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中图版)(共15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391359 上传时间:2022-04-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中图版)(共1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中图版)(共1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中图版)(共1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中图版)(共15页).doc(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高中地理必修1、2、3(中图版)复习提纲必修1 第一章 地球在宇宙中课标: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1)宇宙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2)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 银河系 太阳系 地月系 河外星系(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200亿光年)(3)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巨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远日行星);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绕日公转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4)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

2、存在着高智慧生物的天体。存在生命原因是:外部条件: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液体水、可供呼吸的大气。课标: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2、(1)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太阳主要成分是氢和氦,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 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2)太阳活动

3、主要标志: 黑子光球层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耀斑色球层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伴随发生,周期11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黑子影响降水量;耀斑扰乱地球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信受阻;干扰地球磁场,发生磁暴; 高纬度地区产生极光。课标: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3、(1)比较自转公转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自转自西向东北逆南顺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除 两极点外,都是15/小时 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公转自西向东北逆南顺一个恒星年规律:近日点(1月初)较快,远日点(7月初)较慢 (2)晨昏线:昼夜半球的分界线。顺地球自转方向,由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白天入黑夜的是混线此线上太阳

4、高度是0度。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度。(3)时间计算:东加西减。(加减)地方时: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4min 。(东加西减)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区时:各时区的都以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相邻时区相差1小时。(东加西减)北京时间 :是东八区的区时,1200E的地方时。伦敦所在时区:0时区(中时区): (4)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 (5) 黄赤交角为2326,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自转或公转)运动。春分3月21日秋分

5、 9月23日02326N2326S夏至6月22日冬至12月22日节气时间(前后)直射点位置移动方向春分3月21日赤 道向北夏至6月22日北回归线向南秋分9月23日赤 道向南冬至12月22日南回归线向北 (7)各节气的特点研究夏至日冬至日春分或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小值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小值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赤道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昼夜长短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6、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全球昼夜等长出现极昼范围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全球昼夜等长(8)天文四季的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反向与昼夜长短变化趋势关系时间太阳直射点方向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北半球南半球12月22日至次年6月22日向北移动昼渐长,夜渐短,6月22日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昼渐短,夜渐长,6月22日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6月22日至12月22日向南移动昼渐短,夜渐长,12月22日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昼渐长,夜渐短,12月22日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3月21日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课标: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

7、要特点外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上,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圈层结构内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下,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岩 石 圈 结构:地壳全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课标: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如右图2所示,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作用重融再生。岩浆岩:由于岩浆活动岩浆喷出地表或停留在地壳中冷凝成岩浆岩。(内力作用) 沉积岩:露出地表的岩石经过外力作用(风化、侵蚀使其成碎屑,搬运到较低区域沉积压实,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外力作用) 变质岩:岩石在地下高温高压经变质作用成变质岩。(内力作用)课标: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8、(见图3)引起地表形态发生改变的力量包括来自地球内部的内力和来自太阳的外力,我们统称为地质作用。内力和外力是一对矛盾,内力形成高生低谷,而外力削低高山填平低谷,二者总是同时作用。褶皱:形成的地貌是高山、谷地,绝大部分山脉是褶皱山脉;地堑:地貌常呈狭长的凹陷地带 如:渭河平原、东非大裂谷地垒:地貌形成块状山地 如:华山、庐山风力和流水的侵蚀、沉积形成的主要地貌形态:风力侵蚀: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沟谷、戈壁、裸岩荒漠风力沉积: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流水侵蚀: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水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科斯特地貌流水沉积: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课标:运用图表说

9、明大气受热过程1、(1)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最主要、直接的热源。(2)与大气的保温作用有关的现象现象成因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多云时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散失热量少人造烟雾的防冻效果可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地面温度晚秋或寒秋,霜冻出现在晴朗夜晚及“十雾九晴”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低,气温低,易出现霜冻及雾等天气现象吸收作用:臭氧和氧原子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3)大气运动 (4)热力环流: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垂直方向规律:受热的地方垂直(运动),高空(近地面或高空)形成

