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整理-山香版(共56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373716 上传时间:2022-04-29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2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整理-山香版(共56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整理-山香版(共56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整理-山香版(共5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整理-山香版(共56页).doc(5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学 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是边缘科学。(二).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包括以下三个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

2、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1)个性心理倾向性:指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决定人对现实世界的态度及对认识活动的趋向和选择。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 指区别于他人、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指气质、性格、能力等。第二节 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一、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确定心理事实 2.揭示心理规律 3.揭示心理机制 4.揭示心理本质 二、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

3、教育工作 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第三节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一、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历史背景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二、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连接成各种复杂心理

4、过程的规律。它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一般心理规律,它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2)、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因此不能把意识看成是若干有限元素的集合。机能主心理学家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运用意识作用与功能的原理提高人类的活动效能,他们不成构造主义对心理结构进行分析的目标与方法。(3)、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格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

5、的性质和意义。(4)、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华生。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5)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称为第二势力,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和冲动。(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罗杰斯,被成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7)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是:1967年,奈

6、赛尔-认知心理学代表:皮亚杰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第二章 认知过程第一节 注意1注意的的概述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功能: (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 (3)调节和监督功能2.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 没有预定的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引起条件: (1)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及其相对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2)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态。 (2)有意注意: 有预先目的、需要意志努力、主动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维持条件: (1)加深

7、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合理组织活动 (3)对兴趣的依从性 (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有意后注意: 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3.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了,指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的知觉出的对象数目。 影响因素: (1)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 (2)与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 (3)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2.注意的稳定性: 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影响因素: (1)注意对象的特点;(2)有无坚定的目的;(3)个人的主观状态(意志、身心精力) 注意的起伏(动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的现象,它是由人的感受性不能

8、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接性地加强和减弱造成。( 注意的分散(分心):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3.注意的分配: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的现象。 条件: (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自动化)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经熟练(自动化) (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4.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4.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善于利用刺激物特点组织学生的注意。(消除容易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如

9、保持教室安静、室内布置简朴;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如教学方法新颖,形式多样,组织生动,内容丰富) 2.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二)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2.合理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提问等。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三)正确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换规律组织教学第二节 感觉与知觉一.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范围(两者在数值上呈反比关系)绝对感觉阈限:刚刚

10、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二)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 (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3)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视觉后像分正后像和负后像。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补偿;联觉: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红色给人感觉热烈)二、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一)种

11、类:(1)空间直觉-空间特性在人脑的反映 如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知觉 (2)时间知觉-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顺序性的反应 (3)运动知觉-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 -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指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2.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说明的加工过程。3.知觉的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4.知觉的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

12、不变。(三)观察 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品质:目的性、客观性、精细型、敏锐性 观察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性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观察、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 (3)加强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汇报观察成果,提高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三、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一)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1)实物直观(观察标本、演示实验、实地观测)(2)模像直观 观察与教材相关的模型图像(图片、幻灯片、电影)(3)言语直观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

13、象 (二)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2)运用知觉的组织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4)让学生参与直观过程第三节 记忆 一、记忆概述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一)记忆分类(l)根据记忆的内容与经验的对象分类形象记忆;情景记忆;逻辑记忆;(法则、定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2)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分类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3)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分类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4)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分类内隐记忆(不需要意识参与);外显记忆(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记忆)二、记

14、忆过程(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一) 识记 概念:记忆的第一个基本环节,具有选择性 分类:(1)据有无目的性 无意识记 有意识记 (2)据识记材料性质和识记方法不同 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是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现形式,以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 意义识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所进行的识记。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 (2)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积极、消极)(3)活动任务性质 (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有意义的、连贯的有规律的材料识记效果好)(5)识记的方法(二)保持与遗忘 1、保持的概念:已获得的

