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驱油原理(共26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359029 上传时间:2022-04-29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氧化碳驱油原理(共26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二氧化碳驱油原理(共26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氧化碳驱油原理(共2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氧化碳驱油原理(共26页).doc(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二氧化碳驱油机理第一节驱油机理是一种在油和水中溶解度都很高的气体,当它大量溶解于原油中时,可以是原油体积膨胀,粘度下降,还可降低油水间的界面张力;溶于水后形成的探索还可以起到酸化作用。它不受井深、温度、压力、地层水矿化度等条件的影响,由于以上各种作用和广泛的使用条件,注提高采收率的应用十分广泛。人们通过大量的室内和现场试验,都证明了是一种有效的驱油剂,并相继提出了许多注入方案。包括:连续注气体;注碳酸水法;注气体或液体段塞后紧接着注水;注气体或液体段塞后交替注水和气体(WAG法);同时注气体和水。连续注入驱替油层时,由于不利的流度比及密度差,宏观波及系数很低,用

2、量比较大,实施起来不够经济,用廉价的顶替液驱动段塞在经济上更有吸引力。用碳酸水驱油实质是利用注入的水和溶液与地层油接触后,从其中扩散出来的来驱油,但此扩散过程较慢,与注入纯段塞相比达到的采收率比较低。注段塞的工艺包括;注段塞后注水、注段塞后交替注水和注气体,前一种方法是水驱动段塞驱扫描整个油层,尾随的水不混相地驱替,在油层中留下一个残余的饱和度,后一种方法,其目的在于降低的流度,提高油层的波及系数。提出的另外一种工艺是通过双注水系统同时注水和(见下图),但是这种工艺的施工和完井的成本高,经济风险更大。沃纳(Warner1977)和费耶尔斯(Fayers)等人在模拟研究中证明,WAG注入法要比连

3、续或单段塞注入法优越。沃纳的研究结果还表明,连续注入可采出潜在剩余油量的20%;注入段塞可采出25%;而WAG法可采出注水后地下原油的38%;同时注入气与水可采出47%的原油,但此法仍存在着严重的操作问题。由此看来,WAG法仍然是最经济可行的驱工艺,但它不适合于低渗透砂岩,因为在这种砂岩中,由于水的流度很低,变换注入方式可能造成注入速度严重降低。不管是以何种方式注入油层,之所以能有效地从多孔介质中驱油,主要是由于以下各因素作用的结果:(1) 使原油膨胀;(2) 降低原油粘度;(3) 改变原油密度;(4) 对岩石起酸化作用;(5) 可以将原油中的轻质馏分汽化和提取;(6) 压力下降造成溶解气驱;

4、(7) 降低界面张力;至于哪个因素起主要作用,取决于油层温度、压力和原油组分,对于某个具体的驱项目来说,其主要驱替特效性应处于图1-2中所示的五个区域中的一个:区1:低压环境;区2:中压、高温环境;区3:中压、低温环境;区4:高压环境;区5:高压、低温(液体)环境。当处于-56.6 OC,0.422MPa时,固体、液体和气体同时存在,即三相点。当二氧化碳处于31C,7.39MPa时,气体、液体同时存在,即临界点。当温度高于31C时,压力增大,二氧化碳也只能是气态,见图1.3因为二氧化碳的分子不具有水分子的固有极性,所以在较高的油藏温度和压力下,它不是以低粘度的液体溶于油中,就是以高密度的气体溶

5、于油中;并且随着压力升高,其溶解度也相应增大,见图1.4。原油中溶有注入的二氧化碳时,原油性质会发生变化,甚至油藏性质也会得到改善,这就是二氧化碳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关键。下面详细分析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的机理。1.降低原油粘度二氧化碳溶于原油后,降低了原油粘度,原油粘度越高,粘度降低程度越大,见表。40C时,二氧化碳溶于沥青可大大降低沥青的粘度。温度较高时(120C以上),因二氧化碳溶解度降低,降粘作用反而变差;在同一温度条件下,压力升高时,二氧化碳溶解度升高,降粘作用随之提高。但是,压力过高,若压力超过饱和压力时,粘度反而上升。原油粘度降低时,原油流动能力增加,从而提高原油产量2.改善原油与