10、高压,受冷的地方水平(运动),近地面(近地面或高空)形成高压。水平方向规律:在同一水平面上,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5)风形成的直接原因:大气的水平运动。高空风向:是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剃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风向:是摩擦力、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剃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课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大气环流:使高低纬度之间海路分布之间的水分和热量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2)三圈环流所对应的地面气压带风带:(注:风向指南北半球的风向) 由于太阳直

11、射点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7月)北移,冬季(1月)南移。 (3) 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切割副热带高气压带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冷高压,切割副极地低气压带分别写出名称:7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1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4)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范围: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区。 风向: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亚季风:范围:印度地区,我国的西南地区。 风向:冬季东北风,夏季西南风。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季

12、节移动。(5)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分布成因性质影响赤道低气压带赤道附近强烈的太阳辐射不断加热地表,暖空气稳定上升热低压;湿热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30度附近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向南北流去,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发生偏转,在30度附近上空积聚被迫下沉而成暖高压;干热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纬60度附近南北两股气流相遇,暖空气上升而成冷低压,湿冷极地高气压带两极地区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积聚在低空,形成高压区冷高压,干冷风带分布风向成因性质纬度位置气压带之间北半球南半球低纬信风带南北纬30与赤道之间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东北风 东南风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的风,受地偏力的影响偏转而成干热

13、中纬西风带南北纬3060之间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西南风西北风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风,受地偏力的影响偏转而成温热极地东风带南北纬6090之间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东北风 东南风极地高压的下沉气流在低空向低纬度地区运行,受地偏力影响偏转为偏东风干冷 课标: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峰面、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3、(1)锋面锋面概念图示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实例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 暖气团进攻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天气。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我国大多数降水天气,北方夏

14、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寒潮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进攻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连续性降雨,降水在锋前(前、后)气压下降、气温上升、天气转晴。一场春雨一场暖准静止峰冷暖气团实力相当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降水强度小,持续时间长,阴雨连绵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江淮地区的梅雨季节;冬半年贵阳多阴雨冷湿天气 (2)气压系统中心气压垂直方向水平运动方向天气状况气旋低气压上升北逆南顺多阴雨天气反气旋高气压下降北顺南逆天气晴朗课标: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 (1)认识水循环的各个环节的名称。组成内陆循环的各环节 蒸发、植物蒸腾、凝结、降水(4个) 组成海陆间循环

15、的各环节蒸发、凝结、水气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地下)(6个)组成海上内循环的是蒸发、凝结。降水(3个) 台风登陆属水气输送环节,江河入海属径流环节,它们都属于海陆间循环。塔里木河只参与内陆循环。(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联系各圈层,进行水分的联系,同时进行物质迁徙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过程延续。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不断得到更新,并能持续利用。水循环还能塑造地表形态。课标: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四大渔场的成因。北海渔场位于北大西洋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处北海道渔场位于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纽芬兰渔场位于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秘鲁渔场形成的原因

16、:秘鲁海区冷海水上泛 。课标: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1.不同的气候特点,影响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不同,进而形成不同地表形态: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流水作用弱,而风力作用(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强。地表形态:蘑菇岩、风蚀城堡、沙丘、戈壁等 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强。地表形态:“V”型谷、河谷、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2.气候影响河流的流量及其季节变化:若河水的来源主要是天气降水,则河流的流量与降水量相关:降水多少,影响流量大小;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均,影响流量的季节变化。如:地中海气候区的河流,冬季流量大;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夏季流量大。 若河水的

17、来源主要是融水,则河流的流量与气温相关。课标:举例说明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环境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2在任何地理地域五种自然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在某地域环境特征的形成中,地形、气候往往起主导作用。课标: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聚落包括:乡村和城市2世界城市多分布在水热条件好适宜的平原地区、热带的高原地区、山区的谷地。 城市建设最好的地貌条件是大片地形平坦,地势稍高的区域;因为其利于建筑减少投资;周围平坦的地区农耕活动的农产品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因此,平原是建城的理想地形。 热带地区:聚

