几经挫折,终成眷属。崔夫人在生米已成熟饭的情况下,不得已虽然同意婚事,但提出张生只有到京城考取状元后,才能完婚。本文的故事就是一家人为张生赴京赶考的送别。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有鲜明、深刻的反封建的主题。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西厢记结尾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
7、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四、阅读课文,圈点批划,把握本剧的内容及情节,并理出你的疑问和学习建议。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筵席(yn)玉骢(cng) 揾(wn)泪 蹙眉(c)挣揣(chui)玉醅(pi)金钏(chun)靥儿(y)谂知(shn)青鸾(lun)、解释下列词语谂知:知道,详细了解蹙愁眉:皱着眉头;皱,收缩。举案齐眉: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十分恩爱。 蜗角虚名:蜗角:蜗牛的角,比喻细微。微小而没有作用的名声。蝇头微利:如同苍蝇头那样的小利。比喻非常微小的利润。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长亭送别这一折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场景?(请用四个小标题加以概括)
8、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4.阅读中的疑问和学习当堂检测1下列加线字注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A余荫(yn) 玉骢(cng)揾(wn)泪 张珙(gng) B迍迍(tn ) 泠泠
9、(lng ) 溶溶(rng )惶惶(hun ) C金钏(chuan)蹙(c)眉谂(shn)知玉醅(pi) D弃掷(zh) 长吁(y)赓(gng)续栖(x)迟 2 下列对西厢记一剧的有关内容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西厢记是元杂剧,写的是张珙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自由幸福的摧残,歌颂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以及他们的斗争和胜利B西厢记以其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成为我国古典戏剧中的现实主义杰作,为明清以来的戏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C西厢记全剧情节曲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五本二十一折,一气呵成,结构相当完整。曲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D长亭送别一折,写的是一个送别
10、的场面。虽然这一折没有尖锐的戏剧冲突,但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莺莺、张珙和老夫人还是各不相同的。 3下列对课文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C) A全折可以分为四部分,它们分别是写赴长亭路上的场面、长亭饯别的场面、临别叮嘱的场面和分手后的场面。 B这一折戏,有头有尾,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C莺莺是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这主要表现在她珍视爱情而轻视虚名利禄,但她在离别时的痛苦和怨恨之情,却主要限于“儿女情长”。 D张珙在爱情方面和莺莺是一样的真挚,但在对待功名方面,却也还有些许的留恋,这就使得莺莺对二人的前途有着深深的忧虑。第二课时学习
11、目标:揣摩戏剧语言,体会人物心理,评价崔莺莺的爱情观。一、 合作探究:揣摩戏剧语言,感受人物心理。1.哪些段落中的哪些句子最能表达出主人公崔莺莺的内心思想的情感?表达出崔莺莺哪些情感?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朝天子、耍孩儿、四煞、三煞、一煞、收尾等。缠绵不舍、痛快忧愁、担忧牵挂、郁闷怨恨2.恋恋不舍、痛苦担心是夫妻分别的人之常情,莺莺在送别张生时还有一种特别的心情是一般情侣分别时不一定有的,是什么之情呢?品读“朝天子”找出依据。(明确怨恨)怨恨什么?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3.在莺莺眼里中状元得功名与她的爱情相比是虚名微利,重要的是两情相悦,长相厮守,她这种对爱情的认识在课文中表现
12、了多次,请找出四处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思想的句子。【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折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4.通过本折曲子你读到一个怎样的莺莺形象?作者在本折中一方面描写了莺莺依依不舍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重情轻利的思想。她为离别而悲啼愁苦,痛极之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这种埋怨正是爱极痛极的一种变态心理,是一种深情的痴语。莺莺既倾诉着内心的万种离愁、无限幽思。