6、水的流度比大量的二氧化碳溶于原油和水,将使原油和水碳酸化。原油碳酸化后,其粘度随之降低,大庆勘探开发研究院在45C和12.7MPa的条件下进行了有关试验,试验表明,二氧化碳在油田注入水中的溶解度为5%(质量),而在大庆油田原油中的溶解度为15%(质量);由于大量二氧化碳溶于原油中,使原油粘度由9.8mPas降到2.9mPas,使原油体积增加了17.2%,同时也增加了原油的流度。水碳酸化后,水的粘度也要增加,据前苏联有关文献报道,二氧化碳溶于水中,可使水的粘度提高20%以上,见图,同时也降低了水的流度。因为碳酸化以后,油和水的流度趋向靠近,所以改善了油与水流度比,扩大了波及体积。3.使原油体积膨

7、胀二氧化碳大量溶于原油中,可使原油体积膨胀,原油体积膨胀大小,不但决定于原油分子量的大小,而取决于二氧化碳的溶解量。二氧化碳溶于原油,使原油体积膨胀,也增加了液体内的动能,从而提高了驱油效率。大庆勘探开发研究院用萨尔图油田南4-丁2-346井原油进行了试验。目的是为了了解二氧化碳溶于原油后,油相的体积与原始油样的体积比与压力的关系。试验条件为:取样深度800m,原油饱和压力6.7MPa,密度0.798g/cm3,粘度8.8mPas,二氧化碳纯度96.86%,试验温度48C,测试压力7.0028.12MPa。试验结果如图图表明,二氧化碳溶于原油后,油体积先是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二氧化碳

8、溶于原油中,溶解度随着压力上升而增大,致使原油体积膨胀率也逐渐增大。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原油样体积与二氧化碳体积比1:1.7和1:1.6的情况。当压力上升到10.55MPa时,油相体积分别达到最大值。此后,油相体积随压力升高而减小。这就是所谓二氧化碳萃取和汽化原油中轻质烃组分的过程。这也就是下面我们要介绍的二氧化碳混相驱油的重要机理。4.使原油中轻烃萃取和汽化当压力超过一定值时,二氧化碳混合物能使原油中不同组分的轻质烃萃取和汽化。SBMikael和FSPalmer对路易斯安娜州采用二氧化碳混相驱的SU油藏64号井的产出油进行了分析,认为二氧化碳混合物对该油藏原油轻质烃其实存在萃取和汽化作用,见

9、图。该井注二氧化碳(CO284%,甲烷11%,丁烷5%)之前,原油相对密度为0.8398;1982年注入CO2混合物后,初期产出油平均相对密度逐渐上升,从0.7587增加到0.8815;这说明原油中轻质烃首先萃取和汽化,以后较重质烃也被汽化产出,最后达到稳定。但是,注入CO2混合物后,产出油的最大相对密度是0.8251;1984产出油的相对密度为0.8251;1985年以后产出油相对密度基本稳定在0.8155。也低于原始原油的相对密度0.8398。这充分证明注入CO2混合物确实存在原油中轻质烃萃取和汽化现象。萃取和汽化现象是CO2混相驱油的重要机理。在该试验中,当压力超过10.3MPa时,CO

10、2才使原油中轻质烃萃取和汽化;当压力超过7.85MPa时,采收率就相当高,可以高达90%。5.混相效应混相的最小压力称为最小混相压力(MMP)。最小混相压力取决于CO2的纯度、原油组分和油藏温度。最小混相压力隋朝油藏温度的增加而提高;最小很想压力随着原油中C5以上组分分子量的增加而提高;最小混相压力受CO2纯度(杂质)的影响,如果杂质的临界温度低于CO2的临街温度,最小混相压力减小,反之,如果杂质的临界温度高于CO2的临界温度,最小混相眼里增大。CO2与原油混相后,不仅能萃取和汽化原油中轻质烃,而且还能形成CO2和轻质烃混合的油带(oil banking)。油带移动是最有效的驱油过程,它可以使

11、采收率达到90%以上。6.分子扩散作用非混相CO2驱油机理主要建立在CO2溶于油引起油特性改变的基础上。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油的粘度和增加油的体积,以便获得最佳驱油效率,必须在油藏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要有足够的时间使CO2饱和原油。但是,地层基岩是复杂的,注入的CO2也很难与油藏中原油完全混合好。多数情况下,CO2是通过分子的缓慢扩散作用溶于原油的。分子扩散过程是很慢的。特别是当水相将油相与CO2气相隔开时,水相阻碍了CO2分子向油相中的扩散,并且完全抑制了轻质烃从油相释放到CO2相中。在三次采油中,通过CO2驱动水驱替后的残余油的机理至今还没有完全掌握。如果是因 为油碰撞的结果,则油水弯月面的变

