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庆”九头十三坡“简介(共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安庆”九头十三坡“简介(共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老安庆”九头十三坡“之首登云坡登云坡位居老城“九头十三坡”之首。顺登云坡一路攀上来,便是盛唐山巅。史载汉武帝曾由此登山一望。东晋建武元年(317),精通阴阳历算的郭璞也气咻咻登了上来,结果一抬头,水树千帆,云烟万岭,不由击掌叫绝,连呼“此地宜城”。 登云坡东接小南门正街,街口过去在康济门西侧,出城门,便是小南门外。登云坡南的山裙之地,早先建有观景胜地三江第一楼,登楼扶栏,“山以前身献,江以半壁收”,被誉为老城观江第一佳处。三江第一楼清康熙年间由山东提学任塾修建。后凤阳府训寻鲁琢在楼南修建私家花园养园,并洋洋自得曰“养园我筑大江头,恰拥三江第一楼”。 登云坡的“坡”,主
2、要集中在巷西,现仍存麻石条阶坡七十三级,坡之高之陡,在老城不多见。民国时期,登上坡顶是小小十字路口,南去为大南门内正街,向北是利民街,穿街而过,便是胭脂巷。南行十多米,另有一条插竹巷。出登云坡西巷口,曾建有长啸阁。由于位于盛唐山顶,登阁远望,长江如练,尽收眼底。与长啸阁齐名的,是小蓬莱茶馆,店内经营点心品种繁多,味美质佳,在老城独树一帜。其中出名的有千层油糕、翡翠烧卖、水晶包子、鲜肉大包、重油烧卖等。诗人苏曼殊在安庆任教时,也常“至小蓬莱吃烧卖三、四只”。 康济门、镇海门被毁之后,登云坡渐渐失去光彩,虽然路面经过几次大的翻修,但其中“登云”之感已无法找回。近些年周边高层住宅群拔地而起,更把一条
3、登云坡巷挤得又窄又细,即使登上坡顶,立在盛唐山巅(大南门街至任家坡、插烛巷的十字路口),也南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了。安庆九头十三坡九头即: 卫山头(体育场东侧) 高井头(建设路) 横坝头(大观亭西侧) 大拐角头(北正街南) 小拐角头(天后宫) 高山头(朱家巷北) 墩头(大观亭西南) 游山头(鸭儿塘对面) 朱山头(太平寺旁) 十三坡是: 朱家坡(沿江东路) 卸甲坡(东门同城巷) 昌甲坡(殡葬馆旁) 任家坡(胭脂巷西) 邓家坡(杨家塘附近) 登云坡(胭脂巷口对面) 凤凰坡(大南门口) 宣家坡(大南门附近) 司下坡(四方城附近) 五垱坡(西城门口) 黄甲坡(杨家拐旁) 县下坡(五垱坡对面) 墩头坡(大
4、观亭附近)安庆九头十三坡之首高井头(民国时期高井头南街口照片,现在为水师营水产品市场。往南,便是长江。现在长江水位,已落至有记载以来的最低点)高井头是老城“九头”之首,过去这周边曾经有一口老井,因为位于高冈之上,约定俗成,称之为“高井”。高井在安庆赫赫有名,怀宁县志上曾有记载,但位于何处,岁月匆匆,时光流逝,已经无法寻觅。但高井头作为地名,却长期延续下来。即便现在被强行兼并为建设路的一截,老安庆人仍如此称呼。13路公交车就有“高井头”一站,下车则是高井头小商品市场。上世纪50年代初,高井头南起小二郎巷,北至钱牌楼,由康济门进城,过小南门正街,一上一下,正好是一个坡。再往北,便是三步两桥。高井头
5、街南,有一条窄巷,叫进士第,在是花鸟市场。进士弟南,现万豪逸景一带,为始建于明代的粮库,后称为“万亿仓”。万亿仓规模最大时,内有会储堂、后堂,其间环建南仓39楹,北仓32楹,南外仓15楹,北外仓13楹,后堂南北又分建9楹和11楹,其后又为大晒场。民国初,万亿仓改为省城储谷处。后部分房舍又陆续改建为学校。最初在这里圆办学的马伯瑶(民初任北京参议院议员,后任安徽省印花税务局局长),也是安庆自来水的创始人。1919年,他在万亿仓后部创办成德中学。1920年,饶耀晖也联合一些教师,在万亿仓前部创建奎文中学,1929年又与郭咸中合办,改校名为安庆私立中学。(晚清安庆城区图,请注意“高井头”所处位置)(高
6、井头新貌)安庆九头十三坡之墩头坡墩头坡,古名游家坡,东连大观亭街,西接广济桥,南邻横坝头,北为采菊巷,全长不过百余米,坡势平缓。民国初,西门外的后街(大观亭至大王庙)是繁华的商业区,可谓寸土寸金,大小商店及货摊有数百家,而墩头坡只是其中很短的一段。如今的墩头坡短短的一条街,却有着两个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街之南为一幢幢拔地而起的现代高层住宅楼,街之北仍是民国时期所建的老店铺和纵深的三五进老屋,它们兴许还能让你感受当年老街的氛围。说墩头坡,不能不说机房,不能不说木机和铁机。清末民初,随着上海、芜湖两地纺织业兴起,市场对棉花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安庆周边的棉花种植业随之扩大,棉行也随之增多,这也大大地刺
