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共7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360396 上传时间:2022-04-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共7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共7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共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共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学科 小学数学 课型 新授课 年级 五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执教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长方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建立长方体的正确表象,理解长方体的特征。2、在探索图形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像能力。3、通过亲身参与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究的能力。4、通过开放型的问题解决,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要多样化,发展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教学分析:有关长方体,学生并不陌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区别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系统学习长方体的有关知识。教材先从实物出发抽象出图形,通过例1的观察活动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并借助例2的合作学习活动来了解长方体12条棱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对图形进行抽象概括,从而引出长、宽、高的概念,为后面学习图形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打下基础。通过对该立体图形的深入探究,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这也是进一步学习正方体等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教学方法:因为长方体的认识是系统学习立体图形的起始课,为了体现图形认识的整体性,加强几何教学的直观性和操作活动的有效性,我将长方体特征的认识和长、宽、高的名称整合成一个探究活动

3、,力求达到以下三个目标:一是在开放的操作活动中正确认识图形的各个组成部分,建立起图形的正确表象;二是亲身经历图形特征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三是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教学设计:教学重点:理解长方体的特征。教学难点: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教学理念: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体现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实物投影、搭建长方体的材料盒(每组一盒)、学生人手一个长方体实物、教师自备一些长方体模型。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长方体。闭上眼睛,动手摸一摸长方体,你摸到了什么?感觉怎样?学生交流感受:摸到平平的面,尖尖的角,长

4、长的线课件演示,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棱 顶点 面 师: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是它的“面”,尖尖的角在数学中称为“顶点”,长长的线叫做长方体的“棱”;长方体是由面、棱、顶点组成的。(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最直观的触觉感知在头脑中初步建立起长方体的空间表象。)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搭建活动:(1)布置活动:仔细观察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想一想怎样来做一个长方体?教师介绍材料盒:内装一些黄、绿、蓝三种长度的小棒和红色的接点若干。活动要求:同桌商量,确定材料的数量。一次领料,两人合做长方体。观察讨论,填写实验报告单。实验报告单我的发现面棱顶点蓝:领()条黄:领()条绿:领()条领( )个其它的发现:

5、(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目标指引下有效地进行操作活动。)(2)学生同桌合作,按活动要求填完领料单后再向组长领取材料,教师巡视。(3)师:如果你在活动中遇到了困难可以来求助老师。预设学生会出现材料不够的情况,允许学生再次向老师申领材料,并在“报告单”上记录缺少的材料数量。(4)观察交流:在制作长方体的过程中,你一定对长方体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请和你的伙伴认真观察,大胆交流,把你们的发现成果及时记录下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大组间的成果交流。)(设计意图:动手搭建长方体为学生正确建立起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和正确表象提供了依据;要成功搭建图形,离不开仔细认真的观察,在讨论选

6、料、动手拼搭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经历从生活实物到几何模型的数学建模过程。)2交流共享: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大家分享一下吧。注意说明:你是怎样做成长方体的?你的长方体有哪些特征?你还有哪些发现?预设学生制作的长方体会有:一般的长方体;一组相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六个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面棱顶点我的发现1我发现长方体有6个长方形的面,它们都是成对的,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2长方体有时会有2个面是正方形,其余4个面是长方形,而且面积相等。1棱有12条,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2棱的长度取决于两个顶点之间的距离。3两个顶点共用一条棱。4把长方体的棱缩短,它有可能变成正

7、方体。1顶点有8个。2每个顶点都连着长度不同的三条棱。3每个面上都有4个顶点。其它的发现:1换一下棱长就能改变长方体的形状。2在灯光的直射下,长方体在桌面上只留下一个长方形的影子。3长方体放在桌上,最多能看到三个面。4长方体不容易变形。(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经验共享中学会倾听、学会分析、学会辨别,感受系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3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总结出所有长方体的共性,媒体动态演示相对面面积相等、相对棱长度相等的特征,出示:面棱顶点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有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设计意图:教学

8、过程由“放”到“收”,借助媒体的演示,学生在头脑中把由自主活动中获得的分散知识点连接成了完整的知识网络。)4认识长、宽、高:(1)师:同学们发现三条棱相交于一个顶点,这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高 长 宽(2)认识不同位置摆放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指出你手中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提问: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还叫做什么?(3)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它们的高又叫做什么?出示游泳池的图片,认识“深”;出示书本,认识“厚”。(设计意图:加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能及时将知识运用于实际,了解生活语言中的数学含义。)三、实践应用,拓展创新:1想一想,说一说: 10厘米 4厘米

9、8厘米这个长方体的长( ),宽( ),高( )。2估一估,猜一猜:长5厘米,宽1.8厘米,高1厘米的学习用品是( )。长、宽、高都是6厘米的物体可能是( )。3看图寻物: 1分米3厘米 95毫米 3.5厘米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它可能会是什么?(学生猜测讨论后得出,它竟然是每天都要用到的新华字典,)师:老师想把这本字典包装一下,作为礼物送给同学们,你们看看下面的各种包装纸,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为什么?(设计意图:开放性的练习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合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头脑中动态进行的想象操作过程,既是对长方体特征的有效巩固,更是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后反思:从实际

10、的教学来看,学生们对制作长方体的活动非常感兴趣,经过尝试,都能顺利地完成任务,而且对图形的特征也探究得比较全面,课堂上学生的精彩发现是在以往的同一内容教学中很少见的,可见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教师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是会让课堂呈现出更多的有效生成。此外,本节课的练习由于突破了以往“就图论图”的设计思路,增加了大量的空间想象练习,学生需要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并调动起生活中的几何经验才能解决问题,这些富有挑战性、综合性强的练习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但是,在教学中,我也发现由于这节课是属于“探究型”的课型,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引导与开放的关系,在组织学生开展

11、操作活动前,必须给学生明确的任务,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探究;活动结束后,还要提供学生宽松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因为这是一个个体经验共享、学会分析综合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将大家的发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和综合,围绕教学目标这根主线将学生的零散发现建构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才能使课堂教学作到“形散而神不散”。课例点评:本节课教师紧紧抓住几何学习的特点,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实践知识的感悟、理解和形成。在获得长方体的各部分知识、特征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表象,促进学生的几何发展。一方面,教师利用学具,让学生通过触摸,初步感知长方体的基本结构,为有效探索、构建长方体的特点提供可能。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有效的问题解决(搭建一个长方体模型),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几何经验和对几何体的直观认识,触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并有效地将问题解决与认知学习沟通起来,在达成知识学习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