12、化,引起毛细管力平衡的破坏,相的重新排列可能导致油的流动。如果水相被完全驱替,油和CO2直接接触,将使原油降粘和膨胀,增加了原油的内能,也可导致采收率提高。不论是哪种作用,都必须有足够的时间使CO2分子充分地扩散到油中。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在现场测定CO2扩散系数是非常困难的,通常用下面的经验公式进行计算。CO2在油中的扩散系数Ds.0=1.4110-100-0.49式中DsoCO2在油中的扩散系数,m2/s;0油的粘度,mPas。CO2在水中的扩展系数:式中DswCO2在水中的扩散系数,m2/s;T温度,K;w水的粘度,mPas。如果CO2通过水堵段的扩散距离是X,通过水堵段扩散所需的时间是

13、t,可用下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t =X2/Dsw也可以用实验室岩心驱扩散时间,计算现场CO2扩散时间。式中tp现场CO2扩散时间;te试验扩散时间;Xp现场扩散距离;Xe试验扩散距离。7.降低界面张力试验证明:残余油饱和度随着油水界面张力减小而降低;多数油藏的油水界面张力为1020mN/m,想使残余油饱和度趋向于零,必须使油水界面张力降低到0.001mN/m或者更低。界面张力降到0.04mN/m一下,采收率便会更明显地提高。CO2驱油的主要作用是使原油中轻质烃萃取和汽化,大量的烃与CO2混合,大大降低了油水界面张力,也大大降低了残余油的饱和度,从而提高了原油采收率,见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

14、见面张力的降低,采收率逐渐提高。8.溶解气驱作用大量的CO2溶于原油中,具有溶解气驱作用。降压采油机理与溶解气驱相似,随着压力下降CO2从液体中溢出,液体内产生气体驱动力,提高了驱油效果。另外,一些CO2驱替原油后,占据了一定的空隙空间,成为束缚气,也可使原油增产。9.提高渗透率碳酸化的原油和水,不仅改善了原油和水的流度比,而且还有利于抑制粘土膨胀。CO2溶于水后显弱酸性,能与油藏的碳酸盐反应,使注入井周围的渗透率提高。可见碳酸盐岩油藏更有利于CO2驱油。第二节驱油机理的综合利用CO2是一种多用途的注入气体,它的有利特性不仅仅是由于其混相的能力,而且还具有因CO2溶于原油后使原油体积膨胀、粘度

15、降低等改变油流特性的有点。在美国,由于存在丰富的CO2天然气源,所以CO2驱得到广泛的应用,并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油田开采方法。根据国内外大量CO2驱油现场试验资料分析,综合利用CO2驱油机理的驱油方式主要有一下几种:1.二氧化碳混相驱替在混相驱替过程中,CO2提取原油中的轻质成分或使其汽化,从而实现混相以及降低界面张力等作用是CO2驱重要的提高采收率的机理。由于受底层破裂压力等条件的限制,混相驱替只适用于oAPI重度比较高的轻质油藏。CO2混相驱替在浅层、深层、致密层、高渗透层、碳酸岩层、沙岩中都有过应用经验,分析以往经验,CO2混相驱对开采下面几类油藏具有更重要的意义。(1) 水驱效果差的低

16、渗透油藏;(2) 水驱完全枯竭的砂岩油藏;(3) 接近开采经济极限深层、气质油藏;(4) 利用CO2重力稳定混相驱开采多盐丘油藏。2.二氧化碳非混相驱CO2非混相驱的主要采油机理是降低原油的粘度,使原油体积膨胀,减小界面张力,对原油中轻烃的汽化和抽提。当地层及其中流体的性质决定油藏不能采用混相驱时,利用CO2非混相驱的开采机理,也能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主要应用包括:(1) 可用CO2来恢复枯竭油藏的压力。虽然与水相比,恢复压力所用的时间要长得多,但由于油藏中存在的游离气相将分散CO2,使之接触到比混相驱更多的地下原油,从而使波及效率增大。特别是对于低渗透油藏,在不能以经济速度注水或驱替溶剂

17、段塞来提高油藏的压力时,采用注CO2就可能办到,因为低渗透性油层对注入CO2这类低粘度流体的阻力很小。(2) 重力稳定非混相驱替。用于开采高倾角、垂向渗透率高的油藏。(3) 重油CO2驱,可以改善重油的流度,从而改善水驱效率。(4) 应用CO2驱开采高粘度原油。3.单井非混相二氧化碳“吞”“吐”开采技术这种单井开采方案通常实用那些在经济上不可能打许多井的小油藏,强烈水驱的块状油藏也可使用。此种三次采油方式最适合那次额不能承受油田范围id很大前沿投资的油藏。周期性注入CO2与重油的注蒸汽增产措施相似,但它不仅限于重油开采,而且已成功的用于轻油的开采中。虽然增加的采收率并不大,但评价报告一致认为,