18、落往往分布在高原上(因为低地过热,不宜居住) 山区河谷:聚落发展空间常受到地形条件的制约,形态往往成为狭长形地带3平坦地区利于铁路公路等交通线的建设;地表形态影响交通线的走向、密度、建设投资、技术难度。课标: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气候变化的表现:冷暖干湿交替。2近代(近一、二百年)气候变化的整体趋势:变暖,(但幅度大小不同,有些的方可能降低)。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植被的破坏3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农业:高纬度收益(升温幅度加大,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中纬度受损(水分亏缺);病虫害爆发受害范围扩大;农作物分布范围扩大;粮食生产总体下降。工业:高纬度供暖

19、耗能减少、低纬度制冷耗能加大,影响能源工业;产生温室气体的工业压力大,节水节能、耐寒耐热的培育技术市场广阔。人类健康: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疾病发病率和传播范围加大。海平面和海岸带:导致海平面的上升;部分沿海地区被淹;地下水位抬高、土壤盐渍化,影响农业;港口设备和建筑物受损影响航运;影响水产养殖等。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受影响大,某些渔场消失或扩大;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必修2 第一章 人口增长、迁移和合理容量11人口增长1、世界人口增长 1770年之前增长缓慢:工业化之前 17701950年快速增长:西方国家开始工业化 19501999年更快增长:发展中国家开始工业化 1999年至今

20、开始减速:发达国家开始进入负增长,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入增长下降阶段2、人口数量的变化 人口自然增长:即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3、人口增长模式 模 式特点分布原因问题对策 高高低 (工业化前)出生率、死亡率为35左右原始群落自然灾害、战争、疾病;生产力水平低下,营养不足,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基本生存、生活得不到保障发展生产力 过渡模式 高增长阶段 (工业化前期)首先是死亡率快速下降,出生率仍很高一些发展中国家(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食品供应与营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增长快,人口压力大,自然资源供应紧张计划生育,开源节流,可持续发展 过渡模式 增长

21、下降阶段 (工业化后期)出生率快速下降,死亡率下降缓慢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土尔其、阿根廷、印度、中国、韩国、新加坡)家庭愿意抚养更少的孩子,社会保险和福利事业的发展 “三低”模式工业化后目前多数发达国家 (特别是西欧负增长, 死亡率略有上升);除了增长下降阶段的社会原因外,与社会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青年人推迟结婚、减少生育有关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社会负担重,老年人生活困难、孤独鼓励生育,鼓励移民,1.2人口的迁移1、 人口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a 空间位移:有迁入地到迁出地b 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限

22、c 时间限度:具有永久性或长期性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2、 国际人口迁移a 新大陆发现前人们的迁移活动集中在旧大陆b 发现新大陆至二战前的迁移主流方向:旧大陆(亚、欧、非) 新大陆(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原因:为缓解旧大陆的人口压力,开发新领地,带着发财梦的移民自愿迁移,被贩卖的奴隶被迫迁移c. 二战后至今的迁移主流:方向:欠发达地区(亚、非、拉) 发达地区(欧、北美洲、大洋洲) 原因:欠发达地区人口压力大,发达地区经济条件好,机会多。注:欧洲由人口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 北美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3、推拉理论及实例迁

23、出地的推力、迁入地的拉力以及地域联系的方式促成了迁移。具体分为:a.经济原因主要原因如发展中国家的优秀人才外流、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三峡移民、西部大开发引起的移民b.政治原因(包括战争、国家政策、政治迫害)如1972年乌干达亚裔被独裁者驱赶迁往英国、我国历史上的移民戌边、巴勒斯坦战争难民c.社会文化原因(包括宗教、民族、种族、求学问题)如越来越多的学生去海外留学,1947年印巴分治1500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d.生态原因(包括自然环境差异、环境破坏、自然灾害) 如美国老年人向南部“阳光地带”的迁移,旱涝灾害引起的迁移e.其它原因(包括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年龄) 如落叶归根、男性比女性更富

24、有迁移动力4、特别提醒:a 几百年由移民建立起来最大的国家:美国b 发展中国家普遍的人口迁移空间形式: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c 中东地区外籍工人较集中的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伊朗、沙特等产油国因石油收入大增,经济发展很快,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1.3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合理人口数量特点最大值最佳值计算依据自然资源条件自然资源条件、社会条件影响因素最重要的因素是淡水,其次是土地。开放程度、自然环境、科技水平、消费水平、相对性不断变动,但在一定历史阶段,是可以相对确定一个取值范围的 特别提醒 a 我国最大人口容量16亿人左右 b 中国人口合理容量89亿人 c 世