13、又流露出怕被遗弃的痛苦心理。此时此刻,莺莺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说,然而她对“怜取眼前人”的临别赠言,其实正是她内心隐忧的曲折吐露,也是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的阴影的反映。在莺莺看来,重爱情轻功名,状元及第并不值得羡慕,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所致。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的怨恨。莺莺还进一步把怨愤指向那可恶的名利思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世俗的名利”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她鄙视功名利禄,鄙视等级观念,反对门
14、当户对的婚姻观念,反判封建的伦理观念,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二、合作探究:对莺莺的爱情观你是否赞同呢?观点一:不赞同。门当户对的婚姻是爱情的保鲜剂。只有双方以平等的地位交往,以后的生活中才能更和谐。一份美好的爱情,还需要得到家人的同意和祝福,这份爱才能更长久。作长远打算,中状元后在厮守在一起不是更好吗? 观点二:赞同。真爱不在乎功名,不在乎地位。假如他一去不复返,他们的爱情就是悲剧,造成这种悲剧结局的祸首是谁?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2、赏析长亭送别的曲词美。一、赏析戏剧情景交融的意境美。1. 以景写情,委婉含蓄,情景交融,词
15、谦情美,是西厢记魅力的所在。有感情地朗读,品味曲子魅力,找出情景交融的曲子。 知识回顾:在情景交融的诗词中,景物描写往往是抒情或议论的铺垫,起到渲染 气氛、衬托(或反衬)人物感情、揭示主题的作用。端正好、滚绣球、一煞等2.对找出的曲子进行赏析: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感情?以端正好为例,分析长亭送别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端正好】一曲,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前一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的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
16、而变红的。“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前者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附:(自主选择) 滚绣球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什么感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意象:柳丝玉骢疏林斜晖 马儿车儿情感:离情难舍、怨恨手法:借景抒情 夸张(松了金钏减了玉肌)一煞收尾中的那景是怎样体现莺莺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的?(提示:可以从“极目而不见,欲语又无人,闻声人无迹,见马不见人”四处入手,这支曲子句句写景,句句
17、含情,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二、赏析戏剧的曲词美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1.首先,曲词熔炼了很多古典诗词,请同学们找找。(1)化用范仲淹的词: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化用范仲淹的词句的作用是: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2)“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化用苏轼满庭芳,表现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3
18、)“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4)“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是“留”“思”的谐音。(5)“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化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极言愁多。2.其次,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并加工为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叨叨令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具是民间口语,但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3.最后,全折巧用修辞。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
19、、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等。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结合,因情随物而设。完成课后练习三补充:(1)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2)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表现情感折磨下的身心交瘁。(3)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4)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归纳: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三、将古代诗歌改写成现代诗,是鉴赏古诗词的非常有效的方式,它可以使我们在富有创造性的语言实践中,