18、这些方案确实能在CO2耗量相对较低的条件下增加采油量。多数情况下,采用这种技术的井在试验以前均已接近经济极限。该方法的一般过程是把大量的CO2注入到生产井底,然后关井几个星期,让CO2渗入到油层,然后,重新开井生产。采油机理主要是原油体积膨胀、粘度降低以及烃抽提和相对渗透率效应;在倾斜油层中,尽管油井打在不太有利的位置,利用这种技术回采倾斜油层顶部的残余油也是可能的。CO2吞吐增产措施相对来说具有低投资、返本快的特点,看来有获得广泛应用的可能性。第二章影响二氧化碳驱油的因素第一节油藏条件对二氧化碳驱油的影响1.油藏深度对二氧化碳的驱油的影响CO2之所以能有效的使原油流动,最根本的原因是CO2能

19、与原油中的轻质烃混相。最小混相压力(MMP)随着油藏温度增加而增加,见图,也可以用下式表示:MMP=Po+T(1)式中Po和值取决于原油组分,他们反映了原油组分和CO2最小混相密度之间的关系;他们是建立在CO2能是原油中轻质烃萃取和汽化的基础上。其值可以从表中查出、。油组分和需要的CO2密度关系表T是油藏温度,由下式表示T=Ts+Gd(2)式中Ts年度平均地面温度,oC;G地热梯度,oC/m;d 油藏深度,m;把式2代入式1得:MMP=Po+(Ts+Gd)(3)由式3可以看出,最小混相压力随油藏深度增加而增加。试验和实践证明,破裂压力梯度不仅与岩石致密程度和岩石中流体压力有关,而且也与油藏深度

20、有关,见图由图可以看出,破裂压力梯度随油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也可用下式表示:gf=1.0-Be-Ad (4)式中 gf破裂压力梯度,MPa/m;A和B拟合参数,可由表查出。众所周知,破裂压力是根据破裂压力梯度计算的,计算公式如下:Pf= gfd=d(1-Be-Ad )(5)式中Pf破裂压力由式5可以看出,破裂压力也随着油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从图也可以看出,破裂压力比最小混相压力随油藏深度增加的更快。CO2混相驱极限定义为破裂压力与最小混相压力的差,用下式表示:P=PfMMP(6)式中PCO2混相驱压力极限。把(3)式和(5)式代入(6)式得P=d(1GBe-Ad )PoT(7)由(7)式和图可

21、以看出,CO2混相驱压力极限P随着油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最小混相压力,还是CO2混相驱油压力极限,都随着油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这说明油藏深度对CO2混相驱油确实存在影响。2.油藏非均值性质对二氧化碳去驱油的影响油藏非均值性影响CO2驱油的原因是因为原油的粘度比CO2的粘度高得多。地层对原油的渗透率(Ko)比地层对CO2的渗透率(KCO2)低得多。根据流体流度的概念,CO2的流度(KCO2/co2)比原油的流度(K0/0)大的多。所以容易造成CO2串流、指进和突破,对扫油效率产生不利影响;非均质性越严重,对扫描效率影响越大,驱油效果越差。除非想办法降低CO2的流度,改

22、变油和CO2的流度比,才能提高CO2的扫油效率。还可以用地层垂向渗透率与水平向渗透率比(Kv/Kh)说明油藏非均质性对CO2驱油的影响,见图。从图可以看出,当Kv/Kh值减小时,CO2段塞法和CO2与水同时注入法都显示采收率增加。当Kv/Kh值大于0.01时,CO2与水同时注入方法对Kv/Kh值变化的灵敏成都比CO2段塞法小。可是,当Kv/Kh值小于0.01时,与所用的CO2注入方法基本无关,两条线基本平行。这是因为Kv/Kh值小于0.01,说明Kv相对Kh来说相当小,所以能有效地阻止CO2和水的重力分离。在上述条件下,两种方法采收率之间的差别,不是校友0.01的Kv/Kh值变化引起的,而是由