25、界最大人口容量100亿人左右d 世界人口合理容量60亿人左右2.1城市的空间结构1、 城市功能区:同一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的需求往往是相同的,从而导致它们在空间上的集聚。功能区内以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它功能。功能区之间不一定有明显界限。城市空间结构(地域结构):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有规律地结合,并随各种原因在不断变化。2、 特点功能区面积区位特点功能区特点中心商务区小位于城市中心或次中心建筑物高大密集、经济活动频繁、交通便捷、通信发达,早晚人口流动量较大,人口昼夜差异大商业区小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对交通条件要求最高住宅区最大最普遍地价适中,环境洁净出现高级与低级住

26、宅区的分化,且背向分布工业区大向市区外缘扩展和迁移,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专业化程度高,积聚性强,形成片状工业区,因减低成本和环境要求而远离城市中心3、 原因a 历史因素:早期功能的延续 (北京的故宫,早期中国政治中心区,现在则是文化旅游区)b 社会因素:社会地位、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英国伦敦的唐人街,北京牛街回民小区)c. 行政因素:政府政策、城市规划d 经济原因主要原因(交通运输的通达度和距城市中心的远近)决定土地利用价值(地租),具有相应付租能力的功能区就会进驻该地付租能力: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付租能力的衰减速度: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4.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

27、异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一般用人口规模来表示城市规模。(1)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越大,其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小城镇:各用地功能混杂,没有明显的地域分化。 中等城市:外围形成居住区,市中心往往形成工商混合区 大城市:功能区种类多,分化明显(2)城市划分为四个等级:超大城市人口400万以上;特大城市人口100-400万以上;大城市人口50万-100万; 中等城市人口20万-50万;小城市人口20万以下(3)城市中心地理论:a.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相互重叠、交错,形成层层嵌套的城市体系。b.同等级中心的服务区是彼此既不重叠、没有空白的六边形c.一般情况下,城市的规模越大,等级越高、服务功

28、能越强(等级高、种类多),服务范围越大,相互之间距离越远。但并不等于说,城市的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的大小或强弱成正比,因为有些小城市可能有自己的特色服务功能较强。特别提醒:市中心地租最高,沿交通线往外地租逐渐下降,在道路交汇处又有所上升,形成地租次高中心,随后往外又继续下降。2.2 城市化1、 城市化的内涵及标志a.经济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b.人口:向城市集中。c.地域:农业用地发展成城市用地。 2、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a、城市化进程快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c、特大城市迅速发展。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集中于特大城市的现象更加明显。发展中国家特大城市数量多于发达国

29、家d、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地理位置-适宜人类居住的中纬度自然条件-平原地带空间分布特点-多呈带状延伸政治经济因素-各地的政治经济中心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纽约)北美五大湖城市带(芝加哥)日本东海岸城市带(东京)英国南部城市带(伦敦)欧洲西部城市带(巴黎)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上海)问题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区。问题环境问题:废气、废水、废渣、噪声交通问题:堵塞、汽车尾气社会问题:就业、治安、贫困住宅问题:发展中国家问题突出、拥挤、棚区;发达中国家内城衰落对策 建立卫星城或新城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特别提

30、醒: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总量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的本质: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2.3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问题一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 概念 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所创造的人类活动的产物。包括物质方面和非物质方面。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相对稳定性。2、 对城市的影响a. 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b. 对城市建筑结构的影响 城市建筑表现原因建筑结构中国建筑围墙是主要景观,城有城墙,院有院墙,宅有宅墙,庙有庙墙;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中西地域文化存在差异,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