15、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2、遗忘(1)概念 :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2)规律:(德国)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了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3)影响遗忘进程因素:学习材料的性质(种类、长度、难度、系列位置)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150%效果最好)记忆任务的长久性的与重要性;(长久记忆任务利于材料在头脑中的保持)识记的方法;(意义识记效果好)时间因素;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进程。(4)遗忘的原因 消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

16、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压抑解除,记忆就能恢复。 提取失败说: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欲求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那么所要的信息就能够被提取出来。3. 防止遗忘的方法复习:1.及时复习: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一般是先快后慢。所以复习要在尚未大量遗忘之前及时进行。一般是“先密后疏”既在识记后不久的一段时间内,复习的次数要多一些,复习之间时间间隔要短一些;随着知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的次数可少一些,时间间隔可长一些。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制定复习计划,合理安排复习内容和时间,提高复习效率。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17、。简单的材料可以集中复习,复杂的材料可以分散复习。4.多样化的复习。复习方法的单调容易使人产生消极情绪和感到疲劳,降低复习效果;而多样化的复习方法使学生感到新颖,注意力更能集中,并能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复习效果。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在复习过程中,单纯阅读效果并不太好,应该在材料还没有记住以前,就要积极地试图回忆,当回忆不起来时再阅读。(三)回忆或再认 回忆: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 再认: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三、记忆系统记忆结构由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瞬时记忆,短时记忆,

18、长时记忆。 (一)瞬时记忆 概念: 当客观刺激物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特点: 时间极短(图像0.25-1秒,声音2-4秒);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易衰退 编码: 图像记忆-主要形式 声像记忆 存储: 时间约为1秒 (二)短时记忆 概念: 又称工作记忆,是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 特点: 时间短(不超过1分钟);容量有限(7+-2),;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 编码: 听觉编码-主要 视觉编码 存储-复述(有效方法) 包括机械复述;精细复述 (三)长时记忆 概念: 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

19、保持的记忆 特点: 容量无限;保持时间长久 编码: 意义编码-主要 意义编码分类: 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 存储: 原则上是分类处理(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四、记忆的品质及培养(一)记忆的品质: (1)敏捷性-这是速度和效率特征。提高记忆敏捷性,首先明确识记的目的性,其次集中注意(2)持久性-保持特征。加强记忆持久性,首先善于把实际的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其次进行及时和经常性的复习。(3)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指对识记的材料,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培养准确性,首先认真的识记,其次相似的材料经常比较,最后把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识记的东西区别开。(4)准备性-提取和应用特征。指人能

20、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问题。要求要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二).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科学识记+有效复习)(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常见的方法是类别群集)(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第四节 思维一、思维的概念及特征概念: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特征: 间接性、概括性类型:一、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直观动作思维: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

21、践思维,是凭借直接感知,伴随实际动作进行的思维活动。(儿童边数数,边算算术。)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儿童计算3+4=7,是在头脑中用三个手指加四个手指)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认识的思维。二、根据思维的逻辑性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医生听到病人的简单自述,迅速做出疾病判断,公安人员根据现场,迅速对案情做出判断) 分析思维:分析思维是经过逐步分析后,对问题解决作出明确结论的思维。(学生解几何题的多步推理和论证;医生面对疑难病症的多种检查、会

22、诊分析等的思维。)三、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来划分经验思维:经验思维是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判断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的思维。(人们对“月晕而风,拙润而雨”的判断;儿童凭自己的经验认为鸟是会飞的动物,人们通常认为太阳从东边升起,往西边落下。)理论思维:以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等理论为依据,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的思维。(凡绿色植物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一般原理,去判断某一种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四.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把广阔的思路聚集成一个焦点,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聚合思维具有方向性和条理性.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

23、辐射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得出多个答案的思维.它的特点是视角广阔、不拘泥成规,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二、思维的过程过程: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1.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或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把树分解为根茎叶花) 综合是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的个别部分或属性联合为一体。(把经历变成一个短剧,搭积木) 2.抽象是在人脑中提炼各种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总结个子老鹰鸡鸭的特征是有羽毛) 概括是人脑把事物间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象出来加以综合的过程。(把有羽