23、于CO2与水同时注入时固有的良好流度控制引起的。还可以用非均质系数的概念,在进一步分析非均质性对CO2驱油的影响。油藏的非均质性通常用非均质系数表示。对于连续层状油藏来说,他的非均质系数定义为平均渗透率与最大渗透率的比,用下式表示:(8)式中Kk油藏非均质系数,无因次;油藏平均渗透率,;Kmax油藏最大渗透率,;最近,美国Koval通过试验提出了确定胶结疏松介质非均质程度的方法。非均质程度用下式表示:(9)式中H非均质程度(非均质系数),无因次;M有效流度比,被驱动流体的流度/驱动流体的流度,无因次;M有效粘度比,被驱动流体粘度/驱动流体粘度,无因次。式8和9的重要区别在于式8静态地描述了油藏

24、的非均质性,式9则动态的描述了油藏的非均质性,后再在三次采油过程中更有意义。对于渗透率为正态对数分布的非均质连续层油藏来说,累积注入流体量可用下式表示:式中以孔隙体积表示的积累注入流体量,无因次;注入流体的产量,无因次;k正态对数渗透率分布标准方差,无因次;如果把注入流体的突破定义为注入流体浓度达到某一值时,那么,就近似对于托破时的采收率。因而,从式(10)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CO2驱油效率与原油和CO2的有效粘度比(M)、CO2的产量()和正态分布标准方差(k)有关。而M、f和k这三个参数都与油藏非均质程度有关,所以油藏非均质程度影响CO2的驱油效果。根据上面分析可以得出,严重层状非均质性和

25、裂缝性油藏应避免采用CO2混相驱。3.油藏压力对二氧化碳驱油的影响CO2驱油有两种类型-混相驱油和非混相驱油。如果油藏压力高于CO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向油藏注入CO2才有可能实现CO2混相驱油;如果油藏压力低于CO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向油藏注入CO2很难实现CO2混相驱油。因此,油藏压力是能否实现CO2混相驱油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因为还有其它因素。在CO2驱油过程中,无论是混相驱还是非混相去,注入压力越高,驱油机理越能充分发挥作用。试验证明,CO2非混相驱油效果虽然不如混相驱油效果好,但也具有较高的驱油效果,并随着驱动压力的提高而增加,如图所示。图是大庆油田在45的油层温度下所

26、做的CO2驱油试验效果。由于油层允许的最大工作压力(驱动压力)必须小于油层破裂压力,所以,进口允许的最大注气压力等于油层允许的最大工作压力加上井筒摩擦阻力减去井筒气柱压力,因此说他的值是受到限制的。大庆油田根据模拟计算,给出了油层深度为8001200m时井口允许的最大注气压力,见表。大庆油田井口允许的最大注气压力4.油藏温度对二氧化碳驱油的影响油藏温度小于120时,能顺利地向地层注入CO2,实现混相驱油。并且,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地层温度较低时,更容易实现CO2混相驱油。如果油藏温度较高,要实现CO2混相驱油就比较困难,这是因为所需要的最小混相驱油压力随着油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见图。图是用

27、长12.2m,胶结疏松的砂岩心所进行的试验结果。试验采用CO2以混相驱油方法,驱替0.8708相对密度的原油。如果油藏温度从44.4增加到121.1,最小混相压力也从12.6MPa增加到20.96MPa。5.岩石湿润性对二氧化碳驱油的影响ETSHuang和LWHol用不同的润湿性的贝雷砂岩岩心(3.83.812.9cm)进行了CO2驱油试验,试验是在48.9的温度和17.2Mpa的压力下进行的,试验结果见表CO2在不同湿润性岩心中的驱油效果试验结果岩心水湿润混合湿润油湿润1115584开始油饱和度/%PV636360607266水驱后残余油饱和度/%PV362929284434CO2驱后残余油

28、饱和度/%pvCO2段塞+127973022水与CO2交替注入192114103423+先注入0.4PV的CO2,随后再注入2%的盐水;先注入0。8PV的水与CO2交替流体(水/CO2=1:1)随后再注入2%的盐水。LMHolm等人也曾用贝雷砂岩心进行了CO2与水同时注入是三次采油是颜,试验的结果见图。从图中可以看出,CO2与水同时注入是,岩石的湿润性对CO2驱油效果的影响。水湿润性对CO2驱油效果的影响较大,隋朝注入CO2孔隙体积百分数的减少,残余油采收率迅速下降。而油湿润性对CO2驱油效果的影响却较小,随着注入CO2空隙提提百分数的减少,残余油采收率缓慢下降。6. 地层水和注入水对CO2驱