20、加深对原作的理解感悟,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请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参考: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崔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一间破败的亭子孤零零座落在山脚路旁。车马声惊动亭
21、上栖鸦“噗噗”飞起。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此处就是分手之地吗?“开席吧!”老夫人冰冷的声音告诉莺莺:这是无法拒绝的现实。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纵有万语千言要讲,却又无从说起。看着南飞的大雁,莺莺在心里对张生说,托付深情的大雁,传来平安的消息吧!拓展阅读:梁实秋说:“你走时,我不送你;你来时,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都去接你。”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宋晓杰有一种别离无声无息,惟有渐行渐远的切肤之痛。从梦的边缘醒来,隐约听到车轮穿过夜雨的声音,穿过清晨的声音,或者也穿过往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场甘霖潸然降临,默默地滋养与浸润。窗外,铅灰色的天空沉郁着,似闲愁无边无际。忘记了最初的来路
22、是朝向哪个方向;忘记了是晴着,还是阴着;忘记了惊鸿一瞥怎样找到了绿洲;忘记了第一个牵系命运的手势怎样匆匆挥就。我在最后的一片云中,看到了荫泽的离去;在最后的一滴雨中,看到了你犹疑的泪滴。 悄悄地别离是怎样的不朽?我始终不懂,是谁在暗处操纵着记忆的列车穿过时光的隧道,轰鸣着远去?当周遭恢复了往日的沉寂,在路旁众多的树木中,会不会有一枚早慧早熟的叶子,忍不住伤心地坠落,其余的树叶仍毫发无损地沉默着?岁月的尘埃纷纭落定,平凡的一生,往往因为一束平常的目光,或者一个跳跃的念头而改变。无意,也是有意。 悄悄的别离是雨后空寂的林间小径,铺满金黄的落叶;是大写意的国画,荡着悠远的诗意;是午夜曼妙的乐曲,舒缓
23、自如地淡去;是人与人在逐渐走近,心与心却拉开了距离。 一股潮湿的水汽轻烟一样飘散。一种温柔的情愫冰霜一样消融。 还有什么是我喉中的鱼骨,始终没有吐出?我想象着血色的夕阳如何映红水面,映红你深思的双眸和风霜的面庞。想象着如黛的青山如何褪为嶙峋的黑暗,褪为笼罩我一生的夤夜。尽管已经讲了许多,对大海、对明月、对你。但我还是记起有一句最重要的什么话没有讲过,是圣典般的欢喜夸大了来历不明的亲切,是骨髓里的率真和执拗牵引出一切,改变了一切。 缱绻的情怀是熙攘的世间留下的最后一颗火种,把灵魂引燃;是坦诚的最后一粒子弹,把真情击中。我怎能不用心地把握?然而,在光阴的背后,一定隐藏着什么。悄悄,是土地返青的理由
24、,是河流改道的理由。同样,也是泪滴滚落的理由,是血液凉彻的理由。总之,是勇敢地活下去的理由。 还要急急地追赶吗?我与真正意义上的别离相距太久,而且远。明晰的景象却游鱼一样静影沉壁,尘封在亿万年前地壳变迁的永恒一瞬,在一次又一次游人的惊诧和喟叹中,我们永生的疼痛一览无余。心慢慢地灰下去了,然后转暗,忧伤而坚硬。 还不到深秋,可是,我的头脑中却充满了枫叶的粲然、落花的萧飒、青草的凄凄。一种凄楚的美、破败的美、残存的美。一股凝重、沉实的气息。为什么人生的季节与现实的四季不能完全地吻合?敏锐的内心却与现实的丰欠、亏盈有着惯性的联系。还不到深秋,我就看到了收割后空旷的田野,还有我腕上轻飘飘的竹篮。我痛恨
25、我的不谙稼穑。忠厚、朴质的土地不偏袒任何一颗种子,除非有什么挡住了从种子通往果实的道路。 月台上,星辉倾泻,凝眸无语;栈桥旁,汽笛长鸣,兰舟催发。一阕阕妩媚婉约的词,一曲曲低回断肠的箫。无处停泊,无处停泊。在悄悄里,烦忧又忘忧;在悄悄里,摄魂又销魂。 遥远的今生究竟有多远?我在一路探寻中慢慢离开你的视线,以及你心灵的港湾。夕阳下,柳浪深处,长亭短亭殷勤相送,如流的箫声起于逝水之湄。荡漾,如烟如雾,柔媚中蕴藉着风骨;哀怨,似梦似幻,流连中充溢着果决。注定会有这样一段缥缈的音韵点染冗重的今生。这个结局我清楚地知道。带走你的那一湾水,明亮了我的一生。 凄美的别离难了的情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赏析 (覃晓敏
26、)读过不少宋晓杰的散文,甚是喜欢。她淡雅而纯净的文笔总把我带到一个恬静的世界中去,让我的心灵忽然间恬静起来。宋晓杰是个善于观察生活,并且懂得生活的女人。在她的许多文字里,她用质朴而淡雅的文笔娓娓地向我们讲述了她的生活以及她对生活对情感的体会。读她的文章,感觉像是在聆听一朵花开的声音,是那么的恬然而舒适。是的,宋晓杰的文字就像一朵粉玫瑰,淡雅地、恬静地绽放在我们的心中。而她的这篇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我尤为喜欢。淡雅中渗透着淡淡的忧伤,忧伤中夹带着浅浅的闲愁。首先从文本的结构看起。它段落分明,脉络清晰,看起来极富美感。同时,文章步步紧扣、层层展开,段落与段落之间衔接得非常自然,毫无艰涩之态。从文章可以
27、看出,当时作者的文思犹如滔滔的江水,一涌而出,倾泻而下。而它的开头与结尾,精练简洁却极富意蕴,令人深思。因而,它轻易地俘虏了我的心。而从本文的意境上来说,它的意境底色是淡淡的忧伤与悲凉。你看这些语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场甘霖潸然降临,默默地滋养与浸润。窗外,铅灰色的天空浓郁着,似闲愁无边无际。”“我想象着血色的夕阳如何映红水面,映红你沉思的双眸和风霜的面庞;想象着如黛的青山如何褪为嶙峋的黑暗,褪为笼罩我一生的夤夜。”这样的句子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作者巧妙地运用意境来向我们展现了她那有一点点忧伤,有一点点哀愁的心境,真切得就像是我们自己的心情一样。就是这种忧伤与悲凉的意境,把我们