24、毛的动物统称为鸟类) 3.系统化是人脑把具有相同本质特征的事物归纳到一定类别系统中去的思维过程。(犬类猫科归为哺乳类) 具体化是指人脑把经过抽象概括后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推广到同类具体事物中去的过程。(用数学公式解一道题)三、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四、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品质: (1)广阔性与深刻性 (思路开阔,全面考虑问题;透过表面抓住本质)(2)独立性与批判性 (不盲从,独立思考问题)(3)灵活性与敏捷性 (从不同角度、方法思考问题,随机应变,寻找新的途径,举一反三;思维活动迅速,正确性高)钻牛角尖是灵活性不足的表现五、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

25、颖而独特的思维成果的过程,它与创造性活动紧密砖系在一起。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特点:流畅性: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灵活性:摒弃以往习惯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独创性: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能力。如曹冲把石头作为称象工具。 创造性思维过程: 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创造性思维培养: (l)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2)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4)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5)开设具体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头脑风暴法、发散思维训练、推测和

26、假设训练)第五节 想象一、想象的概念表象与想象1、表象 概念: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分类:按感觉通道分: 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 按创造程度分: 记忆表象;想象表象 特征: 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2、想象 含义:人脑対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分类:按有无目的性分: 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按内容是否新颖分: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按想象与现实分: 幻想、理想和空想。 有意想象: 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无意想象: 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

27、系的想象。 如果幻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可以实现,那么它就变成理想。 如果幻想完全脱离现实,毫无实现的可能,就成为空想。 功能: 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 加工方式: 黏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 品质: 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 再造想象 含义:依据词语或符号的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条件:有丰富的表象储备;为再造想像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创造想象 含义: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产生条件:(1)强烈的创造愿望(2)丰富的表象储备(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28、(4)原型启发(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5) 积极的思维活动(6)灵感的作用3.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方法:(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表象储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利于打开想象大门(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知识经验及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培养学生想象力 (5)引导学生积极的幻想第六节 言语1.言语 概念:语言: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书写、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一种行为。言语: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 种类:对话言语、独自言语、书面言语、内部言语。 感知: 口头言语感知;书面言语感知 理解

29、:(1)概念-借助与听觉和视觉的言语材料,在头脑中构建一一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 (2)过程-1.词汇理解或识别-2.句子理解-3.语文或话语的理解2.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1.循序渐进,注意训练目的的合理性和训练过程的阶梯性。 2.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阅读技能。 3.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 4.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构建宽厚的知识文化背景。第三章 情绪情感与意志第一节、情绪与情感一、情绪与情感概述 1.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认知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组成: 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三种成分 外部表现:面部表情(主要标志),姿态表情,语调表情

30、2.情绪情感的关系 区别 1.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 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 2.情绪可以由对事物的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具情境性和易变性。 情感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3.情绪体验强度大,带有冲动性并伴有外部表现。 情感比较内隐。 联系 1.情感依赖于情绪。情感在大量的情绪体验上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情绪表现。 2.情绪依赖情感的变化。 3.情绪的分类: 快乐、悲伤、愤怒、恐惧按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度和紧张度不同分为:(1).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 (2).激情:是

31、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3).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情感分类: (1)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情感。 (2)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理智感:人认识事物和探究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 (2)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3)高级情绪进一步发展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1)易感性、冲动型、两极性明显 (2)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 (3)对异性的情感

32、 4.压力与自我防御机制 压力 概念: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景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 引起的心理反应:警觉、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精神振奋 过度压力影响智力 自我防御机制 概念:自我在精神受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 包括:(1)压抑 (2)否认 (3)置换 (4)文饰 (5)投射 (6)代偿 (7)升华5.情绪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如遇到危险呼救 (2)动机功能: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 (3)组织调节功能: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4)信号功能:在人际间传递信息,沟通思