29、油的影响在CO2去有中,地层水或注入水会溶解一部分注入的CO2。这就减少了CO2的有效驱油体积。CO2在水中溶解度随水中含盐量的增加而减少;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少,见图。水中溶解的CO2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水中含盐量的增加而减少;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少,见图。水中溶解的CO2增加,水的粘度增加,流度降低,因而改善了油与水的流度比,从而提高了波及效率。第二节 原油组分对CO2驱油的影响原油组分主要指的是CC30组分的含量。知道了原油CC30组分的含量后,还必须详细了解CC12和C30以上烃的含量及烃的类型石蜡烃、芳香烃和环烷烃等。原油中CC12烃的含量对CO2的最小混

30、相压力影响比C30烃的含量和类型影响更大。在长12.224.4m,之间0.63的高压管中充满干净的砂子,在不同的油藏温度和压力下进行了CO2驱替试验,试验结果见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油藏条件下,随着原油分子量的逐渐增加,最小混相压力逐渐升高。图是在长14.6,直径0.63m的高压管中充填砂子,在57.2油藏温度下进行的CO2驱油试验的试验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压力的增加,采收率也逐渐增加,当达到混相条件时,采收率高达90%以上。第三节二氧化碳含量对驱油的影响CO2之所以能与原油混相是由于原油中含有丰富的中间(CC12)组份,并且只有在足够高的压力(最小混相压力)下,多次与CO2接触才形成混

31、相。如果原油中缺乏中间组份,会严重地影响CO2与原油混相,也会影响采收率。如果在CO2中加入一定量的轻、中质组份,不仅可以减少CO2用量,而且促进了混相,也提高了采收率。我过任丘油田分别用纯CO2和C2C6富化的CO2,在油藏温度及与油藏实际注入相同的注入压力和注入量条件下,进行了以富化的CO2驱替雁翎原油的试验,试验结果见表。注入气体注入气组成/%注入压力/MPa饱和压力/MPa注入量/%PV采收率/%CO210037.72.4512075CO210027.92.4512055CO210020.812050CO2+(C2C6)50+5027.912091CO2+(C2C6)75+2527.9

32、12078美国的TGMonger用纯CO2和用45%的CO2与55%的甲烷混合气进行了岩心吞吐驱替试验,试验条件见表,试验结果见图。CO2吞吐岩心驱替试验条件从图中可以看出,用纯CO2驱油是,初始的水驱残余油饱和度为0.437,第二个周期吞吐结束时,油饱和度为0.380;用55%甲烷富化的CO2驱油时,初始的水驱残余油饱和度为0.424,第二周期吞吐结束时,油饱和度只有0.315。这充分说明用55%甲烷富化的CO2的驱油效果优于用纯CO2的驱油效果。大庆油田进行了CO2与原油接触时,原油泡点压力大变化试验。试验温度48,油样用大庆原油100ml,每增加510mlCO2,测一次泡点压力。测泡点压

33、力钱,是平和压力比预测的泡点压力高45MPa,在48的温度下平衡26h,然后测定泡点压力。一直测到继续增加CO2用量泡点压力不再上升为止。试验结果见图。图表明,油相的泡点压力随着CO2含量的增加而上升。泡点压力增加,说明天然气在较高的压力下才从原油中脱出,单就是这一点而言,对原油的开采是不利的。CO2含量低于20%时,泡点压力上升比较缓慢,CO2含量高于20%时,泡点压力急剧上升,CO2含量达到32%以上时,油相上面开始形成富含轻烃的高密度CO2这时,注入的CO2已不能全部溶解在原油中。所以,CO2超过32%以后,CO2的用量是不是CO2在原油中的溶解量。这时测得的泡点压力也不是真实的泡点压力

34、,而是在液气平衡条件下油相的饱和压力。从图可以看出,CO2含量低于32%,曲线上面是单液相,曲线下面是液气平衡体系。CO2含量超过32%,为液气平衡体系。CO2含量达到48%以上时,这时测得的所谓泡点压力,时间是液气平衡条件下油相的饱和压力,它不再随着CO2含量的增加而上升。第四节 二氧化碳驱替速度对驱油的影响JLShelton等人,用富化气和CO2(见表),在岩心中进行了多次接触混相驱油模拟试验。试验是在48.9的温度和11.5MPa的压力下进行的,试验中,一直连续注入几个空隙体积(PV)的溶解,知道采收率基本不再增加位置,试验结果见图。有图可以看出,注入气同地层油多次接触时的混相驱油效率与