31、向性、封闭性美国建筑绝少围墙;园林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西方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c. 对城市建筑风格的影响城市建筑表现原因建筑风格中国建筑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宫廷中的楼、台、殿、阁是其代表建筑风格;中国 “四合院”是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东方古代建筑突出皇权重要地位和封建等级制度;四合院民居蕴涵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礼制西方建筑豪华的皇宫、高大的教堂、开阔的广场、喷泉、花园、雕塑是欧洲典型建筑景观;花园、洋房、绿篱、草地是典型美国城市住宅建筑代表欧洲城市建筑表现出宗教影响占优势地位;现代住宅建筑反映不同收入阶层的生活环境3.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问题一 农业区

32、位因素1、 自然因素(变化较慢,相对稳定)a. 气候最重要。包括光照、热量、降水影响如:古巴的甘蔗、珠江三角洲的三季稻、松嫩平原的甜菜b. 地形平地适于发展种植业,坡地适于发展林木、畜牧。如:山地的垂直(立体)农业c. 土壤包括肥力,酸碱性的影响如:江南丘陵的茶树、黑龙江的大豆、山东的花生d. 水源灌溉如:河西走廊和宁夏平原(塞上江南)的粮棉,南疆的棉花2、 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现在越来越成为主导因素)a. 市场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如:城市郊区的农副产品基地(乳牛、花卉、蔬菜)。改革开放后,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农业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变迁b. 交通运费占成本比例较

33、高的产品,或者易腐的产品 如: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注:现代交通工具和冷藏保险技术,使易腐食品接近市场的必然性降低。一般 运输距离越远、远量越大,则单位运费越低,使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农业类型可以远离市场。b. 政策政府采用补贴等形式c. 科技能够改造不利的自然因素,扩大农业区位的范围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从而使成本降低,意味着农民支付运费的能力提高,使产品与市场的距离对农业选址的影响降低。 问题二 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迁移农业1、 原始农业游牧业、迁移农业、初步定住农业注:迁移农业不使用畜力,少使用工具,生产技术极为简单,也无固定的农田。 2、 传统农业 稻作农业、传

34、统旱作谷物农业、传统混很农业、地中海式农业 注:a 地中海农业临近欧洲市场,蔬菜、水果、园艺的生产受到极大推动,因此,许多地区传统的多样化农业已被专业化的商品性农业(水果、蔬菜、园艺)所替代。 b 传统旱作谷物农业和迁移农业的不同在于,其耕地是持续耕种下去的。3、 现代农业种植园农业、现代旱作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乳畜业、市场园艺业、大牧场畜牧业注:澳大利亚小麦绵阳带的分布图(P54) 问题三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土壤盐渍化(由于大水漫灌,排水不畅,使地下水水位上升,蒸发作用把水中的矿物质留在土壤表层,尤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很明显,如华北平原)2、荒漠化(由于植被破坏,农业用水过

35、渡,湿地破坏,过度垦植,过度放牧)3、水污染、土壤污染、生态系统被破坏(农药)3.2 工业区位问题一 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1、 原料指向型原因: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的费用较高举例: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制糖厂2、 市场指向型原因: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的成本较高举例:啤酒厂、汽水厂、印刷厂、家具厂、石化加工厂、棉布厂、汽车制造厂、面粉厂等。3、 动力指向型原因: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举例:有色冶金(炼铝),化学工业4、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原因: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举例:服装、包装、制伞、制鞋、电子装配5、 技术指向型原因:技术要求高举例:飞机、卫星、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生物技术问题二 工业区

36、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原料、燃料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 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工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逐渐增强。如钢铁厂选址的三次变化:选择靠近煤炭20世纪初期,技术改进,需煤量减少,选择靠近铁矿二战后,技术改进,运输成本降低,选择靠近海港。问题二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1、概念一些工厂往往在空间上近距离集中称为工业集聚。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称为工业地域2、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工业联系共用基础设施(交通、劳动力、资源、能源);产品上下游关系或零部件组装关系。由低到高4、 工业地域的发展工业点:少数几个工厂

37、,规模最小。工业区:城市内部较大的工业聚集区。如中关村。工业枢纽:重要的工业城市。如:北京、沈阳、上海、天津、广州、武汉、西安工业地区:若干工业城市连成一片。如沪宁杭、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工业区并非所有工业点都能发展成工业枢纽或工业地区。像钢铁工业、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由于生产过程复杂,需要与众多与之配套的工业、服务业,往往能发展成为较高等级的工业地域。所以有“钢铁城”,而没有“糖果城”问题三 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工业区条件工业部门发展特点欧洲西部工业区煤、石油等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工业基础好,市场广大,科技水平高,钢铁、机械 、石油化工等重工业;电子、宇航等高新科技产业工