33、想。(点头摇头。) 6.情绪调节 情绪与健康的关系:1.积极的情绪可以使学生大脑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发挥机体潜能,提高脑力劳动效率。 2.积极情绪可以使整个机体的免疫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3.积极的情绪帮助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消极的情绪不利身心健康,缩小意识范围,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使身体感情脆弱。良好情绪的标准: (1)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2)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 (3)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4)情绪反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调节自己情绪?(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3)教会

34、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发现问题的积极方面)(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法(转移注意力法、合理宣泄法、自我暗示法)(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 (l)觉知自己的情绪状态(2)转移自己的注意力(3)合理宣泄负面情绪(4)主动运用语言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绪健康情绪的培养 (l)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3)丰富积极的情绪体验(4)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5)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6)正确面对与处理负面情绪二、情绪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第二节 意志 1、概念:意志是指人自觉的明确目的,有意识的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

35、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特征:(1)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 (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使人的行动能够按设定好的目的去改造世界 (3)克服内部外部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4)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2、意志行动的过程: 准备阶段-执行决定阶段 准备阶段:(1)动机斗争(以愿望形式表现) 分类:双趋冲突-从自己同时都很喜爱的两个事物中仅择其一的心理状态 双避冲突-从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中取其一的心理状态 趋避冲突-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 多重趋避冲突-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2)确定目的:与动机的取舍相伴而行,目标越明确,动机越自觉,

36、动力越大 (3)选择方法和制定计划 执行阶段:采取有效行动,是达到目的的关键步骤。3.意志的品质及其培养意志的品质:意志的自觉性:指人清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并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既定目的的意志品质。意志的果断性:是一种善于辨明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意志的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意志的坚韧性: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克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3)据学生意志品质差异,采取不同锻炼措施 (

37、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第四章 人格心理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兴趣一、需要概述(一)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二)特点:对象性、动力性、社会性(三)种类:(1)据起源分:先天的生理性需要和后天的社会性需要。 (2)据对象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他把需要归纳为七个基本的层次。其中,四种需要被称为缺失性需要,它们是个体生存所必须的。后三种是成长需要,对人适用社会来说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后才会出现对

38、较高级的需求的追求。 七个层次:(最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 :缺失需要 求知需要-审美需要-(最高)自我实现的需要 :成长需要 对教学的启示:只有满足学生合理的、可以实现的最基本需要,学生才会努力学习。在思想工作中,要重视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爱的需要和审美需要。 二、动机概述 (一)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它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可以激起或抑制人行动的愿望和意图,是推动人行为的内在原因。 (二) 种类: 据需要种类:生理性动机(内驱力)、社会性动机 社会性动机:(1)较原始的内驱力:好奇心、探索与操作 (2)人类特有的成

39、就和社会交往动机:社会承认,尊重,赞许,群体,友谊,归属感 (三)动机产生条件: 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 (四)功能: 激活动能(发动行为); 指向功能; 维持和调节功能三、兴趣概述(一)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知倾向,伴有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 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分类: 直接兴趣:由认识事物本身的需要所引起的 间接兴趣:由认识事物的目的和结果引起的 个体兴趣:个体长期指向一定客体、活动和知识领域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兴趣 情景兴趣:由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突然激发的兴趣,持续时间较短,一种唤醒状态的兴趣 品质: 兴趣的广度;中心;稳定性;效能 培养: 据学生年龄提高学

40、习的兴趣;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习兴趣第二节 能力、智力与创造力一、能力(一)能力是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才能:几种相关的、结合在一起的能力 (才能的高度发展是天才)(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联系: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区别:(1)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对一系列系列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某种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概括是人在从事 (2)在一个人身上,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增加而不断丰富 (3)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的 (三)分类:(1).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特殊能力包括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等。它是顺利完成某一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 (2).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活动,再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