7、激安庆纺纱织布作坊的发展。1950年代前,西门外的后街,已形成一家一机的家庭式作坊,以钱、毕、昂氏三家规模最大,作坊主们大都来自合肥。在墩头坡街头巷尾,随时听见“哐啷、哐啷”的织布机声。循声望去,皆是一间堂屋摆着一台或几台织机。1955年在一片公私合营大潮中,城西机房人家全部“合作化”,分别成立了几个棉织生产合作社,1963年并转到安庆市染织厂。墩头坡机房人家几代人为之奋斗近半个世纪的产业,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城西延绵数百年的机杼声也随之戛然而止。随意走进墩头坡北街一家大门头,纵深都会有三五十米,大多是清末民初的老房子。老房已是墙裂壁歪,屋内黑漆漆,地下湿淋淋,墙角四周长满青苔,电线似蜘蛛网牵挂
8、四壁,倘若再经风雨侵袭,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昔日一个大门头少则居住七八户,多则十余户,几家合用一厨房,做饭时稍不留意,都会屁股撞屁股。如今人去楼空,只有一两户在此无奈守候,几分破败,几分凄凉。墩头坡之中唯有一家事业单位安庆血防站北郊血防组。1963年安庆血防站迁入墩头坡,后来改为北郊血防组。北郊血防组住院部,有二十多张病床,大都是西郊、北郊血吸虫患者来此接受治疗。北郊血防组的门头不大,却很深,至少有三五十米之深。穿过两栋楼,别有一番天地:一栋三层宿舍楼,前面种植两棵树,一棵香橼树,一棵松柏,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树下用铅丝网绕一圈,里面养了三五只鸭,七八只鸡,圈外猫跑狗走,楼后一片菜地,足有三五
9、分地,种了玉米、豇豆、毛豆、辣椒、白菜秧、南瓜等,一片世外桃源的景象。菜园的主人傅姐系上海老知青,刚过花甲,已退休。她1966年高中毕业,从上海下放到云南西双版纳,后辗转安徽,又在巢湖学医,1978年分配到安庆血防站工作。她的儿子前些年回到上海安居乐业,她自己在上海有一套房子,却留在这里带孙子。据傅姐介绍,这里过去是一个庵,夜晚阴森,一般人都有点恐惧,好在她是学医的,又在此居住三十多年,所以并不害怕。和北街一样,这里一栋楼也是稀稀落落地居住几户人家,有条件的都搬进了新居,留守此处的多半是无奈地坚守、等待开发。也有的是舍不得,几十年如一日,从未离开这块热土,傅姐就是属于这类人。 墩头坡在老城九头
10、十三坡中,算是保留最好的坡之一,随着大观亭的修复,兴许站在墩头坡会重新看到昔日西门外繁华景象。“九头十三坡”之-邓家坡邓家坡,东起安庆市近圣街与关岳庙街交汇处,西临杨家塘街,全长60米。邓家坡,因坡中的邓家大屋而得名。在老城“九头十三坡”中,邓家坡没有什么名气,容易被人们忽略,甚至记不起。但你别小看这不打眼的邓家坡,在它的身后,却深藏着深厚的人文历史。邓家坡,有一邓家大屋,不过三进,算不上豪宅,但,在邓家坡中,算是最好的建筑,要不然,邓家坡也不会因它而得名。邓家大屋的主人为晚清时一位邓姓九品官。对偌大的省府安庆城来说,九品官算不上什么。他所建私人住宅,也只能选在僻静之处,这或许与后来的邓家坡的
11、名字不响亮有关。邓家坡街之南,是安庆赫赫有名的元宁公所。元宁公所为江苏江元、上宁两县合建的公馆,建于清末,相当于现在的同乡会的活动场所。元宁公所所在这条小巷,被称为元宁巷。邓家坡曾是革命活动的据点。1926年2月,国民党安徽省临时省党部(左派)在此成立,光明甫、周松圃、朱蕴山为常务委员。国民党安徽省临时省党部(左派)的成立,为后来领导全省人民支持五卅运动,支持北伐战争,较好地发挥了革命统一战线组织的作用。邓家坡西头,缓坡而下,便是杨家塘。杨家塘的范围,也不过两三个篮球场大。塘不大,水不浅,春天雨水季节,最深之处,可达2米。用安庆方言来说,“家门口的塘,哪个还不知深浅?”居住这里一带的人,心中自
12、然知道,家门口的塘何时深浅,所以,来此浣衣洗菜的人,也就心中有数,平安无事。杨家塘中有一口井,这在安庆两百余井中,是绝无仅有的塘中井。井在塘中,一条两尺宽的石板小径通往井旁,走过小径,可以汲水。春天取水时,可以直接用瓢舀,夏天也不过用上一米之长绳索,系住桶,即可取水。井圈内口的沟槽,磨损并不深,足以说明在此井取水,轻而易举。我估摸着塘中井的真正意义在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于不断过滤和沉淀,获取洁净用水。如今这口池塘填平了,成为小区居民晨练晚操的休闲场所,那口井圈被一个用水泥制作的树桩所代替,或许,这是这个休闲场所最大的败笔。如果保留那口井圈,上面稍加装饰,让人来此小憩,记取邓家坡之下的杨家塘,有一口塘中井,或许添上一份人文雅趣,也让后人发思古之幽情。邓家坡之南(原元宁巷)有一房屋,是民国时期的大作家张恨水故居旧址,如今人去楼空,被列入安庆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或许这位大作家曾经多次漫步杨家塘,走过邓家坡,寻找他创造的灵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安庆鞋厂坐落此处,两边的房屋都是依阶而上,可想而知,过去的邓家坡的坡度是比较陡峭的。如今的邓家坡已铲平,狭窄逼仄的小径变为宽广大道,拔地而起的高楼取代了邓家大屋,邓家坡的名字随之消失了,其坡街的街型、走向依在,并没有改变,些许还能找回过去邓家坡的影子。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