28、的心轻轻地悬了起来,跟着作者,跟着文字一起跳动,一起疼痛。最让我心灵颤动的是作者诗意的语言。是的,这是一篇美文。优美的意境、优美的文字,连同优美的思想成就了如此一篇优美的散文。读的时候,你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一切都是那么地清新,那么地淡雅,那么地美。而我们的心灵则像被带到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那么的恬然,那么的纯净。“我在最后的一片云中,看到了荫泽的离去;在最后的一滴雨中,看到了你犹疑的泪滴。”“月台上,星辉倾泻,凝眸无语;栈桥旁,汽笛长鸣,兰舟催发。一阕阕妩媚婉约的词,一曲曲低回断肠的箫,无处停泊,无处停泊。在悄悄里,烦忧又忘忧;在悄悄里,摄魂又销魂。”你读一下,品味一下,多么像一首
29、诗啊!而像这样诗意的语言,文章处处可见。因为全文都是由这样的语言所构成的,再看看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吧!别离,不过是平常生活中一个常见而又普通的场景。可是,作者却能够用诗意的语言将它诗化,赋予了它灵气与内涵,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了离别的丰满形象。她说:“悄悄的别离是雨后空寂的林间小径,铺满金黄的落叶;是大写意的国画,荡着悠远的诗意;是午夜曼妙的乐曲,舒缓自如地淡去;是人与人在逐渐走近,心与心却拉开了距离。”多么地生动,多么地美丽啊!在作者的笔下,别离,是疼痛并美丽着的,是忧伤并诗意着的。如此的别离,我们平常是否感受过呢?!同时,我觉得,这篇散文极富内涵。它并非是简单的写别离,更是由别离引发了对人
30、生,对感情,对自我的思考:“平凡的一生,往往因为一束平常的目光,或者一个跳跃的念头而改变。无意,也是有意。”“悄悄,是土地返青的理由,是河流改道的理由。同样,也是泪滴滚落的理由,是血液凉彻的理由。总之,是勇敢地活下去的理由。”“注定会有这样一段缥缈的音韵点染冗重的今生。这个结局我清楚地知道。”这一次次的思考,是一次次主题的升华,是文章意蕴和内涵的所在。作者更在最后有了释然的感觉,是的,世事总是无奈,而快乐总要继续。而这人生路上的悲欢离合,是生命的一个历程,一个点缀。是的,“带走你的那一湾水,明亮了我的一生”。【个性化备注】红楼梦读到第三十二回时,有这样的情节:宝玉把他正偷读的西厢记推荐给林黛玉
31、时说:“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黛玉:“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已看了好几出,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一面看了,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后人对西厢记的评价:金圣叹说:“王实甫西相记,第六才子书。”(金圣叹,中国清代才子,中国第一批评家。其余几部才子书为:庄子、楚辞、左传、杜诗、水浒)贾仲明也在凌波仙里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前人评点 世传实甫作西厢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梁廷楠曲话) 天地间最动人归思者,莫如山色,而最慰人悬望者,莫如残照。何别?天涯游子,触景增怀。对青山之无恙,久客而悲他乡,睹落日之
32、无多,长策而归故里。人情往往然也,未有伤心特甚如今日也。(陈维崧才子西厢醉心篇)元杂剧常用的一些古白话词:行动些(走快些)、没来由(没由来)、葫芦提(糊涂)、只合(只应该)、也么哥(词尾助词)怎生(怎么)、哥哥行(哥哥那边。哥哥,对一般男子的客气称呼。行,宋代和元代口语里自称或者称呼别人的词后边,有时加“行”字,大致相当于“这边”“那边”或者“这里”“那里”)、兀的(“这”的意思,带有惊讶语气)咱(元曲中常用于句尾,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吧”)、着(命令)、子母每(“每”,“们”)。有关送别名句积累1.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2.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
33、江天际流。3.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4.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6.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8.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9.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10.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推荐阅读:李存葆飘逝的绝唱 对西厢记的美学诠释段落节选1.爱美是人的天性,审美则需要文化。缺乏文化的审美,仅是一种表层而原始的欲的冲动,全然没有温文尔雅,而粗野的“审美”,甚至把“美”放逐到娼妇的位置。 王实甫是美的鉴赏家,细检西厢记,他笔下的崔莺莺、张生也是美的鉴赏家。2.大凡读过西厢记的人,都知悉在崔张爱情道路上横亘着“三座大山”,而每一座都是那般难以逾越。一乃封建礼教。二是门第差别。三为名花有主。3. 西厢记中的红娘,是美好、善良、纯真和聪慧的化身,是王实甫为中国乃至世界艺术长廊留下的千古不朽的形象。4.时间是无情的大剪刀,它不仅可以剪裁历史的春秋,也可以裁剪人类情感的流云。【教后反思】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