35、驱替速度有关,随着驱替速度的增加,残余油饱和度怎讲啊,这意味着驱油效果变差。这是因为要实现多次接触混相驱油需要完成组份传递或微观绕流和扩散。从图中还可以看出CO2多次接触混相驱油的效果随着驱替速度的变化比富化气更敏感,也就是说,随着CO2驱替速度的增加,残余油饱和度增加,驱替效率迅速下降。而富化气去有事,随着驱替速度的增加,残余油饱和度增加较小,驱替效率变化较小。这是因为CO2的分子量比富化气更高,所以比富化气中的富化组份扩散的更慢。因此,在CO2混相驱中,对CO2驱替速度进行优选是十分必要的。通常,前沿推进速度应控制在等于或小于临界速度下,临界速度用下式表示:(11)式中k渗透率,;g重力加

36、速度,9.8/s2;0油的密度,g/cm3;s油的粘度,mPas;s溶剂的粘度,mPas;uc临界速度,m3/cm2;在重力稳定驱油情况下,把达西定律用于溶剂(CO2)和油。假设u是溶剂沿Z方向向前推进时,单位横截面积的体积流速,就可以得到如下关系式:(12)由方程2可导出:(13)按照稳定驱油的标准,如果:即,如果:(14)此时,水平界面见保持稳定,换言之,如果速度的值等于或者小于临界速度uc时,那么水平界面将是稳定的。根据临界速度的定义,方程(14)的右边恰是临界速度。以为在CO2混相驱油时,前沿推进速度通常控制在等于或者小于临界速度。如果高于临界速度,因为驱动流体和被驱动流体之间存在密度

37、和粘度的差异,所以驱动流体以不规则的方式穿过油层中被驱动流体而趋向于舌进和指进,导致垂向和水平向波及效率变差。因此,为了达到较高的采收率,工艺上都推荐在等于或者低于临界速度的驱替速度下进行混相驱油。第五节 扩散对二氧化碳混相驱段塞大小和驱油效率的影响ATCrongan等人进行了扩散对CO2混相驱段塞大小和驱油效率的影响研究。研究发现,纵向扩散系数的增大加剧了段塞的破坏。然而,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和注入了足够量的溶剂(CO2)后,会形成大量的通过界面的流窜,这会导致整个油藏趋向于均匀波及,这就是横向扩散作用的影响。通常选择的层间横向扩散系数比为1.253.75。如果两层间横向扩散系数比较小,则意味着

38、层间溶剂扩散传导速度较快,大量的溶剂将通过界面流窜到相邻层,致使本层内留下一些未波及区域,而流到相邻层的溶剂,也往往因为达不到形成混相的段塞临界浓度而降低了段塞的驱油效率。所谓段塞临界浓度,就是在段塞注入是,只有当溶解浓度高于某一值时才可混相,低于此值时将不可能产生混相,这个混相与不混相的浓度界线称为混相驱的段塞临界浓度,通常选定在0.50.9之间。ATCrogan等人建立了影响驱油效率的各参数间的关系式。如果两层间流体的流速及扩散系数已知,就可用下式预测有限段塞的波及效率:(15)式中Es波及效率,%;v层间流体的速度比,通常选v=1.252.25;ki段塞注入开始时层间扩散系数之比,通常选

39、ki=1.21.8;kt段塞注入结束时层间扩散系数之比,通常选kt=1.253.75;S1最大采收率,%;此式系数值为:0=0.0441=-0.0012=0.0053=-0.0014=0.0145=-0.0003从式(15)可以看出,波及效率随层间流体的流度比和层间扩散系数比而变化。如果扩散系数和渗透率已知,用下面的关系式可以预测一定段塞大小,不同临界浓度的波及效率: Es=0+1(v)22(ki)+3(kt)2+4(c+1)+5(c+1)2+6(c+1)3 (16)式中c注入段塞浓度,%;此式系数值为:0=3.2451=-0.0092=0.0043=-0.0024=-4.6945=2.479

40、6=-0.476从式(16)可以看出,波及效率随着注入段塞浓度的变化而变化。由下式可以预测在油藏条件下,段塞大小与最大采收率的关系:Es=0+1(v)22(ki)+3(kt)2+4(R)+5(R)2+6ln(R) (17)式中R段塞大小,%PV;此式系数值为:0=-88.0651=0.2292=0.5233=0.14614=-434.5355=-545.5496=23.382由式(17)可以看出在油藏条件下,最大采收率最大层间流体的速度比、层间扩散系数比和溶解段塞的大小而变化。第四章 二氧化碳的来源及其净化处理油田现场混相驱需要大量的二氧化碳。一个1.6107m3储量的大型混相驱,在几年到长达