38、业化早,高度发达北美工业区高度发达,微电子占有率高俄罗斯乌克兰工业区重工业为主中国日本工业区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产品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纬度沿海,交通便利传统工业区高新技术新兴工业区代表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中国辽中南工业区硅谷,中关村工业部门纺织、钢铁、机械、煤炭、化工电子、航空、生物技术发展基础煤矿和铁矿科研单位和高校区位条件煤铁资源、水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市场广阔环境优美,气候适宜,人才充足,交通便捷,市场广阔生产规模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工业分布高度集中规模较小发展趋势面临资源消耗大、运量大、污染重等问题。世纪年代,尤其是年代以后开始衰落,并经历长期的改造历程。增

39、长速度很快,产品更新换代快,研发经费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例较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问题四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3 地域联系问题一 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 当前地域联系的各种方式都向着网络化、快速化、专业化发展。1、 交通运输(多、快、好、省)如果是大运量,首选水运和铁路如果是近距离,首选公路如果是很紧急,首选航空如果是石油和天然气,首选管道如果是临河(海),首选水运 2、 通信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3、 商业贸易购储运销问题二 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影响(以交通为例)影响到自然和人文的方方面面,以下面两方面为例1、 对聚落形态的影响a. 因水路兴起,沿河流带状发展b. 铁路、公路使聚落沿交

40、通轴发展c. 综合交通使城市沿多方向发散发展d. 城市由内聚形演变为放射状,向外围分散出卫星城或新城 2、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点”:聚集人流、物流的各种“节点” ,“节点”编制成“网”的便是各种交通线。交通便捷处,商业网点密度更大 城市中心商业区的衰落,城市外围的高速公路旁。原因是:一方面,由于内城人口压力大,环境恶化,地价高,外城环境优美;另一方面高速道路网的建设和小汽车的普及。 3、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a 比较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及销售区b 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4.1 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危害1、环境问题的本质:发展问题,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2、世界三大酸雨区:欧洲(工业、西

41、风影响)、北美(工业发达)和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我国南方多酸雨的原因:有色金属工业发达(最主要原因),酸性土壤,多丘陵山地。根本措施: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问题一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对策元凶成因危害对策全球变暖CO2人为原因: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燃烧;植被破坏;自然原因:正处于间冰期,气温较高海平面上升导致土地淹没,土壤盐渍化;风暴及洪涝增多,气候异常提高能源利用率;寻找替代能源;加强国际合作减排臭氧层破坏氟氯烃制冷剂、发泡剂和清洗剂等产品含有氟氯烃化合物皮肤癌,白内障和传染病;灼伤动物、植物,影响其生长。从而破坏生态系统寻找替代物质;国际合作减排酸雨硫的氧化物和

42、氮的氧化物煤和石油等燃料(不包括天然气)的燃烧时,产生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毁坏森林;湖水酸化,鱼虾死亡;土壤酸化,作物减产;腐蚀建筑;提高能源利用率;寻找替代能源;回收利用废气,制酸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土质疏松,坡度大植树造林荒漠化植被破坏;水资源枯竭植树造林保护水资源是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农村的主要环境问题,应积极倡导生态农业。问题二 环境问题分布1、 世界三大酸雨区:欧洲、北美、中国长江以南(都是由于工业和人口密度大)2、 我国南方比北方酸雨灾情严重的原因:南方雨多;南方土壤为酸性;南方丘陵地形不利于有害气体扩散3、赤潮:成因:自然:温度高,降水少,水体交换少;人为:含N、P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 危害:水中缺氧,影响水生生物、渔业生产。 对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污水处理后再排放。4、自然灾害: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构成危害的事件。如:气象灾害: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4.2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进问题一 人地关系与人地思想演进发展阶段 人类思想 人地关系采猎文明崇拜自然人地基本协调农业社会利用自然对抗性增强,环境受到破坏工业革命征服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