41、10年或者更长的一段时间里,可能需要1.41092.8109m3的二氧化碳。即使是一个小型先导试验,在一年的较短时间内,可能每天需要1.41052.8105m3的CO2,因此油田CO2混相驱能否顺利进行,经济效益如何,都与二氧化碳的来源有密切的关系。下面介绍二氧化碳的可能来源。一、 二氧化碳的来源二氧化碳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中得到:1. 天然的二氧化碳矿藏二氧化碳有时以接近纯CO2的形势或与氮气、烃气一起储集在地层中。在美国某些地区的井就能产出接近纯的二氧化碳或具有高二氧化碳浓度的气体。美国可能含有天然二氧化碳矿藏的地区一般集中在西部和西南部的州及密西西比中部。由于这些地区具有丰富的二氧化碳资源

42、,二氧化碳混相驱发展的特别快,而且还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驱替方法。2. 天然气处理厂许多天然气气田,二氧化碳属于杂质,在气体销售前必须先在处理厂脱除,这部分二氧化碳气体可用于二氧化碳驱工程。3. 氨气天然气合成氨的副产品二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大约可达98%。这种高质量的二氧化碳不需要进一步精制,经压缩、脱水和输送到油田之后就可以直接用于混相驱。氨厂提供的二氧化碳只有00.1MPa的压力,并饱和有水。单个氨厂只能为混相驱提供有限的二氧化碳,常不到3104m3/d,但有的也可以达到1.41061.7104m3/d。氨厂的位置距离混相驱油田越近,对油田混相驱工程的实施越有利。这部分二氧化碳是油田进行

43、先导性试验或小型混相驱试验最有价值的来源。4. 电厂烟道气电厂烟道气是分布最广的单个二氧化碳气源。它含的CO2的浓度低(6%16%)这主要看电厂是烧气还是烧油或煤。如果电厂烧的是煤,气中还含有其他成分,除飞灰和氧化硫外,还包括氮气和氧气,烟道气的压力基本上只有0.1MPa的气压,为供给油田作为混相驱使用还必须对其进行精制、脱水并输送到油田。5. 其他气源在混相驱过程中产出的CO2可以回注,但必须经过净化处理,这也是CO2很有价值的来源。其他气源的供气量可能很下,除非离候选油田很近,否则很有可能不经济的。位于炼油厂的制氢厂副产品,其含二氧化碳的浓度足以满足油田应用要求,除需要脱水和压缩外,不需要

44、进一步精制。在酸气分离厂,分离出来的气体含CO2浓度可能很高,但也可能别H2S污染,水泥厂和石灰煅烧厂的烟道气,与电厂的烟道气一样,含低浓度的CO2,需要对其进行分离。作为环氧乙烷和丙烯(有个字不认识,没五笔,不知道怎么打)厂副产品的CO2浓度也很低,在用于混相驱前也需要进行精制。二氧化碳气体分离技术介绍的几种二氧化碳来源都需要净化处理,这里着重介绍二氧化碳驱工程伴生气中CO2的分离技术。由于初始注气所用的二氧化碳是外购的,这项费用是二氧化碳驱工程中很大的一项成本开支。因此,在二氧化碳通过油层产出后,就必须加以净化和保存以备再注入,从而避免超量购买CO2并造成不允许的大气污染。二氧化碳驱工程伴

45、生气的分离方法很多。主要有如下几类:化学溶剂法;物理溶剂法;薄膜分离法及低温分馏法。1. 化学溶剂法该工艺过程是将原料气体和某种化学溶解接触使其发生化学反应,酸气成分CO2(和H2S)被吸收在溶剂中然后从富含CO2的溶液中汽提出CO2,达到分离的目的。这类化学溶剂可以是各种醇胺类溶液或碱类溶液。醇胺溶液主要有:一乙醇胺(MEA)、乙醇胺(DEA)、三乙醇胺(TEA)、二甘醇胺(DGA)、二异丙醇胺(DIPA)及甲基二乙醇胺(MDEA)等,而碱盐溶液则以碳酸钾最为典型。图所示为醇胺累脱出CO2的工艺流程简图。原料气自下而上通过吸收塔,溶剂则从塔顶喷下,两者逆流相接触发生化学反映,CO2被吸收在溶剂中由吸收塔底部排出到汽提塔进行汽提释放出CO2。图所示为使用碳酸钾溶液脱出酸气成分的苯菲尔(Benfield)方法流程图。在吸收塔中原料气在一定压力下(0.714MPa表压)与含苯菲尔添加剂的碳酸钾溶于相接触,酸性组分(CO2和H2S)被吸收。富液压力下降到接近常压,并在再生塔中汽提以释放出被吸收的酸性气体。化学溶剂法的特点是:溶解热高,需要很高的再生能量;选择性差,对酸气的溶解能力低;溶剂循环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